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2 一、北宋初年与辽朝的和战关系 宋太祖之世,因致力于集中兵力同意南方各割据政权、对辽朝采取守势。
辽朝方面,穆宗在位期间政昏兵弱,无暇南顾;景宗专注于稳定内部,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和平关系。

3 幽云十六州

4 二、“雍熙北伐”与“澶渊之盟”

5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统军灭掉北汉后,挥师东进,直指辽朝的南京幽州(今北京)。双方会战于高粱河,宋军受到辽军夹击败归。
雍熙北伐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统军灭掉北汉后,挥师东进,直指辽朝的南京幽州(今北京)。双方会战于高粱河,宋军受到辽军夹击败归。 辽圣宗即位后,宋太宗发动了对辽朝的三路进攻,史称“雍熙北伐”。北宋战败,转而对辽朝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

6 这场战争宋朝再次战败,北宋转而对辽朝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
雍熙北伐 三路 东路:曹彬、米信率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 中路:田重进率军由定州(今河北定县)攻飞狐(今河北涞源县) 西路:潘美、扬业率军出雁门,攻云中(今山西大同) 这场战争宋朝再次战败,北宋转而对辽朝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

7 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和萧太后率大军于十一月攻至澶州城下。
北宋 朝廷的 三种 意见 王钦若:建议避敌金陵 陈尧叟:主张西幸成都 寇准:要求皇帝御驾亲征 双方在澶州城下反复谈判,在当年十二月达成以下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8 澶渊之盟的意义及影响 澶渊之盟的意义及影响 意义:宋辽间势均力敌条件下的产物,辽朝并不具备灭亡北宋的绝对优势,北宋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目的也绝非能够轻易实现。因此,议和是双方的共同选择。 影响:宋辽间持续了长达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关系,双方经济贸易和政府间交往不断。这种民间贸易与官方聘使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快了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

9 三、党项兴起和西夏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族源:羌族的一支
三、党项兴起和西夏建立 、党项族的兴起 1、党项族的兴起 族源:羌族的一支 东汉时活动在南起蜀郡(今四川成都市)、广汉郡(今四川金堂县东),北至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东)、车师(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的广大地区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10 唐朝在党项居地设置32个羁縻州,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设都督府,任命拓拔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
唐朝的党项 唐朝在党项居地设置32个羁縻州,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设都督府,任命拓拔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 按照居住地区的不同,内迁的党项族分为庆州的东山部,银、夏的平夏部和南山部落等,李元昊就出身于平夏部的拓拔氏。

11 西夏疆域

12 西夏帝系 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01景宗李元昊─02毅宗李谅祚─03惠宗 (1032-1048) (1048-1067)(1067
-05仁宗李仁孝─06桓宗李纯佑 (1139-1193)(1193-1206) 李秉常─04崇宗李乾顺- ─越王李仁友──07襄宗李安全 -1086) (1206-1211)   ──□───(齐国忠武王)李彦宗— ───08神宗李遵顼——09献宗李德旺 (1211-1223) (1223-1226)          -清平郡王──10末帝李睍 (1226-1227) ——为蒙古所灭

13 2、党项族的发展 A、银、夏各地的自然环境优越,与唐朝的政治、经济交往也日益频繁。
B、唐朝的加官晋爵,大大提高了党项酋长们在部众中的号召力。 C、党项酋长拓拔思恭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受赏,赐军号“定难军”,领夏、银、绥、宥四州,赐姓李。此后,李思恭及其继任者不断壮大巩固自己在西北地区的势力。

14 D、五代时期,夏州地区所属州县“兵不事战争,民不睹金革,休养生息,几及百年,西夏之昌,早基于此。”(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
党项族的发展 D、五代时期,夏州地区所属州县“兵不事战争,民不睹金革,休养生息,几及百年,西夏之昌,早基于此。”(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 E、北宋建国初,双方依然保持着和平关系。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借夏州党项势力内部权利争夺之机向夏州派出官员,企图就此取代拓拔氏,实现对夏州地区的直接统治。由此,李继迁率先公开打出了武装反抗宋朝的旗帜。

15 3、西夏的国家制度 3、西夏的国家制度 特点:蕃汉联合统治。 职官制度:在朝廷:“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密、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第13993页

16 在地方,西夏基本上沿袭了唐宋的行政建制,州一级设刺使、通判,县一级设县令等官,在军事要冲和边防地区升州为府、郡,县以下多设城、堡、寨。
国家制度 在地方,西夏基本上沿袭了唐宋的行政建制,州一级设刺使、通判,县一级设县令等官,在军事要冲和边防地区升州为府、郡,县以下多设城、堡、寨。 军事制度:兵民合一。 常备军:卫戍军、擒生军、铁鹞子(骑兵)、泼喜(炮兵)。 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

17 四、西夏与宋、辽的关系 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是西夏与北宋、辽朝三足鼎立; 后一个时期是西夏与金朝、南宋三足鼎立。
这是当时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变动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18 1、西夏与北宋、辽朝三足鼎立 A、李继迁时期
——《西夏书事》卷7

19 B、李德明时期 B、李德明时期,一方面接受北宋提出的议和条件和委任的官爵,同北宋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又继续发展同辽朝的宗主关系。在军事上,集中力量经营河西地区,“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西夏王陵

20 D、1044年,辽兴宗亲率大军进攻西夏,史称“河曲之战”。西夏先败后胜,李元昊提出议和,辽夏战争结束。
C、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建国,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宋夏之间战火再起。自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李元昊先后大败宋军。庆历四年(1044),李元昊被迫取消帝号,与北宋议和。 C、李元昊建国 李元昊 D、1044年,辽兴宗亲率大军进攻西夏,史称“河曲之战”。西夏先败后胜,李元昊提出议和,辽夏战争结束。

21 2、西夏与金朝、南宋三足鼎立 2、西夏与金朝、南宋三足鼎立 A、这一时期三者的关系远比夏、辽、宋三者的关系简单。李乾顺向金朝称臣,并乘金、宋交战之机,扩大了西夏的疆域。金朝统治者维持和发展与西夏的和平关系。宋金“绍兴和议”后,西夏与南宋的联系被完全隔离开来,西夏统治者不得不努力与金朝保持相对和平的关系。 B、蒙古族兴起后,进攻西夏,李仁孝因向金求援遭到拒绝而主动进攻金朝,夏、金关系破裂,西夏降附蒙古。李德旺嗣位,虽然采取联金抗蒙的政策,但为时已晚。宝义二年(1227),西夏末帝李晛投降,西夏灭亡。

22 五、西夏的经济和文化 1、经济: 农业经济的比重日益加大,逐渐形成了牧农并举的经济格局,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五、西夏的经济和文化 、经济 1、经济: 农业经济的比重日益加大,逐渐形成了牧农并举的经济格局,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畜牧业:仍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畜产品成为西夏对外经济交往中最主要的商品。 特别在占领凉、瓜、沙诸州及河套地区以后,这里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推动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畜牧品种主要有马、羊、骆驼、牛等。

23 农业 兴、灵地区和甘、凉地区。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荞麦、麋、粟、稻、豌豆、黑豆、荜豆等。 农具:有犁、铧、耙、镰、锹、耧等。
农业生产的突出表现:公私粮食储备的增加,御仓、歇头仓、金窟埚、摊粮城等都是著名的窖藏粮食的场所。

24 手工业 主要由官府控制,毛织、冶铁和兵器制造、制盐、制瓷、印刷业比较发达。 盐:青、白盐是西夏财用的主要来源。 各族民户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毛织业 各族民户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主要产品 毡、毯:是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 氆氇 盐:青、白盐是西夏财用的主要来源。

25 商业贸易 西夏境内商业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城市商业的繁荣。商品主要有粮食、布帛、牲畜及副产品等。
钱:西夏使用从宋、金进口的钱,和自李元昊时起,铸造的大批带有汉文和西夏问的年号钱。 朝贡贸易和榷场贸易:以夏、宋贸易为例,西夏输出的商品有各种牲畜、毛织品、药材、青白盐等,北宋输出的商品有纺织品、瓷器、茶叶等日用品。 还有违禁品的贸易和转手贸易。

26 2、文化 2、文化 汉文化的发展: 夏州党项族势力形成之时起,汉族官吏、士人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合作伙伴,特别在李继迁之后,汉族士人更以其文化上的优势得到重用,有陆续有北宋的官吏、士人投奔西夏,他们无疑扮演了汉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27 汉文化的发展 西夏皇帝李谅祚、李乾顺、李仁孝等都是汉文化的仰慕者,在吸收汉文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如李谅祚向北宋进马换取“九经”、《册府元龟》等书籍,下令改蕃礼为汉礼;李乾顺、李仁孝时期发展教育,大兴科举,尊事孔子等。 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儒家思想成为西夏统治者、官员、贵族治理国家、修养道德的指导思想,尤其在党项族的社会上层,读书明理成为时尚,对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8 西夏文字 西夏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由李元昊、野利仁容创制。“形体方整,类八分”(《宋史·夏国传上》),是一种表意的方块字,在文字结构、形体、笔画、书写规 则等方面都受到汉字的影响,是西夏统治时期的通用文字与汉文、藏文并用。

29 佛教 在西夏统治者的提倡和保护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兴盛起来,成为西夏地区最为流行的宗教,在都城兴庆府及凉州、甘州等地修建了许多宏伟壮观的佛寺、佛塔,在莫高窟和榆林等地开凿石窟,多次想北宋索求大藏经,组织人力翻译和印刷佛经、佛像等。

30 绘画

31 石窟壁画 岩画

32 西夏的文学、音乐、绘画、书法艺术等在声度不同地受到中原传统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党项族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第三章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