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講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二): 謙恭、誠信 授課教師:何世同博士/將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講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二): 謙恭、誠信 授課教師:何世同博士/將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講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二): 謙恭、誠信 授課教師:何世同博士/將軍

2 三、謙恭 對人「謙虛」與「恭敬」,為中國傳統美德,也是 領導者在「人格特質」上另一項不可或缺的修養。有
之,助力無窮無盡;無之,阻力紛至沓來。《尚書‧ 大禹謨》所曰:「滿招損,謙受益」,極是。 不過,如果一個領導者,若只一味「謙虛」,也易 容易落入「虛偽」之議,須與「恭敬」結合,才能展 現誠意,感動人心,贏得向心;故與「氣度」一體兩 面,相伴而生。 就「領導藝術」的角度看,「謙恭」最主要的表現 ,應是在領導者對「人才」的尊重上。

3 齊桓公時候,有一位「處士」(不仕之士),叫小臣 稷;桓公很想重用他,於是主動登門拜訪。但是一天
之中去了三次,都沒有見著他;左右勸他放棄,桓公 不肯。《呂氏春秋‧義賞》載其事,曰: 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 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 士驁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 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 結果,桓公「五往乃得見」(韓非子‧難一)。桓公為稱 霸而求才,用「謙躬」的態度,去敦請賢士,就像魏 文侯見田子方一樣,「皆可謂能禮士矣」。 (呂氏春秋‧ 謹聽)

4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得諸葛亮,也是 以「謙恭」的態度,感動了諸葛亮,使其放棄隱居,竭
智盡忠地助劉備復興漢室,成其帝業。(三國志‧蜀書‧諸葛 亮傳)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名家貧的「隱士」,叫侯贏,七 十歲還在守魏都大梁的城門;魏國公子信陵君知道了後 ,就前往敦請,「欲厚遺之」,惟侯贏不肯受。 公子於是「置酒大會賓客」,坐定之後,親自駕車去 請侯贏,侯贏卻讓公子前後苦等,再叫公子入市場見其 屠夫朋友朱亥,對公子極盡無禮之能事。 但侯贏愈無禮,公子愈「恭敬」,終於感動了侯贏, 決定相機以死相報。

5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後,秦軍圍趙都邯鄲,信陵君
之姊,為趙王弟、平原君之夫人,惟魏王畏秦,不敢出 兵救趙;幸賴侯贏之計謀與朱亥之勇力,信陵君才得盜 兵符,矯魏王令,發兵救趙,解了邯鄲之圍。 侯贏則「北鄉(向)自剄」,以身相殉,送信陵君出征 。(史記‧魏公子列傳) 秦二世二年(前 207),天下喪亂,陳勝、吳廣與原戰 國時期諸侯紛起。 劉邦亦起事抗秦,來到高陽,派人召六十餘歲的儒生 酈食其來見;當酈食其到達劉邦館舍「入謁」的時候, 劉邦正坐在床邊,由兩名女子為他洗腳。

6 酈食其不滿劉邦以這種不尊重長者的方式接見他, 於是「長揖不拜」,對劉邦曰:「足下到底是想助秦 攻諸侯?還是要率諸侯破秦?」劉邦聽了,罵曰:
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 ,何謂助秦攻諸侯乎?(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 傳) 酈食其回答:「既然足下想率諸侯誅滅無道的秦國 ,那麼就應該聚集天下義兵,而實在不宜用這種倨傲 的態度,約見長者。」 劉邦立即知錯,停止洗腳,令兩名女子退下,起身 穿好衣服,請酈食其上坐,並恭敬地向其「謝罪」。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傳)

7 劉邦在這件事情的「謙恭」,感動了酈食其,酈食其
遂答應投入劉邦門下,成為劉邦的重要後勤幕僚。 其後,劉邦之取留陳(今河南開封東南)糧倉,「楚漢 戰爭」中漢軍之據敖倉(當時之重要糧倉,在今河南滎陽 北),均出自酈食其的建議。(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傳) 漢四年(前203)十月,酈食其為劉邦出使齊國,說動齊 王田廣「歸漢」;但當酈食其正與齊王「縱酒」撤除戰 備之際,韓信卻乘機夜襲齊國,齊王大覺上當,遂「烹 殺」酈食其洩忿。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傳)酈食其之對 劉邦,亦可謂效忠到底,以死相報。

8 漢三年(前204)十月,韓信「背水列陣」,以「奇兵
二千騎」,殲滅「號稱二十萬」之趙軍於井陘(今河北 井陘東南)隘口,殺成安君,擒趙王歇與廣武君。 之前,韓信素仰廣武君有智略,曾下令「軍中勿殺廣 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人綁縛廣武君在 帳下戲弄污辱。 韓信見狀,立即親解其縛,並請廣武君「東鄉(嚮)坐 」,自己「西鄉(嚮)對」,以師禮事之。 而被俘的趙軍,見到韓信對廣武君如此的「謙恭」, 也都跟著廣武君,心悅誠服地歸順韓信;在「楚漢戰爭 」中,廣武君就成了韓信的重要智囊。(史記‧淮陰侯列傳)

9 「謙恭」又能消除仇恨,化敵為友。東漢獻帝建安十
九年( 214),劉備進攻蜀境,戰事不利。遂以關羽鎮守 荊州(今湖北江陵),命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引兵溯江 入川增援劉備作戰。 張飛進至江州(今四川重慶),攻破巴郡(今四川重慶 附近),生擒益州(今四川)牧劉璋大將─巴郡太守嚴顏 。張飛與嚴顏均為性格剛烈之人;《三國志》載嚴顏被 俘後,與張飛的對話,曰: 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 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 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砍頭,顏色不變 ,曰:「砍頭就砍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 引為賓客。(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張飛傳)

10 張飛為嚴顏的「視死如歸」而動容,收起「戰勝者」
的驕傲,以誠懇謙卑的態度,為嚴顏解縛,終能「化敵 為友」。此事經羅貫中渲染,以「張翼德義釋嚴顏」為 標題,收入《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傳為歷史美談。 不過,張飛的「謙躬」,是有「選擇性」的;陳壽謂 其「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劉備也常以此勸戒張飛曰: 「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 之道也」,但張飛不改其性。 故雖有「擁抱敵人」的「謙恭氣度」,但卻無「體恤 屬下」的「仁愛修養」,終為其部將張達、范彊所殺, 持其首級獻孫權。(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張飛傳) 若張飛能有「敬君子」、也「恤下人」的全面性「謙 恭」修養,其人生結果必不會如此。

11 「謙恭」的反面,就是「驕傲」;人驕無友,兵驕必
敗,古有名訓。 關羽和張飛一樣,也是「雙重性格」者;不同的是, 後者「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前者卻「善待卒伍,而驕 於士大夫」。(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張飛傳)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219),關羽鎮守荊州,北面 的曹操派曹仁等率軍攻樊城(今湖北襄樊),關羽戰勝, 出現驕意;於是,曹操決定聯合東吳,以制關羽,讓關 羽陷於「兩面作戰」之不利態勢。 先是,東吳孫權遣使,欲為其子娶關羽之女而說媒, 但卻遭到關羽的辱罵與拒絕,惹得孫權大怒,乃答應與 曹操夾擊關羽。

12 而關羽又與所屬南郡(今湖北江陵)太守麋方、及屯公
安(今湖北公安北)之將軍傅士仁有隙,兩人乃乘關羽與 曹軍交戰時,引孫權據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最後兵敗 被殺。(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傳) 關羽守荊州,本有團結內部、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而 立於不敗之地的機會,但卻毀其於其「驕傲」與「偏執 」的性格上,令人婉惜。 對「領導者」而言,「控制情緒」也很重要;換言之 ,真正「謙恭」之人,不會有情緒之言。 韓安國是漢武帝時的御史大夫,其在漢景帝時曾犯法 下獄,關在梁國(諸侯國,當時之梁王為景帝母弟)蒙縣 大牢,經常受到獄官田甲的羞辱。

13 韓安國受不了羞辱,氣憤地叫田甲不要太得意,曰: 「死灰難道不會復燃嗎?」田甲聽了,反唇相譏,曰:
「如果你這個死灰會復燃,我就撒泡尿把它澆熄。」 但是不久之後,梁國內史(內政主管)出缺,漢景帝就 派使者至梁國,拜韓安國為食祿「二千石」的梁國內史 ,一下子變成了田甲的頂頭上司,田甲怕有殺身之惑, 只好逃亡外地。 韓安國見田甲逃跑,乃揚言曰:「田甲不肯來官署認 罪,我就殺他家族頂罪!」田甲只好袒露上身,前來向 韓安國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現在可以撒尿啦!」 (史記‧韓長孺列傳)

14 韓安國說完話,積壓在心頭的氣消了,事後也能善待 田甲,但終嫌修養不夠,說了情緒之言。
如果韓安國能放下「皇帝特使」(按,事發前韓安國 為景帝出使梁國,為梁孝王之座上貴賓) (史記‧韓長孺列 傳)的身段,以「罪犯」之身分與獄吏處,表現對「下層 人物」的「謙恭」,或不致受田甲之辱;即便受辱,也 應只一時。 於是,韓安國失去一次當「歷史美談」主角的機會, 這亦是「死灰復燃」典故的由來。

15 四、誠信 「誠信」,有「誠」與「信」兩個相關連之內涵;「 誠」者必有「信」,「信」者必見「誠」,兩者互為表
裏,主要表現在「做人」與「做事」態度上,為君子必 須具備的道德修養,也是「領導者」最須堅守的基本價 值觀念。 而從「領導」角度看,「誠信」投射在「領導權力」 與「人際關係」之上,有較「謙恭」更積極的功能與作 用。 再者,「謙恭」者不一定「誠信」,「誠信」者也不 一定「謙恭」,故老師將兩者分而論之。

16 《禮記‧中庸》載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而「信」者,更是孔子「治國思 想」的核心概念;故孔子有「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之 言。 一個重「誠信」的「領導者」,言行一致,一言九鼎 ,決不虛偽做作,予人「性格穩定」的印象,最能讓「 被領導者」感受「誠懇」與「安全」,進而贏得其「信 任」與「支持」。 反之,一個「輕諾寡信」的「領導者」,說話經常不 算數,立場變來變去,就會致「被領導者」無所適從, 沒有「目標」,也不見「願景」,更有一種隨時被「出 賣」或「犧牲」的「不安全」感。 於是,上下之間遂離心離德,「被領導者」為求自保 ,只有虛以委蛇,得過且過。

17 先論「誠」:「誠」者,除「誠實」之外,亦有「誠
懇」、「真誠」的意涵;也就是所謂的「開誠心,布公 道」(此史家給予諸葛亮之評語,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在「領導藝術」的領域,「誠」可以說是「領導者」 無堅不摧的武器,不但可以化敵為友,更能換得「被領 導者」無怨無悔的「忠誠」。 蜀漢章武三年( 223)春,先主劉備伐吳失敗,病篤於 永安(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將丞相諸葛亮由成召來都 ,囑以後事;《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劉備臨終與諸葛 亮之對話,及對其子劉禪(即蜀漢後主阿斗)之訓示,曰

18 (先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耾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 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蜀 書‧諸葛亮傳) 在「奉天承運」的皇帝時代,皇權乃帝室的專屬,絕 不可外傳他姓。但劉備知其子弱智,恐不堪「復興漢室 」之大任,故於臨終託孤之時,明示諸葛亮「可輔,輔 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此話不論出於何種動機,對諸葛亮而言,都有一 種「至誠」與「知遇」的感受;

19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智盡忠,一心一意輔佐後主,即 是這種「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指後主)…所以
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諸葛亮〈前出師表〉,三國志‧蜀書 ‧諸葛亮傳)的感恩心理投射。 諸葛亮以自己的「忠」,回報了劉備之「誠」,對蜀 漢做到了「鞠躬盡瘁(力),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引《晉漢春秋》) 再論「信」:「信」者,主要是指說話做事有「信用」 而言,但也應包括對人的「信任」,與人與人間的「互 信」在內。 「信」之基礎,端在「誠」,不「誠」不但無物,更 無「信」可言;此亦「信」與「誠」之互動關係也。

20 春秋戰國之交,秦孝公用衛國人商鞅「變法」,但當
「變法」的一切計畫都已準備妥當時,商鞅卻不敢公布 此政策,原因就在「恐民之不信」,而得不到人民的支 持。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咸陽街 市的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獎黃金十兩;但 民眾覺得很奇怪,沒人敢去搬動。商鞅再將獎勵增加到 「五十金」,結果「有一人徙之」,商鞅立即如數頒發 獎金給此人,使百姓相信「統治者」的「言而有信」後 ,才開始「變法」。 「變法」之初,秦人多感不便;適逢太子犯法,商鞅 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要法辦太子。但太子是「 君嗣」,不可施刑,商鞅就「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 孫賈」,治太子老師「教導無方」之罪。

21 第二天,全秦國的人都不敢違反法令。就這樣,「變
法」施行十年後,「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 賊,家給人足」。(史記‧商君列傳) 秦孝公與商鞅之「講信用」,贏得了秦人的「信任」 ,推動了「變法」的成功;秦國也因此由邊陲弱國,一 躍而成涿鹿中原的強國。 再從另一角度看,「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信 任」,往往也建立在後者「誠實」的基礎上。 魯宗道是北宋仁宗時的尚書禮部侍郎,「為人剛正, 疾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但喜歡喝酒,經常 「微行就飲」家旁酒肆。

22 有一次,仁宗皇帝有急事派使臣找他,恰巧他又喝
酒去了,因此誤了皇帝召見的時間。使臣關心地問魯 宗道,曰:「如果皇帝怪您來遲,您要用何事來回答 ?」魯宗道對曰:「那就實話實說吧!」 使臣又曰:「可若如此回答,皇帝必然降罪。」但 魯宗道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 於是,使臣就把魯宗道說的話,原原本本的上奏仁 宗。等到魯宗道入朝覲見,仁宗故意「詰問」他,何 故上班時間去酒肆飲酒?魯宗道謝罪曰:「有故人自 鄉里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

23 仁宗不但未怪罪,反認為他「忠實」而「可大用」。 後來,魯宗道被拔擢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相當於
宰相的職務,就是出於宋仁宗欣賞他的「誠實」,而對 他產生「信任」的原因。(宋史‧魯宗道傳) 勿以事小,或對方地位之卑微,而忽略「誠信」。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國君,有一次他與「虞人」 (「掌山澤」之小官)約好兩天之後要來打獵,但是到 了當天,剛好天刮起大風,左右的人都勸他不要去; 魏文侯不聽,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 為也!」遂自已驅車而往,赴虞人之約。(韓非子‧外儲 說左上,戰國策‧魏策一) 老師認為,越能在小事上表現「誠信」,越能真實 反映一個「領導者」的人格修養,也越能贏得他人尊 敬;魏國能強於戰國初期,不是沒有原因。

24 「誠信」無對象,既使面對童叟,亦應講求「誠信」
。曾子(名曾參,前505~前436)是孔子的學生,以「孝」 而著稱。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其子又哭又鬧,要跟著 去;曾妻被吵得沒辦法,就對其子說:「你乖乖留在家 裡,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曾妻適從街市回來,見曾 子正在綑豬,準備宰殺,忙制止曰:「我剛才是跟小孩 說著玩的,並不是真要殺豬。」曾子正色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 ,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5 「嬰兒」是小孩之意。小孩處處拿大人當榜樣,跟大
人學習,大人怎麼能夠隨便說說,來欺騙小孩。大人說 出口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否則以後小孩還會相信大人 說的話嗎? 更嚴重的是,大人騙小孩,小孩有樣學樣,從小就學 會騙人,長大那還得了;於是,曾子就把豬殺了,烹煮 豬肉給其子吃。曾子對「誠信」的認知與實踐,發人深 省。

26 以上所舉成功「領導者」的「人格特質」,不過列其
大端,其餘如「正直」、「堅忍」、「能捨」、「穩定 」、「不自私」、「不遷怒」等性格,也都是必要條件 ,老師將隨時補充說明。 這些條件,可用以檢視「領導者」的「孚眾望」程度 ,與是否具有「領袖氣質」。不過,有了以上「人格特 質」條件,並不能保證「領導」一定成功,還要其他環 境與狀況配合才可。 宋欽宗是北宋亡國之君,岳飛〈滿江紅〉中所曰「靖 康恥,猶未雪」之「靖康」,即其年號(元年為 1126, 在位僅一年五個月而北宋亡)。

27 但是他在做太子的時候「不見失德」,登基當皇帝之
後,對「聲技音樂一無所好」,在靖康初的政治上,也 能嚴治王黼、朱勔等奸臣的罪,將其流放及誅殺。因此 ,當南侵的金人聞聽徽宗將皇位讓給欽宗後,一度曾有 收拾盔甲、向北退兵之意。(宋史‧欽宗本紀)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當金人兵臨開封城下之時,欽宗 「被甲登城,以御膳賜士卒」,而自己卻吃士兵的伙食 ,並下車在泥淖中行走,巡視作戰,大家都感動得痛哭 流涕。(宋史‧欽宗本紀) 觀察欽宗的領導,他生活嚴謹,治國公正,危急時親 自披掛上陣,並與士兵百姓共患難;這在極權專制的時 代,皇帝能當到這個地步,可以說非常難能可貴。

28 不過,欽宗的作為,雖然超過了一個做為「明君」的
標準,但北宋還是無法在其手上起死回生。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人虜欽、徽二帝北上,京師 被搜括席捲一空,北宋亡;(宋史‧欽宗本紀)這也就是岳飛 念念不忘的「靖康恥」。史家評欽宗失敗之原因,曰: 昔其亂勢已成,不可救藥;君臣相視,又不能同 心協謀,以濟斯難,惴惴然講和之不暇,卒致父 子淪胥,社稷蕪茀。(宋史‧欽宗本紀‧史臣贊)

29 由此評語概可看出,欽宗「和戰不定」的懦弱性格,
又缺乏令群臣「同心協謀」的「領導能力」,加上不利 政治大環境早已成形,可謂時不我予,才終於肇致「享 國日淺而受禍日深」(宋史‧欽宗本紀)的悲劇後果。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領導者」的成功,除須有「孚 眾望」的「人格特質」外,尚須環境、機會、能力等條 件配合。

30

31


Download ppt "第八講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二): 謙恭、誠信 授課教師:何世同博士/將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