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如何构建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如何构建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何构建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与三河的校长、老师讨论课程改革 首都师范大学 王云峰

2 建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地方实际,促进学校发展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3 区域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前提:深入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整体把握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
核心:整体规划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实现三级课程的一体化 重点:1、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提高课程实施质量;2、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区域和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4 推进区域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提升课程管理者(主要是校长)的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规划与管理的能力
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把握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其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课程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开展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5 深入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整体把握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
前提: 深入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整体把握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

6 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重构系统功能 课程系统与功能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7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8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9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0 理解国家课程方案是基本前提 国家课程方案描述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关系,体现了国家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理解国家课程方案的重点在于把握课程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关系,重点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注重在课程系统功能上的整体性

11 理解国家课程方案是基本前提 2001、2003年教育部颁布国家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按领域、学科、模块的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

12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时比例 1-2 3-6 7-9 课程门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
3-4% 科学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20-22% 数学 13-15% 外语 6-8% 体育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 16-20%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周时 26 30 34 年时 910 1050 1190(1122) 9522

13 高中课程计划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国家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 外语 数学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14 数 学 科 技 术 艺 高中课程整体结构(8大领域16门课程)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政 治 历 史 地 美
语言与 文学 人文与 社会 体育与 健康 综合实践 活动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略)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15 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 理解课程学习领域、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 理解性质、目标、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16 有教养的人 道德修养 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 语言与数学(基础工具)素养 科学素养 运动与健康的素养 理解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

17 理解课程结构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10-12) 思想品德(7-9) 品德与社会(3-6) 品德与生活(1-2)

18 品德与生活(1-2年级) 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设计: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三条主线,四个方面构成基本框架

19 品德与生活(1-2年级)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三条主线: 四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20 品德与社会(3-6年级) 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1 《品德与社会》的内容结构 我的健康成长 我的家庭生活 我的学校生活 我的社区生活 我们的国家 我们共同的世界

22 思想品德(7-9年级) 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

23 《思想品德》的内容结构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心中有法 我与他人和集体 交往与沟通 在集体中成长 权力与义务 我与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法律和秩序

24 思想政治(10-12年级) 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25 思想政治必修模块 模块1: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模块4:生活与哲学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模块2: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模块3: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26 思想政治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1-4 走近经济学 思维与创新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 现代社会与伦理冲突 西方国家形式与国际组织专题
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27 把握课程结构内的层级关系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课程管理中的“权限”概念,三级课程规定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限。
国家课程是为保证全体国民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获得的基本素养,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开发的课程。 这类课程是通过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具体体现的。

28 把握课程结构内的层级关系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主管组织开发,由区域内的学校实施,由区域教育主管机构负责评价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地学生发展的需要,利用地方的课程资源建立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自主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

29 三级课程之间的权限关系 设计开发 实施 评价 国家课程 国家 学校 国家或国家委托地方(省、地县) 地方课程 省、地市县 校本课程

30 重点一: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1 课程改革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是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以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改进行动,是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
是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和条件,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觉、自主、独立或与校外专家合作,并在学校内部开展的课程改进行动

33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特征 前提:以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为指导、为归依 目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条件:基于学校的资源和条件
范围:在学校教育现场中进行的 主体、状态: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自觉、自主、合作和过程性的 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

34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改变校长和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角色:变 “课程忠实的执行者”为“课程创造性的实施者和积极主动的建设者”
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5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

36 课程资源的分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深入研究教材,是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基础
学生的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各种方式接触到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直接而生动的课程资源,深入分析学生所处的环境,开发其中的学习资源,也是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基础

37 下面的图片是“课程”吗?

38 整合资源的案例:“麦当劳揭秘”

39 影响教学效能的关键因素 教学效能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教师对课程的把握

40 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 把握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形成课程中的“主线”意识
深入分析现行教材的设计思想,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理解教材编制的编写意图 关注相关学科教材之间的联系

41 案例: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背景与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 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实施建议 主线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寸,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主线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43 案例:教材的研究

44 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45 示例

46 理解学生和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承认学生既有经验的存在
承认学生经验的获得过程(即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经验的简单平移过程 学生是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过程,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的重新组织过程

47 经验建构的故事 ?

48 经验建构的结果

49 故事说明的问题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 经验的获得过程(即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经验的简单平移过程。
学生是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过程,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的重新组织过程。

50 以数学为例看学生理解问题的特点

51

52

53

54

55

56

57 数学课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基础课程(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58 数学课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59 数感: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符号意识:指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结论具有一般性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60 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3 4 5 1 2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必修 模块 选修 系列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61 历史 历史 1 历史2 历史3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 的奥秘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历史3

62

63 更新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师是 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学习情境的设计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学习方法的示范者

64 更新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是 组织课程资源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指导学习方法 提供学习示范

65 3.课程改进方案的设计与规划 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调整与重组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方式的重新设计 学生经验拓展的内容与方式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66 重点二: 校本课程的开发

67 校本课程背后涉及的问题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

68 校本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是国家课程的必要的补充 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而建设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追求,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69 北京市三帆中学的案例

70 案例:中关村四小的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的培养目标:忠于祖国,做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好性格、棒身体、懂规矩、有灵性、有特长、富爱心 办学理念: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71 “课程是学生全部学校生活的总和,学生只有浸润在课程所创设的独特文化,长期熏陶,才能跨越课本和分科教育的局限性。”
中关村四小对课程的理解: “课程是学生全部学校生活的总和,学生只有浸润在课程所创设的独特文化,长期熏陶,才能跨越课本和分科教育的局限性。”

72 多学科融合 开放的学习环境 多元的探索空间 一种学校生活 以及 师生交往的方式

73 “快乐周末”选修课程体系 学习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74 课程是教师主动构建的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对学生的理解 教师自身的经验 教师创生的课程

75 每年一届的校本研修活动

76 每一届实现了不同的目的

77

78 谢谢大家的倾听! 欢迎大家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


Download ppt "如何构建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