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課 戰士,乾杯! 從幾首原住民歌出發~ 黃春明 原住民敬酒歌 原住民豐年歌 原住民打獵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課 戰士,乾杯! 從幾首原住民歌出發~ 黃春明 原住民敬酒歌 原住民豐年歌 原住民打獵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課 戰士,乾杯! 從幾首原住民歌出發~ 黃春明 原住民敬酒歌 原住民豐年歌 原住民打獵歌

2 目次 一、題解 六、問題與討論 二、作者 七、延伸閱讀 三、課文賞析 八、牛刀小試 四、文章結構表 九、資料來源 五、語文萬花筒

3 題解 出處 寫作背景 題意

4 出處 出處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這是黃春明唯一出版的散文集,內容分為二部分: 1.第一部隨想-多為生活紀錄及心情隨筆;收錄包括〈屋頂上
的蕃茄樹〉、〈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戰士,乾杯!〉、〈 琉球的 印象〉等文章。 2.第二部為鄉土組曲-有關鄉土歌謠的隨筆小品。 收錄〈丟丟銅仔〉、〈民謠的歌詞〉、〈臺灣民歌札記〉等 文章。 3.關於本文- (1)原發表於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八、九日的中國時報.人間副 刊。 (2)由黃春明改編為劇本,發表在民國八十三年三月聯合文學 第十卷第十期。 (3)民國九十四年,應國家 臺灣文學館的邀請,推出「戰士, 乾杯!黃春明讀劇演出」巡迴活動。

5 寫作背景 1.〈戰士,乾杯!〉係追憶一件發生於民國六十二年夏天的真實往事。據黃春明在黃春明答客問中說:
「一九七○年,為了籌劃拍攝紀錄片的內容……其中屏東霧台鄉是我取材的目標之一,特別是霧台的馬拉松賽跑……我藉著取材多次入山,有一次竟然跟杜熊跑到好茶村。在那裡我看到他家的牆壁上竟然掛了幾張不同國籍和團體的軍人的放大照片;有日本兵和中華民國國軍的照片……這些軍人都是他們的族人,甚至於也有在光復後當了國軍,被帶到大陸打內戰,被俘之後還當了八路軍的……就 是說在短短的幾年,同一個族人竟然當了幾種不同的軍人,並且都不是為了自己的族人打仗,有的還差些父子舉槍相向。

6 我當時心頭受到十分強烈的撞擊……一直有一個衝動,想把
這件事情透過小說將它發表出來。但是不敢輕易動手的原因 是,我對原住民的社會和生活,相當無知,總不能憑空想像 的吧。……據我的訪問,一個家族去當了日本兵、國軍和八 路軍的,特別是臺灣原住民的家庭,為數還不少,所以有它 的代表性。並且還有它的象徵性,象徵少數民族的苦難。」 2.由上述可知,黃春明本來想將熊的家族故事,以小說的文體 來表現,但因為當時對原住民的所知有限,無法憑空想像, 因而以報導文學的精神與筆法,用散文的形式來記錄這段往 事。

7 題意 1. 本文敘述作者因籌拍紀錄片,偶然來到屏東縣霧台鄉好 茶村,那是魯凱族原住民熊的家。他意外看到牆上與耶
穌受難圖並排掛著的三張遺像,包括熊母親的前夫,他 是日本兵,戰死菲律賓;熊的父親,是國軍,後被俘, 轉當八路軍,下落不明;熊的大哥,是國軍蛙人,因到 大陸突襲而為國犧牲。

8 2.作者又從熊口中,知道他的祖父、曾祖父也都是戰士,他
們為了護衛自己族人的生命,以及民族血脈的存續,因而 英勇的與日本人作戰,與漢人作戰。相較之下,三張遺照 中的戰士,穿著不同軍服,服從不同的國家,都是為他人 而作戰,他們被迫臣服於更迭迅速的國家政權,並無奈的 犧牲生命。 3.作者自己身為漢人,背負著「原罪」,他更感受到社會、 國家強權對於弱勢族群的暴力宰制、原住民戰士身不由己 的悲哀,以及他們不斷被欺壓的民族宿命,內心激動不 已,淚水無法遏抑,因而匯聚成「戰士,乾杯!」的呼 喊,表達對這些戰士的虧欠、同情與禮敬。

9 作者 經歷 文學特色 文學成就

10 國寶級文學大師 圖片來源-蘭臺

11

12 經歷 1. 黃春明,宜蘭縣羅東鎮人,民國二十四年生。他八歲喪母,父親續 娶,所以由祖父母照顧長大。因自幼缺乏母愛,及個性倔強執拗,
遇事容易衝動,所以他的求學路一波三折,初中及師範時期就輾轉 讀了五所學校,民國四十七年方畢業於省立屏東師範學校(現已改 制為屏東教育大學)。 2. 他的人生閱歷豐富,曾擔任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宜蘭中廣電臺 記者、廣告公司職員、電視節目策畫、電影編劇,也賣過自助餐, 擔任過愛迪達運動用品企劃部主任等。 3. 所著小說,能反映臺灣農村生活情貌及小人物心聲,曾榮獲第三屆 吳三連文藝獎、第二屆國家文化基金會文藝獎等;散文則書寫生活 體驗與見聞,也發抒性情與心聲。 4. 目前黃春明在宜蘭成立吉祥巷工作室,為地方文化建設作規劃,平 時也創作童話、漫畫,並參與兒童戲劇的創作與演出。著有小說集 《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等;散文集《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13 (一)用腳讀遍家鄉的地理 1.民國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黃春明出生於羅東的浮崙仔。 當地是羅東的商業市街,他的家裡還曾開店賣衣服鞋子,
所以他是商家之子,也就是「街仔人」。 2.幼年的黃春明,因為是家中長子,所以小名叫「阿大」。 當時大人忙著作生意,沒時間管他,加上正值第二次世界 大戰末期,美軍飛機天天轟炸,小學幾乎是「放牛吃草」 不上課,而戰後改學國語,學校上的是「兩部制」的半天 課,所以黃春明多是在教室外學習:他常到田野裡踩踏泥 土、撿拾作物或遊戲,漸漸熟悉農事、草木蟲魚及大自然 的變化。

14 3.他也常在羅東戲院看戲尾,或到公園、打鐵鋪、米店、油
行、老人館觀察眾生百態,羅東就是他的成長與遊戲的天 地。黃春明在用腳讀地理-我的小說札記與隨想說:「我和 我的雙腳讀遍了我出生地羅東,還一再複習。讀爛了,也讀 讀外沿的地理……到那些地方去,不是捉魚就是找鳥巢,有 時候抓昆蟲和拾穗,或是撿蕃薯和花生。經常去認識一些新 的東西回來。」所以黃春明雖是「街仔人」,卻不侷限在市 街,而用腳踩遍泥土,讀遍家鄉的地理,也對人事與大自然 進行多方探索。

15 (二)血氣方剛的成長歲月 1.黃春明八歲時,母親生病去世,所以他和四個弟妹都由祖父 母教養。特別是祖母,她是堅強快活的女性,很會說故事,
還曾把屈原的故事改編,變成屈原勸愛吃糖的皇帝少吃糖, 但奸臣卻給皇帝吃糖,藉以嚇阻小孩少吃糖果。她生氣時也 會打人,黃春明童年時特別淘氣及機靈,警覺到快要挨打 了,就溜到田地或公園不回家,他後來說:「我的祖母非常 兇,常打得我很沒面子,於是我就往外發展,不喜歡待在家 裡。」黃春明和父親的感情很好,他曾描述父親是「隨和、 樂天、多才藝,有一點『風神氣』(臺語,指好出風頭)」 的人。

16 2.後來父親迎娶繼母,繼母無法給他溫暖,還常誤解他。加上黃
春明進入中學時期,體型壯碩,血氣方剛,個性倔強執拗,遇 事容易衝動,卻又有一顆敏感脆弱的心靈,所以他的求學路一 波三折,在六年之中就輾轉讀了五所學校,包括羅東中學、頭 城中學、臺北師範、臺南師範及屏東師範(當時師範學校是三 年制,招收初中畢業生)。 3.求學路所以艱辛,幾乎都與拳頭有關,包括在羅東中學因布告 欄公布的成績不好,怕被喜歡的女生看到,進而打破布告欄、 撕毀補考榜單,而遭學校退學。轉到頭城中學,也因逃學、打 教官、破壞公物等罪名被退學。在家則不容於繼母,因而曾偷 搭貨運卡車離家出走,在臺北後車站找到電器行學徒的工作, 一邊工作一邊準備重考。

17 4. 之後,他考取臺北師範學校,又因與人打架被退學;轉到臺
南師範學校,也被退學;最後轉到屏東師範學校,校長訓勉 他說:「你要好好唸書,從臺北、臺南,唸到屏東,再下去 只有巴士海峽了」,這才於民國四十七年順利畢業。畢業後, 他不敢申請回宜蘭教書,因為擔心家鄉父老會說:「我們的 小孩怎麼會讓那個小太保阿大(黃春明的小名)教?」所以 他要求分發到山地任教。

18 (三)邁向寫作之路 1. 詩與畫-黃春明就讀初中時,曾受到國文老師王賢春的鼓 勵,對寫作產生興趣。就讀臺北師範時,一心想在寫詩與
 勵,對寫作產生興趣。就讀臺北師範時,一心想在寫詩與  繪畫方面發展,他的詩有幾首在校刊發表,但多數是無病  呻吟的調調,所以都被他丟棄了;繪畫則成為終身的嗜好。 2. 散文寫作-黃春明在念師範時,張秀亞的散文集北窗下十  分流行,作文課時,他拿來依樣畫葫蘆,用了許多美麗的  形容詞,寫了美美的抒情散文,心中很得意,沒想到,作  文簿發下來,老師批了「虛假」二字,他想想也有道理,  一氣「就把北窗下丟到北窗下」!

19 3.黃春明從此不用過多形容詞修飾文章,後來連成語也放棄,
他發現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件事,比堆砌成語成詞要生動自然 多了。在這樣的體悟下,黃春明幼年時的生活經驗,以及他 對周遭人事物的靈敏觀察,都有了可以書寫抒發的窗口,真 情實性的體會與文字,漸漸成為他寫作的特色。 4.黃春明被臺南師範退學的暑假,他一時無路可走,只能留在 學校宿舍裡,每天吃暑期活動營隊的剩飯過活。因為借書證 尚未交還學校,所以每天借大量的文學名著閱讀。有一天, 他發現書架上有一包紮得好好的書,他好奇的拿下來看,原 來是大陸作家魯迅等所著的小說,黃春明閱讀之後,發現原 來愚昧無知的鄉巴佬阿Q,居然也可以成為小說的主角,讓 他感受到一種新的啟示。

20 5. 轉學到屏東師範,他就 開始小說的寫作,最早 是一篇〈清道伕的孩〉, 寫的是頑皮小孩逃學的 經過,他以春舲為筆名, 發表在民國四十五年十 二月二十日出版的〈幼 獅通訊〉第六十三期。

21 (四)以小說與林海音結緣 1. 民國五十一年黃春明在宜蘭通信兵學校服兵 役,在軍中他辛勤寫作並投稿,一共投給〈
聯合報.副刊〉八篇小說和一篇短文。當 時,〈聯合報〉的副刊主編是林海音,對這 位初試啼聲的黃春明多所勉勵。他的第一篇 小說〈城仔落車〉,寫的是一對祖孫坐車去 投靠孩子的媽-一位剛從良的妓女,車子居 然過站不停,祖孫慌亂無助的故事,投稿時 他特別註明標題「落車」不可改成「下 車」。沒想到,在投稿一星期後,這篇小說 就一字沒改的被刊登出來,林海音並寫了封 信給黃春明,句句充滿溫暖和鼓勵。

22 2.黃春明回憶說:「於是從此我得到了信心,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繪畫和詩的練習和寫作,專心一致的寫小說去了。當然每寫好小說就寄給她,就這樣我寫小說的習慣和興趣被培養起來了,更重要的是,她引導我去觀察四周現實的環境和關心在這樣環境中活生生地生活著的人們。所以我看到一個瘋子,就寫〈北門街〉;看到一個為孩子焦慮的父親,就寫了〈借個火〉;看到年輕朋友的空虛,就寫了〈把瓶子升上去〉、〈兩萬年的歷史〉等等。」 3.在〈聯合報.副刊〉的九篇作品登出後,黃春明受到文壇的矚目,大家把他看作是一個敢於批評社會現狀的「憤怒青年」,作品中表現著不妥協卻又溫柔的性情,寫實的文筆以及滑稽有趣的想像力,都帶著動人的力量。隨著林海音離職,黃春明也服完兵役,他在〈聯合報.副刊〉發表最後一篇作品-散文詩麗的結婚的消息,即回到宜蘭,考入中廣宜蘭電臺擔任記者。

23 (五)作廣播、得美眷 1.民國五十二年,黃春明退伍。因為從初中到師範,待在校 園十多年了,渴望到外頭去闖闖,所以沒有再去教書,而
考入中廣宜蘭電臺擔任記者,並主持「街頭巷尾」、「雞 鳴早看天」節目。他全身都是活力,點子多,又編又採又 兼製作,做得有聲有色,連中廣總經理黎世芬都知道宜蘭 臺有個才氣橫溢的黃春明。 黃春明的「街頭巷尾」節目,是與同事林美音共同製作。 林美音畢業於蘭陽女中,家裡是開鐘錶行的,在地方上富 有名望,她美麗溫婉,聲音甜美,是蘭陽地區受歡迎的廣 播明星。

24 2.黃春明和林美音在節目中,深入各 鄉鎮採訪窮人,想辦法喚起善人來 幫助他們,節目播出後常引起廣大 迴響,也收到許多民眾來信訴說他
們的困難,希望能得到幫助,林美 音回憶說:「漸漸地,宜蘭十二個 鄉鎮自動跟我們聯絡,隨時提供民 眾的問題,那時,困難在哪個角 落,我們就趕到那個地方。」這個 節目,讓黃春明跑遍故鄉每一吋土 地,接觸到每一種人,也讓他與林 美音合作愉快,進而相戀成婚。 中研院長李遠哲(左) 黃春明(右) 圖中為黃春明夫人林美音

25 (六)書寫人和土地的故事 1. 民國五十四年,黃春明隻身前往臺北,服務於專門包製電 視節目廣告的聯通廣告公司。民國五十五年他與林美音結
婚,不久舉家遷居臺北北投。 2. 這段時間黃春明受到文壇彌漫著蒼白虛無的現代主義思潮 影響,寫下〈跟著腳走〉、〈神‧人‧鬼〉等多篇小說, 但當時的臺灣其實稱不上現代,充其量不過是一些學院青 年將沙特的存在主義、卡謬異鄉人等掛在嘴上,當作時髦 的口頭禪,當然也無法符合黃春明的原本情性。 3. 民國五十六年他在寫出〈青番公的故事〉後,就向創作慘 綠時期告別,以實際行動書寫人和土地的故事,證明人和 土地是密不可分的,他說:「如果是一粒種籽,就永遠離 不開泥土。」種籽落到豐美的土壤中,黃春明的小說寫作 也趨向成熟。

26 4.青番公的故事描述農村經歷水災重建,到產業結構改變、農 村逐漸沒落的變遷過程,從這篇小說之後,黃春明在兩年三個月中,陸續寫作八篇「田園鄉土」風格的小說,包括〈溺死一隻老貓〉、〈看海的日子〉、〈癬〉、〈魚〉、〈兒子的大玩偶〉、〈鑼〉等,大多發表在同人雜誌〈文學季刊〉上。當時這份雜誌沒法付稿費,卻集合了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陳映真等新銳作家。 5.黃春明一寫起小說就廢寢忘食,連廣告的正職都荒廢,以致工作接二連三的更換。在不斷失業、就業的惡性循環中,他的家境不寬裕,為了養育小孩,他和太太還曾作起自助餐、賣便當的生意,常是太太洗便當洗到半夜,他也寫作寫到半夜。

27 (七)筆端與時代一起脈動 1.民國六十二年,黃春明因廣告長才受重用,並因緣際會進入電視圈,陸續在中視公司企劃編寫「哈哈樂園-貝貝劇場」兒童節目、從國外引進大型木偶製播「小瓜呆歷險記」兒童木偶劇、自編自錄「芬芳寶島」節目等。 2.這段時間,黃春明寫作以城市為題材的小說。居住於大都市的他,對於國內外的政經情勢感受深刻,特別是民國六十年開始,臺灣陸續面臨國際局勢逆轉等巨變,工商業興起,企業主剝削勞工,跨國公司惡行惡狀,而農業則凋落、本土的傳統改變等,他敏銳的觀察並感受到種種變化,以小說來記錄臺灣人民如何以堅韌的生命力,走過這一段飄零的日子。

28 3.民國六十年,臺灣退出聯合國,黃春明寫作《甘庚伯的黃昏》,藉由小說中從南洋回來的阿興發瘋,回顧日本殖民統治、發動太平洋戰爭、臺灣壯丁被日本徵召上戰場當砲灰的歷史。
4.民國六十一年中日斷交後,他陸續寫作《蘋果的滋味》反思中美關係,也諷刺美國資本主義及臺灣社會崇美媚外的風氣。後又以《莎喲娜啦‧再見》,藉黃君帶日本人「買春七武士」到礁溪洗溫泉,揭示日本貿易逆差巨大且無意改善,持續以經濟壓榨剝削臺灣的情況。 5.民國六十三年,臺灣出口貿易旺盛,經濟起飛,他寫《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由經濟的角度,藉由日本快鍋以直銷入侵貧窮小鎮的經過,再次批評日本對臺灣的經濟侵略,猶如炸彈;而小寡婦則以越戰作為小說的背景,記錄越戰時美軍來臺休閒消費的情況,也嘲諷戰爭的無奈與殘酷。

29 6.民國六十六年中美斷交前 夕,他寫作《我愛瑪莉》, 以為外國人跑腿辦事的買 辦「大衛陳」,諷刺臺灣 的買辦經濟與國人崇洋媚 外的風氣。這一連串的小 說書寫,堪稱筆端與時代 一起脈動,也奠定黃春明 在文壇的地位。

30 (八)推動臺灣電影風潮 1.黃春明在文壇的聲譽日隆,隱然成為「臺灣自由派作家的領導人」,他在民國六十五年曾應美國國務院、亞洲協會及愛俄華大學寫作班的聯合邀請,赴美國訪問一年,發表兩百五十多場演講,談臺灣鄉土文學和自己的創作心得,也批評美國社會和在美華人社會紛歧的思想。 2.民國七十年以後,黃春明參與社會的層面更廣,陸續策劃電視節目、拍攝記錄片、辦雜誌等,他的小說拍成電影,他也親自擔任電影編劇。此時期的著名電影,包括民國七十二年的兒子的大玩偶,是結合《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篇小說所拍成的三段式電影,由吳念真編劇,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別擔任各段影片的導演。

31 同一年〈看海的日子〉也搬上銀幕,由黃春明自己編劇,王童擔任導演。民國七十三年,〈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另一部〈莎喲娜啦‧再見〉,則由黃春明親自編劇,葉金勝導演。
3.黃春明的小說成功改編成電影,使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也累積了臺灣電影史上的諸多名作,匯聚並培養著優秀的編劇、導演、演員等相關從業人才,堪稱臺灣新電影風潮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

32 告別臺北,回溯原鄉 1.民國八十二年,黃春明回到宜蘭,他成立「吉祥巷工作室」,全心幫助故鄉的建設,曾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的田野採訪記錄,民國八十五年並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的規劃工作。同時,他也創辦〈九彎十八拐〉雜誌,關懷宜蘭的生態。對於家鄉的文化建設,他尤其別出心裁的往下紮根,民國八十三年,成立 「黃大魚兒童劇團」,編導兒童舞臺劇。

33 2.在創作方面,八○年代以後,黃春明的足跡與筆端就像鮭魚回溯產卵地,漸進的告別臺北,回到故鄉宜蘭。除了彙整多年作品成《黃春明典藏作品集》四冊出版,也有新作放生,這是一系列融合鄉野傳說及關懷鄉村現況的短篇小說,如〈呷鬼的來了〉以驟雨夜晚老人對一群年輕人說水鬼、洪水、浮屍的故事,帶出「每一條河都有流不完的故事,形成一部壯大的歷史」的主旨,文中充滿魔幻寫實的色彩;放生描寫八○年代農村遭受工業文明汙染的生活情狀;〈最後一隻鳳鳥〉以居住在冬山河岸的吳家四代,因重陽節而團聚的故事,帶出宜蘭過重陽節的習俗、上一代的恩怨,以及鄉居老人的生活情狀。此外,他的創作也愈加海闊天空,陸續寫作童話《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也重拾畫筆,於民國八十九年出版《黃春明文學漫畫集-王善壽與牛進》。

34 文學特色 黃春明是戰後最早描寫臺灣農村小人物的作家之一,筆下遍及老人、小孩、青年,甚至妓女、瘋子等各式社會底層人物,田園鄉土的現實世界是他的寫作題材,鄉村與都市的環境變遷,人心面對變遷的衝突與調適,也都成為他描摹取材的重點。關於黃春明的主要寫作特色分析如下:

35 (一)以很虔誠的一顆心去接近文學 黃春明的作品,不論在題材、語言各方面都是真誠寫實的,這來自他對寫作的態度,是近乎「宗教」式的虔敬,所以他投入寫作時總是不眠不休,「不能一分鐘停筆」,而他所寫的是社會大眾的生活,他們的苦難和喜悅。 黃春明在虔誠的奉獻,泥土中奔流的愛-黃春明專訪中說:「喜歡文學工作的人,可以不信耶穌,可以不信媽祖,可以不信菩薩,但是必須信『文學』,以很虔誠的一顆心去接近文學,把它視為一種『宗教』,並不是很抽象的意念。比如寫實作品,應該帶著這樣的胸懷來寫-我要奉獻給社會、我要熱愛社會、我要反映社會一般大眾的生活,他們的苦難,他們的喜悅。我認為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文學工作者。」

36 (二)靈活處理小說的對話語言 1.黃春明要反映社會大眾的生活,自然面臨如何真實呈現他們音容笑貌的問題,其中,臺語方言要在作品中呈現,在早期戒嚴時代是個禁忌。黃春明向〈聯合報.副刊〉投稿的第一篇小說〈城仔落車〉,寫的是一對祖孫坐車去投靠孩子的媽-一位剛從良的妓女,車子居然過站不停,祖孫慌亂無助的故事,投稿時他特別註明標題「落車」不可改成「下車」,日後黃春明曾回憶說:「因為那是我這篇小說中主人翁,一句慌張的話,在那樣的困境之下,幾乎是生命的吶喊,我希望讀者都能聽到這個聲音。」

37 後來這篇小說一字沒改的刊登出來,也影響他日後對小說對話的處理風格,當國語的文字不能與臺語聯繫時,黃春明說:「使用翻譯的方式,將母語翻成國語,如果可能的話,必要時,保留母語,自己唸一唸,看通不通,或是部分修改,讓懂母語的人嘗到原味,而國語也讀得懂。」

38 (三)書寫田園鄉土與時代脈動 1.黃春明曾受到文壇流行的蒼白虛無的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寫下〈跟著腳走〉、〈神‧人‧鬼〉等多篇小說,但他走過現代主義,回歸自己的原本情性。而他的小說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大眾生活主要有兩端,一為田園鄉土的書寫,寫出人與土地的故事;一為時代變遷、社會思潮演變的紀錄,寫出新舊文化過渡時期的陣痛。 2.他的小說中專心書寫人和土地的故事,參見 p.23~27。

39                                                                                    3.無論書寫田園鄉土或時代的變遷脈動,作品中鄉村、城鎮的風情都逼真寫實,小人物們則塑造得活靈活現,充滿純樸與溫情。特別是小人物面對生活變異的心理變化,或是由鄉村進入大都市討生活的辛酸甘苦,即使有時夾帶一點幽默的揶揄,都是笑中帶淚,對他們寄予同情與悲憫,也維護他們的尊嚴,使作品充滿人道主義的關懷。

40

41 (四)鄉土與文明的對立衝突 1.不論書寫田園風土或是見證時代,黃春明的小說常呈現鄉土與文明的對立衝突,包括傳統農業社會受到現代文明衝擊所產生價值判斷的轉變,以及農村小人物因應文明衝擊的危機問題與相應之道,彰顯出「身在新時代,心在舊典範」的時代面相,和「要怎麼活?要活成什麼樣子」的生存思索與意志。楊照評論說:「黃春明寫的鄉土,是開始被種種工商勢力穿刺、滲透的鄉土。或許應該說他對這樣的鄉土情境獨具敏銳的感觸。所以寫出了一個土地竟然無法懷抱、包養其子民的鄉土、不安的鄉土。」

42 2. 土地無法懷抱子民,因而黃春明的小說中,小人物們面
 對環境的變異,自我意識中的自卑與自大情結是最令人  動容處,並因而延伸出當他們的理念及信仰,面臨所處  社會環境變遷時,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使情節既充滿  張力及無奈,也孕含著生命的熱度。 3. 黃春明的小說有這樣的內在底蘊,又加上外在的鋪寫與  塑造,使得他的小說一方面有鄉野奇譚的說書講古情趣,一方面又有現代小說的「時空移轉,人物觀點的互換,內心的獨白,以及電影場景效果的巧妙運用」,所以批評家葛浩文說:「黃春明絕不『只』是一個會說故事」。

43 (五)樸素寫實的散文寫作 黃春明以寫作小說聞名,散文不是他的書寫主力,目前僅有一本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出版。關於黃春明的散文,他曾在該書自序中,自述初中時曾「怕散文」,因為當時他學某些散文名家,用許多美麗的形容詞,妝點出美美的抒情散文,心中很得意,沒想到,碰到初三新來的國文老師王賢春老師,她在作文簿批了「哪來那麼多冗長臃腫的句子」、「形容過度」等批語,竟像猛藥一般,一度讓他對寫散文怯步,卻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黃春明說:

44 「它不但沒殺傷我,使我的文體走上樸素寫實。這樣一來,寫任何東西要感人的話,必定要言之有物,同時也培養出我對文學藝術的誠懇態度。」因此,黃春明的散文秉持著誠懇態度與寫實精神,書寫生活經驗與見聞,有嘻笑怒罵,也有沉痛感懷,整體展現著樸素寫實的風格。

45 文學成就 黃春明是戰後最早描寫臺灣農村小人物的作家之一,但他與第一代臺灣省籍作家的寫作風格有明顯不同,楊照在〈吹到臺北的一陣蘭陽風〉中說:「戰後第一代省籍作家,他們所描寫的鄉土情懷太固著、太沉穩。沒有離開過土地、兩腳深深踩在泥巴的味道是不可能洗掉的。」而黃春明的崛起意義在於:「雖然同為省籍作家,同樣以鄉土為素材,黃春明卻占有一個明顯的斷代位置,和前代的鍾肇政、鍾理和、廖清秀、文心等人截然劃開。鍾老等前輩作家的作品,在臺北的文學文化圈裡,一直只能在邊緣地帶打轉,沒有辦法搶占中心呼風喚雨。至少沒有辦法像黃春明那樣迅速成為媒體寵兒、眾人紛紛表示在其作品中讀到足以使眼睛一亮的新東西、好東西。」

46 黃春明的文學作品 (一)小說 《兒子的大玩偶》 (民國五十八年) 《鑼》 (民國六十三年) 《沙喲娜拉‧再見》 (民國六十三年)
《兒子的大玩偶》  (民國五十八年) 《鑼》       (民國六十三年) 《沙喲娜拉‧再見》 (民國六十三年) 《小寡婦》     (民國六十四年) 《我愛瑪莉》    (民國六十八年) 《青番公的故事》  (民國七十四年) 《兩個油漆匠》   (民國七十八年) 《放生》      (民國八十八年)等。

47 (二)小說之外,黃春明也有其他文學形式的著作:
散文集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民國七十八年)   《札記鄉土組曲》   (民國六十五年)   《毛毛有話》     (民國八十二年)   《文學漫畫黃春明文學漫畫集-王善壽與牛進》               (民國八十九年); 童話  《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  (以上為民國八十一年)、《愛吃糖的皇帝》、《小 麻雀‧稻草人》(以上為民國八十二年); 兒童劇本  《掛鈴鐺》、《無鳥國》等。

48 文學冠冕 第二屆臺灣文學獎 (民國五十六年) 第三屆吳三連文藝獎 (民國六十九年) 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民國八十七年)
第二屆臺灣文學獎       (民國五十六年) 第三屆吳三連文藝獎      (民國六十九年) 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民國八十七年) 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獎     (民國八十九年) 中國文藝協會獎章       (民國九十一年) 民國八十八年小說《鑼》也入選為「臺灣文學經典」。

49 (一)在春天降生的孩子 (二)在羅東戲院看戲尾
民國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黃春明出生於羅東的浮崙仔,他是父母親的第一個孩子,所以備受疼愛,父母親並以他出生在「春光明媚」的春天,所以用「春」、「明」二字來為他命名。 (二)在羅東戲院看戲尾 黃春明童年時,家門的斜對面就是羅東戲院,每次電影結束前五或十分鐘,就會有人把門打開,以便在散場時疏散觀眾。黃春明和小孩子們都稱呼開門的人為「撞大門的」,等他把大門打開,小孩子們就衝進去看電影的結尾,而他們常看到的「戲尾」,不是火車遠遠跑掉了,就是有人中槍倒下去了。日後黃春明對這些回憶仍印象深刻,並說:「我覺得我的小說結尾很有電影的味道,可能這是個原因。」

50 (三)屋頂上的蕃茄樹 小學三年級,黃春明家的屋頂上長出一棵蕃茄樹,他問祖父屋頂上為什麼會長出蕃茄來?祖父說:「想活下去就有辦法」。學校上美術課時,黃春明就在圖畫紙畫上屋頂,上面長了一棵比房子還大的蕃茄樹,還長了紅紅的蕃茄。老師質問是否看過蕃茄?蕃茄怎可能長在屋頂?黃春明都堅決說「有」,還學著說:「想活下去就有辦法」,十分振振有詞。老師氣得打他耳光,甚至打到流鼻血,他都不願屈服。回到家,看到屋頂上在風中搖動的蕃茄樹,他不禁放聲大哭。

51 (四)祖父的腳趾被山胞砍斷? 黃春明在宜蘭長大,蘭陽平原的拓荒歷史對他產生深入的影響。蘭陽平原因為富饒,本是原住民的世居之地,但漸次吸引移民來拓墾。最早前來的是吳沙,他是平定林爽文事變(林爽文,彰化人,在乾隆末年聚眾組織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占據彰化城,一連攻下好幾個郡,後為清兵平定)的清兵。他們與原住民戰鬥,趕走原住民而定居開墾,並以漢人的角度稱這樣的戰鬥是「平番子反」(平定山地人造反)。黃春明在唸羅東國小時,和小朋友逞英雄,比誰家的祖父最勇敢,就曾說自己的阿公殺過一百個山胞,腳趾還被山胞砍斷。他帶著小朋友回家看,果然祖父腳上的小趾頭沒有了,小朋友這才信服。但他的祖母後來卻說,祖父的腳是不小心被輕便車輾斷的。

52 (五)「出差」的奇遇 黃春明初中時因逃學、打教官、破壞公物,被頭城中學退學;家裡又因後母的關係缺乏溫暖,他一時無路可走,所以偷偷搭貨車來臺北,並在後車站找到電器行學徒的工作。他打算一邊工作一邊苦讀,投考當時全臺灣首屈一指的臺北師範學校,這樣既可以有公費讀書、不必向家裡拿錢,又可以揚眉吐氣。

53 當電氣行學徒,黃春明學會許多電器知識,常被老板叫去「出差」-到客戶家修理電器。那時後車站周圍幾條街都是他的「管區」,而且不少還是「風月場所」,那些老鴇、茶室女子看黃春明一付青澀的學生模樣,總喜歡作弄他一番。有一次,某間茶室新來一個雛妓,黃春明正好去修電燈,老鴇指一個房門,竟是那雛妓的房間。兩人被反鎖在房內,叫也不應,只得任由外面的人笑鬧了大半天。後來黃春明真的考上臺北師範,脫離了打工的生活,但這些經歷都成為黃春明寫小說的題材,其中那位雛妓就是小說《看海的日子》中的女主角「白梅」。

54 (六)壞學生、好老師 黃春明就讀中學和師範時期常常打架滋事,六年學程就讀了五所學校,是令人頭痛的「壞學生」。屏東師範學校畢業後,他不敢申請回宜蘭教書,因為擔心家鄉父老會說:「我們的小孩怎麼會讓那個小太保阿大(黃春明的小名)教?」所以他填的服務志願都是宜蘭的山地村和花蓮的偏遠學校。 後來他被分發到羅東郊區的廣興國小任教。他教書不按牌理出牌,農忙時,他讓學生放假,以便回家幫助農事,平時也常帶學生到野外上課,教他們自然知識。

55 校長知道他愛護學生,教學認真,所以讓他愛怎麼教就怎麼教。黃春明甚至還教學生家長種植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因為家長們多不識字,而黃春明常閱讀〈豐年雜誌〉,所以能為他們轉述農業新知。
有一年植樹節,黃春明教學生種樹,種好了,他要學生們一個個跳過去,並說:「趁現在跳啊,等到樹長大了,你們就跳它不過了。」獨特的想法與教法,讓學生們都覺得興味盎然。

56 (七)感性大師與陰陽臉 黃春明年少時血氣方剛,動不動揮拳頭解決事情,他常打人也常被人家打,但他的心腸卻又出奇的柔軟、感性,他的動怒揮拳,只是不願迎合世俗價值,看不慣人家欺善怕惡,而非不求上進、為非作歹。黃春明在一次的演講中曾說:「跟著我同過學的,或者是跟我同過事的人,都看過我一言不合就揮拳頭的醜事。另一方面,一感動起來就心軟得不得了,可以說是很情緒化的一個人。說我是感性大師,我想我是當之無愧的。」

57 《黃春明前傳》一書還記錄黃春明為自己看相,認為自己是一張「陰陽臉」:「左半邊慈眉善目,右半邊以右眉心、左鼻翼、右面頰的三顆痣呈等邊三角形,構成一張兇狠的陰臉,上面還挨過一記開山刀」。「開山刀」事件是黃春明打架事蹟中最嚴重的一次,那是他畢業後回宜蘭任教並參加橄欖球隊時,幾個小流氓看不慣橄欖球球員的態度,雙方發生衝突,黃春明很倒楣的挨了一刀,後來還勞動宜蘭一位大老出面排解。

58 (八)關愛孩子 童年時母親早逝,黃春明對於孩子們特別關愛。在馬路上,他如果看到一堆玻璃碎片,就會特別拾起,因為他擔心會有小孩不小心踩到而受傷;如果看到有人牽小孩上街,讓小孩走在左手邊的馬路外緣,他就會罵那人兩句,因為他擔心小孩被汽車碰到,那可是會頭破血流的。 黃春明曾在西門超級市場作企畫工作,有一天店裡抓到一個偷東西的小孩,經理罰他在辦公室站了好幾小時,黃春明看到一個更小的小孩在市場外急哭了,一問之下,是被罰那孩子的表弟。兩個小孩大約是從郊區來的,表哥被抓起來,表弟不知怎麼救他,自己又不認得路回家……。

59 黃春明請經理放人,因為已經給他教訓了,外頭還一個孩子也受著懲罰呢!沒想到經理任黃春明怎麼懇求,竟狠下心執意不肯,所以黃春明氣不過,便基於義憤出手揍經理,這才讓他放人,事後那位經理知道理虧,還送黃春明一瓶洋酒致歉。

60 (九)賴友農和王善壽 黃春明很喜歡各種小動物,曾經養過青竹絲,還讓牠在冰箱裡冬眠。還常給小動物們取名字,在他宜蘭的家裡,曾住著「賴友農」一家人和「王善壽」老先生。「賴友農」是一隻癩蛤蟆,牠和妻兒們住在前院的九重葛根部,因為牠專吃害蟲有利農作,所以黃春明把「癩」字去掉病部,讓蛤蟆改姓「賴」,名字則叫「友農」。「王善壽」是一隻老烏龜,一位年輕人因為知道黃春明喜歡動物,特別從龍潭送過來,那時怕烏龜亂爬,還把牠翻個四腳朝天放在門邊,黃春明很喜歡這個禮物,特別取了名字也細心安排起居,沒想到王善壽有些水土不服,只好送到一位有池塘的朋友家寄養。

61 (十)不能一分鐘停筆 「不論我做什麼,我最重要的工作是寫小說」,人生閱歷豐富的黃春明,對寫作十分執著,曾因寫小說而在一年內丟了三份工作。他在國華廣告公司上班時,因為連續三天三夜埋頭寫作《看海的日子》,直到小說寫完才想到自己沒去上班也忘了請假,羞愧之餘,只好把工作辭掉。為了生活,他又去找了一份工作,沒想到寫作《兒子的大玩偶》,又因為不眠不休的寫,而曠職丟了工作。黃春明寫小說時有十足的傻勁,不能一分鐘停筆,所以他常忘了小孩要吃奶粉、太太要錢買菜、自己必須去上班等現實問題,等寫完小說才重新回到現實,他說:「我就是這樣焦頭爛額的寫小說,一篇一篇都是相當程度的難產。說起來是傻得可愛,但是也傻得很自私。」

62 課文賞析 深究與鑑賞

63 深究與鑑賞 一、深刻而沉痛的主旨 黃春明在宜蘭長大,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原住民,並對他們充滿好奇。由於最早前來蘭陽平原拓墾的,是平定林爽文事變的清兵餘眾吳沙等人,他們與原住民戰鬥,趕走原住民而定居。黃春明在讀羅東國小時,和小朋友逞英雄,還曾吹噓自己的阿公殺過一百個山胞。後來,他當了小學老師,曾加入山地服務隊,也真切了解原住民的生活情狀,對他們多所關心。 民國七十一年,已是成名作家的黃春明,完成一部電影劇本〈我的名字叫蓮花〉,即以原住民少女被賣身成為雛妓為題材,希望喚起更多人同情弱勢原住民的遭遇,可惜最後並沒有順利開拍。民國七十七年,因為因緣巧合而寫成本文〈戰士,乾杯!〉,除了檢討並關懷近代政府加諸原住民的結構暴力,表現原住民的弱勢與苦難,也揭露自己的原罪意識,使得本文的主旨十分深刻且沉痛。

64 黃春明在接受聯合文學專訪時,針對〈戰士,乾杯!〉的主旨說:「我們祖先來開拓臺灣,誠然有些地方可以歌功,但並不是那麼神聖得可以頌德。」他認為儘管我們這一代已不再輕視原住民,但我們仍生活在由漢人組織起來的社會,享受這社會結構所保障的機會,對於原住民來說,我們的社會結構就是一種無形的暴力,剝奪他們不少的生存、成長及出頭的機會,黃春明說:「我不是基督教原罪論的信仰者,可是我的原罪意識是來自這個社會的暴力結構。」 儘管自己不是剝奪、宰制原住民的始作俑者,黃春明身為一位既得利益的漢人,深刻感受到社會、國家強權對於弱勢族群的暴力宰制,因而以真誠與開闊的心胸,去面對並反省過往的歷史。他的「原罪」意識,帶來的是積極的「贖罪」行動,他以寫作文章,來引導讀者不要重蹈歷史覆轍,要一起關懷原住民及弱勢族群的生存與發展,並促進族群間的平等與尊重。

65 二、小中見大的選材手法 原住民等弱勢族群,承受著被宰制的命運,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普遍現象,包括美國印第安人、紐西蘭毛利人、南非祖魯族等,都曾面對政府加諸的結構暴力,臺灣雖小,但原住民各族群也都有數不清被剝削宰制的故事。 弱勢族群所以弱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來自族群人數的稀少,使得能集結的力量有限,無法爭取有利的位置與資源。以及族群素質的難以提升,這是因為他們能夠享有的社會資源,包括受教機會、參政機會等受到限制,導致他們被迫服從、被迫沉默、被迫受他人宰制。此外,族群間文化、歷史的不同,也常造成隔閡,弱勢族群因而不被了解與接受,也導致他們常淪於被強權宰制的命運。

66 要呈現原住民的悲劇性命運,本文採取以小見大、小中見大的手法,只選取魯凱族作為敘述題材,魯凱族中也只選取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熊的家族來書寫記錄,文中的人物與場景俱是真實可考,而全文即如報導文學,熊家族的遭遇,就成為一種「典型」,能產生凸顯及強化的效果,從而小中見大、由部分見整體,集中且概括的呈現出-臺灣歷史上、甚至人類歷史上許多原住民被壓榨宰制的悲哀。

67 三、特殊的結構安排 本文的記事敘述,由最初平和的娓娓道來,而漸次緊張,終而帶來震撼,給予讀者強烈的感受。這種情緒的鋪陳與推進,與文章結構的層層鋪排有關。 文章首先以一段獨立的前言明示主旨,好像投入一枚震撼彈,讓讀者在心理上產生好奇,想要一窺究竟,然後才引導讀者漸次進入正文,由作者來細說從頭。

68 正文部分,先回想這是十五年前的一段往事,然後再啟開回憶,敘述如何在偶然的機緣下,進入好茶村。
接著,揭示進入眼簾的四幅受難圖像,圖像並列在牆上,由耶穌受難圖開始,依次是熊的前父、父親和大哥。緊接著,記錄傳聞中熊祖父及曾祖父的事蹟,從而連繫前面的受難圖像,營造出「為他人而戰」與「為自己而戰」的對比,而熊家族四代不能安居而必須戰爭,正是原住民的苦難命運。 最後,以作者滿懷原罪呼喊「戰士,乾杯!」,使文章進入高潮。再以作者無心遊賞好茶而離去,及讚頌原住民族群的生命韌性作結,讓讀者低迴尋思不已。

69 四、類比映襯的人物形象 黃春明擅長寫作小說,本文雖為散文,卻以敘事見長,不但有大量的對話來推動敘述,內容生動而富有變化,也多方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來鋪寫人物,使文章內涵深刻。

70 1.戰士的形象 以戰士來說,熊家牆上懸掛的四幅圖像,因第一幅耶穌受難圖中耶穌受難的形象,使得其他三幅照片的人物,同時類化成為「受難者」。但他們的受難卻是被迫的、身不由己的-熊的前父在日本據臺期間充當日本兵,戰死菲律賓;熊的父親在臺灣光復後充當國軍,並在中國大陸被俘而變成共軍;熊的大哥擔任國軍蛙人,突襲中國大陸而犧牲性命,他們的苦難際遇,均有一致性,都是身不由己、為他人而戰的「受難者」 ,這個 荒謬的事實,正是近代政府加諸原住民的「結構暴力」 。

71 2.熊的形象 本文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及生動的對話,以作者的好奇、多言與激動,襯托出熊的平和、沉默與淡然。
熊正是原住民被迫服從強權下的一種典型,因為各種政府強權對原住民的宰制,除了軀體上的施暴,更有精神上的施暴,他們控制原住民文化傳統的延續、主宰他們的命運、限制他們發聲的機會,長久下來,原住民大都習慣沉默、順服,但他們並非無所知覺的,所以當作者憤憤不平的問:「對這樣的事情,你不悲憤?」「你不覺得難過和憤怒?」時,熊的回答是: 「悲憤? 」 「向誰憤怒? 」 ,這樣深刻的質問,使得作者覺得難堪: 「熊的質疑,或許也是一種控訴。他讓我一時啞口無言以對」 。

72 因此,熊其實是「屬於沉默而不木訥的人」,所以他對作者十分友善與關懷,也能對自己家族的過往侃侃而談,特別是在談到能夠為自己族群而戰的先人時,他一反先前淡然得不能再淡然的口氣,轉而慷慨激昂,顯示出他對自己族群的驕傲,以及對自己族群必須面臨苦難命運的深刻無奈以及沉痛抗議。他並適時引述了外祖父「螞蟻」的寓言,在平靜的陳述中,寄寓著原住民堅韌的、令人尊敬的生命力,這都顯示熊是如何以自己族群為傲,以及不屈服命運的意志。

73 3.母親的形象 本文的另一特點,來自以對話推動敘事,作者與熊的口吻都適如其分。尤其熊的對話還具有穿針引線的作用,透過他的口述,也帶出他的母親-一個原住民受難婦女的形象。原住民的婦女顯然更加弱勢,熊的母親生病不便起床,她一會要酒喝,一會唱起靈歌,跟祖先說話,是一個衰頹、無助且受盡折磨的母親。

74 她人生的苦難與卑弱,肇因很多,包括她只會說山地話,所以必須透過翻譯和平地人溝通,導致她生活圈子與謀生能力受到限制;又因為家中食指浩繁,她既缺乏謀生能力,在前後任丈夫因為被迫當兵而犧牲生命時,她也連帶的一次次面對生存的艱難與嚴苛考驗,所以熊轉述她每年都說:「再不嫁人,就養不起我們兄弟」,這些話除了顯示苦難的命運,也呈現出面對苦難命運必須別尋出路的豁達,以及原住民與平地人迥異的婚姻觀。本文作者對於熊母親的遭遇,並未深入探索,但她的靈歌既加強了文章場景與氣氛的幽冥深邈,也傳達出原住民對自身苦難際遇的控訴。

75 4.其他 如熊的大哥過世,鄉公所追悼會上,部隊長說:「任務完成了。很偉大。」以及熊引述同族的羅牧師說:「我的祖父、曾祖父他們是我們魯凱族的戰士。」「部隊長」和「羅牧師」,一代表宰制的強權,一代表同族的救贖力量,也正是映襯對比的人物。

76 文章結構表

77

78 語文萬花筒

79 語文萬花筒 ~閩南語的外來語~ 閩南語 詞義 語源 1 西米落 日語 西裝 賄賂 爽快 菜餚 樣品 香皂 2 烏西 日語 3 阿沙力 日語
按一下看答案 閩南語 詞義 語源 1 西米落 日語 西裝 賄賂 爽快 菜餚 樣品 香皂 2 烏西 日語 3 阿沙力 日語 4 料理 日語 5 見本 日語 6 雪文 荷蘭語

80 問題與討論

81 問題與討論 一、本文中的「戰士」指哪些人?請略加描述他們的 身分與經歷。 答:本文中的戰士,包括熊的前父、父親與大哥-熊的前父在
  身分與經歷。 答:本文中的戰士,包括熊的前父、父親與大哥-熊的前父在   日本據臺期間充當日本兵,戰死菲律賓;熊的父親在臺灣   光復後充當國軍,並在中國大陸被俘而變成共軍,進而戰   死;熊的大哥擔任國軍蛙人,突襲中國大陸而犧牲性命,   他們的苦難際遇,均有一致性,都是身不由己、為他人而   戰的「受難者」,這個荒謬的事實,正是近代政府加諸原   住民的「結構暴力」。

82 在熊的家族中,祖父與曾祖父是另兩位戰士,雖然他們並沒有照片可以懸掛,但他們的身影卻顯得十分高大,與前述熊的前父、父親、兄長兩相映襯下,成為鮮明的對比。因此熊在談論他們時,一改先前「淡然得不能再淡然」的表情,轉變成興奮激動,他引述牧師的話,說自己的祖父與曾祖父,先後與日本人和漢人作戰,並說:「他們很幸運,他們都為我們魯凱族自己打過仗」。 此外,熊曾兩次引述的外祖父,也是沒有現出身影的偉大戰士,特別是透過熊的轉述,外祖父竟同時是一位「哲學家」,他的言論表達出原住民面對被欺壓宰制的命運,並非無所知覺,反而是一次次克服險阻,磨練出生命的韌性。

83 二、本文中,熊是個什麼樣的人?作者如何描摹他的 形象?
答:本文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及生動的對話,以作者的好奇、 多言與激動,襯托出熊的平和、沉默與淡然。 熊正是原住民被迫服從強權下的一種典型,因為各種政府 強權對原住民的宰制,除了軀體上的施暴,更有精神上的 施暴,他們控制原住民文化傳統的延續、主宰他們的命運、限制他們發聲的機會,長久下來,原住民大都習慣沉默、順服,但他們並非無所知覺,所以當作者憤憤不平的問:「對這樣的事情,你不悲憤?」「你不覺得難過和憤怒?」時,熊的回答是:「悲憤?」「向誰憤怒?」,這樣深刻的質問,使得作者覺得難堪,因而說:「熊的質疑,或許也是一種控訴。他讓我一時啞口無言以對」。

84 因此,熊其實是「屬於沉默而不木訥的人」,所以他對作者十分友善與關懷,也能對自己家族的過往侃侃而談,特別是在談到為自己族群而戰的先人時,他一反先前淡然得不能再淡然的口氣,轉而慷慨激昂,顯示出他對自己族群的驕傲,以及對自己族群必須面臨苦難命運的深刻無奈和沉痛抗議。他並適時引述了外祖父「螞蟻」的寓言,在平靜的陳述中,寄寓著原住民堅韌的、令人尊敬的生命力,這都顯示熊是如何以自己族群為傲,以及不屈服命運的意志。

85 三、本文中,熊外祖父所說「一窩螞蟻」的比喻所指 為何?
答:本文中,熊外祖父說:「我們燒死一隻螞蟻,然後你又在別的地方看到螞蟻的時候,你就知道剛才那一窩螞蟻並沒有被燒死」,這個寓言可以有多種解讀,包括強調族群中沒有個人、只有群體,個人以團體的榮辱為榮辱、以團體的利益為利益;也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等含意。 本文作者的體認最為深刻,他認為這個比喻有徹底攻擊消滅的意義,但是「這個比喻的另一個意義是抵抗;只要還有一兵一卒,就還有希望。」

86 因此他對「這種沒有個人,只有種族、民族的集體意識,把個人的犧牲視為度外的哲理」,感到吃驚,並對熊說起這個故事居然是雲淡風輕的口吻,而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這個道理或許已成為「山地人文化中的文法」,他們都習以為常,不用懂得也會做。 這個寓言同時也暗喻著原住民等弱勢族群對於自身的苦難並非無動於衷,反而以堅韌的生命力面對,因此作者寫道:外祖父又說:「上一次坡長一歲」,「坡」就像人生中的艱難險阻,原住民面對被欺壓宰制的命運,就在一次次「上坡」中,克服險阻,磨練出生命的韌性。

87 延伸閱讀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Mihu部落

88 延伸閱讀 一、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黃春明 像這樣在直覺上就令人覺得很是詩情畫意的題目,通常都是屬於多愁善感的女作家,普遍慣用的風格。她們用起這一類的題目,不但順理成章,一開始即可憑題目和筆名連在一起,吸引眾多年輕讀者,產生官感效應表示喜愛。但是,當我也用這樣的題目時,自己就先跟自己過不去,覺得十分不搭調、不配。想另換個題目嘛,根據所要寫的內容,卻又找不到第二個比「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更恰當的。照原來決定的用嘛,又心虛得很。深怕讀者一看題目和不是女作家的名字時說:「哎唷!人妖,噁心死了!」我想我這種顧忌並非自尋煩惱。絕對有可能。因為我看東西,也常有這種居於惡作劇與惡毒之間的極短評。這個題目,有人用得,也有人用不得的。可見男女還是有不尋常的不平等。做為一個男性作家,我抗議。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不能不用這個題目。

89 事實就是這樣。我確實在一個地方等待一朵花的名字。那一天傑魯得颱風過後,我回宜蘭鄉下去看扔在那裡的空房子,順路跑到蘭陽濁水溪出海口的堤防上,去看一篇小說的外景。時值黃昏,堤防上的便道過往的人不多。我放眼隨處瀏覽,不覺間,我的視線被一朵開在便道邊的野花吸引住了。它就在跟前,我走了幾步,蹲下來仔細端詳。我發現它近看比遠看迷人。但我不敢描繪它迷人的模樣。因為那種令人憐愛的氣質,就像一張畫,畫得再像,也無法抓住的那一份生動的生命一樣。它很耐看,要不是我蹲得腳都麻了,我想我不會站起來。我看到同樣的花,零零星星的散布在這一帶堤防的斜坡上。

90 是一種爬藤類中型的乳白花。這時我除了喜歡它的美麗之外,心裡還有一種不甘。長在它身邊的雜草,例如起馬鞭、雷公草、牛圳叢、臭頭香等等,我都叫得出名字,唯獨它我卻陌生。心裡急得要得到答案。不一會,有幾位中學生騎著車子過來。我攔住他們問。他們沒有一個知道。 「你們是不是這裡的人? 」 「我們都是這裡的人。」 我順便問他們其他雜草的名字。他們還是回答不出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地區的草名。他們都是本地的農家子弟。我目送他們背著鼓鼓的書包遠去的背影,心裡有一份黃昏時分的惆悵。 過後,有一位公務員模樣的青年人路過。他也是本地人,也不認識這花的名字。問他看過這種花嗎?他說好像看過。他不想我跟他多搭訕,他一邊走一邊回我的話。最後我還是向他說謝謝。他走遠了,還不解的回頭看我。

91 隔了一陣子,從裡面騎車子出來的小姐,穿著還算入時。當我攔著她,她雖沒下車,卻把速度騎得最慢,慢到要有一種技術的程度。但是,她一聽清楚我在問她跟前的花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她的身軀往前一傾,同時腳用力一蹬,車子及時就衝出幾步遠了。我還不解她的意思,她側頭露出不愉快的臉看我,並且拋了一句話,好像說:「無聊,×××!」無聊兩個字倒是聽得很清楚,什麼什麼人就模糊了。我想不出我有什麼地方對她失禮。也想不出她為什麼要生氣罵人。看看四周,天將暗了,放眼看去也沒看到有人走過來。就在這個時候,我終於找到小姐為什麼罵我的答案了。因為她把我想成一個心理變態的人,她受到這樣的人性騷擾吧。相當可能。我當然知道我為什麼要問野花的名字。對方再怎麼聰明,只能猜到的答案是無聊罷了。

92 問不到這花的名字心裡有所不甘。再說,在我的想像中,這麼美麗的花,它一定有一個相稱的名字。這種好奇的心理,我想再問不到人,也要等太陽下山我才離開。
我終於又看到人影,從外頭那一邊走近來了。是一位祖母提著一隻裝得飽滿的塑膠袋,後頭還跟著很不情願走的六七歲小男孩。我只聽見她說著小孩: 「 ……以後我不會再帶你出來了。這麼大了,你沒背我就悽慘,還要我背你。 」說著來到我的跟前,看到我在看他們。她又說:「人家在笑了。還不快走,快,先跑回去,說我們回來了。 」「阿婆,是妳的孫子? 」

93 「是啊。是我第三的。一頭像牛咧,牛孫啦。」她停下來,一方等小孩,一方跟我說話。 「你來找人?」「不是,阿婆請問…… 」
「不早了,到我們家坐吧,就在堤防下面。 」她沒注意我的話。她回過頭催小孩說:「你不走留在這裡叫水鬼來捉你。」 小孩看堤防內滾滾翻騰的洪水,靠著堤防的外沿趕過祖母向前走了。 「說到這頭牛,什麼都不怕,就怕鬼。 」阿婆笑著說。 「阿婆,借問這叫什麼花? 」我擋著她指地上問。 「噢!這個啊,這叫垃圾花啊。 」

94 她大概沒看清楚。我蹲下來手摸著花問: 「不是。是這個花。」 「是啊,是垃圾花。」很肯定的回答。 我還是不敢相信。 「那以前叫什麼?」 「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它就叫垃圾花了。我不知道以前它叫什麼。」 「這花有什麼作用?」我想這麼美麗的花,一定有它的什麼價值。我問。 「作什麼用?沒有啊。它本身的藤仔有刺,長在園裡園外,見了它就叫人拔掉。」 我因為感到有點意外而楞了一下。

95 小孩子已經走到三四十公尺遠的前頭,反過來催他的祖母快點走。
「我的孫子在叫了。來,到我家吃飯吧。就在那裡。」說著她就走了。 「阿婆-妳以前就住在這裡? 」 「是啊。我一直就是東港嘴的人。來啦,來厝呷飯啦-」她很有誠意的停下來回話。 「多謝多謝。」落日碰到山頭了,他們祖孫二人的小影子也正好踏在大海的水平線。那景致令我感動得東西兩邊回頭看了幾遍。太陽不見了,人也不見了。 我是等到花的名字了。它的名字叫垃圾花。這種極其意外的答案,和我一廂情願的想法,要我一時從這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現實時,使我站在闇昏的野地裡,多抽了幾根香煙而墮入沉思。

96 不用追溯到阿婆的小女孩的時代,就拿前些時的臺灣農業社會,那時還沒有所謂「流行」、「休閒活動」、「精緻文化」這類的名詞。社會基層的大眾,仍然把勞動叫做「骨力」,出外工作說成「出外討吃」或是「賺吃」,努力叫做「打拚」等等。不難從這些生活語言中,意會到當時的生活形態,要求個溫飽確實不容易。所以每一個家庭,只要有勞力成熟,就投入農業的勞動生產。在全面的生產線上,誰的工作能力強,擔子挑得最重,稻子割得最快的就是強者。誰的工作能力低,誰就是弱者。有誰遊手好閒,不事生產,還要占人便宜的人,就叫做「垃圾人」。那一朵美麗的花,之所以叫做「垃圾花」,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97 得到這個結論之後,太陽下山前,那一位穿著還算入時的小姐,回頭罵我的話,我沒聽清楚的那兩個字,突然聽見了。那把它填起來,不就是罵我說:「無聊!垃圾人!」難道我對那一朵花的好奇和喜愛,說穿了就是物以類聚?
我的心凝在那裡,把剩下來的幾根煙抽完,最後的一截煙屁股用力的彈出去,一道紅光的弧線,一下子就消失在看不見的溪流裡。「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可真的不是浪漫的吧。 (選自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98 二、Mihu部落 瓦歷斯.諾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部落,有人的部落是一座城市,有人的部落是吹滿魚腥味的漁村,有的是同姓的莊院,或者,就只是一條河流。不論是城市或河流,只要認為是自己的部落,它就會住在一寸見方的心房,你走到哪裡,部落就跟到哪裡。我的部落叫Mihu,有人稱它叫「埋伏坪」,現在叫「雙崎」 ;我還是習慣Mihu的名字,這名字不但聳,而且很有力。這座夠聳而有力的部落到底有大呢?偷偷告訴你,它只有五尺高。 我大約在三十歲才開始逐漸認識自己的部落。三十歲以前,我像一縷幽魂盪漾在每一座不知名的城市,後來發生在那些城市的愛恨情仇最後也像幽魂一般飄蕩而去,這些,我都遺忘了。

99 我現在喜歡翻閱地圖告訴友人我的部落所在(通常臺灣地圖都將我的部落點錯了)。順著雪山山脈南下,大約在它裙角的地方,大安溪及其支流觀音溪交錯的平臺就是我的部落。現在假如從客家東勢小鎮一路蜿蜒挺進部落,我總是看到許多歷史的魂魄出現在眼前。譬如說,路過中嵙山,我聽到族人與客家墾戶的交易聲,那些聲音穿透已經消失的樟樹群來到我的耳膜之中,雖然他們終究瞬即隱沒,歷史的聲音總令人感動莫名。白色雪鐵龍經過漢人稱呼的牛欄坑時,我們已經看不到漢人所稱的「牛欄」了;牛欄其實不是攔住一群臺灣牛,牛欄其實是清末的「隘勇線」,隘勇線內就是我的父祖輩。

100 我後來才知道我的父祖輩在漢人眼裡不過是道道地地的臺灣牛,我卻明瞭我的族人更像是沉穩或者狂野不羈的山林之風,風吹野草自然就要掩下;這使得日人在此架設通電鐵絲網,我因此在此經常不期而遇族人倉皇緊張通過鐵絲網的形貌,族人稱此地為Siong,意思是快速通過。為了追索某些蹤影,我卻不忍快速通過。慢慢來到脊嶺線上的「穿龍」,你可以看到我們的部落了。我們的部落沉靜如一,部落與山巒並轡,潺潺流動是大安溪水,整個視野看過去充滿荒野的氣質,我經常沉浸在如此荒野已極的氛圍之中,感覺歷史的風雲吹過部落的髮梢。正如族人稱的Ginngahau(穿龍)這一座名為「敲擊的缺口」,那一棵族人用以通風報信的中空的巨樹,宛如浮現在迷濛的霧氣之中,宛如浮現在我的眼眉之間,宛如……宛如歷史的風吹過我的髮梢。

101 三十歲以後,我的靈魂逐漸有了具體的血肉,它也不再遊蕩在不知所以的角落。我總是看到我的魂魄熱情地哭著或者暢快地笑著,他們不加掩飾地表現在一具七尺之軀上,如此荒野而自然的氣質是以往所沒有的。忘了告訴你,我的部落果然只有五尺,因為七尺之軀只有俯身下垂才能感受到五尺的部落之愛;七尺之軀只有更謙卑地躺下,才能感受到土地的溫潤。那麼,你心中的部落有多大呢? (選自瓦歷斯‧諾幹,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印刻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二年)

102 牛刀小試

103 牛刀小試 Q:作者認為臺灣馬拉松選手輩出的馬拉松聖地,   所指的地方是:  (A)山地門  (B)阿禮  (C)霧台  (D)知本。

104 牛刀小試 解答:(C)

105 牛刀小試 Q:關於〈戰士,乾杯!〉一文,下列的敘述,何者 正確? (A)文章選自《兒子的大玩偶》 (B)文章的重點從耶穌受難圖著眼
正確?  (A)文章選自《兒子的大玩偶》  (B)文章的重點從耶穌受難圖著眼  (C)所懸掛的遺像,都具有戰士的身分  (D)作者的朋友都是為了保衛自己族人而犧牲。

106 牛刀小試 解答:(C) 詳解: (A)《等待一朵花的名子》 (B)以熊的家族遺像發抒 (D)被迫臣服於更迭迅速的強權而犧牲生命。

107 牛刀小試 Q:作者歷經辛苦到了好茶村,結果第二天沒看到 什麼就離開,其原因是: (A)不能適應山地的生活 (B)因為懼怕山中的蛇
  什麼就離開,其原因是: (A)不能適應山地的生活  (B)因為懼怕山中的蛇  (C)因為懷著結構暴力的「原罪」心情  (D)因為無法與熊溝通的問題。

108 牛刀小試 解答:(C)

109 牛刀小試 Q:作者以〈戰士,乾杯!〉為題,主要針對戰士的 那一種情境而表達更無奈而產生悲緒: (A)當了侵略者,去侵略別人的土地
那一種情境而表達更無奈而產生悲緒:  (A)當了侵略者,去侵略別人的土地  (B)為捍衛自己的民族生存而戰  (C)當侵略者的士兵,為敵人而作戰  (D)為無冤無仇的人而去作戰。

110 牛刀小試 解答:(B)

111 牛刀小試 Q:「其實在我的心目中,耶穌受難圖的旁邊,又 多了兩楨戰士的人像」這句話的意思是: (A)作者虛擬的圖像,以詠歌戰士
多了兩楨戰士的人像」這句話的意思是:  (A)作者虛擬的圖像,以詠歌戰士  (B)作者希望熊能將此兩張照片懸掛於旁  (C)熊故意懸空,以準備用來懸掛此兩張張照片  (D)兩張照片不應懸掛於圖像的兩側。

112 牛刀小試 解答:(A)

113 牛刀小試 Q:(多選)關於黃春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閱歷豐富,多才多藝,曾獲「國家文化基金會文 藝獎」
藝獎」  (B)早期小說以反映農村生活,長於刻畫卑微的小人 物為主  (C)其道德勇氣與文學實踐令人感佩,有「臺灣的良 心」美譽  (D)其散文作品,多關懷弱勢族群與環境生態  (E)在兒童文學的寫作上亦有建樹,如《兒子的大玩 偶》。

114 牛刀小試 解答: (A) (B) (D) 詳解: (C)敘述所指為楊逵 (E)《兒子的大玩偶》非為兒童文學 。

115 資料來源  好站連結  圖片出處

116 好站連結 音樂取材來源 —— 1.原住民敬酒歌:圓聲唱片公司發行
Tel: 專輯名稱:迴瀾樂集音樂系列之五,第一集「阿嬷的歌」 阿多瀾二重唱 2.原住民打獵歌 —— 同上 3.原住民豐年歌 ——北京天使兒童合唱團 專輯名稱〈山上的孩子 〉風潮音樂出品 records.com.tw/shop/Stores_app/Browse_Item_Details.asp?Store_id=103&Ite m_ID=6929

117 圖片出處 P.1 http://www.hkblog.com.hk/index.php/1285/viewspace-6381
上左 上中、P.39上、下、P.71 上右 下左 下右 P.20 P.21 P.24

118 P. 29 http://svr2. ilccb. gov. tw/writer/show_work. asp
P.44 P.60


Download ppt "第十一課 戰士,乾杯! 從幾首原住民歌出發~ 黃春明 原住民敬酒歌 原住民豐年歌 原住民打獵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