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任务二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毛世红
2
情境导入 4 任务二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学时 工作任务 能够流利口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程和各时期的特点。
学习内容:1、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国茶文化在各个时代的特点 3、唐代茶文化 、宋代茶文化 5、明代茶文化 实现过程:通过教师讲授、现场演示和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学习该部分内容, 学习重点:唐、宋、明代茶文化 学习难点:演示中国茶文化 提交课业:与茶文化有关的一篇论文 提交时间:3月25日 考核标准:1、原创性
3
掌握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理解中国茶文化在各个时代的特点 学习目标 能够将各时期茶文化的特点讲解出来 能够将某一时期的茶事演示出来 能力目标 参考书籍
4
远古时代——药用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陆羽《茶经·六之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陆羽《茶经·六之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远古人民过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作来、耙,教民农业生产。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5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茶蜜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 。
6
春秋战国时代——食用 《史籍》: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茶叶作为羹饮(蒸或煮成糊状物),即当饭菜。
7
秦、汉时代——饮用 王褒的《僮约》:其中记有“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烹茶尽具,舍已盏藏……武阳买茶,”提到了“烹茶、”“盏藏、”“买茶”等词句。”。 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说明当时茶叶已成为商品上市买卖,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
8
《登成都白菟楼》 张载 ·西晋 三国魏晋时代——茶文化萌芽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其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登成都白菟楼》 张载 ·西晋
9
孙楚《出歌》:“薑桂荼荈出巴蜀……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鼓出鲁渊。姜、桂、荼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向东部、南部传播,如西汉时湖南茶陵的命名。 左思《娇女诗》: “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铄”
10
《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茶饮、茶事进入文学作品中。《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杜育的《荈赋》,杨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从而提高了茶饮在文化上的品位。
11
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12
唐代——中国茶文化形成 1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2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1)唐代茶叶产地 (2)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3)唐代茶叶品名
(1)茶饮的广泛盛行 (2)文人介入,诗文吟诵 (3)茶叶专著的出现
13
(1)唐代茶叶产地 自唐代开始,茶叶的产地快速增加,到中唐时期最为兴盛。
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记载有八个茶区,一个郡,四十二个州。包括山南、淮南、湖州、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遍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已达到了与近代茶区相近的局面。
14
(2)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 “茶马交易”:自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大行于西北塞外,因此当地的牧民便驱赶着良种骏马,到内地来进行茶叶交换。后来,又通过使者和商人,进一步扩大。 “茶税”: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之,难舍斯须,田间之间,嗜好尤切。唐德宗建中三年,“诸道要津,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计钱每贯税二十文;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以充常平本”。
15
(3)茶饮的广泛盛行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 《封氏闻见录》:“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自京都到北方沿线的许多地区,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宫廷茶饮 僧侣茶饮圈
16
(4)文人介入,诗文吟诵 (5)茶叶专著的出现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5)茶叶专著的出现 陆羽《茶经》,皎然《茶诀》,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等等。
17
(6)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通过各国使臣官方互访交往传播。此时,皇上不仅将一些茶诗、茶画、贡茶赏踢给外国来访使臣,而且我国驻外或访问外国使臣也将大量茶文化作品及茶叶生产技术带往国外。 二、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将我国的茶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优质茶叶以及茶文化传往波斯,再传到欧洲以及拉美各国。 三、通过佛学文流进行传播,如日本。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僧人最澄在我国浙江天台山求学,后将我国茶籽带回日本种植在贺滋县 ,从而开创了日本种茶新纪元 。
18
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19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
一之源: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二之具:记采茶、制茶工具; 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过程; 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茶工具; 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方法;
20
六之饮:记饮茶之法; 七之事:历史上出现的茶事活动或传说。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
21
(2)茶经的历史功绩——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第一、总结茶的功用,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评价茶叶品质和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22
宋代——茶文化兴盛 1.茶区不断扩展,产量得到提高 2.制茶技术得到改进(出现了散茶的生产,但同时团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
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 (斗茶之风盛行等) 4.饮茶风俗深入平常百姓家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吴自牧《梦梁录》)
23
斗茶 又称为茗战,是宋代茶人评比茶叶品饮技术的高下,形成的一整套品饮抹茶(细末绿茶)的艺术.
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燲(xié)盏、点茶六个步骤。 灸茶,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 碾茶,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 罗茶,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 候汤,就是煮开水。 燲盏,是把茶盏放到火上面灸热。 点茶,是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
26
宋徽宗——《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首为绪论,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目,依据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结合宋代的变革,详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制作、茶品的鉴别。
27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①,其味疏以薄②,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③,其叶疏以暴④,其味强以肆⑤,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①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②其味疏以薄:疏,稀、少。〈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③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④真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 ⑤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28
下篇论茶器,主要论述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罐。
蔡襄----《茶录》 上篇论茶,主要论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火胁盏和点茶。 下篇论茶器,主要论述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罐。 蔡襄曾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
29
色 茶色贵白。 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30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31
《茗园赌市图》斗茶图(此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人物为主,画面上人物不少,画中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茶杯品茶的。右前边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还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此画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贩们的“斗茶”,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把宋代街头民间斗茶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世人面前。
32
元代——茶文化的传承
33
元代茶饮中,除了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贡茶仍然延用团饼之外,在烹煮和调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产生,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
在茶叶饮用时,特别是在朝廷的日常饮用中,茶叶添加辅料,似乎已经相当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集中地记述了当时的各种茶饮。
34
耶律楚材: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35
明代——茶文化的革新
36
(1)泡茶道形成与流行 (2)茶书的大量撰述 (3)紫砂茶具勃兴
37
饮茶过程:茶→加入沸水→冲泡→饮茶水(留渣)。
做法:茶汤与茶渣分离开来,饮茶留渣,不再强制喝茶同时吃茶粉渣,喝完了续水,谓之一开二开三开,先浓后淡。 “明泡”特点:改为整叶茶冲泡,不再碾末,“粉改叶”、“饮茶留渣”,可观可赏。
38
明泡: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 “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盖碗 “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
39
“明泡”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促进宜兴紫砂茶壶时兴起来:造型多变化,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
★促进多种茶类出现:发明白茶、乌龙、红茶、黑茶和花茶。 ★品质因素区别增多:明清时在绿茶基础上相继增加色香味形的评比。
40
朱权撰《茶谱》(1440年前后),除绪论外,下分品茶、收茶、点茶、薰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等16则。他反对蒸青团茶杂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烹饮法,就是缘自自己心得体会的独到见解。 田艺蘅的《煮泉小品》(1554年),虽汇集历代论茶与水的诗文,却分类归纳为9种水性,既有评论又有考据,有些持论还相当切实。 陆树声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撰写《茶寮记》(1570年前后),讲述烹茶方法和饮茶的人品、伴侣及兴致,反映高人隐士的生活情趣。
41
清代——茶文化的普及
42
清代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
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 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 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 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43
清代,中国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座,上海更多,达到66家。
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听书场所、赌博场所和"纠纷裁判场所"。 "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44
现代——茶文化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