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2 血细胞生理 § 3 生理性止血 §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
概述: 细胞内液(40%) 体液(60%) 组织液15% 细胞外液(20%) 血浆4% 淋巴液.脑脊液1%
体液(60%) 组织液15% 细胞外液(20%) 血浆4% 淋巴液.脑脊液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浆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 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含氧量、pH值、温度、渗透压等)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组成: 二、理化特性: 三、基本功能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
(一)组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5
二. 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 1.050~1.060(血液) 1.025~1.030(血浆) (二) 血液的粘滞性:
二. 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 1.050~1.060(血液) 1.025~1.030(血浆) (二) 血液的粘滞性: (三)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成正比. 电解质 →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311 mOsm/L 白蛋白→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1.5 Osm/L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6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5%G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RBC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5%G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RBC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张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0.85%NaCl 溶液、5%G溶液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7
RBC的渗透脆性: RBC的渗透脆性:用以衡量RB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 NaCl溶液浓度 RBC的渗透脆性
0.46%~0.42% 开始溶血,最小脆性 0.34%~0.32% 完全溶血,最大脆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8
三. 基本功能 物质运输; 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和保护 血浆蛋白功能:运输、缓冲、免疫、生理止血、营养储备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9
一、RBC生理: (一)RBC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D 8μm H: 2μm S: 128μm2
(一)RBC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D 8μm H: 2μm S: 128μm2 RBC数: 5.0X1012/L (男) 4.2X1012/ L(女) 1. 数量: Hb量: 120~160g/L (男) 110~150 g/L (女) 贫血:外周血液中RBC数或Hb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RBC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0
形态和功能: 2 功能: 3. 形态: 表面积增大 双凹圆碟(盘)形 气体扩散距离缩短 可塑性变形能力增强 运输O2和CO2、
2 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酸、碱物质 3. 形态: 表面积增大 双凹圆碟(盘)形 气体扩散距离缩短 可塑性变形能力增强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1
(二) RBC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1.RBC的悬浮稳定性: RBC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
2.RBC的沉降率(血沉.ESR): 在一定条件下,以RBC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RBC的沉降速度,称ESR.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2
3.RBC叠连现象:许多RBC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RBC,称~. RBC叠连 →表面积/容积↓→磨擦力↓ → 血沉↑
形成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白蛋白↓,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红细胞叠连↓→摩擦力↑→血沉↓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叠连↑→摩擦力↓→血沉↑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3
(三) RBC的生成: 1. 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母细胞→早幼粒RBC→中幼粒RBC→晚幼粒RBC→网织RBC→成熟RBC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4
2. 足够的造血原料: 珠蛋白 96% 地中海贫血 Hb 血红素 4%(含Fe+2) 缺铁性贫血 内源性铁:95% 21mg/d
2. 足够的造血原料: 珠蛋白 96% 地中海贫血 Hb 血红素 4%(含Fe+2) 缺铁性贫血 内源性铁:95% 21mg/d 1).铁(20~25 mg/d) 外源性铁:5% 1mg/d 2).蛋白质: RBC可优先利用体内的AA.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5
3.必要的RBC成熟因子: 1)维生素B12 胃大部切除→内因子缺乏→VitB12吸收↓→RBC合成、血红蛋白合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叶酸 合成DNA的辅酶 ,缺乏时也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变异→异常血红蛋白→RBC扭曲→溶血性贫血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6
4. 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分子量25000-40000的糖蛋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子量34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 组织缺氧→EPO↑→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RBC↑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7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血氧分压↓→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 ↓ 缓 解 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 成熟红细胞↑← 幼红细胞增殖
血氧分压↓→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 ↓ 缓 解 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 成熟红细胞↑← 幼红细胞增殖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8
二.白细胞生理: 中性 粒细胞 嗜酸性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嗜碱性 单核细胞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19
1.中性粒细胞: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抵抗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 三步曲: 渗出: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抵抗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 三步曲: 渗出: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 趋化性: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吞噬: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0
2.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肝素,促进脂肪分解; 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1
3.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释放PGE→组胺合成和释放↓ 吞噬组胺等 释放组胺分解酶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释放PGE→组胺合成和释放↓ 吞噬组胺等 释放组胺分解酶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借助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受体→粘附于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作用的蠕虫→胞内溶酶体的酶损伤蠕虫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2
4.单核细胞: 杀菌 破坏衰老的细胞 促进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3
5.淋巴细胞: 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15%,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抗原(如细菌)→B淋巴细胞→特异性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
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15%,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抗原(如细菌)→B淋巴细胞→特异性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 T淋巴细胞:70-80%,主要执行细胞免疫 抗原(如异物)→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4
6.裸细胞: 杀伤细胞(killer cell): 抗原依赖性,但非特异性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 非抗原抗体依赖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5
二.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数量.形态 1.形态:.双凸面圆形或椭圆形盘状. D:2~4μm
2. 数量: (100~300)×109/L 正常范围 >1000×109/L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100 ×109/L 血小板减少 <50 ×109/L 血小板过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6
(二) 血小板(thrombocyte) 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 1).局部缩血管反应, 封闭止血 2).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白色血栓). 3).在血小板作用下,局部迅速出现血凝块, 形成牢固的止血栓(红色血栓). 4) 血凝的同时,激活生理抗凝及纤溶系统,防止血凝块不断扩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7
(二) 血小板(thrombocyte) 的生理功能:
2.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因子(PF): PF2: 纤维蛋白(FP)原激活因子 PF3: 血小板磷脂,膜磷脂表面,为因子Ⅹ和Ⅱ的激活提供吸附界面 PF4: 抗肝素因子 PF5: 血小板内的纤维蛋白(FP)原 PF6:抗纤溶蛋白因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8
(二) 血小板(thrombocyte) 的生理功能:
3.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沉着于毛细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 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并保持其完整性. 〆颗粒释放血小板衍生长因子,促进损伤的修复.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29
(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
1.粘附(adhesion):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 血小板膜糖蛋白I、Von willebrand 因子和内皮下组织的胶原是参与的主要因素。 2.聚集 (aggregation): 第一时相:发生迅速,可解聚,由受损组织和细胞释放的ADP所致. 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不可解聚,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致. (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0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释放(脱粒): 致密颗粒释放: ADP:促进血小板聚集 PG→TXA2 : 促进血小板聚集 PF因子:促进血凝
5-HT、CA:收缩血管 4.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血凝块回→ 血栓硬化 5.吸附:血小板质膜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Ⅰ、Ⅴ、Ⅹ、Ⅻ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1
§3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相继激活,势如瀑布
§3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相继激活,势如瀑布 (一)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 已编号的12种+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 +血小板磷脂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2
4.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 5. 除因子Ⅶ外(因子Ⅱ、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酶原,必须被激活.
1. 除因子Ⅳ(Ca2+)外,其余均为血浆蛋白 2. 除因子Ⅲ(脂蛋白)外,其余均为球蛋白 3. 除因子Ⅲ为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均在血浆中. 4.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 5. 除因子Ⅶ外(因子Ⅱ、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酶原,必须被激活. 6. 因子Ⅶ以活性型存在,但必须有因子Ⅲ同时存在才起作用. 7. 因子Ⅱ、Ⅶ、Ⅸ、Ⅹ为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3
(二) 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Ⅹa): 内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Ⅻ,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
(二) 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Ⅹa): 内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Ⅻ,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 外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Ⅲ 2.凝血酶的形成 (Ⅱ→Ⅱa): 3.纤维蛋白的形成(Ⅰ→Ⅰa): Ⅹ Ⅹa ↓ Ⅱ Ⅱa Ⅰ Ⅰa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4
(三) 临床联系: 1. 维生素K缺乏:出血倾向 因子Ⅱ、Ⅶ、Ⅸ、Ⅹ VitK γ羧谷氨酸残基
1. 维生素K缺乏:出血倾向 因子Ⅱ、Ⅶ、Ⅸ、Ⅹ VitK γ羧谷氨酸残基 肽链的谷氨酸残基 →→→ (Ca2+结合位点) 2. 血友病(hemophilia): A型:先天性缺乏因子Ⅷ 血液很难凝固微小创伤出血不止。 B型:先天性缺乏因子Ⅸ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5
(三) 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Ⅲ:与凝血因子Ⅱa、Ⅶ、Ⅸa、Ⅹ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失活.
(三) 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Ⅲ:与凝血因子Ⅱa、Ⅶ、Ⅸa、Ⅹ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失活. 2.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使之与丝氨酸残基的亲和力↑100倍. 3.蛋白质C: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6
二.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7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RBC凝集: 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8
二.RBC血型: (一) ABO血型系统: 1.血型抗原(凝集原):嵌于RBC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寡糖链决定了其特异性.
(一) ABO血型系统: 1.血型抗原(凝集原):嵌于RBC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寡糖链决定了其特异性. 2.血型抗体(凝集素):天然抗体,生后半年出现,对抗自己没有的抗原. 属不完全抗体(IgM).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39
3.血型的遗传学特征: 血型基因型(genotype)→转糖基酶的种类→寡糖链的组成→ 血型表型(phenotype)
A基因、B基因:显性基因 O(H)基因:隐性基因 从子女的血型表型可推断亲子关系: 父母血型:A型、B型、O型 O型子女 × 父母血型:AB型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0
(二)Rh血型系统: 1. Rh抗原:C、c、D、E、e 有D抗原:Rh(+) RBC膜上 无D抗原:Rh(-)
1. Rh抗原:C、c、D、E、e 有D抗原:Rh(+) RBC膜上 无D抗原:Rh(-) 汉族人口:99% Rh(+) 1% Rh(-) 2. Rh抗体:获得性抗体,属完全抗体(IgG),能通过胎盘.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1
3. 临床意义: ¨ Rh阴性病人重复输血时可能发生意外 ¨ Rh阴性病人怀孕时可能发生意外 第一次怀Rh阳性胎儿→ 胎儿少量红细胞入母血
3. 临床意义: ¨ Rh阴性病人重复输血时可能发生意外 ¨ Rh阴性病人怀孕时可能发生意外 第一次怀Rh阳性胎儿→ 胎儿少量红细胞入母血 ↓ ↓ 分娩时大量胎儿红细胞入母血 母体产生的抗体经胎盘入胎血 母体产生高浓度抗体 新生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死亡 ↓ 再次怀Rh阳性胎儿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2
三.输血原则 血型相合 输血原则: 配血相合 (一) 血型相合: 1. 首先保证ABO血型相合.
血型相合 输血原则: 配血相合 (一) 血型相合: 1. 首先保证ABO血型相合. 2. 育年妇女和需反复输血者:必须Rh血型相合. (二) 配血相合: 1. 复查血型. 2. 排除Rh血型. 3. 排除亚型.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3
A亚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44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次侧均无凝集反应 → 配血相合 → 可输血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次侧均无凝集反应 → 配血相合 → 可输血 主、次侧均有凝集反应→ 配血不合 → 不可输血 主侧无、次侧有:紧急情况下可输O型血,量少(<400ml)、速慢、 勤观察。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