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2 第一章    上古神话

3 中国上古瑰丽的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

4 大禹治水 中国上古瑰丽的神话传说

5 中国上古瑰丽的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

6 中国上古瑰丽的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

7 中国上古瑰丽的神话传说 刑天舞干戚

8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保存 一、神话的概念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9 简帛、壁画、器物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穆天子传》 二、神话的保存 出土资料 文献资料

10 三、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 。

11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12 盘古画像

13 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14 伏羲女娲图 汉像砖女娲图

15 体现了原始人类深重的忧患意识 女娲补天 塑造了一个具有厚生爱民思想的女神形象

16 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 鲧腹生禹 —禹娶涂山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17 反映出一种赴汤蹈火、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前赴后继、百折不回的坚韧精神,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顽强个性。
龙门险势

18 四、战争神话 “黄帝擒蚩尤”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19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20 五、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刑天舞干戚” “后羿射日”

21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舞干戚

22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 !

23 后羿射日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
“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汉画像砖后羿射日图

24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追日

25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内在意蕴 一、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已观物、以已感物 没有脱离具体的物象 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26 二、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深重的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思想 强烈的抗争精神。

27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上古神话散失和演化的原因 神话的历史化 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缺少神代诗人 孔子的影响--“子不语怪力乱神” 

28 二、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

29 1、历史化事例一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30 2、历史化事例二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31 3、历史化事例三 鲁哀公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说:“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32 三、神话传说的文学化 1、文学化事例一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33 2、文学化事例二 《山海经·中山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荛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丝,服之媚于人。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34 三、神话传说的宗教化 1、宗教化事例一——西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35 2、宗教化事例二——嫦娥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宫,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36 汉画像砖嫦娥奔月图

37 第四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
第四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 二、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38 三、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段,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初的源头,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39 【思考题】 1、原始歌谣内容自学。 2、中国原始神话的特色及分类。 3、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 4、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40 第二章    《诗经》

41 序言:《诗经》基本问题 《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播等问题 《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诗经》的基本内容
《诗经》基本的艺术特征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42 第一节 《诗经》概说 文明古国之诗: 埃及《亡灵书》(宗教性诗集,前14世纪) 巴比伦《吉尔迦美什史诗》(前18世纪)
第一节 《诗经》概说 文明古国之诗: 埃及《亡灵书》(宗教性诗集,前14世纪) 巴比伦《吉尔迦美什史诗》(前18世纪) 印度《梨俱吠陀》(前11世纪) 希腊《荷马史诗》(前7世纪) 中国《诗经》(前6世纪)

43 一、《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另外六篇有目无辞。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

44 二、《诗经》的结集 A、“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B、“献诗说”。《国语·周语上》:“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C、“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45 三、《诗经》的流传 三家诗 四家诗 《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秦代被焚。汉代重现,传诗者主要有四家: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自从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郑笺》)后,毛诗广为流传,三家诗渐亡。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46 四、《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也有人认为应分为南、风、雅、颂四类) 。

47 十五国风地域图

48 十五国风分布示意图

49 1、 “风”是乐调的意思 2、“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3、“颂”是庙堂之音 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
“雅”与“夏”通,“夏”是地名。因为对地方土乐来说,就是政治中心地区的乐,因此“雅”又有了“正”的意思。 3、“颂”是庙堂之音 “颂”,一般认为是“容”的意思,指舞蹈的样子,故以《颂》为舞曲。一说“颂”是“诵”的假字,就是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

50 周南、召南、邶风bei4、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gui4风、曹风、豳风 160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的土风歌谣。主要是各地民歌,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小雅 74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大雅 31 周颂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商颂 5 鲁颂 4

51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1、农事之诗 2、战争与徭役之诗 3、 婚姻与爱情之诗 4、怨刺之诗 5、燕飨之诗  6、祭祖颂诗  7、民族史诗

52 思考问题 篇目 内容 艺术 华章 成语 豳风 ·七月 周南·芣苢 硕鼠

53 一、农事诗 写劳动的艰辛(《豳风 ·七月》)用物候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 劳动的愉悦( 《周南·芣苢》)
劳动者的不满情绪(《硕鼠》,《伐檀》)

54 ○七月流(下)火(东方心星,大火星),九月授衣。一之日(周历正月,夏历十一月)觱發(音必勃,风寒),二之日栗烈(凛冽);無衣無褐(粗制短衣),何以卒歲?三之日于(为)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馈食,送饭)彼南畝,田畯(田大夫)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则)陽(暖和),有鳴倉庚(黄鹂鸟)。女執懿筐(深筐),遵彼微行(小路),爰(于是)求柔桑。春日遲遲(舒缓),采蘩(白蒿)祁祁(众多)。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55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蒹葭,芦荻)。蠶月條(犹修剪)桑,取彼斧斨(圆孔为斧,孔方为斨,以伐遠揚,猗(攀引)彼女(柔弱)桑。七月鳴鵙(音橘,伯劳),八月載(开始)績,載(又)玄載黃,我朱(红色的祭服)孔陽(鲜明),爲公子裳。 ○四月秀(不开花而结子)葽(即王瓜),五月鳴蜩(蝉)。八月其獲(收获庄稼),十月隕萚(音托,草木凋零)。一之日于貉(音合,狐狸),取彼狐貍,爲公子裘。二之日其同(会合,集合),載纘(继续)武功(狩猎以习武),言(语辞)私其豵(音宗,兽一岁曰豵),獻豜(音坚,兽三岁曰豜)于公。

56 ○五月斯螽(音终,一种蝗虫)動股,六月莎雞(纺织娘)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穷)窒(塞)熏鼠,塞向(向北的窗子)墐(涂封)戶。嗟我婦子,曰爲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鬰(郁李)及薁(音郁,婴薁,即野葡萄),七月亨(烹)葵(冬葵)及菽(豆类),八月剝(同“扑”)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帮助)眉壽(毫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葫芦),九月叔(拾取)苴(音居,麻子)。采荼(音途,苦菜)薪樗(臭椿),食(音饲)我農夫。

57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音陆,晚熟曰重,早熟曰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聚拢),上(同“尚”)入執宮功(室内劳动)。晝爾(语辞)于茅(丝茅),宵爾索绹(搓绳);亟(同“急”)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冰室),四之日其蚤(同“早”),獻羔祭韭。九月肅霜(结霜而万物收缩),十月滌(打扫)場。朋(两樽曰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登上)彼公堂(集会之堂),稱(举起)彼兕觥(音四公,兕牛角制成的酒器):“萬(大)壽無疆”。

58 《诗·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语辞)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收获)之。采采芣苡,薄言掇(拾取)之;采采芣苡,薄言捋(捋取)之。采采芣苡,薄言袺(用衣裾兜住)之;采采芣苡,薄言擷(将衣衽束在衣带中以盛放物品)之。

59 ○《诗序》:“《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郑玄:“如后人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何它义哉?” ○陈子展:“妇女采车前草之歌,劳者歌其事,此正事外无甚意义。”

60 芣苢 ——六个动词的使用 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 (《诗经原始》)
芣苢 ——六个动词的使用 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 (《诗经原始》)

61 《诗·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62 汉儒说诗 ○《毛诗序》:“《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 ○朱熹《诗集传》:“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 ○姚际恒《诗经通论》:“此类刺淫之诗。” ○牛运震《诗志》:“悠然方外之致,绝佳招隐词。” ○方玉润《诗经原始》:“夫妇偕隐也。”

63 ○程俊英《诗经译注》:“一群采桑女子,在辛勤紧张的劳动后,轻松悠闲,三五成群,结伴同归途中所唱的歌。” ○陈子展《诗经直解》:“采桑者之歌。妇女采桑,且劳且歌。” ○余冠英《诗经选》:“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

64 《七月》、《伐檀》 ○《豳风·七月》是诗人和着血泪唱出的一曲饱含着辛酸苦楚的生活之歌、劳动之歌,在客观的叙述之中诗人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饥寒交迫的深沉感叹。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平甚至愤怒,相反,却认为这种命运是必然的。 ○《魏风·伐檀》在奴隶和主人之间划开了一道感情鸿沟:无偿奉献由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变成了荒谬和屈辱的事情,不劳而获由一种道德上的合理行为变成了无法忍受的非道德丑行。

65 毛诗图 明代周臣作 此图描绘山村乡民生活,情景切近现实。

66 篇目 内容 艺术 华章 启发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秦风·无衣

67 二、战争徭役诗 有些诗篇从正面歌颂角度描写战争,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的乐观情绪。
更多诗篇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战争徭役诗多写征夫士卒的痛苦,也表现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思妇诗) 《诗经》战争诗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场面,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不战而胜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68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9 《诗·小雅·采薇》 《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音险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与诗意不符。 《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其说当本《齐诗》,近是。 今人以为该诗描写戍卒在出征途中对同玁狁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表现了诗人忧时之情。

70 《诗·小雅·采薇》(续) 采薇(野豌豆苗,可食)采薇!薇亦作(初生)止(语辞)。曰歸曰歸!歲亦莫(同暮)止。 靡室靡家,玁狁(音险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暇)啟(危坐)居(安坐),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炽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止),靡使歸聘(聘问,问候)。

71 《诗·小雅·采薇》(续) 采薇采薇!薇亦剛(坚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十月为阳)止。 王事靡(无)盬(音古,止息),不遑啟處(即启居);憂心孔(甚,很)疚(病痛),我行不來。  彼爾(同薾,花盛貌)維何?維常(常棣)之華。彼路(同辂,大车)斯何(同维何)?君子(即将帅)之車。 戎車(兵车)既駕,四牡(雄马)業業(壮大貌);豈敢定居(即安居),一月三捷(同接,交战)。

72 《诗·小雅·采薇》(续)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音揆,雄强,威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音肥,庇护,掩护)。 四牡翼翼(安闲貌),象弭(音米,弓之一种)魚服(鱼皮制的箭袋);豈不日戒(日日警戒),玁狁孔棘(很紧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今我來思(语辞),雨雪霏霏(雪盛大貌)。 行道遲遲(迟缓),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73 《诗·豳风·东山》 《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今人或疑为戍卒还乡途中思家之作,未必与周公东征有关。 就诗所反映的农村荒凉景象看,当时肯定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 该诗作者,《诗序》说是大夫,后人或疑为周公,今人多说是征夫自作。

74 东山图

75 《诗·豳风·东山》(续) 我徂(音促,往)東山(鲁之东境,今费县蒙山),慆慆(本或作悠,义并同)不歸。我來自東,零(雨落为霝)雨其濛(雨细貌)。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家居所服之衣),勿士(同事)行枚(衔枚)。蜎蜎(虫爬行貌)者蠋(桑蠖,野蚕),烝(久)在桑野。敦(团缩貌)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音裸,即瓜蒌)之實,亦施(音易,蔓延)于宇。伊威(即土元)在室,蠨蛸(音萧梢,长脚蜘蛛)在戶,町(田处曰町)畽(音湍上,禽兽所践处)鹿場,熠(音意)燿(燐火发光)宵行。不可畏也,伊(此指家乡)可懷(思念)也。

76 《诗·豳风·东山》(续)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音灌)鳴于垤(音迭,蚁封。天将雨而蚁出壅土,鹳鸟见之长鸣而喜),婦歎于室。灑掃穹窒(堵塞壁间空隙,填补不平的地面),我征(征夫)聿(语辞)至。有敦(团团,喻瓜形)瓜苦,烝在栗薪(即栗柴)。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于飛,熠燿其羽(仓庚羽毛在阳光下发光)。之子于歸(出嫁),皇(淡黄)駁(淡红)其馬。親(母亲)結其縭(佩巾),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很美),其舊(同久)如之何?

77 三、思妇诗 战争徭役诗的一个分类。外有征人,内有思妇,表达家中妻子对在外行役丈夫们的盼望思念,以及她们的孤独痛苦之情,从特殊角度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反感。 《伯兮》、《君子于役》

78 《伯兮》(卫风)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79 首如飞蓬

80 焉得谖草

81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82 情感类型 篇目 艺术特点 华章 类比

83 四、婚恋诗 恋爱诗 (1)热恋的欢乐(静女、野有死麕、溱洧、桑中、桃夭) (2)相思的忧伤(关雎、汉广、蒹葭 、南有乔木、子衿)
(3)失恋的痛苦(江有汜、狡童、柏舟、将仲子) 婚姻诗 (1)幸福的婚姻(女曰鸡鸣、有女同车、东方之日) (2)不幸的婚姻( 弃妇诗------氓、谷风 )

84 《关雎》(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展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85 《周南·关雎》的内容主旨 “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主题 :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毛诗序》) 基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一种感情克制的、负责任的、美德结合的爱情婚姻。

86 关雎图

87 荇菜图

88 《汉广》(周南)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89 言刈其楚

90 言刈其蒌

91 蒹葭(秦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92 蒹葭图

93 《蒹葭》评语 国风中第一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窈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
此诗意境空旷,寄托玄澹。……不尽之味,不必问其所作何人,所思何侣也。

94 《子衿》(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靑靑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95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96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97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98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多谢月解怜,今宵不忍圆”(朱淑真《菩萨蛮》)

99 《诗·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音抟,露水多而团)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音嚷)瀼(露水很浓的样子)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如愿以偿) 。

100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101 东周佩玉人像

102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03 氓(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吁嗟女兮,無與士躭。士之躭兮,猶可說也;女之躭兮,不可說也。

104 桑之落矣,其黄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徳。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05 于嗟鸠兮

106 《卫风·氓》 六章情节:约婚、出嫁、自悔、怨男、自伤、断缘。 艺术特色: 1.叙事性质; 2.抒情特点; 3.比兴手法; 4.字词优美

107 五、怨刺诗 1、概说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往往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
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108 2、分类 (1)政治讽谕诗(正月、黍离、十月之交等); (2)感叹身世诗(北山、北门等); (3)怨恨劳役(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
(4)斥责丑行(新台、南山、相鼠等)。

109 3、《大雅》中的怨刺诗 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深怀对社会现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者进言,说明殷鉴不远,以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 大雅中的怨刺诗,多规谏之意,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110 4、《小雅》中的怨刺诗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等级社会中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节南山》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以致天下大乱,其规讽所向,又在幽王。 《十月之交》和《正月》都是从天时示警写起,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111 5、《国风》中的怨刺诗 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如《陈风·株林》讽刺了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淫乱私通。言在此而意在彼,讽刺了陈灵公的可耻丑行。

112 《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 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113 《诗·王风·黍离》 彼黍離離(结实累累),彼稷之苗。行邁(复词,即行)靡靡(同迟迟),中心搖搖(忧无所愬)。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醉於忧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114 东周大夫悲悼宗周覆亡之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 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层层深入的艺术结构和写景、述行、心理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妙融一体,创造了一种低回婉转而又悲痛欲绝的情境。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

115 六、燕飨诗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产生于西周初期,以君臣、亲朋欢聚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

116 《鹿鸣》(小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117 何谓四始六艺? 《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为四始。
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18 七、关于“祭祀诗” 祭祀诗又称郊庙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保存在《商颂》和《周颂》之中。

119 《诗·商颂·那》 《那》,是商代后世国君祭祀成汤的乐歌。
该诗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成汤子孙祭祀其祖的场面,表现了祭祀时的礼俗与宗教特征。人们伴着和谐洪亮的音乐,跳起盛大的《万舞》,迎接祖先神的降临,并祈求他赐福施惠,以保佑子孙繁昌。 《那》似乎作于商代奴隶社会的上升时期,全诗洋溢着一种高度自信、自豪和充满欢欣的情绪。

120 周人祭祀诗 周人赋予其祖先以更大的神通和威力,与上帝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地位更高。 周在“敬天”的同时,又增加了“重德”的内涵。
《周颂》不注重炫耀武功和暴力,而更侧重展示新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文章,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理性精神。

121 《周颂·清庙之什》图卷(局部) 宋·马和之作

122 鲁人祭祀诗 《小序》以为《鲁颂》都是颂鲁僖公的。
首篇是《駉》,《小序》说,因为鲁僖公治国很节俭,宽厚爱民,很重视农业、美马,鲁国人尊重他,“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鲁颂》的《泮水》、《閟宫》也是颂美祖先的诗歌。《鲁颂》的时代较《周颂》为晚,创作上受到《风》诗和《雅》诗的影响。

123 八、关于“史诗” 史诗(epic):narrate grand style(用雄伟的风格叙述的文体)
史诗的性质:必是口传(oral)的;必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必和民族的典礼相联系;对战争事件往往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尽量凸现英雄人物。

124 关于“史诗” 史诗的“三要素”: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史诗产生的历史条件:从野蛮到文明。
人类是那样年轻,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而又充满幻想,所有这些都赋予了史诗特有的一种艺术品质。

125 商民族史诗 一般认为,《商颂》中有三篇民族史诗:《玄鸟》、《长发》、《殷武》,主要歌颂殷人的四位祖先:契、相土、成汤、武丁。
人神杂糅、神话与历史并存。“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炫耀暴力和武功,是野蛮进入文明那“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李泽厚)这就是青铜时代的精神。

126 周民族史诗 《大雅》中《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是周民族史诗。
这几首以其雄浑典雅的基本风格,全面展示了部族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趋向,用诗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观念、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127 《生民》(大雅)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斾斾,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128 生民(二)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黄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穫是畞;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歳。 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129 《生民》诗评 首章述姜嫄禋祀之祥, 二章述后稷降生之易, 三章述其生而见弃之事, 四章述其幼而种植之志, 五章述其教稼穑而后封,
六章述其降嘉种而肇祀, 七章备言后稷祭祀之诚, 八章备言周人尊祖配天之义,以终前章之意。

130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31 2、赋、比、兴的手法 --描述、比喻、发端起情
2、赋、比、兴的手法 --描述、比喻、发端起情 朱熹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32 赋是陈述铺叙 《豳风·七月》、《卫风·氓》、《大雅· 生民》 《邶风·静女》《郑风·溱洧》

133 比是比喻 1.通篇用比,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邶风·新台》。 2.博喻,如《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34 兴的作用 (1)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小雅·鹿鸣》 《王风黍离》

135 (2)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周南·关雎》 《周南·桃夭》

136 (3)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郑风·野有蔓草》)

137 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秦风·蒹葭》 《周南·桃夭》

138 3、灵活的句式与复沓的章法。 重章迭句、 联章复沓

139 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词的多样性 语气词的运用 重言叠字或双声叠韵来状物拟声 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 双声如参差、踟躇
叠韵如辗转、窈窕、沃若、崔嵬等。

140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奠定抒情诗的传统 2、 风雅传统与文学革新 3、 比兴手法的垂范后世
1、  奠定抒情诗的传统 2、  风雅传统与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 3、  比兴手法的垂范后世

141 【思考题】 1.  什么是风雅颂?它们是怎么划分的? 2.  举例说明《诗经》的思想内容。 3. 举例说明赋比兴的内涵及作用。 4.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5.  比较《氓》与《谷风》中的弃妇形象及 塑造方法。 6.  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

14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143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144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殷商到春秋时代的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殷商到春秋时代的散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毛公鼎铭文

145

146

147

148

149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150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151 “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微言大义”。
“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是补叙其史实的,属古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其“微言大义”的,属今文经。

152 第二节 《左传》和《国语》 (春秋时代的散文)
第二节 《左传》和《国语》 (春秋时代的散文) 一、《左传》概说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153 二、《左传》的文学特点 1.叙事成就较高,叙事富有故事性 白描手法:遵循时空观念、重视事件全过程、较少渲染烘托 2.擅长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的特点--“相斫书” 晋楚城濮之战、 齐晋鞌之战、 秦晋殽之战、 晋楚邲之战、 晋楚鄢陵之战

154 写战争的特点 A、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 B、写战争过程的文字不多,但写得紧张激烈、曲折生动。

155 C、在战事叙写中,作者还善于穿插细节,以烘托气氛,增添波澜,交代重大契机。
D、叙事长于将史实与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156 春秋古战车

157 华不注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振大明湖

158 史著 体例 记史 纪年 春秋 编年 以鲁为主 隐桓庄湣釐文宣成襄昭定哀(前722-前481) 左传 同上(前722-前468) 国语 国别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976-前453) 国策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159 3.擅长刻画人物 《左传》写到的人物容貌、性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 重耳、子产、蹇叔、先轸、介之推、鉏霓

160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
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 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 行动 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

161 4.记言之文典范——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1)叙述语言准确精炼,生动简洁。
“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至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苏轼)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刘知已)

162 (2)人物语言--行人辞令之美: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弦高犒秦师、重耳对楚王 软中带硬,语含威胁孟明稽首、鬬勃请战
抓住要害,晓之以理烛之武退秦师、宫之奇谏假道 委曲婉转、陈述利害王孙满观师、韩厥擒逢丑父 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163 (3)议论语言——君子曰、仲尼曰的形式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164 (4)比喻手法--成语警句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唇亡齿寒、贪天之功、数典忘祖、退避三舍、一鼓作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风马牛不相及、表里山河、厉兵秣兵、馀勇可贾、困兽犹斗、尔诈我虞、其乐融融、外强中干、畏首畏尾、铤而走险、鞭长莫及、疲于奔命 、从善如流、骄奢淫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惟命是听、居安思危、甚嚣尘上、有备无患、唯马首是瞻

165 三、《国语》概说 1、《国语》的成书及其体例 国别体-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记叙特色
3、别号《春秋外传》不科学 4、起讫时间 5、战国初年的汇编之书

166 第三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概说 先秦别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到西汉末年时,刘向将此书进行整理,才把它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的历史不是系统的,完整的,而是片断,而且记事有许多不标明年 月。

167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说辞二十七章,其中十一章内容是《战国策》有的,另外十六章是《战国策》所没有的,这部分可补《战国策》的不足。

168                                           

169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主旨两方面: 人物形象分析 刻画人物的方法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生态度 人物形象分析 刻画人物的方法 语言行动 对比手法 细节刻画

170 二、《战国策》基本内容——主要反映纵横家的思想
政治家、外交家 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 个人主义者 楚材晋用、朝秦暮楚 如苏秦、张仪、陈轸 “战国之士,设心措施,无不出于诈”(鲍彪注)

171 义士形象 机智之人 揭露统治者内部的丑恶之事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唐雎不辱使命、晏子说齐王贵士,颜斶见齐宣王 如“不死之药” 如郑袖谗魏美人、
秦宣太后欲以逢丑夫殉葬

172 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长于记言,论说方式灵活机智 如触龙说赵太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鲁仲连义不帝秦 寒暄、好奇、利害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李白)

173 【补充】注意文体的发展轨迹: 左传外交辞令--国策雄辩--诸子论说--汉大赋夸饰之风 人性的发挥、修改的张扬--文学自学--形式美

174 铺陈:尽可能全面而广泛地论列陈述事物的各个方面。 夸饰:过甚其辞夸大强调。
2.叙事写人重奇重趣(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与《左传》相比 人物身份下移 描写刻画更细腻 3.铺张扬厉的语言艺术(以苏秦为例) 铺陈:尽可能全面而广泛地论列陈述事物的各个方面。 夸饰:过甚其辞夸大强调。

175 运用历史事实和编撰寓言故事来加强说服力 寓言 动物寓言 社会寓言 历史寓言 鹬蚌相争、狐假虎威、桃梗土偶、骥服盐车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卫人迎新妇、江上之处女、亡羊补牢、三人言市有虎 历史寓言 伯乐相马、曾参杀人、惊弓之鸟

176 四、《战国策》的影响 《战国策》兼有《左传》、《国语》的叙事、记言之长,同时“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叙事“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赋及论文散文,对唐宋以降的古文等创作亦影响深远。

177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一、 成为史传文学之祖 二、 成为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一、  成为史传文学之祖 二、  成为散文创作的楷模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 左传、史记、韩文、杜诗 三、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创作主体的鲜明倾向性--教化作用 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倒叙、补叙、插叙、预叙等 细节刻画表现人的性格 提供大量素材

178 【思考题】 1. 举例说明《左传》的战争描写特色 2. 举例分析《左传》的外交辞令的特色。
1.  举例说明《左传》的战争描写特色 2.  举例分析《左传》的外交辞令的特色。 3.  分析《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形象及刻划手法。 4.  简析《战国策》论辨艺术。

179 【预习】 先秦诸子散文有哪些? 你最喜爱哪种散文?

180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181

182 概说 一、新阶层的出现 他们有的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卿相之职;有的虽一度出仕,但以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主;有的则终身为“处士”、客卿。
他们以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升华出理性原则为己务,其活动富有高层次的思想文化特色。 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

183 诸子百家: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号称“九流十家”
诸子散文:先秦各个学派的议论、说理文章。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

184 二、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 根据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水平,分为: 第一阶段:《论语》、 《孟子》 -语录体;(无标题)
第二阶段: 《老子》-韵散结合体 ; (无标题) 第三阶段: 《墨子》、《庄子》 《韩非子》、《荀子》-专题议论文;(有标题) 第四阶段:《吕氏春秋》。

185 【学习重点】 诸书的文献知识 名篇的阅读理解 诸书的文学特点

186 第一节 《论语》——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一节 《论语》——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187 一、概说 1、《论语》20篇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2、语录体 语言简短精炼,具有格言意味

188 3、成书于战国初年 记录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者。柳宗元认为是曾参、有若所记。 汉代出现了三种版本:鲁论、齐论、古论语
西汉时,张侯本流传至今。郑玄作注,朱熹集注 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189 4、孔子其人其事 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190 孔子早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有短暂出仕经历,后来周游列国,屡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

191

192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193 曲阜孔庙大成殿

194 曲阜孔庙大成殿龙柱

195

196 曲阜孔庙十三碑亭

197 曲阜孔林神道

198 曲阜孔林孔子墓

199 韩城文庙

200 泮桥

201 古柏

202 台北孔庙

203 越南河内文庙

204 日本长崎孔庙

205 德国科隆孔庙

206 美国华岗大成馆

207 二、《论语》文献知识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编定者和编定时间。 曾参、有若 战国初年 《鲁论》、《古论》和《齐论》

208 三、《论语》的流传 西汉孔安国有《古文论语训解》,西汉张禹注《鲁论》,称《张侯论》。 东汉有熹平石经《论语》和东汉郑玄《论语注》。
魏何晏等《论语集解》,梁代皇侃有《论语义疏》。唐有敦煌写本,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有《论语集释》,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209 四、《论语》的内容 1、《论语》尚称不上真正成型的文章。 《论语》每篇有多少不等的章。
每篇取首章首句二或三字为标题,内容没有明确的中心,也不构成完整的体系。 每章是一条独立的内容,章与章之间互不连贯,甚至有的章内容、文字重复。

210 2、《论语》只提出论断,不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句。
这是由《论语》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 长者对弟子的教诲,具有权威性和可信赖性,不必如向人主般的论证; 孔子极善于从普遍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直接提炼、概括、升华出合乎规律性的理性结论,它们都是人人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曾经感受过的。

211 1、记言时,往往能传达人物的感情、口吻、音容、笑貌。
五、《论语》的文学特点 1、记言时,往往能传达人物的感情、口吻、音容、笑貌。 赞叹语气 感慨语气 2、描绘性语言写出人的神态。 3、语言简短精炼,含义丰富深刻,具有格言意味。

212 吐鲁番出土唐写本郑注论语

213 元刻论语

214 杏坛讲学

215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216 重点掌握三方面知识: 1、 有关楚辞的概念、产生及作者等基本情况; 2、 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3、屈原之外的辞赋作家与创作。

217 十五国风分布示意图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218

219 第一节 概况 一、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楚文化虽有中原主流文化影响的痕迹,但更多地保存了其地方特色: (1) 信巫鬼,重淫祀;
第一节 概况 一、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楚文化虽有中原主流文化影响的痕迹,但更多地保存了其地方特色: (1) 信巫鬼,重淫祀; (2)语言、音乐、绘画等,皆异于中原; (3)服饰、官制亦与中原不同。

220 战国妇女服饰

221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画

222 战国编钟

223 曾侯乙豆

224 驭龙图

225

226

227

228

229 第二节 关于楚辞的概念、产生及其文体特点 一、楚辞 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它是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第二节 关于楚辞的概念、产生及其文体特点 一、楚辞 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它是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因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此被称作“楚辞”。成为这种特定诗体的通用名称。 成帝时刘向集录屈、宋及汉人模拟之作为一书,题为“楚辞”。 后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楚辞》遂为一书之名流传于世。

230 何谓“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也。” 有时简称“辞”或“辞赋” 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

231 宋本楚辞书影 宋吳仁傑撰 宋慶元六年羅田縣庠刻本 羅田
宋吳仁傑撰  宋慶元六年羅田縣庠刻本  羅田 匡高二二·二厘米,廣一六·四厘米。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此為本書初刻本。卷末载慶元三年吳仁傑自序,并慶元六年方燦跋文称吳先生见屬刊於羅田縣庠序,後列州学生张师尹等校正銜名三行。知不足齋叢書本,即据此本校刻。

232 选自《宋元书影》,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七年影印线装出版

233 二、楚辞的产生和主要文体特点 1、楚辞体的产生
首先与楚地的民间文艺──所谓“楚歌”、“楚声”有直接的关系;《越人歌》 《沧浪歌》 《接舆歌》 其次也受到了楚地民间巫歌的影响;《九歌》 此外也受到了四言的《诗经》与战国纵横家散文作品的影响。

234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35 《沧浪歌》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接舆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36 2、楚辞体的主要特点 (1)多用语气词“兮”字。语气词“兮”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37 (2)散文化倾向 (3)音乐性强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音乐性强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238 第三节 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一、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贵族,楚王同姓。曾任左徒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与三闾大夫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之职。 政治上曾经历过“任”、“疏”、“放”、“迁”四个过程。

239 屈原 二、屈原的思想 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美政”: 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 圣君贤相
举贤授能 绳墨法度 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 屈原

240

241 屈原祠


Download ppt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