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Ten conducts should avoid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Ten conducts should avoi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Ten conducts should avoid
俺师父说 有十种事情不能做 Ten conducts should avoid

2

3 一.在家居士的共同目标——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获得解脱
二.居士修行应以断除十不善业为主: (1)如此既不偏堕于完全抛弃世间,也不偏堕于完全沉溺世间 (2)循序渐进修法,先受持三皈,进而受持五戒十善,最后修行大圆满 A.不断恶修善,随便妄语、两舌等,却妄想直攀大圆满; 修行误区 B.不闻思,没有见解,却着急实修 三、励力断除十不善业(重点) (1)十不善业的果报:堕入三恶趣。《华严经》:“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2)获得解脱,必须远离十不善业;思考:如何区分十不善业的上品、下品、中品? (3) 思考:作为居士为什么要行持十善业? 杀生:(1)基、动机、加行、究竟; (2) 分类:劝死、赞死、随喜杀 (3)杀生过患:在所有罪恶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大智度 论》: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4) 不杀生原因:众生都珍爱自己生命 (5)对治方法:戒杀放生、吃素 1.三种身不善业 十 不善业 具体内容 偷盗:(1)基、动机、加行、究竟 (2)分类:窃取、骗取、盗取、强取 ( 3)偷盗过患:《正法念处经》:观偷盗如火;《大智度论》:饥饿身羸瘦,受罪大苦剧,他 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 (4)对治方法:布施、重视因果 邪淫:

4 作为居士为什么要行持十善业? 眼于足配合渐趋涅槃彼岸。 一、稳步迈入菩提正道 1、在家佛教徒需要做一位有境界的人——智慧享受顺缘、违缘;
2、居士不可能马上出家,有三大责任,修行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既不着 急出家,也不特别贪恋轮回; 3、修行责任、家庭责任、工作责任都需要从断除十不善业做起。 十不善业是基础,也是佛陀初转法轮讲的四谛因果道理,行持十善业就是修行 道谛来断苦因苦果;十不善业从属于戒律的角度也是基础;所以,在修行当 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因果。所有藏汉佛教的高僧大德,开悟的境界越来越高 时越深信因果,不管说话、走路,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小心翼翼、谦虚谨 慎。 4、基础打好才能趣入高法的修行。 5、需要听闻佛法,明理。具足正见的眼,十善业是行走的双足,清净的戒律是一 切功德之本。如果有一分清净的戒律,功德之种就扎根于大地,慢慢就会开花 结果。也就是说,所积善根若有一条别解脱戒作为所依,能依的功德慢慢就会 增长。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 6、获得幸福安乐的人生!7.学会控制自己情绪! 眼于足配合渐趋涅槃彼岸。 一、稳步迈入菩提正道

5 《学习佛法后,你真的快乐吗?》

6 一.在家居士的共同目标——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获得解脱
二.居士修行应以断除十不善业为主: (1)如此既不偏堕于完全抛弃世间,也不偏堕于完全沉溺世间 (2)循序渐进修法,先受持三皈,进而受持五戒十善,最后修行大圆满 A.不断恶修善,随便妄语、两舌等,却妄想直攀大圆满; 修行误区 B.不闻思,没有见解,却着急实修 三、励力断除十不善业(重点) (1)十不善业的果报:堕入三恶趣。《华严经》:“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2)获得解脱,必须远离十不善业;思考:如何区分十不善业的上品、下品、中品? (3) 思考:作为居士为什么要行持十善业? 杀生:(1)基、动机、加行、究竟; (2) 分类:劝死、赞死、随喜杀 (3)杀生过患:在所有罪恶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大智度 论》: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4) 不杀生原因:众生都珍爱自己生命 (5)对治方法:戒杀放生、吃素 1.三种身不善业 十 不善业 具体内容 偷盗:(1)基、动机、加行、究竟 (2)分类:窃取、骗取、盗取、强取 ( 3)偷盗过患:《正法念处经》:观偷盗如火;《大智度论》:饥饿身羸瘦,受罪大苦剧,他 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 (4)对治方法:布施、重视因果 邪淫:

7 什么是小品、中品、大品? 《法苑珠林》:以时间来分:上品:行持一上午的善法;中品:行持一顿饭的功夫;下品:行持一瞬间的善(或者行持100步)

8 基、动机、加行、究竟(补充) 邪淫过患:直接堕入无间地狱或者塘煨坑地狱等近边地狱 对治方法:闻思懂得佛法道理 1.断除身 三不善业 3.邪淫 妄语:释词及基、动机、加行、究竟 妄语过患:没有威德力及不可信 对治方法:说真实语 (1)妄语 离间语:释词 离间语过患:《正法念处经》:何人两舌说,善人说不赞。 让佛教徒产生邪见、学佛道友不和睦、勾心斗角 无法弘扬佛法及世间伦理道德 分类:公开离间语与暗中离间语 离间语原因:法未融入心 对治方法:化解及调解矛盾、不许拉帮结派、发大乘菩提心 2.断除四种 语不善业 (2)离间语

9 不与取 基:为随一物主拥有、有权、执著的财物。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没有得到物主的许可,将财物拥 为己有的意乐。即物主没有布施,作者设法拥有其财物的发心。 加行:以强力劫夺,或暗中窃盗;若于债务、寄存物等以狡诈欺惑方便而据为己 有;或为损害他人等。自做或教他。 究竟:将财物究竟属己想,即已生起得到之心。《俱舍论》云:“不与取他物, 力窃取属己。” 不与取可分三类: (一)权威不与取,势力强大之人如国王等以非法的手段进行劫夺民众的财物; (二)盗窃不与取,如盗贼在主人没有看见的地方暗中窃取财物归己所有; (三)欺诳不与取,如经商贸易时,为了欺骗对方而以妄语、非法称斗等手段获 取财物。

10 戒偷盗的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 得证清净大菩提智。随一物主拥有、有权、执著的财 物。

11 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 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
何为邪淫? 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 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 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 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 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衒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 犯戒四支 基:略有四种,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非时。 所不应行,指除自己合法的配偶以外的一切男、女、黄门等均不应与淫。《俱舍论释》中尤其强调不能 与自己的父母、儿女及七世宗亲行淫。非支,指即便是合法夫妻,除正常支、道外的其余处(如口、大 便道、手、股间、大小腿之间等)。非处,指夫妻也不能行淫的地方,如上师附近、塔、庙、他人面前 等处所。《俱舍论释》中指出不能在有光明的地方行不净行。特别应注意的是不能在夫妻的卧室中供养 佛像、经书,否则每次行淫均属犯根本罪。另外,身上所佩带的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虽在一般情 况下不能随便取下,但在行不净行时应当取下,放在卧室以外的房间中,否则也属于犯根本罪。非时, 即夫妻间也不能行不净行的时间。如白天、月经期间、妊娠期间、产前产后、哺乳期、斋期、病中、苦 恼忧郁之时。

12 犯戒四支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即于基中四种情况下。(二)发起心,乐欲行不净 行。 加行:生起淫意,口说欲词,身体行淫。 究竟:以我所执著而与境合,过限,受乐。《俱舍论》云:“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 行。” 邪淫恶业由事故重者:在行所不应行中,对境若是母亲、朋友之妻,或比丘尼、正学 女、沙弥尼;非支中,若于面门;非时中,若受斋戒,或孕胎圆满,或有重病;非处 中,若近塔庙。此等罪业犹重。在家居士只断邪淫,出家沙门全断淫欲。 离邪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13 妄语犯戒四支 基:已见说未见,已闻说未闻,已知说未知(第六意识),嗅、尝、触等已觉而 说未觉,此四条及反此四条,共八条。反此四条:未见说见,未闻说闻,未知说 知,未觉说觉。《俱舍论》云:“由眼耳意识,并余三所证,如次第名为,所见 闻知觉。”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即于所见变想为未见,及于未见变想为已见等。 (二)发起心,发起掩盖真实情况并变换为另一虚假情况而说,故意打妄语之 心。 加行:口中说妄语,或者默许虚假情况,或者以身相指示虚假情况。自做或教 他。《俱舍论释》云:“于语四业教他亦成罪业。” 究竟:他人已理解所说之义。《俱舍论释》云:“若他未解,仅成绮语。”其它 语业同此。《俱舍论》云:“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即以有染心变换情况 而说,他人解义成虚诳语。

14 妄语分三类: (一)一般妄语,怀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 (二)大妄语,如说善法无有功德、恶业无有罪过、清净刹土无有安乐、恶趣无有 痛苦、佛陀无有功德等; (三)上人法妄语,如没有得地说得地了,没有神通说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没有的 功德说有功德。 妄语恶业由事故重者:为欺诳他人获取财物而说妄语,对父母、善知识乃至佛陀说 妄语,所说妄语能引发杀业等重罪,或者为破和合僧而说妄语。 离妄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15 离间语犯戒四支 基:和合或者不和合的诸有情。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于和合有情,欲使他们相互 背离;于不和合有情,乐其不合。 加行:在发心的基础上,以实语或者不实语,随自己的意乐而说。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俱舍论》云:“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 离间语分二: (一)公开离间语,一般是具有权威的人在两个人同时在的时候,当面以离间语使 他们俩分开。比如说:“这个人暗中说你如此如此下劣,当面也如此如此迫 害你,今天你们俩好象不是那样的。”类似这种当面挑拨离间的语言。 (二)暗中离间语,在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之间,于一人面前说:“你虽然很关心他 ,但是他对你却是如何如何。”以离间语使他们分开。

16 离两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17 2. 断除四种语不善业 为何不要说离间语,要团结和合? 离间语恶业由事故重者:破坏他人的长久亲密 关系,破坏善知识、父母、道友及男女之间的 关系,或者因离间语引发破坏僧团,或引发身 之杀、盗、淫三重业。 其中最严重的是破坏僧团和合,尤其是在密乘 传法上师与弟子之间进行挑拨,或者在金刚道 友之间制造不团结。 二、励力断除十不善业

18 恶口:释词及基、动机、加行、究竟 分类:粗语、责骂、挖苦、诋毁、呵斥、取外号 过失:《正法念处经》:若人恶口说,彼人舌如毒 对严厉的对境和众生用语言来詈骂,生生世世都会堕入恶趣 对治方法:诚信因果 恶口 2.断除四种语不善业 绮语:释词及基、动机、加行、究竟 分类:《阿毗昙心经》:“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 对治方法:断除各种散乱的语言、尽量说与解脱相关的语言 绮语 贪欲心:释词及基、动机、加行、究竟 过失:其人贪欲故,昼夜不得乐 对治方法:少欲知足、无贪的生活 贪欲心 3.断除三种 意不善业 嗔恚心(附后) 邪见(附后)

19 粗恶语犯戒四支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有情,即自己依靠对境能生恚恼。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说粗恶语的意乐。 加行:以实语或不实语,依种姓之过,或依身相之过,或依职业之过,或依犯戒之过 ,或依现行等过失,说对境有情不乐意听的语言。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俱舍论》云:“非爱粗恶语。” 粗恶语,如对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对那些有生理缺陷的盲人、聋人等 当面称呼瞎子、聋子,或者说对方的罪恶,或者说一些低劣的语言。此外,以温和的 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的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中。如果在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们面前 说各种不悦耳的言语,则有极大的罪过。 粗恶语恶业由事故重者:对父母、尊长等说粗恶语,或以非真实的妄语说粗恶语,对 他人毁骂、呵责等。

20 绮语犯戒四支 基:无利无义之语,有八种:(一)辩论过失,斗讼、竞争;(二)于外道论典 或咒语爱乐、受持、读诵;(三)被苦恼所逼之语言,如伤叹等;(四)嬉笑、 游乐、爱欲之语等;(五)乐于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 六)说醉语及癫狂语;(七)说邪命语;(八)说无关语、无法相应语、非义相 应语,前后语不连续。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说绮语的意乐。 加行:勤勇宣说绮语。 究竟:说完为究竟,不需要他人解义。《俱舍论》云:“诸染杂秽语,余说异三 染,妄歌邪论等。” 绮语由事故重者:为了辩论、斗讼、竞争所说绮语,及以染心读诵外道典籍、咒 语等,或者对父母、尊长等调弄轻笑。

21 如何做到不说或者少说绮语? (1) 解脱是如是重要, (2) 生命是如是短暂 (3) 尽量不要把所有时间全部用在一些无有意义的谈论中,还要断除各种散 乱的语言,所说的话也要尽量跟解脱和成就有关系 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22 贪心犯戒四支 基:属于他众生的财物。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想要将他人财物拥为己有。 加行:以上发心进行实际的行动。 究竟:念其财物究竟属于自己。 总之,对于他人的财物,反复盘算,我如何才能得到它呢?凡是对他人的财物生 起欲求之心都是贪心。究竟的贪欲心必须具备五相:(一)有耽著心;(二)有 贪婪心;(三)有饕餮心,认为他人资具财物华丽美好,深生爱味;(四)有谋 略心,总想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五)有覆蔽心,即对于贪欲不觉羞耻,不知 过患,不知远离。如果此五种心随缺一种,贪欲的心相即非究竟。 又非究竟之贪心尚有如下几种:内心思维如何使他人为自己服务,如何使其资具、饮食等为我所用;思维如何能使国王、大臣、诸商人及四众弟子来供事我;思维如何令众人知我具足多闻、勇猛精进、少欲好施等;思维如何令我得生天界,享受五欲妙乐;思维如何能得到父母、妻子、仆从、同行道友所有的资具等。《俱舍论》云:“恶欲他财贪。”即以不善之念,欲拥有他人的财物为贪。

23 嗔恚心:释词及基、动机、加行、究竟 过失:(1)在所有罪业中,嗔恨是最可怕的;若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多生累劫所造的布施、持戒等功德,便摧毁无余。《正法念处经》:嗔为第一因,令人生地狱。(2)嗔恨是修学大乘佛法最大的障碍 对治方法:长期修忍辱心、慈悲心 嗔恚心: 3.断除三种 意不善业 邪见:释词及基、动机、加行、究竟 遣疑:学修佛法是否迷信? 思考:如何让人们相信因果? 对治方法:以闻思引生因果正见(彻底根除人们造恶业的方法)-重点、难点。 《成实论》:正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 邪见: 忏悔十不善业:《金光经》: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 结束语:大家要精进忏悔十不善业为主的一切罪障,并励力闻思修行,争取在即生中,成为一个有正信、有正见、有智慧的佛教徒,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24 嗔心犯戒四支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此与粗恶语业之基相同。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打、辱他有情之心,如思维 如何令他有情遭杀、遭缚,欲使他人财产耗失。 加行:即由发心思维所发起的行为。 究竟:内心已决定打、辱、损害有情。 总之,以愤恨心而想:我应当如此这般损害某有情;对他人具有的功德和拥有财 产不高兴;如何使某人不安乐、不幸福;对他人发生不如意事幸灾乐祸等,如此 对他有情生起损恼之心都属于嗔心。 究竟的嗔心(害心)有五相: (一)憎恶心,忆念对境损害自己之相而生憎恶; (二)不忍耐心,对不饶益事不堪忍耐; (三)怨恨心,于不饶益事数数非理思维随念而生怨恨; (四)谋略心,内心策划当捶打何人,当杀害何人,当损害何人等; (五)覆蔽心,对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不知远离。

25 邪见犯戒四支 基:实有义,即实有意义上有因果、有前后世、有轮回等。 发心:(一)想,对所持的邪见作真实想;(二)发起心,发起对正见诽谤的意乐。 加行:依发心而策发实际行为。此分四,即谤因、果、作用、有事。 (一)谤因,指发表“业”无有善、恶等言论。 (二)谤果,指否认善、恶业的异熟果报。 (三)谤作用,又分三:诽谤殖种、持种作用,即否认父母;诽谤往来作用,即否认 前后世的存在;诽谤受生作用,即否认化生有情的存在。 (四)谤实有事,即否认有阿罗汉等。 究竟:执持邪见,内心决定进行诽谤。

26 究竟的邪见恶业有五相: (一)有愚昧心,对事物不能如实了知; (二)有残暴心,乐于作恶; (三)有越流行心,对诸法不如正理善加观察; (四)有失坏心,诽谤布施、供养、火供、善行等无有果报; (五)有覆蔽心,因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不知出离。此五相若缺一,则不为 究竟的邪见。 虽然还有其它种种邪见,但在此只称加行中的四法为邪见,因为此四法能断一切善 根,随顺诸恶业,是为邪见中极重者。总之,邪见概括为两类:无有因果之见与常 断见。无有因果之见即认为修善法无有功德,造恶业无有罪过。常断见是外道的见 解,可分六十二种邪见,归纳起来为常见与断见。常见即认为神我常有,或认为世 界的造作者是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断见即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自然生),不 承认有前后世,不承认因果报应及解脱等。

27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修行人,尤其是初学者,应着重打牢基础,特别是断除十不善业? 2.什么是十不善业?它有何危害?应怎样根除?(重点) 补充思考题: 1.作为刚学佛的新学员为什么必须要断除十不善业?如此行为,会不会宗教色彩太浓厚或者过于约束、教条? 2.对于十不善业内容的细化,请判断以下内容是否属于十不善业?为什么? (1)安乐死是否属于杀生? (2)未经任何人同意顺手拿走公司的包装袋是否属于偷盗? (3)同性恋是否属于邪淫? (4)明明没吃饭,别人问你吃饭了没?你说“吃了”。是否妄语?

28 (5)爱开玩笑是否属于绮语? (6)“看你这肚子不是处长就是科长”这句话是否属于粗语? (7)“她天天说你这个辅导员没有水平”张三对李四如此说的语言是否属于离间语? (8)她家房子那么大,装修那么好,要是我能拥有这样的房子,死而无憾。请问是否属于贪心? (9)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你这副德性以后长大了只配捡垃圾。请问如此说法是否属于嗔心? (10)前生后世绝对不存在,因果更不存在,上师怎么能是佛?请问如此看法是否属于邪见? 讨论题: 有人认为: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不妄语、不绮语、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等,因此断除十不善业对现代人而言根本是虚谈。请新学员就此讨论,当今时代能否行持十善业?行或不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9 一、现代社会的悲哀 十七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文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随着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之后,科学技术给我们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可以说,如今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发达的时代。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一直在下降。虽然我们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但道德水准却越来越没有底线,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会做人了。 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信任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可信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滑坡?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变得不够真诚。当人的真诚度下降以后,信任度自然会一落千丈。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一直在下降,而离婚率、自杀率与犯罪率却在不断上升,抑郁症更是大行其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佛教哲学对此应该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30 二、现代人的精神装备: (一)尊重因果,行持十善 1、什么是因果 释迦牟尼佛当年,给我们宣讲了因果的道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与痛苦,都不是鬼神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而是由两种因缘导致的。其中第一种因缘,叫近缘,也即最近发生的因缘。另外一种因缘,叫远缘,也即比较长远的过去所产生的因缘。远缘和近缘两相结合以后,就会产生它们的果,这叫因果。 不了解因果的人,会觉得因果很神秘,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如果我们稍稍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动物、植物等大自然的一切现象,乃至人类,都在因果的网络当中循环,都离不开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一个很客观的因果理论。虽然我们的肉眼不能观察到因果之间的细微关系,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因果的存在。如今的很多高科技新发现,不都是肉眼看不见,曾被大家认为是不存在的东西吗?因果规律也不例外,即使看不见,却仍然存在。 因果里面没有教条性的东西,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一种自然规律,只是被释迦牟尼佛发现了,并将其广而告之而已。 正如《佛说稻杆经》中所说:“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意思是,佛出现于人间也好,不出现也罢,事物的自然规律是永远存在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佛教认为: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即使是佛陀,也无法改变因果。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其他所有的佛,都不是万能的。

31 2、因果的形成过程 做任何事情,无论杀生、偷盗,还是放生、布施等等,虽然在事过之后,我们的肉眼再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有一种能量,会贮存到我们最低层次的意识——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是梵文音译,意即贮存东西的地方。它就像电脑硬盘一样,可以贮存很多的信息。 不仅如此,包括上一世所学的东西、人的性格、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差别等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阿赖耶识这个载体,带到下一世。 阿赖耶识,是最基本的意识。其他的识,诸如第六意识等等都会时有时无,比如,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在身体受到外界强烈刺激而晕倒了的时候,它都是不存在的。但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上贮存的行善造恶的种子,却一直完好无损。在它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了,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成熟果报。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用银行卡的比喻也能说明因果)

32 3、相信因果,利己利他 虽然佛教讲的绝大多数理论,可以用逻辑去推理。但有些理念,却需要佛陀那样的超级智慧才能发现。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也曾说过:对因果问题,普通人不容易观察和理解。所以,在智慧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之前,最好不要观察因果。因为即使观察,也得不到什么结果,还反而有可能让我们对因果持怀疑态度。一旦对因果有怀疑,就会为了一些今生的利益,而不顾忌法律与道德,抱着其他任何人不可能发现的侥幸心理,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如果发自内心地相信因果,对因果有敬畏感,则无论如何也不敢做这些违背因果的事情。因为因果与是否被人发现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做了,种子一定会贮存下来,总有一天它会成熟。成熟的时候,谁都跑不掉。有因,就一定会有果,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没有因果的自我约束,则伦理道德会越来越下降、衰退,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程度,这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很多社会问题也会应运而生。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因果,行持十善 。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中,十善的任何一条都永远不会过时。杀人、偷盗、破坏别人家庭等恶行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允许,因为这些都是世人公认的坏事。 假设全人类都能从骨子里去相信因果,世上就不会有杀人、妄语、偷盗等恶劣风气,没有暴力,没有战争,每个人都很真诚。就不可能出现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问题。所以,佛教的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3 (二)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也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则。佛对弟子的要求,就是过少欲知足的生活。 比较现代人而言,古代的人们算是少欲知足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可以给我们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欲望膨胀的负面影响。为了随顺欲望而无限度地消耗资源,终将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譬如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啊!我们总共只有一个地球啊! 尽管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提倡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他们的行为非常令人佩服,但即便如此,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解决地球资源的短缺,最根本的问题,是抑制人类无限滋生的欲望。所以,现代社会的人,更需要少欲知足。 欲望的特性,就是无限度地膨胀。今年的奢侈品,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必需品,一定要拥有,否则就觉得大家会瞧不起自己。再过两三年,这些当年的奢侈品就被淘汰了。欲望就像跑步机,我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欲望这个跑步机的速度。如果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持续性的幸福,那也可以理解,毕竟资源消耗所导致的枯竭是后代的事情,我们暂时还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当中,我们自身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呢?感觉不到!因为幸福是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即使有满足感,那也是短暂的。 比如,一个高科技新产品出来以后,我们第一时间买到了,当时觉得很满足,但科技却在不断更新,不断推出一代、二代、三代等新产品,这时候,我们原以为了不起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时兴了。原有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也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渐渐消失。

34 包括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认真,一两年过去以后,原有的兴奋感被厌倦心取而代之,逐渐地,学佛修行也不怎么努力、不怎么认真、不怎么投入,越来越落后了。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喜新厌旧、虎头蛇尾,总是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猎奇心。 所以,我们只能强制性地控制自己的贪欲心。虽然“欲望是发展的原动力”的说法原则上没有错。没有欲望,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佛也需要欲望。但如果欲望过度以后,就不但不是发展的原动力,反而变成了威胁我们生存的公害。 虽然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需要心灵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即佛教的禅定。 (三)放下 禅宗尤其强调放下。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都有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怎么能够放下呢?这只是字面上的错误理解而已,是把放下理解为放弃了。其实放下并不是放弃,只是让我们放下对金钱、事业等任何东西过多的执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可能不在乎亲人,不在乎物质。但如果执着超标,就会带来翻倍的痛苦。现实生活的各种痛苦,都有其因缘,但一切因缘的源头,就是我们自身的执着。

35 (四)感恩 若能用感恩的眼光、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世界、面对整个人类,乃至整个生命,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幸福和快乐,从此以后,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心存感恩的无形当中,就不会再有抱怨、仇恨、嗔恨等心态,老板和员工之间、同事之间、家庭亲友之间都会相处得非常好。 怎样就能做到以感恩的心态去看世界呢?如果能接受佛教的理念,那就非常容易。虽然有的人不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但我们却有非常充实的证据,来证明轮回的存在。只要能接受轮回的观念,那就应该能推导出,从无始以来至今,所有的人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都与现世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恩重如山。只是因为在转世投胎、身体转换的特殊过程中,曾经的很多美好记忆,都被胎障等等过滤掉了。即便如此,过去世的很多东西,仍然会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我们前世的母亲,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宠物——狗狗、猫猫等等,有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有可能是大街上的一条流浪狗、流浪猫等等。 如果接受了这种理念,就可以把自己训练到视所有众生为自己亲人的高标准,佛教称之为菩提心。从此变成一个有爱心、有慈悲心的人。一举一动、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生命而奉献。这种奉献,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退而求其次,即使不学佛的人,也可以增强自己的包容心,至少能做到,在受到外来刺激的时候,即使一时冲动生起了嗔恨心,也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然后立即改正,不让嗔恨心持续下去。

36 《十不善业道经》:“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何等为十?所谓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意三种者,贪、瞋、邪见。 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 云何不与取?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 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 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 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 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衒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

37 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决定而取,彼若寻求,起虚妄说。具是五缘,成妄语罪。
云何绮语?谓于他人,以染污心,增饰其非,对彼而说。 云何两舌?于他所有,隐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离间。 云何恶语?谓于贪欲和合事相,以杂染言,厉声而说。 云何名贪?于他财富,及彼受用,起爱乐心,非理希望。 云何名瞋?谓于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损恼,及捶打等。 云何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 如《正法念处经》及余经说,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Download ppt "Ten conducts should avoid"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