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热带雨林生物群的基本特征,了解寒带苔原典型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了解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在特征上的主要区别,了解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3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热带雨林生物群的生境特点和基本特征 2.各地带性生物群中包含的典型生物群 各生物群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4
学习内容 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 第一节 热带生物群 第二节 亚热带生物群 第三节 温带生物群 第四节 寒带生物群 第五节 非地带性生物群
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 第一节 热带生物群 第二节 亚热带生物群 第三节 温带生物群 第四节 寒带生物群 第五节 非地带性生物群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5
热带雨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二是非洲的刚果盆地,三是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可伸入我国西双版纳与海南岛南部。 热带雨林分布区域终年高温多雨 ,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是酸性的 。
6
热带雨林生物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据统计,组成热带雨林的高等植物在4万5千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是木本的。雨林中的种类组成所以这样丰富,除有利的环境条件之外,热带陆地的古老性也是重要原因。自第三纪以来,这里的生存环境很少发生猛烈的变化,因此几百万年来,雨林本身也仅有很缓慢的变化和发展。
7
热带雨林生物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2)群落结构复杂
热带雨林结构复杂,生态位分化极为明显,植物对群落环境的适应,达到完善的程度,每一个种的存在,几乎都以其他种的存在为前提。乔木一般可分三层,第一层高30~40米以上,树冠宽广,有时呈伞形,往往不连续;第二层一般20米以上,树冠长,宽相等;第三层10米以上,树冠锥形而尖,生长极密。再往下为幼树及灌木层,最后为稀疏的草本层,地面裸露或有薄层落叶。此外,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成为热带雨林的重要特色。附生植物生长在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枝叶上,其组成从藻、菌,苔藓、蕨类到高等有花植物均有。
8
热带雨林生物群 (3)乔木的特殊构造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雨林中的乔木,往往具有下述特殊构造:①板状根。②裸芽。③乔木的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缘,革质,中等大小。幼叶多下垂,具红、紫、白、青等各种颜色。④茎花:多一年四季开花。 ⑤多昆虫传粉。
9
热带雨林生物群 (4)无明显季相交替(外貌)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组成雨林的每一个植物种都终年进行生长活动,但仍有其生命活动节律。乔木叶子平均寿命13~14个月,零星凋落,零星添新叶。多四季开花,但每个种都有一个多少明显的盛花期。
10
热带雨林生物群 (5)雨林中动物的特征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雨林中动物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动物在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与雨林环境适应;食物链错综复杂,共生、寄生等现象普遍;代表动物主要有长臂猿、猩猩、眼镜蛇、懒猴、犀牛、蜂鸟、极乐鸟等。
13
热带季雨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14
(三)动物及其生态 由于该群落类型一方面与常绿雨林相毗邻,另一方面又与稀树草原想接壤,因此其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区或群落交错区的特征。常见的动物有独角犀、亚洲虎、野猪、印度野牛、原鸡、叶猴、罗猴、懒熊等等。 (四)地理分布 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达
15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又称为热带萨王纳,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的植物群落。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乔木多矮生,树干不整齐,树冠扁平成伞状,叶多羽状,常具毛茸,小叶能动,排列成最能避免阳光损害的位置,雨季出叶,旱季落叶,芽有芽鳞,树皮厚,树干具储水组织,典型的树木如金合欢。
17
(三)动物及其生态 (四)地理分布 1.食草动物占优势 2.集群的生活习性 3.地栖种类多 4.穴居、善跑类型突出
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雷州半岛和台湾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18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
19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20
(三)动物及其生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的哺乳动物是猴类和鹿类,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唯一睡鼠,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独特的动物类群。 (四)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21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生物群 指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式气候地区的,由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所构成的森林群落。 植被特征
指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式气候地区的,由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所构成的森林群落。 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硬叶常绿阔叶树种所构成,其叶片具典型的旱生结构,坚硬革质,小型叶为主,被茸毛,无光泽,气孔深陷,排列与光线成锐角,或叶片退化(甚至成刺状),植株与花具强烈香味(挥发油);②森林群落上层稀疏,树木较矮小,群落下层较为繁茂、密闭;③无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很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具鳞、球、根茎的地下牙植物特别丰富。
22
荒漠与半荒漠生物群 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带无风地区。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的是连接亚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国的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250㎜,季节性明显。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他们从生理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旱生环境,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和茎代行光合作用,如猪毛菜属、碱蓬属等。 荒漠中的动物,多数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夜出性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代表动物在欧亚大陆荒漠有三趾跳鼠亚科、沙鼠科的啮齿类动物。鸟类中有百灵、隼等;北美荒漠则有棉尾兔、更格尔鼠和小韦鼠等。南美有美洲鸵鸟。澳洲的荒漠上有袋鼠、袋鼹等 。
23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也称为夏绿阔叶林,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①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 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无毛,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24
(三)动物及其生态 (四)地理分布 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 西欧和中欧 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 东亚
群落中消费者各有其特色,哺乳动物有鹿、獾、棕熊、野猪、狐、松鼠等,鸟类有野鸡、莺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仅养活着小量的动物,而动物的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动物上。 (四)地理分布 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 西欧和中欧 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 东亚
25
温带草原生物群 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布。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逐渐过渡成荒漠。植被分层简单,以多年生的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中以针茅属植物最为丰富,还有沙草科、豆科等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代表动物有高鼻羚羊、野驴、骆驼以及小型的黄鼠、跳鼠、仓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长耳兔、草原松鸡等。
26
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地理分布 气候冬季寒长,夏季温和湿润,年温差很大。
主要代表树种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一般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藓、地衣较多。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莺、松鸡等。大部分有季节迁徙现象。 (三)地理分布 该类型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温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
27
寒带苔原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地理分布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生态条件恶劣
优势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藓和地衣,植被的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典型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黄鼠,在美洲还有麝香牛、雷鸟和雪枭 。 (三)地理分布 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沿海地区,也包括北冰洋中的岛屿。我国只有高山冻原,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带 。
28
草甸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地理分布 分布区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大;土壤中水分充足,地下水埋藏深度浅。
外貌上为浓密的草群,植物种类丰富,有禾本科、莎草科等,动物以鸟类最多,生物群结构比较清晰 (三)地理分布 我国的草甸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30
沼泽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地理分布 气候湿润,地表水分盈余,土壤粘重,热量充沛。
沼泽植物生活型多样,植物通气组织发达,具有不定根和特殊的繁殖能力,有泥炭积累现象。 (三)地理分布 我国的沼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川西北的若尔盖高原。
32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变化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分布,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此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33
水平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34
水平分布规律 2)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35
水平分布规律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为: (东)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森林(西)
36
水平分布规律 2)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南向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 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荒漠
37
垂直分布规律 山体的植被垂直带,是反映山体所处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 一般讲来,山麓分布了当地平原上的生物群落类型,更高一些,它们被更加中生和对温度要求较低的类型所代替,垂直带谱大致反映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沿纬度方向交替分布的规律。
39
山地生物垂直带的结构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各处生物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某些相似之处 3)垂直带重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级逐渐降低的趋势,森林生物带上限也有类似的规律。 4)当高大山体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的生物垂直带谱呈现显著的差异。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