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政府与社会福利: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政府与社会福利: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政府与社会福利: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2 无论是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还是社会(公共)行政,其关注的核心都是社会福利问题。
社会行政 社会工作 无论是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还是社会(公共)行政,其关注的核心都是社会福利问题。 在当代,社会福利制度主要通过“福利国家”的方式来运作。 ——何谓福利国家? 个人的基本生计是社会的集体责任 国家代表集体履行这一责任

3 福利国家演变的历史分期 对历史分期应注意的事项: 基础:1880s之前 发端:1880s-1930s 成长:1940s-1950s
成熟:1960s-mid1970s 紧缩:mid1970s~ 对历史分期应注意的事项: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对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划分。 历史分期帮助我们梳理福利国家发展的时序特征与不同时期重心的区别,但“历史的连续性”这一事实不能被忽略。

4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基础:1880s之前 无论是传统的慈善,还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其核心议题都是“贫穷”。
在国家尚未介入济贫工作之前,宗教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宗教与国家在济贫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 国家希望救济体系能够将有工作能力的乞丐、流浪者排除在救济对象之外。 但是教会在救济时并不对被救济者是否具备工作能力做出严格区分。 无区分的施舍是种罪恶? (讨论)

5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最早将济贫工作法制化的国家。 几个可能的历史因素: 黑死病
大量人口死亡,导致许多地区的劳动人口短缺与生产组织面临崩溃。=>大量的流浪人口。 幸存的流浪人口让民间的互助体系与宗教济贫体系无力消受。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教会所建立的济贫体系需要庞大的资金,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教会所拥有的征税权力筹措而来。 但宗教改革后,教会的征税权力被收回。

6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1601年的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伊丽莎白43号法令(43 Elizabeth):将以前各项救济法令编纂补充成法典颁布,该法为当时英国济贫法律之大成,规定教区对没有亲属的贫民承担责任。 它的一些原则仍对当代社会福利政策影响深远 原则一:分类救济。将穷人分为三类: 无劳动能力者予以院外救济 (outdoor relief),或安置于「济贫院」或「救济院」。 其次贫穷儿童施予学徒训练。 最后,有劳动能力者帮助他们工作,若懒惰不工作,则被送进「贫民习艺所」(workhouse)。

7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原则二:地方责任。以教区为单位,设地方行政与征税机构,以强制征税的方式解决教区内的贫穷问题。属地原则,只对本教区内的穷人施以救济。 原则三:亲属责任。父母与子女之间负有抚养义务,这种义务甚至扩至祖父母与孙子女。

8 知识框:济贫法及其之前 1531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法令,规定地方官吏对其辖区内急待救济的老弱贫民予以调查登记,发给执照,允许其在指定区域内行乞; 1536年,英王又颁法令,建立一项由政府主办的公共救济计划,责成各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住满三年、不能工作的贫民; 1563年,国会通过法律,规定每户人家应依其财产收入按周缴纳税捐以救贫民,此为救贫税的起源; 1597年的一项法令规定教堂执事并推选户主四人充任贫民监督,设救济院以收容不能工作的贫民,父母子女在法律上有相互赡养的责任;

9 国家将济贫工作法制化,背后虽然有人道主义的考量,但社会稳定问题同样是当政者的考虑之一:贫穷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对政权的正当性造成威胁。
济贫法虽将济贫体系加以法制化,但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纸法令就能够建立的。 济贫法之后的济贫体系仍旧沿用先前教会所建立的济贫体系。

10 不过这套济贫体系在18世纪末期又作了一些改革与调整:
原因? 工业革命衍生出大量失业人口 英法战争导致大量流离失所的伤兵 严重的饥荒导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 改革与调整:斯品汉姆兰法令(Speenhamland Law) 它是一套按家庭规模与粮食成本而制定的工资补贴制度。 这项措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扩大了济贫的范围,将有工作的穷人也纳入了救济对象。 虽然通常被称为一项法律,但它本身从未经由国会颁布,然而它很快成为为涵盖几乎所有乡村的法令,之后甚至涵盖了许多制造业地区。

11 斯品汉姆兰法令与计算方法 工资之外的津贴应该通过与面包价格挂钩的方式予以确定,以便保证穷人能够得到一个最低收入,而不论他们实际挣得的钱是多少。 当具有确定质量的1加仑面包“价格为1先令时,则一个贫穷而勤勉的人每周要有3先令的收入来满足他的需要,无论这些钱是由他自己或他的家人的劳动获得,或者是从济贫税中获得的津贴,而为维持他的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要,则没增加一人,需增加1先令6便士;当这一加仑面包价格为1先令6便士时,他每周就需要4先令,加上每位家人1先令10便士;面包的价格在1先令之上每增加1便士,他就多需要3便士,他的每位家人则多需1便士。”

12 批评与挑战? 来自左与右的皆有。 有不少论者批评:斯品汉姆兰法的工资补贴制度制造了一个比劳动力市场还吸引人的济贫体系,严重威胁“工作伦理”。 就实际效果来说,穷人的处境并没有因斯品汉姆兰法的工资补贴制度而获得大大的改善,反而由于雇主不断压低薪资,生活状况变得更加恶劣。 济贫的支出越来越沉重。出现了改革济贫法以有效控制穷人行为的声音。

13 使市场机制确立的时间整整延误了39年。 [18世纪的社会不自觉地抗拒着任何使其成为市场的纯粹附庸的努力,无法想象一个市场经济可以不包括劳动力市场;但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市场,特别是在英国农业文明中,就意味着是对传统社会构架的总体性破坏。在工业革命最活跃的时期,也就是1795到1834年,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由于斯品汉姆兰法令而受到了阻碍。 ——卡尔·波兰尼,《大转折》,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4 新济贫法 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 批评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国家的济贫体系还是民间慈善组织,对贫穷的均倾向于个人原因。
贫民习艺所测试(workhouse test) 凡有工作能力的人只能在贫民习艺所内接受救济。 劣等处置原则(less eligibility):穷人在贫民习艺所内的处境被刻意设计得比自立劳动的最差情况还要差。 批评 人道主义者将贫民习艺所抨击为“穷人的巴士底狱”。 新济贫法将穷人不去工作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国家的济贫体系还是民间慈善组织,对贫穷的均倾向于个人原因。 贫穷是因为懒惰造成的,是可耻的。 直到1880年代以后才有人挑战这种对于贫穷的观点。 “仅仅由于怕当倒毙街头的饿殍,失业者才不得不走进这人间地狱”;狄更斯,《雾都孤儿》

15 对贫困问题的再认识 年间,查尔斯·布斯发表了长达17卷的《伦敦人的生活与劳动》,按照收入将伦敦400万居民划分为8个社会阶层,指出30%以上的伦敦人生活低于贫困线,使人们大为震惊。  1.贫困的性质需要重新认识,工人贫困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主要是经济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 2.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同时为富人和穷人共同带来好处。 3.财富的性质等等也需要重新认识。个人权利或个人的财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只有社会才能使权利成为可能,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作出努力。 4.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通过立法来实行再分配。

16 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 发端:1880s-1930s 1884年,德国首相俾斯麦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的国家医疗保险。
这项立法并非全然创新的制度。 互助保险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俾斯麦开办强制性的社会保险?

17 知识框:互助保险 互助保险比社会保险要早诞生200多年,是以共济为目的、直接互助为特征的保险形式。
在普鲁士,早在17世纪初期,矿山就成立了矿工弟兄会,矿工联合会,他们建立了储蓄基金,自愿为储蓄基金交款。这便形成了早期的医药互助会。 在手工业者中,每一位行业师傅和徒工也交纳一定数额的款项,成立了行业互助会和徒工互助会。这种组织的成员彼此熟悉,一般为百人左右,会员积累的基金自己管理,只能满足会员最低要求。

18 福利国家的历史演变 在社会经济层面 农村失业问题日益恶化 德国在1830年代快速工业化。工业化虽然创造了工作机会,但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在政治层面 当时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德国地方社会主义政党开始崛起。 俾斯麦同时使用棍子加胡萝卜战术来压制当时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政党。 社会福利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

19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俾斯麦的社会保险立法后来成为其他欧洲国家学习效仿的对象。原因?
经济上:当时欧洲国家陆续工业化,同样面临工业化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政治上:普选与工会组织都使工人阶级在欧洲各国的政治影响日渐壮大。

20 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 二十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国家以国家安全需要的理由扩展国家的功能与权力。一次大战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躲过两次大战间严重的失业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国家角色大幅度扩展: 除了社会保险之外,当时公共医疗卫生制度也在20世纪前后萌芽。 公共教育(中等教育)也在一次大战前普及。 累进税制也在那时建立。

21 20世纪早期英国的社会政策 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工会和工党的支持下战胜保守党上台执政。
1906年,教育法规定,学校应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午餐; 1908年,养老金法规定,国家为年满70岁、年收入低于21英镑的老年人提供每周5先令的养老金; 1908年,儿童法强调全社会禁止虐待儿童和少年; 1920年,失业保险法修订,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制度已出现了雏形。

22 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 成长:1940s-1950s 社会保险制度变得更加全面。
给付水准提高。最初只维持在最低维持生活的水平,在这一历史阶段,给付被调到比较合理的水准。 涵盖的人口群也增加了。最初只涵盖工厂工人,到了这一阶段,不仅更多的产业工人被涵盖进来,连那些在劳动市场边缘的季节工或临时工,甚至丧偶妇女、残疾人也都逐渐涵盖进来。 社会保险制度的扩张意味着:中产阶级也被纳进福利国家的结构当中。 这有利于社会凝聚。 也提高了福利国家在政治上的正当性。

23 英国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发布,提出应当增进公民的普遍福利,奠定了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 强调要为英国公民提供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社会保险制度,给予失业者、残疾人、退休和军队转业者、孕产妇、儿童和孤寡以津贴,并实行全民保健服务 1946年,国民保险法颁布、国民医疗保健法颁布; 1948年,国民救济法颁布 同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建成福利国家”,西方进入社会政策的福利国家时代。

24 美国的社会福利发展:1935 福利国家的落后者。 1935年,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法》 —退休工人社会保障津贴;
—授权州政府开展救助计划; —针对无法独立生活的儿童、老人、盲人提供救济; —工作计划; —失业补偿金、公共住房、儿童福利等。

25 美国社会福利的发展:60年代 1960年代初,肯尼迪,食品券计划 1964年,约翰逊,伟大社会和“向贫困宣战” —“向贫困开战”;
—模范城市计划; —学龄儿童启蒙教育; —针对穷人的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 —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计划(Medicare) 福利权利运动:穷人表达对制度的不满,这一制度否认了他们拥有许多其他美国人所享有的生活标准的权利。

26 美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从大炮到黄油”革命 1965年,国防支出额是联邦政府预算的43%,社会福利支出额占到了24%。到1975年,国防支出只占到了联邦预算的26%,而社会福利支出额增长到了预算的42%。 “20世纪60年代后期真是繁荣昌盛的几年。失业率降到4%以下,实际收入上升趋势明显。尽管越南战争支出额巨大,但是在这种富裕的旺盛阶段,新的福利计划的引入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财政压力。”

27 福利国家的成熟(1960s-mid1970s) 这个阶段是福利国家的「黃金年代」(Golden Age)。 但是,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式。
福利国家的扩张史无前例。1975年前,西欧国家投到公共社会福利的资源平均达GDP的四分之一强。美国也超过18%。 此外,当时的经济发展,包括极高的经济增长率,极低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也使得福利国家可以支撑公共社会福利扩张所需要的成本。 战后共识! 但是,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式。 Those good old days!!

28 福利国家的紧缩 紧缩:mid1970s~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欧美国家纷纷陷入高通膨高失业低成长的困境。福利国家自战后长达十多年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1975年之前,欧洲与美国的社会支出年增长水平为6.5%。那之后,年增长率降到3.4%。1993年开始,许多国家的社会支出甚至倒退。 逐年升高的失业率使得福利支出日渐沉重。 福利被视为经济衰退、家庭价值松动的主因。 1980年代后,英国右派执政,福利削减运动开始。

29 表1.主要福利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失业率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英国 2.6 5.5 5.7 6.8 10.9 11.6 11.8 8.4 美国 7.6 6.0 7.0 9.5 7.5 瑞典 2.0 1.6 2.3 3.2 3.1 2.2 1.7 法国 2.8 4.4 5.2 6.4 8.1 9.8 10.4 10.0 西德 4.6 4.3 3.8 9.1 9.0 8.7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30

31 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表现 1980年,OECD举办了80年代社会政策的会议,此次会议的报告于1981作为《福利国家的危机》一书出版,开启了对福利国家的声讨。 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 充分就业的承诺不在。失业人口增多,经济下滑 福利依赖者增多,社会不满加剧 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

32 福利国家的紧缩 撒切尔主义与里根主义 强调社会政策对经济政策的负面作用: 改革措施 非生产性社会支出的不断增长,减少了生产性支出的投入。
社会支出加重了企业的税收和劳动成本,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 广泛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滋生了懒汉,出现了福利病。 改革措施 压缩福利开支:严格的审查制度;延迟退休年限;降低福利待遇等 社会服务的市场化、私有化。

33 “英国病”与撒切尔革命 “我们不应当期望国家表现得好像一位出现在每一次施洗典礼上的过于乐善好施的仙女,在人生路途的每一个阶段都陪伴着我们的喋喋不休的导师,或者出现在每一次葬礼上的神秘的送葬人。” ——撒切尔夫人,1979 “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被国有化和政府控制、统治着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34 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改革 福勒:《社会保障改革——变革的计划》,1985
认为福利危机根源于过分强调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忽视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义务,没有将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区分开来,更不能使两种责任有机结合。 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三项基本目标: —能够满足真正的需要,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实现 这一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与国家的整个经济目标保持一致。(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的重要事务之一,其支出构成政府支出的主要部分,并成为重税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简单,更加容易理解。 建议废除与收入相关的国民养老金制度。

35 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改革 改革内容: 降低短期津贴的给付标准; 让雇主及个人承担更多的福利责任; 从普遍性原则向选择性原则变化;
推进社会保障的市场化 —住房市场化(公房出售,调整住房补助金,激活私营租赁市场化、鼓励住房协会建房) —医疗保健制度市场化(内部市场化): —养老金的市场化:降低国家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与价格而非工资水平挂钩),鼓励发展替代性的职业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包括国家基本养老金、国家补充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自选私人养老金等四项内容。

36 里根政府的福利改革 1981年1月里根就任总统后即着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981年2月18日,里根总统公布了《经济咨文》,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宣称要削减联邦预算中国内部分“不必花的钱”共84项建议。 1981年12月, 任命艾伦·格林斯潘为首有两党人士参加的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调查, 在1983年2月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 1983年3月国会通过,1983年4月里根签署命令,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生效。

37 里根福利改革的内容(1) ①增加工薪社会保障税,以使联邦政府的保险基金在今后七年里增加1690亿美元。 ②将社会保障金随生活物价指数变动而相应调整的规定冻结半年。 ③对因领取老残遗族保险金而收入过多者需征收所得税, 所征税额拨归该项保险基金。 ④ 延迟退休年龄,开始退休的年龄由65岁延至66岁。 ⑤自1990年开始领取津贴的条件由现在的10年纳税工龄改为20年。

38 里根福利改革的内容(2) 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措施。
—削减对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项目,规定凡已有职业的家长取消受益资格; —减少在医疗补助方面联邦对州的补贴; —取消在食品卷方面1982年因通货膨胀而相应的补贴调整, 并推迟以后的调整; —在住房方面逐渐增加租赁者交付的部分房租的份额, 由25%提高到30%,取消大部分联邦建房补贴

39 对福利紧缩的评价 “改变了一切”?“里根革命”?
—尽管福利国家遭到了猛烈攻击,但其主要成分完好无损;福利国家自身发生的变化比不上政策实质上的连贯性产生的影响大。 —英国在项目紧缩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成功,特别是住房和养老金领域。 —制度性紧缩在美国更为成功。关键性的差别在于:限制政府征税能力;倾向于地方分权 制度紧缩指的是通过改变社会环境而激励未来削减和剩余的政策变革。这些变革能够削弱项目支持者的政治力量,或者提高紧缩倡导者的政治地位。

40 英美两国项目性紧缩结果 紧缩类型 英国 美国 养老保险 高 低 住房 收入支持 保健 低/中等 无生活能力/疾病
资料来源:保罗·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p198

41 福利国家的未来愿景

42 对福利国家危机的理解:老安排遇到新形势 福利国家危机乃是其制度安排的“老化”及以往社会政策成功条件的消失造成的。福利国家遇到了新的形势:
第一,从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带来的工业生产重要性价低,服务业生产重要性提高带来的挑战; 第二,全球化及经济的全球竞争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第三,家庭的变化及妇女的参与工作对原有制度设计中家庭安排(男性工作者的职业保险)的假设带来的挑战; 第四,就业的灵活性要求与原有的标准化设计对筹资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德]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

43 福利国家的两个假定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一般公认的假定是,社会政策代表着为推动个人福利所进行的集体干预。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就会假设这种干预是由政府通过政府各部门的所做的工作,使公民受益,即增进福祉。(社会政策增进福祉假定) 第二个假定——福利是通过福利国家的主要的服务机构提供的。(国家福利假定)

44 对第一个假设的反思 社会政策必然增进公民福祉? 福利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政策? 积极的福利国家

45 新的社会福利制度 泰勒·古柏: 吉登斯: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蕴含着对公民责任的忽视,过于注重结果(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
福利国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劳动力的流动性、家庭生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都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福利制度。 新的解决方案力求维持备受欢迎的大众公益服务的传统范围,并持续施压保证成本效益。 劳动力市场政策需要提高灵活性,提高质量、适用性和劳动力供应的效率。 吉登斯: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蕴含着对公民责任的忽视,过于注重结果(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 主张建立“社会投资型福利国家”

46 社会投资型福利国家 福利制度需要更加积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社会弊病出现以后才消极应对,我们需要积极防止出现社会弊病。
从消极提供国家福利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广泛的就业咨询服务、技能培训与再就业培训服务,建设人力资本,亦即“社会投资型福利国家”。 福利制度需要更加积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社会弊病出现以后才消极应对,我们需要积极防止出现社会弊病。 基本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强调福利接受者的义务与权利、福利与工作相结合 从福利国家承诺的充分就业转向积极促进就业。

47 政策取向 失业保险与就业津贴相关联,即在失业保险金领取的资格审核程序中增加了失业者就业意愿和再就业打算等衡量指标。
从消极提供国家福利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广泛的就业咨询服务、技能培训与再就业培训服务,建设人力资本,亦即“社会投资型福利国家”。 改革税收体制和福利待遇体系,前者通过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后者通过下调福利待遇参数等手段,并辅以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激励福利受益者积极工作、灵活就业。

48 对福利国家第二个假设的反思 福利只能/最好由国家来提供? 谁可以来提供福利? 福利多元主义

49 福利的社会分类:蒂特马斯(Titmass)
社会福利:由政府社会服务部门提供; 财政福利:通过税收减免体系促进福利; 职业福利:通过就业得到的福利待遇。 社会福利只是社会政策的“冰山一角”,财政福利(税收豁免和优惠)和职业福利(雇主提供的福利)则是“社会政策冰山的水下部分”,在社会政策中占主体地位。

50 福利混合与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的提供既不能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
福利国家的危机表明“过分依赖政府的万能不啻一个美丽的误会”(黄黎若莲,2000)

51 福利的三元、四元及五元(一) 福利三角:社会中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家庭、市场和国家。这三者作为福利的提供方,任何一方对于其他两方都有所贡献,将三方提供的福利整合,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福利整体。(罗斯,1986)

52 福利的三元、四元及五元(二) 社会福利的四个部门:国家、商业部门、志愿部门、非正规部门(亲属、朋友、邻里等)(约翰逊,1987)
福利五元:家庭、教会、自愿组织和支持群体、企业和工会、政府在不同程度上提供社会福利功能。(吉尔伯特,1993)

53 福利三角

54 福利提供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 组织 福利提供的方式与内 容 价值 实现条件 市场 正式的
福利提供的方式与内 容 价值 实现条件 市场 正式的 1. 提供福利相关商品 与服务,如教育、医疗、 住房等;2. 提供私人 职业福利;3. 提供商 业性保险 选择、 自主 供给:可盈利 性; 获取:购买力 家庭 非正式/ 私人的 1. 未成年人、老人及 其他依赖者的生活照顾; 2. 家庭内部的转移支 付;3.家庭成员间的相 互支持 团结 共有 稳定及相当的 收入; 合理的结构 国家 公共的 1. 规制与劳动保护; 税收减免与现金补贴 直接提供服务 平等 保障 权威 再分配能力 治理能力

55 福利多元主义的政策主张 主张政府权力分散化; 福利服务民营化,将福利服务的生产与输送从政府部门撤出;
福利责任由非政府部门即市场、非营利部门、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而且来源是越多越好。 分权与赋权是实现福利多元的主要途径。

56 简要回顾 判断积极福利与消极福利

57 福利扩张的政治经济学探讨

58 问题思考: 1、为何福利不断扩展?

59 经济上的理由 工业化使得既有社会制度无法顺利发挥既有功能。 经济发展需要受足够教育、良好训练、值得信赖的劳动力。
工业主义逻辑 (logic of industrialism)? 工业化使得宗族、社区、宗教组织无法发挥既有的功能,同时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又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需求,社会福利制度成为新的替代性解决方案。 工业化=>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新的社会需要与组织=>新的福利供给结构与供应

60 资本主义的自我保护机制 对左派(新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福利国家是为了资本主义服务的: 首先,消除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满。
由于普选,工人阶级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另外,维持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与购买力=>有助于资本累积。

61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中阶级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政治上的理由:阶级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中阶级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权力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阶级间的分配状况决定了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程度、范围和再分配效应。 政治上的理由:民主 —民主制度将会滋生围绕着争取选民而展开的剧烈的政党竞争;而政党竞争反过来又将刺激公共支出的增长。

62 国家中心主义的解释 —官僚-威权体制是最有可能发起社会政策的国家之一,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类体制下的政府有较强的行政能力,另一方面,它也有强烈的动机希望通过社会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Skocpol & Amenta 1986)

63 社会政策的输入-输出过程

64 社会政策发展逻辑的三种解释 社会政策如何产生 社会政策发展的决定因素 理论分析特征 需求-供给 福利需求的产生导致了社会政策(供给)
需求的变化,如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弱势群体等; 结构-功能主义 政治力量及过程 社会政策是阶层力量对比、政治权力变革的产物 政治力量:政党、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 权力 分析 制度结构 社会政策是特定制度结构的国家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反应 政体、制度等 制度

65 思考问题2 福利国家的发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66 ——工业化逻辑与趋同论: 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扩张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国家都采取相似的发展“福利国家战略”。
——反对观点: 工业化逻辑理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而这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其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67 ——双向运动与福利国家的普遍性 市场的扩张与防范市场负作用的反运动构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双向运动”,福利国家体制不是一个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以什么方式存在的问题。 ——疑问 “反向运动”的现实机制在哪里?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政府与社会福利:福利国家的发展历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