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2.  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3.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㈡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㈢思想教育点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到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⑴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⑵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变化。 3.  疑点:地轴倾斜角度。昼夜、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1.  解决办法 ⑴运用地球仪演示,学生观察地球的昼夜形成和昼夜更替,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⑵观察教材第13页“400N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⑶观察地球仪的地轴,及教材第11页“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图,认识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角的度数。 二、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与昼夜更替,地球公转特征。 第二课时: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三、教具准备 地球仪(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回归线涂成红色)、三球仪、光源、地球公转示意图、多媒体的地球公转和多媒体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上的五带及其景观图、录像资料。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观察和参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演示。 2.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介绍当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3.  讨论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的变化。 4.  阅读教材,朗读阅读材料。 5.  观看相关的多媒体,录像资料。 6.  课堂提问,练习。

3 一、教学步骤 ㈠明确目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完成 1.  知识目标 ⑴知道:昼夜形成的原因。 ⑵记住:地球自转的周期与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⑶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征。 2.  能力训练:通过对昼夜更替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达到: ⑴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划分。 ⑵记住:南、北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⑶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礅高度的变化。 2.  能力训练:通过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有关五带的录像,、景观的观看,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三球仪演示操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 1.  思想教育: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㈡整体感知 本节课是研究地球的运动状况——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等三部分内容,明确的点出了地球运动的状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本节内容知识点多,重点内容也比较多,许多知识点比较抽象,时空变化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具的演示作用,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步步学入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㈢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引入: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也不例外,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这说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一直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对这一点的认识,人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我们都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并曾经以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而且这些自然现象有人认为是神、是上帝在产宰着,而现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主要是地球本身运动的结果。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  什么是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问:同学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到车外的树木等景观产生什么感觉?(向后移动。)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 2.  方向:自西向东。 请同学们按自西向东的方向转动地球仪,使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又作什么样的转动(逆时针);使地球的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又作什么样的转动(顺时针)。 3.产生了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 学生读1.14图后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实验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问:同学观察到的最大范围是多少?(一半),另一半为什么不能观察到?(因为地球仪不透明。)

6 现在假定每位同学都是太阳,则大家能观测到的部分就意味着是能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从而形成白昼,而观察不到的另一半则意味着不能被太阳光照射而成为黑夜。因此,昼夜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每位同学的位置不同,表明太阳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不同,每位同学观察到的范围会不会相同? 自西向东转动的地球仪:同学们观察到的范围不断地发生变化。请同学注意观察贴有红色标签的北京,从进入视野范围到离开视野范围,再到进入视野范围。 问: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产生什么自然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问:一昼夜是多长时间?(24小时)这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地球自转的周期。 1.  产生了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 教师再次演示教具,用一平行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夜的变化。 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进行公转活动。

7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第一自然段,得出: 1.  绕太阳转。 2.  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一年。 4.  轨道:椭圆轨道。 5.  公转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它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0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学生看“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交角图”,明确所指的角度,记住角度的大小为66.50。 小结:本节课着重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以及公转的基本特点;地球的自转我们应把握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昼夜的更替并不是是球自转产生的全部影响,而只是最基本的影响力。地球的公转的基本概况如方向、周期、轨道、以及公转的特征都是地球公转最基本的内容。 作业: ⑴地球绕 自 向 的转动叫自转。自转产生了 现象。 ⑵地球公转时轨道近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 成 的夹角。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地球公转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8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公转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观察:
1.  地球公转引起了 三球仪演示:放慢演示的速度,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四个特殊位置停下,让学生观察四个特殊位置太阳直射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对照图1.17让学生说出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的纬度。 我们通常以四个典型的特殊位置来研究地球的公转运动。(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明地球在四个典型位置时期与节气名称,即每年3月21日前后为春分日,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9月23日前后为秋分日,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下四个特殊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板书)春分 月21日前后——赤道 夏至 月21日或22日——23.50N 秋分 月22日或23日——赤道 冬至 月22日或23日——23.50S 明确:太阳直射始终在23.50S——23.50N之间移动。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页1.18图“阳光的直射与斜射”,得出结论:直射工区地面温度较高,斜射地区地面温度较低。

9 提问: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太阳光一年能直射两次,有的地方太阳则能直射一次,有的地方一次也不直射,请说出它们的各自的范围。(分别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13页1.19图“北纬40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图,思考: ⑴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冬至日最你26度30分;夏至日最高73度27分;春、秋二分界于二者之间,50度) ⑵计算400地区冬至的昼长(9小时),春、秋二分昼长(12小时),夏至的昼长(15小时) 从图中可以看出,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因而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少;夏至日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春、秋二分的昼夜等长,太阳高度介于二者之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地球公转不仅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且还引起了: 学生回顾并讲述家乡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情况

10 春季 3、4、5月 夏季 6、7、8月 →四季的更替 秋季 9、10、11月 冬季 12、1、2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地球公转引起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大,冬季小 昼夜长短的变化:夏季长,冬季短 我们把包括夏至(6月22日)在内的6、7、8三个月划为夏季;把包括冬至(12月22日)在内的12、1、2月三个月划为冬季;介于夏与冬季之间的9、10、11月为秋季,介于冬季与夏季之间的3、4、5三个月划为春季。夏季,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温度高;冬季,白昼时间短,太阳高度低;春、秋二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都介于二者之间。

11 讨论:⑴南半球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⑵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会有四季更替的现象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完后请一位同学总结。教师再演示这种假想的地球公转,并更进一步阐述: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的现象不仅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而且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一、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很大的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大带: 学生观察教材么13页“地球上的五带”图,明确: ⑴地球上有哪五带? ⑵五带的界线是什么? ⑶热带、温带、寒带的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北寒带 北温带 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12 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范围是多少?(23.50N——23.50S)因此,热带是太阳能够直射的地方,终年气温高,气候炎热。
温带四季更替明显。 学生观察地球(或地球仪),看一看哪一块大陆寒带面积最大,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五带中的哪一带? 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加深对五带的了解。 课堂练习: 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直射光在 和 移动,从而形成地球上 的变化和 更替。 ⑵五带中 四季更替明显, 太阳光能够直射。 ⑶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什么时候对南极考察最为合适?为什么? ㈣总结,扩展

13 地球的运动包括了地球的自转的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引起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的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从而在一年中形成了四季,而四季表现最明显的地区是在温带。地球不同纬受热不均,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 一、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 二、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一天 4.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轨道:椭圆轨道 5. 

14 1.  公转特征:地轴倾斜,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的夹角,且北极指向北极星附
春季 3、4、5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夏季 6、7、8月 产生 2.  地球的公转引起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秋季 9、10、11月 昼夜长短的变化 冬季 12、1、2月   北寒带 北温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二、参考资料 地球为何倾斜 地球绕地轴旋转,地轴呈23度27分的倾斜,因而才使地球有了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并进而支配着气温、风、降水和大气环流,所有这一切又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气候。

15 但是地轴并不是天生就倾斜的,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研究认为,地球在形成后约一亿年,尚无厚厚的大气保护,这时,一颗直径约为1000千米,重量约1000亿吨,的近地小行星,因受地球引力作用突然一头撞向地球,巨大的冲击力使地球的自转轴发生了23度27分的倾斜,表面温度也升高了约10000C,幸亏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命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却使地球从此有了更适合生物繁衍生长的外部环境。 昼夜更替的原因 昼夜和昼夜更替,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昼夜反映的是地球作为一个透明的球体,在太阳系中相对于太阳的背向关系;昼夜更替反映的是地球作为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着本身对于太阳的背向部位。简单地把昼夜更替成因归结为地球自转,对于地理教师,尤其是非专业的专职的中学地理教师钻研和把握初中有关这部分内容的教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

16 一般所说的昼夜,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3分56秒,通常说成24小时。在一个以上的太阳日中,由白昼到黑夜的交替往复就是昼夜交替。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存在着约66.5度的夹角,故晨昏线并不总是与地轴平行(或说重合),那么,在地球表面就出现了既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更替,也存在南北极圈内的从24小时到一年为周期的极昼极夜的昼夜更替,同时还存在着与昼夜交替并存的昼夜长短变化。现将三种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由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在春分日与秋分日的昼夜更替。全球不分纬度的高低,都在24小时内昼夜更替一次,并且昼夜等长。这种情况与地球公转有关,正因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升或降的交点上,阳光直射赤道,晨昏线正通过南北两极,所以才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等长的昼夜更替。第二,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引起的在北极圈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长短不等的昼夜更替。如北半球从春分到夏至,由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所以是北半球所有地区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反之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则变为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南半球与此相反。 上述两种情况中,引起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

17 第三,南北极附近地区,出现的极昼与极夜的更替。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造成地球的一端面向太阳而另一端则背向太阳,从而产生极昼与极夜。相对于赤道平面来说,我们可以把地球的轨道平面看作是倾斜的,轨道的一端偏北,一端偏南。地球公转时地轴与轨道平面保持66.50的夹角,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当地球移动到夏至点时,它正位于轨道的最南的位置,对于太阳来说,太阳正处于距赤道平面的最北位置,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全被照亮,出现极昼。地球处于最南位置的情况于此相反,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总之,地球在不断自转的同时也在不停的公转,地球的倾斜方向不变,只是有规律地改变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产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也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共同运动才是产生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全部原因,只是视情况而分主次罢了。


Download ppt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  知道: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