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07四省区新课程 语文高考全路径扫描 ——兼谈对2008江苏语文高考的思考 沈郁菁 2007.10.9.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07四省区新课程 语文高考全路径扫描 ——兼谈对2008江苏语文高考的思考 沈郁菁 2007.10.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7四省区新课程 语文高考全路径扫描 ——兼谈对2008江苏语文高考的思考 沈郁菁

2 2007四省区 新课程语文高考 全路径扫描

3 路径一:2006年2月起 海南、山东等省先行推出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作为探路

4 例证:海南卷征求意见一稿 考试要求和目标 语文科高考在注重考查考生语文素养中心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三大能力——应用、审美、探究;强调四个特性——生活性: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受,考查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人文性:实现试卷的教育价值,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性:注意学科间的渗透,考查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探究性:适量考查考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试卷围绕以下五方面课程目标进行考查:

5 积累•整合:能围绕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能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进行融汇整合。 感受•鉴赏:具有良好的汉语语感,品味优秀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能够对其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 思考•领悟:能独立思考,质疑探究,领悟事理,思维严密深刻。 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拓展学习范围,根据需要和可能跨领域学习。 发现•创新: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对作品能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6 考试内容和范围 (一) 必修部分 积累运用 (1)语文知识与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运用: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和识记,文学史基本知识,中外重要作家及作品的识记,重要知识的融会整合; (2)古诗文记诵及运用: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引用;

7 试卷结构及难度 试卷设卷一、卷二两部分,卷一对应必修模块,卷二对应选修模块。总分为150分,卷一必修内容(含写作)分值为100分,卷二选修分值为50分。 必修部分设三大板块:积累运用,阅读鉴赏,写作表达。各部分赋分比重为:积累运用15分,阅读鉴赏35分,写作表达50分。 试题类型:填空题、简答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古文翻译题、写作题。选择题占卷一总题量的15%左右。部分题采取超量给题形式,几道题难度相近,分值相同,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8 选修部分按系列超量设题,学生限量选答。每个系列具体设题数量为: “小说与戏剧”. 3道大题 “诗歌与散文”. 3道大题 “新闻与传记”
选修部分按系列超量设题,学生限量选答。每个系列具体设题数量为: “小说与戏剧” 3道大题 “诗歌与散文” 3道大题 “新闻与传记” 2道大题 “语言文字运用” 2道大题 “文化论著研读” 2道大题。 考生从12道大题中任意选答5道题即可。每道大题设10分,每一大题内只设2-3道小题。题型主要为简答题、论述分析题、写作题。

9 路径二:2006年7月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
路径二:2006年7月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

10 2007年大纲与2006年大纲的不同之处 最大不同. 2007:增设选考内容
2007年大纲与2006年大纲的不同之处 最大不同 :增设选考内容 :无此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1 1. 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1.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探究F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3 1. 分析综合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1.分析综合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探究F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14 其他不同 不同之一 :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 探究:指探究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15 不同之二. 2007: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2006: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不同之二 2007: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2006: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更加注重“运用”,而不是原来的识记、辨析。原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分设第一、第六两大题,改“语言文字运用”可以设置在同一大题,试卷的“模块化”会更加明显。

16 不同之三. 2007: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不同之三 2007: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006: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提法更准确,加上“正确书写”应该是指写作题错别字加重扣分,错别字选择题可能退出

17 不同之四. 200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不同之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2006: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增加“准确、鲜明、生动”更符合语言运用的要求,可能会更侧重于语言的文学色彩。

18 不同之五 2007:正确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不同之五 :正确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006:正确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的修辞方法 在8种修辞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借代”。今年修辞方法的考查常与诗歌鉴赏、现代文鉴赏和仿写、续写等语言运用等考考查结合进行,强调综合运用。8种修辞方法以比喻和比拟的考查最为常见。

19 不同之六 2007: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006:考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删去了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体裁知识在选修部分提出了要求)。 

20 不同之七 2006: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无此要求 这预示着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的文章(即通常所说的小阅读)的阅读可能缩为3小题,原来得分率通常较低的推断题基本将推出。(2007年四省区卷最后都体现了这一变化)

21 路径三: 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 四省区分别公布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审定的“考试说明”
路径三: 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 四省区分别公布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审定的“考试说明”

22 例证一:海南卷考试说明 海南正式公布的“考试说明”几乎推翻了原先自己拟定的征求意见1-5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完全照搬照抄。 这一考试说明的意义只在于明确了试卷结构(推翻了征求意见稿“超量设题,学生限量选答”的设想)

23 第一卷  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选取一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10分左右。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左右,7题左右。分别为: 文言文阅读1则 4题左右 诗歌阅读1则    题左右 名句名篇默写,  1题

24 乙  选考题 下述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第二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20分左右。 (六)写作1题,60分

25 例证二:山东卷考试说明 山东卷正式公布的考试说明也与2006年4月推出的征求意见稿有很大不同:例如关于试卷的结构。 征求意见稿 (一)必做题   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26分。其中   1.语言知识积累及应用,6题,共18分;   2.文言文阅读,5题,共22分;   3.名句名篇,1题,共6分;   4.现代文阅读,4题,共20分。   5.作文,1题,共60分。

26 (二)选做题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采取长卷命题方式,超量给题,限量选做,共24分。考生从以下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作答。 1. 诗歌与散文,
(二)选做题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采取长卷命题方式,超量给题,限量选做,共24分。考生从以下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作答。   1.诗歌与散文, 2题,共12分;   2.小说与戏剧, 3题,共12分;   3.新闻与传记, 3题,共12分;   4.语言文字应用,3题,共12分。

27 正式的考试说明 (一)必做题 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32分。其中:. 1. 语言文字应用,8题,共27分。. 2
正式的考试说明 (一)必做题 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32分。其中: 1.语言文字应用,8题,共27分。 2.古代诗文阅读,6题,共30分。 3.名句名篇, 1题,共6分。 4.现代文阅读, 3题,共9分。 5.作文, 1题,共60分。

28 (二)选做题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共18分。考生从以下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 1. 文学类文本阅读,4题,共18分。. 2
(二)选做题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共18分。考生从以下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 1.文学类文本阅读,4题,共18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共18分。

29 例证三:宁夏卷考试说明 Ⅰ卷 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10分左右。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左右,7题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 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 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 1题。

30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Ⅱ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题左右。15-20分。 (六)写作60分。

31 例证四:广东卷考试说明 试卷内容、题量及占分比例。. 1. 语言文字运用. 6 题 约16%. 2. 古代诗文阅读. 7 题 约22%. 3
例证四:广东卷考试说明 试卷内容、题量及占分比例。 1.语言文字运用 6 题 约16% 2.古代诗文阅读 7 题 约22% 3.现代文阅读 4 题 约12% 4.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 约10% 5.写作 题 40% 题型的占分比例 1.选择题约20% 2.非选择题 约80%

32 路径四: 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 随着考试说明的公布,相关省区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即时进行权威解读
路径四: 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 随着考试说明的公布,相关省区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即时进行权威解读

33 例证:山东省招生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独家授权,由《山东卷考试说明》课题组专家权威解读《考试说明》。 问:“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否具体说一说? 答:这一条很重要。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本应同步进行,用考试的改革比如命题指导思想的演进、考试内容的调整和结构的变化等来促进新课程的教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多样性与目前高考的统一性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选修内容与统一考试之间的矛盾尤甚,比如我省各市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版本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各校校本教材的开发程度等,如何妥善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4 语文考试改革的步伐要稳,不宜过快。要首先保证命题和阅卷的可操作性以及考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从试题中来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改精神和教育部《语文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具体说来,语文试题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必做题上,变化性主要体现在选做题的阅读上,选做题是二选一;选做题的阅读量、题目数量以及分值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35 问:命题指导思想中的第2条最后一句指出:“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答:这个问题主要牵扯到课程标准和考试的关系问题了。《大纲》采取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方法。具体说来,必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选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大学对新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部分选修内容也纳入到了必考内容当中,比如诗歌鉴赏与评价、语言文字运用等。对于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考生必须作答,否则将失分;试卷中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试卷的明确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阅读文本作答,不能都选。

36 《大纲》把新课程标准中四个选修系列的文本阅读(注:选修系列中的“语言文字应用”不是文本阅读)整合成了两大类别,以材料包的形式呈现出来,即文学类文本(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阅读和实用类文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阅读,目的是便于命题上的方便,减轻命题压力。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类阅读文本的考查由于在必做内容“古诗文阅读”中已经出现,选考内容中不再涉及。

37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个大题各4个小题,各18分;而且他们当中对应的每个小题之间的分值也保持相等,以方便阅卷。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关于选做题难度相等的问题,比如两个所选语料阅读难度的问题、对应题目设计的难度问题等,命题人会尽最大可能非常慎重地来解决这一潜在的问题。难度只能大致相同,绝对一致是不现实的。 在选考内容二选一的过程中,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学过的或者熟悉的内容作答;如果有把握,也可以选择自己没有选学的内容作答。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高考试卷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38 问:我们发现,在第二部分“考试能力要求”中,增加了能力层级F,即“探究”。能不能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答:新课程标准里边要求学生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探究的能力,这是对语文学习的较高要求。但不必担心,毕竟“探究”只是一种能力要求(字面上的要求能否落实到试题中还很难说),主要限制在选考内容当中,选考内容中不可能出现过多的探究性题目。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纲》所说的“探究”,应是基于对“作品”和“文本”自身的探究,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因此,在指导考生复习时,教师应准确恰当地给考生解读考点,不可无限“探究”。

39 问:各地市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名句名篇这6分怎么考?会不会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 答:首先回答第二问。根据第三部分“考试内容”制定的考试内容范围,名句名篇的考查不以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大家尽可放心。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加强积累。中学生积累一定的具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的名句名篇本身是对祖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引导考生复习好所学教材的同时,可适当参照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名句名篇,但不可无限罗列,增加考生更多的负担。

40 路径五:2007年1月下旬 海南宁夏等分别进行全省区统一的调研测试,为考试中心命制试题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和数据
路径五:2007年1月下旬 海南宁夏等分别进行全省区统一的调研测试,为考试中心命制试题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和数据

41 例证:2007年1月22日海南高考调研试卷 第Ⅰ卷  阅 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美感杂议 翁寒松 (内容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⒉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⒊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两项是(4分)

4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内容略) 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内容略)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体裁为小说,内容略) 1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体裁为小说,内容略)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12.作品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主题的表现有什么作用。(6分) 13.加“★”的文段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9分)

4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内容略) 15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内容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传记在写法上一般侧重于写实,而这篇传记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这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和评述性语言的使用、标题等方面均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请任选一个方面,简要评析其艺术成就。(6分) 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文本,选择两到三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9分)

45 路径六:2007年6月7日 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高考试卷正式面世
路径六:2007年6月7日 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高考试卷正式面世

46 例证一:2007年山东卷简介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

47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龙城”还是“卢城” 6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龙城”还是“卢城” 6.《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7.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8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4

49 五、(12分) 16.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3分) 17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3分) 17.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30字。(4分) (1)对同龄人:(2)对年长者: 18.下列图表是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样抽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1)由此表得出结论:(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

5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 1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5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52 例证二:2007年广东卷简介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2
例证二:2007年广东卷简介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53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5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

54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12.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56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16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5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问: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问: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答: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分)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

58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6分) 2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6分)

59 例证三:2007年海南宁夏卷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0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3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10分)

6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8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6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63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64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20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2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22.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6分) 23.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级"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个字。(5分)

65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国化学博士别捏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捏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6 路径七: 2007年高考结束一结束 例证一 山东招生考试院第一时间发布试卷的专家分析和评价意见
路径七: 年高考结束一结束 例证一 山东招生考试院第一时间发布试卷的专家分析和评价意见

67 一、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试题难度不高于去年 试题没有超出200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选择性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考虑到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难度设计总体控制在去年的水平上,比去年略有降低。较好地呈现出易、较易、较难、难等若干梯度层次,比较适应不同层次考生水平的发挥。

68 二、试题设计科学、严谨,试卷各项指标均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达到了全国卷的水平 语文试卷题目的设计严肃规范,科学性检测准确严密,技术性处理细致规范。试卷的阅读量适中,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全部试题。题目的表达方式合理明确,没有含糊不清之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也做得比较周详,没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处。

69 三、选材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体现时代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彰显地方特色。既关注文体特征,又注意不同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 语文试卷在保持去年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显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结合,尽量拓展材料包含的知识领域,适当关注材料的地方特色。如现代文阅读的《“龙城”还是”卢城”》,文言文阅读的《晋书·王戎列传》,诗歌鉴赏的《出关》,选做题中的文学类阅读文本《灯火的温情》,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就连语序排列题使用的短文,也引用了古典诗句,具有很强的美感。

70 同时,试卷整体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材料涉及的内容包括文教、体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如第18题通过图文转换,引导考生关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凸显了时代特色。而地方特色的适当彰显,也是试卷选材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第一大题中有关济南惨案纪念钟及济南惨案纪念园、“五一”期间济南植物园系列游园活动的材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山东临沂人王戎的传记,都能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上述选材互相呼应、勾连,在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开阔的时代视野和比较丰厚的文化含量,在文质兼美中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有利于考生产生阅读兴趣而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71 四、突出对考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的设置适度创新,给考生以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 文学类阅读文本《灯火的温情》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谈看法。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考生只要能扣住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勇于进取”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实用类阅读文本《梦碎雅典》要求考生就世界短跑名将奥蒂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自己的认识。考生只要能扣住“贵在参与”这一奥林匹克精神,把握不向命运屈服、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72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为考生提供任何材料,直接要求考生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进行写作,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写作空间。“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并不难把握,只要能够扣住话题所规定的“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布局谋篇,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记忆”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考生决不会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而无话可说,所以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但要写出好文章,立意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文章立意的高下,主要取决于对”记忆”内涵的理解。

73 这里的”记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而是那些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心灵受到撞击后留下的深深烙印。这些”记忆”,留给我们的内心感觉或宏大,或涓细;有的喜悦,有的痛苦;有时是一种强烈的震撼,有时是美的陶冶,有时则是深深的启迪。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在内心深处引发的丰富情感和震撼,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永不磨灭。在选材和立意方面,这么多的角度,这样大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考生的写作需要,对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有利。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的材料积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审美、智慧、情操、人格、价值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充分体现,也必将对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74 例证二 2007.6.10 广东卷命题思路解读 省考试院高考命题组
例证二 广东卷命题思路解读 省考试院高考命题组

75 为做好2007年高考命题工作,省教育考试院认真总结了过去三年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往试题和考试结果进行了全面的试题评价与统计分析工作,到全省21个市近百所中学进行调研测试,广泛听取了中学教学第一线教师和大学学科教师对高中课程改革后高考的意见。  试卷形式与2006年相比保持了稳定性,考生答题量与去年基本一致。在内容的安排上,先考查“知识与积累”,再考查“阅读与鉴赏”,后考查“表达与交流”;在题型设计上,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在能力考查上,先知识性试题,后能力型试题。

76 2007年试卷力求全面反映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五方面: 1
2007年试卷力求全面反映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五方面:    1.在语言文字知识与积累的考查上,强调常用字、词、句的考查,注重语言规范,突出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2.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注重优秀作品对考生的熏陶。 必考内容的现代文阅读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选考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选用散文,实用类文本选用兼有新闻与传记特点的访谈;两类文本的命题在考查内容、能力层级以及设问形式上基本一致,分值相同,预设难度等值。在探究能力的考查上,命题从考生的视角出发,立足于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及其体验,从不同角度和更高的层面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 

77 4.在语言文字表达应用的考查上,一道题选用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来设置情境,侧重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另一道题用粤剧资料作为命题素材,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   5.今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写作空间大,能有效地区分考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导语的设置有助于考生理解题意和拓展思维,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另外,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省对错别字扣分的评分细则作了调整,以期促进考生端正书写态度,重视书写规范。  

78 例证三 年广东卷分析 广东省高考语文阅卷组

79 2007年是广东省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试验后进行的第一届高考,整个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平稳过渡。 从答题的情况来看,试题总体难度适当,基本没有科学性的错误,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试题的总体难度适当。主观题部分,总的难度为0.61,难度控制得比较好,除了选考部分外,难度比较接近。而两组选考题的难度偏难,但两组题之间的难度又比较接近,可以看出来命题专家对难度的控制是费了功夫的。

80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平均分有了明显的提高。2006年主观题共117分,全省平均得分68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平均分有了明显的提高。2006年主观题共117分,全省平均得分68.27分,而2007年主观题部分总分仍然是117分,全省平均得分71.17分,提高了2.9分。在考生总数增加较大的情况下,全省平均分仍然有较明显的提高,实属难得。 1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但因为这些词语都是普通话里的书面用语,与广东考生平时的表达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趔趄”,广东考生即使是在平时的写作中都是很少用到的,相信有一定的难度。

81 3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宁可”与“宁愿”的解释,是一样的,这样的设置给考生造成了比较大的干扰,这样的设置值得商榷。 4题考查的是辨析病句。材料选择上有点旧,AB两个句子都是旧句,在一道题里面使用两个旧句作为病句辨析的材料,值得商榷。 6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往该题的例句一般是一句出自选文,一句出自课文,本题则是所有例句都选自选文中,这样的处理,对于选择不同教科书的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这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82 10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对这道题目的质疑声音是最多最强烈的。高考语文广东卷连续两年都选择了不知名作者的作品作为古诗阅读的材料,这是不好的导向,也引起了中学教师学生颇多的议论。作者的背景资料不详,给学生阅读鉴赏带来了困难。学生的错误主要就是不了解诗的背景和诗人的心情,回答不准。学生不善于通过一些景物和行为揣测诗人的心境。能够很准确答这道题的考生约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人是胡说八道。五十万的考生没有一个知道该作者的背景。从评卷组给出的评分细则来看,写作背景对阅读这首诗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还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古诗词阅读鉴赏还是应该以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主,这样才比较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83 另外,该题在题干及参考答案的表述上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第(2)小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问题中的“艺术效果”的问法与中学教学的实际不符,提问比较宽泛,考生不容易把握。参考答案说“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这里的“徘徊”怎么能说是情绪呢?参考答案说“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这里把苦闷和无聊放到一起不妥,仔细推敲苦闷和无聊是两种不同的心境。

84 11题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素养。能力层级为A级。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在《考试说明》中是已经列出了篇目的,这有利于考生有效复习,但是高中14篇,初中46篇的量的分布不合理。
16-18题,选考的有155322人,占31.02%,平均分7.08分,得分率47.20%,比实用类文本阅读少了0.49分。当然这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但这种情况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希望不要在中学选修课的开设上引起不良的后果。参考答案制定太细,但又与考生的实际答题情况有出入,不利于评卷组制定切合实际的评分细则。

85 19-21题,选考的有345336人,满分15分,平均分7.57分,得分率50.47%,
选择实用文多的原因主要是:实用文的意思比较明显。文学类的意义需要学生去领会感悟。这道题的问题设计较好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选材比以前的考试有所拓展。突出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评价和探究文本能力的考查。整个卷子的得分率61.11%,实用类选文的得分率50.8%。所以这道题偏难了一点。问题问得比较宽泛,不够集中。考生的回答很难准确、全面。

86 例证四 2007年海南卷信息反馈会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87 默 写 优点:试题采用四选三的方式,选择性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四道题中,两道较易,两道较难,这对于考查结果的有效区分是科学的。
缺点:两道较难的默写题,选取怎样的例句来考查能力值得商榷。 第(1)题“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道题难在话语本身似乎不够经典。第(2)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道题难在“砯”字过于生僻。

88 诗歌鉴赏 今年的古诗鉴赏试题相对海南而言还是显得稍难了一些。据抽样分析,该题的难度为0.29,11分的题目,平均分在3.3左右。
原因1:客观讲,海南考生诗歌鉴赏考查得分历来偏低。 原因2:我省语文教学在诗歌教学方面培养、训练不够。 原因3:诗歌选材较偏。一般说来,宋诗偏重言理。选择宋诗设题,恰好是考生的软肋。其实,在中学的诗歌教学中,宋诗所占比重很小,教师在这方面的阅读积累也较少,更不用说学生了。所以,选取宋诗为命题素材,就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89 应该说,今年的选考题,从文学类的12、13题与实用类的16、17题的答案比较来看,有着明显的差异,难易不等。
试题等值问题 应该说,今年的选考题,从文学类的12、13题与实用类的16、17题的答案比较来看,有着明显的差异,难易不等。 文学类的12题,6分,2个得分点,“每答对一点,给3分”;13题,6分,第一问2分,1个得分点,第二问4分,2个得分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 实用类的16题,6分,第一问4个得分点,第二问2个得分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17题,6分,第一问3分,3个得分点,第二问3分,也是3个得分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 从评分标准比较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答题的概括要求非常具体,两道题12分要归纳12点才能拿到满分,而文学类12分只要归纳出5点就可以拿到满分。虽然得分点多可能在概括难度不大,但是,从文本中一点一点归纳出12点来,恐怕也是很不容易的。

90 路径八:2007年6月27日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梁育民接受《中国教育报》专访:2007年首次新课程高考开创改革之旅

91 记者:2004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参加高中新课程试验,三年后的今天,四省区迎来了首次新课程高考,这是新课程高考在全国第一次亮相。新课程高考怎么考,考得怎样,不仅是四省区的事情。其所代表的高考改革的走向,必然对其他后续进入的省份产生较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四省区的新课程高考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92 梁育民:今年四省区新课程高考有这样几个背景:一是受到中央领导、基础教育部门、高中广大师生和其他省区考试机构的关注。有人提出,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究竟如何,要看今年首批省区的高考结果。他们对新课改后的高考期望很高,甚至用新课改的全部期望要求今年的第一次高考。后续省区特别是分省命题的省区,非常关注四省区的开创之旅;二是今年是恢复高考30年。30年来,已有一亿多人次参加过高考,其中上大学的考生约三千六百多万人;三是在今年年初,出现了关于高考存废的争论。有人明确提出废除高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主张废除高考的言论没有成为舆论的主流,经网络调查,95%的网民反对取消高考,但也反映出不少认识上的问题。

93 继四省区之后,明年江苏进入新课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五个省市进入,2010年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和湖南五个省市进入,2010年新课程高考在全国全面推广,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从这个进程看,今年四省区的新课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对后续进入新课程高考省份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94 记者:今年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思想、命题原则有哪些变化?
   梁育民:就总的命题思想和原则而言,新课程高考与目前的高考是一致的:指导思想是“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录取人才,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基本原则是“科学、公平、安全、规范”八字方针。    因为这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学校的教学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知识和能力要求与以前不同,如何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如何衡量新课改的价值观非常关键,这是价值尺度的常模重建。所以在总的命题思想和命题原则的基础上,新课程高考更加关注试题难度的稳定和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95 一是平稳过渡。高中新课改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随之而来的新课程高考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对新课改进程的反映。新课改后的高考要兼顾改革力度和考生、教师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不要步子过大,应逐步到位。平稳过渡包括试题难度稳定和各科试卷难度稳定。就难度而言,要求各科总分应该不低于往年,各科的难度之和不高于往年。难度稳定或适中是新课改试验区关心的首要问题。

96 二是确保新课改的理念适度体现。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关注选修课程考查方案的落实。既然已经有必修与选修的设置,就必须在高考中体现出来。比如,海南某一科有四个选修模块,就给四个选考模块。宁夏有两个选修模块,就给两个选考模块; (二)适度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三)以考纲为依据,绝不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避免试题有意无意地反映某一本教材的倾向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多样化; (四)注重探究性能力的考查。这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求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究性的研究,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处理新的问题。

97 为了在高考中落实新课改理念,今年着重解决了三个认识问题:
一是必须积极研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怎样出题,不能考教学要求范围之外的知识; 二是如何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考查能力,把考查记忆的知识变成已知条件,在侧重探究性考查的同时弱化那些不太重要的知识考查,条件和背景资料尽量提供得充分些; 三是难度控制与新理念的关系方面,难度的控制或适度调整放在第一位,新的理念如探究能力的考查放在第二位。

98 记者:本轮新课程改革一个最大的亮点是选择性和多样性。新课程方案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了大量的选修模块。新课程的这些改革在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即增加了选考模块,这在以前的高考中是没有的。
   梁育民:四省区的新课程高考,无论是广东和山东的分省命题,还是海南和宁夏的全国命题,都力图适应新课程中关于选修模块的改革,提供了选考模块或选考内容。在今年新课程高考中提出“超量命题,限量答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实现了新课改选修模块与高考选考模块的衔接,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99 对江苏2008 语文高考的思考

100 思考之一 几乎可以肯定:2008年江苏考试说明将不可能超越2007年全国新课程考试大纲的框架

101 思考之二 大体可以推断:2008年江苏卷将以20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宁海卷为模版

102 山东卷试卷结构分布 要求 题号 结构 内容 分值 必考 1 语言 知识 语音 15 2 错别字 3 近义词 4 成语 5 语病 6 小阅读
语言 知识 语音 15 2 错别字 3 近义词 4 成语 5 语病 6 小阅读 判断依据 9 7 象征意味 8 符合文意

103 山东卷试卷结构分布 必考 9 文言文 实词解释 12 10 虚词比较 11 特点归类 理解分析 13 翻译 14 古诗鉴赏 8 15
名句名篇 6

104 山东卷试卷结构分布 类型 题号 结构 内容 分值 必考 16 语言运用 排序 3 17 写一句话 4 18 图文转换 5 选考 19
文学文阅读 写法评价 20 词语含义 21 句子含意 22 读者看法 实用文阅读 导语作用 背景作用 读者认识 23 作文 60

105 广东卷试卷结构分布 类型 题号 结构 内容 分值 必考 1 语言 知识 语音 12 2 成语 3 近义词 4 语病 5 文言文 实词解释 6
语言 知识 语音 12 2 成语 3 近义词 4 语病 5 文言文 实词解释 6 虚词比较 7 特点归类 8 理解分析 9 断句翻译 11 名句名篇

106 广东卷试卷结构分布 必考 12 小阅读 正确判断 6 13 选择论据 3 14 行文分析 4 15 文意分析 5 选考 16 文学文阅读
17 句意分析 18 文意理解 19 实用文阅读 归类分析 20 21 22 语言运用 图形描述 23 信息概括 24 作文 60

107 海宁卷试卷结构分布 类型 题号 结构 内容 分值 必考 1 小阅读 判断原因 9 2 分析理解 3 4 文言文 实词解释 5 特点归类 6 理解分析 7 翻译 10 8 古诗鉴赏 名句名篇

108 选考 必考 海宁卷试卷结构分布 文学文本 阅读 实用文本 语言文字 运用 作文 5 6 8 20 11 12 13 14 15 16 17
分析选择 5 12 行文分析 6 13 手法分析 14 探究 8 15 实用文本 16 内容概括 17 文意分析 18 必考 19 语言文字 运用 成语 20 语病 21 句子衔接 22 仿写 23 条件概括 24 作文 60

109 卷别 语知 细 目 语音 别字 近义 成语 病句 标点 衔接 语体 常识 苏 鲁 粤 海 浙 赣 鄂 川 12 9 15 6 18 国1
国2 语知 12 9 15 6 18 细 目 语音 别字 近义 成语 病句 # 标点 衔接 语体 常识

110 卷别 国1 国2 小阅读 9 12 18 文言 选择 翻译 10 6 5 断句等 3 古诗鉴赏 8 11 名句名篇 3# 8# 6# 大阅读 22 18# 15# 25# 21

111 卷别 语用 15 12 14 13 9 60 苏 鲁 粤 海 浙 赣 鄂 川 细目 国1 国2 概括 仿写 修改 扩展语句 语言得体 语序
续写 对联 语体变换 写一段话 语义连贯 推断评析 标点 图表 作文 60

112 思考之三 因为考试时间并未延长,增加的10分最合理的处理方式是放入作文。40分附加分的内容、题量和题型应该会在考试说明中规定。但如何避免与正卷从题型到考点的重复、其与数学附加题难度的平衡以及如何确定其在录取中的“地位”将考量“始作俑者”的“智慧”

113 思考之四 “平稳过渡,适度体现新课程理念,难度不超过2007年”将是命题的底线。

114 思考之五 尽管众多省市取得了独立命题权,但是在新课程高考刚刚展开的今天,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权威地位和领军作用依旧无法动摇,甚至可能得到强化。必须高度关注近年以全国卷为主的高考试卷。最终试题几乎都是历年经典试题的变形。掌握了命题规律就能举一反三、举重若轻。

115 在全国卷的引领下,修辞考点高调出现广泛涉及 2006年
例证一 在全国卷的引领下,修辞考点高调出现广泛涉及 2006年 1.(国1-20)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存联系。 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 2.(国2-20)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5分)

116 3.(天津16-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辽宁-2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3分) 5.(江苏-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6.(浙江-22)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3分)

117 7.(福建-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8.(湖北-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答:②拟人化的描写。如……,洋溢着朴实动人气息,使文章更具生动活泼情趣。)

118 9.(湖北-22)《三楚中学报》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4分)
版次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1版 校园新闻 聚焦学校大事 发布热点新闻 第2版 班级采风  第3版 校际链接 信息交流 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第4版 文学园地 

119 10.(湖南-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11.(重庆-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答:(1)表现手法:①对比) 12.(福建-21)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4分)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 ,那么网络世界便是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 ,那么数学便是 。

120 14.(江西-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13.(江西14-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4.(江西-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15.(安徽1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121 2007年 16.(安徽-19)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6分)
17.(四川-19)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2007年 18.(广东-22)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6分)

122 19.(山东14-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0.(宁海-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答: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力小人。①对比法) 21.(宁海-22)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6分) 没有大海的粗狂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123 22.(国1-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23.(国1-20)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6分)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24.(国2-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 25.(国2-20)2008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6分) 26.(辽宁-19)第4、5自然段用那些表现手法写炉火,简要分析,5分。(答: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各1分。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1分。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灰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1分。)

124 27.(辽宁-24)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另写一句话。(3分)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28.(江苏-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 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9.(江苏-19)一位学者指出,“0”是一个早巳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4分)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125 30.(浙江16-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 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 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 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 尽说。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 诗的特色。) 31.(浙江-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 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126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0.(浙江-2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 整。(4分)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 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31.(福建-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 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 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 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27 四郎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32.(福建-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 析。(6分)(答:语言方面: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 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 力。) 33.(湖北14-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 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答: (1)①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34.(湖南21-2)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忆刘半农君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128 35.(重庆13-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校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崇红把火看。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三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36.(重庆-19)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整个句子意思连贯。(4分) 快乐似花,___________;痛苦如草,_____________。你要享受快乐,更要准备迎接痛苦,医治痛苦,转化痛苦,让痛苦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129 37.(江西-21)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
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 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5 分) 38.(安徽-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 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39.(四川-1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 的对话。(6 分)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 树叶(感激地):       (排比) 阳光(谦逊地):       (比喻)

130 2006年 例证二 在语知收缩空间的情况下,病句考题由于其难度相对较大 得分率一直偏低,应给予足够重视。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增强 辨析能力。
3.(广东卷)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4.(湖北卷) A.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 B.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131 6.(江苏卷) B.如何避免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本届组委会的首要问题。 D.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秀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7.(江西卷)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132 9.(全国卷1)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10.(全国卷2) 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11.(山东卷) D.近年来,龙口市各行政村以南山岗精神为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励精图治、辛勤耕作,描绘着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

133 12.(四川卷)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13.(天津卷) B.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4.(浙江卷) C.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15.(重庆卷)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134 2007年 1.(全国卷I)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5.(江苏)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135 6. (浙江)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7. (山东)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9. (四川)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136 11. (安徽)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12. (辽宁) B.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D.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13. (重庆)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14.(广东) 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137 15.(江西)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妒和支持。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16.(宁海)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138 2007 例证三 默写课外内容已经呈现从初中课标背诵范围取材的趋向 国 1卷 李 白《行路难》 国 2卷 周敦颐《爱莲说》
国 1卷 李 白《行路难》 国 2卷 周敦颐《爱莲说》 广东卷 王 湾《次北固山下》   海宁卷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苏 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山东卷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江苏卷 龚自珍《己亥杂诗》 北京卷 刘禹锡《秋词》   安徽卷 李清照《一剪梅》 辽宁卷 杜 甫《旅夜书怀》 四川卷 曹 操《短歌行》

139 “古代诗文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范围。
2007广东卷考试说明要求古代诗文背诵篇目 “古代诗文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范围。 文言文(共18篇,其中初中13篇) 1. 《论语》六则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 鱼我所欲也 《孟子》 6. 曹刿论战 《左传》 7. 出师表 诸葛亮 8. 桃花源记 陶 潜 9. 三峡 郦道元 11.陋室铭 刘禹锡 13.岳阳楼记 范仲淹 14.醉翁亭记 欧阳修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7.爱莲说 周敦颐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140 诗词曲(共42首,其中初中31篇) 1.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2.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5.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 操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 勃 8.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 湾 9.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 维 1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11.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 白 13.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 甫 14. 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 甫 1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1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余略)

141 宁夏卷考试说明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共64篇段) (一)义务教育课标推荐背诵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 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4.曹刿论战                                          左 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 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 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余略)

142 (二)高中课标建议诵读篇目 1.劝学                                                荀 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 子 3.师说                                                韩 愈 4.阿房宫赋                                          杜 牧 5.赤壁赋                                             苏 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岂余心之可惩)   屈 原 8.蜀道难                                              李 白 9.登高                                                杜 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锦瑟                                             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 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143 一、情景关系(23) 例证四 2006-2007年全国高考各卷 诗歌鉴赏试题考点设置归类分析一览表 10
例证四 年全国高考各卷 诗歌鉴赏试题考点设置归类分析一览表 一、情景关系(23) 次数 设置考点 10 ××句(场面、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简要说明×景物(画面)的寓意 3 本诗(词)在表达情感时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本诗(词)情与景的关系 1 ××句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句是如何表达×种情感的 为何说作者写××句是表达了×种情感

144 二、语言(12) 三、内容(11) 次数 设置考点 8 为何说×字用得好 2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1 简析×字能否替换成×字
赏析本诗(词)的语言特色 三、内容(11) 6 ×句展现了什么画面(景象、情景、图景) 5 分析×部分的内容

145 四、表现手法(9) 次数 设置考点 5 ×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 简要分析本诗(词)使用的×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虚实相生) ×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本诗(词)是如何表现×内容的 作者用什么手法表达主旨的

146 五、整体分析(11) 六、某一角度分析(7) 次数 设置考点 6 简析两首诗(词)在×方面(如思想感 情、表现手法)的异或同 5
前人有×观点,你如何看待 六、某一角度分析(7) 2 从×角度入手分析标题 ×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 赏析×句在全诗(词)中的作用 仿照前文续写简析 ×部分写出了什么新意

147 解释文中某词语的含义 赏析某些词语 分析句中用某词语的好处 文中使用某词语的原因 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意 赏析某句话 理解阐释某句话
例证五 年全国高考各卷 现代文阅读试题考点设置归类分析 一、字词句段(68) 11 解释文中某词语的含义 2 赏析某些词语 1 分析句中用某词语的好处 文中使用某词语的原因 13 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意 3 赏析某句话 理解阐释某句话 分析某句话的作用 文中某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某句话的表达特色

148 一、字词句段(68) 21 概括文中某部分(段落)的内容 3 赏析某段落的修辞手法 2 赏析某段落的表达效果 1 从文体角度(如新闻)分析某些段落的作用 从修辞角度说明更喜欢某段文字的原因 划分某些部分的层次

149 14 分析文中某种说法的原因 6 简析文中某处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3 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涉及的某个问题的 1
二、感情内容(37) 14 分析文中某种说法的原因 6 简析文中某处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3 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涉及的某个问题的 1 你对文中某人物的评价与认识 2 概括作者对某问题的态度 简括文中某人物的特点 简析作者的话与常情矛盾是否矛盾 简析文中某些观点是否矛盾 分析两种说法的异同 根据某段文字推断某内容 探究某些问题

150 三、写法技巧(50) 15 分析文中某种写法的用意 7 分析文章的构思和行文特点 6 指出并分析文章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 分析文中某些文字(某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概括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词 分析使用某篇名的原因 赏析文章的结尾 4 文中某些描写有何特点 文中为何写某物 文中描写的某物有何特点

151 三、写法技巧(50) 1 文中某些描写有何好处 分析同一内容两段描写的的侧重和联系 分析某景物描写的用意 某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哪些感受 分析某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简要说明文章的语言特点 举例分析人物语言的特色 简析文中联想的妙用 赏析文中人称变化的作用 简析全文某些写作特点

152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Download ppt "2007四省区新课程 语文高考全路径扫描 ——兼谈对2008江苏语文高考的思考 沈郁菁 2007.10.9."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