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一、夏商制度与西周建立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对象:一是同姓王室贵族,二是异姓功臣,三是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 首领。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 在西周末年发生动摇,春秋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时废分封、 行县制,秦王朝时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4)作用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扩大 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有利于形成统一 的文化。 (5)瓦解 在西周末年发生动摇,春秋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时废分封、 行县制,秦王朝时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思考】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 不使庶孽疑焉。 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6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承上的矛盾。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承上的矛盾。 (2)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既是亲缘上的兄弟关 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7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提出“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思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提出“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又是怎样创建了中央集权 制度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100多年的角逐,先后灭掉 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2.形成 (1)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 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8 (4)制定秦法: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 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 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公之下,设立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 卿。 (2)地方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建 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置县令(长)、县 丞和县尉。 (3)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4)制定秦法: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 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影响 (1)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 强和完善。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9 【细节1】 “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和古代“封邦建国”中的“封建 ”有什么不同?
【细节1】    “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和古代“封邦建国”中的“封建 ”有什么不同?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然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西周 “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 【细节2】    宗法制中的“大宗”与“小宗”是如何划分的?大小宗是相对 的还是绝对的? 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 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的诸侯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 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 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纳贡、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大宗有义务保护 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0 【细节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并不是一个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细节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并不是一个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专制是从决策方式上来说的,它和民主相对。中央集权是从中央政权与地方 政权的关系上来说的,它和地方割据相对。专制主义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渐退 出政治舞台,而中央集权一直沿用至今。当今世界,不论是美国式的联邦制 还是中国式的省制,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 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 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1 【精析一】 “从封建转帝制”时期的我国社会有哪些重大变化?
【精析一】 “从封建转帝制”时期的我国社会有哪些重大变化? 世卿世禄制向官僚政治转变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都为巩固统治;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都起过作用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2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 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
【精析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 无条件负责;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 积极影响: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 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 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 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3 消极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 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商周是我国古代民族和国家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影响巨大,备考 复习时应关注这两个重要的隐性概念。 【民族】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根据国家三要素理论,在一个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同一民族或有共 同的认同感),在这个人民中行使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国家便产生了。 【链接高考】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 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 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5 点评:西周形成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和“在一
个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同一民族或有共同的认同感),在这个人民中 行使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国家)。由此,西周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 响在于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6 宗法制在整个中国古代都存在,但教材只简要介绍了它在奴隶社会的影响, 显得不足。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
宗法制在整个中国古代都存在,但教材只简要介绍了它在奴隶社会的影响, 显得不足。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 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 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 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 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 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 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点评:材料旨在说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即在封建社会形成了君臣隶属原 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保守 观念。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7 古代宗室问题何去何从宗室,历代皇族称宗室。宗室的最大问题是在嫡长子继承大统后,余子要不要分封。
这曾引起长期的争论,主要看法有:第一,认为封国建藩有利于国家。第二,认 为封国建藩不利于国家。第三,认为宗室不可能不封,关键是如何进行管理 点评:所有论点都涉及宗室制度与皇权制度之间的矛盾和统一,而任何一种 看法和措施,都不可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宗室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在 受宗法制度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宗室问题 好似一把双刃剑。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 支就达853万石,约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 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负担,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可以说, 与明太祖屏藩愿望相反,宗室问题,正是导致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8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指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 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①。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 营丘,曰齐②。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 度于蔡③。余各以次受封④。 ──《史记·周本纪》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西周分封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19 概括材料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由①得出 【分封先王的后代】 由②得出 【分封功臣】 由③得出 【分封同姓贵族】 由④得出 【层层封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0 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是分封对象类型多;规定了周王与诸侯权利和义务;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结合所学 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 概括关键词 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1)分封对象类型多,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材料已涉及) (2)规定了周王与诸侯相对严格的君臣关系,就是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地授予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材料未涉及) (3)层层封授,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对士进行再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材料已涉及,但不明显) 由②得出:【周王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整理得出答案 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是分封对象类型多;规定了周王与诸侯权利和义务;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1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 不断加强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 不断加强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2 【思考】 上(唐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 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思考】 上(唐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 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史料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唐之前的西汉和之后的宋元为加 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内容: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名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 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3 (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 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2.演变 (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管财政权。 (2)元代: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宰相。六部也归 入中书省。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 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 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4 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你对科举制有何看法? 二、选官制度 时间 选官制度 选官办法 选官特点 夏朝到春秋 “世卿世禄”制
你对科举制有何看法?  二、选官制度 时间 选官制度 选官办法 选官特点 夏朝到春秋 “世卿世禄”制 依靠血缘关系世袭 “家天下”的体现,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战国、秦朝 军功授爵制 按战争中立功表现 战争之时,鼓励作战 汉朝 察举制、征辟制 西汉开始实行,分察举和皇帝征召,察举制以孝廉为主要标准 从考试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体现出封闭特征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高低为标准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 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5 1.目的: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三、监察制度 1.目的: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过程 (1)确立:秦朝时期开始确立,行使监察权的中央官职是御史大夫,汉武帝在地 方上设刺史。 (2)发展: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顶峰: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 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 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3.评价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6 (1)积极方面: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消极方面: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腐败和低效现象。 【思考】 刘邦建立西汉后,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 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所述是什么政治制度?后来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四、汉、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诸侯王;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7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之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 形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2)措施 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 枢密院。从而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削实权:政府规定所有州郡县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宋朝派 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8 从大学士叶向高的言论中反映出内阁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3)影响:①从积极方面来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 于社会的安定。②从消极方面来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财 政危机。 【思考】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 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几皆奉 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从大学士叶向高的言论中反映出内阁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五、皇权的不断加强 1.表现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29 (1)明代废丞相: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诛杀胡惟庸,裁 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其无权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内阁后获得“票拟”权。 (3)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 能跪奏笔录。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认识 (1)自唐宋以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压制。 (2)专制皇权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3)皇权加强导致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0 【细节1】 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做法是什么?
【细节1】 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做法是什么? 从汉至元在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 制约,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细节2】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权分立”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三 权分立”有什么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 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 则,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细节3】 宰相与内阁是一样的吗?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1 宰相 内阁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2 【精析一】 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的变化。这些地 方行政制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相同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精析一】 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的变化。这些地 方行政制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3 (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2.不同点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与中央 政府的 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并且 权力和地位可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 、县长官都由皇帝直 接任免,不得世袭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其行政长官对中书省 负责 作用和 影响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 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 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 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 作用愈加明显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4 【精析二】 沈既济评价的这种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有什么影响?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时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 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精析二】 沈既济评价的这种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有什么影响? 1.演变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5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3.积极影响 (1)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 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 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 治久安。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 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精析三】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 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7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 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 的进步。 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生、发展,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也产生与发展起 来,它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在这一方面叙述很少。谏官是 监察制度中十分重要的职官,备考复习时应关注这个概念。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8 【谏官制度】 “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孔子家语 ·子路初见》有“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的名论;《白虎通·谏诤》论及朝 廷职官时说,“设辅弼,置谏官”,谏官被看做是与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 羽翼。 “谏”字包含多重意蕴,而要义在“直言以劝正”。……谏官之“谏”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给各类人提意见,而是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廷诤 ”(在朝廷当面向君主直言)与“上封事”(书面向君主提意见)是谏官将批评 上达君主的两种形式。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39 (2010高考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 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链接高考】 (2010高考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 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点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下,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集于帝王一身,帝 王不受法律的制衡,这不仅使帝王拥有对任何人生杀予夺的权力,而且会导 致国家大政方针的倾斜。为了防止这种由帝王独断所可能造成的对王朝根 本利益的损害,历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谏官制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谏官制度固然是为专制君主的长治久安效力的制度,但它毕竟是政治制度 的产物,从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主要评议宰相是非,体现了宋代专制统治的加强。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0 教材对科举制的评价集中在其正面影响上,对其负面影响没有涉及。对此, 下述材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教材对科举制的评价集中在其正面影响上,对其负面影响没有涉及。对此, 下述材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 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 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只要中国仍相对地 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 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 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点评:斯塔夫里阿诺斯对科举制从另一个方面即“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 味顺从的性格”“随着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 和反应的作用”,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1 朱元璋……不惜倒行逆施,在政治上集权,废除宰相制度,以达成大权尽在皇 帝的局面,从而打破了皇权与相权的相对平衡,皇权从此不受制约,政治上失 去了自我平衡和修正的能力,结果导致皇权借助宦官实施恐怖黑暗统治。这 就造成了天下安危系于皇帝一身的局面,皇帝本人的素质会严重影响到整个 政治局势,明朝中后期的衰亡与此息息相关。由于惧怕社会流动性带来的不 安定,朱元璋反对商品经济,禁绝海外贸易,他想建立起一个保守、落后、封 闭的小农社会,其经济生产和居住环境也由政府严格限定,人身也缺乏自由, 不得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不能自由空间流动,为此他设置了中国传统社会 中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思想上,他更是一面进行奴化教育,一面大兴 文字狱,从而禁锢了天下创新的思想。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全面反动和全面闭 关锁国,中国就可能继承并发展唐宋元三朝世界领先的海外贸易,从而在15 世纪开始的世界全球化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 ——侯杨方《朱元璋:一个全面倒退的制度创立者》 点评:材料把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完全归罪于朱元璋创立的制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2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的职责及其作 用。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的职责及其作 用。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①。或有 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②。若 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③。 ——《朱子语类》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三省的职责及其作用 唐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3 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 概括材料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由①得出 【中书省负责草拟】 由②得出 【门下省负责审核】
由③得出 【尚书省负责执行】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4 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诏令,认 为不当可以驳回交还中书省;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结合所学 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 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 概括关键词 唐代三省的职责及其积极作用 三省职责: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材料已涉及) ②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诏令,认为不当可以驳 回交还中书省(材料已涉及)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诏令(材料已涉及) 积极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制约,加强了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未涉及) 由③得出:【三省相互牵制】 整理得出答案 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诏令,认 为不当可以驳回交还中书省;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5 单 元 整 合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 1.特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 1.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 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 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 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 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政治机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6 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儒家 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演变规律: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收 归中央。 (2)中央皇权与相权。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中 央与地方权力全归皇帝。 二、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 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 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7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 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 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和 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 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8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要求 目标      能力层级 获取和解 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 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 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 、准确、合理的解读 【解读】 所谓信息,即试题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49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 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 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
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已呈现出提供大量 新素材、新信息的特色。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图、表、画、数据、符号 等。从考查过程来看,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要根据试题指导语、题干和备选项 的陈述,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 事物的发展趋势。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0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分封对象 同姓 异姓功臣 商朝后裔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1 材料二 下图为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图。
材料二 下图为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图。 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 和奴隶之事。 (1)依据材料一、二、三,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2 (2)西周初年,局势动荡,分封制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要求考生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然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 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从材料一、二来看,西周统治者分封的对象有 同姓亲族(如材料一表格中的晋、卫、鲁和燕,材料二中的图片显示姬姓诸 侯国约占四分之三)、异姓功臣(例如齐国)和商朝后裔(例如宋国),但是同姓 亲族是分封主体,他们掌控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战略地位重 要。材料三中铭文记载的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说明受封者得到 大量物资和人口。 【答案】    (1)特点:从分封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 异姓功臣、前朝贵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 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等。 (2)西周初年,局势动荡,分封制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3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求 目标      能力层级 调动和运 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 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 史结论 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 和历史观点 【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解读和接受,并 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 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 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即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 试题的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和运用知 识是能力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4 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关联、推导和借助等。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 有对应、分类、取舍和引申等。
考生解答问题时需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不可以完全照搬已有的知识储备 。试题设置的新情境、提出的新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 选出相关知识,并根据试题的特定要求加以重现、再认和运用。 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关联、推导和借助等。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 有对应、分类、取舍和引申等。 【示例】    (2011高考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 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55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皇权 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试题创设的 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 系,然后进行逐项分析: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 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财政则归 三司(监铁、度支、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宰相仅有行政权。这 样,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故应选C项。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 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故A 、B两项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由此排 除A、B两项;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故D项表 述有误。 【答案】    C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Download ppt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