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卡夫卡恐怕是现代世界最孤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卡夫卡恐怕是现代世界最孤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卡夫卡恐怕是现代世界最孤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无所归属的世界性作家” 卡夫卡恐怕是现代世界最孤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卡夫卡是生活上最无作为者,也是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卡夫卡的一生,单纯而又复杂,平常又极易引起争论。

3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4 《判决》(1912年) 这是卡夫卡第一个成功的短篇小说。 这是一篇“父子冲突”的寓言。
卡夫卡的父亲 这是卡夫卡第一个成功的短篇小说。 这是一篇“父子冲突”的寓言。 卡夫卡在表现“父子冲突”时,也着重表现父子之间的共存与联系,面对父亲的权威,陷入两难境地:想冲破束缚,又不得不乞求帮助;既恐惧又依赖;既憎恨又敬爱。

5 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 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6 卡夫卡目的显然不在于仅仅描写父子冲突,更在于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卡夫卡父亲的可怕而又受到崇敬的形象间接或直接地渗透在作品中。
《判决》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制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奇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7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

8 卡夫卡的爱情 卡夫卡一生主要与三位女性有过较为亲密的交往,她们是菲利斯、密伦娜、朵拉——菲利斯用头脑理性地理解卡夫卡,她离卡夫卡似乎最远;朵拉用心灵接近、温暖卡夫卡,她离他最近;密伦娜用头脑去理解作为作家的卡夫卡,又用心灵去接近作为独特“个人”的卡夫卡,因此她同他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9

10 “最孤独的作家”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

11  卡夫卡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1924年,他默默无闻地病死于维也纳近郊的疗养院。

12 卡夫卡是曾经活在世上的人中,最纯粹的写作者,他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他在逝世前最后遗言是,要求把自己的全部东西烧掉。幸运的是,没有人这样做,幸运的是,人们终于渐渐发现,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 卡夫卡铜像

13 《卡夫卡文集》: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   

14 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被称为“孤独三步曲”的《美国》、《审判》和《城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15 《审判》(又译《诉讼》) 一部关于“审判”的小说: 对无罪的审判; 对有罪的审判; 对“审判”的审判。

16 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作品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餐时,进来的不是女仆而是两个官差,宣告他被捕,并被法庭审判有罪,他虽被捕却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认为一定是法院搞错了,坚信自己无罪。约瑟夫·K不愿屈就命运,他同这场明知毫无希望的诉讼展开了一生的交战,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

17 “谁诬告了约瑟夫·K,谁说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
这是怎样一种诬告? 卡夫卡曾说,《审判》中的一切“皆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欲望。” 自我控告 社会控告 宗教控告

18 小说《城堡》——表现主义经典 写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去办事,城堡近在眼前,然而就是无法进入。小说以此揭示官僚机构的腐败和黑暗及其在强大势力控制下的小人物孤独悲惨的人生命运。

19 《城堡》 《城堡》问世以来,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神学家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 心理学家认为城堡并不存在,它是K自我意识的折射;
存在主义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一种危机; 社会学家则认为城堡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

20 “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我说的和我想的不同,如此下去,则是无底的黑洞。”
“城堡”成了一个失却谜底的谜语;或许“城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谜底。 “城堡”寓义的复杂性、多义性,最后走向神秘、走向虚无、走向荒诞。

21 《变形记》 《变形记》原版封面

22 《变形记》中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有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降临。丢失了工作,遭家人厌恶。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恐惧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逐渐地又具有了虫性,喜欢爬行,吃霉变腐烂食物。格里高尔不能继续赚钱,家境每况愈下。尽管全家人都勤快工作,也无法维持生活。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去。家人如释重负,心情愉悦地来到城外郊游,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

23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格里高尔 情节线索 家里亲人 惊慌、同情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24 人们的反映 秘书主任 惊骇 逃走 父 亲 恼怒 驱赶 打击 厌弃 母 亲 惊恐 昏厥 躲避 冷漠 厌弃 诅咒 妹 妹 关心

25 为何变形?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26 《变形记》主题 1 揭示了人的异化,生命力的衰竭,人的情感和价值的异化,现代人变成了虫。
人变成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工具和文化手段,血缘亲情和人际关系都建立在基本利益和安身立命的基础上,人的感情、工作和生命价值都被异化。 2 揭示了先觉者的悲惨处境和世界的愚钝绝望。

27 两种“变形”的差异 格里高尔 的“变形”是外在的,为不可知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所致,从这我们深深地感到“人”的弱小与无助,“人”随时面临灾难与打击,“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 他的亲人的“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

28 卡夫卡主要的艺术特征 1 表现主义,表达梦幻般的内心世界。 2 象征主义,用各种意象表达情绪、感觉和思想。
3 意识流手法,直接描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意识和潜意识的流程。

29 4 作品体现了绝望的终极追求和世界的障碍性、荒诞性。
卡夫卡——绝望的终极追求者 创作: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均未定稿)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及书信、箴言等。 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

30 卡夫卡名言 凡是使生命通向高度和深度的东西,我们叫它做爱情。 同相爱的人性交,必定会失去对那个人的爱情
除非是逃到这个世界上,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我像一个小孩,在成人们中间流浪。 我被莫名其妙地拖着、拽着,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 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的是——我能催毁一切障碍,我的手杖上刻的是——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

31 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杀了我吧,不然你就是凶手!”

32 最美妙轻灵的歌声是从地狱的最黑暗最幽深的地方传来的,它是最敏感最痛苦的心灵发出的呻吟,可当我们听到时却以为是天使飞过我们的头顶。
有些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除非我们生来就不受其约束。 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潜伏着的。这种潜伏的表达方式之一便是相信一个自己的上帝。 没有一个上帝,堕落就毫无意义。(托尔斯泰)

33 有些人通过指出太阳的存在来拒绝苦恼,而他则通过指出苦恼的存在来拒绝太阳。
普通人的世界是地狱、臭气熏天的粪坑、臭虫窝。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对许多东西,我们只有视而不见才能接近它们。

34 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还是贫穷的。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 。 他的疲惫是角斗士斗剑后的那种疲惫,他的工作是将小官吏工作室的一角刷白。

35 道路: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1我因迷误而下了道。
2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3目的虽有,道路却无,我们所谓路的,不过是彷徨罢了。  4 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无所谓减少,无所谓增加,但每个人却都用自己儿戏般的尺码去丈量。诚然,这一码尺的道路你还得走完,它将使你不能忘怀。

36  5对恶魔不能分期付款——但人们却在不停地试着这么做。可以想象,亚历山大大帝尽管有着青年时代的赫赫战功,尽管有着他所训练的出色军队,尽管有着他自我感觉到的对付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他却在海勒斯彭特前停下了脚步,永远不能逾越,而这既不是出于畏惧,也不是出于犹豫,更不是出于意志薄弱,而是由于大地的滞重。

37 存在:A是个演奏能手,而天空是他的见证。
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这话无可置疑,但对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 因为我们仿佛雪中的树干,一眼看去,树干横卧在光滑的雪上,稍一用力就能推动。不,推不动,因为它们已与大地牢牢相连。可是你瞧,甚至这也只是看上去而已。

38 他们可以选择,是成为国王还是成为国王们的信使。出于孩子的天性,他们全要当信使。所以世上尽是信使,他们匆匆赶路,穿越世界,互相叫喊,由于不存在国王,他们传递的都是些已经失去意义的消息。他们很想结束这种可悲的生活,但由于职业誓言的约束,他们不敢这么做。

39 幸福、希望、终极的思考 把握这种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之大小不超出你双足的覆盖面 。 有什么比信仰一个家神更为快活!
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的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的时候,它才会自由。 一级未被脚步踏得深深凹陷的楼梯台阶,就其自身看,只是木头的一种单调的拼凑。

40 要踏进最神圣的地方,必须脱掉衣服鞋子,必须燃烧肉体,再焚尽一切剩余的杂质和灰烬,直至只剩下最纯洁的不灭之火的光,最神圣的地方只吸取不灭之火的光,两者对此都无法抗拒。
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认识自己,谁要想认识它,那必定是谎言。 真理:最终的道,完美的秩序.

41 卡夫卡寓意的总结: 第一段:道路是虚幻的;存在介于信仰和无信仰之间;理念中的幸福和真理是虚假的。 ——客观地分析堕落灵魂 第二段:追求幸福、真理会遭遇什么呢? 首先会遭遇意义的分解。 什么叫做意义的分解呢?

42 《猎人格拉胡斯》 1 我的死亡之舟行错了航线,一次错误的转舵,船长走神的那一瞬,我那美丽的故乡的吸引力,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我依旧留在这世上,我那小舟从此就行驶在尘世的水域里。 2 “难道天国没有您的份儿么?”市长皱着眉头问道。 “我,”猎人回答,“我总是处于通向天国的阶梯上。我在那无限漫长的露天台阶上徘徊,时而在上,时而在下,时而在右,时而在左,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我同一个猎人变成了一只蝴蝶。您别笑!” “我没有笑。”市长辨解说。 “这就好,”猎人说,“我一直在运动着。每当我使出最在的劲来眼看快到顶点,天国的大门已向我闪闪发光时,我又在我那破旧的船上苏醒过来,发现自己仍旧在世上某一条荒凉的河流上....."

43  3“我活得愉快,死得高兴。踏上小船之前,我终于抛掉了那可恶的小盒子、口袋和猎枪,以前我总是自豪地带着它们。我迅速套上尸衣,就像一个姑娘穿她的嫁衣。我躺在这上面等着,后来就发生了那件不幸的事。”
  “可真倒霉。”市长像是抵挡着什么抬起手说,“对此您就没有一点过失?”      “没有。”猎人说,“我曾是个猎人,这能算一种过失?我是黑森林的猎人,当时那里还有狼。我潜伏起来,开枪射击,击中猎物,剥下猎物的皮,这也算一种过失?我做这些是受过祝福的。‘黑森林伟大的猎手’就是我。这也是一种过失?”   

44 4“是那个水手的。”猎人说,“谁也不会看到我将在这里写下的东西,没有人会来帮助我。假若帮助我成了一项任务,那么所有房子的所有门窗都将紧紧关闭,所有的人都将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家夜间客栈即是整个世界。这样倒好了,因为谁也不会知道我,即使知道我也不会知道我的逗留地,即使知道我的逗留地,他们也知道不可能将我留在那里,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我。要帮助我的想法是一种病,必须治愈才能下床。”  5 我现在在这儿,除此以外一无所知,除此以外一无所能,我的小船没有舵,只能随着吹向死亡最底层的风行驶。

45 《猎人格拉胡斯》的作品分析 追逐羚羊:寻找生命意义 跌入山崖:意义寻求的大挫折 冥界:意义的死亡 格拉胡斯的处境:意义的欲生欲死的荒谬状态

46 格拉胡斯代表着原初意义(精神,本质、功能)的分解与破坏以及其欲生欲死的荒谬状态。
一方面通向灵魂的欢娱,理想的炽热,天性的追慕,另一方面又举步惟艰,自命可笑,深感失落,这便是精神的欲生欲死,是诸神与亡者的战争,是格拉胡斯的荒谬。

47 《乡村医生》作品分析 医生:理性和智慧 伤口:非终极的存在(不可解决的痛苦) 亲属:世俗观念 治疗:追求终极
主题:终极无法抵达,理性无能为力,残缺和痛苦(伤口)就是生命的意义。

48 《饥饿艺术家》作品分析 饥饿艺术:不得满足的精神形态及其代表的精神理想 食物:精神食粮、生命意义 豹子:世俗存在、弱肉强食
主题:艺术就是精神缺乏的饥饿表达,在这个理性时代,世俗精神取代艺术精神。

49 卡夫卡式精神世界 第一段 精神存在的本质:虚幻的道路诞生,生存理想的荒诞性。 第二段
精神追求的遭遇:遭遇意义的分解,理性的绝望;艺术被世俗戕灭的绝境 第三段 精神追求的结局:精神世界成长的不可逆转和死路,非实在精神世界的彻底荒诞

50 分析 《小寓言》: “哎呀!”老鼠叫道,“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小。起初这个世界大得让我害怕,我跑啊跑,终于远远见到前面左右两边有两堵墙,我真高兴。可这两堵绵延的大墙正飞快地向一起靠拢,我一下就到了尽头,而且正冲向一架竖在墙边的鼠夹。”“你真应该换个方向跑的。”鼠夹旁的猫说,然后将老鼠吃掉了。

51 结论:精神发展的死路(非终极状态)和不可逆转性。

52 普罗米修斯 这传说试图解释那不可解释的。因它的根据来自真理,它就必定又终于不可解释。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传说有四种: 根据第一种传说:他为着人类而背叛了诸神,因而被罚铐在高加索山脉的岩石上,诸神派老鹰去啄他的肝,而他的肝不停地重新生长。 根据第二种传说:普罗米修斯被啄而疼痛万分,不停地紧靠岩石而越来越深地嵌入岩石里,最终他和岩石结为一体。 根据第三种传说:经过几千年,普罗米修斯的背叛被忘却了,诸神忘却了,老鹰忘却了,他自己也忘却了。 根据第四种传说:人们对这毫无道理的事厌倦了。诸神厌倦,老鹰厌倦,伤口也厌倦地合上了。 留下的是那无可解释的岩石山。

53 解释:   盗火的神终于只留下不可解释的山崖,正如生命留下永远迷茫的空虚,而在此之前的背叛、受苦、化石、遗忘、厌倦也均已不可解释而告终,因为它们只是真实。 记得在乔伊斯的《死者》中,沉闷的都柏林的上空飘落下银色的雪,覆盖了荒郊静寂的坟茔。在那里,安眠着一位以生命激情与爱尔兰民歌演绎过真正爱情的乡野青年。他在大雨中最后的神情、执着的眼睛以及不想再活了的心也化入岩石,成为传奇。 这是另一位无法解释的普罗米修斯。可他何其幸运。他盗火自焚,一把尽兴,而不必处于鹰鹫啄食肝肺的无限循环之中,那是背叛与受苦的轮回。灵魂已被捆绑,渴望却不止歇,每一次涨起又总失陷在内外的双重夹击之中。

54  你不敢大胆地追求你想要的,因为你受过伤,伤口未曾合拢,微芒的触动都痛彻肺腑。可欲望的潮水猛涨,你的步履趑趄不稳,稍一前倾,又鲜血淋漓。 彰显存在的渴望却那般敏感而沉重地频频受伤,这是灵魂的第一层骗局。 或许,天国只因遗忘,故乡只是疲惫。热烈奔放的心也终于冷却僵硬,过去将不可解释,灵魂则显出诡异陌生的笑,这是它的第二层骗局。 

55   当风吹过高大的白杨树,是否还有微薄的记忆留存?当鸽哨响过高楼,越过蓝天,是否也有淡淡的微笑随之掠过?年迈的长者,你可记得你初恋的殷切与狂喜? 真正的爱情我们已无缘体验,随着时光的推移,它甚至受到质疑,并且不可理解。爱尔兰民歌的深意只有那位以身殉情的青年才能得知,神火的光辉也只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才能亲眼得见。 你感到厌倦了吗?你的伤口正在疲倦地合拢吗?一切都莫名其妙。艺术、传说都只是为了阐述和解释我们曾经向往过的神秘生活,可那本身最终也只是生活和事实本身,一旦远去,无可解释。

56 分析:心灵在沉沦与新生、遗忘与痛苦、险阻与自缚的双重夹击中渐渐委缩,爱情、梦想只有作为存在才有意义,一旦成为传说,就化作岩石,无法解释,让人厌恶。

57 《法的门前》 法的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这个守门人跟前,请求让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乡下人想了一想,然后又问道,那么以后可不可以让他进去。“有可能,”守门人说,“但现在不行。”因为通向法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着的,守门人又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腰探身,往门里张望。守门人发现他这样做,笑着说:“如果你很想进去,那就不妨试试,暂且不管我是否许可。不过你得注意:我是有权的。我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守门人。从一个大厅到另一个大厅都有守门人,而且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我甚至都不敢正视一眼。”乡下人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困难;他本来想,法的大门应该是每个人随时都可以通过的。

58 但是,他现在仔细地看了一眼穿着皮大衣的守门人,看着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和又长又稀又黑的鞑靼胡子,他便决定,还是等一等,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守门人给了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在门旁坐下。他就这样,长年累月地坐在那里等着。他作了多次尝试,请求让他进去,守门人也被弄得厌烦不堪。守门人时不时地也和他简短地聊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一些事情,不过,提问题的口气是非常冷漠的,就好像那些大人物提问一样;临到最后,他总是对他说,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这次旅行随身带了许多东西;为了能买通守门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送掉了,这总还是非常值得的。守门人虽然把礼物都收下了,但每次总是说:“我收下来,只是为了免得让你认为,还有什么事情办得不周。”

59 在这漫长的年月里,乡下人几乎一刻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记了还有其他的守门人。似乎这第一个守门人就是他进入法的大门的惟一障碍。最初几年,他还大声地咒骂自己的不幸遭遇,后来,他渐渐老了。只能独自嘟嘟哝哝几句。他变得稚气起来了,因为对守门人的长年观察,甚至对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熟识了,他也请求跳蚤来帮助他,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最后,他的视力变弱了,他不知道,是否他的周围世界真的变得暗下来了,或者只是他的眼睛在欺骗他。可是,就在这黑暗中,他却看到一束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的永不熄灭的光线。现在他的生命就要完结了。

60 在临死之前,这么多年的所有体验都涌在他的头脑里,汇集成一个迄今为止他还没有向守门人提出过的问题。他招呼守门人过来,因为他那僵硬的身体再也站立不起来了。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到他说话,因为这两个人的高度差别太大显得对乡下人非常不利。“你现在还想知道些什么?”守门人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说,“可是,为什么这许多年来,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要求进去呢?”守门人看出,这乡下人快要死了,为了让他那渐渐消失的听觉还能听清楚,便在他耳边大声吼道:“这道门没有其他人能进得去,因为它是专为你而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

61 分析: 法:真理,终极,最终的道,完美的秩序。 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真理之路(不二法门),真理无法企及,生命被悬滞被局限,被置于真理之外,但真理的召唤依然是人生的不灭之光.


Download ppt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卡夫卡恐怕是现代世界最孤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