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 第三节 荒诞派戏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 第三节 荒诞派戏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 第三节 荒诞派戏剧

2 什么是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戏剧流派。这一流派接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表现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主题。作家在剧中力求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他们常用漫画式的夸张和象征手法,直接以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荒诞派戏剧作品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戏剧结构,也没有具体特定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背景。人物没有性格,相互关系不明。舞台形象希奇古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人物语言文不对题,颠三倒四,重复罗嗦,前言不搭后语。代表作品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 尤内斯库 尤内斯库(1912年11月26日-1994年3月28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律 师家庭。母亲是法国人。1938年,他离开家乡,移居法国巴黎,任职于出版界。1949年,他开始戏剧创作。尤内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被誉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代表作品是《秃头歌女》。在尤内斯库看来,现实社会是不可思议、违背常规和荒诞滑稽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自我”而被异化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和彼此无法沟通。

4 《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中以多个场景展示现实世界的荒诞性。比如说,门铃响,应该是有人按了门铃,应该有人来,这是常理。可是剧中门铃响了三次,却都没有人来;第四次门铃响了,史密斯太太认为前三次都没有人来,着一次肯定也没有人来,因为事实才是正确的,常理是不对的,结果她有错了。由此看来,门铃响,有时有人来,于是没有人来,也就是人们“还是不知道门铃响是表示有人还是没人”。这个情节告诉人们,现实世界太荒诞了,总是捉弄人,它没有逻辑,没有理性,没有规律可寻。再有,剧中的挂钟始终在胡乱地敲,在9点的时候敲17下,刚敲过有敲29下,让人很难知道现在究竟是什么时间,它也是变幻莫测的,说明世界是没有次序的,是不可知的,人的理性在这样的时间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史密斯夫妇谈到已故的熟人勃比.华特森时,结果发现名叫勃比.华特森的人竟有十几个,夫妻、父子乃至亲戚都叫勃比.华特森。这说明在西方现代社会里,人是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因此也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描写暗示人的异化现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马丁夫妇虽然结婚多年,朝夕相处,却互不相识,只感觉曾经在哪里见过面,但有不能确定,最后经过反复交谈,才突然醒悟,他们原来是夫妻。这个荒诞清洁的背后显示的是现代工业社会所导致人类人格的丧失。他们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远,越来越无法沟通。

5 贝克特的生平 贝克特:(1906-1989)法国当代诗人, 小说家、评论家、戏剧家。为西方 荒诞派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年轻时在巴黎结识了乔伊斯。 受这位意识流小说家创作思想的影响,二战期间曾参加过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的小说和戏剧具有“新奇的形式”和“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贝克特真正具有世界影响,是由于他的戏剧。

6 贝克特的创作成就 贝克特是同时用两种语言写作的作家。他早期用英语,后期主要用法语写作。他的创作以名著《等待戈多》的上演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写小说,后期主要写剧本,剧本的成就最大。他一生完成了十几个剧本,最著名有《等待戈多》(1952)、《剧终》(1957)和《啊,美好的日子》等。

7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1953年在巴黎演出获得成功。从此之后风靡欧美,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场场满座,轰动一时。三十多年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并在许多国家上演。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在国内创作时,曾深受该作影响,创作了《车站》这样带有荒诞性质的作品还有后来的魏明伦创作的《潘金莲》等,也是荒诞剧。

8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9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10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吗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11 戈多是谁? “戈多”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关于“戈多”的象征寓意一直是评论的焦点。有人说戈多是从英语GOD借用而来,暗示神、上帝、造物主;有人认为戈多象征“死亡的结局”;还有人认为剧中的波卓就是戈多,或是生活中的某个人等等。当问及贝克特时,他则说:“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

12 主题思想 荒诞世界 人生等待 《等待戈多》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上揭示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本质,上演了一幕人类永恒地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13 1. 世界荒诞、人生痛苦 《等待戈多》反映了二战后的现代西方人普遍怀有的那种对人生的绝望感和荒谬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

14 2. 人生就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的核心和主题是“等待”。人们终生都在期待着 ,人类需要在等待的过程中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在希望的支撑下捱过这“漫长而无聊”的人生。 萨特说,希望是人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怀抱着希望而生活。因为人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希望才能使得个人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15 3.希望在“明天” 剧中两天的等待情景就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贝克特故意采用极其混乱的表述方式,把一切时间都捣混为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形式,缩小外延范围,年月日、春夏秋冬、早中晚全是不确定的,只有一类时间永远正确,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代表着“失望”,明天代表着“希望”,今天就是“等待”的同义词。只要是失望的肯定已成过去,只要有希望必然要到明天才能实现,而今天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16 荒诞特色 1.荒诞的剧情 2. 荒诞的舞台场景 3. 荒诞的戏剧语言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 第三节 荒诞派戏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