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科技文明對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之衝擊 鄭先祐 (Ayo)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科技文明對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之衝擊 鄭先祐 (Ayo)"—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技文明對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之衝擊 鄭先祐 (Ayo)
Impacts of the Tech-Civilization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Yami in Lan-Yu 鄭先祐 (Ayo) 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教授

2 前言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那麼你已可回去。但若你將我的打拼看成你生存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努力 。 澳洲的一位原住民
此段文句,摘譯自Young(1992),第2章第19頁。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 前言 蘭嶼島上達悟族人於傳統上,如何使用沿海之飛魚資源、島上耕作地、和其它自然資源,以維持島上達悟族人之恆久持續的生活;
並探討達悟族人文化生態的生物性、與社會文化性間之相互關係。 如此建立蘭嶼達悟族人「文化生態體系」(Cultural Ecosystem),藉以進一步探討近二十年來,來自台灣的文化(外來科技文明)對達悟族人「文化生態體系」之衝擊;最後再研擬達悟族人「文生態體系」的理想前程。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 前言 瞭解整個衝擊過程,相對於臺灣島亦是一極佳的借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扮演一個外來的台灣漢文化時,對達悟族文化的尊重,容許他們找到一個更好的未來。 台灣島嶼對全世界先進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也同樣有外來的力量(科技、生物、資金、文化、等),這就如同蘭嶼對台灣的情況,相類似。因此,至少在學理上,可資借境。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 前言 本研究報告, 首以「理論架構」說明本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而研析並重建蘭嶼達悟族人的「傳統維生體系」的質與量,內容包括: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營活動、人口結構與土地利用,以及承載量和維生體系的結構。 再以此為基礎,探討來自台灣的各種力量對蘭嶼維生體系之衝擊,同時亦討論因核廢料場設置而帶來之衝擊。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 前言 最後以提出達悟族生社會之理想前程,作為結語。 除以歷年文獻為基本資料外,再以田野訪談及問卷調查作印證。
理念上,本研究是以「文化」、「經營」、與 「環境」三層次,分析達悟族傳統維生體系之內涵和其受外力衝擊之情況。 貫穿本研究之過程及本報告之內容的精神,則是盡量以達悟族人及其社會為中心。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 理論架構 任何理論都必須以事實為基礎,但事實是存在於理論的架構中。 有具體適當的理論架構為基礎,才得以獲得具體有意義的事實。
根據已有的事實研擬理論架構是深入探討前之第一步。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 文獻回顧 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行為與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相當多。
以人類學理念而來的相關理論也很多,其中主要有「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可能論」(Possibilism),「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以及加上現代生態學之「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 理論…等等。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 文獻回顧 「環境決定論」與「可能論」是屬於早期(十九世紀到廿世紀初期)的信念,或許尚不能稱為理論。內容雖略有生態學與演化學之觀點,但也僅止於概念性之應用,且過於簡化。 「文化生態學」雖始於廿世紀初期,但到廿世紀中期,才由Julian Steward 建立較具體的理論架構。 「人類生態學」的淵源雖可追溯至廿世紀之初期,但是「生態學」理論真正具體進入「人類學」之領域 是個極漫長且緩慢的歷程。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 文獻回顧 生態學逐漸興起於十九世紀末和廿世紀初,正逢廣泛對環境、公園與保護區建立,和城鄉規劃興趣之日益增長。關注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問題亦隨著日益增加。 當時有許多生態學者自認有道德義務,要將生態學的學理應用於人類社會中。 著名的生態學者Clements(1905)即分析人類各種活動是如何改變了環境以及生態「演進」 (succession)。 他認為社會學(sociology)是某種動物(即人類)的生態學。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 文獻回顧 Adams (1913) 更進一步提出雖然人類學以及動物學仍是各自獨立發展,但是若能結合將對雙方都有利。他預期動物生態學與人類生態學終將結合。 於1914年舉行之英國生態學會第一次夏季大會中,即已認為生態學是包含人類生態學,並呼籲要將人類生態學之理念廣泛傳至從小學至大學各級教育內容中。 美國生態學會成立於1916年,會員中雖無社會學者,但有氣象學者,如 Ellsworth Huntington和E. C. Sechneider。他們關心人類活動與氣候之關係。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 文獻回顧 於1920和1930年代間,人類生態學至少在名稱上被認為是社會科學之同義名詞。然而,期望生態學應用於人類學中,並未能從當時的人類生態學的文獻中看出。 另一方面,生態學在興起後迅速擴展領域。 有些視地理學是一種人類生態學(Barrows,1923)。 Forbes(1922)期望將生物學人類化。 Adams(1935)企圖將生態學理論融合入人類生態學。 Clements(1935)提出「經濟學是生態學之一支之觀點。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3 文獻回顧 雖然看起來人類生態學在當時已是如此興盛,但是人類生態學一直從未在生態學中或是在社會科學中結晶成形。
Alihan於 1938 年發表「社會生態學」(Social Ecology)一書。 Ophuls(1934)以生態學論及政治理念。 Mckenzie(1934)提供有關人類生態學之作品文獻。 當時有許多著名的生態學者(如美國芝加哥學派)都受當代社會學之影響。例如,Allee(1931)在他的著作中,特別強調動物間之合作關係。 Hawley (1950) 則認為以動物生態學延伸到人類社會學中是合理的。 雖然看起來人類生態學在當時已是如此興盛,但是人類生態學一直從未在生態學中或是在社會科學中結晶成形。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4 文獻回顧 於1940年,美國生態學會即舉辦以「人類生態學」為主題之研討會。
但是一直到1954年,生態學者Paul Sears仍形容人類生態學具有整合之困難。 美國生態學會於1955年成立人類生態學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於1956年提出第一次報告時,仍然只是說不清礎如何適當地組織這個委員會,但是這樣的努力應持續進行。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5 文獻回顧 這個委員於1957年則提出舉辦研討會的構想。主題是「人類生態學之進展」(Advances in Human Ecology),主要內容包含四部份; (1) 釐清人類生態學範圍之問題, (2) 猶太一基督宗教理念之影響, (3) 引入行為與文化之內容,和 (4) 調控族群密度之因子。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6 文獻回顧 這個委員會並提議成立人類生態學學會。但是在缺乏興趣和支持下,這個學會一直未能成立。
於1958年,委員會只有簡單的口頭報告;於1959年和1960年,這個委員會則被形容為正在重組中。六年後,在新的領導之下再度組成,委員會中包含人類學者,經濟學者、政治學者、醫學學者、和生態學者等。 但是同樣的,這個委員會還是再度夭折。Shepard 於1967年感嘆地說:「人類生態學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7 文獻回顧 當時生態學則仍附屬於生物學中,持續地專注於自然環境與野生動物方面之研究;認為原始環境才是生態學研究之場所。生態學者往往視人類為間題製造者或是環境破壞者,是種異類。 因此,只是不斷運用生態學理念聲討人類的各種行為;但是卻缺乏實質的有關人類生態之研究。人類生態學或是應用生態於人類科學中仍一直有流於口號之傾向 (McIntosh,1985)。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8 文獻回顧 另一方面,有不少人類學者和社會學者則為生態學太過「唯生物」,人文或文化與生態現象是不相同的(Hollingshend,1940)。
人類行為或文化是否可引用生物等或生態學來探討(Lopreato,1984),一直仍處於唯物與唯心之爭。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9 基本架構理念 一個人類文化生態體系可簡要切割成互動之三層:文化層、經營層、和環境層(Clapham,1981)。
這三層面間有著密不可分之互動關連(圖1)。在文化層面之調控之下,人類透過經營層面處理環境,並從環境中獲取生活之所需。而環境回報之結果,透過經營層面轉達文化層面,可能迫使文化層面中發生變革。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0 基本架構理念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1 基本架構理念 任何一個成功的(可持久存在的)獨立自主的文化生態體系中,三層面互動之結果,其最終原則即是「確保能有持續不斷供應所需之環境資源」。換句話說,即是生活環境資源i不會衰敗或耗竭。 只要環境之資源呈現衰褪,此文化生態系則只有兩種選擇。其一是崩潰;其二則是向外發展,獲取其他體系之資源,以維持自我體系之生存。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2 基本架構理念 若在一封閉的環境中要求得文化生態體系之長久持續,只有發展出一套可確保環境永續之文化生態體制:適當的經營面,加上適當的文化面,以及適當的三層面互動關連。 在目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之實際情形下,為延續人類之未來前途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要如何在世界各地內,從過去與目前之文化生態體系變遷而達到能永續之文化生態體系。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3 基本架構理念 在過去,交通與通訊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或可容許一些地區獨立自主的發展屬於自己且可永續的文化生態體系。
例如,蘭嶼的達悟族人文化生態體系就如此維持了兩干年之久。 但是這種情形早已不存在,世界各地之文化生態體系間之衝擊早已到處普遍發生。 近代許多朝向強勢科技經營之文化生態體系,在耗竭自己所有之環境資環資源之壓力下,為免體系之崩潰只得持續向他處掠奪環境資源。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4 基本架構理念 向外掠取資源可有兩種途徑:一是經由武力或是政治力,另一則是靠輸出經營層面武力或是靠輸出經營層面。
武力或政治力是現出力量直接取得控制他處文化生態系之主權。換句話說,即駕駛在他處文化層面之上,以迫使他處體系供應所需之生活資源。 輸出經營層面是透過科技之輸出以經濟理由截取他處之環境資源。 這兩種途徑可單獨或同時使用。目前的世界趨勢,則是朝向以輸出經營層面為主。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5 基本架構理念 雖然具有弱勢經營層面(科技力)的文化生態體制內含較豐富與自然維生體系和諧之永續文化,是人類未來社會含理應學習之方向;但來自外在的科技之輸入,取代原經營層面,原文化則隨原經營層面之被取代而崩潰。 雖然原社會仍會有復興原文化之呼籲,但喪失原經營生活面的原文化,往往只能保存在博物館或紀念館中。 弱勢文化生態體系在引進外來科技力後的結果, 常是致使原社會文化的解體以及原生計資源的匱乏(Grossman,1980)。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6 基本架構理念 一個弱勢文化生態體系 要如何而從?才能克服外來科技力的衝擊,改變內外屬從關係成為平等互惠;而使原文生態體系得以在變遷中開創新機,是當前之最重要課題。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7 達悟族人文生態體系 達悟族的傳統體系是一種「自給經濟」(self-sustainted economy)。
歷經長期適應住地環境過程中,已發展出一套獨特文化體系,其與蘭嶼自然生態體系有不可或分的關係(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89)。 其文化特色充滿生態適應的內涵(林綱偉,1989)。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8 達悟族人文生態體系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29 蘭嶼的傳統維生體系 蘭嶼是一個面積不到46平方公里的小島,孤懸於臺灣東南海面。據地質之研判,蘭嶼是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火山列島之一。蘭嶼從出現至今,從未與其他陸塊相連,一直都是一個孤立之小島。 島上除了有數十種的特有動植物外,還有近三千個過著半農半漁生活的達悟族人。 由於海洋圍繞造成長久與鄰近陸塊的隔離,致使達悟族人具有獨特的人文社會形態,以及蘊育各種特殊與罕見的生物。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0 蘭嶼的傳統維生體系 因此蘭嶼島上的人文與生態一直都被學者公認為具有相當珍貴之學術價值。
於日據時代,基於學者的建議,蘭嶼於1895年被正式定為研究區,嚴禁外人移殖開發。如此歷經五十年日據統治,達悟族文化才得以仍繼續保有原有獨特之風貌(陳正祥,1960)。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1 蘭嶼的傳統維生體系 二次大戰後,蘭嶼即被納入中國領土,並於1946年設蘭嶼鄉。
但是由於隨後中國大陸的戰亂和台灣社會內部的動盪,再加上當時因治安等理由而設的隔離政策下,一直到1950年代初期,蘭嶼仍能維持著如日據時期相去不遠的世外孤島。達悟族人亦因此仍可維持其傳統維生體系。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2 (一) 物理環境 蘭嶼位於東經120。30‘08“~121。36’32”,北緯20。00‘60“~22。05’07”之間,在台東東南方91公里處,南至菲律賓巴丹群島最北之達悟族島約110公里。 蘭嶼本島面積共45.7平方公里,全島皆山,僅海岸有狹小的平地。 全島山脈大致分為南北二區,北部山群中,以紅頭山最高,海拔548公尺,另有五座山峰,即椰油山(507公尺), 殺蛇山(494公尺),尖禿山(462公尺),山田山(434公尺),及飯山(407公尺),圍繞於其四周。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3 (一) 物理環境 南部山脈分為兩條,一條由奧本嶺(297公尺) 至望南峰(480公尺),另一則由奧本嶺至東山(377公尺)。
南北二區山系則交會於山田山與奧本嶺之間的鞍部(185公尺)。 各山稜呈緩起伏面,但山坡及河谷地帶則非常陡峭。河流短促,落差大,水系因山勢呈一放射狀,水量隨雨量有顯著變化。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4 (一) 物理環境 蘭嶼地區是高溫、高溼,多風兼多雨的氣候型,年平均溫度約26℃,最涼月平均溫約21℃,最熱月約29℃。年平均相對溼度為90%,年平均降雨量在3000公厘以上,年平均蒸發約是1,317公厘。 平均風速海秒8公尺,全年強風日數(風速超過每秒10公尺者)達250日以上。 蘭嶼應屬於重溼熱帶氣侯,或是熱帶雨林氣侯型與暖溫帶氣侯之過渡帶。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5 (二) 植物環境 蘭嶼植物相極為豐盛。多山的高岐異生育地蘊育了極為特殊的植物環境。
屬於蘭嶼自生之維管束植物,共有160科,535屬,886種(包括10亞種,9變種,和5品種)。其中禾本科(有73種),蘭科(49種),蝶形花科 (41種),茜草科(40種),蘭科(38種),大戟科(30種)、桑科(33種),和莎草科 (31種)等。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6 (二) 植物環境 其種類屬於台灣種類者,有78%;屬於菲律賓者為59%;屬於琉球者是57%。與台灣共通固有種有46種,與菲律賓共通固有種有29種 ,與琉球共通固有種則有2種。 屬於蘭嶼之特有種有33種。其中有176種迄未發現於台灣之植物。 如此豐富之自然資源,彌足珍貴。在學術上,亦深具研究價值。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7 (二) 植物環境 於植物形相上,有32種樹木會形成板根。29種樹木有支柱根,植物葉形多為全緣,有許多植物有幹生花,以及纏勒植物普遍於樹枝中。這些特殊形相,可認為蘭嶼地區應屬於熱帶雨林群系。 蘭嶼植群調查可分為: 海濱植物、草本植物、灌叢、溼生植物、放牧草原,及二次林等七種群落(劉棠瑞與林則桐,1978);或是海岸植被、海岸次生植被、山地植被、山地次生植被,與人工植被等五類植被。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8 (二) 植物環境 以達悟族人生活為基準,可特蘭嶼植物環境劃分成: 海濱地區(含海濱植物 及草本群落、放牧草原、和裸地)、
天然森林區(含森林群落、灌叢群落、和山麓二次林)、 耕作地(含果園)、 造林地、等四類。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39 (三) 動物環境: 現今所知的動物相就有哺乳類9種,爬蟲類19種,兩棲類3種,鳥類110種,蝶類104種 (林曜松與顏瓊芬,1982;林俊義與鄭先祐,1990)。 哺乳類中有台灣小葉鼻蝠、台灣蹄鼻蝠、白鼻貓和蘭嶼小鼩鼱等是蘭嶼特有種或特有類。 爬蟲類中,則有菊池氏蛤蚧,達悟族鱗趾虎; 蝶類中有珠光黃裳鳳蝶、紅斑大鳳蝶、六塯帶鳳蝶、黃裙粉蝶、尖翅粉蝶、蘭嶼粉蝶、紅粉蝶、白紋十紫斑蝶、白紋紫斑蝶、黑脈白斑蝶、恆春紫挾蝶、蘭嶼白裙弄蝶是稀有蝶類;尤其是珠光黃裳鳳蝶,以其形態而世界聞名。蘭嶼小灰蝶則是僅存於蘭嶼的特有種。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0 (三) 動物環境: 由於蘭嶼位於黑潮北流的通道上,海域內的海洋生物無論在種類或數量上都非常豐富。海洋生物多樣多種,海底生物更是變化多端。
已知海岸潮間帶與亞潮帶的魚類至少有50科350種以上。各種珊瑚礁魚類以色彩鮮明,體色圖案繁麗引人。其中有尾斑金鱗魚、粉紅雙鋸刺蓋魚、黃背藍雀鯛、白腹雀鯛、網紋蝶魚、蒂爾烏尾冬等是稀有或少見於台灣其它地區,迴游性魚類則以飛魚、鮪及鰹魚類為主,其它有虱目魚、中國鰣、花腹鯖、棘鯖、雨傘旗魚、紅肉旗魚、劍旗魚及鬼頭刀等。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1 文化社會模式 蘭嶼當地住民自稱為 Ponsono Tau 族人,並稱蘭嶼島為 Yami-Kami (達悟族國) 或 Yami-Namen (達悟族村) (鳥居龍藏,1899) 由此可認識到達悟族人對蘭嶼的主權主張之傳統觀念。 達悟族可能源於東南亞的島嶼,落居於蘭嶼估計已有千年之久。 以下就始祖傳說、社會組織,與習俗等三方面,探討與維生環境相關之文化社會模式。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2 (一) 始祖傳說: 達悟族人所傳誦的傳說,中間穿插有許多古謠吟唱,其文辭古雅洗鍊 (劉斌雄,1970)。
始祖傳說在達悟族各部落間是相似但不相同,不過大部份都有一共同點,即達悟族源於兩個系統,一是稱「石部」,另一是「竹部」;或是稱「右部」和「左部」。 比較代表性的一種是:「有一位從南方來的天神,初創小蘭嶼,再創蘭嶼本島。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3 (一) 始祖傳說: 有一次蘭嶼發生海嘯,一時天地鳴咽,震撼全島,忽生一石男,再生一竹男。其後天神隱去,那石男蹲在地上,雙手抱膝磨動竟由右膝生出一男,左膝生出一女,在旁觀看的竹男也如法泡製生出一男一女。於是石男、竹男各自讓他們自生的男女互相婚配,但所生子嗣皆孱弱殘缺。後改以石系和竹系的男女相互婚配,才衍生健康的後代。」(陳正祥,1959)。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4 (一) 始祖傳說: 此始祖傳說中,明白指示島上居民起源是多元性,但終經相互婚配已成為一家人。同時亦明示近親婚配將產下孱弱殘缺之後裔,理應避免。始祖傳說於傳統社會中是一種位階甚高的社會規範,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且任何事物與此傳說相抵觸者,皆是可被排斥的。 因此,此「多元但相互通婚」的傳說規範, 促使達悟族人得以在如此少的人口中維持較高龐雜度的遺傳基因,以及和平相處能接納外來者的社會文化。這是一種合乎人性且又合乎理性的始祖傳說。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5 (二) 社會組織 達悟族人的維生體系是建構在海洋與陸地資源的利用上。 而士地(含海洋) 是一切的基礎,在這基礎上達悟族人發展一套獨特的文化社會模式。 這套文化社會模式反映在社會組織結構中,顯示達悟族人土地財產所有權的觀念,也代表著達悟族人利用資源的方式,無形中也反映了達悟族人在蘭嶼生態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們藉著共勞製度與土地財產的分配,將大自然的資源轉化成生活物質,達成一種自給自足,無匱乏的標定和諧生活。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6 1.「親屬制度」: 典型的達悟族家族構成為父系的核心家庭。原則上子女婚後是應該與父母分居的, 因此每一家庭人口,平均在四人左右。
家庭是社會組織中最基本的生產單位,舉凡耕作、日常補魚、採食、製造器物等都是以家庭成員為基本參與者。且日常生活所需都是由家族成員勞動而得來,甚少經過交換買賣等方式獲得。 如此制度有利於勞動力的增加,以及減少只要享樂不勞動的傾向。並有助於培養每一個體的獨立自主,自動自發和公平互惠的社會文化。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7 2.「土地及財產制度」: 達悟族社會是講求「勞動」的,有勞動力,才有享有,才有權力。
能否擁有土地或財產之所有權端視自己是否有對此項土地或財產付出勞力而定。 由個人製作的事物則歸屬於個人所有。若由家族共同完成的事物則屬於家族財產,經由人力累次集體開發經營的土地財產,則是父系世系群所共有。若是非經人力開發即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則是屬於整個部落所共有。詳見表1。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8 2.「土地及財產制度」: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49 2.「土地及財產制度」: 部落與鄰部落之間的疆界,陸上和海面上的區界都絕不混淆。 這些土地和海面權是由先占權與累世承傳的習性予以確定。
達悟族人稱一部落(社)的公有疆土曰: parararajan so tauduto,其意思是「上帝所賦與的住地」。每個部落則必要在其有限的疆土內自求發展。 大部份的土地是屬於共有,個人則依其勞動力參與土地開發,無法以擁有權而抄作土地。土地因而能較有充分利用的可能。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0 3.「權力結構」: 雖然部落間的界線非常明確,但傳統達悟族社會的各個部落卻沒有統一的權威。
在各個部落內,雖有一些長者或領袖, 但都不是靠世襲而得來的威權,而是就個人後天的能力與表現而獲得的榮譽。 以下簡述達悟族人所承認的幾種領袖: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1 3.「權力結構」: <部落長老與領袖>
能被推為部落長老或領袖,必要具有年齡、德望、才能與財富都高者。特別是在部落歉收時還能夠養活許多人,或是能在各種慶典時提供大量食物(姚克明,1982)。 達悟族的長老或領袖都不是世襲的,其地位是建立在自己的努力與表現上。 這與一般世襲制的頭目或酋長是不相同的,這些頭目或酋長的食物與財產往往是來自族人的進貢。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2 3.「權力結構」: <漁團領袖>、<戰鬥領袖>、<技術領袖>、和<財富領袖>等都是以在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或表現,因而被推舉出來的。 由於其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因而在那一方面就成為意見上的領袖。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3 3.「權力結構」: 明顯地,達悟族社會的權力是與獲利分開。
權力本身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和表現,而獲得的(精神上)榮譽。在實質的利益上,不僅不能因而有所獲得,往往還要付出更多。 如此的權力結構,可使人人生而平等。如此不會因有權而獲更多利,而用利獲更多權;權利相生,而造成社會中的權與利的鬥爭或不公義。達悟族權力結構的制度與規範是吾人現今理想社會所追尋的。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4 (三) 習俗 達悟族有自己長期經驗的智慧所累積發展出來的知識體系,有自己獨具的價值觀的宇宙觀。達悟族人依據自己的理念與法則,定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曆法(如表2),並發展出和諧的社會組織和豐富的祭儀活動。 以下就〈祭儀〉、〈信仰〉、和〈禁忌〉分別分析其與維生環境之關係。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5 1.〈祭儀〉: 達悟族人的主要祭儀有一、二月的栗播種祭,三、四月間飛魚祭,十月的陶土器製造業,以及新船進水祭、新居落成祭、餽贈祭,……等等。這些祭儀的社會功能,可有如下四項: (1) 經由這些祭儀表達對自然的尊敬。 (2) 各種祭儀活動可促進參與者彼此間的認同感與情誼。 (3) 藉由參與活動的過程,可分享彼此間生活的經驗。 (4) 經由一些祭儀活動,有財富或有特殊能力者得以表現其財富或才華。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6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7 2.〈信仰〉: 達悟族人有一套宇宙觀,分宇宙為八層,神、人、鬼各有一定居住的層界(參見表3)。
在他們的生活中,雖對神的觀念模糊,但對鬼靈(anito) 卻是隨時注意。鬼靈的信仰有其特有的社會功能(李亦園,1950)。但是其維生體系之間之影響,可能是在於使達悟族人能在一起不可抗拒的病痛, 死亡或天災中,能因臣服而心安,或是用一種儀式以發洩內在的挫折。 這些行為與心理都有助於促進達悟族人更能安於生活在傳統規範中,以及對自然的尊敬。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8 2.〈信仰〉: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59 3.〈禁忌〉: 禁忌在每一個文明的起源時,就一直盤據在其文化的根基上;禁忌所含蓋的範圍與內容隨文明的歷史一齊發展。
達悟族落居於四周環海的蘭嶼島上發展出特殊的海洋文化,同時亦展現出許多有關海洋與漁業的禁忌。 透過禁忌文化的內含,隱約可看出達悟族文化與社會的思維型態與特徵 (郭建平,1988)。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0 3.〈禁忌〉: 於達悟族眾多的習俗中,擇選出26項經營享用環境資源相關的禁忌(如表4)。在此26項禁忌中,可 歸納出五點合乎現代的生態理念 (表5)。 這些理念有:永續享用、節制享用、分配倫理、敬重自然和溫順詳和等。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1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3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4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5 3.〈禁忌〉: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6 三、經營活動 以下先就從農、林、漁、牧各項產業活動來探討蘭嶼的傳統維生體系。
最後並以本研究的訪調資料為基礎,參酌文獻資料,擬構出一傳統五口之家的生計與勞動情形。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7 (一) 農耕畜牧 農業以灌溉定耕的水田與燒墾游耕的旱田為主。
水田的耕作方式是選擇有水源可以灌溉之草地,將草的地上部分割去,再用鋤頭除去草根。開墾以後,用石頭圍起來狀似梯田。然後引附近的溪流或湧泉,闢灌溉的水路。中途若要分灌溉的水路時,則用木板設分水堰。 旱田的耕作方式多在坡地上,選擇樹林較少的草原,割除地上的茅草。等其曝乾後放火燒之。如屬林地則不焚燒,只砍去小樹或大樹的樹枝,對大樹則任其留在原地(陳正祥,1960)。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8 (一) 農耕畜牧 由於有不施肥的耕作習慣(達悟族人認為人糞、獸糞不潔),因此為了維持地力,延長土地使用年限,以利自然生態的恢復,達悟族人便採取了輪作與游耕的方式。 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業用地可分為定耕地與非定耕地。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69 (一) 農耕畜牧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0 (一) 農耕畜牧 畜牧業是依附於農業和漁業的發展下。 羊、豬、雞是財富的象徵,同時也是財富或資源再分配的一種方式。
因為其採自由放牧的方式,而且只有人的食物有剩餘,才可以養得起,而這牲畜只有在祭典時才宰殺,分送給諸親友。像造船、建屋的重大祭典前都得考慮自己所飼養的豬、雞是否足夠。也就是說,牧業所得之牲畜,不得歸私人獨自享用的,而是用以分贈親友,以展示自己對社會的供養能力。 贈與別人愈多,所獲得的社會地位與聲望便愈高。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1 (二) 森林利用 雖然在達悟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中,海洋資源的利用,只作為飲食中蛋白質的來源,但無可否認的這項產業深深的左右了達悟族人的生活。
更發展出一套特殊的捕魚文化(尤其是三月~七月的飛魚季),不過自整個資源利用的角度,支持海洋資源利用的工具,卻仰賴於陸地資源, 達悟族人利用森林─木材製造漁船,而從船的製造 過程也反映了達悟族人對資源利用的觀點。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2 (二) 森林利用 船的種類分為大船、和小船。大船可再分為六人船、八人船與十人船。 小船則可分為一人船、兩人船與三人船。
東清社74家, 共有小船50艘和大船8 艘。 整個蘭嶼則有大船100多艘。大船長約10餘尺、寬約2.3尺。小船長約5.6尺、寬約2尺。使用期限:普通為3年,長者可達5年。 建造一艘漁船需要12種不同的木材(見表7)。 一艘船由21塊船板拼成。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3 (二) 森林利用 製造的過程中,小船 totaro 可以先找齊木料,再行製造。
大船則必須直接從活的樹木上取得,有人認為使用事先砍下的死木是達悟族人的禁忌。但也有人認為這與禁忌無關,因為蘭嶼屬熱帶地區,使用枯木不但容易腐朽,也容易招致白蟻的嚙吃(劉其偉,198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4 (二) 森林利用 講求自然完美的造船築屋工程中,達悟族人利用林木的方式常被指為奢侈的。
一棵大樹(直徑 公分),以現代取材方法可得3-4塊厚木板,但達悟族人則只取用一塊。 但是在適度森林經營、節制需求和低人口密度下,達悟族山區仍能保有相當豐盛龐雜的森林植物相。在達悟族人的長期適度干擾下,蘭嶼森林一直維持僅次於極盛相的穩定狀況。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5 (三) 漁業 雖然據1936年「高砂族調查書」第四篇的記載,達悟族的總收入中農產約佔 81% ,漁撈占 11% ,糧食支出約占總支出 92% ,其中由農業供給者佔77% ,由漁撈供給者占11% 。 似乎顯示漁撈所得在達悟族人的生計所佔需的比例並不太大。 漁撈所得在飲食營養的來源,是達悟族人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所以由漁撈發展出來的文化特色特別突出。生活也由漁訊所左右,如飛魚季等。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6 (三) 漁業 在長期的捕撈經驗中,達悟族人也感受到資源的有限性,從其有關飛魚季或其他有關漁訊禁忌便可看出端倪。
像平常規定,所捕的魚,分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吃的四種魚。 女人吃的魚,人人都可吃;男人吃的魚,女人不可吃;小孩吃的魚,女人不可吃;老人吃的魚,男、女、小孩都不可吃。 女人魚又可分為:一般婦女、孕婦、產婦食用。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7 (三) 漁業 老人魚通常是較差的魚外表黑色之魚類, 例如日本粗皮鯛、白柄粗皮鯛、線紋粗皮鯛。
老人魚通常是較差的魚外表黑色之魚類, 例如日本粗皮鯛、白柄粗皮鯛、線紋粗皮鯛。 男人魚則是淺黑色、或灰色, 例如金梭鯛、哈氏葉鯛。 女人魚花紅色、或白色,色澤鮮艷,較少腥味, 例如雙月斑狐鯛、四點儒良鯛、單帶鸚鯛(姚克明,198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8 (三) 漁業 在這一條禁忌中顯示透過分類,才不會使某種魚類,過分的捕撈而滅種。
一般男人、老人魚,相當容易被可捕獲,女人魚則相當難於捕獲。因此男人如果要養活女人則可費得更大的力氣去捕,這樣容易捕捉的男人魚,無形中可以保存下來。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79 (三) 漁業 飛魚與大魚可以共同食用,但在飛魚季也規定後二個月起才開始製魚乾,無形中也避免前二個月的過分捕撈。
同時過了終食祭要將所有的魚乾丟棄。 達悟族人全年的個人漁撈工作之長短,大致約有7至9個月的時間。這其中包括群體捕飛魚的5個月;在個人的漁撈上,僅有2個月至3個月的時間。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0 (四) 生計與勞動: 茲以五口小康之家為例,說明男女主人為了維持一家五口的飲食,以及必要的社會贈與,在農耕上以及漁事上所需付出的勞動時間 。
家庭成員包括,男女主人,及小孩, 2男1女,約15歲上下: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1 (四) 生計與勞動: 傳統上達悟族女人的主要勞動項目共需耗時2,184小時, 平均每天6小時。 其各種主要工作項目及時數估計如下:
水芋田除草、除莖 ,300 小時 芋頭採收 小時 旱芋田整理 小時 地瓜田整理 小時 小米田整理 小時 小 計 ,184 小時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2 (四) 生計與勞動: 傳統上達悟族男人的主要勞動項目共需耗時 1,793小時, 平均每天5小時。其各種主要工作項目及時數估計如下:
水芋田開墾 288 小時 地瓜田開墾 84 小時 小米田開墾 48 小時 取薪材 365 小時 漁事勞動 800 小時 平日農事 208 小時 ───────────────── 小 計 ,793 小時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3 (四) 生計與勞動: 以上之勞動時間,為每年∕每週例行性勞動項目。以外,在男人勞動方面,自7月飛魚訊期結束後,至隔年1月中,尚有造舟、修舟、造屋、修屋、器具製造等工作,粗估每一達悟族男人在這些勞動上每年至少花費 288 小時。 如此, 男人每年主要勞動時間則是 2,081 小時 ( 1, = 2,081 ), 平均每天是 5.7小時, 與女人工作時數相若。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4 四、人口變遷與土地利用 達悟族人世居於孤懸的蘭嶼島上,由於居住地的封閉性,世代以來幾乎未受外地世界的影響,自營和自給自足式的農漁生活方式,而較可能發展出近乎永續的文化。 以下就人口變遷與土地利用兩方面,檢視達悟族文化的永續性。同時,以預估在傳統維生活動下,蘭嶼的人口承載量作為理論上之印証。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5 (一)人口變遷 從達悟族人口數歷年之變化圖中,可將其劃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傳統生活期、外來戰爭受害期、恢復期、外來人口移入期、和人口變遷轉型期等。 1942年前是屬於傳統生活期,人口大致呈穩定狀況。其中1916年發生的痲痺症和1921年赤痢的大流行,致使人口顯著滑落外,人口大致保持在1600人上下。 如此傳統生活方式延續到1960年代,其間有 年的外來戰爭受害期,蘭嶼承受第二次大戰美軍的轟炸(衛惠林和劉斌雄,196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6 (一)人口承載量 1946年光復後至1958年的恢復期,達悟族人仍能在保持其傳統的生活方式下,人口顯著的成長,逐漸恢復到二次大戰前的人口數量。 1958年於蘭嶼地區設置榮民農場後,外來人口即開始顯著的移入。 1967年蘭嶼正式對外開放,緊接著1971年解除山地管制後,來自台灣的經濟和科技力大量移入。 從1960年代開始達悟族社會與文化正逐漸接受空前的衝擊,人口結構亦在1960年代末期呈現出從來未有的變遷。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7 (一)人口承載量 於1960年以前,蘭嶼地區的人口密度大致維持在每平方公里33人上下。蘭嶼地區的總戶數亦都維持在350戶上下,每戶平均人數,除了二次大戰期間外,大致在每戶平均有4、6人上下。人口成長率大致維持在每五年增加3.0%上下。 二次大戰的傷害致使1940年至1946年間,人口呈現大幅產的負成長(-27.6%)。 二次大戰後,人口成長率則顯著提昇,1946年至1950年間,人口成長率達4.6%;1950年至1955年間,則又上升到13.1%;這都是蘭嶼過去數十年來所未有的現象。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8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89 歷年的人口成長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0 維持達悟族人口穩定的力量應是來自文化上。其主要的有以下兩項文化因子:
A. 生計技術發展受限。由於達悟族社會重視勞動,重視付出,資產無法累積,閒人幾乎沒有;而且若有閒人,也是一些較無能力者。如此難能有能力投入生計技術的研究與改良中。 B. 衛生保健的能力低。由於信仰上,把疾病歸因於曾犯祖先或是觸犯了惡靈。醫藥保健上的技術亦因此甚難被重視。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1 (二) 土地利用 按1953年全蘭嶼島測量與調查結果,達悟族使用了全島面積的 11.32% 作為農業用地,非農業用地則占 88.68%。
在農業用地中,其中有40.78%是水田,剩餘的59.21%是旱田。 在非農業用地中,天然林面積佔全面積的 61.41%,村落用地則是占 10.55%,另有荒地占16.61%,而人工造林地只有 0.10%。若以「村落」:「農地」:「天然林加荒地」的面積相比,約略是 1:1:8 。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3 (二) 土地利用 農地中,水旱田面積之比是2:3;而「水田」:「旱田現耕地」:「旱田休耕地」的面積,則約是4:1:5。
如此的土地利用方式當可保留相當豐盛的自然資源。 若是能在沒有外力的壓迫下,且總人口與平均個人消費量都能維持穩定,達悟族人理應可持續享用此蘭嶼天然環境資源達百年,甚至千年。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4 (二) 土地利用 曾振名 (1976) 的報告中,在比較蘭嶼和台灣地區每單位可耕地面積的人口密度後,發現蘭嶼僅台灣地區的六分之一。
換言之蘭嶼仍有相當大的能力供養更多的達悟族人口。 於使用空間上,蘭嶼的每平方公里只有33人(1953年)則等於台灣人口密度的九分之一。 若加上漁業的供養能力,蘭嶼的達悟族人所享有的維生環境的資源, 實是非常優厚豐盛。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5 (一)人口承載量 假設達悟族以傳統的生計方式生活,且是行自給自足的經濟,鮮少有外來之能量或物質之進出。理論上,可依 Carneiro (1960)之計算式,估計達悟族於蘭嶼島上之人口承載量 (Carrying capacity)。Carneiro (1960) 之計算式如下:     T Y   K = ── × ─── , 其中   A   R+Y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6 (一)人口承載量 A: 理論上每個人維生一年所需之基本耕地面積 T: 該維生體系之可耕地面積 Y: 耕地可持續生產之年數
    T Y   K = ── × ─── , 其中   A   R+Y A: 理論上每個人維生一年所需之基本耕地面積 T: 該維生體系之可耕地面積 Y: 耕地可持續生產之年數 R: 耕地廢耕至地力恢復之年數 K: 人口承載量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7 (一)人口承載量 以陸地耕作計算承載量, 傳統上蘭嶼維生體系中,理論上每個人一年維生所需之基本耕地面積,如下式:
A =( 2230 Kcal/人天 × 365 天/年)÷( 4525 公斤/公頃 × 1000kcal/公斤) = 公頃/人年 此式中 2230kcal/天為每人每天維生之基本卡路里數; 4525公斤/公頃,則是指傳統上蘭嶼耕作之芋/藷單位面積平均生產量;芋藷等根莖類每公斤之卡路里數約為1000kcal/公斤。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8 (一)人口承載量 蘭嶼之可耕地面積 (T),若以1953年之蘭嶼島總耕地面積為其可耕地面積,則 T= 526 公頃,若以1980年之總耕地面積計,則 T= 827。 耕地可持續之年數 2 - 3 年(Y),廢耕年數 0.5 ─ 1 年(R)。     526 → K =───── × ───── = 2498 → 3926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99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0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1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3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4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5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6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7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8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09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0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1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2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3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4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5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6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7 觀光用 傳統文化 台灣的需求 傳統老人 台灣文化力 有識青年 雅美的 勞動力 國家體系 衰退 資源與利益 漢人事業 衰退 雅美人事業
經營方式 天然林 人工林 農地 住地 其它 台灣社會 圖10.蘭嶼目前的文化生態結構。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8 圖11. 蘭嶼社會與台灣社會間的鈔票和物質的流動。
以觀光活動為例;箭頭指流動的方向。 台灣社會的資金與物質 物質科技 投資 $ 台灣社會的需要 獲利 $ $ 觀光客 $ 雅美社會 物質 空間 勞力 $ 圖11. 蘭嶼社會與台灣社會間的鈔票和物質的流動。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19 三、結語 當前雅美族人與社會面對的是難以抗拒的科技文明產物的衝擊。人口變遷(population transition)是必然的。只是變遷的結果是成功或是失敗 (參見圖 12 和 13), 將是雅美族人可否避免瓦解危機的必要條件。 按圖 12 的成功例子以及圖 13 的失敗例子,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有二: 體系是否有自主能力,和 經濟利益是否能保留在體系中。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0 三、結語 有自主能力的體系,可有對社會的批判與反省力,產生適合自己社會的科技與制度規範,亦可有較長遠的規劃與理想。如此的人口變遷,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自主能力的體系,由於對外依賴程度較小,且有能力維持與提供自己環境和生活品質,經濟利益外流的可能性較低。因此,可使用較充分的資金,改善生活環境和提昇生活品質;且能在資本體系中,擁有較高(強)的地位。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1 三、結語 若想要能成功地渡過人口變遷,最主要的條件是:傳統雅美人之傳統文化體系的自主能力是否能承擔當前的壓力,並能主導進行體系性的改變。
雖有部份雅美人謀求改變目前的趨勢,但是橫在面前的,似乎是無法抵擋的力量,諸如:政治權力、教育權力、強大的資本財和物質科技力等。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2 三、結語 如同圖10 所呈現的當前雅美生態體系的結構,可預期的是 雅美文化的瓦解和消逝,以及逐漸進入博物館和觀光「動物園」。
蘭嶼維生環境則逐漸轉換成由來自台灣的力量,經營與管理。 雅美人則由原土地的主人淪落為財物的奴役;為求如同台灣人的生活,流散各地謀生。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3 三、結語 「知識的吸收」、「環境的瞭解」、以及「實質的經驗」可使一個人不斷跟更新,不斷成長;同樣地,亦可使整個社會不斷地更新與成長。
推動個人更新與成長的力量是反省與批判;推動整個社會更新與成長的力量,則是來自「社會運動」。 雅美族人若想改變或阻擋當前文化體系瓦解的趨勢,自主力量的重建或復原是極其重要的。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4 三、結語 若想要重建或復原,雅美社會中每個人的更新與成長、批判和反省是必要的基礎;而雅美社會的運動,則是推進的動力。
或許,反核廢料的運動是個契機,對雅美人意識上的覺醒有所助益。 然而,若雅美族人僅忙於抗爭,止於抱怨沒有在理性和知性上提昇,缺乏足夠的反省和批判力,則將可能只是滅絕前之回光反照而已。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125 問題與討論 生態主張者:Ayo台南站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


Download ppt "科技文明對 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之衝擊 鄭先祐 (Ayo)"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