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国职教学会 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 李志宏 2016年7月30日于威海
诊断改进制度与学校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职教学会 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 李志宏 2016年7月30日于威海
2
提纲 一、诊断改进制度的背景与内容 二、内部质量体系建设要点 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拓展研究 2 2
3
一、诊断改进制度的背景与内容 3 3
4
(一)高等教育概况和发展趋势 1. 高等教育概况 学校数:2824所,本科919+独立283;专1327;成295
民办高校:本科420(含独立学院283);专科307 校均规模:本科14342人;专科6057人 在校研究生:184.7万,其中博士31.2万,硕士153.5万 在校本专科生:2547万,本科1541万;专科1006万 毛入学率:37.5%(15年40%) 中国已成为高等教育规模第一大国。世界上每5名大学生中就 有1名在中高校学习,其中大约40%在高职院校。 4 4
5
(一)高等教育概况和发展趋势 2.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016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 2016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高等教育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内涵式发展 的新阶段。 ——稳规模、调结构、促公平、办特色、提质量 5 5
6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1. 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 《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2.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稳规模、强内涵、提质量成为 主要任务 6 6
7
(三)管办评分离催生诊断改进制度 1. 各类教育评估统一由国务院督导办负责,高职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方案正在研制和完善中。
2. 高职院校前两轮(2003—2013)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对 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诊断改进制度应运而生。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制度的通知》(教职成[2015]2号) 7 7
8
(四)诊断改进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要求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2016年由各省开始启动,学校每三年自主诊改一次; 省教育行政部门每三年抽查一次。 结论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 结论与学校的招生、专业备案、项目申报相挂钩。 8 8
9
(四)诊断改进制度的主要内容 2. 内容(5个项目、15个要素、37个诊断点) 体系总体构成 专业质量保障 师资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理念 ·组织架构 ·制度构架 ·信息系统 专业质量保障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诊改 ·课程质量保障 师资质量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9 9
10
(四)诊断改进制度的主要内容 2. 内容(5个项目、15个要素、37个诊断点) 学生全面发展 运行有效 ·育人体系 ·成长环境
·育人体系 ·成长环境 运行有效 ·外部环境改进 ·质量事故监控 ·质量保障效果 ·体系特色。 10 10
11
(四)诊断改进制度的主要内容 3. 特点分析 与传统评估有联系,也有区别(目的、标准、组织等) 体现第四代教育评估理念
·学校是质量保障主体 ·共同建构 ·持续改进 ·利益相关方诉求 与本科院校开展的审核评估有相通之处 ·有审核评估范围 ·无硬性指标 ·关注“四个如何” 11 11
12
(四)诊断改进制度的主要内容 3. 特点分析 审核评估的结论是写实性报告 诊改的核心 值得赞扬之处、需要改进之处、必须整改之处。
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自我质量保障机制。 12 12
13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点 13 13
14
(一)什么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1. 定义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 ,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 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 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 ,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 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 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4 14
15
(一)什么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 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 使学生、社会更满意 过程方法的原则 — 使教学管理更流畅
全员参与的原则 — 使全校上下形成合力 持续改进的原则 —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5 15
16
16 16
17
(一)什么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3.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
未能覆盖质量的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 监控内容不全面,多为督导组和领导对理论课程的 听课,实践教学监控不够。系统的自我评估制度尚未 建立; 重监督轻控制,重形式轻改进,重规范轻激励。 17 17
18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1. 目标和标准设定是质保体系建设的前提 不同的质量文化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保证主体,兼 顾多样需求);
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各关键控制点的 有机联系和制衡; 制定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具体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18 18
19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例1:XX大学,91个质量要求,25个质量观测点 例2:XX学院,制定8个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备课: 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备进度。 理论教学:上课,辅导,作业 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实验报告,实验考核 实习: 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学生实习,实习总结 实训: 实训准备,实训过程,考核与总结,文件管理 课程设计:准备,实施,效果 考试: 组织,命题,监考,成绩评定,试卷分析与归档 毕设/论文:计划与准备,选题与开题,研究过程,成果,答 辩,总结与归档 19 19
20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2. 条件保障是质保体系建设的基础 管办评分离,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教学经费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满足培养方案要求。 20 20
21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3. 过程管理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点 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能简单地用目标管理代替过程管 理。
规章制度能看出学校管理水平(规范、激励);注意规章制 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建章易,落实难。 规范管理是基础,可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运行,能保证基本的 教学质量,但不能提高质量…… 发挥二级院(系)的作用,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是目前高校 普遍需加强的工作。 21 21
22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4. 完善的自我评估制度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体现了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的主体理念,是学校管理水平 高低的重要标志; 自我评估范围: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 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主体的理念应该延伸到二级院系、专 业和每一位教师身上。 22 22
23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4. 完善的自我评估制度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自我评估:定期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实践教学评 估等专项评估;特别应注重: 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评价;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发挥教学状态数据的常态监控作用; 依据自我评估和状态数据形成年度质量报告。 23 23
24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评估模式 目的性 目标性 驱动性 认证 差不差 差者 达标 分等 好不好 优者 选优 审核 是不是
5. 四种教育评估模式比较与自我评估 评估模式 目的性 目标性 驱动性 认证 差不差 差者 达标 分等 好不好 优者 选优 审核 是不是 自身 自律 绩效 高不高 产出 效率 例1、XX大学院系绩效评估:教学、科研、师资、国际化 例2、山东XX学院职能部门绩效评估:基本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满意度 24 24
25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6. 反馈、调节、改进是质保体系落脚点 建设校院两级督导队伍;课程评价要全覆盖;
各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形成质 保体系关键环节的有机联系和制衡; 关注质量监控“最后一公里”的落实。 25 25
26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7. 形成年度质量报告和诊改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每年诊改工作情况应反映在年度质量报告中;
每三年形成一份综合报告报教育主管部门,接受抽 查和复核。 26 26
27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共性规律 8. 质保体系须形成闭环(PDCA循环) Plan 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 Do 质保体系须不断完善
Check Action 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 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阶梯式上升。 质保体系须不断完善 每个环节也须不断完善 27 27
28
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拓展研究 28 28
29
(一)反映教学质量的核心数据拓展研究 1.学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2.课程班级规模百分比(美国名校20人以下班级约占60%) 大学
<20人 20—39人 40—49人 50—99人 ≧100人 耶鲁大学 54% 22% 4% 9% 10% 加州理工 62% 12% 3% 36% 2% 伯克利分校 21% 7% 加州大学 4% 9% 10% 麻省理工 65% 19% 哈佛大学 75% 14% 5% 华盛顿州立大学 35% 40% 8% 29 29
30
(一)反映教学质量的核心数据拓展研究 3.本科4年、6年学位授予率 美国部分大学毕业率统计 中国高校学位授予率统计 大学 四年毕业率
六年毕业率 布朗大学 83.6% 94.3% 哥伦比亚大学 84.3% 92.6% 埃默里大学 82.1% 87.2% 波士顿大学 74.3% 80% 斯坦福大学 85.7% 91.8% 哈佛大学 87.8% 97.6% 纽约大学 77.4% 84.2% 西北大学 86.3% 93.5% 中国高校学位授予率统计 211工程高校—学位授予率低于90%的院校:4所(共112所) 新建本科院校—学位授予率低于90%的院校:8所(共170所) 30 30
31
(二)关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1. 关注学生和学习产出的评价
例1:AHELO(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高等教育学习产出评价”) OECD(经合组织)推出的高等教育的“PISA” 国际范围内对本科生学习状况进行跨院校、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测评,关注大学生是否“学有所得”。 测试“21世纪基本素养”的指标:测试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目前在经济学和工程学)。 通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分析性推理、解决问题、书面表达、团队协作等。 31 31
32
例1:AHELO 测试方式:结构化任务+选择题 测试结果:形成3个可比性反馈报告 进程:17国250所高校试点,2016年正式测试
参与国家 参与高校 参与学生 进程:17国250所高校试点,2016年正式测试 组织:每国选10所高校,每校200生,教师40人 启示: 合格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质量评价的数据应该具有可比性 重点关注中国大学的“教”和“学”质量。 32 32
33
例2:CCSS(Chinese College Student Survey “中国大学生在校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
33 33
34
例2:CCSS(Chinese College Student Survey “中国大学生在校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
当前美国高等教育自我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的最主要测量 模式,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视角。 2009年清华大学引进,截止2013年国内80余所高校参加调查,问卷分为:A部分(大学在学经验);B部分(背景信息)。 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自身发展 例3,:麦可思正开展的高职在校生跟踪评价; 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等。 34
35
(二)关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2. 凸显特色、分类评价 例:大数据时代的欧盟全球大学多维排名(U-Multirank)
5个维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知识转化、国际化程度、 地区贡献度 2个层面:院校整体排名;学科领域排名 揭示了不同大学的表现差异 2014年首度排名,74国863所高校参加,其中中国31所。 2016年正式启动 35 35
36
多维排名指标 教学质量 科研水平 知识转化 国际化程度 地区参与 36 生师比 学士/硕士按期毕业率 博士学位职员占比
学士/硕士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调查内容: 总体学习经验 课程与教学质量 专业与项目组织 与教师互动接触 实践环节 图书馆设施 实验室设施 网络技术职称 宿舍设施 科研水平 外部研究收入 博士培养能力 论文数量 引文率 高引用频次文献 跨学科研究论文数 教学科研导向 博士后职数 知识转化 私有来源资金收入 与产业联合发表的论文 专利数量 专利引文 国际化程度 本科专业/项目的国际取向 硕士专业/项目的国际取向 海外学习机会 授予国际学生博士学位数占比 国际联合研究发表论文 国际研究经费 地区参与 本地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比 本地就业的硕士毕业生占比 本地企业实习学生数 与地方联合研究发表论文数 地方来源的收入 36 36
37
(二)关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3. 课程评价的的发展趋势 学生单一评教—>四方评教;
包括:自我评估;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 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评教师—>评教学; 评课程—>评学生收获; 单一评价指标—>多样性指标。 37 37
38
(二)关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平台:国家教学数据平台(发布系列质量报告);
二支柱: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合格、审核); 专业认证(基本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三保障:内驱力;外驱力;国际影响力。 四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工作体系; 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发布工作体系。 外部评估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38 38
39
(二)关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5. 中层干部是质保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工作分三个境界 基本要求→ 创新工作→ 引领发展
例:人事处,教师数量达标;结构合理;育人环境优化 例:教务处,基本规范;难点问题;多数师生内在积极性 例:学生处,常规管理;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有效学风建设 …… 39 39
40
(二)关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中层干部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 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管理是科学 — 学习教育管理理论;
服务大局,增强执行力; 加强各部门间协调配合;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关键; 主动性是检验中层干部的主要标准; “中层干部无功便是过,基层人员无过便是功”。 树立正确的行政文化,大学声誉主要靠知名教授和杰出校友。 好的领导是把下属培养成领导。 40 40
41
敬请指正! 李志宏 Tel: ; 41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