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孫子選─謀 攻 孫武
2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史上最強謀略兵書 如果您的工作上剛好遇到瓶頸、想要轉職或更上一層樓,建議您要看看SoftBank的孫正義、7-11的鈴木敏文、微軟的比爾‧蓋茲……都拜讀過的《孫子兵法》,相信定能找到帶領您走向成功的秘訣!
3
21世紀的《孫子兵法》徹底活用術 STEP 1→兵者,詭道也 進行推銷或商談前,先擬好「攻其不備」的戰略 雖然「詭道」看似卑鄙,但這裡說的是顛覆一般認知,趁對方迷惑、不備之際,一網打盡。切記欺敵戰術是為了不被對方看穿,但分寸要拿捏得宜,避免招來批評!
4
例證:推銷時買方與賣方之間的溝通技巧,就是這種心理戰術喲!
商場上推銷時也是在互相欺騙 推銷時光說好聽話是不會成功的
5
STEP 2→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必勝守則--攻打敵方沒有防備的地方 簡而言之,就是趁對方還沒準備好時,瞄準弱點,取得主導權。
6
例證:下雨天去拜訪推銷,就是一種出奇不意的策略。
趁對方尚未準備好時進攻 →多傳達一些自己使用過後的感想比顧著說明產品賣點來的好
7
STEP 3→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
就算沒有直接連絡到負責人,也要跟聯繫窗口打好關係 孫子的意思是,為擬定戰略需事先查明敵軍將領之親信、守門及幕僚人員的底細,換成現代時空,就是與對方聯繫窗口打好關係啦!讓對方留下好印象,對您的推銷工作絕對加分!
8
《孫子兵法》除了應用於職場,更能應用於愛情上,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孫子兵法》中的這招——用地形之便,開啟異性的心門,可以怎樣地活用。
9
STEP 1→地形者,兵之助也 利用環境效果,加強對方的印象 基本上昏暗的空間,會讓人們在潛意識裡有種即使赤裸裸地呈現自己也沒有關係的感覺,因此會較為鬆懈心防。 所以不妨善用這種環境優勢,約三五同事晚上聚餐,就能順利地和對方打成一片囉!
10
STEP 2→凡軍好高而惡下 到高處,女生會潛意識地依靠身旁男性 這招的道理在於「高處日晒良好,有利士兵維持衛生;反之,低處潮濕,生病機率高」。 因此除了大家熟知女生在高處容易心生恐懼、產生依賴感的心理因素外,日曬良好、具開放感,容易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對約會進展很有幫助也是一大要訣喔!
11
STEP 3→戰勝不復…… 女生不笨第二次,切勿使用重覆技倆 雖說前面已經教了二個把妹的技巧,但男生們還是不能夠過於得意,而女生們也別輕易洩氣。 好女可是不上兩次當的,男性朋友們若是一再使用相同的戰術,不僅會被女生們看穿,更是會惹人討厭喔! 切記:戰略一定要推陳出新,才能走向勝利之路。
12
以上職場、人際相關資訊均出自《圖解孫子兵法》
13
《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教我們的人生12心法: 1.成功來自「贏」的決心;
2.掌握時機,攀上高峰; 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水無常勢,兵無常形; 5.一個人不能定江山; 6.多言數窮,不如中道; 7.善敗者不亡,退步原來是向前; 8.抱著一得一失的心理準備; 9.打好手中的壞牌; 10.只要廟在,不怕沒人來燒香; 11.神奸機巧莫如善良純真; 12.掃除「怒、煩、怨」三大害,跳出自我。
14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 來源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14
15
兵 聖 孫 武
16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生平著作 寫作風格 回目次 (圖/柚子)
17
作者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 齊國人,約與孔子同時,是春秋末期的兵法家。 孫子出身軍事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用兵之法。後因避亂投奔到吳國,以其所著兵法書獻給吳王闔閭,並被任用為將。曾率吳軍西破強楚,威震齊、晉,建立戰功,顯名於諸侯,深受吳王器重。
18
作者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是古代著名的兵書,它深入而具體地分析了戰爭形勢,探討作戰的策略與方式,被推崇為「兵經」、「武經」。書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戰略思想與原則,時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本書內涵豐富,結構嚴謹,論述精闢,善以譬喻來闡述理論,巧用對偶、映襯、排比等修辭使文章義深詞麗,為兵法書具備可讀性開創了一個典範。
19
補充 「孫子兵法」的內容與價值 (一)「孫子兵法」的核心內容 1.重戰、慎戰、備戰和善戰的戰爭觀 2.「將」、「法」並重的治軍思想 3.極為嚴密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4.以「全勝」戰略為核心的謀略思想 5.特殊戰法的運用
20
(二)「孫子兵法」的價值 1.兵學價值 2.軍事價值 3.文學價值 4.商學價值 5.應用價值
21
孫子兵法的核心內容之一 印證慎戰的觀點 始計篇
22
孫子兵法的核心內容之二 印證全存全勝思想 虛實篇
23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回目次
24
「三令五申」的由來 見漢代 司馬遷 史記六五卷孫子吳起列傳:「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兩隊,以王之寵妃二人各為隊長。……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約,約束,指軍令、軍規。鈇鉞,都是古代長杆武器,鉞,比斧大些。古時諸侯或大臣受到皇帝鈇鉞之賜,便有殺人之權。這是孫武為吳王 闔閭訓練女兵的故事。吳王把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給孫武演習軍事。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讓吳王的兩個寵妃擔任隊長。
25
隨後,他向女兵們公布了紀律,並擺下供懲罰用的鈇鉞,開始操練。但女兵們不聽口令,嘻嘻哈哈。於是他三番五次地宣講紀律,發出口令重新操練。可是這些女子們還是嘻嘻哈哈,根本不聽指揮。孫武便問執法官,不聽指揮該怎麼辦?執法官說,殺。於是把兩個隊長殺了!這樣一來,美女們嚇壞了,繼續訓練,個個聽從指揮,隊伍整齊,氣氛嚴肅。吳王看了,傷心地說,寡人知道您會用兵了。於是拜孫武為軍師。後用「三令五申」一語,比喻再三告誡的意思。。
26
三、文心對焦 題解 本文選自孫子兵法。「謀攻」是指用謀略攻敵取勝的原則與策略。戰爭往往會造成重大的傷亡,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故孫子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策略,即是以不流血的方式來屈敵,減少用兵之害,藉由政治謀略或外交手段,達到取勝的目的。 回目次
27
題解 兵戎相見,攻城拔寨,是戰爭中不得已的下策,因此孫子主張慎戰,反對久戰。強調以謀勝敵,揭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略原則。本文結構謹嚴,層次分明,析理精闢,且善用層遞、排比等寫作技巧,將戰略與戰術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值得推敲玩味。
28
補充 寫作背景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的孫武所著,內容主要在論述全勝、先勝、慎戰、先知敵情等思想。它的問世並非出於偶然,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現象及孫武個人背景有關,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豐富的軍事經驗著述而成。
29
補充 孫武所處的春秋末期,列國之間的戰爭非常頻繁,社會動盪不安,戰爭當中謀略的應用越來越多,據漢書所載:「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這些戰爭中積累下來的有關謀略的經驗和教訓,為孫武軍事思想的形成和孫子兵法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30
補充 早在孫子兵法問世之前,中國已有兵書出現。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戰爭問題的討論。西周時期有軍政一書,孫子兵法曾引用過它。而老子一書的部分思想也影響了孫子兵法,並為它所繼承。因此,孫子兵法是借鑑和吸收了前人部分的思想而寫成。
31
補充 此外,孫武出身於兵學世家─田氏家族。這個家族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將領,如田桓子和司馬穰苴,他們都是戰功顯赫、威名遠播的人物。孫武自幼接受軍事的言論身教,有助於寫成孫子兵法這部舉世聞名的軍事鉅著。
32
四、探驪得珠 1.動畫欣賞 2.課文賞析 3.深度鑑賞 回目次 32
33
用兵之道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謀」為上善之策。
第一段 用兵之道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謀」為上善之策。
34
謀攻全勝思想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上策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層遞、排比 保全 即兵不血刃,也就是打「不死人的戰爭」。 此「全勝」思想,是孫子謀略理論的核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策 擊破 虛數,指多 第三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篇 孫子說:戰爭的法則,以保全國家不受損失為上策,國家受損失,雖戰勝也是差了些;不必血戰,保全一軍為上策,一軍受到損傷就差了些;保全一族為上策,受到損傷就差些;保全一卒為上策,受到損傷就差些;保全一伍為上策,受到損傷又差些。所以,打一百次仗,勝了一百次,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能移不經戰鬥而使敵軍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選擇最小損失的手段來執行計畫為「全」 不知不覺中完成目標,達到目的者為「全」 是為「勝」與「善」 屈服 34
35
第一段段析 以「凡」起首總提綱領,並運用排比、層遞、對比法依次分敘細項,指出「謀攻」之法是求「全」避「破」,「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善的致勝之道。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百勝將軍的美名,是許多人犧牲的代價。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36
分析攻伐的策略及備戰的現象,指出戰爭是不得已的方式。
第二段 分析攻伐的策略及備戰的現象,指出戰爭是不得已的方式。
37
謀攻層次 故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呼應「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層遞、排比 說明備戰的費時 戰爭會造成重大損傷,故「慎戰」。以「伐謀」、「伐交」才能求「全」 所以用兵最上策就是以謀略的方式使人屈服,其次是用外交的方式使敵人屈服,再次就是用強大的軍力使敵人屈服。最下策就是攻擊敵人的城池堡壘。攻擊敵人的城池堡壘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製造大盾,攻城車及各種器械,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再修築攻城用的土壘陣地等,又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將帥覺得太慢,不能克制其焦燥忿怒,下達攻擊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到城牆上攻牆,死傷達三分之一,而城池仍攻不下來,這是進攻城堡的最大災禍。 兵者,為「手段」也 伐謀、伐交-形勢作戰。層次不同,文攻 伐兵、攻城-實質作戰。層次各異,武嚇 形勢謀略(靠平時努力壯大自己,使別人不敢輕侮,而向我)、溝通合作、劃清界限行動壓迫-宣告勢力範圍展示實力擺出態勢、正面衝突 「手段」處理程序-暗示、明告、登記、帶隊處理 利人利己、利己不利人、利人不利已、損人不利己的層次 37
38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名詞轉副詞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將領若急躁攻戰,往往會犧牲慘重,帶來災禍。故孫子曰:「將不可慍而致戰。」
39
第二段段析 先議論戰略之道,運用層遞法來分析利弊,孫子認為以智謀、外交取勝為巧,伐兵、攻城制敵為拙。接著說明藉戰爭攻敵為下策的原因是─費力耗時,將領耐力不足而戰攻,會造成災害。 §依孫子理念,攻城耗力而費時,違背兩項基本原則:(1)速戰速決。(2)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40
謀攻之法是以謀略取勝,達「兵不頓而利可全」的思想。
第三段 謀攻之法是以謀略取勝,達「兵不頓而利可全」的思想。
41
謀攻之法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以謀略勝敵而追求利益可全的思想 層遞、排比 不戰而屈人之兵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 久戰對軍隊不利(兵之情主速、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此即「全勝」的戰略目標,亦即「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所以善於用兵的統帥,不經戰鬥而能屈服敵人,不經攻堅而能取得敵人城池,不需長久時間而能摧毀敵國,處處都把握住使自己完整無缺的原則,爭勝負於天下,所以戰力不受傷害,戰果卻能完全獲得,就是用謀略來作戰的法門。衝突、競爭-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雙贏之法-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硬幹-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全」字為本文中心思想 41
42
第三段段析 先指出善用兵者是「非戰」、「非攻」、「非久」,避免釀成禍端,接著運用對比法提出「必」求「全爭」、「利全」的主張,才是最佳謀攻之法。
43
依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採取適當的作戰策略。
第四段 依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採取適當的作戰策略。
44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層遞、排比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分析敵我狀況,作出明智應戰措施,即「知己知彼」 強調戰場上應量力而為,保存實力。亦即「小不可以敵大」 因此,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優勢的兵力,可四面包圍,有五倍優勢的兵力,可集中力量攻擊之,有兩倍優勢的兵力。可分兵自正面及側背攻擊,雙方兵力相等。可伺機與敵決戰,如果比敵人兵力少,則暫時堅守,避免決戰,如果自身軍力差得太遠,則可轉進閃避,總之,力量弱小的軍隊,如不自量力的硬碰硬,就必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了。 44
45
第四段段析 運用層遞法說明用兵須衡量敵我情勢,採取圍、攻、分、戰、逃、避,均視情況而定,要「智」鬥,而非「堅」戰。可見欲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的目標,為將用兵要能發揮高度彈性。
46
第五段 說明將帥輔政的作用。
47
謀攻統帥權 夫將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 輔隙則國必弱。 ◎孫子曰:「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將領 映襯、對偶
意在強調將領的優劣,攸關國家的興亡盛衰 將帥是國家的支柱,將帥武德周備,國勢必強,如果才德不周,國家必衰弱。 ◎孫子曰:「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47
48
第五段段析 以將領輔政之「周」、「隙」會造成國之「強」、「弱」作對比,提示將領輔國的重要性。
49
國君不了解軍政,卻干涉指揮是自亂其軍,會導致敵人勝利。
第六段 國君不了解軍政,卻干涉指揮是自亂其軍,會導致敵人勝利。
50
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謂國君不懂軍事卻指揮軍隊,將對將領和軍隊造成牽制 ◎強調「人」的決定性成敗因素 國君對軍事方面的為害有三樣:不應該進軍時子下令進軍:不應該退兵時,下令退兵,這就叫牽制用兵;其次,不懂軍政而妄行處理軍政,使將士迷惑,無所適從;再次,不懂兵法上的權謀變化,而負起將帥一樣的任務,使士卒疑懼。軍隊如果產生疑懼,必使敵國乘隙而來,這就是擾亂自己的軍旅,導致敵人的勝利。 強調「人」的決定性成敗因素 引諸侯勝己。照應「諸侯之難至」 50
51
第六段段析 承上段所論,國家的強弱關係於將領的輔國態度,國君亦當尊重、信任將領的軍事領導,不宜專擅造成三「患」─縻軍、惑軍、疑軍的情勢,否則就會「亂軍引勝」。本段先總論國君患於軍隊的三種情況,再分述說明情形,以君「不知」實務,卻「妄為」的對比手法寫作,歸結出「亂軍引勝」的災禍肇因。 §孫子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52
第七段 列舉五種「知勝」之道。
53
謀攻知勝之道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根據廟算而來 即「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希求;期望 指兵力的多寡 對付 即「用兵之法,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即「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 所以求得勝之公算有五點:第一,先要知道什麼情況之下可以作戰,什麼情況之下不可以作戰的,能獲得勝利;瞭解這場戰役究竟要配置多少兵力的,能獲得勝利;政府與人民具有共同信念的,能獲得勝利;自己準備充分,而敵人準備不足的,能獲得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君主不加牽制的,能獲得勝利。這五樣是預知勝負的先決條件。 普遍規律;原則 53
54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尊重專業領導。呼應「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55
第七段段析 承前段所論,應避免「亂軍引勝」的災禍形成,故須追求致勝之道,本段先提出總論「知勝有五」,再分述此五種知勝之道。
56
提示軍事上勝負的關鍵在於是否「知己知彼」。
第八段 提示軍事上勝負的關鍵在於是否「知己知彼」。
57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層遞
謂全面掌握敵我雙方的狀況,就能掌握勝算;無法掌握敵我的狀況,就難以掌握勝算 所以說:瞭解敵人,也瞭解自己,可以經歷百次戰役,而不致發生危險;雖不瞭解敵人,但充分瞭解自己的能力,勝負的機會各佔一半;不瞭解敵人,又沒有自知之明,每次作戰必遭失敗。 割捨、決斷(選擇決戰點)-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誰知 充分運用資源,創造最大效益者-識眾寡之用者勝-誰識 協調一致,發揮組織團隊力量者-上下同欲者勝-誰同 無後顧之憂,表慮周全者(使別人有所顧慮者、能把「我們」放在心上者)-以虞待不虞者勝-誰待 完全掌握決策自主權、不受干擾者(你做事我放心,讓主官相信你)-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誰能 知勝有五-己、彼相乘,交互考量,則有十也。 我可戰、彼可戰 我不可戰,彼不可戰 我眾、彼寡 我寡、彼眾 我同、彼分 我分 、彼同 我虞、彼不虞 我不虞、彼虞 我能、彼御 我御、彼能 57
58
第八段段析 以層遞法分析戰爭成敗的關鍵:是否「知己知彼」,而以「知己」為更重要的因素。 §孫子曰:「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懂軍事的人行動起來不會迷誤,應對措施變化無窮。) §孫子曰:「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59
課文賞析 古有名訓:「國雖大,好戰必亡」、「黷武窮兵,禍不旋踵」戰爭對世界和平、國家發展、人類生命的危害極大。因此,訴諸武力的戰爭,在傳統兵學當中被視為大忌。迫不得已,必須戰爭,則必以「全」爭勝。爭取「全勝」是兵家必達目標。因此,兵家注重謀略的運用,不外乎為了避免戰爭、制止戰爭以及減少戰爭的傷害。孫子 謀攻一文,即在論述如何以智謀攻敵取勝的策略和原則,從國防軍事的角度來分析,本文內容有四個重點: 謀攻
60
(一)戰略思想: 首先,孫子提出「必以全爭於天下」的總體戰略觀,具體構想則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的作戰目標。其次,孫子將戰爭一分為二,即戰與不戰,二分為四即,伐謀、伐交(不戰);伐兵、伐城(戰),孫子以伐謀為上兵,即最高明的戰略,以伐城為下策,不得已而用之。可見孫子戰略是唯智(心)取向,戰守攻防均以攻心為上。
61
(二)戰術運用: 在智取戰略的指導原則下,孫子主張不同兵力運用不同戰術的彈性原則,「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敵對的雙方,兵力占絕對優勢者,可以迎敵而戰;兵力屬劣勢者則應避免與敵人正面交鋒,以確保自己「能逃」、「能避」。可見,戰前兵力的評估,是決定戰術的取捨。因此,孫子特重「廟算」的戰前軍事推演的工夫。
62
(三)治軍理念: 誠如孟子所言,一事之成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子論戰也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和。決定戰爭勝負根本因素還是人,舉凡人心向背、將領素質、官兵士氣、甚至是內政、外交各部門人員的配合、協調等都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而在古代國君與將帥之間,理念一致、關係和諧與否,則是勝敗一大關鍵。孫子認為:君將之間配合無間,國家必然強盛,而且「用人無疑,唯才所宜」、「將能而君不御」,國君充分授權,作戰時,讓將權獨立、統帥自主,不宜專擅,若糜軍、疑軍、惑軍,則將會造成「亂軍引勝」的後果。
63
(四)謀攻原則: 孫子論戰既以全勝為目標,如何達到全勝,孫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金科玉律。孫子認為兩軍對壘,「知己知彼」方能「知勝」。畢竟戰時,能否掌握形勢的制高權、出兵的優先權、攻守的主動權,更是立於不敗的關鍵。因此孫子所謂的知己知彼,即經由「廟算」充分評估雙方國情、資源、兵力、態勢、將領、戰略等等的優勢,審慎評估,謀定而動,則戰無不克。
64
從戰略、戰術、治軍、謀劃等內容來看,謀攻一文,具體而微地展現孫子兵法的總體戰略以及作戰思維,堪稱兵學經典。
全文論述嚴謹,析理斬截、精闢,且善用層遞、排比、映襯等修辭技巧,將一篇陽剛十足的戰略思想作品,寫得文學趣味十足,值得深入品賞。
65
五、國學殿堂 一、中國古代兵書 二、孫子兵法36計 回目次
66
一、中國古代兵書 書名 作者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孫子、孫武兵法) 春秋齊國孫武
有「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之譽。受到儒家易經、道家老子和法家法治思想影響甚鉅,共13篇。記載許多當時為獲取勝戰而得到的教訓,以及教導人們如何獲取勝利的方法。它深入分析了戰爭形勢,探討作戰的策略與方式,提出一系列戰略思想與原則
67
吳子兵法 (吳子) 春秋衛人吳起 提出以治為勝,賞罰嚴明,主張透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士卒掌握各種作戰本領。強調「簡募良材」,根據士卒體力、技能等條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編組,實現軍隊的優化組合。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主張「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先弄清敵人的虛實,選擇有利時機進攻,以奪取勝利
68
司馬法 (司馬穰苴兵法) 春秋齊人司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 不僅保存了古兵法內容,還增加了齊將田穰苴對春秋時期戰爭的研究。此書亡佚嚴重,155篇僅存5篇,內容不全。司馬遷稱該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左思詠史詩:「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即指此書
69
六韜 (太公六韜、太公兵法) 周文王師姜子牙(呂望) 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書中談騎兵作戰的篇章很多。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現今已翻譯成日、法、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70
尉繚子 梁惠王時尉繚(一說秦始皇時尉繚) 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共5卷24篇。是一部闡述國家發展政策,以及軍事戰略的理論專著。認為軍事上的勝利,取決於國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在治軍上,主張完備完善的軍令軍制,賞罰才有法可依
71
三略 (黃石公三略) 舊題黃石公,實不可考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南宋•晁公武稱:「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北韓,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72
李衛公問對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唐李問對) 相傳為唐初李靖 以唐太宗李世民和衛國公李靖關於軍事問題的問答形式編成,分上、中、下三卷,共98個問答。該書論題廣泛,內容富贍,南宋•戴少望「將鑒論斷」稱其:「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範將來。」
73
鬼谷子 春秋時人王詡 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為此書之精髓所在
74
孫臏兵法 孫臏 (孫武之後裔,鬼谷子之高徒) 繼承了孫武、鬼谷子、吳起等著名兵法家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從戰爭觀、用兵戰略,到攻防戰術、兵陣戰法、將士的選拔訓練等,都有十分精闢的論述,不僅具有極高的軍事學術價值,且富有深邃的謀略思想
75
利用人們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乘虛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
利用人們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乘虛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
76
當敵人的精銳攻打別的國家,二軍相持不下時,趁隙攻占敵方的本土,待敵人回國時,在途中予以迎頭痛擊,將之消滅。
當敵人的精銳攻打別的國家,二軍相持不下時,趁隙攻占敵方的本土,待敵人回國時,在途中予以迎頭痛擊,將之消滅。
77
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借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並保存自己的實力。
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借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並保存自己的實力。
78
自己養精蓄銳,迫使敵人疲備不堪,處於不利的地位,繼而戰勝敵人 。
自己養精蓄銳,迫使敵人疲備不堪,處於不利的地位,繼而戰勝敵人 。
79
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就勢取勝。
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就勢取勝。
80
利用巧妙的方法誘敵,使敵人產生錯覺,再乘機消滅敵人。
利用巧妙的方法誘敵,使敵人產生錯覺,再乘機消滅敵人。
81
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
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
82
採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刺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採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刺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83
靜觀對岸火勢,按兵不動,不論遇到任何事,都靜觀其變化。
靜觀對岸火勢,按兵不動,不論遇到任何事,都靜觀其變化。
84
是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裝手段,欺騙麻痺對方,來掩蓋己方的軍事行動。這是一種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謀略。
是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裝手段,欺騙麻痺對方,來掩蓋己方的軍事行動。這是一種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謀略。
85
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有「棄車保帥」之意。
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有「棄車保帥」之意。
86
是看準敵方在移動中出現的漏洞,抓住薄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謀略。
是看準敵方在移動中出現的漏洞,抓住薄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謀略。
87
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祕,意向不明時,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祕,意向不明時,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88
是指善於抓住一切機會,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東西,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的策略。
是指善於抓住一切機會,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東西,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的策略。
89
強敵一旦離開其根據地,失去了優勢後,再予以攻擊。
強敵一旦離開其根據地,失去了優勢後,再予以攻擊。
90
以退為進,欲抑先與。在包圍攻擊時,故意放縱敵人,不把敵人逼的太緊,使敵勢鬆散而後擒,則可兵不血刃。
以退為進,欲抑先與。在包圍攻擊時,故意放縱敵人,不把敵人逼的太緊,使敵勢鬆散而後擒,則可兵不血刃。
91
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
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
92
捕殺敵軍首領或者摧毀敵人的首腦機關,敵方陷於混亂時,便予以澈底擊潰之。
捕殺敵軍首領或者摧毀敵人的首腦機關,敵方陷於混亂時,便予以澈底擊潰之。
93
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突擊敵人薄弱之處,再擊敗敵人主力的謀略。
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突擊敵人薄弱之處,再擊敗敵人主力的謀略。
94
當敵人混亂無主時,乘機奪取勝利的謀略。
95
千鈞一髮之際,以偽裝的假像掩人耳目,然後暗中逃走。
千鈞一髮之際,以偽裝的假像掩人耳目,然後暗中逃走。
96
指對弱小的敵軍要採取四面包圍、聚而殲之的謀略(如果讓敵人得以脫逃,情況就會十分複雜) 。
指對弱小的敵軍要採取四面包圍、聚而殲之的謀略(如果讓敵人得以脫逃,情況就會十分複雜) 。
97
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這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予以各個擊破。
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這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予以各個擊破。
98
利用「借道」的藉口,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取勝敵方(典出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利用「借道」的藉口,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取勝敵方(典出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99
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的(即「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
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的(即「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
100
故意製造些錯誤,然後責備別人的過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揮的人。
故意製造些錯誤,然後責備別人的過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揮的人。
101
表面上裝瘋賣傻,給人庸碌無為的印象,實則隱藏自己的才能,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專一等待時機以取得勝利。
表面上裝瘋賣傻,給人庸碌無為的印象,實則隱藏自己的才能,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專一等待時機以取得勝利。
102
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後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
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後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
103
自己的力量比較小,卻可以借友軍勢力或借某種因素製造假像,使自己的陣營顯得強大,也就是在戰爭中要善於借助各種因素來為自己壯大聲勢。
自己的力量比較小,卻可以借友軍勢力或借某種因素製造假像,使自己的陣營顯得強大,也就是在戰爭中要善於借助各種因素來為自己壯大聲勢。
104
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謀略。
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謀略。
105
利用敵人自身的弱點,己方順勢以對,使其自頹自損,己方一舉得之的策略,如利用金錢賄賂,利用美人誘惑,方式變化多端。
利用敵人自身的弱點,己方順勢以對,使其自頹自損,己方一舉得之的策略,如利用金錢賄賂,利用美人誘惑,方式變化多端。
106
以心理戰擾亂敵人的判斷力,讓敵人心生疑慮,以為我方有埋伏,而不敢貿然出擊,而解除危機。
以心理戰擾亂敵人的判斷力,讓敵人心生疑慮,以為我方有埋伏,而不敢貿然出擊,而解除危機。
107
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
108
故意傷害自己,利用血淚換取敵人的信任,再行反間顛覆敵人 。
故意傷害自己,利用血淚換取敵人的信任,再行反間顛覆敵人 。
109
如果敵方力量強大,就不要硬拚,要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以削弱敵方的戰鬥力。
如果敵方力量強大,就不要硬拚,要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以削弱敵方的戰鬥力。
110
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畫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機會,以退為進。
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畫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機會,以退為進。
111
六、妙筆生花 (一)、作戰成語 (二)、修辭 回目次 111 111
112
作戰成語 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113
戰勝的成語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114
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 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115
戰敗的成語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孤立無援 單獨行事,沒有別人的幫助 腹背受敵 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116
(二)、修辭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 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117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118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119
映襯 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20
七、提綱挈領 ~ 章法結構 ~ 回目次
121
善之善-不戰而屈人之兵→ 全(國、軍、旅、卒、伍)為 上 目的 非善之善-百戰百勝→破(國、軍、旅、卒、伍)次之 孫子選-謀攻 兵不 頓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全爭於天下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攻略-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利可 全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小敵之 堅,大 敵之擒 也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其次伐兵 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戰略 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修櫓轒轀 殺士三分之一,而 城不拔者,此攻之 災也 其下攻城 具器械(三月) 距闉
122
統馭 將者,國之輔也-輔周(隙),則國必強(弱) 君之患-縻軍、軍士惑、軍士疑-諸侯之難至,亂軍引勝 知勝-知可戰與不可戰、識眾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 將能君不御 結論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123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回目次 123
124
一、戰爭是為了求勝,但是孫子卻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為什麼?請說說你的看法。
答: 戰爭會造成傷亡,須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孫子反對以戰爭取勝,而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策略。若能以不流血的方式來屈敵,減少用兵之害而能致勝,才是上策。
125
二、由文中可以推知,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須具備哪些修養與才識?
答: (1)將領性情不可急躁,須頭腦冷靜,深謀遠慮。(將不勝其忿,……此攻之災也) (2)有自知之明,且善於掌握情勢。(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知己知彼) (3)具有專業之能,贏得君王信任,達到「將能而君不御」的理想,以避免君王干預軍政而致「亂軍引勝」的情形產生。 (4)體恤士兵,帶領軍心,營造「上下同欲」的感情。
126
三、請指出本文運用層遞法寫作之處,並說出這種修辭技巧的作用為何?
答: (一)本文運用層遞法來寫作之處: (1)故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4)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127
(二)層遞法: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或分句或詞組),字數大體相同,內容以程度的深淺、語意的輕重、範圍的大小、時間的先後、數量的多少……,為順序排列,像階梯似的上升或下降。此種修辭法稱作層遞法。運用層遞法可以達到層次分明,凸出中心點,增加文章變化等功用。
128
九、更上一層 補充教材 1.「謀攻」名句史事舉例引證 2.相關名句 回目次 128
129
「謀攻」名句史事舉例引證 (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燭之武退秦師」的史事,可以說明此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義。
「燭之武退秦師」的史事,可以說明此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義。 1.戰爭的理由是: (1)晉文公 重耳逃亡鄭國時,當時沒有以禮對待。 (2)魯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六三二年),發生城濮之戰,鄭國幫助楚國攻打晉國。這是一場晉國對鄭國的「懲罰戰爭」,秦國只是加入晉國成為聯軍之一。
130
2.鄭國派燭之武說服秦穆公,主要說法是: (1)鄭國滅亡對秦國沒有好處,只圖利晉國增加領土。 (2)鄭國位在齊、楚、晉的邊境,燭之武暗示秦穆公將來有意圖中原的野心時,鄭國是秦國的後勤中心。 (3)燭之武把利害說完後,再批晉惠公 (重耳之兄)不守當年與秦穆公說好的條件,
131
將焦、瑕兩城池送給秦國的事,暗示就算鄭國被滅了,秦國也拿不到好處。
(4)燭之武最後語重心長地說:晉國要擴張領土,首先吃掉鄭國後,下一步就是對著你秦國的領土。 這是一場晉國對鄭國的「懲罰戰爭」,秦國只是加入晉國成為聯軍之一。因為這四點使秦穆公被說動了,還與鄭國結盟,然後留下一部分軍隊守衛鄭國。
132
(二)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國時代,與諸葛亮對陣於五丈原的司馬懿就是採用這種戰法。當時司馬懿的政治目的不在獲勝,而在使亮撤軍。因此之故,司馬懿堅守不進,只等對方撤退。這對率領遠征軍的亮十分不利。亮不斷的派遣使者下挑戰書,甚至贈送婦人用的髮飾和裝飾品,表示「你懦弱如婦人,如果是男子漢就決一死戰吧!」希望藉此激怒司馬懿。然而司馬懿偏偏不為所動,一心等待亮疲弊。亮終於過勞,發病而死。司馬懿未損一兵一卒,便逼對方撤退。
133
(三)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弦高,為春秋時鄭國商人。西元前六二七年,弦高去成周經商,路遇襲擊鄭國的秦軍。於是弦高趕著自己的牛群,冒充鄭國的代表,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以示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同時,他又急忙派人回鄭國稟告。秦帥孟明以為鄭國已有準備,遂領兵滅滑而返,從而使鄭國避免了一場大災難。鄭穆公以存國之功賞之,弦高辭而不受。
134
(四)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隙則國必弱
樂毅是個賢者,喜好兵法。燕昭王怨恨齊國,要報復齊國。燕國小又偏僻荒遠,不足以制服齊國,於是禮賢下士,燕昭王任用他為次卿。 樂毅為上將軍,統帥趙、楚、韓、魏、燕國之兵去討伐齊國,在濟西打敗齊國。諸侯都收兵回國,只有燕軍樂毅追擊至臨菑。齊湣王在濟西打敗後,逃亡奔走,保安於莒。樂毅攻入臨菑,把齊國的財寶祭器都運往燕國。燕昭王大悅,親自到濟上勞軍,行賞饗宴士兵,把昌國封予樂毅,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帶著從齊國搶掠的財物回國,並派遣樂毅再帶兵攻打尚未攻下來的齊國城池。
135
樂毅留在徇齊五年,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成為燕國的郡縣,唯獨莒、即墨未臣服。燕昭王死後,其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在當太子時曾經和樂毅產生不愉快,等到他即位,齊國的田單聽說了,就對燕國使用反間計,說:「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未被攻下,然而不早點攻下的原因,聽說是樂毅和燕國的新王有嫌隙,想要招兵買馬,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是害怕燕國會改派別的將領來攻打。」於是燕惠王本來就已懷疑樂毅,受到齊國反間,就改派騎劫代替,而把樂毅召回。樂毅知道燕惠王對他心存不善,害怕被殺,就往西投靠趙國。趙王把觀津封給樂毅,號為望諸君。 齊國 田單後來和騎劫打仗,設詐騙燕軍,就在即墨下打敗騎劫,而轉戰驅逐燕軍,北到河上,齊國城池全都收復。燕惠王後悔派遣騎劫代替樂毅,導致破軍亡將失去齊地。
136
(五)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西元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麥克阿瑟出任韓境聯合國部隊統帥,初期雖敗,但兩個半月後,仁川登陸─麥帥平生最大的傑作,使退守在韓國南端最後據點的頹勢頓行改觀。聯軍揮軍北上,似乎是韓戰的另一個主要關鍵。聯軍的攻勢,因為中共的大舉參戰而受到頓挫。麥克阿瑟主張進攻中國東北,截斷韓共補給線,並阻止中共軍隊參加韓戰。但是,他的戰略與杜魯門總統「有限戰爭」的政策相牴觸,同時華府的政客們,怕引起蘇俄的干涉,觸發大戰。於是在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免去他在韓國及遠東一切職務。麥克阿瑟將軍離去以後,美國和中共始終繼續在三十八度線上較量,繼續僵持。直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戰為止。
137
(六)上下同欲者勝 建武四年秋,漢光武帝派遣王霸和馬武去討伐梁王的部將周建。梁王的另一驍將蘇茂帶領四千人馬趕來救援,並且先派精銳騎兵去攔截馬武的糧草。馬武倚仗著有王霸的援助,作戰時,並未傾盡全力,被蘇茂、周建擊敗。馬武率軍經過王霸營壘,大聲呼救。王霸說:「賊兵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說著,緊閉營門,堅守壁壘,不肯出援。蘇茂、周建傾巢出動進攻馬武。馬武與之激戰許久。這時,王霸營中路潤等數十將士心急如焚,群情激奮,不斷發請戰。王霸見部下銳氣已盛,便率領精銳騎兵衝出營壘,猛襲敵軍後陣。周建、蘇茂前後受敵,驚亂敗走。
138
(七)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韓信掌兵符後,便問劉邦:「論起勇悍仁彊,你比得上項羽嗎?」劉邦沉默許久,自己承認不如項羽。於是,韓信分析:「項羽的個性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他說:「項羽稱霸天下,為諸侯之主,卻偏愛故鄉,不都於關中,而都彭城。這一點,項羽已經違背了義帝的約定。諸侯看他這樣,有樣學樣,紛紛在自己的地盤當王。項羽每到一個地方,百姓無不殘滅。他只是武力強大所以稱霸而已,失去的是天下人的心。」他接著獻策:「如果您能反其道而行,任命天下武勇之士、以天下城邑分封功臣、用想東歸回秦故地─關中的兵士,攻向東方之敵。那麼,人們就會來響應。」劉邦聽了,大喜,有相見恨晚之感!隨後,韓信用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步步進逼,軍事與謀略雙運,終於在齊國大破楚派來的二十萬大軍。
139
相關名句 1.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 計) 譯 在作戰時若要出奇制勝的話,就要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或最想不到的地方發動進攻。 2.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 計) 譯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敵我)出生入死地進行拚殺的場所,是(決定國家走向)生存或滅亡的道路,是不能不認真研究的。
140
3.兵貴勝,不貴久。(孫子 作戰) 譯 用兵以速勝為貴,不以持久為貴。 4.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 作戰) 譯 (如果)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益處。 5.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 計) 譯 戰端未開就能預計到會取得勝利,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多;戰端未開就能預計到不會勝利,是因為籌劃不周密,勝利的條件少。籌劃周密,勝利條件多就能勝利;籌劃不周密,勝利條件少,就不能勝利。何況不做籌劃,根本沒有勝利的條件呢。
141
6.頓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孫子 作戰)
譯 如果本國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軍力折損,財貨耗盡。其他諸侯就可乘著本國處於困境時前來進攻,這種局勢,即使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妥善處理了。 7.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孫子 作戰) 譯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從國內徵集,糧草也不多次從國內輸送,武器裝備一次性從國內取得,而糧草就要從敵人那裡求得補給。這樣做,軍隊的糧草供應就可以源源不斷了。
142
8.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孫子 勢)
譯 凡戰鬥都是以正兵對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人,他的戰術如同天地的運行一樣變化不息,如同江河一樣長流不竭。 9.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孫子 軍形) 譯 善於作戰的人,使自己處在不失敗的地位,而又不喪失打敗敵人的機會。 10.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 虛實) 譯 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狀一樣,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得勝利的,就稱得上神奇了。
143
11.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 (孫子 軍爭)
譯 以(我軍)就近(占領陣地)等待(敵軍)遠來,以(我軍的)安逸等待(敵軍的)疲勞,以(我軍的)飽食等待(敵軍)飢餓。 12.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 九變) 譯 不要寄望於敵人不來,要依靠自己有對付(敵人來)的準備;不要寄望於敵人不進攻,要依靠自己有牢不可破的防守。 13.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孫子 九地) 譯 把軍隊投入亡地然後才能求得生存,把軍隊陷入死地然後才能求得存活。
144
14.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譯 精於戰術的人,善於將整個戰況導引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形勢上,爭取最後的勝利。 15.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譯 統帥領軍在前線作戰,由於情勢急迫,因而可以不執行皇帝下達的命令,自行研判處理的辦法。 16.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馬致遠 漢宮秋) 譯 徵集上千的士兵並非難事,可是要找到一名良將卻是很困難的。 17.用兵之道,攻心為上。 (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 譯 在戰場上,指揮作戰的原則,運用心理戰來攻敵,才是上上策。
145
18.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 高祖本紀)
譯 將領在軍營中謀劃軍事戰略,就可以使在千里之外的戰場上的士兵們,戰勝敵人。(帷幄:軍營中的帳幕) 19.養軍千日,用軍一時。 (馬致遠 漢宮秋) 譯 長時間的訓練軍隊,只為了一旦用兵打仗能上陣殺敵。 20.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 己亥歲感事) 譯 將軍建立起自己的功勳,是由多少士兵戰死沙場換來的。 21.擒賊先擒王。 (杜甫 前出塞) 譯 要戰勝敵人必須先捉到他們的首腦人物,使他們失去指揮的中心。
146
十、應用練習 1.九十八年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回目次 146
147
下列是一段古文,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古之善攻者, 不盡兵以攻堅城, 善守者, 甲、盡兵以守敵衝, 則兵不分, 而彼間行襲我無備, 乙、夫盡兵以攻堅城, 則鈍兵費糧而緩於成功, 丙、故攻敵所不守, 丁、不盡兵以守敵衝, 守敵所不攻。( 蘇洵〈攻守〉) (A)甲丙丁乙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丁乙甲丙 答: D
148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148
149
網站名稱及網址 網站簡介 1. 中華文化網─科學技藝─孫子 提供孫子全文。 2. 古雅臺語人—古趣盎然—孫子兵法 提供孫子全文及翻譯。 3. 中國古籍全錄─子庫─兵家 詳盡介紹三十本兵書及其作者。
150
4. 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孫子兵法精萃 hk.chiculture.net/0103/html/0103b04.html 「燦爛的中國文明」是一個全方位的中國文化知識供應網站。本網站以跨學科、跨領域的編製模式,將中國文化精華輯成十八個系列二百個專題,涵蓋了中國語文、哲學、歷史、文學、科學、藝術等範疇,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較全面的認知,培養他們多向學習和主動尋找學習渠道的意識。其中,對於孫子兵法亦有非常詳盡的介紹。 5. 春秋孫武 提供孫子各篇內容介紹。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