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章 激勵
2
前言 俗語說:「燈不點不亮,人不激不旺。」「你可以拉一頭牛到水邊,但無法強迫它喝水!」「人才是鼓勵出來的。」激勵是研究一個人完成一項工作的內在(心裡)意願,如何才能使員工盡心盡力的投入工作。內在看不到的原動力,造成外在的行為。 Ch 6 激勵 共34頁
3
前言 人是組織或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一名管理者若無法鼓舞員工士氣,無法激勵員工潛力,使他們努力地投入工作,則注定是個失敗的管理者。管理的基本定義是「透過他人以完成事情」,故管理者最關心的應該是員工能否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以達成組織或企業目標。 員工能否成功的達成目標,主要是決定於他們的能力及努力,能力源自於當初選用前的經驗,及錄用後組織或企業給予訓練工作的落實;而努力與否,則與其意願或激勵相關。 Ch 6 激勵 共34頁
4
前言 「激勵」有一些相同意義的不同名詞,如動機、希望、意願、態度、需要、興趣、慾望、願望、刺激、核心價值及驅動力等。電燈會亮是因為有看不見的電存在,員工努力工作與否,背後則有其道理存在。 Ch 6 激勵 共34頁
5
胡蘿蔔及棍棒理論 騾子磨麵粉時,用一支竹棍,此棍一端吊一條胡蘿蔔,放於騾子看得到的前方,另一端綁在騾子身上;騾子為了想吃胡蘿蔔而向前走,胡蘿蔔因為是掛在竹棍並綁在牠身上,故隨牠而向前移動,牠永遠也吃不到。若牠不想吃或一直吃不到而不願往前走,主人(或管理人)則用棍棒打牠,因為騾子怕被打,故又往前走。只要牠往前走動,不管是為了吃紅蘿蔔或怕被棍棒打,牠都對主人有貢獻,此即胡(紅)蘿蔔及棍棒(Carrot and stick)理論。 Ch 6 激勵 共34頁
6
前言 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意願,基本上可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自動自發且自願努力的員工是可遇難求的;外在力量可分為拉力(Pull)及推力(Push),拉力即誘因或激勵,推力即壓力或懲處。 Ch 6 激勵 共34頁
7
前言 工作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同一人在不同的年紀或不同環境下亦會有不同的工作理由,如: 為了賺錢或為了養家活口。
為了希望或為了光明前途。 因心底有份責任感、使命感,自我要求去做好事情。 只是習慣性的上班、下班,別人如此,我也如此。 覺得工作如遊戲,很好玩、充滿樂趣。 為了怕被罵、怕被罰款、怕被開除、怕被降級、或怕被看不起。 或其他千奇百怪的理由,如有人工作只是為了怕被人說成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只是為了有份工作。 Ch 6 激勵 共34頁
8
前言 激勵或懲處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出能自我要求及自我激勵且負責任的員工。正確的行為得到獎勵,錯誤的行為受到懲罰。沒有任何獎勵或懲處是永遠有效的,只有由內心發出的自我要求,自動自發的行為,才是組織或企業管理上成功與否的指標。 Ch 6 激勵 共34頁
9
激勵的意義 激勵(Motivation)一詞源自拉丁字「movere」,其主要的涵義是引發及推動,本書以「推動行為的動力來源」來定義激勵。
受到激勵的員工,其工作績效會明顯的增加,甚至可達數倍的成果,且其抱怨次數、缺勤率、怠工及離職率亦會明顯的下降。 Ch 6 激勵 共34頁
10
激勵的意義(續) 員工要的是什麼?如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每名員工在不同年紀及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的需要,不確定性使得激勵成為管理者每日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管理者必須一手抓人心,一手抓數字;得人心的管理者,員工有努力的意願及效率的觀念,必會有好看的績效數字;懂數字的管理者才知組織及企業內或部門的問題所在。故如何激勵員工,已成為管理者每日要思考的主要重點之一。 Ch 6 激勵 共34頁
11
傳統的激勵理論 近代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Taylor)認為,經理人要用「金錢」的力量來激勵員工,這也是傳統想法,如「有錢能使鬼推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實務,泰勒因而設立了薪資獎勵系統,其法如下: (一)首先設定績效標準 即每人每日的標準工作量,如設定每人每日標準生產量為50件。 (二)按件計酬 在標準工作量以下依較低工資按件計酬。 在標準工作量以上則依新工資率按件計酬。 Ch 6 激勵 共34頁
12
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 兩項基本前提: 人都具有動物性的需要,只有未被滿足的需要,才會影響到他的行為,換句話說,已被滿足的需要,不會是激勵因素。 人們的需要依重要性的層次而排列,只有在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之後,才會在意更高層次的需要。 Ch 6 激勵 共34頁
13
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續) (一)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指的是食物、水、衣服、住所以及其他身體日常所需,以滿足飢餓、口渴、寒冷、睡覺和性等需要。 (二)安全感的需要(Safety needs) 護自己,免於危險或威脅,在生理及心理上避免受傷害,即是安全的需要。 Ch 6 激勵 共34頁
14
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續) (三)愛及歸屬感的需要(Social needs)
此需要與人們對友誼、感情、愛人、被愛,及歸屬感等社會關係的需求有關,讓員工對組織有歸屬感及能被工作群體接受,均是企業組織滿足員工這方面需求的方法。 (四)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 包括個人對自己的尊重及受他人的尊敬、肯定及讚賞,此需求的滿足會導致榮譽感及自信心。 (五)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這是個發掘真正自我的過程,認知自我存在的價值。 Ch 6 激勵 共34頁
15
圖6.1 馬斯洛克的需要層級理論 Ch 6 激勵 共34頁
16
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是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又稱為激勵-維持(Motivation-maintenance)理論。 Ch 6 激勵 共34頁
17
雙因子理論(續) (一)維持因素(Maintenance factors)或稱之為保健因素(Hygine factors)
當某些因素沒有出現或不理想時,會造成員工「不滿足 (Dissatisfaction)」,但這些因素的出現,則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不滿足(No dissatisfaction)」。赫茲伯格認為這些因素與工作外在的因素(Extrinsic motivators)有關,如工作安全、薪資、內部人際關係(與上司、同事及部屬的關係)、公司的政策及管理方式、工作條件及主管的監督等,他稱這些因素為維持因素。 Ch 6 激勵 共34頁
18
雙因子理論(續) (二)激勵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或稱之為滿足因素(Satisfiers)
當與工作有關的內在因素(Instrinsic motivators)如升遷、被肯定、成就感、工作有趣、具挑戰性或重要、責任感等存在時,赫茲伯格認為員工就會具有高度滿足感的「滿足 (Satisfaction) 」;當這些因素不存在時,他認為也不會引起員工的不滿足,只是「沒有滿足 (No satisfaction)」。 Ch 6 激勵 共34頁
19
公平理論 亞當斯(J.S.Adams)的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又叫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源於工作的投入與產出的比較觀念(見圖12.3),重點在員工個人主觀比較後的認定。 (一)比較自己在工作上的投入與產出 (二)員工會將他的投入對產出的比率,與別人的投入對產出的比率,進行比較 (三)如果有不公平的情況發生,員工就可能會想辦法去改變它 Ch 6 激勵 共34頁
20
圖6.2 公平理論 Ch 6 激勵 共34頁
21
感到不公平,便會採取下列五個行動: 甲可能坦誠告訴其主管: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希望公司調高他的薪資。
甲可能會扭曲自己對別人報酬的認知,而使其合理化:如他可能會認為他得到較乙低的薪水是合理的,因為乙是公司董事長的兒子。 甲可能會改變他的投入與產出:他也許會降低努力,不再加班或不再把工作帶回家做,以求得心態上的平衡。 甲可能會選擇另一個不同的參考對象來比較:如丙可能早他一年入公司,但薪資卻比他低。 若以上四種方法都無效時,甲可能會選擇離職,因為他感到不公平。 Ch 6 激勵 共34頁
22
期望理論 佛洛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論(Expectancy motivation theory)是根據成本收益原則,認為個人努力的行為動機乃決定於:1.目標的重要性;2.目標實現的可能性。 價值感(Valences)是指對結果的喜好程度,或對達成目標的慾望強弱,亦即「主觀認定目標的重要性」。 期望值(Expectance)是指行動能否導致希望結果的概率,亦即「主觀認定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這是不確定的,也是機率性的。 Ch 6 激勵 共34頁
23
Ch 6 激勵 共34頁
24
組織及企業使用期望理論的四個步驟 員工認為工作可以帶給他什麼東西:正面的東西包括薪資、褔利、升遷、受肯定及施展才能的機會等,負面的東西包括挫折、焦慮、疲勞、受到控制及解雇的威脅等。 工作所能提供的東西,員工有多重視:此顯然與員工個人感受有關,與員工的個性、需求及價值觀有關。 員工必須要表現哪些行為,才能取得他所想要的東西。 員工認為他達到上司要求的機會有多大。 Ch 6 激勵 共34頁
25
組織及企業使用期望理論的四個步驟(續) 員工往往會依照管理者的期望去行事,就像小孩子往往會依照父母的期望去行事一樣,假如你預期他們表現良好,他們往往就會有好的表現;反之,假如你預期他們表現很差勁,他們真的就表現得很差勁。 Ch 6 激勵 共34頁
26
期望理論的重點 強調目標達成後的酬償:因此組織或企業提供的酬償應與員工的期望一致。
強調預期的行為:管理者可增加員工對工作結果的預期,亦即加強工作和後果的連結,只要努力夠就能達成目標。 Ch 6 激勵 共34頁
27
增強理論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又稱為效果率(Law of effect)或刺激反應論(Stimulus-response theory),認為行為的後果才是影響行為的主要原因。 Ch 6 激勵 共34頁
28
增強理論(續) 哈佛大學的史金鈉(B.F. Skinner)認為行為是經由學習的方式而來,不是由於內在的反射來決定,因此他認為可以藉由操弄某一特定形式的行為及其所隨附的結果,而來改變該行為的出現頻率;當該行為的隨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則該行為出現的頻率將增加;若隨附結果是令人痛苦或不想要的,則該行為將不再發生或減少出現的頻率。 Ch 6 激勵 共34頁
29
增強理論(續) (一)正面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
員工表現優良時,立即給予讚美、表揚或發給獎金、獎盃、獎狀、獎牌等等,以表彰其好的表現。 (二)負面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去除組織及企業所不想要的一種行為,而避開負面的結果,如遲到早退扣錢;阻止不好行為的再次發生,可用漸進的懲罰方式:1.口頭警告;2.書面警告;3.停職;4.解雇。 Ch 6 激勵 共34頁
30
讚美 一分鐘經理人(Ken Blanchard & Spencer Johnson)強調讚美的觀念,其一分鐘的讚美模式如圖12.4所示。
明確定的告知員工,他的行為是正確的。 告訴員工,為何他的行為是很重要的。 停下來靜默一下:默數1到5。 鼓勵他,重複他的表現。 Ch 6 激勵 共34頁
31
圖6.3 讚美員工的程序 Ch 6 激勵 共34頁
32
典型的懲處程序 口頭警告:嘮叨或叫員工到辦公室內叱罵指責,是為了避免不愉快的結果再次呈現。
書面警告:正式的記錄不良行為,比口頭警告嚴厲多多。 停職:強迫留職停薪一段時間,通常是3個月到1年的時間。 解雇:永久性的切斷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Ch 6 激勵 共34頁
33
熱爐原則 懲處應該是立即的:對員工的不良或錯誤行為,有立即的懲處結果,這和增強理論是一致的,員工的學習也是最快速的。
懲處是針對員工的行動:懲罰是對其錯誤的行為或不良的績效,不是針對他個人。 懲處對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是一致的:熱爐會燒傷任何一個觸摸到他的人,非常公平一致的,沒有階級、性別的差異。 Ch 6 激勵 共34頁
34
熱爐原則(續) 懲處必須提供教訓:員工受傷或受到懲處後,知道是錯在那裡,會清楚的知曉,未來如何避免再一次的受到懲處。
懲處應該具有建設性:一個人觸摸熱爐後,迅速地把手抽回,他不會被燒傷得很嚴重,也有改正行為的機會。大多數被熱爐燒傷的人,都會繼續使用熱爐,因為燒傷人並不是熱爐存在的主要原因。 Ch 6 激勵 共34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