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 7 集團企業與公營事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 7 集團企業與公營事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 7 集團企業與公營事業

2 本章學習目標-1 認識集團企業的定義與內涵。 了解台灣集團企業的特色。 認識源於傳統企業的多角化集團企業的特性。
認識源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的特性。

3 本章學習目標-2 認識公營事業的定義與內涵。 認識公營事業的種類。 認識公營事業的發展特性。 認識公營事業未來發展面臨的議題。
了解公營事業面臨的民營化議題。

4 章前個案:遠東集團:從傳統到科技 蟬聯《天下雜誌》產業最佳聲望標竿企業頭銜 台灣規模前30大的集團企業 集團第二代掌門人徐旭東是成功關鍵
遠東集團版圖從早期的紡織、水泥、化纖、航運、百貨,快速的擴張到量販、金融、電信,甚至是公共工程上,我們現在國道上的電子收費系統ETC也是遠東集團的事業之一。

5 章前個案-2 透過增資、併購等方式,一路將集團資產提升到1兆7千億元,55家關係企業。
徐旭東行事風格自然與父執輩有很大的不同,開了國內企業許多先例。 例如藉由財務調度操作,運用企業股票進行槓桿操作賺進利潤 最早與國外企業進行策略聯盟,例如與美國的路德威、卜內門等公司合資在台設廠

6 章前個案-3 最早進行組織扁平化,進行「企業改造」,使集團人事煥然一新的國內企業。 遠東集團在台灣的發跡是從一台來自上海的紡織機開始的。
1940年代末期從中國大陸遷移到台灣的紡織企業一樣,遠東紡織的第一代在台灣先靠著與政府高層建立的良好政商關係,順利的形成從棉紡織、織布,到縫紉的一條龍生產體系。

7 章前個案-4 1967年,遠東第一次策略性的多角化,成立東方人造纖維公司,跨入染色加工產業
1970年繼續擴展觸角,這次進入石化工業,成立亞東化纖生產聚脂纖維,同時也跨入了水泥、營建等新的事業。 這一階段的多角化,為遠東集團奠定了王國的基礎。

8 章前個案-5 1990年代在金融方面,於1992年成立遠東國際商業銀行;在電信方面,於1998年與美國電信AT&T合作成立遠傳電信。
2001年與新加坡電信合資成立新世紀資通公司,以Sparq* 為品牌,進一步邁向寬頻網路的新紀元 2005年7月,成為國內首家推出WCDMA服務的業者。

9 章前個案-6 2005遠東集團六大事業部的收益來看,電信事業的收入與盈餘都是所有事業部中表現最好的,集團稅後淨利80餘億中,有一半來自於遠傳的股利,遠遠的超過紡織業本業,也超過其百貨通路的收益。 遠東集團從發跡到茁壯,是一段從紡織、石化等傳統產業到資訊科技產業的驚異奇航,是台灣過去70年來經濟發展軌跡的縮影。

10 章前個案

11 第一節 集團企業 一、集團企業定義 二、源於傳統的多角化集團企業 三、源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 (一)傳統多角化集團企業的發展特色
第一節 集團企業 一、集團企業定義 二、源於傳統的多角化集團企業 (一)傳統多角化集團企業的發展特色 (二)傳統大型集團企業面對的議題 三、源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 (一)兼具製造代工與國外貿易特性 (二)依賴政府優惠政策扶植特定產業發展 (三)企業營運規模龐大

12 一、集團企業定義 集團企業 (grouping industries) 是指透過企業本身營運範疇的擴大,並以其為中心所發展起若干新事業體,這些事業體與企業母體間在經營與決策上具有相關性,而形成一個事業群。 例如遠東集團旗下有六大事業群、55家子公司,涵蓋紡織、石化、電信、教育、醫療等行業。

13 台灣在2004年計有256個集團企業,這些集團企業底下共有6,309家分子企業。
美國《財富》雜誌 (Fortune) 選出2006年全球500大企業,其中台灣鴻海精密名列第206名、國泰金控名列331名、廣達電腦名列第454名。

14 二、源於傳統的多角化集團企業 二次大戰結束初期,台灣並沒有民營大型集團企業。
1950年代,隨著台泥、台紙、農林、工礦等四家官辦轉民營公司成立,才出現當時規模較大的企業。 1960年代是台灣民間大型企業急速膨脹的時期,當時營業額超過1億新台幣的企業超過百家。 1970年代之後,更達到500家以上的規模。

15 (一)傳統多角化集團企業的發展特色 1950~1970年代的企業集團,主要行業在紡織、塑膠、合板工業。
1980年代,隨著國內平均所得上升與市場自由化,傳統多角化集團企業迅速的進入現代服務業市場,例如金融、電信、媒體。這些集團企業擁有政府以外資本最雄厚、最先進的技術設備。

16 傳統多角化集團發展特色如下: 1. 政府與企業密切合作 2. 事業發展初期壟斷性高 3. 家族式經營統治 4. 事業多元化發展
5. 投資資訊電子產業開發新契機 6. 朝政府所開放的管制事業發展,持續擴大事業版圖

17 (二)傳統大型集團企業面對的議題 1.舊集團事業轉型的需求
傳統多角化大型企業所屬的產業逐漸趨向成熟期,加上台灣服務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眾多集團企業開始逐漸將重心移往金融、電信、媒體等產業。 所有源自傳統產業的大型集團企業都會面臨到類似的問題,如何將集團中的傳統產業轉型,改善其營運績效,是這些集團目前的大課題。

18 2.集團間的資源整合與事業版圖整併 過去傳統大型集團企業透過多角化經營來擴大其經營版圖,但隨著積極擴張的結果,導致集團在特定產業上產生產能過剩、規模經濟不足。 台灣的行動電話產業最多曾經高達7家3,經過一段激烈競爭,目前GSM行動電話業者以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以及遠傳電信三家為主

19 3.集團接班人議題 過去大型集團企業大都屬於所有權與經營權一致的家庭企業,隨著創辦人退休之期將至,集團接班人的問題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重大議題。 在接班人議題上,許多集團企業在作法上是透過安排第二代接任不同的事業,但是又害怕分產分權的結果,會造成家族控制權被沖淡的危機。

20 三、源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 台灣電子產業是從1960年代開始萌芽,早期以加工組裝為主
1970年代開始,受東南亞國家勞動要素低廉影響,我國企業積極從過去代工生產組裝轉型,陸續開發出生產方面的精密儀器 1970~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製造標準確立,台灣更加集中於電子產業製造能力的提升,也因此帶動了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 1990年代之後,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在歷經二十餘年的努力發展,更是躍居成世界龍頭。

21 (一)兼具製造代工與國外貿易特性 1960年代開始進入國際貿易領域,早期從加工出口區生產初級半導體收音機與黑白電視機等低附加價值、勞力密集的產品起家 1970年代生產彩色電視機、錄音機與電子計算機等,都以代工製造及出口貿易為主 例如創立於1976年的宏碁集團,便是從代理微處理器貿易與承接相關電子研發起家。

22 (二)依賴政府優惠政策扶植特定產業發展 1950年代開始,台灣政府透過設置獎勵投資條例等優惠政策,希望吸引國外資本挹注在台灣產業發展。
1970年代由於政府體認到電子產業的前瞻性與重要性,藉由一系列扶植與發展政策,促使既有民間企業加速引進新技術,使原先的工業結構升級到資訊電子相關產業發展。 例如1974年於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所

23 (三)企業營運規模龐大 產業發展初期主要以外資投資之資訊電子業者規模較大,例如荷蘭飛利浦公司投資的台積電。
中小型的資訊電子公司憑藉著將資金投注於專業管理與工程人才,透過海外聘請資深經理人與工程師,逐步成立龐大內部自動化部門,再藉由強化產品品質管控與全球運銷體系建立,快速發展成大型企業型態。

24 第二節 公營事業 一、公營事業的定義 二、台灣公營事業的發展特性 三、公營事業面對的議題 (一)發達國家資本的產物 (二)促進工業發展的推手
第二節 公營事業 一、公營事業的定義 二、台灣公營事業的發展特性 (一)發達國家資本的產物 (二)促進工業發展的推手 (三)掌管民生基礎產業的發展 三、公營事業面對的議題 (一)營業規模與業務調整 (二)經營績效的提升 (三)民營化趨勢的驅動

25 一、公營事業的定義 過去五十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國營事業在推動國家整體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台灣公營事業 (state-owned enterprises) 機構是指由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獨資,或與民間合資,其投入資本或基金本金超過百分之五十、財務獨立自主且自負盈虧之經營體。

26 界定公營事業時,必須滿足兩個重要的要素:
1.資金:由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獨資,或與民間合資,其投入資本或基金本金超過百分之五十。 2.獨立性:財務獨立自主且自負盈虧之經營體。

27

28 二、台灣公營事業的發展特性 台灣公營事業的來源區別成三大類: 從日本殖民政府接管的二次大戰前所設立的所有企業
從中國大陸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的大陸籍公有事業 政府根據政策需要而在台灣設置的公營企業。

29 (一)發達國家資本的產物 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主張,以發達國家資本來解決國家資本不足的問題。因此,早期公營事業的發展大體上是依據這樣的精神為基本原則。 早期的公營事業亦可透過生產盈餘支應政府財政支出。過去這些公營事業的盈餘佔我國中央政府總歲入10%~15%,對國防軍事、經濟發展,以及政治安全貢獻極大。

30 (二)促進工業發展的推手 戰後的台灣經濟環境尚處於復甦的階段,加上開發工業需要巨額資金與技術支援,有鑒於人民生活急迫需求以及當時民間企業尚無法獨立負擔,政府開始透過公有資金推動工業發展。 例如電力之於工業發展及人民生活,肥料之於農業生產,石油之於發電、生產、交通建設等

31 (三)掌管民生基礎產業的發展 政府為發達國家資本,或者作為國家基本建設之目的,公營事業大多居於總體經濟的基層結構
例如糖、鹽、水、電、金屬產業以及工商活動需要的金融、通訊、交通等事業。 早期台灣公營事業政策是節制私人資本進入這些領域,所以在這些產業開放或民營化之前,一般性的最終產品大部分都是由中小企業生產或提供的,而中游的工業則是由集團企業所主導。

32 三、公營事業面對的議題 1960年代後期,民間製造業大幅的起飛,公營企業佔國民生產總額的比重迅速下降,到了1970年代已經降到15% 以下。
一方面因為民間企業發展極為迅速,一方面公營事業隨著規模日益擴大而造成的效率不彰問題,公營事業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

33 (一)營業規模與業務調整 市場自由競爭開放和全球經濟體影響,原屬獨佔地位的國營事業利潤明顯降低,直接影響到公營事業繳交國庫盈餘及各項稅捐。
台灣經濟型態轉型,部分公營事業階段性任務已經不存在,例如十大建設計畫中的中國造船公司在1980年代的主要工作為修理、改裝和建造中小型島內用船,以及解體廢船等業務,與成立時的目標相去甚遠。

34 (二)經營績效的提升 公營事業由於受限於財務預算及財源都受控於政府,加上公營事業在市場上缺乏競爭者,以及公務員不易被開除、薪資水準穩定等限制,使公營事業在業務運作上逐漸僵固,而導致效率不彰的情況。

35 回顧過去台灣公營事業,可以歸納出四項共通問題:
1.領導階層不健全 2.事業單位缺乏經營自主權 3.對主管缺乏完整考核辦法 4.政府保護過度

36 (三)民營化趨勢的驅動 人民便開始思考,這些事業是否需以公營的形式存在。於是自民國78年開始,政府大規模的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前後已核定推動民營化家數68家。 民國95年,我國現有之公營事業單位有28家,生產力佔國民生產毛額約9.1%,另佔國內資本形成毛額的8.5%。

37

38 總歸我國民營化,主要的做法可分為兩類: 1.採取開放政策:例如台灣高鐵便是透過與民間企業合作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案。 2.公營事業轉民營:例如中華電信在1997年正式開始推動民營化,逐步將部分股份釋出為民有。

39 企業專欄:宏碁集團

40

41 課後複習-1 1.試說明何謂集團企業?台灣集團企業在發展上有哪兩大類型? 2.試說明源自於傳統多角化集團發展特色為何?
3.在這些傳統多角化集團發展上,試說明「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4.試說明在面對經濟發展的轉變下,這些傳統多角化集團發展趨勢為何? 5.試說明源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發展特色為何?

42 課後複習-2 6.在這些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發展上,試說明「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7.試說明源自於傳統多角化集團發展與源於資訊電子產業的集團企業發展上有何異同? 8.台灣集團企業為了因應快速環境變化,試說明目前普遍遇到哪些主要的議題? 9.何謂公營事業?台灣公營事業在發展上有何特色? 10.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試說明台灣公營事業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43 小組活動 隨著台灣經濟體系的轉變,台灣集團企業陸續面臨轉型的問題。請同學分組試說明:
1. 台灣傳統產業逐漸轉向高科技產業發展下,您認為可能會遇到哪些在轉型上主要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的因應之道。 2. 台灣高科技集團企業的發展上,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為何?並請討論出相關的因應之道?

44 個案討論-傳子?傳賢?集團接班的挑戰 台塑集團大家長王永慶先生在2006年歡度90大壽之際,台塑王國的接班問題也成為最受矚目的一件事,這是因為台塑集團複雜的家族生態遠遠超過台灣其他任何一家家族企業:王永慶有三房太太、王永在有兩房,光是第二代子女就有十七人。有了新光集團等豪門第二代爭權互鬥的前車之鑑,王永慶想要實現「永不分家」的夢想顯然有許多的考驗。

45 個案討論

46 問題討論 1.在集團企業的接班人方式中,主要可以區別成「由家族成員繼任」與「由專業經理人繼任」,試就此兩種做法,提出各自之優點與缺點為何?
2.在台塑集團的個案中,王永慶的作法主要藉由結合兩種方式:一方面兼顧家族成員,一方面引進專業經理人。試討論,在這樣的模式下,對於日後在經營管理上可能產生哪些難題?


Download ppt "CH 7 集團企業與公營事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