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3 “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0页。

4 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构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基本内容。

5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6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7 “中国在这一次有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之可能性,为近百年来、五四以来、有党以来所仅有”。[1] “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这些条件,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2] [1] [2]《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第19页。

8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阐明中共中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并为争取和平建国早日实现做出努力。

9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舞台上举世瞩目的头号事件

10 飞赴重庆 “挥手之间”

11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强大
“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两百万民兵,这个力量,任何人也不敢小视。我们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不是1927年时候的情况了,也不是1937年时候的情况了。国民党从来不肯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现在也只好承认了。我们解放区的工作,已经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8页。)

12 客观原因:国民党的军队主力军在大后方 牵制因素:大后方人民反对内战 牵制因素:国民党内部分人不赞成内战 国际影响:苏、美、英等国际力量不希望中国 马上发生内战

13 重庆谈判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14 1945年10月20日《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目前开始的六个月左右期间,是为抗日阶段转变至和平建设阶段的过渡期间。”[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

15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和《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中国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 1946年1月10日,毛泽东签发的 《停战通告》

16 国共正式签订停战协定

17 政协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各区党委、各纵队发出内部指示: “从此,中国即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虽然一切决议尚待实行,即是实行,离开全国彻底民主化还是很远;但是,只要各党派在全国合法化,人民有了初步民主自由,民主运动即可能逐步发展,成为不可抗御的力量,破坏封建专制主义,推动国家继续走上民主化。”并且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3页。

18 中国共产党履行政协协议的措施 第一,整编军队。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我党即将参加政府”,[1] “各党派亦将到解放区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以至参加解放区政权,我们的军队即将整编为正式国军及地方保安队、自卫队等。在整编后的军队中,政治委员、党的支部、党务委员会等即将取消,党将停止对于军队的直接指导,不再向军队发出直接的指令,我党与军队的关系,将依照国民党与其军队的关系。”[2] “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在今天只有采取这种形式才能取得合法地位,被国内各党派及各国政府所承认而保存起来,并且换得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与国家的民主化,换得国民党军队脱离国民党所有,个人私有与派系所有。因此,这种退让是适合全国人民利益的,它丝毫也不改变我们军队作为人民军队的本质,相反要更进一步改造全国军队,使之逐步民主化,最后变成人民的军队。”[3] [1] [2]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第63-64页、 第64页。

19 第二、在内部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和经过改组后的行政院的名单。
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代表团,告诉他们:“‘国府委员会仍照周在延所提八人,即毛(泽东)、林(伯渠)、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范明枢、张闻天为适宜,以便将来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第一次会议少奇可不出席。范明枢能否出外,已去电询问,尚未得复。如范不就,则提命傅茂公(彭真)。’‘同意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两部长及不管部。’”[1] [1]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页。

20 第三,准备将指导中心转移到接近南京的苏北淮阴。
当时在担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李一氓回忆道:“其实从中国共产党来讲,是真心愿意和国民党合作建国的。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也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在淮阴的时候,我曾经得到华中局一个通知,说党中央要从延安搬到淮阴来。参加南京工作的同志有事情要开会就去南京,没有事情又不开会就可以回到淮阴的总部。中共中央的总部就要建在淮阴,就由我负责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共中央总部。当时我的设想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地势要高,不会被水淹。我也曾和少数同志到淮阴城外走过几遍,看了些地势较高的位置。还没有定下来的时候,解放战争就开始了,这个计划自然没有实现。”(李一氓:《模糊的荧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4页。)

21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2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1946.7) 项 别 数 目 百分比 兵力 共产党方面 120万人 1 国民党方面 430万人 3.58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1946.7) 项 别 数 目 百分比 兵力 共产党方面 120万人 1 国民党方面 430万人 3.58 地区面积 万平方公里 23.8% 万平方公里 76.2% 城市 464座(中小城市) 23% 1545座(大中城市) 77% 人口 万人 28.6% 万人 71.4% 参见《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

23 国民党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是:沿主要铁路干线由南向北,夺取大城市,控制交通线,将中共军队主力分割歼灭,或将黄河以南中共军队逐步压迫至黄河以北,然后将其围歼于华北地区,从而达到变解放区为国民政府统治区的目的。作战步骤是,先集中兵力,迅速消灭山海关关内的中共部队主力,控制津浦线、平汉线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稳定江南,确保华北,尔后转向山海关外,进攻东北。为此,国民党运用80%的兵力计193个旅约160万人,发动全面进攻。

24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起草《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明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25 民主人士马叙伦说:“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面,战是他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战而坐待消灭,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26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27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
所谓“独特形势”,即经过一年作战,国共两军兵力对比的悬殊情况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强弱形势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虽然已在几个战场上转入守势,但在陕北和山东两个主要战场上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攻势。在这种状况下,捉住战机,就果断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巨大成功。这自然是独特的。   所谓“独特方式”,即担任战略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不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同时并存,密切配合,在战略上双方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也是独特的。

28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以前,我们把转到外线作战称为反攻,不完全妥当,以后都要叫进攻。”
在制定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计划时,毛泽东曾提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反攻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以前,我们把转到外线作战称为反攻,不完全妥当,以后都要叫进攻。”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

29 “军事上,今年7月我们转入进攻以来,蒋介石转入防御地位,于是军事上完全改观。十年二十年来我们长期处于防御、被‘围剿’地位,没有进剿敌人,进攻敌人。抗战时期,我们也还是处于分散防御地位。1947年7月,我们历史上第一次转入进攻。这是革命的进攻,不要说‘反攻’,反攻是带着防御意味,不能完全概括这一形势的内容。战争在初期是自卫性质,我们那时的方针是迟滞内战。现在要消灭蒋介石,已不是自卫性质。”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注释〔3〕。)

30 解放军的 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外线作战 内线作战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 陈粟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聂荣臻率军解放石家庄 内线作战 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 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

31

32

33 (二)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
在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过渡的阶段,我们的口号是自卫战争,这时候就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无疑是不行的。国民党的军队有400万,不是一下子就能打倒的,如果条件不具备我们就提,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一部分中间分子“会不相信,不接受”。[1] [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页。

34 全面内战打起来以后,我们如果提出“打倒蒋介石”,他就会反过来说中国共产党要打内战,要进攻他。这就是把自卫口号变成进攻的口号了,就成为国共双方都要进攻,就抵销了。而我们坚持自卫,就是抵制蒋介石国民党的进攻。

35 那是不是就不打倒蒋介石了呢?不是!而是要以取得自卫战争的胜利来实现,让不相信、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人,树立“蒋必败,我必胜”的信心。1946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说:“现在是否要提出打倒蒋介石?我们做这个工作而不提这个口号”。[1] [1]《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36 1947年10月10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把创建新中国的战略任务公开地提了出来。

37 因为这个时候,“蒋介石遭到人民反对,政治上破了产”,“一方面,我们已用事实证明给老百姓看,我们有力量打倒蒋介石;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要蒋介石,就连上层分子(除了少数反动集团外)、中产阶级也不想给蒋介石抬轿子了,也要推翻他了”,这个时候提出,“正合时宜”。[1] [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276页。

38 这个时候“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认识了蒋介石的滔天罪恶,盼望本军从速反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7页。

39 十大军事原则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40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41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经历了从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

42 1948年4月1日晋绥干部会议上系统阐明了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3 积极参军 领到土地证 努力生产 踊跃支前

44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学生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学生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先导,从昆明“一二·一”运动开始,到北平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学生运动从争取民主发展到了反帝爱国。“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即“五·二〇运动)和“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则是学生运动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标志。

45 “中国境内已经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页。)

46 一二·一运动

47 抗暴运动

48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49 反饥饿反迫害运动

50 (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7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有120万工人罢工;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的40多个城镇发生“抢米”风潮;
在农村,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当局征丁、征粮、征税的“反三征”浪潮,300多个县发生民变; 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也掀起人民革命运动。

51 台湾“二·二八”起义 “二·二八起义”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是当时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民党对起义群众提出的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专制腐败、实行民主自治等正确主张难以容忍,竟然调集大批军警进行血腥镇压,给刚刚从日本殖民统治下挣脱出来的台湾人民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致使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之间,台湾本省同胞与外省籍同胞之间长期存在隔阂和矛盾,其对台湾现代社会留下的阴影几十年不散,至今仍存。直到1995年2月,台湾当局才给予“二·二八起义”平反,并正式向起义中死难者家属道歉。 起义群众烧毁专卖局

52 应该指出,“第二条战线并不是直接拿起武器来反对国民党政府。它对第一条战线的武装斗争所起的仍然是配合作用。如果没有第一条战线上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很难会有第二条战线的出现,更谈不上它的胜利了。但这种配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6页。)

53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共有“188万官兵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其中陆军240个师;海军3800余人,大小舰艇97艘;空军4000余人,各种飞机128架,合占国民党军被歼总人数的22%强”,从而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动摇了国民党的军心,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对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综合册,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54 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逐步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战略思想深入人心,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武装斗争。

55 第三,在军事上牵制了国民党部分军队的兵力,使之不能全部投入前线作战,直接配合了军事战线的作战,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一方面使国民党军队要分出兵力来警戒后方,加强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守备;另一方面,则需要抽调前线兵力对付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武装斗争)。 第四,为输送干部支援解放战争,配合人民军队接管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56 第五,第二条战线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5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格局的形成

58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59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一致;
在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时,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 积极参加和支持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做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等等。

60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抗战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主张“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走“第三条道路”。

61 “中间路线”主张: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实行的方法,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62 中间路线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也不为蒋介石国民党所容。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11月6日民盟被迫发表解散公告。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第三条道路的彻底幻灭。

63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64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65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和平、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66 毛泽东与民主党派人士的复信

67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68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战略决战

69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70 渡江战役

71

72 紫石英号

73 占领总统府

74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75

76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胜利的原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是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
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雄厚的群众基础。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

77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基本经验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78 思考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79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年1月19日)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通过)


Download ppt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