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货币的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第三节 货币的供求均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货币的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第三节 货币的供求均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货币的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第三节 货币的供求均衡

2 第一节 货 币 需 求 一、货币范围及货币层次划分 二、几种货币需求理论 三、我国的货币需求 研究 四、货币需求的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

3 一、 货币的范围及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的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及银行券—纸币—存款货币—短期金融工具。 2、货币层次划分:按照流动性从高到低划分。 若M0=现金,则第一层次:M1=M0+活期存款; 第二层次;M2=M1+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第三层次:M3=M2+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四层次:M4=M3+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短期金融工具。

4 二、几种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费雪方程式 3、剑桥方程式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

5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流通中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用公式表示: P • Q M = V
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量,P为商品价格,Q为商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成正相关,而与流通速度反相关。由于金本位制条件下,商品价格相对稳定,而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商品总量决定着流通中货币需要量。

6 2、费雪方程式:M V = P T 公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是一个外生变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是稳定的;P表示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量,由生产决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费雪方程式侧重于宏观分析,即货币总量和总产出及总的价格水平的关系,因而没有注意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成为其理论的一大缺陷。

7 3、剑桥方程式:Md = k PQ 其中,Q相当于费雪方程式中的T,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其它与费雪方程式含义相同。
剑桥方程是与费雪方程式的差别在于:强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即公众持有货币的主观愿望,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货币需求量。

8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交易的动机,预防的动机和投机的动机。前两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后者则受利率水平的影响,与利率负相关。因此,货币需求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 = M1 + M2 = L1(Y)+L2(r) 凯恩斯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与商品的价格有关,而且与利率水平有关,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调节货币需求量,以影响人们的投资和消费。反过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可能在保证物价稳定的同时,增加产出。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商品总量,从而使物价稳定。这也是资产选择理论的基础。

9 5、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需求由货币总收入、财产收入(即非人力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各种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以及人们主观偏好、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是利率和资产收益率的函数;利率直接影响金融资产收益,间接影响实物资产,而收益率的变动,则直接影响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从而影响人们的手持货币数量。

10 三、我国的货币需求研究 90年代前主要是围绕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展开研究,包括理解和应用;90年代后才开始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并应用西方货币理论。 1、对货币范围的认识:改革前,对于货币的认识仅限于现金;改革后,将活期存款纳入货币的范畴;1994年起开始规定并使用货币层次的统计指标。 2、纸币的价值储藏功能。 3、将理论应用于货币政策: 80年代中期以前 按1:8经验数据确定货币需求量;此后承认物价上涨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由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升率共同确定货币需要量。

11 4、货币需求的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 1、从宏观角度研究货币需求就是不考虑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只考虑市场供给、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其变量少,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如马克思和费雪的理论。 2、从微观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就是考虑微观变量的影响,更具体地描述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具体而繁琐,某些因素的技术性操作较难,但更加清晰地揭示和货币需求变化的原理。

12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现实生活中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基本上是由银行创造的,货币的供给主要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个部门,它们在货币的供给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3 一、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主要来源于客户的现金存款和从中央银行取得的再贷款。 商业银行通过它的资产业务,发挥其货币创造功能,将吸收的原始存款纳入银行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再次形成存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使原始存款成倍增加。

14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存款的创造能力,影响社会货币的供给。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存款的创造能力,影响社会货币的供给。 对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控制:主要手段: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及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的买卖有价证券活动。但中央银行只对第一项有强制力。对货币的发行和基础货币量的控制能力则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意愿。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表示为:B = C + R

15 三、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控制着基础货币的发行量,借此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存款创造能力,但无论如何,货币的供应将受制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货币需求,具有一定的外生性,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会受到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 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中现金的控制受制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从而直接影响货币的发行规模。 2、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还取决于微观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因此,社会公众等非银行部门对信贷的需求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总量。

16 四、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 当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需求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两种:向社会公众借款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后者将影响到货币的供应量。

17 五、货币供给( M 1)的理论模型 C´ + 1 M 1 = B • K 1 而M 1 = C + D 推导得: K1 =
C´+ e + rd + r t • t C´ + 1 C´+ e + rd + r t • t M1 = B • 中央银行虽然能够控制 B 和 r t ,但对C´和 e 的影响就小多了。因此,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具有很大的弹性。

18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货币供求与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供求紧密相关:商品和劳务供给的目的在于获得等值的货币;而货币的供给,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同时,商品需求决定商品供给,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因此就有: 社会总供给:A S M d 货币需求 社会总需求 : A D M a 货币供给 货币使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分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经常的失衡状态,通过货币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这种状态。

19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经济状态 1、货币的均衡:名义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永远相等,但货币需求研究的是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真实的货币需求,货币供求均衡研究的就是货币供应量与真实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的关系存在三种状态:即货币供给量大于、等于和小于真实货币需求量。当货币供给量等于真实货币需求量时,货币供求就达到了均衡。 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社会经济表现为:物价相对稳定,商品供求基本均衡,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当货币供求失衡,若供给大于需求,则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缓慢,若供给小于需求,则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商品滞销,失业率上升。

20 三、货币供求的调节 商品交易和经济运行状况对货币均衡起决定作用。货币均衡的目的在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通常采用货币 政策和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减低利息率,减少储蓄,刺激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反之则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社会需求,增加储蓄。 2、财政政策:即通过调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调节社会总供求。


Download ppt "第十章 货币的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第三节 货币的供求均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