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创新职教理念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杨建良
2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6月23日至24日,业内万众瞩目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同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年)》(以下称《规划》 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意义重大而深远。
3
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作出417字重要批示,他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和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中央部门有60多家。
4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1. 推动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 2. 实施创新驱动的客观要求。 3. 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柱。 4. 调整教育结构的重点任务。
5
推动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大而不强”“快而不优”:
能耗高。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6倍。 效益低。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仅为美国的21%、日本的32%。GDP每增长1美元,需要5美元投资,投入成本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时期要高40%之多。 附加价值低。2011年我国有220种工业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基本是低端产品,“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世界工厂)(人口红利)昆山爆炸事件
6
这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其中,人才是一个关键因素。
差距:我国城镇职工中的技术工人只占一半,技术工人中,高、中、初级工分别占5%、35%、60%,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高级工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
7
实施创新驱动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700美元,进入了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创造) 应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要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先进技术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人才红利) 中物院
8
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柱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我国正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就业形势压力很大,既面临总量压力,又存在结构性矛盾。2014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增长劳动力约16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727万人,还有约92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要帮扶。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大大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一个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就可使一个家庭摆脱贫困,就是为社会和谐稳定增添一份正能量”(刘延东)。
9
——推进新型城镇化。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 02个百分点,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
——推进新型城镇化。 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如果缺乏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技能,城镇化将变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社会稳定压力。健全配套城镇化进程的职业教育网络,提升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使他们带知识、技能转移为新市民、新产业工人,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10
调整教育结构的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是“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普工不足,技术工人常年、普遍供不应求,全国总工会预测,我国技工缺口至少在2200万到3300万人之间。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最难就业季”。这反映了教育结构不合理,与人才需求结构脱节。
11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 一是职普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1.36万所,招生993.16万人,在校生 万人。其中,中职学校1.23万所,年招生674.76万人,在校生 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06%、44.00%;高职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4万人,在校生973.64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45%。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593万人。本科院校1145所,其中部委办直属109所,地方院校646所,民办院校390所(包含独立学院303所)。
12
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健全。 教育部联合行业组建了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教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积极探索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形式,全国建成职教集团约700个,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初步形成。
13
三是基本制度和条件保障更加完善。 形成涵盖学校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标准、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环节的制度体系,打造了一批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和双师型教师。免除中职全部农村学生和城市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覆盖面约90%。
14
四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共培养近8000万毕业生,约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健康产业、星级酒店管理、营养服务、汽车服务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15
五是改善民生贡献力显著提高。 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近1000万毕业生,其中90%以上来自于农村家庭。近3年有850万高职毕业生成为家庭第一个大学生。促进了农村家庭学生带技能转移、带知识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带动家庭脱贫,有效切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阶层固化),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16
中职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是就业率高。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二是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占19.99%,就业率达98.03%。 三是在本地就业人数最多,占69.74%。 四是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最多,占57.65%。 五是绝大多数在城镇就业,占95.83%,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
17
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是就业率高。独立设置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985”院校、“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
二是毕业生持续发展后劲足,以2010届毕业生为例,与就业半年后相比,就业三年后月收入翻了一番以上,58%的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自主创业比例增长了2.7倍。 三是就业对口率逐年提升,64%的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直接相关。
18
存在问题 但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三对矛盾: 就业热与招生难并存。 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大与参与程度低并存。
投入增量大与长效投入机制缺失并存。
19
矛盾一:就业热与招生难并存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到2010年达到顶峰(870.4万人,2238.5万人),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招生674.8万人、在校生1923.0万人,分别比2010年减少196万、316万人,年均减少超过60万、100万。 部分高职院校也出现了生源不足、报到率低的现象。 这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20
矛盾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大与参与程度低并存
·近年来,用工荒、技工荒现象频频出现,已开始从沿海地区波及到内陆地区;而且据预测,此现象还将不断加剧(人口红利将逐步将逐步消失)。 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但总体来看,企业在急需用人的情况下,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还很不够,校企合作呈现出“一头热”的现象。
21
矛盾三:投入增量大与长效投入机制缺失并存
“十一五”来,中央财政投入基础能力建设经费超过500亿元。但由于缺乏长效投入机制(1/3的省未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经费占比始终在低位徘徊,总体投入仍然不足。 以中职为例,经费占比低于90年代中期:与1997年相比,2012年中职在校生占比从4.36%升至6.94%,但经费占比从12.67%降至6.9%,预算内经费占比从11.41%降至7.02%。 高职生均经费仅相当于普通本科高校的50%左右。 生均公用经费的范围包括: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等方面。
22
政策不完善: 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机制和政策还不健全,缺乏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的激励政策。
就业、用人等政策还存在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学历而不是能力仍然是很多用人单位招用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约半数地区尚未依法制订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管理体制分散,部门政策不配套、工作协调缺乏统筹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3
职业教育的不足方面 吸引力不强 发展理念相对落后 行业企业参与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 基础能力相对薄弱 层次结构不合理 基本制度不健全
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24
江苏职业教育概况 全省41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万人,校均规模近3000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连续6年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58所,省高水平示范校131所,骨干示范学校占比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0所,在校生近80万人,连续多年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25
全省有五年制高职校40所,办学点 40个,每年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4万人左右,占整个中职招生人数的1/8左右。
适应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要求,2011年正式启动高职注册入学试点工作。
26
苏州职业教育概况 职业学校36所,在校生10.6万人 其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校6所 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四星级职业学校)10所
三星级职业学校8所 技工学校6所 民办职校4所
27
全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242名 占地面积5440亩,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 实训设备价值6.15亿元 主要开设建筑、汽车、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金融商贸、旅游服务等70多个专业。
28
5年制高职校5所,5年制办学点7个,每年招生约8000人。
全市有共有高职院校16所,其中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示范高职院校4所,省示范高职院校培育单位2所,地方高职院校5所,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9
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417字重要指示 第一句: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战略地位和作用)
30
第二句: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时代重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1
第三句: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方向 把握规律)
32
第四句: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支持重点,惠及公平,面向人人)
第五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政府职责)
33
现代职业教育及体系 作为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决定》《规划》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在国家层面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国家制度。
34
《决定》共分为6部分、28条,约7千字。第一部分是总论,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等总体要求。第二至五部分是分论,重点就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提出具体政策措施。第六部分是组织领导,重点阐述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形成良好环境。
35
《规划》共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规划背景;第二部分是总体要求,提出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基本架构,提出体系的层次结构、终身一体、办学类型、开放沟通;第四部分是重点任务,提出12方面任务;第五部分是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提出九项要求;第六部分是保障实施。
36
指导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
37
目标任务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
38
《决定》《规划》主要提出了8方面政策: 教育政策 行业企业政策 社会力量办学政策 教师政策 财税政策 社会用人政策 重点支持政策
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
39
教育政策(核心是构建体系,内部贯通、外部对接、面向人人)
一是要求保持合理教育结构。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适应人才结构) 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40
二是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助推高教改革和结构调整。)
41
三是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多种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有了体系,还要打通关节,引导学校教学改革,使体系设计落地) 基于高考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 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
42
四是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形成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各类教育之间,教育与生产领域之间流动;灵活学习方式)
五是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现代学校制度)
43
行业企业政策(核心是形成教育+行业、学校+企业的格局)
一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二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最重要不是办学,而是指导、评价和服务,责任)
44
三是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通过税收优惠、购买服务、专项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接受实习生、建设实训基地、举办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社会责任报告。(重要办学主体:直接办学,参与教学过程,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鼓励+激励+责任。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 四是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通过集团化办学形成多方参与模式,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率80%)
45
五是推动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推动行企校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探索+制度建设)
46
社会力量办学政策(核心是扩大优质资源、激发办学活力、促进供需对接)
一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资源。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利益机制,模式探索)
47
三是形成改革倒逼机制。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公办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 四是把住办学标准。同一类教育按同等标准办学。(不问出身)
48
教师政策(核心是建设适应教学要求、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一是建立职教特色的教师标准。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准入把关,双师素质) 二是按照办学规律配置教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2020达到60%以上。)
49
三是完善教师成长通道。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平等待遇,激励机制)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50
财税政策(核心是加大投入,常规+专项,确保按规律办学)
一是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主要是落实既有规定,建立与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
51
二是健全办学基本标准。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标准是投入的前提,首先是对政府责任的约束)
三是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专项目的:抓薄弱环节,保基本;促重点改革,增效益。
52
四是税收优惠等政策。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准予税前扣除。(既有政策,重在用好)
53
五是加强经费统筹。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
(既有政策,落实不到位) 六是加强经费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政府要说话算数,接受社会监督)
54
社会用人政策(核心是使职教学生就业有优势、职业发展有空间)
一是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落实既有政策) 二是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才观问题。从政府率先做起,带个好头)
55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既有政策)
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首个写到国务院文件的教育类活动周)
56
重点支持政策(核心是发挥职业教育对脱贫致富、成功成才的特殊作用)
一是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支持东中西部职业院校深化联合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探索集团化帮扶等方式,推动协调发展。(产业+教育:扶贫机制) 三是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较低就学成本+灵活便捷方式+高质量教
57
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核心是建成配套产业国际化竞争的 职业教育模式)
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核心是建成配套产业国际化竞争的 职业教育模式) 一是完善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 二是实施合作办学。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 三是服务“走出去”战略。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经济合作+教育合作:促进文化认同,国家战略) 四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事务。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标准不对接,无法适应国际化的产业竞争和人才流动)
58
总结归纳 集中回答了职业教育怎么看和怎么办两大根本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怎么看:从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来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使命、改革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 怎么办:一个“总方针”,一个“总方向”,一个“基本任务”,三个“重点环节”,一个“两手抓”。
59
·总方针: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具体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
60
·总方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具体要求: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推动“五对接”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 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避免升学导向、学科取向、升格趋向)
61
基本任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人成才立交桥。
具体要求: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职普沟通+继续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多次选择、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
62
·三个重点环节 ·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资源配置和改革重点放在教学上,深化“两个坚持”,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德育,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师资和实训设备,信息化,国际化,质量评价制度) ·把促进公平作为重要价值追求(全覆盖:地区,人群,资助政策) ·把创新模式作为重要改革举措(多元办学模式:公办民办共同发展; 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教育发展模式: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共同 行动。现代学校制度:章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办学自主 权,关键是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特别是行业企业)
63
两手抓:统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 具体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益分配与成本补偿机制;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倒逼机制。扩大优质资源,激发办学 活力,促进供需对接) 更好发挥政府职能 (保基本,促公平,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 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 理和监督指导)
64
愿景: 通过以上努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成面向人人、人人易于获得、服务人终身学习,高质量、有活力、有效率、有利公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增强服务人全面发展的能力,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65
Thank You!
66
十个创新方面 一、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决定》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为国家的技术技能积累服务。
67
二、明确一个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目标宏大的系统工程
68
三、明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职教使命。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要相互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69
四、打通“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间流动转换提供便利。
70
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
71
六、提出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来源建设教师队伍,多种分配形式完善管理考核,并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72
七、确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原则。要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发挥教育和产业两个领域、学校和企业两类主体的积极性,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73
八、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作用。用加大中央教育资金倾斜力度,通过对口支援机制,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等方式,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并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74
九、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创新。提出要减少政府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推动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决策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75
十、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同时,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76
Thank You !
77
昆山爆炸事件 事故是因汽车轮毂抛光产生“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而发生爆炸”。除了厂房设计和工艺安排有问题外,还没有按规定在每个岗位安装独立的吸尘装置和防爆配置等安全设施,就连基本的劳防用品都没能配备到位。该公司不仅没有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而且严重违反劳动法,超时作业,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一方面汽车零部件领域已进入“数字化”、“无人化”、高度自动化的精密生产阶段;而另一方面还有许多零部件企业仍摆脱不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像昆山中荣这样带手工“作坊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绝不是个案,目前在国内比比皆是。 。
78
中物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86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之外,中物院还拥有大约7300名技能人员,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的最前沿,他们将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装备和产品。 在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宝瑞常强调的一组数据是“4∶6”——所里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人数比例。在他的眼里,“4∶6”是所里人才队伍的黄金比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