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2 孕育人類文明的大河

3 奔騰入地中海的尼羅河, 灌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代埃及
直落幾千公里, 奔騰入地中海的尼羅河, 灌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代埃及

4 尼羅河

5 兩河流域文明 兩河流域是指今日伊拉克一帶的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 古稱「美索不達米亞」 ( Mesopotamia),
早期蘇美人創造楔形文字,發明泥磚,蓋白廟, 此地曾先後建立了三大帝國︰ 古巴比倫帝國(3000~700BC)。 亞述大帝國(3000~800BC )。 新巴比倫王國(700~538BC)。

6 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

7 恆河 恆河,印地語作Ganga。印度北部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流域面積佔印度領土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 恆河也是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系列文明的搖籃。

8 聆聽來自恆河的聲音 時間:1分34秒

9 黃河 黃河被稱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10 龍的傳人 王力宏—龍的傳人 在 YouTube 觀賞

11 一九九九年七月。 龍應台和孩子騎單車走萊因河,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了三百公里。 她思索了個人和文明的關聯…
  龍應台和孩子騎單車走萊因河,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了三百公里。   她思索了個人和文明的關聯…

12 目次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八、問題與討論 三、文學探究 九、延伸閱讀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五、課文賞析 十一、資料來源 六、文章結構表

13 題解 出處 背景 題意

14 本文出處—《百年思索》 《百年思索》成書時期: 作者遠從德國返臺就任首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前出版的散文集。
《百年思索》特色: 理性批判精神、充滿深情的行文風格,暢談古今中外的文化、文明、民主、政治、歷史等具思想性議題。

15 背景 作者寫此文時,在德國定居,專事寫作。
本課首段寫的騎單車情節,即指「一九九九年七月。……她和孩子騎單車走萊因河,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了三百公里。」 這趟萊因河畔的單車旅行顯然對她別具意義,就如鮭魚的溯源回鄉,她不久也決定要返臺接下臺北市文化局局長一職,並促使她寫下了自述心境的大山大河大海。可看出一些她對即將出任文化工作的想法與立場。

16 題意 雖然只提到德國的萊因河、臺灣的原始山林、中國的長江、挪威的森林、《山海經》中的海,實則包括整個自然環境。
文章主旨:藉著自然環境被忽視、破壞或重新整治,提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及由此引發飲水思源的歷史情感,如鮭魚奮力溯源,人們從江河認識自己的來處。 以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氣,透過犀利生動的文筆,呼籲不能忘記民族原始來處的記憶,並應思考如何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7 作者簡介 警察的女兒 「野火集」掀起 臺灣文壇「龍捲風」 寫作不輟 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 離開官場 文化辯論

18 作者簡介 1952年生於高雄縣,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博士。 1986-1999,旅居瑞士及德國。
1999年出任臺北市第一任文化局局長。 現任香港大學專任教授、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並從事專欄寫作。

19 警察的女兒 龍應台的父親是鄉下警察,每三年就調動一次,因此龍應台永遠是轉學生,「我永遠是在外面看主流的人」,這種悲涼的邊緣感,反而讓她看事情的視角與眾不同。 1970年考上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當時拿到博士學位的海外學人,很少會回臺灣,但龍應台覺得「離開臺灣時二十三歲,什麼都不懂,現在三十出頭,想用比較成熟的眼睛了解臺灣,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於是束裝返臺。

20 「野火集」 掀起臺灣文壇「龍捲風」 龍應台於1983年返臺後,在《中國時報》副刊撰寫專欄「野火集」,筆鋒犀利的批評社會種種弊端,1985年集結出版,21天內狂印24刷,四個月狂賣了十萬本,在文化界掀起「龍應台旋風」。 《野火集》至今賣到二百萬本,「野火」一詞更成為臺灣80年代社會的一個醒目印記。

21 寫作不輟 1978年龍應台與留美時同校的德國留學生伯恩結婚。1986年,為了家庭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
旅居的她發現排遣低落情緒最好的方法是讀書,於是開始用英文和德文寫作,投稿到《德國報刊》。同時,她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開闢「人在歐洲」專欄,也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講授臺灣文學。 旅居歐洲的十四年間,陸續結集出版了不少書,寫作的質、量都很可觀。

22 書影—人在歐洲

23 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   以面對、創造歷史的態度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做了大量基礎性的文化調查,如二百多萬市民享用文化資源的概況,以及臺北市在出版、流行音樂、旅遊觀光、文學藝術等文化產業的情況,在這些基礎上,她用心擘畫臺北文化建設的藍圖,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24 離開官場 2002年底,她選擇離開文化局。以「文化思索」為題發表「畢業演說」,她形容自己是大江大河裡的魚,過去三年突然被撈起放進金魚缸裡,如今只是重回海洋。她強調,她是一個在漢語系裡泅泳的魚,「文字是最後的母國」,而臺北永遠是她的家。 會選擇離開,除家庭因素,更重要的是,她憂心自己完整的內在被侵蝕,同時,她也認為臺北這座城市需要不同的局長。

25 文化辯論 龍應台創立清華「思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旨在推廣華文文化並培育臺灣的文化人才。
「龍應台」三字,在八○年代是一把熊熊的野火;二十一世紀的「龍應台」,再次以文字激動臺灣文化的緊張神經,掀起一場公共論壇上多年不見的文化辯論,且這次的波瀾壯闊,席捲整個華文世界。 龍應台的觀點及風格,已然成為臺灣、甚至世界華文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26 文學探究 寫作理念 寫作特色 作品出版

27 以中國文化為安身立命的依靠 作為一個作家,不為讀者而寫 好的文學最重要的是文字 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 以華文作家自居,建立中文世界共同體
寫作理念 以中國文化為安身立命的依靠 作為一個作家,不為讀者而寫 好的文學最重要的是文字 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 以華文作家自居,建立中文世界共同體

28 以中國文化為 安身立命的依靠 龍應台描繪對自己的歸屬定位:在政治意義上,是個臺灣人,在文化意義上,是個中國人。認為中國文化是她安身立命的依靠。 寫作理念

29 作為一個作家 不為讀者而寫 她不為了讀者而寫。對各地的讀者皆如此。不會因為臺灣的讀者希望龍應台寫什麼而去寫。只依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成長、成熟的過程,寫她自己要寫的東西。她認為,讀者得跟著她,若是跟不上,或者是讀者走到別的路上去了,她也沒辦法。 寫作理念

30 好的文學最重要的是文字 「我自己心目中好的雜文第一個是它的文字,……所以第一條件是文字的精鍊。你不要給我任何藉口說裡面的東西講得多麼透澈,或者這個事情多麼重要……先看文字,然後要看你對於事情的看法深刻與否。我覺得就是這兩個東西,沒有別的,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你會發現我的文字不豪華,即使是比較深的思想概念,可能還是用最乾淨、簡單的文字表達。」 寫作理念

31 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   她說:「我寫批評文章的時候,有幾個『堅持』。第一是事實的掌握盡量完備,批評絕不超過事實範圍,也就是以事實論斷,但不做動機揣測。第二是對自己存疑,保留一個空間:會不會有一個我看不見的死角呢? 第三是我自己必須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我所高舉的道德標準,必須是我自己做得到的,也就是言行的一致。『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都是高標準。一個人往往要被測試了、被誘惑了,才知道自己的品格真正是什麼。」 寫作理念

32 以華文作家自居 建立中文世界共同體 龍應台以華文作家自居,漢語是她的護照。所以她關心香港,關心臺北、關心北京……,認為每一個地方都只是全人類的一個村子。若有人問她,是臺灣作家還是中國作家?她會回答:「是華文作家。」 「只有在這個界定之下,臺灣的文學才不必因為地小人寡勢弱而被標籤為『邊疆文學』,它可以在中文的大廣場上自由的競技。」 寫作理念

33 寫作特色 理性與感性兼具,陽剛與溫柔並存 掌握時代社會脈動,題材新穎,思想性強 擅用修辭,多方說理,邏輯分明

34 理性與感性兼具 陽剛與溫柔並存 她的作品總能理性與感性兼具、陽剛與溫柔並存,這樣的風格和她的性格有關。
「我性格中又無可奈何地有一種不自覺的儒家的哲學,看到一些事情就有想去寫、去改變它的那種衝動,可能就是你所說『俠』的部分,由於這種『俠』的部分存在,我就會去承諾許多事情,可是等到燈光打好了,要你出現的前一刻,那種老莊的性格又占了上風,內心又為自己的『入世』懊惱不已。」 寫作特色

35 掌握時代社會脈動 題材新穎,思想性強 在議題的開發探索上往往切中時代社會的弊病,充滿主動與前端性,能見人所未見,談人所未談,在文章題材上具有新穎性、可讀性。 八○年代,她以〈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談民族性,以〈美國不是我們的家〉談蛻變中的臺灣。九○年代,她在歐洲思考、發聲,所談的仍是華人世界的種種。到二十一世紀,她以〈五十年來家國〉談臺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 寫作特色

36 擅用修辭,多方說理,邏輯分明 她說理時思路清晰及邏輯分明的敘事策略。她說:「野火之所以鼓動風潮,不在於它的觀點之新,而在於它文字的魅力」。
善用淺白口語,讓讀者感到親切,如〈小姐什麼?〉 、〈那個有什麼不好?〉 善用問句、感嘆句命題,如〈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生氣,沒有用嗎?〉、〈臺灣是誰的家?〉 說理章法嚴謹,層層論述,多方舉例,如用〈生了梅毒的母親〉比喻受破壞的臺灣,形象鮮明且令人震驚、思索。 寫作特色

37 作品出版(臺灣出版) 文學評論 〈龍應台評小說〉(1985年爾雅出版 )
文學評論 〈龍應台評小說〉(1985年爾雅出版 ) 小說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1995年聯合文學出版) 《銀色仙人掌 龍應台小說集》(2003年聯合文學出版) 編注 〈未完成的革命 戊戌百年紀〉(與朱維錚合編,1998年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8 《從東歐看臺灣》 (民國79年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寫給臺灣的信》(民國81年圓神) 《孩子你慢慢來》 (民國83年皇冠;民國94年時報)
散文及雜文   《野火集》 (民國74年圓神;民國94年時報) 《野火集外集》(民國76年圓神) 《人在歐洲》(民國77年時報) 《從東歐看臺灣》 (民國79年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寫給臺灣的信》(民國81年圓神) 《孩子你慢慢來》 (民國83年皇冠;民國94年時報)

39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民國83年時報) 《美麗的權利》(民國83年圓神) 《乾杯吧,托瑪斯曼》(民國85年時報) 《我的不安》(民國86年時報) 《百年思索》(民國88年時報) 《面對大海的時候》(民國93年時報)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民國95年時報) 《親愛的安德烈 兩代共讀的封家書》 (民國96年天下)

40

41 補充資料 龍應台趣聞軼事 電話講太久會爆炸 大學時有不少人追求 原來胡美麗是龍應台 餵奶、養小孩才是前衛 三更半夜對著空蕩蕩的議會談文化 局長任內,沒進過銀行、郵局、超市 龍應台與「野火集」 龍應台文章受到的批評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與「思」沙龍

42 電話講太久會爆炸 龍應台對人生沒什麼規劃,若不是母親支持她念高中,她就聽從父親的意思去念免學費的師專。十五歲到臺南念臺南女中,卻「土得可以」,第一次打公共電話,同學騙她說:「電話講太久會爆炸」,她也相信,狼狽地打完電話立刻逃走。

43 大學時有不少人追求 龍應台考上成功大學外文系後,也開始交男朋友。成大的女生本來就少,龍應台的長相跟其他女孩子比起來,一副有點「深度」的樣子,所以追求她的人很多。可是她當時還很保守,仍舊迷信「男朋友就是將來要結婚的人」。她後來當然沒有跟當年的男朋友結婚,而且至今她還會問:是誰灌輸我們的觀念,女孩子交往要「單一」?差點害死我!

44 原來胡美麗是龍應台 當時文壇上有另一位同樣有著批判火力的作家「胡美麗」,專門寫與女性、女權有關的話題,其實胡美麗是龍應台的筆名。
何以龍應台要另用筆名專寫女性議題?因為她希望「龍應台」三個字給人超越性別的印象。等到「龍應台」三個字深入人心,也知道她討論議題不受性別局限的風格後,「胡美麗」也自然在文壇消失了。

45 餵奶、養小孩才是前衛 龍應台坦言,來自孩子的呼喚,讓她曾經心甘情願放下一切,回家當媽媽,而且長達十四年。就在《野火集》大賣時,她的第一個兒子華安出生,她定居瑞士,不久,小兒子華飛又出生,有人問她,寫這麼前衛文章的人,為什麼能放下一切回歸家庭,做這麼傳統的事?她回答說:「不對,應該倒過來。放下所謂暢銷作家的身分,去餵奶、養小孩,這才是前衛。」返臺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期間,她最牽掛的也是這一雙稚子。

46 龍應台的親情紀事 龍應台與兒子間的家書-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龍應台與大兒子安德烈

47 三更半夜對著空蕩蕩的議會談文化 龍應台擔任文化局長,在議會面對議員各式各樣的質詢,常令她哭笑不得。某次在溼冷冬夜的凌晨三點,她被喚上質詢臺,為臺北市的文化預算辯護。一個議員,剛從外面進來,似乎喝了點酒,大聲問她「什麼叫作文化?」龍應台對著空蕩蕩的議事大廳,半夜三更向議員說明何謂文化。她舉了生活中許多例子,談品味、道德、價值、秩序、智慧,因為這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文化其實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48 文化,是什麼?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沈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 本文節錄自: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參考網站

49 局長任內 沒進過銀行、郵局、超市 龍應台卸任局長後,笑稱自己開始補習「生活」,因為忙了三年,沒進過銀行、郵局、超市,一去轉帳就發現轉錯了,該轉到玉山銀行的,結果匯到了新店農會。要寄信,滿街找不到郵筒。她說,從柴米油鹽回頭重看市民與生活的關係,相信觀點會更深入。

50 龍應台與「野火集」 對於什麼是「野火」,龍應台曾清楚解釋:「取『野』,是希望放得開,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事情提出新的看法;『火』,是取其熱力,希望大眾冰封已久的心靈,重新煽熱起來。」 「野火」裡並沒有任何新鮮的觀念,它指控現代人喪失道德勇氣,要求學生爭取獨立思考的空間,要求政治的開放與容忍。 「野火」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撕掉蒙眼布。「讓子女、學生、人民,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

51 龍應台文章受到的批評 李敖: 「龍應台不足論!實際上是用銀紙,漂亮的銀紙,包著個臭皮蛋。她是文章寫得非常好的一個人,但裡面的理論極為單薄。她關注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大的問題她不敢談,大的攻擊點她也不敢打,我認為她不足論。她是關心小市民的,但是關心得不夠細膩。」

52 蔡詩萍: 「龍應台的文章,好看則好看矣;她的風險亦在『文勝於質』,過於簡化自己得到的資訊,亦過於簡化自己的推論、詮釋。」
大陸作家余杰: 曾質問龍應台為何批香港、臺灣,不批中共?龍應台回應說:「我生長在臺灣,對臺灣的情況很熟悉,所以我能夠用最尖銳的語言來批評臺灣。但是,我沒有在大陸生活過,對大陸不熟悉,所以我無法更多地批評大陸,我不能在評論我不熟悉的地方的時候把話說得太滿。」

53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與「思」沙龍 以培養人民理性思考、提升文化素質為核心目標,求觀念革新、視野開拓、價值重建,幫助臺灣走出內耗的糾纏與狹隘,建立成熟的民主文化,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民國九十四年七月在臺北正式成立。這是在一群一向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下所促成。 為了深耕新竹地區人文素養,任教於清華大學的龍應台結合清大、交大學生創辦了「清華‧思沙龍」,希望透過人文講座、網路論壇,引介科學思辯精神與全球視野,打造一個小而重要的「文化支點」。

54 思沙龍定期邀請知名學者,包括華文世界及國際學者,涵蓋文史、經濟、科技範圍,赴清大會講,希望透過思想論壇來培養年輕人的全球視野,提升深思論辯能力,讓青年學生得以直接接觸國際的思潮和人物,聆聽不同語言的演講,並直接以外語提問和辯論。到目前為止,舉辦過的系列演講有「你所不知道的南北韓」、「你所不知道的拉丁美洲」、「你所不知道的非洲」等議題。在龍應台的努力下,這個具國際觀與思想性的活動將會如野火一般持續燃燒著。 思沙龍活動訊息請參考:

55 課文賞析 以感性的文筆呈現理性的思考 善用古今中西的實例 標目靈活 巧用問句

56 以感性的文筆呈現理性的思考 本文題為「大江大河大海」,思考人類與自然、歷史的關係,這是具有理性批判色彩的題材,其目的在刺激大眾對現狀加以思考與反省,原本十分沉重的議題,但作者透過感性的文筆、深情的語氣,使人讀來不致沉悶,反而在作者的導引下,自然進入其營造的情境,從而思索其所提出來的問題。 善以軟性、感性訴求進行「硬」性主題書寫

57 感性文筆 呈現 理性思考 話鋒一轉,提到這條河曾經如何被汙染、破壞,以致成為「一條沒有鮭魚的河」,兩者強烈對比,理性的思索自然浮現腦海。
感性文筆 呈現 理性思考 話鋒一轉,提到這條河曾經如何被汙染、破壞,以致成為「一條沒有鮭魚的河」,兩者強烈對比,理性的思索自然浮現腦海。 例如開頭描寫萊因河沙岸、野鴨、沼澤、水鳥、蘆草、清風、河鷗,形象地將河的現狀呈現出來,讓人陶醉

58 感性文筆 呈現 理性思考 人類應對大自然懷以敬重之心的理性訴求,透過充滿情感的描寫立即躍然紙上。 1.引用陸游對長江的描
感性文筆 呈現 理性思考 1.引用陸游對長江的描 寫,以閃電照亮江水, 江水依然流動,水中有 各物種生生不息來描述 長江的廣闊、深沉。 2.以拉縴的人在岩石下站 著,用敬畏的眼光望向 江面此一生動的畫面, 來說明長江的神祕、原 始、不可知。 人類應對大自然懷以敬重之心的理性訴求,透過充滿情感的描寫立即躍然紙上。

59 數據對比,頓時呈現 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的主題
善用古今中西的實例 作者實例:親身騎單車的體驗寫起,寫出萊      因河的變遷   萊因河一百年前有二十五萬條鮭魚,一九八一年沒有鮭魚,後來經過河川整治,現在有了三千條。   挪威森林的狼,十二隻不許獵殺的國寶,讓挪威人奔相走告。 數據對比,頓時呈現 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的主題

60 西方實例:鮭魚與狼 鮭魚與狼,在本文中不僅是保育動物的代表,也是連接人類與過往歷史、民族記憶的媒介,牠們的存在,提醒人們原始的來處,牠們的消失,則預告了人類不知何去何從的困境。

61 古代實例:《裨海紀遊》、《山海經》   作者引用了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對臺灣早期風土的描寫,以及《山海經》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記載,集中於對動物野獸的原始、奇異加以介紹,藉此提醒我們,最初的歷史傳說與地理面貌,是如此神祕而令人敬畏,充滿了活潑盎然的生命力,只有懷著謙卑的心,才能真正認識,但現代的人卻讓江面上「浮滿了啤酒瓶、塑料袋」,難怪曾經出現過的動物們,今日已難得見。透過這些中外古今歷史材料的羅列、對照,作者巧妙地傳達了她的見解,發揮了具說服力的效果。

62 標目靈活 標題「大山大河大海」給人寬闊的想像,而每一小標題的設計,前面四個都是「有」,最後卻以「切斷」戛然而止,意味著如果切斷大山大河的生命,則一切又歸於「無」,結構上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不落俗套。

63 巧用問句 常用問句來使句法富於變化,並使讀者陷入沉思,如河中有魚寫到鮭魚從大海溯源,難道不是因為河是生命的故鄉?又說「平均六千美元一條鮭魚,值得嗎?」鏗鏘有力,沒有答案,但作者態度不言可喻。 有時更以一連串的問句,造成明快犀利的氣勢,如水中有混沌詢問江豚、大蜈蚣、巨魚等是什麼怪物?同樣沒有答案,但卻生動說明了這條大江的原始及神祕。

64 林中有狼從充滿疑問的「森林裡有狼?」到「我們的森林裡真的又有了狼?」,表達出一種不可置信的驚喜,然後肯定地說:「我們的森林裡又有了狼。」彷彿童話故事的情節,被作者高明地加以運用,使讀者擁有更大的想像及反省的空間。

65 文章結構表

66 今:河中有魚-萊因河的變遷 古:山中有獸-描寫郁永河筆下禽獸群生 中:水中有混沌-對比長江今日之髒亂與昔日陸游所見之原始 外:林中有狼-挪威森林中狼的復育 自然環境 起源:在海中-引山海經神話說明海是人的原始來處 結局:切斷-警示人不可與自然關係斷絕 人與自然 大山大和大海

67 語文萬花筒 反詰句的使用 善用中西實例

68 反詰句的使用 反詰問句— 又稱反問句、激問句或詰問句 一般常出現在複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或是一個語段的結束語。
對於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或事實用反問的語氣來加以肯定或否定,以達到加強語勢的目的。 以否定形式出現的反詰問句,通常用來加強肯定的表達,而以肯定形式出現的反詰問句,則用以加強其否定的意思。

69 本課反詰例句— 這是你面對宇宙星辰的地址, 還有比它更明確的嗎?
二十五萬條鮭魚從迷茫大海中總是 找得到自己的源頭,難道不是因為, 大河,是生命的永不遷址、永不變色的故鄉?

70 善用中西實例 挪威及其與狼有關的傳說 渾沌與渾沌理論 蓬萊山

71 挪威及其與狼有關的傳說 挪威所屬的北歐神話中,充滿了一切奇形異相的生物,有巨大無比的大巨人,他脫下的手套,會被誤認為是高大的房屋;有一張開嘴即可吞噬天地的怪狼Fenrir;有以口銜其尾,環繞人類世界「中庭」的大蛇Jormungandr;有畏懼陽光,避居地底,黑面長鼻的侏儒;有面色一半青色一半肉色的死亡女神Hela等等。 善用中西實例

72 現代西方世界的傳奇大多是源自於歐洲,其中最廣為人知和狼有關的一個就是狼人的故事。這些不幸的人們獸化成兩腿人立的狂狼,嗜食生肉和鮮血,每逢月圓時牠們就會對著滿月狂嚎。在著名的童話「小紅帽」中,那頭會化妝成奶奶、並且可以人立講話的大野狼就正是狼人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陰影。 善用中西實例

73 渾沌與渾沌理論 渾沌—中文出處 渾沌—西方說法 渾沌理論 善用中西實例

74 渾沌—中文出處 「渾沌」一詞出自《莊子‧應帝王》,原文如下: 「儵」、「忽」、「渾沌」是莊子虛構的神名,寄寓 自然無為之意。天地萬物,有其自然本性,人們必須 尊重,但我們常將一己之念,加在別人身上,雖說是 愛之,實際是害之,可以看出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回上一層

75 渾沌—西方說法 「渾沌」一詞在英文、法文、德文中都寫作chaos,在俄文中寫作xaoc, 均源自希臘文ΧΑΟΣ。查《辭典》和《百科全書》會發現在西文裡關於渾沌的釋義一般可以追溯到農民詩人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神譜(Theogony)。赫西俄德對卡俄斯(即渾沌)的描述影響深遠。亞里斯多德曾以十分簡潔的口吻肯定了神譜的看法:「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渾沌』時所說的話看來是對的。他說:『萬物之先有渾沌,然後才產生了寬胸的大地』」 回上一層

76 渾沌理論 七○年代,科學家開始注意到渾沌現象的存在,且發現渾沌並非神祕不可知,而具有特定的秩序。例如,波濤洶湧的海洋,看似沒有規則,但是水中的亂流其實會有節奏地自己組織起來,將雜亂調成整齊,而成為平滑的波浪,穿過暴風雨,歷經千里而沒有形狀上的改變。 渾沌理論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三項理論之一,其不侷限於自然科學,而且,研究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景象。 回上一層

77 蓬萊山 蓬萊山,傳說在渤海中的仙山,上有神仙居住的宮室,由黃金玉石建成,飛鳥走獸為純白色,遠望如白雲一般。
古典詩歌中以蓬萊山為典故的作品不少,較知名者如李商隱詩《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善用中西實例

78 問題與討論 龍應台筆跡

79 一、本文舉了哪些山、河、海?作者想透過它們表達什麼旨意?
答:文章中具體提到了德國的萊因河、臺灣的原始山林、中國的長江、挪威的森林、《山海經》中的海,但其實作者的用心是想藉此來指整個自然環境。 這些自然環境有的被忽視,有的被破壞,有的幸運得到重新整治,作者以它們為例,提出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以及由此引發出飲水思源的歷史情感,就如鮭魚奮力溯源回鄉,人們從江河認識自己的來處。也就是說,表面上寫山、河、海,實際上是希望讀者讀後能思考如何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80 二、文中提到挪威森林裡又有了狼,為何挪威人會奔相走告?作者舉這個故事有何用意?
答:挪威是個森林國家,而森林中原本有許多狼群,這是挪威人深刻的記憶。但隨工業化腳步,狼群漸少,直到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時,人們才驚覺大自然出了嚴重的問題。因此,當森林裡又出現十二隻狼時,挪威人喜出望外,奔相走告,因為這代表著過去民族歷史傳說中與狼有關的記憶又將與現實生活聯結在一起,當人與自己的神話傳說故事產生聯結時,人才會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也才會和民族歷史產生的互動。作者藉此強調不論古今中外,人們面對大自然應有一份敬畏的心,和諧共存,而不要一味的開發、破壞,否則將來還是會由人類自食其果。

81 三、文中提到郁永河看見哪些動物?這些動物在我們生活周遭已難看到,這個現象透露了什麼訊息?
答:文中郁永河看到了野牛、麋鹿、山豬、黑熊、大蛇、猿猴等,這些動物隨著都市化與現代化 ,已經消失或隱藏在山中,很少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 雖然這是時代變遷下不得不然的結果,但如何讓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並保護珍貴的野生動物,是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與進步文明的過程中,必須深思的課題。(本題可讓學生自由發揮。)

82 延伸閱讀 〈山水〉李廣田節選 《百年思索》簡介

83 〈山水〉李廣田 節選   我們那塊平原上自然是無山無水,然而那塊平原的子孫們是如何地喜歡一窪水,如何地喜歡一拳石啊。那裡當然也有井泉,但必須是深及數丈之下才能用桔 取得他們所需的清水,他們愛惜清水,就如愛惜他們的金錢。孩子們就巴不得落雨天,陰雲漫漫幾個雨點已使他們的靈魂得到了滋潤,一旦大雨滂沱,他們當然要樂得發狂。他們在深僅沒膝的池塘裡游水,他們在小小水溝裡放草船,他們從流水的車轍想像長江大河,又從稍稍寬大的水潦想像海洋。他們在凡有積水的地方作種種的遊戲,即使因而為父母所責罵,總覺得一點水對於他們的感情最溫暖。

84   遠山人為他們帶來小小的光滑石卵,那簡直就是獲得了至寶,他們會以很高的代價,使這塊石頭從一個孩子的衣袋轉入另一個衣袋。他們猜想那塊石頭的來源,他們說那是從什麼山嶽裡採來的,曾在什麼山谷中長養,為幾千萬年的山水所沖洗,於是變得這麼滑,這麼圓,又這麼好看。曾經去過遠方的人回來驚訝道:「我見過山,我見過山,全是石頭,完全是石頭。」於是聽話的人在夢裡畫出自己的山巒。他們看見遠天的奇雲,便指點給孩子們說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們便望著那變幻的雲彩而出神。平原的子孫對於遠方山水真有些好想像,而他們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無邊。先生,你幾時到我們那塊平原上去看看呢:樹木、村落、樹木、村落、無邊平野,尚有我們的祖先永息之荒塚累累,唉唉,平原的風從天邊馳向天邊,管叫你望而興嘆了。

85 《百年思索》簡介 全書分五輯:輯主要談文化、歷史、副刊、文學出版等問題;輯二主要以人物為主,談到了李登輝、許遠東、魏京生等;輯三談上海、公共廁所、讀書人等;輯四談德國的選舉、歐洲人、科索沃戰爭等;輯五收三篇文章:大山大河大海、玻璃鰻、迷陽,是荊棘—與我的讀者暫別。 本書延續了龍應台一貫的寫作風格,視野宏闊,舉證有力,談問題直入核心,說價值不打高空,總能給人理性的沉思,是一部耐人咀嚼的知性散文集。

86 牛刀小試 httpwww.tyccc.gov.tw_admin_uploadnewreservation7photoWA004-謝孝德-灕江風情.jpg

87 第一題 關於〈大山大河大海〉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文章選自《野火集》  (B)文章主要是對比東西文化的差異  (C)文章著眼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觀念  (D)本文為一篇充滿感性的抒情佳構。 詳解:(A)出自《百年思索》(B)無此說法(D)充滿理性的感知。

88 第二題 詳解:(B)「觸覺」修辭(A)(C)(D)皆為「視覺」修辭。 下列各句皆使用摹寫修辭,何者運用「感官」的方式異於其他三者?  (A)九華山下的江岸,萩花如雪;江裡巨魚   十數,大如黃犢,出沒水中  (B)將單車橫倒草叢,走向淺灘,脫下涼   鞋,涉入沁涼的水裡  (C)看見高高的樹林,濃葉遮掩不住晶白的   河光閃爍  (D)河有沼澤,水鳥踩著細細的長腳在蘆草   叢中忽隱忽現。

89 第三題 詳解:(B)臺灣的原始山林風貌(D)挪威的群獸。 (多選)〈大山大河大海〉一文中,作者以博知的觀點,利用各子題,來說明自然環境的狀況,下列各子題及其引述的環境說明,何者正確?  (A)河中有魚——萊茵河的水境  (B)山中有獸——挪威的群獸  (C)水中有混沌——長江的今昔  (D)林中有狼——臺灣的原始山林風貌  (E)在海中——山海經的原始記載。

90 第四題 詳解:(B)咳嗽(C)水流盛大的樣子。 (多選)關於下列各句「 」中詞語的意義說明,何者正確?  (A)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伸長兩腿   而坐  (B)向人作聲,若老人「欬」:臉頰  (C)大河「湯湯」遠去:水流急速的樣子  (D)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   「肖」其形:像  (E)濃葉遮掩不住晶白的河光「閃爍」:光   線一明一暗的樣子。

91 第五題 (多選)在〈大山大河大海〉一文中,作者以今昔對比的方式呈現出環境的變遷,寄託感慨,並寓「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之旨。下列何者為其對比手法的表現?  (A)萊茵河的鮭魚,從有到無的情形  (B)挪威森林的狼群回來了  (C)長江水面的原始生態的物類已不復可見  (D)臺灣的許多物種瀕於絕種  (E)中國的海中部落及原生物種消失。

92 資料來源 好站連結 圖片出處

93 好站連結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http://www.civictaipei.org/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野火再燃 龍應台城市文化效應 只應天上有.返台清華逢

94 圖片來源 P.1 http://www.center.nkfust.edu.tw/01_5network_0508long.htm

95 P.27書影來源:時報悅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
左、右上 右下 P.60


Download ppt "第三課 大山大河大海 龍應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