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課 諫逐客書 李 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課 諫逐客書 李 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課 諫逐客書 李 斯

2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書〉之文體

3 本文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昭明文選》題作〈上秦始皇書〉,為李斯上秦王的奏疏,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書,古代臣下對君王的奏疏,亦稱上書。
秦王政十年(西元前二三七年),韓國派遣水利工程師鄭國遊說秦王,修築三百餘里的灌溉渠道,以消耗秦力,使之無法東征。後陰謀被識破,秦宗室大臣進言,驅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上書勸諫,終使秦王取消逐客之令,復其官職,並加重用。

4 本文勸諫秦王欲富國強兵、統一天下,必須不分地域,廣攬人才。內容有理有據,文筆縱橫跌宕,善用排比、對偶、鋪陳等手法。
句式駢散並用,長短相間,詞藻華麗,節奏明快,與精闢的論點相得益彰。

5 秦王政初即位,即勵精圖治,重用各國人才。當時李斯由楚入秦,相國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又趁機建議秦王以秦一統天下,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王政十年,發生了著名之「鄭國事件」,韓國派遣水利工程師鄭國入秦,說服秦王興築水道,灌溉農田,意圖使秦忙於內政,耗損秦之人力及財力,使其無力東征。事見《史記‧河渠書》:「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閒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6 此事被察覺後,秦國宗室大臣皆進言於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途中上此書給秦王,諫言停止逐客,秦王讀此書後,乃取消逐客之令,此就是本文寫作的動機。
秦始皇

7 本文文體為「書」,是臣下對君王的上書,也就是秦、漢以後所稱之章、表、奏、議,與朋友之間書信往來的「書」有所不同。《文心雕龍‧書記篇》:「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
由此可知,先秦以前,所有的上書或書信一律稱之為「書」 ;秦、漢以後,臣僚上書始區分為更細的章、表、奏、議四種。因此到後世, 「書」的名稱多指一般往來書信而已。李斯本文作於戰國末期,所以上書秦王仍稱之為「書」。

8 作者 生平簡介 李斯二三事 文學成就

9 李斯,戰國時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生年不可考,卒於秦二世二年(西元前二○八年)。
李斯少時曾任郡縣小吏,後與韓非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成,西入秦,秦相呂不韋任命為郎,因得以說秦王,提出併六國之策,得秦王器重,初為客卿,後官至廷尉。秦王統一天下,自號始皇,任李斯為丞相,廢封建,行郡縣,焚詩、書百家之語,以鞏固秦國的政權。始皇既崩,趙高與李斯相與為謀,矯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二世皇帝。後趙高用事,誣李斯謀反,李斯遂被腰斬於咸陽,且夷三族。

10 李斯為文,瑰麗排比,氣勢奔放,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李斯亦工書法,有《倉頡篇》及《刻石七篇》傳世。

11 李斯二三事 李斯做掌文書的小官時。官署廁所裡正在吃穢物的老鼠,每逢人、狗走近,就嚇得倉皇逃竄;但官署倉庫裡的老鼠,卻悠閒地吃著米糧,不必擔憂人或狗的接近。 李斯由此得到啟示:「一個人的賢能或者不肖,像老鼠般,就端看自己是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所以就該像在倉庫裡吃庫糧的老鼠,才能盡情發揮,並享有財富。

12 李斯二三事 重爵祿 李斯明知二世胡亥是昏君,卻奉之為聖主。
二世曾對他說:「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竟阿從二世之意,書成附和之文,為虎添翼,縱虎為患。 結果,「書奏,二世悅。於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 」 「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

13 指鹿為馬 趙高借二世威名,指鹿為馬,無惡不作,弄得民不聊生,李斯卻熟視無睹。而當他發覺趙高串通二世欲加害于他時,才力陳趙高之罪,勸二世除之。無奈「二世已前信趙高」,反把李斯的話告訴趙高。 悲劇告終 趙高先下手為強,把李斯拘捕入獄,最後「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而夷三族書」。

14 東門黃犬之嘆 當李斯跟他的兒子一齊被押解赴刑場時,對兒子說: 「我還真想和你一同牽著黃狗,到家鄉上蔡東門獵捕狡兔,可是這種日子再也不可求了!」於是父子兩人相對痛哭。 「東門黃犬之嘆」成為後世言「執著名利,後悔莫及」之典故。

15 統一文字 原因: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
李斯擅長書法,他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規律還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 李斯就和趙高、胡毌敬等人制定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加以推廣。

16 文學成就 李斯雖是嚴格的法治主義者,卻也是富文采的縱橫家、優秀的散文家。由〈諫逐客書〉,可知他的文才和辭令。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 駢文之初祖:〈諫逐客書〉一文,語言上多用排比、對偶,詞采富麗,音調鏗鏘。已具有駢文的傾向;另外大量採用排比、對偶,辭藻鋪張華美,對漢賦的形成有頗大的影響。

17 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18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19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20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21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22 繆公:即秦穆公。繆,音 ㄇㄨˋ,通「穆」。
西取由余於戎:由余,晉國人,後入戎。穆公聞其賢,以禮招致。後用其計,闢地千里,稱霸西戎。 東得百里奚於宛:百里奚,楚國宛(今河南省 南陽市)人。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時被俘,為晉獻公女之陪嫁奴僕,後擬逃回宛地,被楚軍所俘。秦穆公聞其才,以五羖(羖,音 ㄍㄨˇ,黑公羊)羊皮贖回,任為大夫,世稱「五羖大夫」。宛,音 ㄩㄢ。

23 迎蹇叔於宋:蹇叔,岐州(今陝西省岐山縣)人。居宋,經百里奚推薦,穆公聘為上大夫。
來丕豹公孫支於晉:來,招致。丕豹,晉國人,因父被殺,奔秦,穆公任為大夫。公孫支,岐州人,從晉歸秦,穆公任為大夫。 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秦孝公時為相,變法使秦富強,因功封於商(今陝西省商縣),故稱商鞅。 獲楚魏之師:秦孝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三四○年),商鞅率兵侵楚伐魏,大勝,擄獲兩國的軍隊。

24 舉地:攻取土地。舉,拔,攻下。 張儀:魏國人,秦惠文王時為相,倡連橫之計。 拔三川之地:拔,攻取。三川之地,本屬韓國,因境內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在今河南省黃河兩岸一帶。 上郡:原屬魏國,今陝西省綏德縣一帶。 包九夷:包,兼併。九夷,指當時在楚境內的少數民族。九,虛數,形容數目極多。 制鄢郢:控制楚國。鄢,春秋時楚都,在今湖北省宜城縣。郢,戰國時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

25 成皋:縣名,又名虎牢,地勢險要,在今河南省 成皋縣。
散六國之從:瓦解六國合縱的聯盟。從,音 ㄗㄨㄥˋ,通「縱」。 施:音 一ˋ,延伸、延續。 昭王得范雎:昭王,即秦昭襄王。范雎,魏國人,以遠交近攻之策略為昭王相,封應侯。雎,音 ㄐㄩ。

26 廢穰侯逐華陽:穰侯,即魏冉。華陽,指華陽君 羋(ㄇㄧˇ)戎。二人為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專權擅政。昭襄王採范雎計,廢穰侯,逐華陽君於關外。穰,音 ㄖㄤˊ。
彊公室杜私門:鞏固王室的權力,杜絕私人的勢力。 向使:假使。 卻:拒絕。 內:音 ㄋㄚˋ,通「納」,接納。

27 昆山之玉:致,獲得。昆山之玉,指崑崙山北麓和闐所產的美玉,也稱和闐玉。
隨和之寶:指隨侯珠、和氏璧。隨,亦作「隋」,春秋國名。相傳隨侯曾救大蛇,後蛇銜珠相報,世稱「隨侯珠」。和,即卞和,楚國人,得璞玉於山中,獻厲王及武王,皆以為石,被砍去雙足。文王時,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王使人剖之,果為美玉,世稱「和氏璧」。 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太阿之劍:相傳為吳人歐冶子與干將所鑄寶劍之一。阿,音ㄜ。

28 纖離:駿馬名。 建翠鳳之旗:樹立用翠羽結成鳳形為飾的旗子。 樹靈鼉之鼓:樹,架設。靈鼉之鼓,用鼉皮製成的鼓。鼉,音 ㄊㄨㄛˊ,鱷魚類動物,俗稱鼉龍,皮可製鼓。古以為神異,故稱靈鼉。 鄭衛之女:泛指外國美女。春秋、戰國時,相傳鄭、衛二國多美女。 駃騠:音 ㄐㄩㄝˊ ㄊㄧˊ,駿馬名。 外廄:宮外的馬棚。廄,音 ㄐㄧㄡˋ。

29 西蜀丹青不為采:丹青,即丹砂、靛青,產於西蜀,為彩繪顏料。采,同「彩」,彩飾、彩繪。
宛珠之簪:以宛珠嵌飾的簪子。宛,楚地,產珠玉。 傅璣之珥:鑲珠璣的耳環。傅,通「附」,鑲嵌、裝飾。璣,不圓的珠。珥,音ㄦˇ,耳環。 阿縞:阿,音ㄜ,今山東省 東阿縣。縞,音 ㄍㄠˇ,白色生絹。 隨俗雅化:趨隨時尚,高雅別致。

30 佳冶窈窕:指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擊甕叩缶:叩,擊。缶,音 ㄈㄡˇ,瓦器。甕、缶為秦國陶製打擊樂器,聲音粗獷、質樸。 彈箏搏髀:箏,樂器,五弦,秦將蒙恬改為十二弦,唐後為十三弦。搏,拍打。髀,音 ㄅㄧˋ,大腿。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鄭 衛,指鄭、衛兩國的音樂。桑間,指衛國 桑間(今河南省 濮陽縣)的音樂。韶虞,舜樂名。武象,周樂名。韶,音 ㄕㄠˊ。

31 可否:此指才能的優劣。 讓:推辭,在此有捨棄之意。 不擇:不選擇,在此有不捨棄之意。 五帝三王: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 棄黔首以資敵國:拋棄百姓來幫助敵國。黔首,指百姓。黔,音ㄑㄧㄢˊ,黑色。戰國和秦代,人民常以黑巾包頭,所以稱人民為「黔首」。

32 業諸侯:使諸侯成就功業。業,此處作動詞用。
藉寇兵而齎盜糧: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藉,通「借」。齎,音 ㄐㄧ,贈送。 益讎:增加仇敵的力量。讎,音 ㄔㄡˊ,同「仇」。

33 深度鑑賞 本文特色 段落大意 寫作技巧

34 本文特色 辭采豐富,文思橫溢,寫作技巧出色-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 擺事實設比喻重鋪敘,用辭有力,說理透徹 結構曲折多變,又嚴謹有序
多用排比和對偶句造成文章奔放的氣勢。語言形式整齊錯落,音節抑揚頓挫,使全文增強了溜溜不絕,雄放不羈的氣勢

35 段落大意 第一段:這篇文章開頭兩句指出逐客的錯誤,提出全篇的總旨,以下四段圍繞總論點加以論證,其突出特點是既申之以理,又動之以情;既有無懈可擊的嚴密論證,又有酣暢淋漓的鋪陳排比和鮮明的正反對比手法。 第二段:以秦國歷史上四位國君重用客卿的史實作為事實論據,論證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寫八位客卿有功於秦,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顯得證據鑿鑿。

36 段落大意 第三段:從歷史轉向現實,以秦王的當前愛好為例,以色樂珍寶作為比喻,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四段:從一般常理來論證逐客與納客的利弊。 結 論:全文最後得出「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的結論。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從不同方面加以論證,最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推理嚴密,前後照應,結構精巧。

37 寫作技巧 李斯的這篇奏章,最大的特點是非常鮮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從而點出逐客之非。
文章除了一般議論文所具有的各種論證方法外,行文還具有婉轉的措辭與犀利的語鋒完美結合的特點;而詞采繽紛的大肆鋪陳,以及氣勢充沛的排比句式,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8 奏書要特別講究策略,注意分寸,這也是說理藝術的特點。但李斯採取回避態度,只用「臣聞吏議逐客」六個字,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避開了對主張逐客的權貴們的刺激及可能發生的糾纏。同時也表達得很婉轉,其中「吏議逐客」,好像秦王還沒有逐客,批評的矛頭也不直接指向秦王。 「竊以為」口氣完全是謙卑的、商量的。這就給秦王留下了迴旋的餘地,便於他收回成命。可見這第一段簡潔、婉轉中不僅是個開門見山的問題,而且還包含著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

39 語文天地 駢文源起及其成因 大、小篆 策、疏、表的比較 形音義 排比 錯綜 映襯 借代

40 駢文源起 周代散文《易經》、《書經》、諸子散文,為了易記,使用了不少對偶句
戰國末年,李斯名篇〈諫逐客書〉, 文句瑰麗,多用排比,論者讚為「駢體之初祖」 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也有排偶趨向 梁劉勰認為,從西漢司馬相如、揚雄起,便有駢文 清兆洛把賈誼〈過秦論〉、司馬遷〈報任安書〉、 揚雄〈解嘲〉等,都收進《駢體文鈔》一書中

41 駢文形成之因 方塊字:中文是方塊字,便於組成單音詞、複音詞,並構成對仗。
偶句運用風氣:《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尤其是漢賦中,常運用偶句;魏晉文風日趨綺麗,如曹丕、曹植 、陸機等作品,對偶頗多。此等風氣,促進了駢文日趨成熟。 掩飾貧乏內容:南北朝作家多在貴族旁生活,生活、思想、藝術受束縛。駢文便以華麗形式掩飾貧乏內容,因此這種文便受到歡迎。

42 駢文形成之因 當代應用文字:詔書、章表、銘、序均求工整、典雅、華麗、好讀,要求多用典、講藻飾,而駢文正是此類文章,因此得到了發展。
受帝王推行:南朝齊、梁,文壇領袖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八病,倚重帝王,推行聲律,詩文韻律逐漸形成,重韻律、音節的駢文得到發展。

43 文字源起 三皇結繩記事,五帝畫形為書,李斯都做了對比和參考。 上古稱古文,中古稱大篆,下古稱小篆。而史籀與李斯確是深入地研究文字的實質。
篆→傳 篆是傳的意思,傳播道理、規律,運用到無窮盡的事中。甄酆審定六書,第三就是篆書。《說文解字序》:「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44 大篆 周宣王時的太史官籀創造的。也有人說,太史官籀第一次改變上古文字,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稱為篆。 小篆 秦丞相李斯創造的。李斯在大篆和籀文的基礎上,進行增減,有所取捨,稱這種字體為小篆,又稱為秦篆。

45 小篆之鼻祖-李斯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殷望著以標準字體取代異體字,就交給擅長書法的李斯執行。 李斯將大篆刪繁就簡,整理出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定它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46 策、疏、表的比較 篇 名 作 者 性 質 對 象 篇 旨 諫逐客書 秦 李 斯 上 書 秦始皇
篇 旨 諫逐客書 李 斯 上 書 秦始皇 為作者上書闡論秦王驅逐客卿之非是,規勸秦王廢除逐客之令 論貴粟疏 晁錯 漢文帝 為作者於文帝十二年之所上之疏奏,主張重農抑商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 禪 作者於蜀後主建興五年,北伐曹魏前上書後主,勸其尊賢納諫,以復興漢室 陳情表 李 密 晉武帝 旨在供養祖母,懇求暫免徵召就職

47 篇 名 作 者 性 質 對 象 篇 旨 諫太宗十思疏 魏 徵 唐太宗 旨在說明說明安國當積德義,以十思進諫,陳立德建業之要道 教戰守策 蘇 軾 進 策 宋仁宗 旨在說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為人民最大的憂患,全文以此為中心,展開論述。強調居安思危,能逸能勞,方能安內攘外,涉險而不傷

48 形 音 義 ㄑㄧㄝˋ 偷取 竊盜、竊玉偷書 私自地、暗中地 竊竊私語、竊笑 謙稱自己 本課:「竊以為過矣。」

49 ㄑㄩㄝˋ 退 本課:「王者不卻眾庶。」 推辭、謝絕不受 《孟子.萬章》:「卻之不恭」 還、再 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0 ㄈㄨˊ 衣的總稱 衣服 習慣 水土不服 佩帶 本課:「服太阿之劍。」 食用 服用、服藥 欽慕 佩服 聽命 本課:「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51 傳授知識的人 韓愈〈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軍隊編制名 本課:「獲楚魏之師」 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醫師、樂師 學習、效法 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52 ㄍㄨㄛˋ 過錯 蘇軾〈留侯論〉:「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本課:「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經過 三過其門而不入、過河拆橋 超過 過猶不及 《尚書.禹貢傳》:「取之有節,不過度。」 拜訪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

53 ㄩˊ 短暫的時間 須臾 植物名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 奉承 諛臣、阿諛 肥美的 本課:「膏腴之地。」

54 ㄑㄧㄤˊ 鞏固 本課:「逐華陽,彊公室。」 強壯 本課:「兵彊則士勇。」 ㄐㄧㄤ 無法活動 僵硬、僵局 界線 疆域、疆界 繫馬的大繩 韁繩、信馬由韁 物死而不倒謂之殭 殭屍

55 排 比 排比法-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排 比 排比法-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56 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57 錯 綜 錯綜法:抽換詞面-以同義的詞取代形式整齊句子中的某些詞語,來增加文句的活潑度。
錯 綜 錯綜法:抽換詞面-以同義的詞取代形式整齊句子中的某些詞語,來增加文句的活潑度。 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取、得、迎、來」都有招致得到的意思。 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  「拔、并、收、取、包、制」都有併吞獲得的意思。

58 映 襯 映襯法:反襯-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 1.彊公室,杜私門
映 襯 映襯法:反襯-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 1.彊公室,杜私門 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 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59 借代法-說話行文中,另找與原物有類似點的名稱或詞語來代替。
1.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以「黔首」代指人民;另可指人民的詞有:「百姓」、「萬民」、「生民」、「黎民」、  「庶民」、「白丁」、「布衣」、「蒼生」。 2.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   以「海內」代指天下;另可指天下的詞有:「宇內」、「四海」、「六合」、「八荒」、「寰宇」。

60 問題討論 指出正反對比手法? 析論第三段文辭 李斯為秦朝效命之看法

61 一、本文何處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請指出來。

62 答:本文的第二段至第四段都用了正反對比的手法來寫。
第二段含正、反兩節:「反」的一節,自「昔繆公求士」至「客何負於秦哉」止。先依時代的先後,分述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秦國君主用客以致成功的事例,再總括起來,得出「客何負於秦哉」的結語,從反面見出「逐客之過」。「正」的一節,自「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至「秦無彊大之名也」止,作者採假設的口氣,針對上面「反」的一節,說明秦國四朝君主如果卻客不用,必不能成就大名,大力地從正面指明「逐客之過」。

63 答:第三段含條分與總括兩節:「條分」一節,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至「適觀而已矣反」止,依次以秦王所珍愛的外國珠玉、器物、美色與音樂為例,兼顧正、反兩面的意思,說明這些「娛心意、說耳目」的人與物,不「必出於秦然後可」的道理。「總括」一節,自「今取人則不然」至「制諸侯之術也」 止,把上面「條分」一節的意思作個總括,指出看重「色樂珠玉」而輕忽「人民」(客),至為失計,實非跨海內、制諸侯的方法,以進一層地表出「逐客之過」。

64 答:第四段又分正、反兩節來論述:「反」的一節,自「臣聞地廣者粟多」至「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止,指明古代帝王「兼收」以獲取益處,才是跨海內、制諸侯之術,再從反面見出「逐客之過」。 「正」的一節,自「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至「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止,說明客既被逐,必爭為敵國所用,資為抗秦之具,又從正面表出「逐客之過」。

65 二、本文第三段文辭華美,且條理清晰、層層漸進。請問本段從哪些事物來烘托人才的重要?

66 答: 在講了客卿對秦國有利後,照理下文應當轉入正題,論證逐客的錯誤;可是作者在第三段裡卻筆鋒一轉,設了許多比喻,用來說明秦王對不是秦國產的物品十分喜愛,對人卻持另一種態度是不對的。此段用許多事物來比喻說明人才的重要。 1.以珠寶等物為喻,設問作結:這些東西一樣也不是秦國出產的,但陛下卻很喜歡。這裡只提出問題,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顯得耐人尋味。

67 答: 2.以玩好、美女為喻,進行推論: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東西才能用,那麼夜間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鄭國和衛國的美女、駃騠這種珍貴的駿馬、江南的金錫、西蜀的繪畫原料,秦國都不應當占有和使用。這一層同前一層不同,是從反面說,把「必秦國之所生而後可」的嚴重危害說得很透闢,更顯出非秦國所出的寶物不可或缺。

68 答: 3.以音樂為喻,進行對比:敲瓦器、彈秦箏,拍打大腿,嗚嗚呀呀地唱歌,這是秦國的音樂;鄭國、衛國的民間地方音樂,虞、舜時的韶、虞,周武王時的武、象都是別國的音樂。現在你拋棄秦國的音樂,而用別國的音樂,這不就是為了痛快於當是,看了舒服罷了。這回答近接上文,遠承第一層的設問,可說是對前三層的小結,歸納了秦國對物取捨的標準,為下文轉入正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69 答:4.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這樣看來,你所看重的只是聲色珍寶,所輕視的是人才。
這絕不是用來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這裡以成就統一大業作為出發點,說明重物輕人,驅逐外來人才的錯誤,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種撼動人心的力量。 這段設喻豐富多樣,寫法靈活多變,運筆酣暢淋漓,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對此極為稱譽。宋代李塗說:「中間論物不出於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於秦而秦不用,反覆議論,痛快!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義)

70 三、對於出生楚國的李斯為秦國獻策、效力,以併吞包括楚國在內的各個國家,你對這種做法有何感想?

71 答: 春秋、戰國時代「楚才晉用」是很普遍的現象,孔子汲汲奔走於各國朝堂,不也是推行其道?子夏為魏文侯作顧問,推薦不少外國人,使魏國大盛。本課也一再舉例證明:秦得外國人才的好處。總之,在那個時代,各國強盛,最大目的不就是在吞併其他國家?李斯獻策滅六國,恐不可能放過楚國。但要考慮的是,李斯會不會帶著秦兵壓制蹂躪楚國?又新統治者如何對待被征服的國家及人民,這才是最要緊的事。魯仲連說:「若秦為帝天下,他就蹈東海而死,不願為秦之民,就是害怕秦的暴政啊!」

72 補充教材 相關名句 秦始皇

73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諫下》) 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 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歐陽脩〈論任人之體不可疑札子〉)

74 收羅英雄,棄瑕錄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吳兢〈貞觀政要〉) 君子之於人才,無所不取。(韓愈〈上宰相書〉) 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歐陽脩〈詳定貢舉條狀〉)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75 好站連結 秦始皇 古雅臺語人-李斯 司馬遷和史記 古雅臺語人-史記 漢代散文

76 秦始皇 古雅臺語人-李斯 司馬遷和史記

77 古雅臺語人-史記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anfa_shi_chi.htm
漢代散文


Download ppt "第七課 諫逐客書 李 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