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著作者:謝未遲、廖家琪 補充者:沈宜均、莊清如、林千舜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著作者:謝未遲、廖家琪 補充者:沈宜均、莊清如、林千舜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著作者:謝未遲、廖家琪 補充者:沈宜均、莊清如、林千舜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新佛洛伊德學派 Horney & Fromm 原著作者:謝未遲、廖家琪 補充者:沈宜均、莊清如、林千舜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2 代表人物 Alfred Adler 1870~1937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Karen Horney ~1952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Reich Wilhelm ~1957 Erich Fromm ~1980 Erik H. Erikson ~1994

3 共通點 都接受過精神分析訓練 同意早期童年經驗對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發展有著 重要的作用,但反對人格是由早期經驗所決定。
不過份強調潛意識因素與人格的關係。 除了生物因素外,文化、社會條件和人際關係在人 格的形成過程中有決定性之意義。

4 Karen Horney 1885~1952

5 壹、生平

6 家庭背景 1885年9月15日出生於德國漢堡附近,一個名叫卡 倫丹尼森的小村莊。 父親-瓦克,挪威人,船運公司船隊長,篤信宗教, 沉默寡言。
母親-蘇妮,荷蘭人,美麗聰明,熱情豪放。 和Horney關係較親密。 哥哥-Berndt ,較Horney受寵,小時候也是 Horney的崇拜對象。

7 學術歷程 12歲時因為生病接受治療,對醫生產生深刻印象,所 以決心想當醫生。 1906年(21歲)考進柏林大學醫學院。
1913年(28歲)獲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學院繼續學習和研究精 神病學,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 1920~1932 年任教於柏林精神分析學院。研究範疇 主要集中於女性心理問題。 →開始對Freud有關女性心理的觀點提出異議。

8 學術歷程 1932(47歲)~1934年受邀至美國,擔任美國 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副院長。
1934年轉往紐約精神分析學院任教,訓練精神 分析人員,並創辦診所。 在美國這段期間,Horney對Freud觀點提出許 多批評並進行修正,開創社會文化學派。 1941年(56歲)遭紐約精神分析學院開除後, 成立了「美國精神分析促進會」,並設立「美 國精神分析學院」。 1952年(68歲)逝世。

9 貳、學術思想

10 基本理念 並非要徹底拋棄Freud,而是對Freud的理論抱持 科學的態度,以促進精神分析的發展。
確信人與生俱來的是建設性的力量,能創造出使個 人能力得到發展的環境。 天性具有可塑性,是機體和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 人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心理問題,是由於文化因素造 成的。

11 與Freud理論的歧異 基本觀點 衝突觀點 Freud認為衝突源自於人 的建設性力量及破壞性 力量的衝突,是普遍存 在的,原則上無法解決, 人只能尋求更好的妥協 或達到最好的控制。 Horney認為衝突開始於 人際關係的障礙,並非 必然出現的,如果出現 了那也有可能得到解決。 Freud重視個體的內在因 素,強調先天的生物本能。 Horney重視個體的外在 因素,強調後天的環境作 用。環境又可區分為: (1)文化環境:個體心 理失調的最終根源。 (2)個體環境:個人經 歷、人際關係,是個體心 理失調的直接原因。

12 與Freud理論的歧異 Freud認為女性的精神 障礙是基於對男性的 「陰莖羨妒」。
女性觀點 人格觀點 Freud認為女性的精神 障礙是基於對男性的 「陰莖羨妒」。 Horney指出女性希望 成為男性是因為希望 擁有那些被我們的文 化認為屬於男性的特 質或特權。文化和社 會壓力才是造成性別 差異的主因。 Freud將人格區分為本我、 自我、超我,並將人類的 心理現象歸結為生死驅力、 性衝動與陰莖羨妒等概念。 Horney把人格看作是完 整動態的自我(Self), 劃分為三種:真實自我、 理想自我、現實自我。認 為人類某些的精神衝突是 由外部文化及環境造成的。

13 [人格結構說] 真實自我 (Real Self) 理想自我 (Idealized Self) 現實自我 (Actual Self)
建設性力量 人類共有的 生長和發展的原始力量 健全人格的主要源頭 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 為了逃避內心衝突,而形成的自我意象 追求盡善盡美 形成病態人格的主因 不可能的自我(Impossible Self) 個體的實際狀況 一個人在某個時間點所擁有或表現的一切總稱 在真實自我的驅動下形成和發展,也受到理想自我的苛責和鄙視

14 [人格結構說] 現實自我(Actual Self)和真實自我(Real Self)愈接近,愈能發展健康人格。
現實自我(Actual Self)和理想自我 ( Idealized Self )差距太大,就會受到理想 自我( Idealized Self )的苛責、鄙視、憎恨、 疏遠。

15 [人格結構說] Idealized Self Self Hatred Self Defeating Actual Self

16 Self Hatred(自我憎恨) 自限-對自己無情的要求 自責-毫不留情的自我控訴 自卑-自疑、自貶、自辱 自苦-自我折磨
自毀-對自己的殘害或毀滅 自挫-對自己生活的限制和壓制

17 Self-Defeating(自我挫敗)
自我挫敗的惡性循環 例如:目標很高→作弊→討厭自己 人與自我關係的失調 強迫性的減低焦慮 各種自我挫敗行為 焦慮

18 人與自我關係的失調 為了逃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間的衝突,轉而 努力實踐理想自我:
神經質地尋求榮耀─要求完美、神經質的企圖心、追 求勝利 神經質地要求他人─相信自己有權利享有特權,並且 對他人產生神經質的需求,以符合自己的理想化觀點。 神經質的自傲─「應該」的專制( tyranny of the “shoulds”),堅持完美形象 ,沒有不可能的事。 為了實現理想自我,逐漸脫離現實自我,最後 捨棄真實自我,造成自我的喪失。

19 Horney認為精神官能症的出現,主要導因於兩項因素:
(1)人與自我關係的失調 →精神官能症者將生命核心的能量轉 用於實現理想的自我,而阻礙了健 全人格的發展。 →了解及認識自我是為了解放自發的 生長力量。 (2)人與他人關係的失調

20 人與他人關係的失調 精神官能症萌發的根源是親子關係的失調。
Horney將父母未能給予子女溫暖和愛,或者給 予子女的是虛假的溫暖和愛稱之為基本罪惡 (basic evil) 。 兒童可以敏銳的感受到父母是否給予足夠的溫 暖和愛,也能敏銳的感受到是否真誠。 只要兒童在內心感受到自己被人所愛和被人需 要,他們就可以忍受一定程度內的創傷,例如: 突然的斷奶、偶爾的打罵等等。

21 [基本敵意和基本焦慮] 基本敵意:幼兒有滿足和安全兩種基本需要, 若父母沒有給孩子溫暖和愛,會引發孩子對父 母產生敵對心理或敵意。敵意泛化為對一切人 的不信任,就是基本敵意。 基本焦慮:孩子不能表現出對父母的反抗,而 需壓抑自己的敵對心理,因此把過錯歸諸在自 己身上,認為自己是不配得到愛的,對基本敵 意的壓抑就會產生基本焦慮,覺得世界充滿危 險和潛在著敵對,自己內心又感到軟弱無助。

22 對基本敵意的壓抑 無能感:我必須壓抑,因為我需要你 恐懼感:我必須壓抑,因為我懼怕你 親情感:我必須壓抑,否則我就會失去愛
愧疚感:我必須壓抑,因為如果我有敵對 心理,我就是壞孩子

23 逃避焦慮的方式 掩飾焦慮 否認焦慮 自我麻醉 自我逃避 把病態的焦慮解釋成合理的恐懼。 無須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 把焦慮排除在意識之外。
用生理症狀表現出來。 酒精藥物 投入社會活動降低對孤獨的恐懼 沉浸工作 過量睡眠 迴避一切可能導致焦慮的思想、情感、處境 自覺的意識到焦慮並避免

24 基本焦慮的背後意義 基本焦慮的存在代表著安全感的喪失。 Horney認為人為了對抗焦慮而採取各種防禦措施 ,從而形成種種精神官能傾向。
→焦慮是精神官能症的動力來源

25 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起源於幼兒期人際關係的不協調,主要是與父 母的關係。
特別是那些在強烈焦慮的家庭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會發展 出強烈的不安全感,人主要是被安全感的需求所驅動。其 特性就是感到強烈的不安全感或是威脅感,屬於高焦慮群。

26 精神官能症人格特徵 較無理性的解決問題或困擾 行為刻板的、不愉快的、極端的 對神經質需求是超過的,且毫無彈性 自我中心

27 精神官能症十大驅力 1.情感和肯定:被愛、被需要、被保護 2.權威的夥伴:例如朋友、配偶 → 接近他人 3.對權力的需要 4.利用他人需要
5.對名聲(社會認可)的需要 → 對抗他人

28 精神官能症十大驅力 6.對讚美的需要 7.對抱負和個人成就的需要 → 對抗他人 8.對自我滿足和獨立的需要 9.對完美和無懈可擊的需要
10.把生活限制在狹窄範圍的需要 → 逃避他人

29 精神官能症三種互動模式 精神官能症患者是毫無彈性的、強迫性的產生某一傾 向的行為。此行為是個體應付周圍環境的主要策略和 方式,也代表著對待他人及對待自己的態度和生活哲 學。 精神官能症十大驅力可區分為三種互動模式:親近他 人、反抗他人、逃避他人

30 模式一:接近他人(順從性人格) 意義:反應基本焦慮的無助感,追求他人的關懷,順從依 賴他人,採取自貶策略取悅他人,只有索取需求而沒有深 層的人際關係。 特點: 1.強迫性和盲從性;貪婪無度 2.惡性循環的焦慮再起 3.四種獲得愛的方式: 收買籠絡、乞求憐憫、訴諸公正、威脅恐嚇

31 模式二:對抗他人(攻擊性人格) 意義:突出基本焦慮的敵對感,不信任他人對自己的情 感與意圖,想要成為強者和戰勝別人,以壓迫別人來對 抗焦慮和求取安全。 特點: 1.強迫性與盲目性;認為人人皆惡 2.壓抑同情、理解、友好和溫情,但壓抑溫 情只會增加攻擊性

32 模式三:逃避他人(疏離性人格) 意義:突出基本焦慮的孤獨感。選擇與外界疏離,鎖在 自我的世界中追求自我效率與獨立,訓練自己對所有的 感情麻木不仁。 特點:三種需求 1.保持個人獨立的需要 2.保守個人隱私的需要 3.保證個人優越的需要

33 三種互動模式的關係 正常人和神經質的人之間的差別在於衝突強度的大 小,衝突是精神官能症的核心。
神經質的人,衝突強度比較嚴重。不知變通、缺乏 彈性,例如遇上所有情境都使用支配性的互動模式 。 正常人能將三種互動模式統整運用,根據環境的狀 態被表現出來。在行為及態度上具彈性,較能夠適 應變化的環境。

34 基本敵意 ↓ 基本焦慮 ↓ 焦慮對抗 親近他人 對抗他人 逃避他人 源於孩童時期被父母拒絕或忽視的情感 源於父母威脅或對抗敵意
正常的防衛/自發性 神經質防衛/強迫性 友善的、親和的人格 親近他人 服從的人格 在社會競爭下的生存者 對抗他人 攻擊的人格 自主的、寧靜的人格 逃避他人 逃避的人格

35 Horney的女性心理學 子宮妒羨(womb envy):男性會羨慕女性可以生育。這 並不代表男性不滿意他們自己,而是一種平衡,代表兩性 都會欣賞對方的某些特質。而男性會用其他領域的成就來 彌補無法生育的缺憾。例如:工作上追求成就。 認為Freud的理論是在一個將女性視為次等地位的時代所 提出的,如果真的如Freud所說的,女性都會想成為一名 男性,那是因為文化給女性帶來了許多阻礙和限制,而並 非女性生而次等於男性。

36 衡鑑與應用 一、雙重診斷:文化診斷加上心理診斷。
當我們說一個人是精神官能症,依據的標準是行為方式是 否符合我們時代公認的行為方式。這樣的標準隨著時代、階 級、性別、文化等都會有所不同。 精神官能症所共有的心理因素是焦慮和為了對抗焦慮而建 立的防禦機制。鑑別的特徵是: 1.僵化的反應 2.能力和現實的脫節

37 衡鑑與應用 二、人際歷程諮商取向: 人都具有自我實現的內在潛能,且是生命中終極和必然的 目標。每個人皆擁有成長的能力。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中,CO與CL會經歷CL的內 在衝突,CO的矯正性經驗不同於CL預期及害 怕的結果,CL便開始打破舊有的關係樣版及 重複性的關係模式,而有更寬廣的人際關係 可能性可以使用。

38 衡鑑與應用 三、臨床的應用 治療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找回真實的自我。重 視個案的內在能力。 治療關懷:誠心、全面、建設
人格矯正-分析的過程 1.揭示和處理個案的內心衝突 2.提升自我覺察 3.尋回真實自我

39 Karen Horney主要著述 * <我們時代的精神官能症> 1937年 *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1939年
* <自我的分析> 1942年 * <我們的內在衝突> 1945年 * <精神官能症與人的成長-自我實現的掙> 1950年 * <女性心理學> 1967年

40 近五年相關西文研究 Coolidge, Frederick L.; Segal, Daniel L.; Estey, Alisa J.; Neuzil, Paula J.. 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measure of Karen Horney's Tridimensional theor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Apr2011, Vol. 67 Issue 4, p DeRobertis, Eugene M.. Deriving a Humanistic The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ks of Carl R. Rogers and Karen Horne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Apr2006, Vol. 34 Issue 2, p Danielian, Jack. Meta—Realization in Horney and the Teaching of Psycho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Mar2010, Vol. 70 Issue 1, p10-22.

41 Hjertaas, Trevor. Rediscovering the Construct of Basic Anxiety
Hjertaas, Trevor. Rediscovering the Construct of Basic Anxiety.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Spring2009, Vol. 65 Issue 1, p47-56. Parker, Stephen; Dewberry, Justin; Lloyd, Brooke; Smith, Jessica R..Moving Away, Against and Toward God: Karen Horney‘s Neurotic Trends and Relationship to God.Journal of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Spring2009, Vol. 28 Issue 1, p36-43. Rendon, Mario. The vicissitudes of affect in Horney's theory. International Forum of Psychoanalysis, Sep2008, Vol. 17 Issue 3, p Smith, Wendy. Karen Horney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21st Century.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Spring2007, Vol. 35 Issue 1, p57-66.

42 Erich Fromm 艾瑞克‧弗洛姆 人本精神分析

43 促成人本精神分析的時代 生命歷程 時代背景 思想淵源 人本主義的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決定了成長的道路。 不管如何,我們會被文化決定。 時代背景 戰爭後的西方經濟興起,卻造成了人性的失落,人變成機器的附屬物, 變成了工具,失去個性,失去了人做為人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危害 心理健康。 思想淵源 人本主義的立場 德國理論思維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注重臨床經 驗的傳統(佛洛伊德)

44 兩難處境的現代人 人的處境 現代人的處境 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本能適應性不足使人生存下去,必 須尋求途徑,這就是文明。
存在本身的矛盾:人的獨立、力量感日益增強;但人與 自然、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卻日益疏遠,因此越來越 孤獨。 現代人的處境 逃避自由,自由與安全不可兼得 異化(alienation),人與世界、自我的疏遠和對立:人 變成了他人或自己的利用工具。現代人的這種處境是人 存在的矛盾性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表現。

45 關於需要和情感 人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起源於人的處境,起源於他 們的存在狀況。
關聯(relatedness) 需要:愛與自戀 超越(transcendence)需要:創造與毀滅 尋根(rootedness)需要:母愛與亂倫 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 需要:個體性與一致性 定向(a frame of orientation & devotion) 需要。:理性 與非理性 原發性自戀primary narcissism→續發性自戀 secondart narcissism 弗洛姆認為自戀的實質是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他人和 世界。

46 關於需要和情感 人的情感─愛 三種對愛的誤解: 愛和理性是人對存在問題即人的處境問題的最佳解 決→情感和認知。 被愛的問題(而不是主動去愛)
對象的問題(市場上的交換價值) 墜入愛河的體驗(而不是持久狀態的愛)。

47 扭曲的人性─現代人的性格 關於性格 性格是人在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及人的 基本處境的基礎上,形成的滿足需要的方式和穩定 的情感傾向。
將能量看成關係的存在,將能量概念建立在人與自 然、他人、自己的關係基礎上。 性格是人對自己生物學上的軟弱性的克服,並具有 選擇觀念和價值的功能,也是人適應社會的基礎。

48 扭曲的人性─現代人的性格 類化過程中的性格傾向 →非原創性傾向 (不健康的性格傾向)
接受傾向:淹沒在渴望被愛的體驗中,被動接受所需要 的東西,對人很忠誠,卻害怕失去。 剝削傾向:到外界尋求想要的東西,奪人所愛,常常帶 著敵意又想去操縱。 囤積傾向:對外界的所給予的物質缺乏信心,靠囤積和 節約來建立安全感。 市場傾向:只為了符合人們的口味,把自己當作商品並 以交換價值當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原創性傾向 (健康的性格傾向) 體驗到自己是其力量的表現者和行動者,是自主的而不 受任何外在力量所支配。

49 扭曲的人性─現代人的性格 社會化過程中的性格傾向 →非自發性傾向 →自發性傾向: 受虐傾向:深感自卑、軟弱無力和無足輕重
施虐傾向:統治主宰,對他人表現出異常關心和愛 護。 破壞傾向:殲滅掉它,就不會受到威脅。 迎合傾向:放棄個性也放棄自己,完全按照現存的 文化模式來塑造自己。 →自發性傾向: 愛和創造性的工作

50 性格傾向與相互關係 類化 社會化 非原創性傾向 接受傾向 受虐傾向 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剝削傾向 施虐傾向 囤積傾向 破壞傾向
建立自給自足的安全體系,破壞可能威脅 市場傾向 迎合傾向 避免孤獨和不安全以致被排斥 原創性傾向 工作 愛和理性 健康的性格傾向

51 年代 角度 不健康性格 健康的性格 1941 社會化性格 非自發性: 受虐傾向 施虐傾向 破壞傾向 迎合傾向 自發性: 愛與理性 1947 類化性格 非原創性: 接受傾向 剝削傾向 囤積傾向 市場傾向 原創性: 工作 1964 病理學觀點 退化綜合症: 戀屍癖 自戀 亂倫 成長綜合症: 戀生癖 獨立性 1976 價值觀取向 佔有 存在

52 現代人的病態性格 就像個人性格一樣,社會性格是把人的能量 引向某一方向的特殊方式。如果一個社會的 大多數成員具有共同的性格特質,那麼他們 的能量就會被引向同一個方向,這些人就會 有相同的動機,會接受相同的思想體系。 自由與安全的兩難境地、異化,都是人的處 境特別是人存在的矛盾性在現代社會的具體 表現。現代人在尋求自然、他人和自我建立 聯繫即滿足基本需要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 特殊的性格。

53 社會潛意識 一個社會中大多數成員共同存在的被壓抑的領域。 當一個具有特殊矛盾的社會有效地發揮作用時, 這些共同被壓抑的因素正是該社會所不允許它的 成員們意識到的內容。它只處於特定的社會中, 是人對現實社會處境的一種適應→怕被孤立。 壓抑的機制經:語言表達(經驗)、邏輯(文化思 維)、社會禁忌(思考、感情、活動)

54 貢獻和評論 復興人文傳統:讓原本科學主義的心理學加添了人文主 義的關懷。
發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踐:從醫治個人疾病的小圈 擴大到社會改革的實踐,幫助人能適應現代社會文化。 豐富了科學歷史觀的內涵:重視社會心理作為一種力量 在社會進程中的作用,研究社會、經濟、心理和意識形 態的相互關係。 創造了新的社會心理學:強調時代性而不是遺傳性,強 調文化模式特別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將潛意識帶到新的 天地發展。 歷史觀的侷限:似乎只看到現代文明與自然的對立,沒 有看到完全的分離在心理的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思想的內在矛盾:批判工業社會卻又讚揚其成就等等。

55 近五年相關研究

56 參考資料 Burger, J.M.(2008) Personality. Wadswirth.
葉光輝譯(2005)性格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葛魯嘉、陳若莉(民89) 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 化心理病理學。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容.htm(嘉義榮民醫院精神科網站) 蔡順良老師人格心理學課堂PPT(游絲晴、杜歆柔、邱 苡涵、黃品惠、陳孟婕、林恩詠整理製作)


Download ppt "原著作者:謝未遲、廖家琪 補充者:沈宜均、莊清如、林千舜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