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消化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学基础教研室C区413室 王 艳 lunayan100@hotmail.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消化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学基础教研室C区413室 王 艳 lunayan100@hotmail.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消化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学基础教研室C区413室 王 艳

2 主要内容 概述 腹前外侧壁 消化系统

3 第一节概述 境界与分区 表面标志 腹膜腔及腹膜与腹腔脏器的关系

4 一 境界 上界 胸廓下口及膈 下界 下界为骨盆上口及界线

5

6 腹部的标志线分区 肋骨线(第十肋低点) 二条横线 棘间线(二侧髂前上棘) 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直线(L) 二条纵线
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直线(R)

7 腹部分区--九分法 nine regions
腹上区 epigastric region 左季肋区 left hypochondriac region 脐 umbilical region 左腰区 left lumbar region 腹下区 hypogastric region 左髂区 left iliac region 右季肋区 右腰区 右髂区

8

9

10

11 口腔 食管 小肠 大肠 十二指肠空肠 消化管 回肠 盲肠、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消化系统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大腺体 管壁小腺 消化腺

12

13 第一节 消化管 一、 口腔 oral cavity (1)组成: 前壁 侧壁 上壁 下壁 四壁 两口 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两部

14

15 *腭 硬腭 前2/ ?由哪些骨构成 软腭后1/3 *咽峡 构成: 悬雍垂、腭帆游离缘、腭舌弓、腭 咽弓及舌根共同围城。 作用:口腔和咽的分界和狭窄部。 *腭扁桃体 位置:两侧腭舌弓、腭咽弓之间。 作用:内含淋巴组织,具有防御作用。

16 (2)牙 tooth 牙冠 牙根 牙颈 形态 牙本质 釉质 牙骨质 牙髓 构造

17

18 牙的名称和排列 乳切牙2个 尖牙1个 磨牙2个 乳牙20个 恒牙32个 切牙2个 尖牙1个 前磨牙2个 磨牙3个 智牙

19 以上记录的牙位,与医生面向病员观察口腔时的牙位是一致的。例如 表示右上颌第一恒磨牙, 表示左下颌第二乳磨牙。
Ⅴ Ⅳ Ⅲ ⅡⅠ 乳中切牙 乳侧切牙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 中切牙 侧切牙 尖 牙 第一前磨牙 第二前磨牙 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 第三磨牙 以上记录的牙位,与医生面向病员观察口腔时的牙位是一致的。例如 表示右上颌第一恒磨牙, 表示左下颌第二乳磨牙。 6

20

21

22 (3)舌 tongue 舌体:前2/3 舌 舌根: 后1/3 舌尖 (4)唾液腺 salivary glands 腮腺(颊粘膜)、下颌下腺、舌下腺(舌下阜) 以界沟为界

23

24

25 位置 形态 导管开口 腮腺 外耳道前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 三角形 平对上颌第2磨牙相对颊粘膜处 下颌下腺 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围城下颌下三角内 椭圆形 舌下阜 舌下腺 口底舌下襞的伸面 扁长圆形

26 二、咽 pharynx      上方:颅底 下方:第六颈椎 前方:鼻腔、口腔、喉 后方:1-6颈椎前方 位置 鼻咽软腭上方,通过鼻后孔 鼻腔 口咽会厌上方,通过咽峡 口腔 喉咽会厌下方,通过喉口 喉腔 分部

27 标本观察注意点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圆枕 咽隐窝 鼻咽部 会厌 扁桃体窝 口咽部 喉咽部 梨状隐窝

28 咽鼓管咽口 咽扁桃体 咽隐窝 咽鼓管圆枕 软腭 腭扁桃体 会厌

29 鼻中隔 下鼻甲 鼻咽 软腭 悬雍垂 口咽 舌根 会厌 喉咽 梨状隐窝

30 三、 食管 esophagus 上端 环状软骨---C6 下端 胃贲门---T11 (1)位置 颈部 胸部 腹部 (2)分部

31

32

33 位置 距中切牙距离 与椎骨关系 第一狭窄 位于咽与食管交接处 15cm C6 第二狭窄 位于气管杈水平 25cm T4 第三狭窄 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40cm T10

34 四、胃 stomach      两面 两缘 两口 (1)形态 胃小弯 胃大弯 贲门 幽门

35 (2)分部 divisions 贲门cardia 胃底 fundus of stomach 胃体 body of stomach 幽门 pylorus 四部分

36 贲门 胃底 胃体 幽门

37 (3)胃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前壁 肝左叶 膈 腹前壁 后壁 胰 横结肠 左肾 左肾上腺 胃底邻脾膈 二、胃的位置
前壁 肝左叶 膈 腹前壁 后壁 胰 横结肠 左肾 左肾上腺 胃底邻脾膈 二、胃的位置 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通常,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前壁右侧部与肝左叶和方叶相邻,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胃的贲门和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体右侧。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高度充盈时,大弯下缘可达脐以下,甚至低于髂嵴平面。胃底最高点在左锁骨中线外侧,可达第6肋间隙高度。 三、胃壁的结构 胃壁分4层。粘膜层柔软,血供丰富,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沿胃小弯处有4~5条较恒定的纵行皱襞,襞间的沟称胃道。在食管与胃交界处的粘膜上,有一呈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食管胃粘膜线或齿状线,该线是胃镜检查时鉴别病变位置的重要标志。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环形的皱襞称幽门瓣pyloric valve,突向十二指肠腔内(图5-19),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当胃扩张和蠕动时起缓冲作用。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的3层平滑肌构成(图5-20)。外层的纵行肌,以胃小弯和大弯处较厚。中层的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环绕于胃的全部,该层在幽门处较厚称幽门括约肌pyloric sphincter,在幽门瓣的深面,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内层的斜行肌是由食管的环行肌移行而来,分布于胃的前、后壁,起支持胃的作用。胃的外膜层为浆膜。临床上常将胃壁的4层一起称为全层,将肌层和浆膜两层合称为浆肌层。

38

39

40 五、 小肠 small intestine (一)十二指肠 duodenum 上部 十二指肠球部 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小乳头 水平部 升部

41 上部 十二指肠空肠曲 胰管 降部 空肠 升部 十二指肠小乳头 下部(水平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下曲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因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列横向的长度而得名,全长约25cm。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最为固定的部分。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深处,紧贴腹后壁,除其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成为腹膜内位器官,较为活动之外,其余大部分均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为腹膜外位器官。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整体上呈“C”型,包绕胰头(图5-21),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 图5-21 胆道、十二指肠和胰(前面)   (一)上部 上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上部与降部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管,长约2.5cm,由于其肠壁薄,管径大,粘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襞,故临床常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 (二)降部 降部descending part长约7~8cm,起自十二指肠上曲,垂直下行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右侧下端,弯向左行,移行为水平部,转折处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 。降部的粘膜形成发达的环状襞,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 fold of duodenum,其下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距中切牙约75cm,为肝胰壶腹的开口处。在大乳头上方(近侧)1~2cm处,有时可见到十二指肠小乳头minor duodenal papilla,是副胰管的开口处(图5-21)。 (三)水平部 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又称下部,长约10cm,起自十二指肠下曲,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至腹主动脉前方、第3腰椎体左前方,移行于升部。肠系膜上动、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在某些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可压迫该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起于腹主动脉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构成一锐角,将12指肠水平部的远端夹于角内。该夹角因受空回肠重力的影响,角度被牵拉变小,若角度过小,则水平部肠管可被勒挤,发生梗阻。在发育过程中,小肠系膜过紧地附着于腹后壁,或肠系膜上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的位置过低,都是造成角度过小的因素。 (四)升部 升部ascending part最短,仅2~3cm,自水平部末端起始,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转向下,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间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上后壁被一束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 muscle of duodenum固定于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ligament of Treitz。在腹部外科手术中,Treitz韧带可作为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下部(水平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下曲

42

43 比邻关系 上: 胃幽门 后: 肾脏 左侧: 胰 下: 空肠

44 (二)空肠 jejunum 回肠 ileum *回盲口、回盲瓣

45

46

47 六、 大肠 large intestine 大肠分为: 盲肠 包括阑尾)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肛管

48 横结肠 降结肠 升结肠 空肠 盲肠 阑尾 乙状结肠 回肠 直肠

49 大肠的三大特征(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阑尾 麦氏点

50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51

52

53 结肠袋 回盲瓣 回盲口 1、盲肠 回肠 回盲口 回盲瓣 盲肠 阑尾口 阑尾 一、盲肠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盲肠主要位于右髂窝内,其体表投影在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上方。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少数情况,由于肠管旋转异常,可出现异位盲肠,即可高达髂嵴以上,也可低至骨盆腔内,甚至出现于腹腔左侧。 盲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其各面均有腹膜被覆,因无系膜或仅有短小系膜,故其位置相对较固定。少数人的盲肠与回肠末端具有共同的系膜,使盲肠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称移动性盲肠。 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ileocecal orifice。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ileocecal valve,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图5-24)。 图5-24 盲肠和阑尾 二、阑尾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是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因外形酷似蚯蚓,故又称引突。其长度因人而异,一般长约5~7cm,偶有长达20cm或短至1cm者。阑尾缺如者极为罕见。阑尾根部较固定,多数在回盲口的后下方约2cm处开口于盲肠,称此口为阑尾口。其下缘有一条不明显的半月形粘膜皱襞,称阑尾瓣。该瓣有防止粪块或异物坠入阑尾腔的作用;阑尾尖端为游离盲端,移动性大,所以阑尾位置不固定;成人阑尾的管径多在0.5~1.0cm之间,管腔狭小,排空欠佳,易形成阻塞性阑尾炎;阑尾系膜呈三角形或扇形,内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及淋巴结等,由于阑尾系膜游离缘短于阑尾本身,致使阑尾呈钩形、S形或卷曲状等不同程度的弯曲,这些都是易使阑尾发炎的形态基础。 阑尾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盲肠的位置,因此,通常阑尾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少数情况可随盲肠位置变化而出现异位阑尾,如高位、低位或左下腹位阑尾等。尽管阑尾根部与盲肠的位置关系比较固定,但由于阑尾体和尖移动性较大,因此阑尾在右髂窝内,与回盲部的位置关系有多种,即可在回肠下、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及回肠后位等(图5-24)。中国人的阑尾以回肠下位和盲肠后位较多见。盲肠后位阑尾,多数位于盲肠后壁与腹后壁壁腹膜之间,少数位于腹后壁壁腹膜之外。由于阑尾位置差异较大,毗邻关系各异,故阑尾发炎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这给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复杂性。阑尾位置变化较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McBurney点。有时也以Lanz点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由于阑尾的位置常有变化,所以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不十分重要,而在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阑尾在右髂窝内的位置:①回肠下位:最为多见,约占41.3%。阑尾的游离部,经回肠下方斜向内下,越过右髂部血管,垂向骨盆边缘,或伸向骶岬附近,故又称盆位。②盲肠后位:也较常见,约占29.4%。阑尾主要位于盲肠后壁与腹后壁壁腹膜之间,其尖端向上延伸,因邻接腰大肌故阑尾发炎可刺激该肌,当大腿过伸时出现疼痛,称此为腰大肌征阳性。由于此型阑尾位置深在,症状不典型,常给诊断带来困难。③盲肠下位:约占17.4%。阑尾根部位于盲肠后内侧,尖端指向外下方,全部位于右髂窝内,故也称髂窝位阑尾。此型阑尾周围炎症易致髂窝脓肿。④回肠前位:约占7.4%。阑尾自盲肠下端后内侧壁起始后,向内上前方横过回肠末端的前面。其前方可直接与腹前壁或大网膜相邻,故急性阑尾炎患者,腹前壁的体征较明显。⑤回肠后位:约占4.4%。阑尾位置与前者相对应,横过回肠末端的后面,向内上后方延伸。这种位置的阑尾,通常缺少系膜。 阑尾的异常位置:①高位阑尾:随着盲肠位置的变动,阑尾可上移至肝的下方。故当阑尾急性发炎时,局部压痛及腹壁紧张等体征,常限于右上腹。此时应与胆道系统的疾病相鉴别。②低位阑尾:随着盲肠位置的变动,阑尾降入小骨盆腔内,因贴近闭孔内肌,故急性炎症时,大腿屈曲旋内时出现该肌牵拉疼痛,称此为闭孔内肌征阳性。因阑尾靠近右输尿管末端、膀胱和直肠,故右下腹部体征常不明显,往往出现膀胱和直肠的刺激症状。此时应与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疾病相鉴别。③盲肠后腹膜外阑尾(腰部阑尾):阑尾全部或部分在腹后壁壁腹膜之外,直接与髂腰肌、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相邻。故当患急性阑尾炎时,炎症可刺激上述诸结构,引起股前区、阴囊(或阴唇)等部位疼痛,髂腰肌征阳性等。由于阑尾位于罕见的腹后壁壁腹膜之后,所以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危险性。④左下腹位阑尾: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内脏反位,阑尾随盲肠移至左髂窝内,因该位阑尾极为罕见,再加上其炎症症状和体征全部左移,因此,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 阑尾口 阑尾

54 2、阑尾 急性阑尾炎 手术切口:麦氏点 症状:右下腹压痛与反跳痛 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55

56 3直肠 rectum 长10—14cm、小骨 盆腔 直肠骶曲: 沿骶骨向后 直肠会阴曲:绕尾骨尖向前 (1)两个弯曲 男 膀胱、前列腺、精囊 (2)直肠指诊 女 子宫、 阴道

57

58

59 4 肛管 anal canal 盆膈以下、长4cm 上续直肠终于肛门。 肛柱 肛窦 肛瓣 (齿状线) 白线 (肛门上1~1.5cm)
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60

61 第二节 消化腺 degestive glands
管外腺---唾液腺 salivary glands 肝 liver 胰 pancreas 管内腺---胃 stomach 、 肠腺 intestinal gland

62

63 1、形态结构: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s
一、肝 liver 1、形态结构: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s 上---膈面; 下---内脏面 左右两叶

64

65 大部分右季肋区、腹上区,小部分左季肋区。
2、位置: situation 大部分右季肋区、腹上区,小部分左季肋区。 上界---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 下界---右锁骨中线不超过右侧肋弓, 正中线上、剑突下不超过3cm处。

66

67 二、胰 pancreas 位置:situation 胃的后方,L1—L2的高度 分部:divisions 头、体、尾 *胰管
头、体、尾 *胰管 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胰岛分泌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68 *肝胰分泌的消化液排出途径: 肝分泌胆汁 L、R肝管汇合成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胆囊 胰腺 胰管 ODDI氏括约肌 十二指
汇合成肝胰壶腹 肠大乳头

69

70

71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上呼吸道:鼻、咽、喉 呼吸道 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 组成 呼吸器 肺

72

73 鼻腔 口腔 咽 喉 左主支气管 气管 右主支气管 左肺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等。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发音、嗅觉、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等功能(图6-1)。 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属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分泌细胞存在于支气管和肺泡上皮内,具有合成和分泌5─羟色胺、蛙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等胺类和多肽类激素。

74

75 第一节 呼吸道 一、 鼻 nose 外鼻 鼻腔 1鼻 鼻旁窦: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

76 外侧壁:上、中、下鼻甲 上中下鼻道 2固有鼻腔 鼻中隔 哪些骨构成? 嗅区 粘膜 呼吸区

77

78 额窦 鼻阈 上鼻甲 鼻前庭 上鼻道 中鼻甲 下鼻甲 中鼻道 下鼻道 二、鼻 腔
二、鼻 腔 鼻腔nasal cavity 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粘膜和皮肤构成。鼻腔内衬粘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通外界处称鼻孔nostril,向后通鼻咽处称鼻后孔choanae 。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两者以鼻阈nasal limen为界。鼻阈为皮肤与粘膜的交界处 ,鼻前庭壁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功能,因其缺少皮下组织且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所以它不但是疖肿的好发部位而且发病时疼痛剧烈。 鼻中隔nasal septum 由筛骨垂直板、 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覆盖粘膜而成,位置通常偏向一侧。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nasal concha突向鼻腔,上鼻甲与中鼻甲之间称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为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多数人有最上鼻甲supreme nasal concha。最上鼻甲或上鼻甲的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凹陷为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切除中鼻甲,可见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它是位于中鼻道中部凹向上方的弧形裂隙,该裂隙的前上方有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通额窦,上方圆形隆起为筛泡ethmoidal bulb,其内为中筛窦。鼻泪管位于下鼻道的前上方。

79 前筛窦 中筛窦 后筛窦 额窦 筛窦 蝶窦 上颌窦 3 鼻旁窦
鼻粘膜分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的鼻粘膜区域统称为嗅区olfactory region,富有感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鼻腔其余部分粘膜区域称为呼吸区,含有丰富的鼻腺nasal gland(图6-2)。 三、鼻旁窦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 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鼻旁窦有4对,左右相对分布,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有温暖、湿润空气及对发音产生共鸣的作用(图6-3,4)。 图6—3 鼻旁窦开口 (一)额窦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部,左右各一 ,底向下,尖向上 ,呈三棱锥体形。额窦大小不一,多有中隔,常偏向一侧。国人资料显示其高3.2cm ,宽2.6 cm ,前后深度为1.8 cm。额窦口在窦底部通筛漏斗,后者开口于中鼻道。 (二)筛窦 筛窦是指位于鼻腔外侧壁上部与两眶之间筛骨迷路ethmoidal labyrinth内的小气房,每侧有3~18个。依据部位将其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筛窦的气房有5~6个,中筛窦的气房通常有1~7个,二者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较小,位于后部,开口于上鼻道。后筛窦与视神经管相邻,其感染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视神经炎。 (三)蝶窦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被中隔分为左、右二腔,容量平均7.5 ml,窦口直径2~3 mm,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 (四)上颌窦 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成人上颌窦高3.3cm、宽2.3cm、长3.4cm,容积平均为14.67ml,呈三角锥体形,有5个壁。前壁为上颌体前面的尖牙窝,骨质较薄;后壁与翼腭窝毗邻;上壁也即眶下壁;底壁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常低于鼻腔下壁。因上颌第2前磨牙、第1和第2磨牙根部与窦底壁邻近,只有一层薄的骨质相隔,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此时牙根仅以粘膜与窦腔相隔,故牙与上颌窦的炎症或肿瘤均可互相累及;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由中鼻道和大部分下鼻道构成。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其直径约3mm。上颌窦因开口位置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宜采用体位引流。

80

81 临床联系 鼻窦炎 中医治疗:疏风通穴 迎香穴、印堂穴、风池穴

82 二、 喉 larynx 1机能 function  呼吸通道 发音器官 2位置 situation 颈前部 C4~C6高度。 向上通喉口通咽,向下通气管。 上有甲状舌骨膜;前面有舌骨下肌群、 甲状腺(紧贴);后面咽腔喉部。

83 3 组成 component 软骨作为支架,软骨间以关节、 韧带、膜连接。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 软骨 杓状软骨

84 喉前方

85 喉后方

86 环甲关节 环杓关节 4 喉连接 弹性圆锥 方形膜、甲状舌骨膜和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弹性圆锥 上缘游离增厚成声韧带,是声带的基础,前增厚形成环甲正中韧带

87 甲状舌骨膜 环杓关节 环甲关节

88 方形膜 前庭韧带 弹性圆锥 声韧带 环甲正中韧带 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89 声门开大 旋外 环杓 垂直轴 旋内 声门关闭 关节 前倾 紧张声带 环甲冠状轴 松弛声带 复位

90 前庭襞 声襞 两襞 5喉腔 前庭裂 声门裂 两裂 喉前庭 喉中间腔 声门下腔(炎症易引起水肿) 三部 声带: 声襞 声韧带和声带肌

91

92

93

94 三、气管和支气管 trachea and bronchi 气管 1、起讫---C7~T4高度 2、气管杈=T4 3、结构---2/3是软骨; 1/3是平滑肌、结缔组织。 每一气管环和环之间有韧带连接

95 支气管 起讫---气管杈~肺门

96 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长度 长,约4-5cm 短,约2-3cm 管径 细,约 cm 粗,约 cm 走向 横平 陡直 与气管中线延长线夹角 大,约40-50度 小,约20-30度 临床意义 异物易落入

97

98 临床联系 1哮喘

99 2气管炎

100 第二节 肺 lungs 1位置和形态 situation 胸腔里,膈肌上方,左右各一。 一尖 肺尖 apex of lung 一底 肺底 base of lung 两面 肋面 costal surface 纵膈面 三个缘 前缘 (左肺有心切迹) 后缘 下缘

101 2 肺门 肺静,动脉 支气管动,静脉 淋巴管 神经

102 3、分叶、分段 上叶 以斜裂为界 左肺 下叶 上叶 以斜裂和副裂为界 中叶 右肺 下叶 分段--- L 10段 R 10段 底在肺表面,尖端朝肺门

103

104

105 4 肺下界体表投影 锁骨中线 第6肋 腋中线 第8肋 肩胛线 第10肋 后正中线 第10胸椎棘突

106 临床联系 肺气肿 肺结核 肺癌

107

108 第三节 胸膜 pleura 脏层胸膜 胸膜腔 胸膜 壁层胸膜 壁胸膜(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顶胸膜) *肋膈隐窝 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折处胸膜 炎症的积液常常积聚于此

109

110 气胸 pneumothorax 水胸 hydrothorax 血胸 hemothorax 乳糜胸 chylothorax

111 胸膜腔穿刺依次经过哪些结构?

112 胸内筋膜

113 行胸膜腔穿刺术(抽液)在何部位进行? ①在肋角内侧: ②在肋角之前: 不宜穿刺; 可在肋间隙的中部或肋上缘稍上方进针。

114 临床行胸膜腔穿刺术(抽液)常选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或8肋间隙中部或肋上缘稍上方进针。

115 第四节 纵隔 mediastinum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脏器与结缔组织 的总称。   上纵隔 T4 下纵隔

116

117


Download ppt "消化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学基础教研室C区413室 王 艳 lunayan100@hotmail.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