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節 中國及東亞世界的轉變 學習重點 戰後臺灣的轉變。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東亞地區的蛻變。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節 中國及東亞世界的轉變 學習重點 戰後臺灣的轉變。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東亞地區的蛻變。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節 中國及東亞世界的轉變 學習重點 戰後臺灣的轉變。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東亞地區的蛻變。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第三節 中國及東亞世界的轉變 壹、教學目標 1.認識戰後臺灣的轉變。 2.認識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3.認識東亞地區的蛻變。 貳、教學資源 (一)網站、網址介紹 1.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行政院主計處 3.教育部統計處 4.中國發展門戶網     (二)參考書目 1.石之瑜,《後現代的國家認同》,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 2.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1997年。 3.梁啟源,〈生產力與臺灣經濟奇蹟〉,《國政評論》,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2005年4月14日。 4.郭婉容,《總體經濟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5.彭懷德主編,《國際關係與現勢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6.董霖,《國際公法與國際組織》,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7.劉德斌編,《國際關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戰後臺灣的轉變 (一)兩次臺海危機 第一次臺海危機 1954年10月,中國炮擊馬祖。 第二次臺海危機
1958年8月23日,共軍再炮擊金門和馬祖。 美國對華政策 的轉變 韓戰及兩次臺海危機,加速美國對東亞局勢的介入與協防,從而使國民黨政府得以在冷戰反共的架構下,獲得在臺灣安定發展的契機。

3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 在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畫推動下,美國將對華政策與遏止蘇聯與共產勢力的擴張相結合,並在內戰中支持國民政府。 1947年
~1950.6 1949年12月至1950年6月前,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國民政府在臺灣的統治力極不穩固。 1950.6以後 韓戰爆發,麥克阿瑟將軍提出《保臺意見書》,強調:臺灣一但落入共黨手中,就會構成對美國遠東戰線的威脅。美國開始積極支持國民政府,派第七艦隊駐防臺灣海峽。臺灣成為美國反共圍堵政策下的一環;中共與美國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開始一個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對抗的時代。

4 1955年2月7日,我國海軍及美國第七艦隊,掩護軍民自大陳島撤離。

5 圖4-3-2 1958年8月23日,共軍炮轟金門,國軍奮力反擊,史稱「八二三炮戰」。

6 戰後臺灣的轉變 (二)經濟政策(1949~1990年):以民生工業、出口導向為經濟發展的重心。 階段 經濟政策內容
土地改革與美援(1949~1952) 1949年,政府從改良租佃關係著手,進行土地改革,先後推動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等政策。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協防臺灣海峽,並提供美援以協助臺灣度過經濟困境。

7 三七五減租 1949年4月14日起施行,是從二五減租變化而來,即原租率50%(1-25%)=37.5%,因此三七五減租即二五減租。 意義
內容 減輕租額負擔 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一律以不超過正產物收穫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為準,同時取消預收地租及押租金等一切負擔。 保障佃農權益 耕地租約一律規定以書面,期間不得少於六年,非因法定事故,地主不得終止租約。租期屆滿除收回自耕外,如承租人願繼續承租,仍應續訂租約。 兼顧地主利益 如積欠地租達兩年總額時,可終止租約。 成立三七五 租佃委員會 1.關於減租之宣傳及輔導。 2.災欠及地租減免之勘查與議定。 3.耕地主要作物(正產物)全年收穫總量標準之議定。 4.租佃爭議之調解、調處。 5.政府交辦有關減租之諮詢或調查事項。

8 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 1 公地放領:1951~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政府將收得放領公地地價,全數由臺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公地放領之目的,在於扶植自耕農。 2 公地放領後,全面實施耕者有其田,規定地主保留(中等水田三甲、旱田六甲)及免徵耕地。 3 政府徵收地主超額的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1953年12月順利完成。 4 放領的地價:以耕地正產物(稻穀甘藷)全年收穫總量二倍半(分十年均等攤還)。 5 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水泥、紙業、工礦、農林等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

9 戰後臺灣的轉變 階段 經濟政策內容 計畫經濟與加工出口 (1953~1969)
1953年起,連續執行四個四年計畫;發展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輕工業,並訂定優惠外商條例,吸收外資。 1965年6月,美援協助中止,代表臺灣經濟已邁入自立更生的階段。 1965年,因加工出口區的設立,致使日本、美國及華僑為主的外資來臺投資數量大增。 重工業發展階段(1970~1980) 一九七○年代,政府開始進行「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及「十四項建設」投資,致力於運輸通訊、能源開發及各項基礎工業方面建設,奠定臺灣經濟的開展的基礎。

10 戰後臺灣的轉變 階段 經濟政策內容 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的轉型階段(1980~1990)
1980年後,為使臺灣產業升級,政府積極導引企業向高科技領域邁進,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1961~1996的三十六年裡,臺灣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高達8.7%。在九○年代中期以前,臺灣經濟以快速、均富原則發展,贏得「經濟奇蹟」的美譽。

11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從事電腦裝配的技術人員。

12 經濟奇蹟 1966~1990年,由於政府的平穩施政與經濟政策的正確,使臺灣整體經濟總要素生產力,年平均成長率達2.29%,高過日本、德國、法國及美國等先進國家,奠定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基礎。

13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導向蘇聯: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確定在政治、文化、經濟和軍事各方面的合作。
(一)國際關係 導向蘇聯: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確定在政治、文化、經濟和軍事各方面的合作。

14 1950年2月,中蘇在莫斯科簽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圖為中國外長周恩來參訪莫斯科。

15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二)經濟政策:以重工業與總體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為主。 階段 經濟政策內容 整理恢復期(1949~1958)
1.土地改革: 推動「人民公社」、「集體農場」,將全國土地的所有權收歸國有。 2.1953年第一個五年經濟計畫: 發展重工業,廢除私有財產制,工商業透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為國家所有制。

16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階段 經濟政策內容 三面紅旗與文革 (1958~1978)
1.1958年毛澤東制定第二個五年計畫:標舉三大路線,合稱「三面紅旗」。 2.結果: *使得農業生產意願低落,導致嚴重糧荒。 *工業土法煉鋼耗盡民間人力、物力,但是成效不彰。 *「三面紅旗」造成中國大陸經濟的全面惡化。 *政治運動不斷,建設因而中輟,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文化大革命( ~1976.9)即為一個典型的例子。 改革開放 (1978~) 1.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政策:將農業、工業、科技與國防四項現代化。 2.對外開放與世界接軌。 3.結果: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中,中國大陸經濟每年平均以10%左右的成長率快速發展,國民所得逐年提高。

17 三大路線(三面紅旗) 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重視工業, 強調多、快、好、省。
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重視工業, 強調多、快、好、省。 二、「農工業生產大躍進」,加速建設,以期在十五年內「超英趕美」。 三、「人民公社化運動」,沒收人民財產,以生產集體化、戰鬥化,組織軍事化的方式,來大量提高國內的糧食生產。

18 活著 一開始是1940年代,沒落的地主後代--福貴,沉迷賭桌的漫不經心。1940年代是中國新、舊交替的時代,舊社會的遺毒仍斷斷續續地掙扎著,而共產主義的最大敵人--資本家(或地主)正是其汲汲營營要予以剷除的對象,經由福貴的散漫點出了舊社會的腐敗,開啟了後來文革血腥鬥爭的序幕。

19 活著 當福貴與春生驚見在國共內戰中(1945~1949)戰場上累累的屍體時,春生有感而發的說:「咱們得活著回去!」福貴答道:「回去得好好活著!」這兩句話就是本片的宗旨,說明了生活是毫不容易的,能活著,本身就是一個恩賜

20 五○年代。中共在全國各地推動的「大躍進」運動,福貴一家人也被捲入這場如火如荼的「全民大煉鋼」。
  「大躍進」是中華民族數百年來,遭受外強侵凌,以及本身之烽火動盪之後,希望藉由這樣的理想:「十年超英趕美」的實踐(大躍進、大煉鋼),進而,凝聚向心力,以便一方面鞏固統治勢力,二方面提昇民族地位的實驗。   影片所展示的是人民的盲從與熱忱,為了煉鋼,捐出一切可能的鐵材,日以繼夜地賣力,鎮民累得橫三豎八的倒臥街頭,最後只煉成一堆廢鐵,對提昇民族地位沒有幫助,反而讓人看笑話了。   而福貴就在這場運動中失去了兒子

21 他的女兒可沒這麼幸運,在文化大革命中,醫院也遭波及,紅衛兵小護士趕走了有經驗的醫學教授,間接造成鳳霞(福貴女兒)生產時,因為處理不當,血崩而死。
  影片呈現鳳霞蒼白的臉,倒臥在一片血紅的床單上,真是怵目驚心。很少有觀眾看到這一幕而不震驚、傷痛的,一股寒流從心靈深處強烈的襲來。

22

23 後文革期,波濤洶湧的政治運動隱然消退,在動盪之後需要的是沉靜,福貴與家珍進入了生命中的黃昏,家珍身體不好,大半生辛苦的過活,得了一身的病,福貴細心的照料她。
  這一對相互扶持,走過多少患難的夫妻,幸好,還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外孫--饅頭陪著,饅頭跟他的舅舅(已去世的有慶)一樣,養了一群小雞,他好奇的問爺爺(福貴),小雞長大了會變成什麼?福貴答道:「小雞長大會變成鵝,鵝長大會變成羊,羊長大會變成牛,牛長大了,饅頭也長大了。」   這也是影片所要說出的哲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而且,生活會越變越好。

24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紅衛兵。

25 今日上海的景象。

26 日本的復甦 第二次大戰後,日本投降,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進駐。當時日本社會混亂,經濟蕭條。1952年,美軍撤出,日本恢復自治。至1970年代,日本已經由一個在經濟與心理上受創嚴重的國家,變成世界上七大工業國之一。

27 七大工業國 1975年的六大工業國,始創國有法國、美國、英國、西德、日本、義大利六國,1976年加拿大的加入,成為七大工業國組織。1997年,俄羅斯成為第八個成員國,故改稱「G8」。

28 日本吳(廣島縣)造船廠正在建造中的大型油輪。

29 日本快速復甦的重要因素 經濟 美國在占領期間以各種方式協助日本恢復工業生產,改革土地政策。 政治
美國協助日本革除封建和極權的傳統,修訂憲法,落實民主的政黨政治。 人口 日本人口增長率控制得宜,加上國防上支出減少,使得初期工業發展成果,不至於被人口成長及大量的國防預算所抵消。 研發和 生產技術 二次大戰期間,由於日本研發、生產技術並未受到嚴重破壞,戰後得以迅速恢復。

30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局勢在韓戰結束後,漸趨穩定,南、北韓各自實行不同的體制。南韓政府加速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及國民知識水準的提高。
與新加坡、中華民國、香港,在經濟上的成就,不但成為第三世界發展的典範,也贏得亞洲「四小龍」的美譽。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雖然曾遭受重創,之後,由於政府勇於革新和正確政策的引領,今日南韓的經濟實力與潛力,深受世人的矚目。

31 亞洲金融風暴 發生於1997年7月至10月,由泰國開始,之後影響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和其他的資產價值。印尼、南韓和泰國是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新加坡和臺灣所受的影響程度較輕,而臺灣則是面臨「本土型金融風暴」的威脅。日本仍處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長期經濟困境中,受此金融風暴的影響不大。

32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

33 東南亞地區 組織 內容 東南亞 公約組織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南亞地區出現了許多獨立國家。在冷戰全球戰略的考量下,1955年2月19日,美、英、法、菲、泰、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亞等七國,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其目的在圍堵中國與共產勢力的擴張。 國家協會 1967年,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印尼的五國外長,在曼谷舉行第一屆部長會議,宣告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即「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藉由聯合以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七○年代以後的東協明確宣示:東南亞為一個不受任何外來強國干涉、自由、和平的中立區。

34 問題與討論 中華民國政府在遷臺後,面臨哪些困境?曾做過哪些經濟建設? 二次大戰結束後,東南亞地區有哪些變化?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何以能快速復甦?

35 問題與討論1 參考解答 國民政府在遷臺之初的1949年與1958年,先後面臨兩次的臺海軍事危機;經濟上,因二戰的影響與海島天然資源的匱乏,使經濟的發展面臨極大的困難。 自1949年以後,政府首先自土地改革著手,逐次向民生工業、石化工業、高科技產業的方向發展,大體上可以分四個階段:土地改革階段(1949~1952)、出口導向階段(1952~1969)、重工業發展階段(1970~1980)、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的轉型階段(1980~1990)。

36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南亞地區出現了許多獨立國家。在冷戰全球戰略的考量下,1955年2月19日,美、英、法、菲、泰、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亞等七國,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其目的在圍堵中國與共產勢力的擴張。受越南戰爭的影響,東南亞地區益顯不安。為維護國家主權與區域性的經濟發展,1967年8月6日~8日,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印尼的五國外長,在曼谷舉行第一屆部長會議。

37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會後並宣告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即「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其基本宗旨:基於平等與合作精神,藉由聯合以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七○年代以後的東盟更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則邁出大步。1971年11月26日,東盟外長會議發表《東南亞中立化宣言》,明確表達東南亞為一個不受任何外來強國干涉、自由、和平的中立區。

38 問題與討論2 參考解答 萬隆會議期間,時任中共國務院總理兼外長的周恩來,致力於消除亞、非國家對中國所產生的疑慮與不安。他除鄭重宣示尊重各國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經濟體制外,也竭誠調節與周邊國家間的雙邊關係。因此,中國顯示出具有整合亞、非國家間矛盾與要求的實力,儼然成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

39 問題與討論3 參考解答 戰後的日本社會一度衰頹混亂,韓戰則為其帶來經濟恢復的生機。戰爭期間,日本成為美軍軍需品的補給與組裝基地,因而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並使產業迅速擴張。1960年代,日本提出「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方案;藉此欲將其工業產品銷入當地市場,並設法取得原料的供應。隨著越戰結束,美國減縮亞太地區經濟援助之際,日本不但承接了美國所留下的經貿利益,也步入經濟起飛的階段。由於研發和生產技術在大戰期間並未受到破壞,因此,二戰後的日本得以在美國的支持下,快速復甦成為七大工業國之一。


Download ppt "第三節 中國及東亞世界的轉變 學習重點 戰後臺灣的轉變。 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東亞地區的蛻變。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