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痰 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痰 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痰 饮

2 一 概述 又名:“水饮”,“淡饮”,“饮证”。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肠梗阻,心衰等可参考论治。
一 概述 痰饮即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又名:“水饮”,“淡饮”,“饮证”。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肠梗阻,心衰等可参考论治。

3 文献部分 《内经》无痰饮之名,而有“积饮”之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淫感……民病 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详述其分类, 症状,治法,方药。广义与狭义之分。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五饮之说, 立论于仲景,而治法方药多有发明。

4 文献部分 宋·严用和《济生方》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病的病机。 杨仁斋《直指方》将痰与饮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将痰证与饮证作了比较全面的鉴别。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总结了痰饮病的治法禁忌,提出吐禁十二条和药禁十条。

5 二 病象 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二 病象 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6 三 病 位 肺、脾、肾。 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 四 病 类 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

7 五 病 程 较长,缠绵难愈 六 病 性 阳虚阴盛 本虚标实之证

8 七 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1 外感寒湿 2 饮食不当 3 劳欲所伤
七 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1 外感寒湿 2 饮食不当 3 劳欲所伤 总之,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肺的通调涩滞,脾的转输无权,肾的蒸化失职,相互影响使水液体积而为饮。

9 八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病史:感受寒湿、饮食不当及劳欲所伤史。 2 症状:舌脉:舌苔白,脉弦。
八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病史:感受寒湿、饮食不当及劳欲所伤史。 2 症状:舌脉:舌苔白,脉弦。 3 理化检查:胸片、胃镜、血常规、血沉 超声等可作参考。

10 (二)鉴别 1 与痰证鉴别: 痰饮与痰皆属津液所化,但饮清而痰浊。 在为病方面: 饮发于中,随处留积,或走肠间或留胁下,或归于
四肢,或上犯胸肺; 痰之为病,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 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 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 四肢则为痹,变幻百端,临床见证各异。

11 2 与水肿鉴别: 痰饮与水肿同属津液病变,但前者饮邪 停积于局部,后者水液泛于全身。

12 九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病位:停于肠胃者为痰饮; 水流胁下者为悬饮; 饮溢四肢者为溢饮; 停于胸肺者为支饮;
2 辨虚实(决定攻补):新感饮盛以标实为主; 久病正虚阳微以正虚为主; 3 分兼杂:若夹热为饮郁化热; 夹表为表邪外袭; 夹气滞为饮阻气机。

13 (二)治疗原则 当以温化为原则,即“温药和之”, 借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引水道。

14 (三)分证论治 痰饮 1脾阳虚弱 临床表现: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声,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溏,形体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加减:眩晕,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 脘腹冷痛,吐涎沫加干姜、吴茱萸; 心下胀满加枳实。

15 2 饮留胃肠 临床表现: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 虽利心下 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
2 饮留胃肠 临床表现: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 虽利心下 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 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 方剂:甘遂半夏汤 加减:水饮在肠,饮郁化热,方取己椒苈黄丸; 胸满者加枳实、厚朴以泄满。

16 悬 饮 1 邪犯胸肺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汗不解,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方剂:柴枳半夏汤 加减: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 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 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

17 2 饮停胸胁 临床表现: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 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卧或仅能 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 可见偏侧胸廓隆起。 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逐水祛饮 方剂:十枣汤 加减及备选方:体弱者,用控涎丹; 体极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胸部满闷,舌苔浊腻,加薤白、杏仁; 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 者,加 桂枝、白术、甘草。

18 3 络气不和 临床表现:胸胁疼痛,胸闷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 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愈, 天阴时更为明显, 舌苔薄,质黯脉弦。 治法:理气和络 方剂:香附旋覆花汤 加减及备选方:痰气郁阻,胸闷加瓜蒌、枳壳; 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加当归须、赤芍、 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水饮不净加通 草、路路通、冬瓜仁等。

19 4 阴虚内热 临床表现: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 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
4 阴虚内热 临床表现: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 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 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剂:沙参麦冬汤 加减:咳呛气逆,肌肤蒸热用泻白散; 潮热加鳖甲、功劳叶; 咳嗽配百部、川贝母;胸胁闷痛加瓜蒌皮、枳壳、广郁 金、丝瓜络;积液未尽者加牡蛎、泽泻;兼有气虚、神 疲、气短、易汗、面色晄白,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

20 溢饮 临床表现: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促,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发表化饮
方剂:小青龙汤 加减:肢体浮肿明显,尿少加茯苓、猪苓、泽泻; 发热、烦躁、苔白兼黄加石膏。

21 支 饮 1 寒饮伏肺 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经久不愈, 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
支 饮 1 寒饮伏肺 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经久不愈, 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 而不作,每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泪自出,身体振振瞤动,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肺化饮 方剂:小青龙汤 加减:体虚表证不著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痰多粘腻,胸满气逆,苔浊,加白芥子、莱菔子; 胸痛、烦闷加甘遂、大戟。

22 2 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 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 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 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苔白厚或灰腻, 舌体胖大,脉沉细兼滑。 治法: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方剂:金匮肾气丸 加减:偏脾阳虚者,用苓桂术甘汤;食少,痰多加半 夏、陈皮;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可先 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23 痰饮临床经验总结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悬饮(胸腔积液)。 鉴别痰饮水湿的异同点,指导用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临床应用体会。

24 十 转归及预后 十一 预防与调护 十二 小结

25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痰 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