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合 理 选 择 抗 高 血 压 药 物 关注生活质量 北京医院心内科 季福绥
2
高血压是全球第一位死亡危险因素 高血压 (HTN) 吸烟 高胆固醇 低体重 性别为男性 高体重指数 少动生活方式 饮酒 室内环境污染 缺铁
这张幻灯片源自2000年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幻灯片列举了导致死亡的最重要的几项高危因素。高血压是带来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首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健康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策略。 Reference Ezzati M, et al. 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 Lancet 2002;360:1347–60. 饮酒 室内环境污染 缺铁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死亡率分布(百万,总数 55,861,000) Ezzati et al. Lancet 2002;360:1347–60
3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血管危险加倍 8倍 4倍 2倍 8 6 心血管死亡危险 4 2 115/75 135/85 155/95
对于年龄在40-69岁的个体,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疾病危险(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将加倍。 因此,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危险方面,降低血压可以带来明显收益。 Reference Lewington S, et al.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2;360:1903–13. 2 2倍 危险 1倍危险 115/75 135/85 155/95 175/105 收缩压/舒张压 (mmHg) *年龄为 40–69 岁的个体 Lewington et al. Lancet 2002;360:1903–13
4
高血压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006年中国高血压人数2亿 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第1位危险因素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高血压这一威胁国人健康的“大”问题。 根据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高血压的发病情况极为严峻,发病率高达18.8%,预计2006年中国高血压人数已达2亿,并且,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流行病学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第1位危险因素。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6
5
75%中国高血压患者仍未接受治疗 30.2% 24.7% 2002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30%、治疗率仅25% 知晓患者 未知晓患者
治疗患者 未治疗患者 100 80 60 患者比例% 40 20 30.2% 24.7% 知晓率 治疗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年
6
中国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状况 6% 25% 2002年:总体达标率仅6% ,已接受治疗患者的达标率仅25% 达标患者 未达标患者
100 80 60 患者比例% 40 20 6% 25% 全部高血压患者 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年
7
近年来的大型临床研究均一致证实: 降压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硬道理
近年来的大型临床研究均一致证实: 降压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硬道理 最受关注的 硬终点 1961年,学术界通过Framingham心脏研究最早认识到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关系。在漫长的抗高血压治疗历程中,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始终是不变的宿求和目标。络活喜®的高质量降压必然带来更多获益。在临床研究中,评价降压药物获益的终点事件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4个终点就是: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下面我将通过多个大规模循证研究逐一展示络活喜®带来的更多获益。
8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是降压治疗的根本目的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治疗 JNC-7 ESC2007指南
我们知道,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因此,ESC2007、JNC7和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均指出,降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这也要求我们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给患者带来的事件获益。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JNC-7 中国高血压指南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7,25:
9
怎样选择抗高血压药改善生活质量? 完善的高血压治疗策略 关注降压质量 高品质降压 全面干预危险因素 全面保护靶器官 +
10
合理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强效降压 长效 降压 强效 降压 1 2 降压 质量 4 3 平稳 降压 良好的依从性
11
联 合 用 药 意 义 单药只使40-60%病人血压达标,联合治疗可达80%以上 单药只干预一种,联合治疗则干预多种升压机制
低剂量联合减少不良反应 不同峰效应的药物联合会延长降压时间 会加强对靶器官保护作用
12
联合用药降压疗效相加效应 119项研究荟萃分析 M R Law et al, BMJ 2003; 326; 1427-doi:
13
联合用药副反应的抵消效应 10.4% 7.5% 5.2 % M R Law et al, BMJ 2003; 326; 1427-doi:
14
联合用药原则 Cambridge AB/CD法则
ACEI A AIIA 抑制RAS活性 B -B C CCB 激发RAS活性 D 利尿剂 两药联合——A(或B)+C(或D) 三药联合——A+C+D A 之前的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有Cambridge 法则。在1999 英国高血压指南中提到,将抑制肾素系统活性和激发肾素系统活性的药物类型为AB和CD,考虑两药联合时建议——A(或B)+C(或D),三药联合——A+C+D Lancet 1999; 353:
15
不同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机制不同 病人 病人 病人 3 SNS RAAS 总体钠
16
容量- 肾素两极学说与降压药联合 利尿剂 影响容量 抑制肾素 CCB α-阻滞剂 ARB ACEI β-阻滞剂 抗交感神经药物
影响容量 抑制肾素 利尿剂 CCB α-阻滞剂 直接的血管扩张剂 ARB ACEI β-阻滞剂 抗交感神经药物 两类药物作用互补,适合搭配联用 Laragh JH. Am J Hypertens ;14:
17
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ESC/ESH,2007) 合理的降压联合治疗方案 b-blockers α-blockers
Thiazide diuretics b-blockers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 α-blockers Calcium antagonists ACE inhibitors
18
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修改(ESC/ESH,2009)
Thiazide diuretics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 Calcium antagonists ACE inhibitors
19
ARB/HCTZ是一种双赢的联合方案 在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ARB/HCTZ是一种双赢的联合方案。HCTZ明显提高ARB的降压幅度和速度;ARB显著减少和减轻HCTZ的不良反应。
20
氯沙坦与HCTZ联合治疗明显增强降压作用
-5 -10 -15 -20 -25 -30 MEAN SYSTOLIC CHANGE (±SD) FROM BASELINE (mmHg) L50 L50/ HCTZ12.5 L100/ HCTZ25 HCTZ6.25 1.2mm Hg P=NS -1.9mm Hg -5.8mm Hg‡ -5.3mm Hg‡ MacKay et al. Arch Int Med 1996; 156:278
21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prevention of CHD and other vascular events by BP and cholesterol lowering in a factorial study design 欧洲最大的高血压研究 ----ASCOT
22
ASCOT-BPLA:络活喜组更好地降低血压
阿替洛尔 苄氟噻嗪 络活喜 培哚普利 180 164.1 SBP 160 163.9 平均差值 2.7mmHg P<0.001 137.7 140 136.1 mm Hg 120 DBP 100 94.8 平均差值 1.9mmHg P<0.001 79.2 94.5 80 77.4 60 Baseline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Last visit Time (years)
23
ACCOMPLISH:一个全新的高血压研究
传统的高血压治疗措施: 初始单药治疗,若血压未达标再加药 ACCOMPLISH: 对高血压高危患者起始就联合治疗 特定的联合治疗可能带来降压外的靶器官保护作用
24
目前所有研究中血压控制率最高的 # ACCOMPLISH has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BP control rates among recent hypertension trials.[Jamerson, 2007](/p85/col1/para3) 73% patients in the ACCOMPLISH cohort achieved BP <140/90 as compared to 46.5%, 65.8% and 60.5% in the LIFE, ALLHAT and VALUE trials, respectively.[Jamerson, 2007](/p83/tableII),[Dahlof, 2002](/p999/col1/para2),[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2002](/p2987/table3),[Julius, 2003](/p546/col2/para1) In the ASCOT-BPLA trial, overall 53% patients achieved target BP (<140/90 for all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130/80 for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diabetes).[Dahlof, 2005](/p900/col1/para2) Sources: Dahlof B, et al. Lancet. 2002;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JAMA. 2002; Julius S, et al. Am J Hypertens. 2003; Dahlof B, et al. Lancet. 2005; Jamerson K, et al. Blood Press. 2007 24
25
结 论 ACCOMPLISH研究通过联合治疗达到了罕见的血压控制率,提供了一种降低无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新选择。
结 论 ACCOMPLISH研究通过联合治疗达到了罕见的血压控制率,提供了一种降低无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新选择。 ACCOMPLISH研究的结果提供了初始接受ACEI/CCB联合治疗的有力证据,向指南提出的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提出了挑战
26
合理选择抗高血压药物--长效降压 长效 降压 强效降压 1 2 降压 质量 4 3 良好的依从性 平稳降压
27
诊室血压控制不代表24小时整体血压控制 西班牙ACAMPA研究(采用ABPM)、日本J-MORE研究(采用HBPM)证实:
约60%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得到控制 血压得到控制患者(清晨SBP/DBP<135/85mmHg) 血压未得到控制患者 70 60 50 患者比例% 40 两项临床研究也证实:诊室血压的控制不代表24小时整体血压得到控制。 ACAMPA研究是在西班牙开展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来分析血压控制效果的临床研究,J-MORE研究是在日本开展的有关清晨高血压的研究,研究采用自测血压监测方法来记录血压控制效果。 ACAMPA研究:2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相同的降压治疗至少2个月,在清晨服药前测量诊室血压,同时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醒后的时间,将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同步,结果显示,诊室血压测量表明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的动态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正常( 135/85 mmHg )。尤其是在醒后的第2小时,上述比例高达62%。研究得出结论:大量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清晨时段的血压仍然高于正常水平。至少半数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其清晨时段的血压并未得到控制。 J-MORE:969例接受稳定的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在清晨和夜间采用自测血压的方法监测血压。结果显示,61%血压貌似控制良好(诊室血压< 140/90 mmHg )的患者,其清晨血压仍然高于135/85 mmHg。 30 20 10 ACAMPA(ABPM) J-MORE(HBPM) Hypertens 2006;24 (suppl 2):S11–S16
28
清晨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和心血管死亡率随清晨血压升高幅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 54 16 53 14 52 12 51 10 50 死亡/事件 LVM/h 49 8 48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507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晨起时SBP的升高幅度分为4组。平均随访7年。结果表明,左室肥厚和心血管死亡发生率随着清晨血压升高幅度的增大而提升。即清晨血压升高幅度最大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P < 0.05),死亡率更高 (P < 0.001) 。 6 47 4 LVM/h* 46 心血管事件* 45 2 心血管死亡** 44 1st 2nd 3rd 4th *P<0.05;**P<0.001 晨起收缩压的变化(四分位)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6, 24 (suppl 2):S11–S16
29
RAS抑制剂:抑制清晨血压.保护心血管 清晨RAS系统激活是清晨血压升高的重要机制 RAS抑制剂 清晨RAS系统激活 RAS抑制剂
协同作用 氧化应激 NF-κB MMP-9 血管损伤 内皮功能异常 小动脉重塑 斑块不稳定 心血管疾病 RAS抑制剂 清晨RAS系统激活是清晨血压升高的重要机制 RAS抑制剂 阻断清晨血压升高 抑制组织RAS激活 抑制氧化应激 避免血管损伤 减少心血管疾病 “24小时完全抑制RAS系统可以在降低24小时血压的同时,抑制清晨血压升高和组织RAS激活,更有效地协同保护心血管”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2008;2(6):397–402
30
ESH2009最新研究结果: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长效降压,持久控制24小时血压
人数 治疗方案 结果 EVALUATE2 482例2期高血压患者 缬沙坦/HCT vs. 氨氯地平/HCT 缬沙坦/HCT较氨氯地平/HCT更有效控制日间和夜间血压(p≤0.05) VITAE3 111例糖尿病前期、肥胖、高血压患者 缬沙坦/HCT较氨氯地平/HCT更有效控制24小时SBP(p≤0.05) ExPERT4 479例氨氯地平单药控制不佳高血压患者 EXFORGE(缬沙坦/氨氯地平) 无论清晨、睡前用药,缬沙坦/氨氯地平均显著降低24小时血压达11.5 和 -10.2mmHg,p<0.001 VALOROUS5 1093例高血压患者 缬沙坦320mg vs.赖诺普利40mg 二者控制24小时血压疗效相似,缬沙坦耐受性更好 Exforge HCT 2302 283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 缬沙坦/氨氯地平/HCT 3联治疗较2联治疗更显著降低24小时平均SBP/DBP,以及日间和夜间血压
31
钙拮抗剂的演化发展 第三代 (特异性) 类别 第一代 第二代 新活性成分和/或 新活性成分 新剂型
类别 第一代 第二代 新活性成分和/或 新活性成分 新剂型 二氢吡啶类 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 贝尼地平 氨氯地平 (动脉 > 心脏) 尼卡地平 SR/GITS 依拉地平 拉西地平 非洛地平ER 美尼地平 尼卡地平SR 尼伐地平 尼莫地平 尼索地平 尼群地平 硫氮卓酮类 地尔硫卓 地尔硫卓SR (动脉 = 心脏) 苯烷基胺 维拉帕米 维拉帕米 SR (动脉 < 心脏) 加洛帕米 缩略语: ER = 缓释; GITS = 胃肠道治疗系统; SR = 持续释放 (特异性) 第一代作用迅速,尤其可致二氢吡啶类出现神经激素激活效应。此外,因作用时间短需每天多次服用。 第二代具有改善的药代动力学和/或增加的血管选择性。结果是有作用时间更长以及血管扩张作用较少的特点。 第二代钙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远不够理想。问题包括:(1) 24小时降压作用有波动,如非洛地平控释片一天一次服用时血浆药物浓 度出现谷—峰变异;(2) 活性迅速降低导致作用很快消失;(3) 间断自主神 经系统激活;(4) 生物利用度方面,控释剂型并不是100%释放。 Zanchetti, 1997
32
氨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 ---起效和缓作用持久
氨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 起效和缓作用持久 血药浓度 达峰时间(小时) 血浆半衰期 (小时) 生物利用度 (%) 氨氯地平 6-12 35-50 64-80 硝苯地平 - 普通片 0.5 2 34-43 - 缓释片 7 - 控释片 6 2-3 非洛地平缓释片 2.5-5 11-16 20 卡托普利 70-75 依那普利 4 1 40 苯那普利 1.5 21 28-37 Mims Annual 1994.产品资料:Kaiser G et al. 1990,Ulm Eh etal, 1982, Salveth A, 1990 32
33
络活喜:更持久降压 * * P<0.05 络活喜®有效控制清晨血压上升速度,优于其他CCB 治疗前 治疗后
患者随机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60mg QD (N=20),络活喜®10mg QD (N=20) ,非洛地平缓释片10mg QD (N=15)治疗 10 9 8 7 6 5 4 3 2 硝苯地平 控释片 60mg QD N=20 络活喜® 10mg QD 非洛地平 缓释片 N=15 治疗前 治疗后 * P<0.05 * 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mmHg/h) 其次,络活喜®更持久降压。这主要表现在对清晨血压的控制。 这项研究对比了不同长效钙拮抗剂控制清晨血压的疗效。该研究观察了硝苯地平控释片60 mg,一天一次 (n = 20)、氨氯地平10 mg 一天一次 (n = 20)、非洛地平缓释片10mg,一天一次( n = 15)用药4个月对于清晨血压上升速率的影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和4个月后均接受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后,清晨收缩压的上升速度没有显著降低;接受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后,清晨收缩压的上升速率有所减慢,但没有显著改变。而络活喜®®治疗后,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显著降低。也就是说络活喜®控制清晨血压升高速率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 C. Macchiarulo et al. Cur Ther Res Clin Exp. 2001;62:
34
合理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平稳降压 强效降压 长效降压 1 2 降压 质量 4 3 平稳 降压 良好的依从性
35
血压变异性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 18世纪 1969年 20世纪80年代 血压变异性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
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1969年 英国人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 20世纪80年代 形成了血压变异性的概念 血压变异性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 首先介绍什么是血压变异性。 18世纪,人们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1969年,英国人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血压变异性的概念。血压变异性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各时段血压值标准差与24小时平均动脉压的百分比。 各时段血压值标准差 24小时平均动脉压 血压变异度= ×10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 年第33卷第9期:
36
高血压程度加重,血压变异性增强 MAP *P<0.05 * 12 10 8 标准差mmHg 6 4 2 正常血压 临界高血压
2 4 6 8 10 12 * 标准差mmHg 这项研究采用24小时平均动脉压(MAP)标准差表示血压变异性,分析4种人群的血压变异性。可以看出,随着高血压程度加重,血压变异性增强。 正常血压 临界高血压 中-重度高血压 重度高血压 24小时MAP: ± ± ± ±25 袖带MAP: ± ± ± ±12 J Hypertension 2003;21(Suppl 6):S17-23
37
血压变异性增高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加 286例患者随访3.3年,观察血压变异性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变异性≤15mmHg
0.80 0.85 0.90 0.95 1.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比例% 变异性≤15mmHg 变异性>15mmHg 时间(周) 那么血压变异性增强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首先,血压变异性增高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在一项研究中,286例高血压患者随访3.3年,观察血压变异性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血压变异性高( >15mmHg )的患者,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高于血压变异性低( ≤15mmHg )的患者。 Circulation. 2000;102:
38
血压变异性强著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血压变异性强,显著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0.6 0.55 0.5 颈动脉IMT进展速度(mm/年)
0.4 N=286 P<0.005 颈动脉IMT进展速度(mm/年) 0.3 这项研究还通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进展速度来评价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即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显示,血压变异性低的患者,其IMT增加速度显著慢于血压变异性高的患者(0.11mm/年 vs. 0.55mm/年 )。 0.2 0.11 0.1 血压变异性<15mmHg 血压变异性>15mmHg Circulation. 2000;102:
39
评价降压药物变异性的指标: T/P比值 T/P比值
降压药物前一剂量终末、下一剂量使用以前的血压降低值(谷效虑)与药物峰效应时测得的血压降低值的比值(均需安慰剂校正) FDA要求降压药物的谷效应至少保留峰效应的50%,即T/P比值应>50% 那么如何来衡量降压药物改善血压变异性的能力呢?共有两个指标,首先介绍T/P比值。 所谓T/P比值,是降压药物前一剂量终末、下一剂量使用以前的血压降低值(谷效虑)与药物峰效应时测得的血压降低值的比值(均需安慰剂校正)。FDA要求降压药物的谷效应至少保留峰效应的50%,即T/P比值应>50%。满足上述条件的降压药物方能做到24小时持久、平稳降压,方能每日服用一次。如今,T/P比值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指导医生选择可以平稳降压的抗高血压药物。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5, 23 (suppl 1):S19–S25
40
评价降压药物变异性的指标: 平滑指数 血压测量方法 进行2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平均每小时的血压 计算方法
治疗前 治疗中,末次给药时 计算方法 计算每小时血压较基线的改变值 计算上述每小时变化值的均值(DH)及其标准差(SD) 平滑指数越大(>1),降压越平稳 评价降压药物改善血压变异性的另一个指标是平滑指数(SI)。 计算SI时,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过程中末次给药时进行2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平均每小时的血压。然后计算每小时血压较基线的改变值,计算上述每小时变化值的均值(DH)及其标准差(SD)。 SI=平均△H/平均△H的SD。平滑指数越大(>1),降压越平稳。 SI= 平均△H 平均△H的SD △H=8.5 SD=4.8 △BP(mmHg) -5 -10 -15 4 8 12 16 20 23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5, 23 (suppl 1):S19–S25
41
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正常血压者MBP快速降至60mmHg(90/45mmHg),高血压病人MBP
器官血流 急性脑中风 正常血压(60-150mmHg) 慢性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血管病变 老年ISH 50 150 平均动脉压 (mm Hg) 正常血压者MBP快速降至60mmHg(90/45mmHg),高血压病人MBP 快速降至120mmHg(160/100mmHg)即可引起靶器官缺血性改变
42
Beautiful研究: 心率>70次/分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降压治疗心率不容忽视 Beautiful研究: 心率>70次/分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53% 60 46% 50 38% 34% 40 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幅 30 这是BEAUTIFUL研究的主要结果,心率升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如图所示,心率在70次/分钟以上的患者,其心血管死亡、因心衰住院、因心梗住院及冠脉血运重建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20 p=0.0041 p<0.0001 p=0.0066 p=0.037 10 心血管死亡 心衰入院 心梗入院 冠脉成形术 Lancet Sep 6;372(9641):817-21
43
x x x 氨氯地平和缓降压,带来心血管获益 心率增加 和缓降压 更多减少心梗 冠脉缺血 交感神经兴奋
硝苯地平被认为是降压较快的CCB,但降压过快会导致心率增加,这与机体自身调节机制有关。 当血压快速下降后,通过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心脏迷走神经,从而导致患者心率加快来校正血压的下降。 因此降压治疗时,不应该过快的降低血压,应强调和缓降压。 冠脉缺血 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4
降压过快引起冠脉血供不足 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 冠脉血供不足 心率过快 降压过快 舒张压降低 高血压 冠脉自我调 节力降低 冠脉粥样硬化
回心血量减少 高血压 冠脉自我调 节力降低 冠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冠脉血供不足
45
关于二氢吡啶类CCB作用的Ca2+通道亚型
既往研究成果 L-型 Ca2+通道是二氢吡啶类CCB的主要作用位点 二氢吡啶类CCB的降压疗效源自抑制L-型Ca2+通道 最新进展 多种二氢吡啶类CCB还可抑制其他Ca2+通道亚型:N、T、P/Q-型Ca 2+通道 抑制非L-型Ca2+通道带来更多收益 抑制非L-型Ca2+通道完善了单纯L-型CCB的缺陷
46
N-型Ca2+通道的分布 大量分布于交感神经末梢 在调控交感神经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N-型Ca2+通道选择性抑制剂可以阻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Bioorg. Med. Chem. Lett. 16 (2006) 798–802
47
氨氯地平同时作用于L、N型钙通道 通道阻滞率(%) 氨氯地平 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仅阻断L型钙通道 L-型 100 N-型 50 硝苯地平
对于L型通道大家比较熟悉,CCB正是通过阻断此型通道而发挥降压作用。 对于N型通道的作用,目前认为与心脏功能相关,如果能够阻断N型通道,可改善心脏功能,并且在降压的时候不引起心率升高。 研究表明,络活喜存在L型和N型双通道阻滞作用。而硝苯地平只能阻断L型通道。 硝苯地平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 JPET 1999;291:464–473
48
络活喜同时作用于L、N型钙通道 络活喜同时扩张肾小球出入球小动脉 络活喜同时作用于 L,N-型通道 硝苯地平仅作用于 L-型通道
出球小动脉 N-型Ca 2+通道: 同时分布于出/入球小动脉 阻断N-型Ca 2+通道同时扩张出/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压 络活喜同时作用于 L,N-型通道 L-型Ca 2+通道: 仅分布于入球小动脉 阻断L-型Ca 2+通道主要扩张入球小动脉,升高肾小球压 CCB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断钙离子通道,因此了解肾小球各型钙通道的分布很有必要。 在入球小动脉,分布有L型和N型钙通道,出球小动脉只分布有N型钙通道。 研究表明,络活喜可同时阻断L和N型钙通道,而硝苯地平只能阻断L型钙通道。因此络活喜可同时舒张出、入球小动脉,不增加肾小球内压,而硝苯地平只能舒张入球小动脉,增加肾小球内压。 硝苯地平仅作用于 L-型通道 入球小动脉 Koichi Hayashi,et al.Circulation Research.2007;100:
49
缬沙坦平滑指数与氨氯地平相当 Val-syst研究: 氨氯地平与ARB(缬沙坦)的平滑指数均>1,无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对比了氨氯地平、缬沙坦的SI。结果显示:氨氯地平SBP的SI=1.58,缬沙坦SBP的SI=1.70,二者的平滑指数均>1,无显著差异。 n=67 n=71 氨氯地平SBP的SI=1.58 缬沙坦SBP的SI=1.70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004, 9:91–97
50
缬沙坦或安慰剂每日一次治疗8周后24小时动态SBP/DBP
缬沙坦:24小时平稳降压 缬沙坦或安慰剂每日一次治疗8周后24小时动态SBP/DBP 165 155 安慰剂 (n=42) 缬沙坦 80 mg (n=44) 160 mg (n=41) 320 mg (n=45) 145 SBP (mmHg) 135 125 115 105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平均分为安慰剂组合缬沙坦80mg、160mg和320mg组每日一次治疗8周,同时记录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图示为各组在试验期间平均24小时内每个时间点的血压。可以看到缬沙坦显著降低血压约15/8mmHg,并且在各个时间点处相对于安慰剂组降低的血压幅度大致相同,也就是说,缬沙坦的降压疗效维持了正常生理的血压波动情况,平稳性佳,使血管和靶器官对降压治疗能够良好的适应。 100 95 90 DBP (mmHg) 85 80 75 70 时间(小时)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6 8 Neutel J et al. Clin Ther 1997;19:447–58
51
合理选择抗高血压药物—依从性 强效降压 长效降压 1 2 降压 质量 4 3 良好的依从性 平稳降压
52
缬沙坦有良好的耐受性,其副作用低于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组的外周水肿发生率是缬沙坦组的2倍 P<0.0001 事件发生率% 缬沙坦(n=7622) 氨氯地平(n=7576)
53
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有良好的耐受性: 总不良事件和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氨氯地平
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有良好的耐受性: 总不良事件和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氨氯地平 缬沙坦/HCTZ 160/12.5 mg (n=44) 氨氯地平 10 mg (n=44) 事件发生率% 总体不良事件 踝部水肿 Malacco et al. Adv Ther 2004;21:149–61
54
不同CCB对T/P比值的个体差异 络活喜®减少T/P比值个体间差异 络活喜® 非洛地平缓释片 硝苯地平控释片 不依赖控释、缓释技术,
本身分子长效 -- 无已知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无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Norvasc US PI Plendil US PI Adalat US PI
55
ASCOT-CAFÉ: 络活喜更多降低中心动脉压
络活喜®组(n=1042) 阿替洛尔组(n=1031) 140 外周收缩压: 平均差异(AUC)=0.7( )mmHg,P=0.2 135 133.9 收缩压 (mmHg) 130 133.2 125 125.5 络活喜高质量降压的另一方面为更好地控制中心动脉压。 CAFE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199例来自5个英国ASCOT研究中心的患者,中心动脉压可评估人群为2073例:络活喜®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n=1042)和阿替洛尔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n=1031)。随访4年。结果显示:两组的外周收缩压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络活喜组的中心动脉压显著低于阿替洛尔组,差值达4.3mmHg。 120 121.2 中心收缩压:平均差异(AUC)=4.3( )mmHg,P<0.0001 115 (年) *CAFE研究:2199例来自5个英国ASCOT研究中心的患者,中心动脉压可评估人群为2073例:络活喜®为基础 的治疗方案组(n=1042)和阿替洛尔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n=1031)。随访4年。 Williams B et al. Circulation 2006;113:
56
降压治疗关注生活质量 完善的高血压治疗策略 关注降压质量 实行高品质降压 全面干预危险因素 全面保护靶器官 +
57
各高血压指南选择降压药物的出发点: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发症或适应症选择降压药物
几乎全部高血压指南均强调以下用药理念: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发症或适应症选择降压药物 指南 是否提倡上述用药理念 JNC BHS 2004 NICE 2006 ESH/ESC 2007 澳大利亚 2008 加拿大(CHEP)2009 日本 2009 中国 2005 X
58
ESH/ESC2007高血压指南:影响预后的因素
危险因素 SBP和DBP 水平 脉压水平 (老年人) 年龄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血脂异常 空腹血糖:5.6~6.9 mmol/L 糖耐量实验异常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 cm) 早发CVD家族史 (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提示LVH 颈动脉壁增厚(IMT> 0.9 mm)或有斑块 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 m/s 踝-臂指数< 0.9 血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3~1.5 mg/dl;女性1.2~1.4 mg/dl 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60ml/min/1.73m2 或肌酐清除率<60 ml/min 微量白蛋白尿: 30~300mg/24h 或 白蛋白-肌酐比值:男性≥17;女性≥25mg/g肌酐
59
左旋、右旋氨氯地平各有不同作用 左旋氨氯地平强效阻断L型钙离子通道,达到降压目的;而右旋氨氯地平则可促进内源性NO释放,后者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关键因子。
60
络活喜显著减少所有主要事件及操作的发生率达31%
2000 PREVENT 络活喜显著减少所有主要事件发生率 络活喜显著减少所有主要事件及操作的发生率达31% 30.0 25.0 安慰剂(n=408) 31% 20.0 累计的事件/ 操作发生率 (%) 15.0 P=0.01 络活喜 (n=417) 10.0 5.0 研究中,络活喜显著减少所有心血管主要事件及操作的发生率达31%。 0.0 6 12 18 24 30 36 随访月数 Pitt et al. Circulation In press. Pitt B, Byington RP, Furberg CD, et al. For the PREVENT Investigators. Effect of amlodipine on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occurrence of clinical events. Circulation In press. 60
61
右旋结构—— 血管保护作用证据 PREVENT研究:络活喜显著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P=0.007 0.033 0.013
-0.02 -0.01 0.01 0.02 0.03 0.04 颈动脉IMT变化(mm) 0.033 P=0.007 络活喜® (n=417) 安慰剂(n=408) PREVENT研究显示:经过3年治疗,络活喜®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基线时降低0.013mm,而安慰剂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则增加了0.033mm。络活喜®较安慰剂显著延缓颈动脉IMT进展(P=0.007) 。
62
即使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仍显著高于常人
686名高血压患者和6810名血压正常人群,平均随访22-23年 146/93mmHg 无高血压患者 185/114→145/89mmHg 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1.0 冠心病生存 0.9 P=0.0001 0.8 0.7 Andersson OK. Br Med J. 1998;317:
63
高血压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脂蛋白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 内皮通透性↑ 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性↓ LDL穿透性↑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oxLD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17 (2008) 354–373
64
即使年轻高血压患者,AS发生率已高达约50%
PBDAY研究 (Patho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 Study) 全球15个国家的18个临床中心 1277名因外伤死亡的人群(年龄15-34岁) P<0.001 高血压 60 P<0.001 血压正常 50 54 P<0.001 40 49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百分比 30 39 20 10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右冠状动脉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05) 1:3–15
65
高血压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极为重要 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延缓或逆转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AHA防治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治疗指南(2007) Circulation 2007;115:
66
ASCOT-LLA: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 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
在单纯降压降低冠心病事件10%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突破了冠心病的获益不足的瓶颈。 4 降压药+安慰剂,LDL-C 133→126mg/dL 降压药+阿托伐他汀,LDL-C 133 → 90mg/dL 3 36%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 2 当今医学是循证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的年代,指南中的上述建议主要参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ASCOT研究。 ASCOT研究是欧洲最大规模的高血压一级预防研究,这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和领导的多中心、随机研究,分为降压分支(BPLA)和降脂分支(LLA)。ASCOT-LLA中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均合并至少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总胆固醇≤6.5mmol/L(250mg/dL)。这些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日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结果显示,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将LDL-C从133mg/dL(3.44mmol/L)降至90mg/dL(2.32mmol/L),单用降压药组LDL-C仅仅下降了5%。而对主要终点进行分析发现: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单纯降压治疗可以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P=0.0005)。进一步证实:同时降压降胆固醇可以更多降低冠心病事件。由于获益显著,该研究提前近2年结束。 1 P=0.0005 0.5 1.0 1.5 2.0 2.5 3.0 3.5(年) 主要终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 Sever PS, et al, Lancet. 2003;361: 66
67
ASCOT-LLA: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 脑卒中也进一步显著下降27%
在单纯降压降低脑卒中事件23%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还进一步显著降低脑卒中事件27% 3 降压药+安慰剂,LDL-C 133→126mg/dL 降压药+阿托伐他汀,LDL-C 133 → 90mg/dL 27% 2 卒中事件累计发生率(%) 同时,ASCOT-LLA研究还证实: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将LDL-C从133mg/dL(3.44mmol/L)降至90mg/dL(2.32mmol/L),与单用降压药相比,进一步显著降低脑卒中事件27%(P=0.0236)。由此可见,对高血压合并≥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在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将LDL-C降低至<100mg/dL(2.6mmol/L),不但能更多降低冠心病事件,还能更多降低脑卒中事件,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心脑血管保护。 1 P=0.0236 0.5 1.0 1.5 2.0 2.5 3.0 3.5(年) Sever PS, et al, Lancet. 2003;361: 67
68
GEMINI-AALA研究: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覆盖2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台湾)、共计1638名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平均随访14周 所有患者的基线 Framingham 风险评分 所有患者的最终 Framingham 风险评分 差值 基线 风险 49.6% 最终 3 6 9 12 15 18 Erdine S,et al. J of Human Hypertens. 18 Sept. 2008; online publication
69
ARB(缬沙坦):高品质降压之外, 全面干预危险因素,全面保护靶器官
心室重塑 心室扩张 心肌梗死 心衰 动脉粥样硬化 LVH 终末期心脏病 JIKEI HEART 超过50,000例患者 危险因素 糖尿病 高血压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evelops through a chain of events, which are often described as the CV Continuum. Vascular damage occurs as an ongoing proces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negatively impacting end organs long before abnormalities can be detected on a gross level. In fact, vascular damage occurs at every level across the CV Continuum, driving the progression of vascular disease from atherosclerosis to heart failure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1 All stages of hypertens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nonfatal and 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and renal disease. The higher the blood pressure the greater the risk.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 any level of hypertension is increased several-fold in persons with target organ disease.1 Valsartan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nd shown to provid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across the CV continuum Reference: 1. Dzau VJ, Braunwald E. Resolved and unresolved issu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workshop consensus statement. Am Heart J 1991;121:1244–63. 死亡 内皮功能障碍 微量白蛋白尿 蛋白尿 终末期肾病 MARVAL MARVAL II SMART DROP 1. Julius et al. Lancet 2004; 363:2022–31; 2. Pfeffer et al. N Engl J Med 2003;349:1893–906; 3. Cohn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5:1667– Califf et al. Am Heart J 2008;156:623–32; 5. Mochizuki et al. Lancet 2007;369:1431–9; 6. Viberti et al. Circulation 2002;106:6728 7. Karalliedde et al. Hypertension 2008;51:161723; 8. SMART Group. Diabetes Care 2007;30:1581–3; 9. Hollenberg et al. J Hypertens 2007;25:19216
70
缬沙坦:有效降压同时,显著降低左室质量 危险因素 左室肥厚 -1.2 -16.0 缬沙坦显著降低左室质量 缬沙坦较氨氯地平更显著降低LVMI
缬沙坦 80 mg n=50 氨氯地平 5 mg n=50 226.1 p=0.03 -1.2 左室质量(g) 203.3 8个月后LVMI平均变化 (%) p<0.01 -16.0 基线 缬沙坦 mg 3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6个月 104例高血压患者治疗8个月 Mutlu et al Blood Pressure 2002;11:53-55 Yasunari et al. JACC 2004;43:
71
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 显著降低Ao-PWV,改善动脉僵硬度
危险因素 PWV MARVAL2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为期24周的研究(n=65) 缬沙坦/HCTZ 160/25 mg 氨氯地平 10 mg p=0.0004 n=66 24周时Ao-PWV较基线的变化(m/s) The Microalbuminuria Reduction With Valsartan (MARVAL) 2 study was a 24 week,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which aimed to assess whether valsartan would improve central arterial stiffness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amlodip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systolic hypertension and albuminuria. After a 4-week wash out phase, the effects of valsartan (n=66)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mlodipine (n=65) in 131 patients with T2DM, pulse pressur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60 mmHg and raise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 After 4 weeks, hydrochlorothiazide (HCTZ) 25 mg/day could be added to valsartan 160 mg and amlodipine 5 mg once daily (o.d) could be up-titrated to 10 mg o.d to ensure equivalen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fter 24 weeks brachial and central aortic pulse pressure (PP) were reduced to a similar extent in the valsartan/HCTZ group and the amlodipine group.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Ao-PWV), a marker of arterial stiffnees, was reduced to a greater extent with valsartan/HCTZ compared with amlodipine (p=0.002). UAER was reduced by 34.6% in the valsartan/HCTZ group compared with a 23.7% rise in the amlodipine group (p=0.0004). Reference: Karalliedde J, et al. Valsartan improves arterial stiffness in Type 2 diabetes independently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Hypertension 2008;51:161723 *p<0.0001, ¶p=0.01 vs.基线; †p= vs. 氨氯地平 *† Karalliedde et al. Hypertension 2008;51:161723
72
缬沙坦降低高危患者新发糖尿病危险 23% 14.5 11.5 p<0.0001 危险因素 糖尿病
15,245例高血压及高危心血管患者随访4.2年 16 缬沙坦使新发糖尿病 危险降低 23% 14 14.5 12 11.5 10 p<0.0001 新发糖尿病发生率% 8 The Valsartan Antihypertensive Long-term Use Evaluation (VALUE) trial wa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designed to compare cardiac outcomes with valsartan with the metabolically neutral amlodipine in 15,245 patients (aged ≥50 year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at high risk of cardiac disease. Patients received valsartan 80 mg once-daily (o.d) or amlodipine 5 mg o.d with up-titration to val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 (HCTZ) 160/25 mg or amlodipine/HCTZ 10/25 mg if required, to reach a target blood pressure (BP) <140/90 mmHg. Additional therapy, with the exception of other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could be added at month 4 if BP goal had not been achieved.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4.2 years, the rate of new-onset diabet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valsartan-based treatment (13.1%) than with amlodipine-based treatment (16.4%)(odds ratio = 0.77, p< versus amlodipine). References: Julius S, et al. Outcom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eated with regimens based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 the VALUE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2004;363:2022–31 6 4 2 缬沙坦为基础的治疗 (n=5,032) 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 (n=4,963) Julius et al. Lancet 2004;363:2022–31
73
缬沙坦预防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与氨氯地平相当
0.5 2.0 主要心脏复合终点 心脏死亡率 心脏发病率 心梗 充血性心衰 卒中 全因死亡 新发糖尿病 1.0 有利于缬沙坦 有利于氨氯地平 0.49 0.90 0.71 0.02 0.12 0.08 0.45 <0.0001 HR (95%CI) p Julius et al. Lancet 2004;363:2022–31
74
缬沙坦降低心梗后高危患者死亡危险25% 25% SAVE 缬沙坦可保留卡托普利99.6%的生存利益 TRACE AIRE VALIANT
死亡率危险比 SAVE 缬沙坦可保留卡托普利99.6%的生存利益 TRACE AIRE 缬沙坦 使心梗后死亡危险 25% 三项研究的 联合死亡率 VALIANT (归因分析) 0.5 1 2 利于有效药物 利于安慰剂 Pfeffer et al. N Engl J Med 2003;349:1893–906.
75
缬沙坦降低充血性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13%
5010例接受标准治疗的CHF患者随访23个月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缬沙坦(n=2,511) 未发生事件的概率 (%) 安慰剂(n=2,499) The Valsartan in Heart Failure Trial (Val-HeFT) asses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5,010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F)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class II-IV, ejection fraction <40%, 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stolic diameter (LVIDd) >2.9 cm/m2, and serum creatinine level <2/5 mg/dL) who were receiving standard therapy for HF.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valsartan (40 mg twice daily titrated to 160 mg twice daily) or placebo in addition to standard HF therapy. Valsartan significantly (p=0.009) reduced the risk of the combined primary endpoint of mortality and HF morbidity (cardiac arrest with resuscitation, hospitalization for worsening HF or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inotropes or vasodilators) by 13% compared with placebo. Reference: Cohn JN,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 valsarta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01;345:1667–75 危险降低 13.2% RR=0.87; 97.5% CI=0.770.97 p=0.009 随机后时间 (月) *复合主要终点:全因死亡、经心肺复苏的心脏猝死、因心衰加重住院、接受静脉强心剂或血管扩张剂治疗 Cohn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1667–75
76
各种 ARB对AT1受体的选择性 30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对AT1/AT2受体的选择性 10000 8500 自第一个ARB问世之后又出现了多种不同的ARB,人们对他们之间的选择性经过多次比较,最终发现代文仍是对AT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ARB,其对AT1受体的选择性比对AT2受体高30,000倍,因此代文从作用机制上具备的优势能够帮助其最大限度地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3000 1000 代文® 坎地沙坦 厄贝沙坦 替米沙坦 氯沙坦 J Hypertens Suppl,1997,15(7):S Drugs,2002,51: J Pharmacol Exp Ther,2001,265(2): 76
77
缬沙坦:肝肾双通道排泄的ARB 肝肾双通道排泄 代文®说明书: 药物原型排泄 肝肾功能不全 不增加肝肾功能负荷 无需调整剂量
经肾脏 30% 经肝脏 70% 代文在伴肾脏病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来源于其优秀的药代动力学优势。代文的排泄是通过肝肾双通道同时进行,30%经过肾脏由尿中排泄,70%经过肝脏由胆汁排泄,并且代文是以药物原型形式排出体外,不需要经过酶的作用改变其构型以转化为代谢终产物,代文原型即终产物,因此,不会增加肝肾功能负荷,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从此机制的角度看也无需调整剂量。根据临床试验,代文说明书也特别说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须调整剂量,除了Ccr<10ml/min的患者人群中均有试验数据支持使用。 另外,由代文从肝脏原型排泄可以看出,它不经过肝P450酶代谢,而P450是处理绝大多数药物代谢必须的重要肝酶,那么代文因此不会与其他药物竞争此酶,不会产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代文®说明书: 除Ccr<10ml/min的患者人群中均有试验数据支持使用 77
78
缬沙坦:不经过P450酶系统代谢的ARB 缬沙坦 氯沙坦 厄贝沙坦 否 是 代文®说明书显示:缬沙坦无明显药物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 利福平
有 相 互 作 用 的 药 物 代文®说明书显示:缬沙坦无明显药物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 利福平 氟康唑 磺胺苯唑 甲苯磺丁脲 硝苯地平 DIOVAN ® USPI. COZAAR® USPI. AVAPRO® USPI.
79
ARB具有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 VALUE1 VALIANT2 NAVIGATOR3 Val-HeFT4 JIKEI HEART5 KYOTO HEART*6 ONTARGET7 TRANSEND7 LIFE8 OPTIMAAL9 ELITE II10 RENAAL11 NCT *12 PROFeSS CHARM13 SCOPE14 SCAST*15 CASE-J16 I-Preserve17 IDNT18 ACTIVE*19 SUPPORT*20 MOSES21 50,345 49,000 患者例数 22,991 19,768 14,815 在过去的几年中,缬沙坦已进行了众多的大型临床研究,入组样本量超过50000人,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ARB药物。已经完成的试验证实,缬沙坦能明显降低心梗后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此外,研究表明缬沙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特殊风险因子,如2型糖尿病合并微白蛋白尿。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对糖耐量受损的高危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405 1,000 缬沙坦 替米沙坦 氯沙坦 坎地沙坦 依贝沙坦 奥美沙坦 依普沙坦 1Julius et al. Lancet 2004;363:2022–31; 2Pfeffer et al. NEJM 2003;349:1893–906; 3www.novartis.com; 4Cohn et al. NEJM 2001;345:1667–75; 5Mochizuki et al. Lancet 2007;369:1431–9; 6http://clinicaltrials.gov (NCT ) 7www.ontarget-micardis.com; 8Dahlof et al. Lancet 2002;359:955–1003; 9Dickstein et al. Lancet 2002;360:752–60; 10Pitt et al. Lancet 2000;355:1582–7; 11Brenner et al. NEJM 2001;345:861–9; 12http://clinicaltrials.gov (NCT ) 13www.atacand.com; 14Papademetriou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1175–80; 15http://clinicaltrials.gov (NCT ); 16Ogihara J Hypertens 2006;24(Suppl. 4):S30; 17Carson et al. J Card Fail 2005;11:576–85; 18Lewis et al. NEJM 2001;345:851–60; 19http://clinicaltrials.gov (NCT ); 20http://clinicaltrials.gov (NCT ); 21Schrader et al. Stroke 2005;36:1218–26 *预期纳入
80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