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之实修引导(六) 《入行论》 善护吾念 持戒度 念念不舍菩提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之实修引导(六) 《入行论》 善护吾念 持戒度 念念不舍菩提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之实修引导(六) 《入行论》 善护吾念 持戒度 念念不舍菩提心

2 善逝法身佛子伴, 及诸应敬我悉礼, 趋入佛子律仪法, 今当依教略宣说。

3 把身体交给蒲团, 把心念交给方法 禅定调伏意识的一些具体方法:
  方法很多,有观想藏文的种子字“阿”;有数呼吸法;有气脉明点修法,也就是在心口脉轮上观想佛金刚,文殊宝剑等,观想芝麻一样小的金刚杵和宝剑,令其不散乱,将意识锁定在字母和数呼吸上。

4 把身体交给蒲团, 把心念交给方法 禅定调伏意识的一些具体方法:
  但除了这些以外,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到阿赖耶识的上面,停留下来。

5 修习持戒度 戒乃浣净恶垢水,除炽热恼沁月光,犹如须弥众中尊,具戒无畏众悉礼,诸善士于誓承戒,当如护眼而受持,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6 戒律的作用: 1、基本的行为准则; 2、健康的生活方式; 3、评判是非的标准; 4、处理事务的依据; 5、解脱菩提的基础。

7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 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 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 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 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 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 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 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8 前行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 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 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 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 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 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 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 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 生起皈依心。

9 前行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 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 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 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 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 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 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持戒度, 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10 前行: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 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 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悟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11 入者所依之 补特伽罗 能入之意乐 如何趋入之行为 实修次第 --璀璨日 科判 所入之果

12 如何趋入之行为—六度的本体 具有四种特法的 施舍心 断除心 不恼心 欢喜心 不散心 辨别法 六度的违品依次是: 满足有情愿望的道理:
所谓的四种特法,如云: “摧毁施违品,无念具智慧, 圆满诸所愿,成熟众有情。” 六度的违品依次是: 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及邪慧。 满足有情愿望的道理: 依靠布施给予他们财产受用等; 依靠持戒使他们内心纯净; 依靠安忍承受损害; 精进作为必不可少的助伴; 依靠静虑使他们对神变神通有渴求心; 依靠智慧能宣讲取舍的道理。 依此满足心愿后,直接或间接令得三菩提任意一种果位, 这就是能成熟有情。 具有四种特法的 施舍心 断除心 不恼心 欢喜心 不散心 辨别法

13 正行:   所谓大乘道果,无非是由发心、受戒、学行、积资、断障、证果、利他七项所摄;也可说,先是具足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修心的前行法,而后修习不共上士道修心,令自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修学菩萨行,意乐与加行圆满即究竟成佛。

14 正行:   此中,既已受持菩萨戒即须修学菩萨戒学处,修学菩萨戒学处主要是为了成熟自相续的佛法,此须依于修学六度行,依次生起六种功德分别予以对治六蔽,也就是由施舍心对治悭贪,由能断心对治损害心,由安忍心对治嗔心、由精进心对治懈怠,由禅定心对治散乱, 由智慧心对治愚痴。显然易见的,主要是为了断尽自相续的烦恼及烦恼习气(即为断尽二障而修学六度)。

15 布施度 持戒度 如何趋入之行为包括在六度中 安忍度 精进度 静虑度 科判 智慧度

16 1、布施度 如何趋入之行为—含六度之理 想到对自己的身体、受用、三时善根 割舍不下的过患、慷慨施舍的功德、 有必要施舍的原因等等以后
发自内心发放布施,这就是修心

17 如何趋入之行为—含六度之理 2、持戒度—护戒方便 1 对取舍之处谨小慎微的不放逸 2 不忘失取舍的正念 3 观察三门状态的正知

18 2、持戒度—守戒方式 如何趋入之行为—含六度之理 依靠正念牢牢不忘取舍 凭借正知来观察自己身语意的状态
认清行善断恶的心态,依靠不放逸忆念进而认真奉行或屏弃

19   此后,一旦萌生了不去奉行应行善法和想要着手去做应断不善业的心态,必须要认清它,当时依靠不放逸来忆念善法的功德利益进而认真去奉行,想到不善恶行的过患后坚决屏弃。而这些的因也在于对业果诚信不疑。所以,作为无误如来教的追随者一定要生起虔诚的坚信,从此以后要深刻地认识到:造了恶业必然要下堕恶趣,如果已经投生到恶趣当中,那么只有受苦受难,不用说是利他,就连自利也无法办到。对于轮回痛苦的正念一定要在相续中真正生起来。

20 2、持戒度—守戒方式 菩萨学处 最主要是 防护愿心 的违品 舍弃有情 发心得声闻缘觉果位 断除四黑法
“欺骗应供令生悔, 诽谤圣者谄诳行。 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 2、持戒度—守戒方式 诚心信受(果)圆满菩提与(因)菩提对于别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随喜断将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圆满菩提 修持大乘 三种修道

21   菩萨戒分三个层次,分别是针对利根、中根和钝根修学者的。
  第一种,是龙树菩萨所说的戒律。这种戒名义上有十八条,实际上是十四条。在此基础上加上不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戒后,名义上就成了二十条戒,其实是十四条戒加上最后两条,一共十六条戒。   第二种,是无著菩萨所说的戒律。从动机或发心的角度来说,只有四条戒;但从行动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分成八条戒。虽然中根者的戒条比上等根基的少一些,但受持起来也不一定很容易。   虽然二十条戒和八条戒在戒目的条数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二十条戒也可以归纳在八条戒中。   第三种,是下等根基者的戒律。只受持愿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22   无著菩萨的观点,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两种。
其中愿菩提心的戒律:   第一,不舍弃众生;   第二,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第三,精勤积累二种资粮;   第四,精勤修习菩提心;   第五,取舍四白法和四黑法, 共有五条。

23 不忘失的方法: 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 不失愿心的方法: 恒时忆念《华严经》中以二百三十个比喻而说明的菩提心功德,从而珍重受持。
  恒时忆念《华严经》中以二百三十个比喻而说明的菩提心功德,从而珍重受持。 提高心力的方法:   以善心为前提,尽心尽力积累二资等。 令菩提心得以增上的方法:   通过修四无量、昼夜六时中发心、修苦乐施受法三种方式,恒常行持菩提心。 不忘失的方法:   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

24 四种黑法的解释:   第一、欺骗应供,欺骗任何一位上师、堪布、阿阇黎等;   第二、令生悔,一般众生在做恶法时,让他生后悔心是有功德的,        这里主要指对所作的善法生起悔心;   第三、诽谤圣者;   第四、谄诳行,在众生面前以谄诳心态所作的言行。 这四种黑法,不论何种身份的人都很容易违犯,因此应当励力断除。

25   与之相反,《迦叶请问经》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菩提心。”此处所说的四法,即四种白法,如果具足这四种法,则不会忘失菩提心。又云:“云何四法?不明知故妄;于菩萨作本师想;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乘。”“不明知故妄”,实际是不欺惑应供的意思;将所有菩萨作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与“毁谤圣者”相对应;第三个即不行谄诳行;第四个是令众生生悔心的一种违品。   《迦叶品》中所说的即是四白法,应随时随地奉行。

26 2、持戒度—守戒方式 行菩提心戒的违品, 一般来说是:断除害他为主的一切恶行。 过患最大的:夺取僧财、诽谤菩萨、造舍法业
      等等,要不惜生命代价加以防护。 对于同品 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内,也不能满不在乎、藐藐视之,要以三殊胜摄持来身体力行。

27 行菩提心学处: 赞自毁他贪名利,吝啬不施财与法, 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 愚信伪法而宣说,四根本罪行学处。
  贪执名利自赞毁他,这是第一条;以吝啬心不作财布施和法布施,这是第二条;“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两句合在一起是第三条;“愚信伪法而宣说”,这是第四条。   每一条都可以分几种,但大体来讲,行菩提心有四种学处。   成为行菩提心违品的根本罪,在很多佛经中零散存在,无著菩萨将这些内容归纳于《菩萨地论》中。

28 2、持戒度—守戒方式 诚心信受(果)圆满菩提与(因)菩提对于别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随喜断将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圆满菩提 修持大乘 三种修道

29 第四品 不放逸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不放逸 略说 谨慎修学所修 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戒律 舍弃菩提心之过患 真实宣说 正知正念 谨慎所依暇满 异熟果堕恶趣 广说 彼之合理性 趋入之方法 遣除争论 谨慎所断烦恼 安忍 教诫不舍菩提心 失毁利他行为 精进 摄义 静虑 阻碍解脱 智慧

30 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第四品 不放逸 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略说 谨慎修学所修 舍弃菩提心之过患 教诫不舍菩提心 不放逸 谨慎所依暇满 广说 暇满难得 未得之过患 堕恶趣不行善法 真实宣说 不得善趣 谨慎所断烦恼 摄义 教证之依据 彼之依据 得后不勤而舍 理证之依据

31 第四品 不放逸 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难忍地狱火,长久烧身时,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 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 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 暇满难得 略说 略说 谨慎修学所修 未得之过患 思维愚笨之果报 不放逸 谨慎所依暇满 得后不勤而舍 呵责彼本体 广说 广说 观察彼因 观察所断烦恼 思维烦恼过患 非理损害 生起断除欲乐 谨慎所断烦恼 摄义 作大损害 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作意烦恼非为所依 教诫切莫依止烦恼

32 第四品 不放逸 谨慎修学所修 观察所断烦恼 思维烦恼过患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战归炫身伤,犹如配勋章。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略说 作意烦恼非为所依 谨慎所依暇满 广说 披上断惑盔甲 不放逸 莫因痛苦而厌倦 生起断除欲乐 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 谨慎所断烦恼 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摄义 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 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33 第四品 不放逸 谨慎修学所修 观察所断烦恼 披上断惑盔甲 略说 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 莫因痛苦而厌倦 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 生起断除欲乐 广说 谨慎所依暇满 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出言不量力,云何非癫狂?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不放逸 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谨慎所断烦恼 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摄义

34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略说 未护心之过患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略说 需护心之理由 护心之功德 真实宣说 不放逸 广说 戒律 遣除怖畏 广说 正知正念 趋入之方法 依据 护正知正念 摄义 安忍 护持方法 布施度 修持善法 如是护持之功德 精进 持戒度 安忍度 需精勤护持之理 静虑 精进度 静虑度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智慧 智慧度

35 第五品 正知正念 遣除怖畏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略说 未护心之过患 略说 布施度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持戒度 需护心之理由 护心之功德 广说 广说 修持善法 安忍度 正知正念 精进度 护正知正念 摄义 静虑度 护持方法 如是护持之功德 智慧度 需精勤护持之理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36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未护心之过患 略说 护心之功德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需护心之理由 摄义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护持方法 广说 如是护持之功德 正知正念 需精勤护持之理 教诫护正知正念 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护正知正念 失毁智慧 未护之过患 未护正知之过患 失毁戒律 护持之方法 未护正念之过患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37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教诫护正知正念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护持方式 未护之过患 护持正念之方法 生起之因 护持之果 正知正念 护正知正念 护持之方法 正知之前行 护持正知之方法 观察三门状态 观察身体所做 一同趋入 观后当控制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观察心之动态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开许放松之时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38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教诫护正知正念 观察身体所做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观察三门状态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观察心之动态 未护之过患 正知之前行 护持正念之方法 开许放松之时 观后当控制 护持之方法 一同趋入 正知正念 护正知正念 中止非事 断除贪执散漫 断除无义之事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行持应事 护持正知之方法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略说 广说 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摄义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39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教诫护正知正念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断除贪执散漫 略说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观察三门状态 未护之过患 正知之前行 断除无义之事 广说 护持正念之方法 观后当控制 中止非事 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护持之方法 一同趋入 正知正念 护正知正念 摄义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护持正知之方法 行持应事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思维暇满难得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已得当取实义

40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教诫护正知正念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何故犹贪著,爱护此垢身?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中止非事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观察三门状态 未护之过患 正知之前行 身体无有所贪精华 护持正念之方法 行持应事 思维暇满难得 观后当控制 护持之方法 一同趋入 正知正念 护正知正念 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已得当取实义 护持正知之方法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依身当修法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41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教诫护正知正念 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 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 平时行为寂静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观察三门状态 未护之过患 正知之前行 护持正念之方法 观后当控制 尤其趋入善法之行 必定随顺他众 主要宣说修心 护持之方法 一同趋入 正知正念 护正知正念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护持正知之方法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善行自己之事 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42 第五品 正知正念 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 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 宣说所修有力善法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自己修行之理 观察三门状态 修行方法 正知之前行 宣说胜劣取舍 观后当控制 尤其趋入善法之行 饶益他众之理 略说 施衣食之方式 护持正知之方法 一同趋入 主要宣说修心 以财饶益 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广说 施身之方式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以法饶益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43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尤其趋入善法之行 观察三门状态 正知之前行 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 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观后当控制 护持正知之方法 一同趋入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主要宣说修心 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精勤修学学处 修学多种知识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刻意修学利他 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44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教诫护正知正念 精勤修学学处 正知之前行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观察三门状态 修学多种知识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未护之过患 护持正念之方法 刻意修学利他 观后当控制 一同趋入 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正知正念 护正知正念 护持之方法 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护持正知之方法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45 概分几点来探讨如何修习持戒度之理 思维持戒的功德 思维不持戒的过患 思维持戒的定义 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结语 思维如何修学持戒度之理

46 一、思维持戒的功德 究竟上说,诸佛善法皆由持戒出生,这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是佛法修行的精要,是辗转感得圣法的殊胜道,是世间第一庄严具。
  究竟上说,诸佛善法皆由持戒出生,这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是佛法修行的精要,是辗转感得圣法的殊胜道,是世间第一庄严具。   就短暂而言,持戒的利益是: 易得资具。 具足美名妙声。 众所供养。 来世获得安乐,等等。 人天皆应礼敬。 内心易得自在。 不堕恶趣。

47 《涅槃经》也说: [戒是一切善法的阶梯,戒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戒是究竟能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者,戒如药树能治疗一切烦恼病,戒如险恶三有的道粮,戒如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戒如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戒如桥梁能渡生死罪河。] 这是以诸譬喻,说明持戒的长远功德。

48 龙树菩萨说: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他。]
  意思是,有情世间是变动的,无情世间是不动的,就像有情与无情世间同样都是依于大地一样,一切功德也都依戒而有,这是众所共许的。

49 [诸异生与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此外,月称菩萨《入中论》说: [诸异生与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是说,能生凡夫的有漏福报,声闻缘觉的出世菩提乃至诸佛菩萨的究竟功德,主要因素便是在于清净持戒,其他则非主因。

50 应如上述,思维所说短暂与究竟的功德而欢喜持戒。
一、思维持戒的功德   应如上述,思维所说短暂与究竟的功德而欢喜持戒。

51 二、思维不持戒的过患 不持戒的过患,即是违反于如上述持戒的短暂利益及长远功德。 应多加思维过患,由见过患心生猛利怖畏,励力断除过失。 如云:
  不持戒的过患,即是违反于如上述持戒的短暂利益及长远功德。   应多加思维过患,由见过患心生猛利怖畏,励力断除过失。 如云: [ 当见猛利大怖畏, 可断虽小亦应 断。]

52 三、思维持戒的定义   凡一切时处刻意遮止损害有情的意乐与加行,即名持戒;由修学断除伤害众生的能断心、增长圆满,则名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并非必须安立一切有情皆无损恼。 如云: [ 由得能断心, 说为尸罗度。]   这是说,能断心修习圆满即持戒圆满。

53 三、思维持戒的定义   凡一切时处刻意遮止损害有情的意乐与加行,即名持戒;由修学断除伤害众生的能断心、增长圆满,则名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并非必须安立一切有情皆无损恼。   值得一提的是,持守净戒的意趣与原则,应是积极面从意乐上必具利他心,从加行上必具利他行;消极面从意乐上必具能断心,从加行上必具无害行(即积极利他,消极不伤害)。

54 三、思维持戒的定义   凡一切时处刻意遮止损害有情的意乐与加行,即名持戒;由修学断除伤害众生的能断心、增长圆满,则名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并非必须安立一切有情皆无损恼。   而且菩萨的持戒度特重具足慈心,积极利他,并非只是能断损恼、不害有情而已。

55 三、思维持戒的定义   凡一切时处刻意遮止损害有情的意乐与加行,即名持戒;由修学断除伤害众生的能断心、增长圆满,则名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并非必须安立一切有情皆无损恼。   换句话说,不以自利为主,乃以利他为主要;有能力积极利他,无能力至少不害他,让自己在修学菩萨行的能仁的禁戒中,也能成就无量有情利益,这才符合持戒的精神与原则。

56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基本上,佛教的律仪略有三种,即: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及密宗律仪,此中主要略述菩萨律仪。
  基本上,佛教的律仪略有三种,即: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及密宗律仪,此中主要略述菩萨律仪。   所谓律仪,是指必须正式在一 位阿奢黎或多位阿奢黎前,依着佛 菩萨所制的清净仪轨,正式通过三 次羯摩或随念而纳受戒体,所得到 的清净承诺与守护的心。

57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基本上,佛教的律仪略有三种,即: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及密宗律仪,此中主要略述菩萨律仪。
  基本上,佛教的律仪略有三种,即: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及密宗律仪,此中主要略述菩萨律仪。   菩萨律仪也是如此,在具相阿 奢黎前,授戒仪轨三次随念,纳受 戒体时,心中坚定生起誓愿从今以 后乃至成佛前清净如理守护,此一 誓愿清净如理守护的心,即名菩萨 戒。

58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1.禁恶行戒――主要是指菩萨心中以 断十恶业道为基础的所有七种别解脱戒 随一的戒法,因此,必须守护一切别解 脱戒的性罪、遮罪以及开遮持犯等遮制。 七种别解脱戒是:①近事男戒、②近事女 戒、③沙弥戒、④沙弥尼戒、⑤式叉摩那 戒、⑥比丘戒、⑦比丘尼戒。

59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严格说来,菩萨戒为本质的禁恶行,主要是 须具足大乘皈依心,由菩提心摄持,而愿断一切 恶心与恶行,且以利他为体性,乃至成佛之际都 须持守。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断一切恶心与恶行, 但这与一般依着出离心摄持的二乘的别解脱戒仍 是有所差异;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是舍离了别解 脱戒而有菩萨戒中的禁恶行戒,而且菩萨必也极 为珍重别解脱戒,因为出家菩萨胜逾在家菩萨。

60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言之,禁恶行戒有几个重点:
  要言之,禁恶行戒有几个重点: ①与菩萨戒中的禁恶行戒所共的别解 脱戒,是指七种别解脱戒,因为近住 戒(八关斋戒)只是一昼夜受持,并非 恒时而持,所以不算在内。

61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言之,摄律仪戒有几个重点:
  要言之,摄律仪戒有几个重点: ②禁恶行为本质的七众别解脱戒也并 不是真实的根本别解脱戒,而是指共 同止息恶行,远离性罪的七众别解脱 戒,此与所受的摄律仪戒同时生起。

62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言之,摄律仪戒有几个重点:
  要言之,摄律仪戒有几个重点: ③并不是没有真实的根本别解脱戒, 就不能生起菩萨戒;但是若能先行具 足七众别解脱戒随一而受菩萨戒,则 更符合戒法次第,也较殊胜圆满。

63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言之,禁恶行戒有几个重点:
  要言之,禁恶行戒有几个重点: ④受菩萨戒时只舍小乘的自利作意, 不舍别戒,因为同时具足利他心与别 解脱戒并不相违,而且别解脱戒是大、 小乘所共,所以大乘行者也应受持与 守护一切别解脱戒。

64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2.摄善法戒――凡是为了成佛、令自 成熟一切佛法所积集的善法,令诸善法 先生起、中安住、后坚固的法行,就是 摄善法戒。此中,主要是指缘着菩萨自 相续六度等一切善法,未生令生起,已 生令不退失,不退失令倍增广大乃至圆 满,直接地说,即愿行一切善心、善行 之义。

65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摄善法戒:   菩萨所行诸善,皆为成佛资粮,必由具相 菩提心与空正见摄持而行,也就是,必是悲智 双运而福慧双修(主要皆为利他成佛而累积的资 粮),如能这样修学,最后必然能令此诸善心、 善行犹如点金石化铁成金,能转成佛智的本质, 断证功德圆满,这也是一般凡夫与二乘行者所 不能及的。

66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摄善法戒:   譬如菩萨发起一念供养心,不论供养多少, 皆成持守摄善法戒,是属于利他菩萨行;凡夫 如我者生起的一念供养心,即使所供养的对象 是十方诸佛,却仍是轮回的集谛所摄的有漏善 法,这与菩萨微小供养却功德无量,二者确有 天地悬殊之别。

67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3.饶益有情戒――简单地说,是指利 益一切众生的法行,凡是菩萨行为本质 的利他行的方便与事业都为饶益有情戒, 大体上,此内分十一种,也称为利济有 情十一事。

68 【利济有情十一事】 ①于有情有利益事,必为助伴,如主动承侍病苦众生。 ②依于世出世间利益,观机逗教,契机契理为有情宣说种种法要。 ③知恩图报,回报有情恩泽。 ④当有情遭受野兽、魑魅、恶魔、王贼、水火等怖畏因缘侵扰时, 即予救护,令离怖畏。

69 【利济有情十一事】 ⑤对于丧失可悦爱的亲眷或财物而一无所有的有情,应予善为开 解宽慰其心,令离忧愁。 ⑥如法摄众,引导有情于正道,开发智慧,去除愚痴,指向修行。 ⑦对受用匮乏的有情应善予施舍去除匮乏之苦。 ⑧于诸有情指引道途、抉择事行、教导语文、行无垢业、守护受 用、做和合事、喜事庆慰、令植福田――凡此八种事行随一,必 为助伴而济助。

70 【利济有情十一事】 ⑨为利他故,适时显露自有的真实功德,令有情心生欢喜,建立 信心,进而欢喜效学。 ⑩于有过失、造恶业的有情,内怀慈悲心,外作适时的调伏呵责 等,导邪归正。 ⑪若具神通,则适时依神通力施展地狱诸可怖相,令心生怖畏与 厌离,渐次引入圣教,爱乐修习正法。 上述十一种是饶益有情戒的利他之理。

71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特质上说――摄律仪戒(禁恶 行戒)是调伏恶行,摄善法戒是调 伏自心,饶益有情戒是调伏他心。

72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成熟佛法上说――摄律仪戒与 摄善法戒是成熟自己的佛法,饶益 有情戒是成熟他人的佛法。

73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作业上说――摄律仪戒是去除 逆缘、守护自心;摄善法戒是具足 顺缘、增上功德;饶益有情戒是成 就利他、圆满功德。

74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基础上说――善为守护摄律仪 戒,即是善为守护摄善法戒与饶益 有情戒;衰微了摄律仪戒,自然也 就衰微了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

75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持戒的所依身上说――守护摄 律仪戒的主要所依身是初业行者, 守护摄善法戒的主要所依身是资粮 道与加行道菩萨,守护饶益有情戒 的主要所依身是已登圣地圣者菩萨。

76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次第上说――菩萨戒主要是在 饶益有情戒,但此之前必有能生一 切善心善行的摄善法戒,之前必有 能遮自心烦恼及由烦恼推动的恶行 的摄律仪戒。

77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次第上说――菩萨戒主要是在 饶益有情戒,但此之前必有能生一 切善心善行的摄善法戒,之前必有 能遮自心烦恼及由烦恼推动的恶行 的摄律仪戒。

78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取要言之,三种戒法虽有差别, 却不相违,更且是一以贯之的;乃是 以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为基础,以行 一切善的摄善法戒为增上,以利一切 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为圆满,由前而后, 后依于前,次第持守,缺一不可。而 且,如是受学三世一切菩萨的三戒, 即能集摄一切菩萨所持的净戒。

79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一个人不论做了什么事, 根本因素不在表面,是在内心。故 应具足清净意乐、广大所缘及不离 正法正念而持戒,不是单单依止于 戒相持守戒条而已――当然依止戒 相持守戒条也颇重要――否则便难 契合菩萨戒经之义。那么依于圆满 意乐,理应如何正确清净持守呢?

80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①依殊胜――即依止菩提心摄持而持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①依殊胜――即依止菩提心摄持而持戒。 ②物殊胜――即具法界观持守诸戒。 ③所为清净――即为令众生感得增上生果、 决定胜果而持戒。

81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④清净殊胜――即为断众生的烦恼障、所 知障而持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④清净殊胜――即为断众生的烦恼障、所 知障而持戒。 ⑤善巧方便殊胜――即于能持戒的我,所 持戒的戒法以及持戒的法行本身,以证三 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持戒。

82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⑥回向殊胜――即将持戒功德回向自他众 生皆能成就无上大菩提。

83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2.具足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2.具足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 ①持戒的布施――即自住于戒,亦令他人 住于戒;或者也将持戒功德布施有情。 ②持戒的持戒――即远离自利作意而持戒。 ③持戒的忍辱――即持戒时能忍身心之苦, 耐他恼害。

84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2.具足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 ④持戒的精进――即一心爱乐欢喜而持戒。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2.具足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 ④持戒的精进――即一心爱乐欢喜而持戒。 ⑤持戒的静虑――即一心专注持戒,并将 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⑥持戒的智慧――即观三轮体空而持戒。

85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如是作意而行,即能增长无边功德, 能令持戒功德转为成佛资粮;故不应以 嫉妒、竞争、我慢、邪命等染污意乐而 持戒。

86 六、 结语 1.应从根本断十恶业道为基础,持守菩萨戒。 2.菩萨戒的心所依是菩提心,故应常发菩提心而持戒。
3.常以圣者菩萨的修习持戒之理,当做愿境或希愿处。 4.不清净持戒、有所违犯,即应具足惭愧,恳求忏悔,努力还净。 5.应将持戒功德,悉数清净广大回向。

87 六、 结语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戒乃浣净恶垢水,除炽热恼沁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于誓承戒,当如护眼而受持,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戒乃浣净恶垢水,除炽热恼沁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于誓承戒,当如护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88 六、 结语   无著贤论师也说: [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利他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 守护净戒是佛子行。]

89 六、 结语   第四世班禅大师则说: [ 别解菩萨密戒诸遮制, 纵使命难因缘亦不舍, 并摄善法饶益有情戒, 满持戒波罗蜜加持。]

90 后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91 之修行次第 《入行论》 愿除苦良药,一切安乐源, 教法伴利敬,长久住世间! 此修法乃阿哦沙波(即华智仁波切)言。善哉!吉祥! 璀璨日


Download ppt "之实修引导(六) 《入行论》 善护吾念 持戒度 念念不舍菩提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