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液体制剂 主讲:宋振国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剂教研室 shixun219@sina.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液体制剂 主讲:宋振国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剂教研室 shixun219@sina.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液体制剂 主讲:宋振国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剂教研室

2 第五章 液体制剂 课堂目标: 掌握液体制剂的特点 熟悉溶解、增溶、助溶的概念,掌握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五章 液体制剂 课堂目标: 掌握液体制剂的特点 熟悉溶解、增溶、助溶的概念,掌握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掌握真溶液型液体药剂及胶体溶液型药剂的特点、制法与质量要求。 熟悉高分子溶液和溶胶的性质、结构及稳定性。

3 第五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第五节 溶胶剂 第六节 混悬剂
第五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第五节 溶胶剂 第六节 混悬剂 第七节 乳剂 第八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自学) 第九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自学)

4 第一节 概述 一、液体制剂的定义(掌握)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掌握) 三、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熟悉)

5  一、定义 液体制剂(liqui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液体制剂是指将药物(s、l、g)以不同的分散方法(溶解、胶溶、乳化、混悬等方法)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包括离子、分子、胶粒、液滴和微粒状态)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分散体系。

6 二、特点 1、液体制剂的优点 ① 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 ② 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
③ 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与老年患者; ④ 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⑤ 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7 2、液体制剂的缺点 ① 药物的化学稳定性问题 ② 液体制剂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③ 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
④ 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水溶剂具有一定药理作用,而且提高成本。 由于液体制剂中药物分散度大,又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故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液体制剂; 非均相液体制剂中药物的分散度大,具有较大的相界面和界面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8 三、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非均相液体制剂的分散相粒子应分散均匀; 口服的液体制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
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所有液体制剂应浓度准确,稳定, 液体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包装容器适宜,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

9 四、液体制剂的分类 (一) 按分散系统分类 1.     均相液体制剂 2.     非均相液体制剂

10 1. 均相液体制剂 均相液体制剂所形成的体系为单相分散体系,从外观看是均匀澄明溶液,药物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吸收速度和显效速度快,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分类: (1)低分子溶液剂 (2)高分子溶液剂 分散相 低分子药物 高分子化合物 微粒大小 <1nm ~100nm

11 2. 非均相液体制剂 非均相液体制剂所形成的体系为多相分散体系,其中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分子聚集体、微粒或小液滴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分类:(1)溶胶剂(以胶粒形态(分子聚集体)分散,1~100nm) (2)乳剂(以液滴状态分散,>100nm) (3)混悬剂(以微粒状态分散,>500nm)

12 (二) 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 1.     内服液体制剂 2.     外用液体制剂

13 如滴剂、口服液、糖浆剂、乳剂、混悬剂、合剂等。
(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擦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滴鼻剂、滴眼剂、洗眼剂、含漱剂、滴耳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1. 内服液体制剂 2. 外用液体制剂

14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一) 极性溶剂 (二) 半极性溶剂 (三) 非极性溶剂

15 溶剂应具备的条件: (一)极性溶剂 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 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
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成本低廉。 (一)极性溶剂 水(ε=80) H2O;18.02 甘油(ε=56) C3H8O3;92.09 二甲基亚砜(ε=45) C2H6OS;78.13 CH2-OH CH-OH H O O CH3-S-CH3

16 (二)半极性溶剂 ① 乙醇(alcohol) 本品为无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沸点78.3℃;
乙醇(ε=26) C2H5OH;46.07 ① 乙醇(alcohol) CH3-CH2-OH 本品为无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沸点78.3℃; 能与水、甘油、丙二醇、丙酮、氯仿、乙醚等溶剂任意比例混合; 能溶解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树脂、色素等; 20%以上的稀乙醇即有防腐作用,40%以上乙醇可延缓某些药物的水解; 但乙醇有生理活性,易挥发,易燃烧; 在药剂制造中用作溶剂、防腐剂、消毒杀菌剂。

17 ② 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药用品为1,2-丙二醇,为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无臭,味微甜,有引湿性; 性质基本上与甘油相同,但粘度、毒性和刺激性均较甘油小,是优于甘油的常用溶剂; 能与水、甘油、乙醇、丙酮、乙醚、氯仿混溶,但不能与脂肪油混溶; 用作溶剂、润湿剂、保湿剂、防腐剂,一定浓度的丙二醇尚可作为药物经皮肤或粘膜吸收的渗透促进剂。 丙二醇(ε=32) C3H8O2;76.09 CH3-CH-CH2-OH OH

18 ③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通式为H(OCH2CH2)nOH。 PEG200、300、400、600为液体,PEG1000、2000、4000、6000、12000、20000为固体。 本品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破坏,有强亲水性,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以任意比例混合,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本品能溶解许多水溶性的无机盐和水不溶性的有机物,对一些易水解药物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用作溶剂、助溶剂,水溶性软膏基质和栓剂基质,固体分散体载体、包衣材料、滴丸基质、增塑剂、囊材等。

19 (三)非极性溶剂 ① 脂肪油(fatty oils) 为常用非极性溶剂,包括花生油、麻油、豆油、棉籽油、茶油。
脂肪油能溶解固醇类激素、油溶性维生素、游离生物碱、有机碱、挥发油和许多芳香族药物,不能与水、乙醇等极性溶剂相混溶。多用于外用制剂,也可作为内服制剂的溶剂。 脂肪油容易氧化酸败,也易与碱性物质发生皂化反应而影响制剂的质量。

20 ② 液体石蜡(liquid paraffin)
是从石油裂解物中得到的液体饱和烃的混合物。 本品能溶解生物碱,挥发油及一些非极性药物,但与水不能混溶。 可作口服制剂和擦剂、灌肠剂的溶剂。 日本药局方和FDA准许添加维生素E 10ppm作抗氧剂。

21 ③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是搽剂常用的溶剂。

22 五、药物的溶解度(solubility)
(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 中国药典中表示近似溶解度的术语: 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和不溶

23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使用增溶剂 --- 表面活性剂 2. 加入助溶剂 形成可溶性络盐 KI + I2  KI3
(1:2950) (1:20) 形成分子复合物 茶碱 + 乙二胺  氨茶碱 (1:120) (1:5) 复分解反应生成盐 乙酰水杨酸 + 枸橼酸钠乙酰水杨酸钠 + 枸橼酸 (1:2950) (1:20) 助溶剂分类 无机化合物: 碘化钾 有机酸极其钠盐:水杨酸钠、苯甲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 酰胺化合物: 烟酰胺、乙酰胺、尿素、乌拉坦

24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3. 制成盐类 选用盐类需注意:溶液pH 、稳定性、刺激性、毒性等因素 4. 应用混合溶剂 常用潜溶剂:乙醇-水 , 乙醇-甘油, 丙二醇-水 聚乙二醇 - 水

25 六、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26 (一)增溶剂 (solubilizer) 增溶(solubilization):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主要指水)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solubilizer):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增溶质(solubilizates):被增溶的物质。 增溶量: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

27 在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有些药物在溶剂中即使达到饱和浓度,也满足不了临床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这时可加入增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例如油溶性微生素、激素、抗生素、生物碱、挥发油等。
例如煤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加到50%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煤酚皂”溶液。 常用的增溶剂多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山梨坦和聚山梨酯等。 司盘(Span) 吐温( Tween)

28 影响增溶的因素 (1)增溶剂的种类: (2)药物(增溶质)的性质: (3)增溶剂的加入顺序: (4)增溶剂的用量: 用量不足或用量太多;
温度的影响; 增溶剂的用量可以通过实验确定。 如分子量、HLB值 药物的分子量愈大,体积愈大,胶团所能容纳的量愈少,即增溶量愈小。 如将增溶剂先溶于水,再加入增溶质,增溶质几乎不溶解;如先将增溶质与增溶剂混合,再加水稀释,则能很好的溶解。 用量不足,可能起不到增溶作用,或在贮存、稀释时发生沉淀; 用量太多,既浪费,又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另外药物进入胶团中也影响其吸收。 温度一定时加入足够量的增溶剂,可得到澄清溶液,稀释后仍然保持澄清。

29 (二)助溶剂 (hydrotropy agent)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过程。 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在助溶过程中加入的第三种物质。 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物质或表面活性剂),一般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30 1. 助溶机理 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形成复盐、分子缔合物。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在10%碘化钾溶液中可制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 I2 + KI → KI3 = K+ + I3-

31 (三)潜溶剂 (cosolvent) 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应用混合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cosolvent) 。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等。 举例:甲硝唑水中溶解度10%,采用水和乙醇混合溶剂溶解度可提高5倍。

32 (四)防腐剂(preservative)
防腐的意义 以水为介质的液体制剂,易被微生物污染发生霉变,尤其含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制剂。 防腐预防危害人体健康和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中国药典》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1、致病菌:口服药品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外用药品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活螨:口服药品不得检出活螨和螨卵。 3、杂菌总数及霉菌总数:口服给药制剂1g细菌数<1000个或1ml <1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1g或1ml<100个,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33 ③ 加强操作过程的卫生管理。 ④严格控制辅料的质量 2、添加防腐剂: ① 防腐剂本身用量小,无毒性和刺激性,无特殊气味;
防腐措施   1、防止环境、辅料污染: ① 加强制剂车间的环境卫生管理; ② 加强操作人员个人卫生管理;   ③ 加强操作过程的卫生管理。 ④严格控制辅料的质量 2、添加防腐剂: ① 防腐剂本身用量小,无毒性和刺激性,无特殊气味;   ② 能溶解至防腐有效浓度;   ③ 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抗微生物性质稳定,贮存稳定,不与制剂成分发生作用;   ④ 能对大多数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34 常用防腐剂 ①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 ② 苯甲酸及其盐 ③ 山梨酸及其盐 ④ 苯扎溴胺(新洁尔灭) ⑤ 醋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
⑥ 其它

35 名 称 ①尼泊金 ②苯甲酸及其盐 ③山梨酸及其盐 结构式 R=CH3,C2H5,C3H7,C4H9 尼泊金甲、乙、丙、丁酯 R=H, Na 苯甲酸、苯甲酸钠 R=H, K, Ca 山梨酸、山梨酸钾、山梨酸钙 防腐能力 对霉菌作用强,而对细菌作用较弱,广泛用于内服液体制剂 对霉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内服也可外用 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强,毒性较苯甲酸低,但稳定性较差 使用浓度 (g/ml) 0.01~0.25% 0.03~0.1% 0.05~0.3% 作用特点 防腐作用主要是靠未离解的分子,因此受pH的影响较大,往往在酸性条件下抑菌作用最强。吐温类能增加其溶解度,但抑菌效果受到影响,需增大用量。此三种防腐剂抑菌种类不同,往往联合应用。

36 ④ 苯扎溴胺,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芳香气,似杏仁,味极苦。极易溶于水,溶于乙醇;性质稳定,毒性低,可用于皮肤、器械消毒,常用浓度为0.02~0.2%。
⑤ 醋酸氯己定,又称醋酸洗必泰,本品为白色至淡米黄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味;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中,为广谱杀菌剂,可用于皮肤、器械、包装材料消毒,用量为0.02%~0.05%。 ⑥ 其他:20%的乙醇或30%以上甘油;0.05%薄菏油或0.01%的桂皮醛,0.01%~0.05%的桉叶油)等具有一定防腐作用。

37 (五)矫味剂 1.  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蔗糖、甜菊苷 合成甜味剂:糖精钠、阿司帕坦 2. 芳香剂 3. 胶浆剂 4. 泡腾剂

38 ① 蔗糖 是矫味的主要用品,常以单糖浆或果汁糖浆形式应用,兼矫臭;应用时,常添加甘油、山梨醇、甘露醇等多元醇,防止蔗糖结晶析出。 ② 甜菊苷 源自植物甜叶菊,为微黄色或白色结晶性粉末,甜度比蔗糖大约300倍。常用量0.025%-0.05%。 本品甜味持久且不被人体吸收,不产生热能,所以是糖尿病、肥胖病患者很好的低能量天然甜味剂,但甜中带苦,故常与蔗糖或糖精钠合用。

39 ③ 糖精钠 本品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1:1.5),但水溶液不稳定,长时间放置后甜味降低,在pH8时较稳定。甜度为蔗糖的 倍,常用量0.03%,常与单糖浆或甜菊苷合用,作咸味药物的矫味剂。 ④ 阿司帕坦 也称蛋白糖,又称天冬甜精,化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为二肽类甜味剂。 本品甜度为蔗糖的 倍,而无后苦味,不致龋齿,可以有效地降低热量,适用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

40 2. 芳香剂 天然香料:包括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性挥发油及其制剂如薄荷薄荷水和动物性香料如麝香等。 人造香料:又称调合香料,是由人工香料添加一定量的溶剂调合而成的混合香料,如桔子香精等。 3. 胶浆剂 胶浆剂由于粘稠,能干扰味蕾的味觉而矫味,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加入甜味剂可增加矫味作用。 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琼脂、明胶等。 4. 泡腾剂 应用碳酸氢盐与有机酸(枸橼酸、酒石酸)混合后,遇水产生的CO2溶于水呈酸性,能麻醉味蕾而矫味。常与甜味剂、芳香剂配合使用,可得清凉佳味,对盐类的苦味、涩味、咸味有所改善 。

41 (六)着色剂 1. 天然色素 2. 人工合成色素 (1) 食用色素 (2) 外用色素
着色剂又称色素,能改善制剂的外观颜色,用来识别制剂品种。 1. 天然色素 2. 人工合成色素 (1) 食用色素 (2) 外用色素 只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才可作为内服液体制剂的着色剂。

42 ① 天然色素 植物色素:红色如苏木、紫草根、茜草根、甜菜红、胭脂红等;黄色如姜黄、葫萝卜素等;蓝色如松叶兰、乌饭树叶等;绿色如叶绿酸铜钠盐;棕色如焦糖。 矿物色素:棕红色氧化铁。 ② 合成色素 内服: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胭脂蓝、日落黄,通常配成1%贮备液使用,用量不得超过万分之一,具体使用量和使用范围见GB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着色剂项下。 外用:伊红(或称曙红,适用于中性或弱碱性溶液)、品红(适用于中性、弱酸性溶液)、美蓝(或称亚甲蓝,适用于中性溶液)、苏丹黄(红)等。

43 (七)其它附加剂 增加液体制剂的稳定性: pH 调节剂 抗氧剂 金属离子络合剂等

44 第二节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
第二节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 一、溶液剂(solutions) 三、糖浆剂(syrups) 二、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 四、醑剂(spirits) 五、甘油剂(glycerins) 六、涂剂(paint) 七、酊剂(tincture)(于第6章讲授) 自 学

45 一、溶液剂(solutions) 溶液剂(solutions):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液体制剂。通常适用于不挥发性化学药物,其溶剂多为水,少数为乙醇或油溶液。 制备方法 (一)溶解法 (二)稀释法 (三)化学反应法 举例 制备溶液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46 (一) 溶解法: 将固体药物直接溶于溶媒的方法,适用于稳定的化学药物。 操作要求 ①正确选择称量器具(仪器精度)和器械。
②三查三对:标签、记录、称量。 ③配制顺序:取处方总量1/2~3/4的溶剂+助溶剂+稳定剂+药物(溶解)→补溶媒→全量→过滤→质检→包装。

47 (二) 稀释法: 将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浓贮备液作为原料稀释成治疗浓度范围,供临床使用的方法。例如,H2O2 溶液含H2O2为30%(g/ml)→2.5%(g/ml)。 注意事项: (1) 浓度换算。   (2) 挥发性药物因挥发而影响浓度的准确性。 (三) 化学反应法: 适用于原料药物缺乏或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48 二、糖浆剂(syrups) A. 定义: 糖浆剂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单糖浆或糖浆。
  糖浆剂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单糖浆或糖浆。 B. 质量要求:含糖量应不低于65%(g/ml),澄清,在贮存期内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C.分类:①单糖浆,浓度85%(g/ml)或64.7%(g/g),不含药物,用作制备含药糖浆,以及作矫味剂、助悬剂等。②矫味糖浆,如单糖浆、橙皮糖浆、姜糖浆等,用于矫味及助悬。③药物糖浆,如枸橼酸哌嗪糖浆、磷酸可待因糖浆等。

49 D. 制备1、溶解法 (1)热溶法:系将蔗糖溶于沸蒸馏水中,降温加入药物,搅拌溶解、过滤,再通过过滤加水至全量,分装即得。 蔗糖溶解速度快,生长期的微生物容易被杀死,糖内含有的某些高分子物质可凝聚滤除,过滤速度快。 加热过久或超过100℃,特别在酸性下蔗糖易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俗称转化糖),制品的颜色变深。转化糖具有还原性,可延缓某些药物氧化变质。因此此法适合于热稳定性药物和有色糖浆的制备。 (2)冷溶法:系将蔗糖溶于冷蒸馏水或含药的溶液中制成糖浆剂。 可用密闭容器或渗漉器来完成。此法生产周期长,制备过程中容易污染微生物。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制备糖浆剂,制备的糖浆剂颜色较浅。

50 continued D. 制备  2、混合法:系将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而成。 (1)适合于制备含药糖浆剂。该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灵活。 (2)含药糖浆一般含糖量较低,要注意防腐。 (3)一般水溶性药物或药材提取物,可先用少量蒸馏水制成浓溶液;水中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可酌加少量其它适宜的溶剂使之溶解,然后与单糖浆混匀。 (4)液体制剂可直接加入单糖浆中,混匀。 (5)药物如为含醇制剂,可先与适量甘油混合,再与单糖浆混匀。 (6)药物如为水性浸出制剂,因含蛋白质易发酵变质,故应先加热至沸,使蛋白质凝固滤法,滤液加入单糖浆中,混匀。

51 制备糖浆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备糖浆的蔗糖,应为药用白砂糖,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标准。 2.糖浆剂中的药物可以是化学药物或药材的提取物。 3.单糖浆或含糖量高的糖浆剂不易生长微生物,低浓度的糖浆剂容易污染和繁殖微生物,必须加防腐剂,并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 4.糖浆剂应在避菌的环境中配制,及时灌装于灭菌的洁净干燥容器中。 5.糖浆剂中可加入适宜的附加剂。 6.糖浆剂宜密封,在不超过30℃处保存。

52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又称胶浆剂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又称胶浆剂 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53 二、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有限溶胀 → 无限溶胀 ↓ ↓ 需先浸泡3~4小时 需搅拌或加热 将高分子药物先浸泡一定时间,然后搅拌或加热,使其完成溶胀、溶解过程。

54 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溶胶剂 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55 思考:高分子溶液与溶胶有什么异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子大小 2、分散体系 6、丁达尔效应
3、与水亲和力 4、渗透压 5、表面张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6、丁达尔效应 7、盐析作用 8、稳定性 9、可逆性 10、制法

56 第四节 混悬剂 一、定义 二、制备混悬剂的目的 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四、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五、混悬剂的制备
第四节 混悬剂 一、定义 二、制备混悬剂的目的 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四、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五、混悬剂的制备 六、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

57 一、定 义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0.5~10um)
一、定 义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0.5~10um) 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临用前加水振摇,即可迅速分散成混悬剂。 举例:红霉素混悬剂、氢氧化镁铝混悬剂、头孢拉定干混悬剂

58 ①难溶性药物其饱和浓度也达不到临床治疗浓度时,还需以液体制剂形式给药
二、制备混悬剂的目的 ①难溶性药物其饱和浓度也达不到临床治疗浓度时,还需以液体制剂形式给药 ②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③为了制备缓释制剂 但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59 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粒子大小符合要求,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不应有结块 ,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60 四、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热力学不稳定性(分散度高→聚结不稳定 性) 动力学不稳定性(重力作用→沉降,布朗运动→扩散)。

61 (一)微粒沉降速度 助悬剂 (suspending agents) Stokes定律
V = 2 r2( 1-  2)g / 9 增加动力稳定性方法: r ,但r值不能太小,否则会增加其热力学不稳定性。  ,(1- 2),要求加入助悬剂。 沉降类型: 自由沉降和絮凝沉降 助悬剂 (suspending agents) 定义: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剂 高分子助悬剂:树胶类、植物多糖类、纤维素类、硅皂土、触变胶

62 (二)双电层与水化

63 (三)絮凝与反絮凝 絮凝剂(flocculating agents):形成絮凝过程中加入的电解质。 表面自由能公式 ΔF=δS·L·ΔA
絮凝(flocculation):混悬微粒形式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 絮凝状态特点:疏松不结饼 反絮凝(deflocculation):系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 絮凝剂(flocculating agents):形成絮凝过程中加入的电解质。 -电势:20~25mV 反絮凝剂(deflocculating agents):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中加入的电解质。 -电势:50~60mV 絮凝剂和反絮凝剂所用电解质相同,常用的有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

64 (四)微粒成长与晶型的转变 Ostwald Freundlich方程(r<0.1um)
logS2/S1=(1/r2-1/r1)2M/RT S1和S2分别为半径为 r1、r2的药物的溶解度,为表面张力,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混悬剂体系中,微粒的半径相差愈多,溶解度相差愈大, 混悬剂中的小微粒逐渐溶解变得愈小,大微粒变得愈来愈 大,沉降速度加快,致使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制备混悬剂时,除考虑粒径大小外,还应考虑其大小的 一致性。

65 有机药物存在多晶型现象,如无味氯霉素就有4种晶型(A、B、C与无定型)。
多晶型药物制备混悬剂时,外界因素(如温度)加速晶型之间的转化。如由溶解度大的亚稳定型转化成溶解度较小的稳定型,导致混悬剂中析出大颗粒沉淀,并可能降低疗效。 Higuchi指出,难溶性药物在研磨粉碎过程中,可生成大量的无定型,在混悬剂中无定型亦能转化成结晶型,降低溶解度而析出药物的大颗粒状结晶。 对多晶型药物,应选用较稳定的亚稳定型或稳定型; 尽量避免用研磨法减小粒径。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亲水胶(如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等)或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等),能够延缓或防止微粒增大。

66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分散相浓度的增加,使微粒碰撞几率增大,沉降速度增加大,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温度的变化不仅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分解速度,还能 改变微粒的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沉降容积,从而改 变混悬剂的稳定性。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 从而使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67 五、混悬剂的制备 1. 分散法 2. 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68 1. 分散法 含义: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微粒要求的分散程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剂的方法。 步骤:粗颗粒→粉碎→分散。
常用设备:乳钵、乳匀机、胶体磨等 分散法制备混悬剂时,可根据药物的亲水性、硬度等选用不同方法。

69 亲水性药物: “加液研磨法”:药物粉碎时加入适当量的液体进行研磨。加液研磨使药物粉碎得更细,通常1份药物加 份液体。 “水飞法” :将药物加适量的水研磨至细,再加入大量水搅拌,稍加静置,倾出上层液体,研细的悬浮颗粒随上清液被倾倒出去,余下的粗粒再加水研磨,如此反复至完全研细,达到要求的分散度为止。将上清液静置,收集其沉淀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水飞法”可使药物粉碎到极细的程度对于一些质硬或贵重药物可采用。 疏水性药物: 应先将其与润湿剂(如表面活性剂)研磨,再与其它液体研磨,最后加其余的液体至全量。

70 举例:复方硫磺洗剂(compound sulphur lotion)
【处方】沉降硫磺 g (主药一) 硫酸锌 g (主药二) 樟脑醑 ml (主药三) 甘油 ml (润湿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 g (助悬剂) 蒸馏水(aquar) 适量加至1000ml (溶剂) 【制法】取沉降硫磺置乳钵中,加入甘油研磨成细腻糊状;硫酸锌溶于200ml水中;另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溶于200ml蒸馏水中,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乳钵内研匀,移入量器中,慢慢加入硫酸锌溶液,搅匀,在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醑,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作用与用途】防腐药及收敛药, 抑制皮脂溢出、杀菌、收敛。用于治疗痤疮、酒渣鼻,皮脂溢出过多、疥疮等。 【注解】①沉降硫磺为强疏水性质轻药物,甘油为润湿剂,使硫磺能在水中均匀分散。 ②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悬剂,增加混悬剂稳定性。 ③樟脑醑系10%樟脑乙醇液,加入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71 2. 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含义: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的药物溶液加入于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不溶性的微粒,再制成混悬剂。主要指微粒结晶法。
操作过程:药物+适当溶剂→热饱和溶液→另一种泠溶剂→析晶沉降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可得到10m以下的微粒占80~90%的混悬液。

72 注意事项: ①本法制得的微粒大小是否符合要求,关键在药物结晶时如何选择一个适宜的过饱和度。 ②该过饱和度受药物量、溶剂量、温度、搅拌速度、加入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实验才能得到适当粒度、重现性好的结晶条件。 举例:醋酸可的松滴眼剂 醋酸可的松+氯仿→汽油→析晶沉降物→滤过,真空干燥→混悬于水中→即得。

73 (2)化学凝聚法 含义:是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剂。化学凝聚法现已少用,如氢氧化铝凝胶、磺胺嘧啶混悬剂。 制备注意事项:为了得到较细的微粒,其化学反应在稀溶液中进行,同时应急速搅拌。

74 举例:磺胺嘧啶混悬剂(Sulfadiazine Suspension)
【处方】磺胺嘧啶 g (主药) 氢氧化钠 g (化学反应剂) 枸橼酸钠 g (化学反应剂) 枸橼酸 g (化学反应剂) 单糖浆 ml (矫味剂、助悬剂) 4%尼泊金乙酯乙醇液 10ml (防腐剂) 蒸馏水(aquar) 适量加至1000ml (溶剂) 【制法】将磺胺嘧啶混悬于200ml蒸馏水中,将氢氧化钠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将氢氧化钠溶液缓缓加入磺胺嘧啶混悬液中,边加边搅拌,使磺胺嘧啶成钠盐溶解,另将枸橼酸钠与枸橼酸加适量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慢慢加入上述钠盐溶液中,不断搅拌,析出细微磺胺嘧啶。最后加入单糖浆和尼泊金乙酯乙醇液,并加蒸馏水至1000ml,摇匀,即得。

75 Continued 举例:磺胺嘧啶混悬剂(Sulfadiazine Suspension) 【作用与用途】磺胺类抗菌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注解】①本品系用化学凝聚法制成的混悬剂,粒子大小均在30um以下。 ②若直接将磺胺嘧啶分散制成混悬剂,其粒子在30-100um的占95%,大于100um的占10%,从沉降容积比看,前者1小时为1,96小时为0.92,后者分别为0.93、0.61。两者在家兔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76 六、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 (一)微粒大小的测定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三)絮凝度的测定 (四)重新分散实验
(五)《中国药典》相关检查项目

77 (一)微粒大小测定 质量和稳定性 混悬剂微粒大小及其分布 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测定方法:显微镜法、库尔特计数法、浊度法、光散射法、漫反射法、沉降法等。

78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沉降容积比(sedimentation ratio):是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F =V/V0=H/H0 测定方法:将混悬剂置于量筒内,混匀,测定混悬剂的总容积V0,静置一定时间后,观察沉降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容积V,其沉降容积比F=V/V0=H/H0 ,F值在1~0之间,F值愈大,表明混悬剂就愈稳定。

79 沉降曲线:沉降容积比H/H0是时间的函数,以H/H0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绘制的曲线。
曲线的斜率愈大,其沉降速度愈快;曲线的斜率接近于零,其沉降速度最小,混悬剂稳定。 该方法可用于筛选混悬剂的处方或评价混悬剂中稳定剂的效果。 《中国药典》检查法:供试品50ml、振摇1分钟、静置3小时,测定F值。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F值应不低于0.9。 t H/H0 1 沉降曲线

80 (三)絮凝度的测定 絮凝度(flocculation value) β=F/F∞
β表示由絮凝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 值愈大,絮凝效果愈好,混悬液的稳定性愈高。

81 (四)重新分散实验 优良的混悬剂重新分散性好,能保证服用时的均匀性和分剂量的准确性。
试验方法:将混悬剂置于带塞的试管或量筒内,静置沉降,然后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振摇,使沉降物重新分散。重新分散性好的混悬剂,所需振摇的次数少或振摇时间短。

82 溶液剂有几种 低分子溶液剂 <1nm 高分子溶液剂 1-100 nm 混悬剂 >100 nm 乳 剂 > 500 nm

83 第五节 乳剂 (emulsions)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 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定义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 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分散 均相 (溶液) 非均相 乳剂 一种 另一种

84 特征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聚集 动力学不稳定体系——沉降或漂浮

85 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乳剂的类型、组成、特点 二、乳化剂 三、乳剂的附加剂 四、乳剂的物理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乳剂的制备及常用设备 六、复合型乳剂 七、乳剂的质量评定 一、乳剂的类型、组成、特点 二、乳化剂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 四、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乳剂的制备及常用设备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86 一、乳剂的组成、种类、特点 (一)乳剂的组成 基本组成 水相 water phase(W)—水或水溶液;
油相oil phase(O)—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 乳化剂emulsifier—防止油水分层的稳定剂 其他组成 防腐剂、调味剂、

87 (二)乳剂的种类 基本型 复合型 O/W W/O W/O/W O/W/O 内相 外相 内相 外相 水包油包水 水包油 油包水 油包水包油

88 O/W型乳剂和W/O型乳剂的区别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乳白色 油状色近似 稀释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导电性 导电 不导电或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乳白色 油状色近似 稀释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导电性 导电 不导电或 几乎不导电 水溶性颜料 外相染色 内相染色 油溶性颜料

89 根据乳滴大小分类 1. 普通乳(emulsion) —1~100m。
2.亚微乳 (Submicroemulsion) — 0.1~1.0m 3.毫微乳(millimicroemulsion)—  10~100nm   纳米乳(nanoemulsion)                     4.复乳(multiple emulsions) —  50μm以下     W/O/W , O/W/O    

90 (三)乳剂的特点 ①液滴的分散度高ー吸收快、药效好,生物利 用度高; ②油性药物的乳剂ー计量准确,服用方便;
③O/W型乳剂—可掩盖不良味道; ④外用乳剂ー改善皮肤、粘膜的透过性,减少 刺激; ⑤静脉注射乳剂ー体内分布快、有靶向性。

91 二、乳化剂 emulsifier 二、乳化剂 乳化剂是指油界面张力小,吸附遇乳滴界面,使油水易于分散,并均匀混合的物质。

92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二)乳化剂的种类 (三)乳化剂的选择原则

93 (一)乳化剂基本要求 ①有较强的乳化能力:油水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②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无毒,无刺激性,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②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无毒,无刺激性,          (口服、外用、注射给药); 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酸、碱、辅助乳化剂等。 上述条件可作为选择或评价乳化剂的标准。 ↓↓↓

94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类 2.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3. 固体粉末类

95 1. 表面活性剂类 常用于外用乳剂! ⑴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O/W型: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 油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非离子型 1. 表面活性剂类 ⑴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常用于外用乳剂! 活性部位(-) Na+ - 非极性疏水 极性亲水 O/W型: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 油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W/O型:硬脂酸钙

96 ⑵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山梨坦——(W/O型) span类,如20,40,60,80等; 聚山梨酯——(O/W型)
tween类,如20,40,60,80等,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Myrij)——(O/W型) Myrij 45,49,52等,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Brij)——(O/W型) Brij 30,35,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O/W型) (Poloxamer、 Pluronic F68 )

97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特点:   内服:无毒性   静脉:毒性(溶血) 使用受限 Pluronic F68:   毒性小、静脉给药可能

98 2.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乳化剂 ⑴阿拉伯胶(acacia) ⑵西黄蓍胶(tragacanth) ⑶明胶(gelatin)
⑷磷脂(lecithin) ⑸杏树胶(almond) ⑹胆固醇(cholesterol) ⑺其它 (others)

99 3. 固体粉末类 微细不溶性固体粉末, 可聚集在油-水界面形成固体微粒膜。
固体粉末与水相的接触角决定乳剂型! θ<90°时形成O/W型乳剂;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 硅皂土、白陶土等; θ>90°则形成W/O型乳剂: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 炭黑等。

100 4.辅助乳化剂 目的: 防止液滴的合并,提高稳定性, 增强乳剂粘度和乳化膜强度。 二种类型: ⑴增加水相粘度的:
HPC、MC、CMC-Na、海藻酸钠、 阿拉伯胶、黄原胶、果胶等 ⑵增加油相粘度的: 鲸蜡醇、蜂蜡、单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硬脂醇等

101 1.根据所制备乳剂的类型:O/W型选O/W型乳化剂
(三)乳化剂选择原则 1.根据所制备乳剂的类型:O/W型选O/W型乳化剂 2.根据给药途径:口服应选无毒天然乳化剂,注射乳剂选磷脂、泊洛沙姆等 3.根据乳化剂的乳化能力选 4.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102 混合物的HLB混合计算公式 HLB混合= 式中, WA——乳化剂A的重量(或百分重量); WB——乳化剂B的重量(或百分重量);
HLBA——乳化剂A的HLB值; HLBB——乳化剂B的HLB值。

103 (Hdrophile-Lipiophile-Balance)
混合乳化剂中HLB值的调节   HLBー亲水亲油平衡值 (Hdrophile-Lipiophile-Balance)  0             20 石蜡 PEG 亲油性 亲水性

104 1. 最适HLB值——使用混合乳化剂。 2. 混合乳化剂的HLB有加合性。
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使用——反应!。

105 表2-4 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 油 相 O/W型 W/O型 月桂酸 16 - 凡士林 9 4 蜂 蜡 12 无水羊毛脂 10 8 鲸蜡醇
15 硬脂酸 15~18 硬脂醇 14 棉子油 5 液体石蜡(轻) 10.5 蓖麻油 液体石蜡(重) 10~12 亚油酸 油酸 17

106 乳剂中的附加剂 1.辅助乳化剂 2.防腐剂 3.抗氧剂 4. 甜味剂及香料
为增加乳剂的稳定性,改善乳剂的口感,通常需要向乳剂中加入各种附加剂。

107 2.防腐剤 苯甲酸、尼泊金类、 山梨醇等。

108 3.抗氧剂 水相用: 亚硫酸盐类、抗坏血酸等; 油相用: 没食子酸丙酯、VE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等

109 4. 甜味剂和香料 为了掩盖乳剂中油的不良味道, 口服乳剂中常加入甜味剂和香料 参考液体制剂!

110 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是什么? 乳化剂的种类 乳化剂的性质 相体积比(φ) 相体积比(φ)= 分散相体积 连续相体积 ×100%

111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 1.降低表面张力理论( ↓表面张力自由能)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理论 单分子膜 (↓表面张力,阻止乳滴合并) 多分子膜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理论 单分子膜 (↓表面张力,阻止乳滴合并) 多分子膜 固体微粒乳化膜 3.乳化剂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4.相体积比对乳剂的影响

112 四、乳剂的稳定性 分层 絮凝 转相 酸败 flocculation Creaming Phase inversion 合并、破坏
Coalescence breaking acidification emulsion

113 (一)分层 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也叫乳析 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由重力产生) 分层特点 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
  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由重力产生) 分层特点  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    (界面膜、乳滴大小没有变)-可逆过程  容易引起絮凝和破坏。

114 (二)絮凝 絮凝特点 轻微振摇能恢复乳剂原来状态; 液滴大小保持不变,但表示有合并的危险性。 加速分层速度,暗示着稳定性降低。
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现象。——乳剂合并的前奏。 絮凝的主要原因: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 (乳滴间的相互作用力) 絮凝特点 轻微振摇能恢复乳剂原来状态; 液滴大小保持不变,但表示有合并的危险性。 加速分层速度,暗示着稳定性降低。

115 (三)转相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转相的原因: 加入反相乳化剂: O/W型乳剂中加入氯化钙 W/O型; 相容积比的变化:

116 (四)合并和破坏 不可逆过程! 合并(coalescence)—— 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液滴合并成大液滴。
 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液滴合并成大液滴。 乳剂的破裂(breaking or creaking)—— 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的现象。 合并和破裂是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  

117 (五)酸败 光、热、空气等 微生物等 变质乳剂 有效措施 抗氧剂 防腐剂

118 五、乳剂的制备及常用设备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 (二)常用乳化设备 (三)乳剂中药物加入方法 (四)影响乳化的因素 (五)举例

119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     1.干胶法:  油+乳化剂 2.湿胶法:   水+乳化剂 乳剂 乳剂

120 3.新生皂法 有机酸(硬脂酸、油酸、枸橼酸等)+ ①新生一价皂(O∕W型 ) ②新生二价皂(W∕O型)

121 4.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加入油或水。

122 5.机械法 油相+水相+乳化剂 乳化机 在机械力作用下形成乳剂: 成形、粒度 乳剂

123 (二)常用乳化设备 ①乳钵 ②胶体磨 ③超声波乳化器 ④高压乳匀机 ⑤纳米机

124 (三)乳剂中药物加入方法 亲油性药物——溶解于油相; 亲水性药物——溶解于水相;
药物既不溶于油相也不溶于水相——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药物,制成乳剂。

125 (四)影响乳化的因素 ①乳化剂的性质 乳化剂的HLB值 乳化剂的溶解度 ②乳化剂的用量——影响液滴大小 常用量: 5~100g/L; 

126 ③相容积比(φ) 适宜相容积比: 40~60%;普通74%以下。 50%安定、 20%以下不安定。 74%以下的条件下:
相容积比(φ)= 分散相体积 乳剂的总体机 ×100%  适宜相容积比: 40~60%;普通74%以下。      50%安定、 20%以下不安定。 74%以下的条件下: Φ值大时分层速度慢——稳定!

127 ④乳化温度和时间 温度高ー粘度下降 有利于乳剂的形成; 时间过长:易絮凝 温度: 通常制备温度:70 ℃左右 缺点ー膜膨胀,稳定性下降
温度高ー粘度下降  有利于乳剂的形成;       缺点ー膜膨胀,稳定性下降 非离子性乳化剂ー不能超过昙点(cloud point)。 时间过长:易絮凝

128 (五)例(自学) 鱼肝油乳(cod liver oil emulsion) [处方] 鱼肝油 500ml 阿拉伯胶(细粉) 125g
蒸馏水 适量 全量 ml

129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一)乳剂的粒径和粒度分布的测定 (二)分层现象的观察 (三)液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四)稳定常数的测定 (五)粘度的测定

130 再见


Download ppt "第五章 液体制剂 主讲:宋振国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剂教研室 shixun219@sina.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