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飲食與中國遠古文化
2
黃土與大河的養育 人類早期的歷史,是一部開發食物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歷史 食物資源的開發(採集漁獵、穀物栽培、家畜馴育)
3
樹居改為地面生活的猿類,尋找食物,前肢分化手臂,後肢分化為腿腳
早期直立人(即猿人,特徵與現代人的相差不遠 )製作簡單石器 晚期直立人開始用火 早期智人(人的學名),人工取火技術
4
除動物外,古人類更可靠的食物來源是植 物 新石器時代(農耕、畜【處音】養、製陶)
5
黃河兩岸,創造粟(【素音】俗稱小米)作農業
長江,主要農作為水稻
6
農耕發明,被稱為「綠色革命」、「新石器時代革命」(解決飢餓)
農業種植發明,婦女功勞,婦女採集過程中,認識自然生長規律,從無意到有意反覆種植中獲得成功。 原始農業,由火耕到鋤耕 中國原始農業發明距今萬年前,主要穀物:粟、黍(暑音,有黏性的穀類植物,是北方的秋糧)、水稻
7
中國粒食傳統 中國將穀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 農業發展,飲食生活有新內容,家畜飼養產生
8
家畜飼養,最早是『狗』 重要的是『豬』 傳統家畜的「六畜」:馬、牛、羊、雞、犬、豕(新石器時代已馴育成功) 今日肉食品種,在史前時代已形成
9
悠久火食傳統 人類最初飲食方式,與動物無多大區別 古人說「茹(如音,吃的意思)毛飲血」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增音)巢(上古的人用柴堆成的巢狀住所)。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淮南子.修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蠃(裸音)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
10
最早人類社會尚不知用火,吃生冷腥臊之物,身體健康的人很少
最初人類食物,憑大自然賜與
11
認識火,進入新飲食時代(火食時代) 知用火,發明取火、保存火種方法───熟食 最早天然火(火山熔岩火、枯木自然火、閃電雷擊、隕石落地所燃之火) 森林燒死野獸、堅果,嚐後別有滋味,受啟發,走上火食之路,烹飪發明
12
用火年代不曉,但周口店北京人洞穴有用火遺蹟,距今50萬年以上
距今100萬年前,人工用火應已開始 人工取火,創造火種,人類成為火主人,人類支配自然力第一次嘗試 有火後,熟食比重增,烹飪方法:燒烤(知「炮」(包音或袍音):用泥包食物隔火烤熟)
13
陶器發明前,石板石塊作為烹飪器材(陶釜之前有「皮釜」、「竹釜」)
陶器發明是綠色革命的重要副產品 穀物不宜生食
14
《禮記.禮運》:「中古未有釜甑(贈音,煮東西的瓦器,上大下,底有七個小孔),釋米捋(垃音,拿取之意)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
《古史考》:「神農時民食榖,釋米加燒石之上食之」
15
陶器以粘土為原料,塑形高溫焙燒而成(變泥土為器具)
陶器可以說為榖物烹飪而發明 最初陶器多為炊器,也有食器(飲食發展到高一級產物)
16
有陶器,火食之道比較完善,陶烹時代來 陶器創始距今1萬年前,早期多敞口圜底樣式,稱「釜」(斧音,有腳的烹飪器具,就是鍋) 陶釜在烹飪史上,有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有陶甑 蒸法是東方烹飪特有技法 火食普及陶器,不只釜甑、有陶鼎
17
釜
18
甑
19
新石器時代炊具,還有爐與灶 火灶為固定建築,重要性遠在陶爐上 中國遠古文化發達,主要成就表現在飲食上,食物產生、烹飪、進食方式
20
灶
21
獨具一格的進食方式 進食方法三類:手指、叉子、筷子 手指: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 筷子:東亞(中國創立) 叉子:歐洲、北美洲
22
餐匙源流 追溯 史前時代 餐匙稱「匕」(筆音,古代調羹),非金屬,獸骨為材料
23
餐匙形狀: 匕形:長條狀,末端有薄刃口 勺形:分勺和柄 匕為隨葬品,放在死者腰部,隨時取用
24
西周,流行青銅勺形匕 特點:勺形是尖葉狀,柄:寬大扁 平,鑄有銘文、幾何形紋飾 春秋前期:長柄舌形匕 春秋晚期:窄柄舌形勺,為中國餐匙主流 戰國,漆木匕
25
東漢,銀匕 南北朝,銅匕,復古 隋唐,窄柄舌勺形狀 新石器時代材料獸骨,銅器時代是青銅, 戰國時代除青銅、漆木,隋唐銀餐匙
26
骨匕是現今所知最古老進食具 粒食(粥、飯),採餐匙很自然的事 餐匙與筷子配合使用,合稱「匕箸」 古代進食用餐匙,稱為匕或匙,《方言》曰:「匕謂之匙」,現在稱「勺」
29
箸史 筷子古稱「箸」 古代製箸材料:銅(商)、竹木(西 漢)、金、銀(隋) 漢墓壁畫和畫像磚上,可看到用箸進食的
圖像,表明漢時箸的作用已普遍
30
春秋,箸上下一般粗細;漢箸首粗足細特 徵 元,八角首圓足箸 明,方首圓足箸(現代筷子明代已定型) 古箸在20~25釐米上下,直徑0.4釐米(公 分cm)
31
箸起源何時?謎 《禮記.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 無菜者不用梜。(梜即箸) 箸專用於夾取羹湯中的菜食(非扒飯) 以箸夾菜,以匕食飯
32
羹食是先秦至漢佐食的傳統饌品 新石器時代多用蒸煮法 菜餚以羹為主 菜肉沉羹汁中,餐匙不便
33
以羹佐飯創於史前時代,箸也發明在史前時代
羹食出現,帶來古箸出現;古箸出現促進羹食展 箸的發明,隨手折兩樹枝
34
考古發掘沒有發現史前的箸 羹與箸、飯與匕,可看出烹飪方式與進食方式關係 箸稱為筷子,據說在明代
35
明代《菽園雜記.卷一》:吳中民間俗諱,行舟諱言「住」(與「箸」同音,
改稱為「快兒」) 快子後加竹字頭,因多用竹材製,成為今日「筷子」
36
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 已,則置匙箸於案 筷子使用技藝高,靠拇指、食指、中指 筷子對食物適應性強 筷子製作簡便
37
中國餐叉之謎 西方餐叉於清末隨西餐傳入中國 古代餐叉最早甘肅武威娘娘台齊家文化,距今4千年
古代餐叉集中於黃河流域,規格約12釐米~20釐米,雙齒
38
古代餐叉只戰國流行 餐叉與肉食不可分 古代將「肉食者」作為貴族代稱,餐叉僅用於肉,為上層社會專用品不普及 餐叉起源可能由叉狀廚具演變(烤肉串叉)
39
《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執畢先入, 鄭注曰:「畢形如叉,蓋為其似畢星取 名」(餐叉古稱「畢」) 西方用刀叉進食歷史不長(廣泛使用叉子在十世紀拜占庭帝國;中產階級到十八世紀使用叉) 西方餐叉不超過一千年 古代華人餐叉不普及,原因在叉子沒有筷子實用
41
分餐與會食 中餐聚會,多圍桌會食,會食方式,是華人飲食文化的重要傳統 分餐制的推廣 王力教授〈勸菜〉一文,創出「津液交流」一詞
會食傳統約有一千多年歷史
42
戰國時代實行分餐制 例子:戰國時代,孟嘗君田文廣招賓客(史記. 孟嘗君列傳) 被燈光擋,食客以為吃與田文兩樣,結果 自刎謝誤會之罪 例子:南朝《陳書.徐孝克傳》:國子祭酒陪侍 陳宣帝飲,未動筷,餚饌卻減少,原來將 食物悄悄帶回家孝敬父母,皇帝下令,擺 在徐孝克前食物可大方帶回 隋唐前,維持一人一分食的分餐制
43
古代分餐進食方式,席地而坐,面前擺一張低矮小食案,案上放食具
漢墓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 考古工作者1978~1980年發掘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遺址發現最早的一套廚房用具實物(木案)
44
陶寺文化遺址指示了分餐制出現的源頭 分餐制與小食案有關聯 原始氏族社會,財物為共有均分,食物烹調好後,按人平分 分餐制可溯至史前時代;合食制誕生唐代
45
周秦漢晉,分食制之實行,應用小食案進食是原因,如果食案沒改變,飲食方式也不可能改變
飲食方式改變是因高桌大椅出現(分食改為合食,重要契機) 十六國時期,戰亂頻,匈奴、羯、鮮卑、氐、羌進入中原,傳統習俗、生活秩序、禮儀制度改變,席地而坐改變,垂足坐姿促進高足坐具流行,公元五~六世紀高足坐具取代鋪地席坐
46
敦煌285窟西魏時代壁畫,出現最早靠背椅子圖形
唐代各種高足坐具已相當流行,用高椅大桌進餐,唐代已不是稀奇之事 家具改革引起社會生活變化(分餐走向會食)
47
現代倡導分餐制,是在會食制的條件下,有熱鬧氣氛,又講究飲食衛生。
會食成潮流,分食並非完全革除,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還是古老分餐制 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飲食方式(復古)
48
宋代以後,真正會食 白席人:在筵前囉嗦的人、司儀(陸游《老學庵筆記》) 白席人是會食制產物,職責統一食客行動、掌握宴飲速度、維持宴會秩序 會食制促進中國烹調術進步,如一道菜完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