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与灾难心理救助有关的 若干心身医学原理 姜乾金 浙江省医学会第6届心身医学学术年会 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与灾难心理救助有关的 若干心身医学原理 姜乾金 浙江省医学会第6届心身医学学术年会 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与灾难心理救助有关的 若干心身医学原理 姜乾金 浙江省医学会第6届心身医学学术年会 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
(兼谈压力系统论对灾后救助的思考)  姜乾金 2008年6月温州

2 前言 从这次救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起 为什么他不能再“坚持”一会儿?(医学:挤压综合征)
前言 从这次救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起 为什么他不能再“坚持”一会儿?(医学:挤压综合征) 为什么有人向前冲,有人向后跑?(稳态说:“战”或“逃”) 为什么有人躁动,有人麻木?(神经类型说:“兴奋”与“超限抑制”) 为什么有人呼天抢地,有人不承认?(心理防御说:“退行”与“否认”) 为什么会有“哭”“笑”不得的说法?(或许都可以) 她为什么“怕”心理援助者?(或许她遇到的都是“不对口”的心理专家)

3 一、坎农(Cannon WB)的稳态与应急说

4 人体每一部分功能活动(细胞、器官、系统)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通过各种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机制,与内、外环境中保持着动态平衡。20世纪生理学家坎农(Cannon WB)将其称为稳态(homeostasis)。 这种稳态在遇到严重干扰性刺激时会出现应急(emergency)即“战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应。 评论:坎农的工作涉及到内外环境刺激与机体功能反应的稳定问题。在灾难打击下,不同个体不论“战”或“逃”,都是为了保持“稳态” 。

5 二、巴甫洛夫的“超限抑制”说

6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抑制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兴奋 外抑制 超限抑制 抑制 消退抑制 分化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被动抑制)
条件性抑制(主动抑制、内抑制,学习而来) 超限抑制 消退抑制 分化抑制 抑制 兴奋

7 当刺激作用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称为超限抑制。
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的沉睡,动物的“假死”,突然得到亲人死亡的消息,有时会“发呆”,甚至昏倒等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评论:灾难打击所致的超限抑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8 三、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说

9 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
自 我 意 识 前意识 心理防御机制 潜意识 本 我

10 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是潜意识的防卫,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形式。
这些防御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而运用过度则可以表现出病态心理症状。 评论:多种文献特别强调,“否认”机制在特定条件下有自我保护作用

11 四、本人的压力系统论模型 参阅姜乾金主编:心身医学。人们卫生出版社2007,第三章

12 压力系统论模型: (心理反应) 应激反应 生活事件 动 态 平 衡 社会支持 认知评价 人 格 (躯体反应) 应对方式 (行为反应)

13 压力系统模型基本法则: 多因素系统(人生活于多因素的压力系统之中) 因素的互动(多因素之间互为因果,且易成良性或恶性循环)
动态的平衡(系统的动态平衡即是适应和健康) 认知的作用(认知因素在系统失衡中的关键作用) 人格的作用(人格因素在系统失衡中的核心作用)

14 心理危机的系统论模型(多因素影响)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焦虑 悲伤 恐惧 绝望 愤怒 心理 (躯体反应) 危机
人格特征 认知评价 应激反应 攻击 自杀 回避 (行为反应) 失助 退化

15 评论:个体的灾难危机表现,受压力多因素影响

16 危机干预策略可以从各种压力因素入手:(详见另一课件)
解决与回避生活事件; 认知策略; 应对策略; 社会支持; 应激反应症状控制 人格因素则成为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因素 这里以应对策略为例图示:

17 附:有关参考资料

18 资料一、伤残与心理危机 二、伤残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
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第二十四章 二、伤残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 突发伤残,由于心理上的防卫机制,不少患者会产生“否认”心理。否认心理对情绪危机有一定好处。 三、(一)心理危机的处理 对突然致残的心理危机, Fordyce WE(1971)建议: 1.分散注意力,争取时间等待其积极心境的出现。可鼓励患者进行一些对康复计划有意义的简单操作训练。 2.将患者注意力吸引到

19 资料二、外伤病人的心理反应 1.外伤初期的“情绪休克”
摘自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十五章 1.外伤初期的“情绪休克” 急性外伤者,若神智清楚,常可以表现为出人意料的镇静和冷漠,被称为“情绪休克”。这是一种心理防卫反应,实际上也是一种超限抑制。这种心理反应有时可以持续数天,直至转变为其它心理反应。

20 资料三、否认机制与心肌梗塞病人 所谓否认(denial),是指否定、漠视、淡化和回避应激事件的存在或其严重性的一种心理应对方式
摘自王守谦、姜乾金:否认机制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2;6:287 所谓否认(denial),是指否定、漠视、淡化和回避应激事件的存在或其严重性的一种心理应对方式 在MI临床上: 否认机制在入院前易导致就诊的延误 否认机制在急性期有利于心身的适应 否认机制在康复期又产生不利的影响。

21 资料四、美国人谈灾难后 引自 2008年06月09日09:38 东方网-文汇报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马克·西里等人在6月号的《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认为,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22 资料五、日本人谈灾难后 前不久,日本心理援助支援队队长发来邮件,提出了三条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基本原则:
引自: 2008年06月09日05:16 新京报 前不久,日本心理援助支援队队长发来邮件,提出了三条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基本原则: 第二,不能促进恐怖情绪的表现。比如说,让孩子绘画或写作文描绘地震时的情景,可能会导致二次伤害。   第三,仅仅实施心理创伤的评估,易给灾民造成二次心理创伤。因此,一定要是能持续援助的人

23 谢谢!

24 主 题:压力系统论与心理干预策略 主 讲:姜乾金 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心理学》 8 、7、 5 年制规划教材主编
主 题:压力系统论与心理干预策略 主 讲:姜乾金 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心理学》 8 、7、 5 年制规划教材主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学名师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心理卫生与行为治疗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心理压力理论与应用 心理门诊预约电话:(0571) 个人网站:

25 应 对 活 动 再评价 否认 祈祷 幻想 合理化 幽默 淡化 自控 忍受 发泄 计划 回避 面对 升华 退化 转移 屈服 放松 烟酒 药物
问题关注应对 情绪关注应对 再评价 否认 祈祷 幻想 合理化 幽默 淡化 自控 忍受 发泄 计划 回避 面对 升华 退化 转移 屈服 放松 烟酒 药物 求助 倾诉 生理反应 生活事件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情绪反应 (人格基础)


Download ppt "与灾难心理救助有关的 若干心身医学原理 姜乾金 浙江省医学会第6届心身医学学术年会 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