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民族政策常识》教材分析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谢勇
2
一、《民族政策常识》概况 《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位于中间部分,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民族知识常识与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的衔接。相对小学的知识要更为抽象一些,而又比高中所学的要更为现实、具体。
3
二、《第一课 民族平等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第一课 民族平等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4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书是教材的总起,居于基础地位。 民族平等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民族政策的总原则,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5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平等观的含义; 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作用和现实意义。
6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特征;理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
7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提高对我国各民族权利平等的认识能力; 学会和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
8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的情感,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这一观点;
树立民族平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平等。
9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 ★难点 自觉维护民族平等
10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阅读与思考”和“探究与体验”用一课时完成;“民族花园”和“讨论与分享”用一课时完成。
11
第一课时: 介绍民族平等政策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民族平等政策是什么,建立感性认识。这一部分进行道德认知的教育。
12
第二课时: 阐述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制定和贯彻民族平等政策,达成理性认识;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实践所学内容。这是激发道德情感,导行的教育
13
少数民族比例 代表人口数 举例:100万总人口 总体代表情况 30%以上 相同 4万选1人 15%-30% 适当少于,但名额≤30%总名额 24万占24% 3万选1人,应8人(32%),故选出7人 共25人 15%以下 适当少于,但≥二分之一(自治地方可以小于) 14万占14% 2万选1人, 7人
14
课堂讨论 少数民族同学升学有加分,对此你如何理解?
15
三、《第二课 民族团结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第二课 民族团结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16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位于第二课,在民族平等政策之后。民族平等、团结都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故此本课与第一课同等重要。
17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民族团结的含义; 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8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团结的含义; 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理解实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了解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做法。
19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提高对我国民族团结的认识能力;
培养和提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20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观念,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1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实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难点 自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22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用三课时完成本课。“阅读与思考”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用一课时完成;“阅读与思考”的第三个◎和“民族花园”、“讨论与分享”的部分内容用一课时完成;教材剩下的内容用一课时完成。
23
第一课时: 介绍民族团结的含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政策,知道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4
第二课时: 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贯彻民族团结政策。
25
第三课时: 分析如何做到民族团结,使学生懂得应该怎么做。
26
视频: 阿里木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
27
四、《第三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四、《第三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28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该项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9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党和国家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背景和这一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30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特点;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31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提高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能力。
32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3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34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所需课时较多。“阅读与理解”的第一个◎和第三个◎,用一课时完成;“阅读与理解”的第二个◎和“民族花园”,用一课时完成;剩下的教材内容,用一课时完成。
35
第一课时: 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36
第二课时: 介绍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阶段。
37
第三课时: 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38
活动: 计算我国历朝集中统一的时间 封建王朝(前221-1911)长达2132年,集中统一的王朝累计1621年,占76%
秦 (前221-前206) 15年; 汉(前 ) 年; 西晋( ) 年; 隋( ) 年; 唐( ) 年; 北宋( ) 167年; 元( ) 年; 明( ) 年; 清( ) 年。 封建王朝(前 )长达2132年,集中统一的王朝累计1621年,占76%
39
五、《第四课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五、《第四课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40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前两课属于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总原则,而第三课与本课所讲的都是民族政策之中属于政治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
41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42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 理解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43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与对待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干部特殊作用的认识。
44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对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45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 ★难点 少数民族干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6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并不是很多,只有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方针政策内容,二是政策的重要性。但由于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多查找资料,以具体的事例来代替抽象的论述,以便学生能够接受。
47
第一课时: 介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该项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对待。
48
第二课时: 阐述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提高政策认识能力,认同该项政策。
49
课堂讨论 重庆取消少数民族公务员考试加分政策,将增设少数民族专项招录职位,对此你如何理解?
50
六、《第五课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六、《第五课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51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经济方面的政策,关系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实利益,该政策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体现。
52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明确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意义;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53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具体措施。理解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
54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用所学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分析和看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
55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政策。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激发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56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难点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57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 第一课时:
引导同学理解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既需要本民族本地区发挥自身的优势,又离不开国家的帮助。
58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所做出的各方面努力,并深入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59
视频: 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巨大成就
60
学生展示活动: 展示、介绍西部大开发成就 青藏铁路 (歌曲:天路)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61
七、《第六课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七、《第六课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62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以下三课都是从文化方面制定的民族政策,关系到少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
63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政策; 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 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规定。
64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及具体政策规定;
正确认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关系。
65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提高对我国民族平等的认识能力。
66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67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的基本政策 ★难点 正确认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68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两课时完成。 “阅读与思考”、用一课时完成 ;“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讨论与分享”、“实践园地”用一课时完成。
69
第一课时: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状况,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70
第二课时: 了解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71
图片: 人民币上的各族文字 汉字 汉语拼音 蒙古文 维吾尔文 藏文 壮文
72
八、《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八、《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73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文化方面的民族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74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民族风俗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国家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75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党和国家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知道民族风俗习惯含义、特点、内容,知道并理解我国法律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知道并掌握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76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学会与少数民族同学、邻居、朋友友好相处,具备正确处理不同民族之间因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的能力。
77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树立“必须尊重,不得歧视、侮辱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理念,努力做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小公民。
78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难点 为什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采取“保持”或者“改革”的政策?
79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完成“阅读与思考”内容。使学生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知道我国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与意义,掌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与法规,从理论层面提高认识。
80
第二课时: 完成“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讨论与分享”、“实践园地”的内容。全面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具体风俗习惯,从感性方面提高认识。
81
课堂交流: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82
九、《第八课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九、《第八课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 本课在教材中的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83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该项政策既有面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针对性,又有面对全体公民的普遍性。
84
2. 本课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含义和特性; 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85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宗教的含义和特性; 了解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86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具备正确认识宗教,正确认识宗教信仰自由的能力。
87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88
4.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难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目的在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9
5.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议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了解宗教产生的过程,明白宗教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介绍我国宗教的现状。讲清宗教的本质,区分宗教与迷信、宗教与邪教。
90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处理好宗教问题而采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理解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宗教信仰自由相一致,目的在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1
讨论: 宗教对社会发展不利,为何还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92
联系方式 电话: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