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研究进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研究进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研究进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2013年4月24日

2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进展 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 深入分析研究选题 定量研究及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3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是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国情、妇情调查。调查时点,2010年12月1日。
第一期,1990年9月15日 第二期,2000年12月1日 研究目的:全面、准确地反映状况、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妇女地位变化的因素和机制,探究社会结构变迁与妇女地位变迁的关系;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妇联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4 调查的主要特点 权威性: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相关研究机构鼎立支持
权威性: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相关研究机构鼎立支持 各级妇联组织、统计局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密切配合 广泛性: 样本: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1240个区、县、市、6200个村 居委会、93000个家庭户;加上5个典型群体,即儿童、老年 在校大学生、受流动影响人员、高层人才,共约10万个样本。 各省区市3000个样本,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 全国代表性样本30000个 内容看:包括健康、教育、经济、社会保障、政治、婚姻家 庭、生活方式、性别观念和态度、法律权益和认知九个方面 追踪性: 继1990、2000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国规模(范围)的国情、妇 情调查。

5 调查数据的主要特点 科学性: 分层、三阶段、不等概率(PPS)抽样,数据加权 代表性: 全国样本对全国有统计代表性
30个省区市的样本对本省有统计代表性 对比性:样本男女各半、城乡各半,区域比较、省际比较、群体 比较(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户籍类型等) 综合性: 既有时点数据,也有一些回顾性数据 例如: 您目前的就业身份是?(时点状况) 您是多大年龄开始工作/务农的?(回顾当年的状况) 您目前是否有妇科病/男科病? (时点状况) 最近三年,您有过身体有病去拖着不看的情况吗(回顾 最近三年的情况)

6 除主调查群体外对五个典型群体重点调查 成年女性(18-64岁,主问卷) 女童(10-18岁,专卷) 老年妇女(65岁以上,专卷)
女童(10-18岁,专卷) 老年妇女(65岁以上,专卷) 在校女大学生(专卷) 受流动影响女性(附卷) 高层女性人才(附卷、专卷) 群体研究的目的:为更深刻地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妇女整体和不同女性群体地位变迁的影响,科学解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妇女发展、妇女地位的关系。 典型群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无论是原有的、还是新生的群体、其地位状态的演变应与我国社会结构的走势具有紧密的关系,或者说社会结构变迁对其地位变化更有意义和解释力;二是这些女性群体与其相对应的男性群体在地位现状和演变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7 调查研究进展 2009年起前期研究和准备,确定方案、设计问卷和试调查,样本选取、调查员培训
2010年12月1日正式调查。(前半个月,后1个月内) 2011年7月前,问卷核查、数据录入、清理 2011年10月21日,发布主要数据报告,截止到2012年5月,17个省区市发布报告,截止到目前28个省区市发布报告 已完成并上报妇女土地、工作家庭平衡、退休年龄等专报、要报,得到刘延东、李源潮等领导批示。

8 调查研究进展 2012年5月召开全国研讨会,2012年7月在社会学年会上举办专题论坛,完成研究论文70余篇
2012年6月扩展数据分析队伍,吸收部分课题组外专家参与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完成论文10余篇 论文已经并陆续在中国社会科学、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期刊发表 2012年10月起,进行全国研究总报告(专著)撰写 2013年3月,第一本省级研究专著出版(天津),上海、重庆、福建、浙江、湖南、北京等省市研究专著已经进入出版程序 2013年年底前全国总报告(研究专著)即将出版

9 研究的主要发现——主要数据报告 健康状况 身心健康状况——18-64岁女性中,64.2%健康自评“良好”,80.9%报告没有受到慢性病的困扰,80.7%回答没有妇科疾病,60.0%认为自己基本没有心理健康问题。 体检情况——最近3年内,42.2%的妇女做过健康体检,城乡分别为53.7%和29.9%;54.9%做过妇科检查,城乡分别为62.8%和46.5%。老年妇女做过健康体检的为38.9%。 孕产妇健康——城镇35岁以下妇女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做过产前检查的为94.8%,在医院分娩的为97.2%;农村相应比例分别为89.4%和87.7%

10 受教育状况 受教育年限——18-64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城镇10.1年,农村7.1年。
受教育结构——18-64岁女性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4.3%,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33.7%。城镇25.7%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 青年女性教育——30岁以下青年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0.4%,比男性高4.5个百分点。

11 分城乡、性别、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2 经济状况 就业和收入——18-64岁女性在业率为71.1%,城乡分别为60.8%和82.0%;女性在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3%、14.5%和40.2%;城乡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分别为男性的67.3%和56.0%。 获得贷款——9.0%的女性获得过生产经营性贷款,比男性低5个百分点。但女性获得政府贴息、低息或其它形式的小额贷款为37.3%,略高于男性,农村妇女(39.9%)明显高于城镇女性(29.4%)。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农村在业女性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为24.9%,比10年前提高14.7个百分点。返乡妇女非农劳动的比例达到37.8%,比从未外出务工的高16.3个百分点。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失地比例比10年前增加11.8个百分点,达21%,高于男性的9.1%。因婚姻变动而失去土地的占27.7%,男性仅为3.7%。由于征用流转等原因失去土地的农村妇女中,87.9%获得了补偿等收益,未能获得的占12.1%,比男性高1.9个百分点。 12

13 城乡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分别为男性的67.3%和56.0%。
农村 城镇 图4-2 城乡男女年均劳动收入分布(%)

14 社会保障状况 养老保障——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女性能够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比例分别为31.1% 和73.3%。
医疗保障——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女性能够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95.0% 和87.6% 。 女职工特殊保护——近10年,87.3%的城镇单位女性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产假时间达到国家规定,产假期间有基本工资或收入与产前差不多的占73.6%。 14 14

15 分性别、按户口性质划分的养老和医疗保障状况(%)
15

16 政治状况 参与各级管理——11.2%的女性参与过各级管理和决策,54.1%的女性至少有过一种民主监督行为,18.3%的女性主动给所在单位、社区和村提过建议。 关心国家大事—— 92.9%的女性关注“国内外重大事务”,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医疗改革、住房问题、三农问题是女性最关注的前5项议题。 参与选举村委会——近5年来,有83.6%的农村女性参与了村委会选举,投票时能够“尽力了解候选人情况”、认真投票的占70.4%。 16 16 16 16 16

17 婚姻家庭状况 婚姻状况——18-64岁女性中85.0%处于已婚状态。85.2%的已婚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地位表示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男性的89.3%。 家庭重大事务决策—— “家庭投资或贷款”决策由夫妻共同商量及主要由妻子决定的比例达74.7%,比10年前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妻子参与家庭“从事什么生产/经营”和“买房、盖房”决策的比例分别为72.6%和74.4%,比10年前提高了5.7和3.9个百分点。 家务劳动分担—— 88.6%的人同意“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但女性承担家庭中大部分和全部做饭、洗衣服等日常家务的均高于72%,男性均低于16%。99.9%的三岁以下孩子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母亲为主要照料者占63.2%。 房产拥有——女性有房产(含夫妻联名)的占37.9%,男性为67.1%。已婚女性自己名下有房产的占13.2%,与配偶联名占28.0%;男性分别为51.7%和25.6%。未婚女性中6.9%有名下房产,未婚男性为21.8%。 17 17 17

18 生活方式 劳动与休闲——在工作日,女性的总劳动时间(含工作、往返路途和家务劳动时间)为574分钟,男性为537分钟;在休息日,女性的休闲时间为240分钟,男性为297分钟。 社会行为——72.2%的女性到过本县区以外;35.2%的女性最远一次出行目的是旅游;有55.2%的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经常锻炼的占14.9%;有20.2%的女性参加过村街社区文体活动;29.1%的女性上过网。女性参加捐款和志愿者活动的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宗教信仰—— 12.6%的女性有宗教信仰,城乡分别为10.1%和15.4%,男性有宗教信仰的占8.3%。 18 18 18 18

19 法律权益与认知 知晓法律——有83.4%的人知道中国目前有专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比10年前提高了9.6个百分点,其中,80.8%的人认为《妇女权益保障法》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有用。 认识歧视—— 7成以上的女性对歧视现象有明确认识,认为“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提拔”、“同工不同酬”、“因结婚/怀孕/生育而被解雇”和“因生女孩被人瞧不起”现象属于歧视。 遭遇歧视——在就业方面遭遇过性别歧视的女性占10.0%;在工作/劳动/学习中,遭遇过性骚扰的女性占7.8%;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已婚女性为5.5%,农村和城镇分别为7.8%和3.1%。 19 19 19 19 19

20 性别观念和态度 “四自”精神——18-64岁女性中,86.6%“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88.9%“在生活中主要靠自己,很少依赖他人”;男性的相应比例分别为92.2%和95.2%。 性别平等态度——对“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说法,分别有83.5%和88.6%表示认同。有86.7%的人赞同“男女平等不会自然而然实现,需要积极推动”。 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态度——有61.6%的男性和54.8%的女性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观点,与2000年相比分别回升了7.7和4.4个百分点。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有40.7%的男性和48%的女性表示认同,分别比2000年分别回升了10.5和10.7个百分点。 对男女平等现状的看法—— 59.5%认为目前我国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差不多,33.7%认为男性地位比女性更高,3.4%认为女性的地位更高,3.3%说不清。 20 20 20 20 20 20

21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主要进步 女性健康及保健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产前检查比例和住院分娩比例大幅提高
女性教育结构明显改善,男女两性受教育差距显著缩小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比重提高 城镇单位女性社会保障状况明显改善,性别差距缩小 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程度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女性决定个人事务的自主性提高,两性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上更为平等 男女共同分担家务的观念得到更多认同,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缩小

22 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中西部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健康状况有待改善 女性劳动收入相对较低,两性劳动收入差距较大 农村妇女失地和土地收益问题突出
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仍面临障碍 女性家务劳动负担较重 性别歧视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

23 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将妇女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重视妇女地位的监测评估,推动社会各领域的性别平等
要针对主要矛盾,切实解决影响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问题 要着力促进中西部农村妇女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妇女的发展能力 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价值观,积极营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文化环境

24 研究的主要发现——专题论文 她们缘何要求与男性同龄退休? ——全国课题组谭琳、杨慧
她们缘何要求与男性同龄退休? ——全国课题组谭琳、杨慧 尽管机关事业单位女性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方面相差无几,但是她们的实际退休年龄明显低于同龄同类男性。女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77岁,处级及以上女干部54.38岁,分别比男性低3.97岁和3.98岁。 不仅如此,她们的实际退休年龄还明显低于政策退休年龄。与十年前相比,女性实际退休年龄有所下降,与同龄同类男性的实际退休年龄差距不断拉大。 这样的状况对机关事业单位女性的职业发展机会和退休后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5 男女实际退休年龄累积百分比(%)

26 家务分工对性别社会分层的影响 ——全国课题组郑丹丹
分析结论:个体在家庭中的夫妻家务劳动分工状况会影响其在更大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并进而影响宏观社会现实本身。 具体说来,家务劳动时间越多,在家务劳动分工中承担越多,越有可能导致较低的收入和职业状况,在夫妻对比中也如此。 讨论:机制解释:女性在家庭私领域中的不利地位(承担更多家务、围绕丈夫进行家庭策略抉择),可能来自择偶梯度现象。社会的性别文化以男强女弱的夫妻搭配方式不断呈现,在家庭领域中,出于性别文化安排或理性选择考虑,都有可能会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理性”安排,进而导致女性的工作场所的表现受到局限。社会分层中男强女弱的性别样式,可能部分地源于在一个个家庭中,女性大多与一个更强大的男性在竞争。

27 经济赋权对家庭暴力影响 就业 不同赋权特征下的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存在显著差别。 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将显著降低其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
农村女性就业收入的增加也将显著降低其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 人民大学:宋月萍

28 经济赋权对家庭暴力影响 财产资源 农村女性对财产资源的掌控将能有效防范家庭暴力。
农村已婚女性如拥有宅基地,其遭受家庭暴力的风 险将显著降低;反之,如因婚姻失去土地(承包 地),其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则将显著增加。

29 性别收入差距 ——河南省课题组周福林

30 提升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福建省课题组
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面临以下四大挑战: 一是日益增长和多样、多元、多层面、多维度的妇女需求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是性别平等大趋势与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妇女因素的惯性力量之间的冲突; 三是三农问题的性别化和性别问题的三农化; 四是现代化问题的性别化和性别问题的现代化。

31 大学生价值观标准的社会性别差异 ——全国课题组石彤、李洁
大学生价值观标准的社会性别差异 ——全国课题组石彤、李洁 研究发现:当评价对象为男性时,男性应答者更多的强调经济利益和竞争的物质主义因子;当评价对象为女性时,女性应答者更多的强调社会联系和生命意义的因子。 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并非“本质主义”意义上的,而是和社会文化与情境相关的。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让她们更容易和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帮助,所以女大学生在评价女性的时候,更看重社会联系和生命意义的维度。而男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定位上更趋于传统,亦即更多的将男性成功定位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上,因而在评价男性的时候,他们比女性更多的强调了利益和竞争相关的物质主义维度。

32 老年人经济安全的性别差异 ——全国课题组杨菊华
单个指标+综合指数:老年女性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经济生活并不安全 经济安全的城乡差距更甚于性别差异,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安全状况尤为堪忧 性别+城乡:农村女性的经济安全状况最差 即便其他因素相同,经济安全的性别差异依旧 教育程度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前的职业对老年人经济安全的影响最大,反应了生命历程的影响 整个生命周期弱势地位的累积 老年妇女的弱势地位

33 流动的影响:资源和机会——全国课题组郑真真
迁移流动为妇女提供了发展机会:经济参与和非农就业 个人层面的主观感受:不同女性群体之间的差距和性别之间的差距 条件限制:处于家庭与工作的矛盾之间 注意30-39岁返乡妇女与其他妇女的差距

34 女童的生存与发展 ——全国课题组和建花 问题的提出:影响我国妇女地位的一些因素如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是否在女童身上也有所反映?是什么让女童最终在社会和家庭中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女人? 研究发现:与男童相比,女童的地位和状况可概述为“平等兼优势”女童与男童较为平等地享有生存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在学业等发展领域,女童还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女童群体内部有差异,农村女童、少数民族女童、留守女童等女童中的一些特殊群体需要重点被关注。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在家庭劳动分工上,带有传统的烙印,女童承袭了女性在家务劳动上更多投入的模式,性别角色分工初现端倪。相比男童,女童更经常做家务,而且家务劳动的时间更长,同时,影响女童发展的不少隐性障碍特别是传统意识的教育环境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依然顽固地存在。 农村女童遭遇性骚扰具有统计意义——宋月萍

35 深入分析研究选题——定量研究 历史比较 两期、三期调查数据的历史比较(教育) 同一调查不同年龄、代际的比较(教育) 注意与国家发展策略和妇女发展目标的衔接。重视宏观社会结构变动、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和不同发展策略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

36 数据分析: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 “推移”现象及其解释 ――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
农村中两性受教育年数的差异拉开的阶段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推移”现象。如在时间上,80年代女性大多在小学五年级离开学校,而在九十年代,女性大多在初中二年级离开学校。认为,经济增长不一定能消灭教育上的性别不平等,而只是推移不平等发生的阶段。

37 九十年代中两性受教育年数的差异拉开的阶段发生了“推移”。
机会增加。后一个图中的线条高于前一图中的线条。 性别差异缩小。后一个图中,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明显要比前一个图中两条线的距离要近得多。

38 东中部城市地区的教育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进入大学上(第13年)。西部城市地区,第9年到第12年是性别差异拉大的主要时期。
在空间或地域上,两性受教育年数差异拉开阶段同样也存在着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应的“推移”现象。

39 分城乡分年龄女性在业率比较(%)

40 综合性交叉性问题的分析研究 个人问卷调查资料具有便于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分析的特点与优势。 可以进行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宏观:
社会结构变迁与性别分层 非正规就业对妇女发展的影响 非农劳动力转移对男女两性的影响 妇女信教的特点与原因

41 社会阶层的性别结构(%) 注:图中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经理人员,3=私营企业主,
39.0 21.8 23.9 50.1 35.0 30.1 39.8 54.1 53.9 70.2 (61.0) (78.2) (76.1) (49.9) (65.0) (69.9) (60.2) (45.9) (46.1) (29.8) 85.0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图中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经理人员,3=私营企业主, 4=专业技术人员,5=办事人员,6=产业工人,7=个体工商户, 8=商业服务业员工,9=农业劳动者,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42 城镇男女两性的阶层结构(%) 3.6 2.3 0.6 14.7 9.9 16.6 10.0 12.1 4.5 25.8 (4.2) (7.7) (12.5) (14.9) (25.7) (10.1) (8.0) (3.5) (12.4) (0.9) 30.0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43 综合性交叉性问题的分析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相关性分析: 男女两性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和社会支持 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C9工作家庭冲突,F4孩子照料,0-6岁儿童父母在业状况等 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夫妻年龄差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年龄、城乡、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区 相关性分析: 母亲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女儿职业发展的影响 健康自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劳动力迁移对留守老人和儿童时间利用的影响

44 成为女性高层专业人才: 事件史方法的初步运用 ——课题组佟新、刘爱玉
成为女性高层专业人才: 事件史方法的初步运用 ——课题组佟新、刘爱玉 研究问题: 女性专业人员从进入初职开始,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提升副高职称和正高职称?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女性专业人员的高级职称晋升? 研究假设: 1、相比于先赋性因素而言,自致性因素对于女性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更为重要; 2、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相比于政治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对于女性晋升高级职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越是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帮助,越是能够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处于有利位置; 4、性别角色认知趋向于现代、承担家务劳动少及有女性榜样者,在向高级职称晋升的路途上会走得更快。 事件史方法:分析随时间推移从一个质性状态向另一个质性状态 转化或转换的模型(状态之间不连续)

45 深入分析选题——定性研究 问卷调查数据最首要的功能是描述 能够回答是什么,怎么样
男女家务劳动时间、总劳动时间 妇女的就业状况,在业率 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利用统计技术进行相关性和影响因素分析外,还可以对相关人群进行定性的调查研究。

46 深入分析选题——定性研究 为什么选择做全职主妇 职业/劳动伤害及其赔偿的性别特征 土地流转政策的性别影响
问卷C1d:孩子、老人病人、身体、不想、配偶不支持 前两项,是否与得不到社会支持有关,主动/被动选择 为什么不想,是歧视还是观念 自我肯定与困惑 职业/劳动伤害及其赔偿的性别特征 伤害的类型差异 赔偿的影响因素 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影响 土地流转政策的性别影响 流转决策 土地继承

47 深入分析选题——定性研究 老年社会参与和家庭决策的变迁与影响因素 老年妇女的健康维护与健康教育
制度组织资源的影响力下降 老年妇女身体状况相对偏好 老年妇女心理素质,社会融合程度高 老年妇女的健康维护与健康教育 更多妇女参与保健活动 迁移流动对妇女的婚育行为、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迁移流动年龄模式的男女差别 女性大龄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

48 定量研究及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定量研究 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它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研究对象的特征,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妇女生育数量,与年龄/年代、职业、教育程度的关系 是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称定量研究。 除了问卷调查,对已有调查资料的开发、政府统计的分析研究都是定量研究的一部分。 六普数据,性别平等评估

49 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定义与特点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研究环境: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 研究者的角色:是研究工具,不用量表和其他测量工具 收集资料的方法:开放式访谈、参与性观察等 自然主义:研究者必须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的交往。

50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区别 研究目的: 证实 v 解释性理解 研究内容: 事实 v 过程; 相关 v 意义; 局部 v 整体

51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区别(续) 分析框架:事先确定 v 逐步形成 分析方式: 演绎为主 v 归纳为主

5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
定量研究前,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定量研究中,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定性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 定量:三期调查数据分析:全国、省级、补充样本调查,专题的调查 定性/质性:围绕调查涉及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原因、影响因素

53 定量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理论的价值和社会实践的把握
对社会现象要有敏锐的观察 和了解,知道什么是最重要 的,值得关注和反映的问题 找到有解释力的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 结果讨论 理论假设 从理论或认识出发 数据不会自己说话 前人研究的重要性 理论 数据分析 研究设计 数据收集 变量或测量

54 定量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分析技术的使用 数据分析技术 熟悉问卷问题设计的思路、测量的范围 不要迷信高级统计
自己分析或能提出分析的要求 分析技术的选择要服从于研究目的和内容 技术选择不能脱离变量与指标的特性 熟悉问卷问题设计的思路、测量的范围 时间利用数据,先确定前一天是工作日、社会交往-和谁吃晚饭 休息日,分析时要筛选 职业、行业等包括目前在业和曾经在业 不要迷信高级统计 简单统计技术的基础上描述性研究≠低水平的研究 分层的分析有利于深入认识社会事实 妇女不是统一的无差异的整体 转型期中国的最大特点是发展的不平衡

55 定量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抽样 决定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可信性,经费适度、调查实施可行 第三期调查对抽样设计的基本要求:
抽样方案在满足全国代表性的同时兼顾省级代表性 数据能满足妇女地位研究这样一个综合性、多领域研究的多维度分析研究和多元统计分析的需求(决定调查样本数量) 调查方案和代表性评估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审评、认可。 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都非常重视抽样方案和样本选择。

56 定量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追踪调查:问题的延续性和与时俱进 要反映现状就要与时俱进,反映更有现实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进行时期比较,基本的问题,经典的问题要保持不变,二期对一期的保留1/3,三期也尽可能保留了二期调查的问题。但有些改变、调整现在看来还是令人遗憾 初次工作时的受教育程度 工作动机 性别观念态度题中某些提法的改变

57 定量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有了数据不一定比没有好。数据对政策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收集和解读数据。 就像“以性别比较为对象的研究不一定是性别研究”一样,“性别平等”或“妇女发展”指标不一定是具有性别敏感的指标” ,“分性别统计也不一定是性别敏感统计。

58 对指标反映问题性质的把握 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女性比例,能反映什么? 解救拐卖妇女人数:说明什么? 女性贫困 政府缓解贫困对女性的影响
受拐卖犯罪伤害的妇女数量 公共安全部门对女性安全保障力度 公共安全部门工作成果

59 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案件数
针对妇女的暴力——公安部门的统计 年份 破获拐卖妇女案件数 解救被拐卖妇女数 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案件数 破获强奸案件数 2000 17963 72230 10360 28295 2001 4097 17377 11506 31621 2002 3056 15170 11107 30451 2003 2026 5156 10509 31980 2004 1660 5461 10328 28853 2005 1298 2012 10969 27202 2006 1257 1334 10848 26180 2007 1195 1031 11984 25997 2008 1300 2874 10528 24495 是反映公安部门工作还是妇女儿童权益受侵害、受保护情况?

60 注意克服本质主义 性别敏感分析不一定都是性别比较分析,应承认并基于男女在需求、限制条件和机遇方面的差异性和保障的必要
早婚率,对男女都有影响,但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更大,不能作简单的男女比较。经历了男女早婚率之比——女性早婚率 孕产妇死亡率指标反映社会对女性生命安全的尊重和保障程度,也是性别平等或性别公正指标 受刑事犯罪侵害的情况,不宜用受侵害者的女性比例或男女受侵害率之比作评价指标 要不停的问:我们要的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61 指标定义/指标构造 对男女两性收入差距的评判,是同工种还是全部工作者 登记失业人员中性别差异: 同等工作,适用的对象有限,不能真实反映
等值工作,可把对男女收入的测量放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而不必拘泥于所谓的“相同的工作” 登记失业人员中性别差异: 登记失业人员女性比例/男性比例=49.5/50.5=98.02 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登记失业人员女性比例=43/49.5=86.9 调查失业率更能反映真实的状况 2010年我国16岁~59岁女性失业率为3.4%,城乡分别为5.6%和1.4%,比男性高1.2个百分点;占失业人口的49.9%。

62 数据分析中的问题 失地/无地人口中女性比例
个案反映问题突出,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6省1200村调查结果显示,无明显性别差异,问题出在哪儿: 对无地概念的理解,征地失去和不分 数据分析时没有区分成人与儿童

63 避免对数据的误读 分析解说的恰当性 防止对数据的误用与误读。数据具有改变政策的力量,但数据对政策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分析专家能否正确的理解数据背后的社会成因,揭示出数据之间的真实关系。 要特别警惕,简单的交互分析常常会出现伪相关,不加分析的据此得出结论很有可能导致对读者的误导。 网络利用与性别观念,利用多的人观念更进步 可能是伪相关,主要的影响可能使受教育程度,年龄

64 分析图表使用 深刻揭示性别问题 不同类型指标数据的展示应有所不同,要突出所要分析的问题

65 社会保险男女两性的享有的差异 (图5-7: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活动人口)
在关注女性获取某种资源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关注资源享有上的性别差距,即是此类分析体现的价值追求,可防止出现注重平等而忽视发展或注重发展而忽视平等的偏误。

66 图5-8 2005年城镇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活动人口性别构成(%)

67 全国分性别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 (2005,%)
全国分性别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 (2005,%)

68 分性别城镇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 (2005,%)
分性别城镇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 (2005,%)

69 2005年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重在就业意愿
2005年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重在就业意愿 16-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合计 34.6 75.1 85.9 86.5 86.7 84.9 36.5 71.5 77.4 77.9 78.5 76.6 32.8 78.9 94.9 95.4 94.8 93.1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60-64岁 65-69岁 70岁及以上 61.2 44.2 25.7 15.2 5.3 63.4 42.5 27.4 16.9 9.3 2.9 89.6 80.1 61.0 21.3 8.0

70 2005年全国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就业率(%) 重在就业资源的享有
2005年全国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就业率(%) 重在就业资源的享有 总体 16-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全国 男性 81.9 28.4 79.6 93.3 94.6 女性 69.5 31.3 71.3 77.9 80.7 城镇 77.10 22.82 71.57 90.56 92.04 59.65 27.96 64.97 71.61 73.09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94.7 93.7 92.0 87.5 77.3 83.2 82.4 74.9 64.2 52.7 91.68 89.70 86.26 77.62 59.10 73.90 72.42 60.29 41.44 27.26

71 实践和经验表明, 妇女地位和性别平等的分析不仅仅是提供妇女和男人之间的一般的对比数据
而且要通过科学、合理、敏感的目标概念界定、指标设置和数据收集、展示、分析方法保证对妇女和男人的社会参与状况和贡献做出正确的测算和评价 测量与分析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对性别理论的理解和理论的本土化与操作化的过程。需要理论的积累积淀,也需要对现实的准确把握。

72 谢 谢!


Download ppt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研究进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jiangyongping@wsic.ac.cn 2013年4月2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