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口腔颌面部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第一节 概论 炎症 (Inflammation) 各种因素——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 感染(Infection) 各种生物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相互作用,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外源性----致病微生物 内源性----菌群失调
3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4
解剖生理特点与感染关系 (1) 口腔、鼻腔、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面部皮肤、毛囊、 汗腺等常驻有各种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 于发生感染。
(1) 口腔、鼻腔、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面部皮肤、毛囊、 汗腺等常驻有各种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 于发生感染。 (2) 牙源性感染-----口腔颌面部独有 (3) 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组 织的抗感染能力较弱---通道 (4) 颜面部静脉瓣少,与颅内相通,“危险三角区”—严重 并发症 (5) 颌面部淋巴循环丰富,小儿淋巴结炎—结外蜂窝织炎 (6) 口腔颌面部暴露在外,易受伤,感染易早期发现,血 循环丰富,抗感染强,易于控制和愈合。
5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有利于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颜面皮肤暴露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血循环丰富 淋巴系统丰富
6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有利于感染控制的因素 血循环丰富,抵抗力强 易于发现 易于治疗
7
一、感染的途径及病原菌 牙源性 腺源性 损伤性 血源性 医源性 (一)途径
8
牙源性感染
9
与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
(二)病源菌 化脓性感染 混合性感染:需氧菌(金葡、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杆菌等) 与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 特异性感染 结核、梅毒、放线菌等 爱滋病病毒
10
转 归 影响感染转归因素 机体 细菌 治疗 感染 局限 急性 慢性 感染扩散
11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与慢性 局部与全身
12
二、临床表现 (一) 局部症状:急性期: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张口、呼吸困难 慢性:炎性侵润、瘘道
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弥漫肿胀、紫红或灰白色,无弹性、凹陷性水肿、捻发音、 无化脓。 脓液类型: 金葡菌:黄色粘稠 链球菌:淡黄色稀薄,溶血褐色 大肠杆菌:黄褐色、稀薄、粪便恶臭味 绿脓杆菌:翠绿色、稍粘稠、酸臭味 混合性感染:灰白或灰褐色、明显腐败坏死臭味 慢性:炎性侵润、瘘道
13
二、临床表现 (二)全身症状 差异 症状: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纳差、尿量少 实验室:白细胞增高、
严重:水电失衡、肝肾损害---全身脏器累及—死亡 并发症 1)败血症、脓毒血症 2)化脓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3)脑膜炎及脑脓肿 4)中毒性休克
14
三、诊断 病史、体症、辅助检查 脓肿形成的诊断 浅部脓肿--波动感 深部脓肿--压痛点、凹陷性水肿 辅助诊断:穿刺、B超等
15
波动感检查
16
四、治疗 治疗原则:明确病因、清楚病原微生物、清楚病灶、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局部受损组织的修复。 急性期 局部---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急性期 局部---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全身---抗菌、支持 慢性期 病灶处理
17
四、治疗 (一)局部治疗 原则: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避免不良刺激、增强局部抵抗力、促进感染吸收、消散或局限。
禁止挤压;清洁、含漱、外敷、理疗、氧疗等 (二)手术治疗
18
1、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肿切开排脓目的 排脓及腐败坏死物---解毒 减张---防止疼痛,预防窒息。 减少并发征,边缘性骨髓炎
预防扩散---颅内、血、海绵窦、纵隔等
19
1、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肿切开排脓指征 1、局部肿胀、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穿刺见脓液
2、急性炎症伴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5~7天 3、儿童颌周蜂窝织炎(包括腐败坏死性) 4、结核性脓肿(寒性脓肿),已近自溃,一般采用闭式引流
20
1、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肿切开排脓要求 建立引流:通畅、重力低位 切口设计:隐蔽、美观(应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比较隐蔽处作切口。)
勿损伤重要结构(面神经、知名动静脉、腮腺导管和颌下腺导管等) 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若为多个脓腔,逐个分离脓腔,以利引流。 操作轻柔、准确、严禁挤压(危险三角)
21
(二)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 引流的建立 根据位置、深浅、大小放置引流条 换药:冲洗、更换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 2、清除病灶
25
感染扩散
26
切开引流
27
(三)全身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休息、营养、增强抵抗力 抗菌药物治疗: 基本原则 1、根据菌培药敏选择药物 2、严格掌握适应症
3、根据生理、药理、免疫状态调整剂量和选择药物种类 4、严格联合用药指症 5、根据患者机体状态选择药物剂量 6、严格掌握预防用药适应症
28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冠周炎是指未全萌出或阻生的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智齿冠周炎:发生在智齿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冠周炎是指未全萌出或阻生的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智齿冠周炎:发生在智齿 一般多见于18-25岁的青年,临床上以下颌冠周炎最常见。
29
下颌智齿冠周炎病因 种族演化--颌骨长度 萌出时间--最后萌出 解剖结构--盲袋形成 全身因素--抵抗力下降,如感冒、疲劳和月经期等
30
下颌智齿冠周炎病因
31
下颌智齿冠周炎病因
32
下颌智齿冠周炎临床表现--早期 局部胀痛不适,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检查可发现智齿萌出不全,冠周有一盲袋 无明显全身症状
33
下颌智齿冠周炎临床表现--急性期 肿痛加重、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冠周牙龈红肿明显,触痛,龈瓣下可有脓液溢出
患侧颌下、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可并发相邻间隙感染 有全身症状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34
下颌智齿冠周炎临床表现--慢性期 多无自觉症状 多次冠周脓肿,可由咬肌前缘和颊肌后缘间形成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出现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在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可反复急性发作
36
扩散途径 向后--面颊瘘 向前--第一磨牙颊侧瘘 沿下颌支向后扩散---咬肌间隙、翼颌间隙等
37
扩散途径 1、感染向前方,顺外斜线在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处形成脓肿,穿破而形成瘘,易误诊为第一磨牙根尖感染或牙周病变;
2、感染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向外前方扩散形成颊部脓肿, 面颊瘘管。 3、下颌支外侧面向后---咬肌间隙脓肿或边缘性骨髓炎; 4、下颌支内侧向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或扁桃体周围脓肿; 5、下颌支内侧向下 颌下间隙脓肿及口底蜂窝织炎;
39
下颌智齿冠周炎扩散途径
40
诊断 年轻人多见,有反复发作史 探及未完全萌出或阻生牙冠 X线片可发现智齿的存在 冠周牙龈红肿、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 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冠周牙龈红肿、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 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可探及龋洞 第一磨牙颊侧瘘管、面颊瘘
41
治疗 治疗要点--急性期 局部治疗--冲洗龈袋,如有冠周脓肿形成则应切开引流 药物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对症处理,必要时给予支持疗法
物理疗法:慢性期张口受限、肿胀
42
治疗 治疗要点--慢性期 病灶牙拔除 龈瓣切除术--为正常萌出期智齿,有足够位置萌出,且上颌对应牙正常者
43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间隙--潜在性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间隙--潜在性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命名不同 继发性感染
44
口腔颌面部间隙
45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46
感染来源 多由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炎症引起
47
临床表现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沟消失 病因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48
眶下间隙感染
49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50
治疗要点 脓肿切开--上颌尖牙或前磨牙根尖部前庭沟最膨隆处切开直达骨面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急性炎症消退后,治疗病因牙
51
颊间隙(bucccal space) 颊间隙位于相当于颊肌所在的部位 解剖---上界为颧骨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口轮匝肌
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 深面是翼下颌韧带前缘 内容---面神经、颌外A、面前V、颊脂垫等
52
颊间隙
53
感染来源 多由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牙槽脓肿 淋巴腺源性炎症 颊部皮肤和粘膜感染等引起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隙等感染引起
54
临床特点 感染位于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红肿较轻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55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56
治 疗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57
颞间隙(temporal space)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分,分为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58
颞 间 隙
59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60
临床特点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61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为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为翼外肌下缘 前界为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 后界为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颞下间隙内有众多神经血管通过与周围间隙相通
62
颞下间隙
63
颞下间隙
64
感染来源 相邻间隙感染扩散 上、下颌磨牙区的病灶牙 上颌结节、圆孔、卵圆孔的阻滞麻醉
65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66
扩散途径 上 颞间隙 下 翼颌间隙 前 颊间隙 后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67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68
嚼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与咬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咬肌前缘 后缘为下颌支后缘 上平颧弓下缘 下界为咬肌在下颌支的附着
69
嚼肌间隙
70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磨牙后三角粘膜炎症扩散
71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72
咬肌间隙感染
73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74
嚼肌间隙扩散
75
治 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长约2~3cm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骨髓炎 口内从翼下颌皱襞外侧切开
76
嚼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
77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颞肌、颊肌及翼下颌韧带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界为翼内肌所附着的下颌角内侧处 内容 下颌神经分支、下牙槽动静脉
78
翼下颌间隙
79
感染来源 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 相邻颞下、咽旁等间隙感染扩散引起 可见于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后
80
感染特点 翼下颌韧带区红肿、疼痛 颌后区皮肤肿胀,下颌角内侧深压痛 张口受限,吞咽疼痛
81
扩散途径 向上--- 颞下间隙 向后--- 咽旁间隙
82
治 疗 口外: 由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开,掀起翼内肌附着 口内: 由翼下颌韧带外侧纵行切开进入翼颌间隙
83
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
舌下间隙位于舌腹口底粘膜与下颌舌骨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舌腹口底粘膜 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前界及两外侧界为下颌骨体内侧面 内侧界为颏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后界止于舌根部
84
舌下间隙
85
感染来源 下颌牙源性感染 口底粘膜的外伤、溃疡 舌下腺及颌下腺的腺管炎症
86
临床特点 舌下肉阜区及口底颌舌沟粘膜水肿,舌下皱襞肿胀,口底抬高,舌体移向健侧 进食、吞咽、讲话困难,严重时影响张口和呼吸
口底扪及波动及穿刺出脓液
87
扩散途径 后上:咽旁间隙、翼颌间隙 后下:颌下间隙
88
治 疗 由口底波动区切开,切口与下颌体平行 勿伤及舌动脉、舌神经,颌下腺导管 口底引流不畅时,应行颌下引流
89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咽旁间隙位于咽腔侧方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上缩肌之间,呈倒立锥体形。底向上通颅底,尖向下达舌骨大角平面; 界线:内界为咽上缩肌 外界为翼内肌和腮腺深叶 前界在上方有颊咽筋膜与翼下颌韧带 下方在颌下腺之上 后界为椎前筋膜的外侧分 咽旁前间隙:咽升动静脉 咽旁后间隙:颈内动静脉、9~12对脑神经
90
咽旁间隙
91
感染来源 牙源性炎症,特别是下颌智齿冠周炎 邻近组织,如腭部扁桃体炎症 邻近间隙感染扩散
92
临床特点 咽侧壁红肿,可波及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悬雍垂推向健侧
局部疼痛剧烈,吞咽和进食更甚;如伴喉头水肿则可出现声音嘶哑,的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 颈部舌骨大角平面肿胀、压痛 张口受限
93
扩散途径 与周围诸间隙相同,如翼颌、颞下间隙 感染可沿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内、下达纵隔
94
治 疗 张口不受限应由翼下颌韧带稍内侧纵行切开 张口受限可由下颌角以下作弧形切口,向前上、内分离建立引流
治 疗 张口不受限应由翼下颌韧带稍内侧纵行切开 张口受限可由下颌角以下作弧形切口,向前上、内分离建立引流 穿刺--翼下颌皱襞内侧,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
95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腺所在的由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形成的颌下三角内 底为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 表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 下颌下间隙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
96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97
感染来源 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后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继发于颌下淋巴结炎、化脓性颌下腺炎等腺源性感染
98
临床特点 颌下三角区肿胀、压痛 区域性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波动感 穿刺抽出脓液
99
扩散途径 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 向后内与翼颌、咽旁间隙相邻 向下与颈动脉三角相邻 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
100
治 疗 口外切开引流,下颌骨下缘2cm
101
颏下间隙 颏下间隙位于舌骨上区,颏下三角界内。 间隙内有少量的脂肪组织及淋巴结 借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与舌下间隙相隔 两侧与下颌间隙相连
102
感染来源 多来自淋巴结炎。 下唇、颏部、舌尖、口底舌下肉阜、下颌前牙及牙周组织回流于颏下淋巴结
103
临床特点 病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 颏下三角区肿胀、压痛 区域性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波动感 穿刺抽出脓液
104
治 疗 口外切开引流,波动明显处横行切口
105
口底多间隙感染 (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mouth)
口底多间隙感染指双侧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同时发生的广泛感染 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腐败坏死性--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 Ludwig’s angina(卢德维希咽頰炎)---腐败坏死性
106
感染来源 下颌牙源性感染 颌下腺或颌下淋巴结炎 口底软组织感染灶和颌骨损伤
107
临床特点 化脓性:弥散性肿胀,自发性疼痛和压痛 腐败坏死性 发病急,发展快 广泛的副性水肿,可上至面颊部,下至胸部
皮肤红肿、发绀、有瘀斑,凹陷性水肿 皮下可扪及捻发音 舌体抬高,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严重者呼吸困难 全身中毒症状
108
治 疗 全身--抗菌、支持、对症处理 局部--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选择倒“T”型切口 充分分离脓腔,引流通畅 3%H2O2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治 疗 全身--抗菌、支持、对症处理 局部--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选择倒“T”型切口 充分分离脓腔,引流通畅 3%H2O2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目的--减轻中毒症状 减压以缓解呼吸困难 形成有氧环境
109
口底多间隙感染
110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细菌、物理、化学--炎性病变--颌骨骨髓炎 不但指颌骨的炎症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特异性颌骨骨髓炎 放射性骨坏死
111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年龄 16~30 性别 男女比 2:1 比例 % 下颌骨
112
感染来源 牙源性(90%):下颌智齿冠周炎 损伤性 血行性:多见于儿童
113
感染来源
114
临床表现 临床过程分: 急性期 慢性期 感染的原因及病变特点: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15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来源 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脓肿 口腔软硬组织损伤 血源性感染 从骨髓腔内向外扩散,可累及骨皮质及骨膜
下颌骨骨髓炎较上颌骨骨髓炎更为常见,病情也比上颌骨骨髓炎严重。 急性期和慢性期
116
急性期 牙疼痛剧烈,受累区牙松动、有伸长感、叩痛 牙龈充血,有脓液从龈袋流出 可有下唇麻木 病变可激惹升颌肌群出现张口受限 全身中毒症状
病程1周后,X线片可见病变区骨质疏松或不规则的虫蚀样破坏
117
慢性期 口腔内及皮肤形成瘘管,排脓,有时排出死骨片 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致咬合关系紊乱和面部畸形 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可见死骨形成
全身情况较差,有贫血和消瘦表现
119
边缘性骨髓炎 骨质增生型 溶解破坏型
120
骨质增生型 年青人多见 局部肿胀、变硬 张口轻度受限 全身症状不明显 X线可见下颌骨外侧骨皮质有明显的骨质增生,呈致密影响
121
溶解破坏型 病程长,皮肤遗留瘘孔,反复溢脓 咬肌区变硬,伴轻度张口受限 X线可见病变区骨密质破坏,形成骨粗糙面
123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病因、临床表现和局部检查,配合X线摄片即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重要P159)
124
治 疗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期 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尽早拔除病灶牙,必要时凿开骨皮质 慢性期
治 疗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期 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尽早拔除病灶牙,必要时凿开骨皮质 慢性期 病灶清除术--死骨分离后,施行死骨摘除术 (3~4周)
125
治 疗 边缘性骨髓炎 急性期 以全身抗炎治疗为主 咬肌间隙脓肿应切开引流 慢性期 施行病灶清除术(2~4周) 治疗病灶牙
126
二、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 in neonate)
3个月以内 化脓性 上颌骨多见 血源性 瘘管多位于内眦、眶下部 保守治疗--大剂量抗菌素、支持疗法
127
三、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 (radionecrosis of jaw)
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给予5000cGY以上根治性照射时,可发生无菌性坏死 牙源性感染以及损伤或施行拔牙术等,均可导致继发感染,形成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128
临床特点 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 病程缓慢,数月~十余年 死骨外露,呈黑褐色 瘘道有脓液分泌 有消瘦和贫血 可见病理性骨折
129
治 疗 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保持瘘道引流通畅
治 疗 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保持瘘道引流通畅 死骨切除术(死骨块形成,行正常范围的死骨切除术,而死骨刮除术式不但不能清除死骨,反而有扩大骨坏死的可能,故不宜采用)
130
预 防 放疗前准备 放疗过程中 放疗后: 减少手术损伤 术前术后应用抗菌素 放疗后2年
131
第五节 面颈部淋巴结炎 牙源性感染、口腔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 颜面部皮肤疖、痈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第五节 面颈部淋巴结炎 牙源性感染、口腔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 颜面部皮肤疖、痈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好发部位为颈深上部淋巴结与颌下淋巴结 化脓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
132
临床表现 1、淋巴结炎(急性) 早期 淋巴结肿大变硬、压痛,可移动 化脓期 可累及多个淋巴结,互相粘连 皮肤红肿,局部明显压痛
可扪得炎性浸润块,表浅处可有波动感 炎症穿破包膜扩散可形成蜂窝织炎 全身反应
133
1、淋巴结炎(慢性) 淋巴结有时大时小史,常因上感、牙痛时长大,抗炎治疗缩小 无明显主观症状 可扪及大小不等、可活动、周界清楚的淋巴结
如炎症反复发作,则常有粘连,有轻压痛
134
2、结核性淋巴结炎 儿童及青年多见 可有结核全身表现 单个或多个成串淋巴结 可形成冷脓肿
1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和临床表现 颌下淋巴结炎与下颌下腺炎相鉴别 慢性(结核性)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混合瘤、转移性淋巴结相鉴别
136
治疗 急性淋巴结炎 慢性淋巴结炎 结核性淋巴结炎 全身应用抗生素 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支持治疗 治疗原发病灶,淋巴结勿需处理
反复发作,诊断不明确,可手术摘除送病理检查 结核性淋巴结炎 全身抗结核治疗 冷脓肿---封闭式引流
137
第六节 面部疖、痈 疖--单个毛囊及其附件发生的炎症 颜面皮肤是好发部位 疖顶部出现黄白色小脓头 脓栓破溃、脱落,可渐愈合
第六节 面部疖、痈 疖--单个毛囊及其附件发生的炎症 颜面皮肤是好发部位 疖顶部出现黄白色小脓头 脓栓破溃、脱落,可渐愈合 一般无全身症状。注意危险三角
138
痈-- 多个毛囊及其腺等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痈-- 多个毛囊及其腺等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痈常见于唇部,唇部皮肤发红、变硬、疼痛,可呈质地坚硬的浸润块,表面可有多个淡黄色脓点 全身有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差,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高 可引起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139
并发症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患侧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眼压增高、运动受限、视力减退、畏光流泪、结膜下水肿或瘀血。全身高热、头痛,甚至神志不清。 可伴发颅内感染、菌血症、败血症出现相应的症状。 甚至休克---死亡 各重要脏器合并症---死亡
140
治疗---疖 以局部治疗为主 初起可用2%碘酊涂抹,每日数次 形成脓栓时,可将其轻轻取出,忌搔抓、挤压 禁热敷、挑刺和早期切开。
危险三角---处理不当可向颅内扩散 辅助性治疗 保持面部皮肤清洁
141
治疗---痈 应用抗生素治疗(最好有脓培养的药敏结果) 注意全身支持疗法 局部制动,可用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
对已形成的坏死组织,可用剪刀去除
142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一、颌面骨结核 感染来源:脏器结核沿血性播散 开放性结核经黏膜感染 口腔黏膜、牙龈结核累及颌骨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一、颌面骨结核 感染来源:脏器结核沿血性播散 开放性结核经黏膜感染 口腔黏膜、牙龈结核累及颌骨 临床特征:症状不明显 软组织弥散性肿胀,可扪及质地坚硬的骨性 隆起,有压痛,肿胀区无化脓 性表现。但骨 质缓慢被破坏,感染穿破密致骨侵及软组织 形成冷脓肿,切开有结核样内容物和小块死骨
143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诊断:临床表现,局部、全身 脓液涂片可查见抗酸杆菌 X线 治疗:全身支持疗法 营养疗法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诊断:临床表现,局部、全身 脓液涂片可查见抗酸杆菌 X线 治疗:全身支持疗法 营养疗法 抗结核治疗(疗程应在6—12各月以上) 静止期应行死骨及病灶清除术
144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是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是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 人体主要是Wollf-Israel型放线菌,G+非抗酸性,无芽胞的厌氧性丝状杆菌。 人口腔正常菌群 放线菌颗粒:脓液中浅黄色放线菌丝
145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感染途径:经黏膜到深层组织发病 临床表现:20—45岁男性多见,颌面部占全身60%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感染途径:经黏膜到深层组织发病 临床表现:20—45岁男性多见,颌面部占全身60% 以上,颌面部可软硬组织同时受累,软 组织以腮腺嚼肌区为多,骨以下颌角及 下颌支多见。 无痛性硬结,皮肤呈棕红色,病情缓慢 早期无症状,可有功能障碍(咬肌), 软组织触诊有板状硬,有压痛,周界不 清,进而化脓,脓液内可有硫磺颗粒
146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累及颌骨,可出现局限性的骨膜炎和骨髓炎。 X线可见骨质破坏的透光区。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累及颌骨,可出现局限性的骨膜炎和骨髓炎。 X线可见骨质破坏的透光区。 在颌骨中心---骨质破坏---颌骨内囊肿样膨胀---中央性颌骨放线菌病 诊断:临床表现 细菌学的检查 板状硬 硫磺颗粒 X线表现
147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治疗: 1、药物:抗生素:青霉素族高敏感 碘化剂:5—10%碘化钾 免疫疗法 2、手术:切开引流肉芽组织刮除术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治疗: 1、药物:抗生素:青霉素族高敏感 碘化剂:5—10%碘化钾 免疫疗法 2、手术:切开引流肉芽组织刮除术 死骨刮除术 病灶切除术
148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三、颌面部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感染途径:先天(胎传)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三、颌面部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感染途径:先天(胎传) 后天:性传播、血行传播、其它途径 临床表现:后天梅毒分一、二、三期和隐性梅毒 前两期为早期,多在感染后四年内出 现症状,传染性强。 三期有称晚期,四年后出现,一般无 传染性。 隐性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无症状。
149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1、后天梅毒口腔表现: 下唇疳、梅毒疹、树胶样肿(梅毒瘤) 树胶样肿:常位于中线,呈结节状或弥散状。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1、后天梅毒口腔表现: 下唇疳、梅毒疹、树胶样肿(梅毒瘤) 树胶样肿:常位于中线,呈结节状或弥散状。 软化后形成溃疡---可导致洞穿性缺损、 鞍鼻、颌面部畸形等 2、先天梅毒: 3周---3个月---1年出现症状,营养不良,早老貌 哈钦森三征:角膜浑浊,神经性耳聋、桑椹牙
150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 二期梅毒涂片检查梅毒螺旋体等 治疗: 首选青霉素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 二期梅毒涂片检查梅毒螺旋体等 治疗: 首选青霉素 控制后行整形手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