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史學方法 歷史二邱寶萱 歷史二易 晨 歷史二彭詩庭 歷史二洪瑄璟 歷史二鄧潔宇
2
(11)題目 請以身體史和物質文化史研究為例,說明使用「圖像」作為歷史證據的意義,並綜述圖像證史的方法及其限制。
3
大綱 身體史 身體史的介紹 兩種取向和結論 再現的歷史 經驗或感知的歷史 重要著作
4
一個引人入勝的新熱點 身體史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英國著名社會史學家彼得•伯克將新興的身體史歸納“新文化史”或“社會文化史”,並稱:“它與性態史、性別史相聯繫。 研究廣泛包括醫療史、姿態史、性史、文化史和情感史等等。
5
『身體』 為什麼會進入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領域
身體史 『身體』 為什麼會進入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領域 某種程度上是西方思想界對自身學術傳統和日益膨脹的“現代性”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因而“身體”研究出現本身就深具後現代色彩與特性。
6
身體史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
7
身體史 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和結論
8
再現的歷史 身體史 身體透過再現的研究開始進入歷史學中,歷史學家仿效人類學家的方法 , 將身體視為符號或象徽。 重要作品 :
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 1973)的《自然符號》(Natural Symbols) 。 卡洛蘭‧華克‧拜能(Caroline Walker Bynum, 1982)的《作為母親形象的耶穌 》
9
再現的歷史 一九六○年代晚期馬克思主義危機後,身體史受到了人文科學文化轉向(the cultural turn)的強烈影響。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是主要的革新者,他將醫學、精神病學、犯罪法解釋為是種透過規訓身體而運作的權力制度。 身體的歷史在這裏連結了具有主觀性的再現與圖像,也就是說把文化當作經驗,形塑了主觀性。這是文化研究的基本宣稱之一,它提供了身體史的理論基礎。
10
經驗或感知的歷史 身體史 重要著作 : 芭芭拉‧杜登(Barbara Duden, 1987) 《膚下的女人:十八世紀德國一位醫生的病患》
指出→或許身體也有一個人口和疾病的現代史(即傳染病學和人口學)。 對身體的現代史理解是一部發現史,是科學進步的勝利標幟之一。 將身體區分為肉體與精神自我,及男性與女性→「布爾喬亞式」(bourgeois)的身體。提出許多廣泛的二元論(dualisms)。 重要原因:提出了方法論上的假說,讓我們從瞭解作為經驗的身體而獲得相關的歷史知識。
11
重要著作 身體史 Charlotte Furth《茂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別,960-1665》
栗山茂久《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12
大綱 物質文化史研究中的圖像研究 圖像的文化轉向 形象史学 物質文化史研究中圖像的意義
13
物質文化史研究中圖像的意義 按照作者的界定,它不僅包括各種畫像(素描、寫生、水彩畫、油畫、版畫、廣告畫、宣傳畫和漫畫等),還包括雕塑、浮雕、攝影照片、電影和電視畫面、時裝玩偶等工藝品、獎章和紀念章上的畫像等所有可視藝術品,甚至包括地圖和建築在內。
14
某些領域内,圖像是歷史研究的基本資料形態之一
16
圖像起著印證文字史料的作用。
18
圖像在證史中起著彌補文字史料不足的作用。
20
圖像還能為史學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思考的切入點。
21
大綱 圖像證史的方法及其限制 介紹《圖像證史》 圖像 方法(例子) 限制 結語
22
圖像證史 作者 彼得柏克(Peter Burke) 第五章 透過圖像看物質文化
23
圖像有寶貴的價值 展現人類過去製造的物品,而且展示了它們是如何安排和組織的 證明其他物質的使用方法
如果歷史學家在技術史的研究中只能依賴文本作為證據,這個領域將會變得十分貧乏。
24
證明其他物質的使用方法 歷史學家大量依賴圖像證據重現耕地、紡織機、印刷機、弓弩、槍砲等等的使用法,描述他們在設計上的逐步變化和改變
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 )《聖羅曼諾戰役》弩手如何手持武器裝上弩箭
25
證據 普通民眾在建築房屋時,有時並不使用耐久的材料
約翰懷特(John White)於16世紀80年代所畫的弗吉尼亞印地安人村莊的繪畫是一項不可缺少的證據。
26
為了避免錯誤地解釋圖像中的信息,必須把它們重新置於原來的背景之下(畫中的虛與實)
約瑟夫‧弗納(Claude-joseph Vernet,) 拉羅什爾港口 藝術家所表現的是繁榮時期的港口,可是當時的拉羅什爾港口正處於衰落 Why?
27
考證的重要 細節方面交代複雜的過程→印刷術過程 《百科全書》書中的一幅版畫以圖解的方法描述了當時的書籍是如何分為四個步驟在印刷作坊印製而成的
28
方法 《歌德第一次訪問義大利時在羅馬住所的窗邊讀書》 德國文學史學家 艾里希‧舍恩 1860年前後,德國人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
使用了大量的繪畫和版畫
29
圖像證史的限制 一. 視覺套式 二. 藝術家的動機問題 三. 如何參考或"引用"其他的畫像問題,相當於在考察視覺證據時如何採用文本互證的做法
一. 視覺套式 二. 藝術家的動機問題 三. 如何參考或"引用"其他的畫像問題,相當於在考察視覺證據時如何採用文本互證的做法 四. 房間的混亂和骯髒情況偶爾也會被藝術家誇大 →無意中、增強畫面的說服力、表達某個道德觀念 五. 幻想(Capriccio)問題 ※畫家喜歡創建築的幻想
30
結語 圖像提供的證明,就物質文化而言,似乎在細節上更為可信一些,特別是把畫像用作證據來證明物品如何安排以及物品有什麼社會用途時,有著特殊的價值。
31
參考書目 侯杰、姜海龍,〈身體史:一個引人入勝的新熱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八十五期,2004年10月號
Charlotte Furth(費俠莉 ),〈再現與感知 一一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頁p.129~p.144 彼得柏克《圖像證史》(北京:三河市新世紀印務有限公司,2008)
32
參考書目 趙連賞. 明代祭服略論[J].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形象史學研究2011.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陳仲丹. 圖像證史功用淺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01月12日 周學軍. “形象史學”成新學科生長點[J].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5月14日第595期
33
(12)題目 請舉相關著作及例證,說明中國譜牒資料的內容形式,史料價值及其在歷史上的運用
34
內容 譜牒 由來 形式 史料價值與利用領域 學術研究 歷史學研究 民俗學研究 人口學研究 歷史上的應用 大綱
35
譜牒的由來 商卜辭(周祭、選祭) 周 譜牒出現 秦 官職(宗正) 、名稱 漢 譜牒格式產生 東漢 世家大族形成 北朝 偽造宗族歷史
商卜辭(周祭、選祭) 周 譜牒出現 秦 官職(宗正) 、名稱 漢 譜牒格式產生 東漢 世家大族形成 北朝 偽造宗族歷史 隋唐 官修譜牒總結 五代 衰絕 宋不知其宗族
36
譜牒的三種形式 譜牒 家譜 宗譜 族譜
37
譜牒內容 ( 九)藝文著述 譜牒 (一)譜序 (二)譜例 (三)姓族源流 (四)世系譜 (五)恩榮記錄 (六)宅里故居 (七)祠堂冢墓
(八)家傳 ( 九)藝文著述
38
序文
39
凡例 圖片來源: 寧鄉吳氏四修族譜
40
世系、世表
41
圖片來源: http://www.jiapu.best198.com/g/vip_187.html
世系和世表的結合 山東劉氏家譜 圖片來源:
42
別傳
43
墓志
44
家法、族規
45
史料價值與利用領域 譜牒的利用領域有:學術研究、方志編修及家族尋根。雖然族譜是家族私人檔案,但體例也相當講究,內容也包羅萬象,編修時間常常跨越數個世代,姓氏人物涵蓋地區又很廣闊,所以族譜值得利用的資源也相當豐富。
46
學術研究 人類學研究:民族研究非常需要用到族譜文獻,因為族譜對於家族組織、婚姻繼承、血緣、姓氏源流都有詳細記載。
47
歷史學研究 姓氏譜系之學,是史記主要的史料來源,其正確性經過現代出土文物的發現,與王國維、董作賓等學者對甲骨文之考證,而不可動搖。而正史也大多只記錄帝王功績,位處較低層的市民較難被記錄到,這時候就可以各種譜牒資料找到這些正史不會記載到的東西。
48
民俗學研究 譜牒的資料豐富,對於研究禮儀祭祀、風水地理、民間習俗也多少會有記載。不同地方或不同民族編修的族譜,都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材料。
49
人口學研究 族譜的內容主要是以世系、傳記為主,一個家族的祖譜可以從幾十個人到上萬人,只要時間過得越久,族譜資料就會更加豐富,而且中國撰寫族譜的風氣已經持續了上千年,被記載下來的人數也是相當可觀,也可以透過族譜來了解一個家族人口增長以及遷徙狀況…等等。
50
歷史上的運用 譜牒除了是讓後代子孫能夠了解自己家族和祖先的工具,也是讓人們能夠考究古人身世或是奇聞軼事的重要材料。
51
研究運用一 在正史或方志中不可能有傳記的小人物,而譜牒的簡歷以每一個族內男性為傳主,幾乎每個人都有歷史,因此可以從中了解下層社會人們的遭遇。
譬如《平江葉氏族譜》卷二,何忠訓的《蘭省公家傳》,敘述秀才葉明烈為謀生離鄉背井到襄陽彭舉人家教書,但因心中不滿,常寫些嬉笑怒罵的文章,卻在同治六年(1867年)暴死在趕往鄉試考場的途中。
52
研究運用二 有人利用《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族譜》,考證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籍是在遼陽,之後才遷居到瀋陽,不是大部分人認為的河北豐潤。 曹雪芹的祖先原為明朝軍官,後投降滿清,才開始隸屬于漢軍旗,最後改歸為滿洲白旗。這也讓曹雪芹的祖籍以及旗籍問題得以解決。
53
參考資料 瀨川昌久著、錢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馮爾康,《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馮爾康,《中國宗族制度與譜牒編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54
參考資料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3) 徐建華,《中國的家譜》(河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陳捷先,《中國的族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