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2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3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育目的 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现代教育目的 的依据与类型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4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 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据与类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5 重点 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现代教育目的的类型,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难点 现代教育目的的类型,现代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现象。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现代教育目的的类型,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难点 现代教育目的的类型,现代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现象。

6 第一节 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㈠ 教育目的的概念

7 概念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8 ㈡ 教育目的的特点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9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二,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10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11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12 此外,教育目的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

13 ㈢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层次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14 第二层次 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

15 第三层次 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16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17 二级 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 学科 专家 层 级 陈述名称 教育 目的 教育方针 政府/国家 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
制定者 特 点 举 例 一级 教育 目的 教育方针 政府/国家 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科 专家 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 师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实然”状态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 级 课程 (教学 目标)

18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㈠ 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定点。

19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20 ㈡ 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作,直至成为现实。

21 第二,指导功能 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

22 第三,评价功能 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23 第二节 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 依据分类 一、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㈠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4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5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26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

27 ㈡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

28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 ,即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 卢梭

29 B.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

30 C.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 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

31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32 可见,不个人或社会具有不同的反映教育价值追求的教育目的观。
当然,后现代主义就教育目的又进一步提出:谁对谁的教育目的。

33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㈠ 以制定教育目的主体为标准的分类 1.外在教育目的和内在教育目的

34 外在教育目的 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正规的教育目的)。

35 内在教育目的 作为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非正规的目的),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是内隐的,不明晰的,故称为“内隐的教育目的”。

36 指令性教育目的 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指立法与执政部门、 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 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 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
者的质量和规格,它 带有强制性。

37 指导性教育目的 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只能是指导性的教育目的。

38 ㈡ 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
1.个体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39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 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40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1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 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

42 概念 ㈢ 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的分类 1.“应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并表述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

43 2.“实然”的教育目的 概念 指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解、贯彻、执行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44 三、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转变 转变一:由“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大教育目的倾向。但他们都没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也没有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5 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培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培养变革社会、推动社会的主体人,必须实行以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

46 转变二:“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
14~16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从此,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但这种主体性具有“个人主义”和“占有性”的特征 。

47 随着人们对传统的人性和理性教育的反思,教育应从培养孤立的个人主体转变为培养类主体,从发展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

48 转变二:“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
这样的类主体教育,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不只是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

49 第二,类主体教育作为面向个人主体的教育,它发展的不只是“颈部以上”的认知方面,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它发展的不是以征服占有为目的的个人主体性,而是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

50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中西方比较

51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中国 西方 社会利益 个体发展 培养精英 面向大众 注重系统知识 关注生活经验 强调稳定 追求变化 计划,大纲
跑道,共同建构

52 教育内容与教材 中国 西方 学科中心 经验中心 系统与规范 解决问题 原理、经典的知识 繁,难,窄,旧 简,浅,宽,新 概念,法则,练习
应用、现代化的内容 繁,难,窄,旧 简,浅,宽,新 概念,法则,练习 经验,思考,应用 注重结论,获得知识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53 教学与学习方式 中国 西方 听讲与接受 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 记忆与模仿 理解与创造 书本知识 实践活动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54 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 中国 西方 标准化答案 鼓励个人思考 书面测验 被动评价 自我反思 论文,答辩 ,制作 知识,技能 ,技巧
参与,多样化,创新 被动评价 自我反思 区分排名,推动学习 淡化区别,个人隐私

55 总 结 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总 结 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56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57 ㈠ 解放前的教育方针 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

58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59 ㈡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第一阶段 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60 第二阶段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61 第三阶段 “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

62 第四阶段 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3 至此,国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正式成为法律,成为法定文本,并沿用至今。

64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 ㈠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65 1.德育 德育的概念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66 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等众多内涵,此有别于西方仅仅规定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67 德育任务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它反映了教育目的在道德领域方面的要求。

68 德育内容 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我们所说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

69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多种方法。

70

71 2.智育 概念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

72 智育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73 具体体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
智育内容 具体体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

74 3.体育 概念 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75 体育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等。

76 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发育、增强体质;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体育任务 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发育、增强体质;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77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4.美育 概念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78 美育内容 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三大类,具体讲一般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电视、电影、戏剧等。

79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任务 仔细欣赏 How cooooo… cool!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80 5.劳动技术教育 概念 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81 内容 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82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

83 有人提出单列“心育”概念;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综合体现,可以不必单独列为一育,相应地主张用“心育”代替“劳动技术教育”。
不同 声音

84 ㈡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85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

86 2.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

87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88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素质教育 ㈠ 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

89 概念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90 危害 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

91 2.应试教育的基础 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 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

92 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
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这就是“应试教育” 批而不亡的原因。

93 ㈡ 倡导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94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

95 性质 它是现代教育; 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 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

96 进一步理解 教育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哪怕这种教育是无可挑剔的);

97 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教育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教育评价的惟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个性健全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98 特点 以人为本 突出主体精神 面向全体 关注终身发展

99 素质教育具有 全民性 整体性 主体性 合作性 活动性

100 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 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 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
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101 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 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 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 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102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103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 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4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 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05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 传统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 升学,应试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培养目标 知识型的人 创新型的人 教育内容
“五育” 教学方法 “三死”: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 “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理论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 学生观 面向少数尖子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106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建立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素质的新教学观;
确立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生观。

107 应坚持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主体的观点 活动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 个性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 质量的观点

108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想;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使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 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家气魄的校长队伍;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之中; 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 的教育网络。

109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 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110 问题思考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2.简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怎样的转变?

111 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是什么?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7.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赶快行动吧!

112 参考书籍 王天一等编:《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法]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葳:《主体性教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 陈磊:《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13 谢谢教学合作 祝:学业进步   生活愉快     下次再会!


Download ppt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