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國際海權時代的來臨 第二節 鄭氏王朝的興亡
第二章 國際海權時代的來臨 第二節 鄭氏王朝的興亡 參考以下網站:鄭氏家族與臺灣 國姓爺父子統治臺灣
2
學習目標 了解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 知曉鄭氏王朝的政經、社會、文化制度 明白鄭氏王朝的外交及對外貿易關係
3
課文整理 時間 事 件 明神宗 多年不理朝政,政局混亂,民不聊生。 明思宗 崇禎初年起,陝西民變,流寇乘機橫行。
事 件 明神宗 多年不理朝政,政局混亂,民不聊生。 明思宗 崇禎初年起,陝西民變,流寇乘機橫行。 明崇禎17年(1644),吳三桂引清入關,清朝乃正式入主中國。 南明 唐王 明亡後,部分明朝宗室分別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南明」。其中唐王朱聿鑑於明隆武元年在福州即位,稱隆武帝。
4
課文整理 明朝滅亡 背景:始自明神宗不理朝政→政局混亂 A.宦官亂政 B.權臣專擅 C.東林黨爭
5
明朝滅亡─明思宗 課文整理 1.陝西民變與邊地駐軍欠餉→流寇乘機橫行
2.崇禎17年(1644 )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 →思宗上吊身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衝冠一怒為紅顏)
6
P29
7
P29
8
鄭成功 課文整理 一、隆武帝賜封:明隆武元年賜鄭芝龍之子鄭森國姓「朱」,取名「成功」,此後鄭森即以鄭成功或國姓爺為世人熟知。
二、效忠明朝:聽聞隆武帝在福建汀洲遭難,令軍民掛孝哀悼。 三、宣示抗清:後聞鄭芝龍被清軍押至北京,母親殉節而死,遂至孔廟祭拜、焚燒儒服,並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之名號召天下,宣示抗清決心。
9
P29
10
P29
11
鄭成功攻取臺灣 課文整理 一、來臺背景 1.短期無法推翻滿清,練兵籌餉需從長計議 2.清廷頒〈海禁令〉與〈遷界令〉讓鄭氏貿易受阻
3.南京一役重挫,欲找一進可攻退可守的據點─生聚養兵 二、建議攻取臺灣者:何斌─告知臺灣之利與荷蘭虛實
12
P30 u
13
鄭成功收復臺灣過程 一、登陸臺灣: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率軍自金門料羅灣出發,從鹿耳門港登陸。
課文整理 鄭成功收復臺灣過程 一、登陸臺灣: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率軍自金門料羅灣出發,從鹿耳門港登陸。 二、攻下普羅民遮城:荷人退守熱蘭遮城,雙方遂於明永曆16年(1662)2月達成和議。 三、荷人撤離:在鄭氏保證荷人的安全下,荷人悉數撤離臺灣,結束荷人在臺三十八年(1624~1662年)的統治。
14
P30
15
鄭成功治臺--行政區劃 舊名 鄭成功區劃後 赤崁地方 東都明京 此後「東都」泛稱全臺 荷時的普羅民遮城 承天府 荷時的熱蘭遮城 安平鎮
課文整理 鄭成功治臺--行政區劃 舊名 鄭成功區劃後 赤崁地方 東都明京 此後「東都」泛稱全臺 荷時的普羅民遮城 承天府 荷時的熱蘭遮城 安平鎮 赤崁以北 天興縣 赤崁以南 萬年縣 澎湖 設安撫司
16
P30
17
鄭成功治臺時期的田制 課文整理 P30~31 官田 承繼荷時「王田」而來,土地屬政府,人民只能向政府租借佃耕 私田
由鄭成功宗室、文武官員、士紳等有力人士圈地或招佃開墾 營 盤 田 由各地駐防官兵就現地開墾而成。此種土地型態對鄭成功治臺最為重要,因: 1.軍隊直接耕墾產糧,毋須人民繳稅供養 2.可監視島內原住民,促進臺灣農業發展
18
P30 u P31 寓兵於農
19
課文整理 鄭氏王朝的拓墾 鄭氏王朝的拓墾準則: 1.規定凡在朝官員均可自行圈地開墾,但限制為「無主地」。 2.開墾前須向官府申請許可。
20
P31
21
鄭氏王朝的貿易概況 課文整理 1.目的:為求更多軍費挹注 2.方式:以臺灣為中心的轉口貿易 利用走私─清廷頒遷界令、海禁令
賄賂滿清海防官兵─藉此取得大陸貨品 成立商業性組織─運用總部設於杭州之山路五商、廈門之海路五商從事國內外貿易。 3.結果:操縱壟斷中外貿易,從中獲取更多利益
22
P31 u
23
P32 u
24
課文整理 鄭經治臺時期的文教與貿易 一、提倡文教:鄭經為提倡文教,在明永曆19年(1665)於臺南興建全臺首座孔廟,下令各地設學校,聘優秀老師教導孩童,培養官吏。 二、貿易概況: 1.擬訂互市優惠措施:英國率先響應。 2.臺英貿易:至鄭經退守臺、澎而告終。 3.臺日貿易:日本與臺灣相鄰,且為鄭成功出身地,故成為臺灣最佳貿易夥伴。 A.輸日商品:鹿皮、蔗糖、米穀及中國絲品。 B.輸臺物品:多為軍用物資,如:銅(可鑄造錢幣、武 器,亦可轉販他國)、鉛、盔甲等。
25
P32
26
鄭氏時期的行政區圖 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分界
27
P32
28
P33
29
P32
30
鄭氏治臺時期的重要內容
31
P32
32
P33 u
33
鄭氏時期對外貿易示意圖
34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一、政策失當:鄭氏父子來臺後雖規劃各種治臺政策,但者錯誤失當者亦不少。
課文整理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一、政策失當:鄭氏父子來臺後雖規劃各種治臺政策,但者錯誤失當者亦不少。 1.租稅不公:佃農向政府承租的官田稅比文武官承租的私田稅還高出五倍。 2.苛捐雜稅:為籌措軍費而苛稅,人民苦不堪言。 3.武力逼蕃:對歸順原住民,以社為單位分配農具、教導農事;對不屈服者,武力逼其就範。
35
P33 u
36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課文整理 二、滿清向鄭成功、鄭經招降
鄭成功:入臺前─未達共識 A.清廷─以賜地、封爵招撫 B.鄭氏─ a.要求屯兵籌糧、不薙髮 b.對清廷的招降多所猜忌 鄭經與清議和未成: A.鄭經要求比照朝鮮,稱臣納貢、不剃髮,清廷一度同意鄭經封藩,世守臺灣 B.鄭氏─ a.以福建漳泉潮惠四府為交換條件 b.海澄一地為雙方往來公所及鄭軍 糧餉由福建供給
37
課文整理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三、參與三藩之亂失敗: 1.不敵清軍,撤出廈門,退守臺灣 2.鄭經因反攻不成,意志消沉,無心政事,不久病故
38
P33 P34
39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四、內鬨:鄭經死後,長子鄭克繼位,遭權臣馮錫範、劉國軒猜忌殺害,扶植十二歲的鄭克塽即位,此後政事敗壞,民怨四起。
課文整理 鄭氏政權滅亡之因 四、內鬨:鄭經死後,長子鄭克繼位,遭權臣馮錫範、劉國軒猜忌殺害,扶植十二歲的鄭克塽即位,此後政事敗壞,民怨四起。 五、清朝招降:清廷招降利誘,瓦解鄭氏民心士氣。 六、天災頻仍、喪失民心:臺灣多起天災,鄭氏未予適當救濟,人民對鄭氏政權漸失信心。
40
P34 u
41
明鄭覆亡 施琅征臺:康熙22年(1683年)授權施琅東征,進攻澎湖。鄭氏派劉國軒應戰大敗,鄭克塽降清。
課文整理 明鄭覆亡 施琅征臺:康熙22年(1683年)授權施琅東征,進攻澎湖。鄭氏派劉國軒應戰大敗,鄭克塽降清。 明朝勢力告終:宗室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位姬妾,聽聞鄭克塽降清,集體自縊,鄭氏政權及其代表的明朝勢力也宣告結束。
42
P34
43
P35
44
五妃廟 P35 五妃廟是祭祀明 朝最後一個血脈 寧靖王-朱術桂 五位妃子的廟, 這間小巧而精緻 的廟,位於墳塚 的地方。
45
鄭氏王朝要事年表(1662~1683) 鄭 鄭 鄭 鄭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鄭 鄭經與英簽訂通商條款 成 政經棄守金廈,退保東都
永曆16年 永曆 15 年 永曆 永曆18年 18 年 永曆 永曆19年 19 年 永曆24年 永曆 24 年 永曆34年 永曆 34 年 永曆 永曆37年 37 年 ( ( 1662 1661 ) ) ( ( 1664 鄭 1664 ) ) ( ( 1665 1665 ) ) ( ( 1670 1670 ) ) ( ( 1680 1680 ) ) ( ( 1683 1683 ) ) 鄭 鄭 鄭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鄭 鄭經與英簽訂通商條款 成 政經棄守金廈,退保東都 政經於臺南興建全臺首座孔廟 政經響應三藩之亂,失敗返臺 施琅率清兵攻臺,鄭氏政權亡 功 驅 鄭經於臺南興建全臺首座孔廟 鄭經響應三藩之亂,失敗返臺 施琅率清兵攻臺,鄭氏政權亡 鄭經棄守金廈,退保東都 逐 荷 蘭 ( 人 臺灣 )
46
沈葆楨寫的對聯,聯曰: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 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 是創格完人。」
47
各方對鄭成功的評價 鄭成功來臺不到一年即去世,但有關他與臺灣的關係,評價頗高,甚至被尊為民族英雄。以種族主義立場,鄭成功反清復明,符合孫中山「驅逐韃虜」的宣傳口號。從民族主義觀點,中國在十八世紀以後,鄭成功是唯一一位擊退帝國主義的人物。1949年後,國民黨推崇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因為符合「反共復國」的國策;中共強調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事蹟,並做為「解放臺灣」的依據。此外,日本人也肯定鄭成功的英雄形象,因為他母親是日本人,就被視為第一位日本人後裔遠征臺灣的歷史人物。 —引自: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 —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
48
好站連結 臺灣歷史學會/國姓爺的歷史與傳說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430.htm#top
臺灣歷史學會/國姓爺的歷史與傳說 故宮博物院/福爾摩沙特展/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
49
圖源出處 明鄭末年鄭芝龍商船通商關係圖 黃淑玲‧高永謀主編, 《臺灣通史》,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6.08,初版一刷,頁93。
荷治時期的鄭芝龍 鄭荷對決 鄭軍與荷蘭軍海戰圖 黃淑玲‧高永謀主編, 《臺灣通史》,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頁94。 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圖 陳郁秀, 《音樂臺灣》,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初版一刷,頁23。 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寫給國姓爺的信 鄭成功與荷蘭人所簽的條約 1662年鄭成功接受荷蘭人投降圖 鄭成功收復臺灣要圖 黃淑玲‧高永謀主編, 《臺灣通史》,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頁95。 鄭成功軍隊的國姓瓶 鄭氏王朝墾殖示意圖 全臺首學 五妃廟 東寧王國影片
50
鄭芝龍( ) 字飛黃或飛虹,福建泉州南安人。在西方文獻中,則以「Equan(一官)」聞名於世。他早年隨其舅父到廣州澳門學習經商,18歲前往日本,後往來於澳門、日本。他於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教名Nicolas,在平戶娶田川七左衛門之女(鄭家族譜作「翁氏」)為妻,育有兩子,長男福松即著名的鄭成功。
51
鄭芝龍( ) 1624年與海盜顏思齊合夥,以臺灣為根據地劫掠荷人與中國商人,1628年接受福建巡撫招安,官至都督總兵官。1644年明崇禎自縊,北京淪陷後,由繼位於南京的福王朱由崧封為南安伯,不久擁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州,後認為復明無望乃撤兵不防,降清,時為1646年。清帝令命其子鄭成功投降而未果,1661年一家及子均被處斬。
52
南明政權 明朝滅亡後,部分皇族從1644年(崇禎十七年)至1664年(康熙三年)先後在南方各地建立起數個政權,史稱「南明」,共21年。南明政權前後共有5帝,依次為:南明福王弘光帝朱由崧(年號弘光,立於南京,在位2年)、南明唐王隆武帝朱聿鍵(年號隆武,立於福州,在位1年)、南明魯王監國朱以海(立於紹興,在位1年)、南明嗣唐王紹武帝朱聿(年號紹武,立於福州,在位41天)、南明桂王永曆帝朱由榔(年號永曆,立於肇慶,在位16年)。
53
鄭成功的南京之役 1659年5月,鄭成功開始平生最大規模的北伐,他率大軍自舟山北上,一路勢如破竹,7月初直逼南京,一時清廷為之震動。在勝利在望之際,鄭成功遲延了進攻時機,在清廷後續援軍的反攻下失敗,被迫沿長江東撤,轉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廈基地。
54
荷蘭通譯何斌勸說鄭成功攻取臺灣 「臺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 —— 引自:江日昇,臺灣外紀卷十一
57
P30
58
鄭成功收復臺灣要圖 1961年4月30日清晨,由鄭成功率軍,何斌領航,橫渡鹿耳門並於赤崁北面海岸登陸。普羅民遮城內的荷人僅緊守5日便向鄭成功投降了。
59
鄭荷對決 這幅圖畫蘊含了豐 富史料,出自艾布 雷‧赫頓在一六六 九年於瑞士所出版 的《東印度群島航 遊簡記》圖中詳細 描繪了鄭荷對決的情景。
60
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圖 此圖為荷人銅蝕版刻,圖中插旗處即為 熱蘭遮城。
61
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寫給國姓爺的信 信中內容是說希望雙 方能夠議和,停止武 器的使用和敵對的工 事,並希望鄭成功能 用荷文回信。
62
鄭成功與荷蘭人所簽的條約 《1662年,鄭成功與荷 蘭人的締和條約》荷人 十八條:四/荷蘭 海牙 國家檔案館藏
63
屯墾地名 鄭成功為了增加農業生產,積極推行寓兵於農的「軍屯」政策,由軍隊營鎮田,當時叫做「營盤田」,後世為了紀念軍屯開墾的成績,就用「鎮、協、鋒、營」等字做為地方的名稱。現在所存的地名,以在臺南、高雄一帶最多,如下表:
64
P31
65
山五商、海五商 山五商:五行─以杭州為中心(金、木、水、火、土)
A.因絲綢生產地在江南,以杭州為集散地 B.磁器出產在江西,從杭州採購極便利 C.收購各地特產輸往廈門 海五商:五常─以廈門為中心(仁、義、禮、智、信) A.將中國大陸物資運銷東北亞及東南亞 B.擁有龐大商船隊,負責運輸任務
66
山路海路五商 其下之分支機構,則遍布於沿海各省之大都會及港口。其業務則由戶官鄭泰為總監督,下設裕國、利民二庫,以分掌其事。出口的貨物,則以綢、緞、綾、羅、生絲等類為大宗;進口貨物則以白銀、杉桅、硝、磺、銅、鉛、麻、木材等軍需物品為大宗。然鄭氏之五商,除經濟目的以外,而以此為掩護,藉資為軍事之偵諜行為,意義尤深且遠。如假裝客商,潛赴內地探聽消息之類。
68
P34
69
三藩之亂 三藩: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其子耿繼茂),三藩擁重兵,割據一方,其中以吳三桂勢力最大。
撤藩:康熙執政後,見諸藩坐大,遂圖裁撤,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以年事已高請求告老,希望由其子尚之信襲爵,但清廷不准,趁機撤藩。吳三桂、耿精忠(耿繼茂之子)不得不聯同上表請撤藩,康熙照准。於是吳三桂以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耿精忠與尚之信先後響應。 平定:三藩未獲漢人支持,且清廷採以漢制漢、撫剿並舉策略,先迫耿、尚歸附,全力對付吳三桂。吳三桂一度在湖南衡陽稱帝,建國號周。後吳三桂病死,孫吳世璠繼位。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兵攻陷昆明,吳世璠自殺,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遂告平息。
70
三藩之亂對鄭經的殺傷力 戰力折損:三藩之亂時,鄭經原欲加入耿精忠陣營抗清,但靖南王自視高他一等,雙方激戰。耿臣服清廷後,率兵拿下鄭經在福建的幾個據點,鄭退到廈門(1677年)。1678年,為了讓他們斷糧,清廷再度頒布禁海令:沿海居民退回內地十二公里,清除沿海城市。 退出大陸沿海:清方姚啟聖包圍海澄,迫使劉國軒投降,再乘勝追擊,將鄭經的勢力趕出福建。鄭經只保有金門和廈門,因此決定放棄這些島嶼,1680年退回臺灣。 貿易衰退:失去中國大陸沿海據點,加上海禁,無法取得商品,貿易陷入低潮。 鄭氏政權內部鬥爭加劇:參加三藩之亂失敗後,馮錫範聯合鄭經的王弟鄭聰、鄭明、鄭智、鄭柔等人欲攬大權。1681年初,鄭經去世,使得內部權力之爭迅速激化。
71
鄭氏與原住民的衝突 由於鄭氏部隊分赴各地耕作壓縮到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導致鄭氏政權和大肚番王的武裝衝突。其中1670年大肚番王部眾之一的沙轆社,遭鄭氏部將劉國軒強力掃盪,幾乎滅族。 1680年,鄭氏政權因為與清朝軍事對抗,要求原住民運送糧食,新港、竹塹等社原住民不堪其擾,憤而反抗,最後亦遭到鎮壓。
72
清的招降 清廷數度招撫鄭成功無成 鄭經繼承父志抗清,曾與清廷進行多次談判,但鄭經堅持:一、比照朝鮮事例;二、不薙髮;三、世守臺灣;四、稱臣納貢四條件。清廷不允,最後仍沒有結果。
73
清廷不斷招降 清廷於1679年在福建漳州開設修來館,對降服者,文武官保證其官職,士兵則保證加入清軍 或復員任其自由,一般人如留辮則給銀50兩、 不留辮給銀20兩。政策奏效,背叛者陸續出現 後來修來館更將投降者,連尚留在鄭氏政權一 部分文武官員的姓名與職位也加以公布 鄭氏政權內部陷入疑心暗鬼的狀況,加速了政 權崩潰
74
延平郡王祠1 明鄭時移台的子民為紀念延平郡王,改以「開山王廟」來減少清廷的關切。直到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沈葆楨在牡丹社日人侵台事件後來台籌防務,才上書請旨請求將鄭成功視為前朝遺臣而非本朝之亂臣賊子。獲得清廷的同意後,這才重新修廟,正式命名為「明延平郡王祠」。 沈葆楨並寫了一幅對聯,至今仍掛在正堂右側:「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75
延平郡王祠2 日人據台,大肆破壞孔廟、關廟、書院,惟獨卻在延平郡王祠增建當時台灣第一間神社,開山神社奉祀鄭成功。這是因為鄭成功在日本出生,其母田川氏為日本人。日人反而鼓勵祭祀鄭成功,一方面有收買人心的意味,一方面似乎也有以日本人的後代也曾經統治過台灣,來隱喻日人也有據台的正當性。
76
延平郡王祠3 抗戰時期,延平郡王祠乏人整理。光復初白崇禧才又於原鳥居石柱刻對聯:孤臣秉精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橫書「忠肝義禮」,上頭有青天白日徽。
77
延平郡王祠4 民國五十二年政府為表彰鄭成功對台灣的開發的貢獻,成立「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蹟修建委員」重新規劃整建,民國五十三年整建翻新時,成功大學教授黃典權再將白將軍原題對聯抹掉,改題上『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對聯,但日期仍保留為白崇禧將軍題字日期,也是現今後人在延平郡王祠所看到的牌坊而成今日「延平郡王祠」。
79
『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
82
西元一九四六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委託台南名師蔡心雕刻延平郡王像,高六尺餘安座於正殿。一九六四年因重建延平郡王祠,正殿原由蔡心雕刻的延平郡王像被請至鄭氏家廟供奉,後來祠建成之後,正殿又請名雕塑家楊英風重塑泥像,原開山王廟所供神像不再復見。
85
沈葆楨:「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