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教師:李博文 博士 學生:賴世哲 周忠源
2
貨幣政策之目標 貨幣政策 為政府實施經濟政策的方式之一。指中央銀行視全國之經濟情況,調節貨幣供給量(貨幣數量)或利率水準(貨幣價格),以維持經濟穩定與成長的工具。 貨幣政策之目標 中央銀行可研議修定各種可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經由操作目標的修正,使中間目標臻於合理之水準,最後改善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3
貨幣政策之目標 操作目標 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第一步欲達成之目標,以便影響中間目標之變數。
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第一步欲達成之目標,以便影響中間目標之變數。 由於貨幣供給量及利率水準並非中央銀行可直接控制,因此操作目標所選取之數量或價格指標變數是與中間目標值的銀行準備、貨幣基數、貨幣市場利率及金融同業拆放款利率相互一致。中央銀行在同一時間並無法兼顧到數量與價格的操作目標,必須在兩者之間作一抉擇。
4
貨幣政策之目標 中間目標 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以貨幣供給量與中、長期利率水準為中間目標的可能變數。研究發現,貨幣供給額(M2)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關係,較利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關係更為密切,且貨幣需求函數尚稱穩定,因此現階段仍以貨幣供給額(M2)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央行每年均會公布貨幣供給額的成長目標區,2009年M2的成長目標區訂為2.5%~6.5%。
5
貨幣政策之目標 最終目標 貨幣當局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無非是要達成最終目標的總體經濟變數。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包括: 1.安定物價 2.充分就業
貨幣當局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無非是要達成最終目標的總體經濟變數。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包括: 1.安定物價 2.充分就業 3.促進經濟成長 4.平衡國際收支 5.提高國民所得
6
貨幣政策之目標 最終目標 是中央銀行最難掌握的目標,因為貨幣政策執行之後,必須透過漫長的傳導過程,其效果才能夠顯現出來。
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的過程中,會選擇較好掌握的操作目標及中間目標,希望透過操作目標來達成中間目標,進而達成最終目標。
7
貨幣政策之目標 由於貨幣政策從執行到最終目標之達成,時間上會有落差,因此央行須先選擇與最終目標密切相關之中間目標,藉以確保當中間目標達成時,最終目標也將得以實現。 根據國內過去經驗,貨幣數量M2與物價之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央行係以M2為中間目標。 貨幣政策操作不能直接及於中間目標,故央行選擇與中間目標關係密切,且央行能夠直接控制之準備貨幣做為操作目標。
8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擬定 理事會 貨幣政策執行 檢視與警惕 政策工具 操作目標 中間目標 最終目標 充分就業 準備總計數 貨幣總計數
準備貨幣 準備金 超額準備 自由準備 短期利率 控制期間 逐日、週或旬 充分就業 經濟成長 物價穩定 國際收支平衡 金融穩定 健全銀行業務 控制期間 1~3年內 公開市場操作 重貼現政策 準備金政策 其他政策 選擇性信用管制 直接管制 道義說服 貨幣總計數 M1A、M1B、M2 信用總計數 中、長期利率 控制期間 逐月或季
9
貨幣政策與總體經濟 一國之物價與產出,係由總需求與總供給共同決定,如下圖: 總需求 物價 總供給 產出
yf:充分就業產出 y0 p0 yf 影響總需求之因素包括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貨幣數量、利率、匯率及國內外所得等。 影響總供給之主要因素為就業量、勞動生產力、技術進步及進口等。
10
貨幣定義 M1A = 通貨淨額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
M2 = M1B + 準貨幣(郵匯局存簿儲金 + 定期存款 + 定期儲蓄存款 + 外匯存款)
11
貨幣政策的結構 貨幣政策工具 操作目標 中間目標 最終目標 可控性 高 低 關心程度
12
央行政策工具 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及操作目標,基本上是央行遠程、中程、近程目標,並非貨幣政策的工具。
中央銀行可用來影響準備貨幣、貨幣供給額及短期利率之基本政策工具包括: 公開市場操作、重貼現率政策及存款準備率。 除了基本政策工具外,尚可利用: 選擇性信用管制、直接管制及道德勸說等方式。
13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1.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
央行為了調整市場資金水位或穩定匯率,在公開市場買賣長短期信用工具以影響準備貨幣(央行發行的通貨)數量,進而影響貨幣供給總量。據以實現央行擴充貨幣供給額的寬鬆性或抑低貨幣供給額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為運用最為頻繁之政策工具。
14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策略: (1)動態操作(自主性操作) ( dynamic operation ):央行主動改變銀行的準備金及準備貨幣數額,以遂其政策意圖。 (2)防衛性操作( drfensive operation ):由於商業銀行採取某些行 動,而這些行動可能干擾貨幣數量,央行因而採 取公開市場操作以抵消此一干擾之政策。
15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 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又分為買、賣斷及附條件交易等兩種。
附買回交易是指央行向銀行買進有價證券之時,即約定好未來到期時銀行要買回該有價證券;反之,附賣回是指央行賣出有價證券給銀行時,即約定好未來到期時銀行要賣回該有價證券給央行。 從附買回交易的過程中,一開始央行先釋放資金給銀行,等到附買回期間到期時再將資金收回;而在附賣回交易的過程中,一開始央行先向銀行收回資金,等到附賣回期間到期時再將資金釋回給銀行。
16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的對象: 可以參與公開市場操作的指定交易商包括銀行、信託投資公司、票券金融公司及郵匯局等金融機構。
央行為了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深度,在2003年也決定仿效美國,將具有公債交易商資格的證券商也納入公開市場操作的對象,但操作方式僅局限在政府公債的附條件交易(不含公司債的附條件交易),並未擴及政府公債的買賣斷交易。
17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 相較於存款準備率及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已逐漸成為各國央行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其主要原因在於公開市場操作的實質效果遠高於其他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央銀行可精確掌握市場的資金水位,且具有非常高的操作彈性。 中央銀行也常為了穩定匯率而在外匯市場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效果非常直接。
18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2.調整存款準備率(法定存款準備率)
調低存款準備率,可增加銀行體系的可貸放資金(銀行只需提列較少的法定準備金),而且貨幣創造乘數將加大,故貨幣供給量可增加。相反,調高存款準備率將使銀根趨緊,貨幣供給量減少。 由於調整存款準備率效果太激烈,因此最少使用,而一但使用通常代表央行貨幣政策明顯轉向,值得特別注意。
19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存款準備率操作及政策: 由於改變銀行信用放款能力可進而控制貨幣數量或其他重要金融變數,操作方式:
欲增加貨幣供給量時,降低存款準備率。 欲減少貨幣供給量時,提高存款準備率。 央行規定金融機構必需就其所吸收之各種新台幣存款、外匯存款及其他各種負債提存準備金,所以可充當準備金的資產計有: 庫存現金 在中央銀行所開準備金帳戶的存款
20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存款準備率的效果: 若中央銀行調降存款準備率,銀行可貸放出去的資金變多了,將提高貨幣創造的效果,達到增加貨幣供給額的目的。
中央銀行調整存款準備率所能達到的效果,也受限於其他的條件變化。 資金外流 超額準備(超額準備=實際準備 - 應提準備) 操作彈性不高也是存款準備率的缺點之一(僅能往下調整,不能往上調整)。
21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3.調整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一般商業銀行急需資金周轉時可持合格的短期票券或票據向央行請求貼現,以取得短期資金,這種向央行請求貼現的行為,即為「重貼現」。 央行降低重貼現率會提高一般銀行向其融通資金之機會,故有增加準備貨幣之作用;反之若提高重貼現率,則有降低貨幣供給之效果。 所以,央行也可直接關閉重貼現窗口,停止對一般銀行之融通,以達緊縮貨幣之效果。
22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重貼現率的效果(1/2) : 重貼現率代表銀行向央行融通資金的成本,因此央行可藉由重貼現率的調整,影響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調節整個市場資金水位的目的,所以重貼現率一直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 雖然央行可以完全控制重貼現率的高低(即可控性高),且操作彈性也較存款準備率高(因可往上調整,也可往下調整),但其效果卻往往不如預期。
23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重貼現率的效果(2/2) : 央行調降重貼現率,原本是要降低銀行向其融通資金的成本,希望銀行同步調降放款利率,以增加銀行放款的數量。但如果大部分的銀行都認為景氣尚未復甦,放款風險仍高時,銀行放款的意願並不會因此而提高,此時央行調降重貼現率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重貼現率也會有時間落後的問題,亦即當央行調整重貼現率之後,必須需要一段期間才能反映在貨幣供給額的變化上,因此具有時效性的問題。
24
央行政策工具 選擇性信用管制 對特定產業或市場之資金流向予以控制,而這類措施主要影響資金在不同部門間的分配,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往往較小,可分為: (1)消費者信用管制(consumer credit control) 指央行對不動產以外各種耐久性消費財銷售融 資,所設的規定管制。 例:管制分期付款信用之付款條件措施,或者管制 信用卡的預借現金額度。
25
央行基本政策工具 央行對於證券市場有關證券交易可進行貸款額與交易額的百分比予以規定。
(2)保證金比率(證券信用管制) 央行對於證券市場有關證券交易可進行貸款額與交易額的百分比予以規定。 (3)不動產信用管制(mortgage credit control or real estate control) 央行就一般銀行對其客戶購買新住宅或商業用房屋之貸款,規定如下:貸款最高限額;貸款的最長期限;分攤還款的最低金額。由於不動產信用的期限較長,因此受利率變動的影響較大。
26
其他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方式 1.直接管制 指央行依據有關法令之規定,對銀行信用的質或量直接加以干預的信用管制方式。 (1)信用分配
指央行依據有關法令之規定,對銀行信用的質或量直接加以干預的信用管制方式。 (1)信用分配 (2)直接干預 (3)流動比率 (4)利率高限
27
其他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方式 2.道德勸說(俗稱:喝咖啡) 央行以溫合勸導對銀行部門主管說明其貨幣政策的目的,希望銀行配合以達到目的。
央行以溫合勸導對銀行部門主管說明其貨幣政策的目的,希望銀行配合以達到目的。 3.郵政儲金轉存央行比率之調整 當資金過於寬鬆時,央行可調高郵政儲金轉存央行比率,以降低流入市場之資金。 4.干預外匯市場導致貨幣供給量之變化 5.對政府財政赤字進行融通
28
貨幣政策的衝突 實施貨幣政策為的是達成最終目標,一國貨幣當局莫不以達成目標一致為原則,但是這些目標間卻存在著衝突。
1.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的衝突 當社會存在著大量失業,貨幣當局往往會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因而提高有效投資,且降低失業率。然而在社會總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使社會某些部門發生物價膨漲的壓力。
29
貨幣政策的衝突 2.物價穩定與經濟成長的衝突 在物價水準上漲時,貨幣當局採緊縮政策,藉降低總需求而壓低物價水準使物價穩定,但同時因總需求下降而使投入資金減少。 3.提高國民所得與國際收支平衡之衝突 貨幣當局採寬鬆之貨幣政策可使總需求上升,使社會投資意願增加,進而提高國民所得。但這可能使國內利率水準相對低於國外,而使資金外流。若此狀況持續,則將導致國際收支赤字失衡。
30
貨幣政策的衝突 4.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之衝突
在物價上漲時,貨幣當局採取緊縮之貨幣政策,可能使總需求降低,因而使物價下跌。若國內物價水準持續下降,且相對低於貿易對手國之物價水準,將使本國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而產生國際收支的盈餘失衡。
31
貨幣政策的限制 1.避免金融恐慌 2.利率穩定 3.建立社會大眾信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