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絺 庞 Modified 7年之前
1
刘伯红 2012年10月 云南 bohongliu0269@vip.sina.com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在中国的进展与挑战 刘伯红 2012年10月 云南
2
汇报两个问题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2、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的进展及挑战
3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社会性别主流化”一词是由英文gender mainstreaming直译过来的,一些国际机构,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始使用“性别平等主流化”(GEM, gender equality mainstreaming)的表述。
4
1、社会性别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它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80年代后被联合国采用,是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
5
关于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简称性别。
例如女人和男人有不同的染色体、第二性征,产生不同的激素。 生理性别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如女人生孩子)或很难改变的。
6
关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关系。即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等。 例如,赵树理讲的故事。
7
这些差异和关系会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与生理性别不同)。
例如,布伦特兰的故事。
8
关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既定社会、社区或人群中,被人们所认为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社会性别角色描述哪些活动、任务和职责被视为男性行为,哪些被视为女性行为。 例如,男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养家人,而女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家庭照顾者,次要的养家人。
9
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角色在每个社会中被固定和强化了,变成人们的一种社会期待,一种性别的人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就是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往往是不自觉的。例如,“常回家看看”。
10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和巩固。社会性别角色和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例如,小学生的对话或中学生的对话。
11
中国社会性别发展图 幼儿 可爱 四级体力劳动 单位 事业、养家 大学 事业/创业 中学 科学/外交 小学 男子汉/坚强 男性 女性 幼儿
漂亮/乖巧 中学 文科/老师 大学 嫁有钱人 /稳定 单位 温柔、照顾家庭
12
北欧社会性别发展图 幼儿 男性 可爱 女性 四级体力劳动 小学 坚强/礼貌 中学 上大学/了解外面的世界 大学 自立/事业 单位 责任/家庭
13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限制了男女两性(不仅仅是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社会性别问题不仅是女性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问题。
14
2.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歧视、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15
社会性别差距(gender gap) 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在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和福利等方面,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不应导致社会发展上的不同。 例如:女大学生就业。
16
社会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定义:“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或基本自由。” 但是,“为加速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临时特别措施”和“为保护生育而采取的特别措施”不得视为歧视。
17
歧视的主要形式 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形式上的、也有实质上的;有显性的,也有隐蔽的;等等。随着反歧视努力的深入,人们对歧视存在形式和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主要讨论歧视通常存在的两种类型:直接歧视、间接歧视。
18
直接歧视 直接歧视(也称“形式上的歧视”或“有目的的歧视”)指明显歧视或忽略女性的行为,有歧视的目的。
直接歧视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所受到的待遇明显低于另一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待遇。 直接歧视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歧视,因而也是法律明确严格禁止的行为。
19
间接歧视 间接歧视(也称“实质性歧视”)是指没有企图歧视女性但是有歧视“效果”的行动或忽略,即指某项规定、标准或做法看似中立,没有区别对待任何人或群体,但实际上却导致某人或某一群体不成比例的不利影响。 间接歧视表明,对所有人使用同样的条件、待遇和要求,由于有关人员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特点,可以在事实上导致非常不平等的结果。 间接歧视强调歧视的结果和实质性。
20
由于“歧视”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因此,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中,不愿意承认歧视行为和现象的存在,只承认有忽视、轻视的问题。
21
辨认对妇女的歧视 在我国农村,如果夫妇生育的第一胎是女孩,允许4年或若干年后生二胎
根据女性的生理特征,给予怀孕、生育、哺乳的女工一定的产假,产假时的工资不变 因为生育不能工作,从而应解除与女工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 由于两性的社会分工不同,在招工、提拔时,应优先男性,以发挥他们的特长 由于女性缺少机会和资源,在同等条件下,应首先使用和提拔女干部,以促进妇女参政
22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应让女性提前5-10年退休,把就业机会让给年轻人
在录取大学理科生和国防生时,应提高女生的录取分数线,女生不适合从事军事领域和理工科的学习与工作 因女性的生理特征,应禁止女性从事井下、夜班、有毒有害、高温、高空、冷水和重体力劳动 在录取大学文科特别是语言方面的文科生时,应降低男生的录取分数线,否则,会剥夺男生学习语言的机会 为保障资金安全,在发放银行贷款时,申请贷款的人应一律出具资产证明、房产证明,并有贷款担保人
23
社会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
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做出各种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 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24
平等的不同形式和阶段 关于平等的含义与内容,我国有不少争论,例如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平等和平均主义的关系等等。
在国际社会,人们对平等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取得一定的共识。 在基本人权的框架下,平等曾经表现为三种形式:形式平等、保护性平等和实质性平等。
25
形式平等 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权利应该是相同的,赞成给予女性平等的机会,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以男性为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例如,文化革命中的“铁姑娘战斗队”和“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 由于形式平等缺乏社会性别视角,以致于使妇女和男性的权利都得不到有效保护。
26
保护性平等 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护女性。女性被假定为弱者,不合适做某些事情。
这造成了对妇女的长期不利结果。女性失去了获得多种不同经历的机会,因为她们被排斥于那些认为对她们有害的环境之外。 这一方面使那些陈规陋习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男性不需要任何针对危险或危险职业的保护。 保护性平等的干预措施总是着眼于排斥女性,而不是探究造成女性(甚至男性)难以享受权利的情况或环境。
27
实质性平等 实质性平等,即指结果的平等或事实上的平等。它既考虑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生理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又肯定性别平等。它包括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实质性平等强调有必要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即通过提供有利条件或采取积极行动),让女性行使并享受权利(结果的平等)。 当前,国际社会致力于促进实质平等并通过责任方法和行动方法实现平等。
28
辨认性别平等/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就是“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男女平等就是让男人做适合男人做的事情,让女人做适合女人做的事情,男女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 根据男女的不同生理和性格特征,男生比较适合学习理工科,女生比较适合学习人文社会科学 男女平等就是男女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男女平等就是根据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给予不同的对待,在社会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和保护
29
男女平等就是男女平等地参与竞争,不应给予女性任何与男性不同的对待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权利、责任、机会、待遇、评价等方面的平等 只要女性提高自身素质,发愤图强,就能逐步实现男女平等 对于一个职业女性来说,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矛盾是最重要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女孩应该“富”着养,男孩应该“穷”着养,比较符合男女孩子成长的规律
30
社会性别公正(gender equity)
社会性别公正指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给予公平待遇。这可以包括同等待遇,也可以包括在权利、福利、义务和机遇等方面,为了平等而有所不同的待遇。 例如:女职工的产假,就是根据女工的不同需求,给予女工的与男工不同的待遇,但它体现了社会性别公正。
31
3、关于社会性别主流化 由来: 社会性别主流化、也称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的提法,最早反映在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里,集中表述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
32
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将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2000年北京+5特别联大再次确认这一战略。 2005年联合国北京+10会议继续强调这一战略。 2010年联合国北京+15会议继续总结和推行这一战略。
33
关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定义 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一致结论,即: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任何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或项目计划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它是一个战略,把妇女和男人的关注、经历作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设计、执行、跟踪、评估政策和项目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以使妇女和男人能平等受益,不平等不再延续下去。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
34
4、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步骤和机制 1995年以来,联合国各成员国及相关国际机构,在履行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35
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步骤 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意识;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包括人员的能力建设); 社会性别统计; 社会性别分析;
制定双头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法律、项目; 贯彻双头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法律、项目; 社会性别预算; 社会性别评估; 社会性别审计; 社会性别问责制。
36
二、性别平等事业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37
进展一:国家的政治意愿和倡导 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所谓“基本国策”,就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这是将社会性别主流化融入中国社会文化与现行制度的一种表达。
38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球化与工会论坛”(2008年)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提法,进一步表达了在中国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国家意志和政治意愿。
多位国家领导人和主流媒体强调,在全社会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
39
进展二:逐步建立和完善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机制(国家层面)
建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制定和执行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在一些机构中进行了社会性别培训 在国家统计局初步进行社会性别统计,等
40
进展三:促进立法决策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05年被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定
2007年,推进在《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中增加了促进就业公平的专门章节 将性别平等纳入多项法律的修改之中
41
进展四: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社会性别研究、分析和倡导的能力,培养了一支专门人才队伍 对111号《反对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研究和倡导
对100号《同工同酬公约》的研究和研讨 对156号《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就会平等待遇均等公约》的研究和研讨 对183号《生育保护》的研究和讨论 对“男女退休年龄”的研究和倡导 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研究和政策推进 对“家政工职业规范和权益保障”的研究与倡导 对“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的研究和倡导 对分性别统计的研究和探讨, 对“社会性别预算”的倡导和试点,等。
42
中国性别平等面临的挑战 面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在提高妇女地位、推进性别平等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3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和中国性别发展指数排位比较
1992- 1994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世界位次(HDI) 111 87 96 104 94 85 81 中国性别发展指数世界位次(GDI) 71 76 77 83 64 73 中国妇女权力指数世界位次(GEM) 23 缺项 57
44
挑战一: 习惯把社会性别问题看成妇女问题 在对社会性别问题性质的认识上,主流化战略强调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男性和女性两性的问题,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没有男性的改变和参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性别平等问题。 如果把社会性别问题看成是单纯的妇女问题,妇女组织的问题,或某一部分人、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性别问题妇女化。
45
挑战二: 习惯把妇女组织当成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责任主体
在对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责任主体的认识上,主流化战略强调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责任主体首先是政府。即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首先是政府的责任,特别是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者的责任。 如果把妇女组织当成首要责任主体,由妇女组织取代政府履行职责,就会不利于政府充分履行对性别平等的承诺,降低政府中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权威性、影响力和效率,也是社会性别问题边缘化的一种表现。
46
挑战三: 对男女平等的标准有一定的误解 在对平等标准的认识上,主流化战略强调破除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后的平等标准。即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在不受各种成见、传统角色分工和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能力和做出选择,指男人和女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责任、机会、资源、待遇和评价。 如果以传统的男性行为为标准,使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模一样;或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把“男主外、女主内”当成社会性别平等,都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表现。
47
挑战四: 忽视基本人权框架下男女都应享有的 所有平等权利
在对平等的权利基础的认识上,主流化战略强调男性和女性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所有平等权利。即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所有人权和根本自由中不可剥夺的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性别平等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在基本人权框架下享有所有的平等权利。 而不是由于性别、城乡、年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限制,男性或女性只能享有一定范围内的、有等级差异的权利。 在基本人权的框架下,女性特殊的利益包括:生育保护、消除工作场所的性骚扰与暴力、改善高风险行业的工作条件。
48
挑战五: 对导致性别不平等的原因认识不足 在对性别歧视原因的认识上,主流化战略强调导致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性别机制,同时注重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种族、民族、年龄或残疾等对性别差异的复杂作用。 如果仅仅认为导致性别歧视的原因是私有制、阶级压迫、生产力发展水平、传统观念和妇女素质低,就难以全面认识导致社会性别歧视的真正原因。 例如,市场经济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49
挑战六: 不习惯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在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上,主流化战略强调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性别机制下,所有的政策、法律、计划、项目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坚持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分析各项法律、政策、观念和行为,提高现有制度和机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 如果仅仅用妇女的今天和妇女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展示妇女取得的社会进步;或用简单描述的方法,把妇女本身当作问题,就容易把社会性别问题简单化,难以发现解决社会性别问题的有效途径。
50
例如,对收入的不同分析 1990年第一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990年城镇女性的平均收入是男性的77.5%,农村妇女的平均收入是男性的79%。 2000年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0年间,在业女性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女性的平均收入是1990年城镇女性平均收入的4倍,与女性自己相比,城镇女性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男性相比,城镇女性的平均收入只是男性的70.1%,两性收入的差距扩大了7.4个百分点;而农村妇女的平均收入从1990年的79%降为59.6%,两性收入差距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2010年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城镇和农村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仅为男性的 67.3%和56.0%,两性平均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51
女性劳动收入相对较低,两性收入差距较大 城镇 农村 城乡男女年均劳动收入分布(%)
52
挑战七: 误以为经济发展自然等于性别平等 在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前提条件的认识上,主流化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不能简单替代性别平等。即性别平等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它需要坚定的政治承诺和可持续的政策机制。 如果仅仅依赖巨大的财富,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而然带来妇女地位的提高;或把经济发展和性别平等对立起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求得经济发展。这些片面发展观和经济决定论不但会导致性别平等事业的停滞和倒退,而且也不会真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3
因此,在实现性别平等、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致力于提高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消除性别歧视的能力。
性别平等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此奋斗!
54
以上汇报仅供参考,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耐心和聆听!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