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必修二 经济史 第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必修二 经济史 第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必修二 经济史 第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2 考点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出中西合璧的   。经过革新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受到青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  。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开放

4   2.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近代中餐形成鲁菜、 菜、川菜、    菜四大菜系。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人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   并行于世。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近代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    成为典型特征。 淮扬 中西餐 西合璧

5 辛亥革命 新中国 婚丧 平等 4.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 。
  4.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   。 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深刻影响社会习俗,  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礼仪的简化则显示出  、自由等文明精神。 辛亥革命 新中国 婚丧 平等

6 【学法指导】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而且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

7 【学法指导】因此,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列表掌握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而探讨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从整个中国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对比概括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特征。同时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8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以  、    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 人力 机械动力

9   人力、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   、  、公共汽车。20世纪50年代以后,    成为城市交通的中枢。近代中国先进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
 与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  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 年代初。交通工具发展在地域上呈现出   性。 自行车 电车 公共汽车 1865 飞机 铁路 20 不平衡

10   2.通信工具的发展   邮政通信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  开始试办邮政,后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福建巡抚在   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开创邮电合一新时代,独立发展。   电信事业的发展:1882年,  传入中国。改革开放后,技术发展与普及率增长迅速。目前中国电话用户已居世界第 。 海关 中华邮政 台湾 电话

11 【学法指导】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12 【学法指导】交通工具的更新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复习中,着重掌握近代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史实,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一些数据的比较来认识中西部与沿海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差距。

13    三、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中国近代    的兴起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西方      产业的发展和  扩张。        资本主义 报业 文化

14    (2)特征:以  和  为主要内容,    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3)状况:19世纪40年代,   。   开始办报。1873年,《    》出版,标志国人办报开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与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相比,   报刊更受民众的欢迎。       新闻 言论 铅字印刷 在华传 教士 昭文新报 通俗性

15   2.广播影视的发展    (1)近代中国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  年代。1896年,电影第一次在     放映后,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     。    传播网建立,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0 上海 北京 中央电视台 广播电视

16    3.互联网的发展   当今社会由  时代向  时代转变。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2003年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 位。互联网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工业 信息

17        “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点一中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考点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大众传媒的五大种类: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前三者在近代旧中国兴起;后两者在新中国成立后兴起。复习时,应注意掌握近现代中国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历史,并分析说明这些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8   1.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其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化。

19   其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其三,近现代以来,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汇与碰撞,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推动了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20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互联网改变了民众单调的政治生活;构筑了新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1   3.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同样呈现出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表现为一个急速的不平衡的演进过程。从时间上看,它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2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从地域上看,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是由沿海开放口岸、通都闹市向着周边区域扩散,特别是粤闽、苏浙、京津、湖广等省份地区,变化较其他地区远为显著。从主体上看,最早发生变化的士绅阶层,后来移向新兴的平民阶层,最后惠及“寻常百姓家”。

23 例1     (2009·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4     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答案为B。

25 例2 (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     戏台、秀才、小足板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清末民初出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故答案选D。

27 例3    (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28    从本题中的信息可知交通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A、C、D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

29 例4    (2010·海南单科)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30    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

31 例5    (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32     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答案选A。

33

34 近代中国经济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现代中国经济 社会生活变迁

35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萧条、短暂发展、萎缩、困境

36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制定执行“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基础 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实现所有制转变 召开中共八大,实现良好开端和成功探索 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失误 发动“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破坏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新时代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初步形成格局 20世纪80年代探索 20世纪90年代探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7 服饰的变化 中西餐并行于世 居室建筑的变化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邮电通信设施的广泛使用 大众报业的发展、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大众传媒的发展:

38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所有制形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所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9   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等问题。     

40   发展结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1   2.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42   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3   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4   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45   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没收南京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三大改造时期,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各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实行公私合营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这次调整和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工作过急、过粗、简单化的问题。     

4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间接管理、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城市经济出现空前活跃局面。中共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城市经济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47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人们不断地在获取信息,其中离不开媒介之一——报纸。阅读下列材料:(37分)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人们不断地在获取信息,其中离不开媒介之一——报纸。阅读下列材料:(37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国的报业简况: 阶段 报刊数量 年均办报 概况 第一阶段 1815~1860 18种 0.40种 全部为外国人所办,且创办者多数是外国传教士;多数创办于国外或海外;内容基本上以宗教宣传为主,杂以少量知识性内容,谈不上有多少新闻性;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48 续表 阶段 报刊数量 年均办报 概况 第二阶段 1861~1895 约113种 3.23种
以在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所办为主,但办报地点大多已移至内地;一些中国旧式文人开始进入较为先进的近代形态的外报工作;有了中国人自办报刊最早的尝试;报刊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社会对报刊的评价低下

49 ——改编自李斯颐《清政府与清末报业高潮》
续表 阶段 报刊数量 年均办报 概况 第三阶段 1896~1898 105种 35.00种 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人物直接创办了一些著名的政论报刊,他们的办报活动得到一些重要官员的支持;报刊的社会地位开始提高,报刊的社会作用得到社会精英层的认可    ——改编自李斯颐《清政府与清末报业高潮》

50   请回答:   列举材料一第二阶段“中国人自办报刊”和第三阶段“著名的政论报刊”各一例。(4分)     【参考答案】第二阶段:《申报》等。(2分,答对一例即可)第三阶段:《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2分,答对一例即可)

51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中国报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9分)扼要指出19世纪中国报业的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52   【参考答案】趋势:①报刊数量年均办报呈现出上升势头;②由外国人在华办报发展到中国人自办报刊;③报刊的内容由单一趋向多样化;④报刊的作用逐渐加强,社会地位逐步提高;⑤办报地点由大多在海外逐步转移至国内。(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推动了思想解放;③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等。(4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53 材料二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54 续表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篇

55 续表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56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9分)     【参考答案】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族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9分,答出其中三个领域即可)

57   材料三创刊于1948年6月的《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大报。  

58   请回答:   依据报纸内容,报纸可分为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通俗性报纸等,《人民日报》应属于哪一类报纸?(2分)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登的两则新闻之间有何关系?试结合中美关系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9分)

59   【参考答案】类型:属于综合性报纸。(2分)关系:①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分)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了中国政府的统一事业。(3分)③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国政府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4分)


Download ppt "必修二 经济史 第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