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节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节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节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一、概述 子囊菌有2720属(+2810syn.),28600 spp.,是真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子囊菌分布广泛,包括腐生和寄生的种类。其中有些可以引起植物的病害,引起斑点、炭疽、溃疡、腐烂等症状。有些寄生程度很高,如白粉菌。 子囊菌亚门的主要特点: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子囊中产生子囊孢子。

2 生活史明显区分为两个阶段: 有性阶段(sexual stage)和无性阶段(asexual stage) 完全时期(perfect stage)、不完全时期(imperfect stage) 有性态(teleomorph)、无性态(anamorph)。

3 二、形态特点 一)菌体:具发达多细胞的菌丝体,具隔膜。菌体的主要时期是单倍的。绝大多数有菌丝的种类菌丝深入到寄主体内吸收营养,少数是外生的,利用吸器深入到寄主体内。 少数子囊菌菌体不发达,甚至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

4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生殖 1.子囊与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产囊体 产囊丝 产囊丝钩 双核分裂 子囊母细胞 核配(2N) 幼子囊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子囊孢子(N)

5

6 2.子囊的类型: 原壁子囊(protonicate):具有一层很薄的囊膜,子囊孢子通过囊壁的破裂或消解释放。 单壁子囊(unitunicate):囊膜单层,子囊孢子通过囊顶部小孔、狭缝或囊盖而主动释放。 双壁子囊(bitunicate):囊壁双层,外层称为子囊外壁,内层称为子囊内壁。释放孢子时外壁因无弹性而保持原位,内壁因有较大的弹性而常超出外壁顶端。

7

8

9 3.子囊果(ascocarp) 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子囊果的类型: 闭囊壳(cleistothecium): 无孔口,子囊通常为近球形,散生在闭囊壳内。

10 子囊壳(perithecium): 由疏松的菌丝体或从子座产生,具明确的子囊壳壁。球形、梨形至烧瓶形,有颈部和孔口,有的无孔□肉质、革质或炭质,鲜色或黑色,表生或埋生。子囊单层壁,顶端有不同结构,棍棒形或圆柱形,束生、周生或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有侧丝或侧丝早期消解。

11 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周围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而是单独或成束地生长在单腔或多腔的子座内。子囊座呈子囊壳状或子囊盘状,有些含单腔的子囊座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外形很像子囊壳称为假囊壳(pseudothecium)。假囊壳通常暗色,少数鲜色。子囊座内的子囊双层壁,有假侧丝或无,子囊抱子通常有隔膜。

12 子囊盘(apothecium)。典型的呈盘状或杯状,上部敞开,子囊排列成子实层。

13 四)分类特征。 分类根据: 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壁的特点和子囊排列方式等。 分为6纲。

14 三、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营养体单细胞或不发达的菌丝体。无产囊丝,子囊直接由合子或单细胞形成。不形成子囊果,子囊裸生,壁薄,无孔□以壁胀裂或消解方式释放子囊孢子。 分3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15 外囊菌目:菌丝细胞均含双核,由产囊细胞形成子囊,子囊裸生,无包被,全部是寄生菌。一科,外囊菌科,一属,外囊菌属(Taphrina).
1. 特点:无子囊果,子囊由双核菌丝直接产生,在寄主的角质层下排列呈栅栏状。为寄主的强寄生菌,引起寄主的肿大、缩叶、带果和丛枝等畸形症状。

16 2.菌体形态:具有发达的菌丝体,每个细胞都具有双核。依靠双核菌丝在寄主的细胞间隙扩展,寄生性强,但不产生吸器。

17 3.有性生殖:有双核菌丝形成膨大的菌丝,其每一个细胞称为产囊细胞,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18 4.无性繁殖: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进行芽殖,产生芽孢子,芽孢子还可以芽殖。

19 5.常见种: T. deformans 引起桃缩叶柄。 T. pruni 引起李带果病。 T. cerasi 樱桃丛枝病。

20 四、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菌丝体发达。子囊由产囊丝发育而成,子囊及其外围的包被组成一个球形无孔口的闭囊壳,子囊不规则地散布在闭囊壳内,壁薄,易消失。 以腐生为主,不少类群是发酵工业的主要菌种,少数可致人畜病害。 只含一个散囊菌目(Eurotiales)约49属、135种。其中有些属很少产生闭囊壳,而以分生孢子繁殖,如青霉属、曲霉属等。

21 四)核菌纲(Pyrenomycetes)
菌丝体发达。子囊生在子囊壳内,如生在闭囊壳内则子囊不子囊壳烧瓶形、球形或近球形,有或无孔口。子囊束生或沿子囊壳内壁围生,侧丝有或无,胶化或不胶化。子囊通常圆柱形,单层壁,基部有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 核菌纲是子囊菌亚门中最大的一纲,分布广,腐生或寄生于植物,引起植物许多重要病害。核菌纲分4个目。

22 (一)白粉菌目(Erysiphales)
子囊果无孔□,外壁上有各种形状的附属丝,子囊卵圆形至棍棒形。全部是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1.菌体形态:菌丝体发达,无色,少数发黄,多数为表生,即菌丝体在寄主表面,依靠附着胞固着,产生侵入丝,深入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少数是内寄生。

23 2.无性繁殖:非常发达,一般在侵染寄主几天以后,就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24 3.有性生殖:产生球形暗色的闭囊壳。外壁上可产生一种厚壁菌丝称为附属丝。闭囊壳中的子囊的数目不相同。

25 4.重要属 划分属的根据: 附属丝的形态; 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子囊一个,附属丝菌丝状。

26

27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子囊一个,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

28

29 球针壳属(Phyllactonia):子囊多个,附属丝针形,基部膨大。

30 白粉菌属(Erysiphe): 子囊数个,附属丝菌丝状。

31

32 叉丝壳属(Microphaera):子囊数个,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支。

33

34 钩丝壳属(Unicinula): 多个子囊,附属丝顶部呈钩状卷曲。

35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子囊数个,附属丝不发达。

36

37 5. 白粉菌的致病性特点 1)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在植物表面,无色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外观呈白粉状,故称白粉病。 2)多数白粉菌菌体表生于植物体表,入茎、叶、芽、花、果实等上。

38 3)无性阶段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具薄壁细胞和大量液泡,含水量高大70%,使其能在空气湿度很低的条件下萌发。干旱年份白粉病仍能严重发生。 4)寄主范围变化大。有的种寄主范围广泛,如蓼白粉菌,寄生在157属、357种寄主上。有的种发生明显的生理分化,如大麦白粉菌具有72个生理小种。

39 (二) 球壳目(Sphaeriales) 1.形态特点: 子囊壳烧瓶形、球形或半球形,大多有颈和孔口。 子囊多为棍棒形或圆筒形,单层壁,排列成子实层或不规则地散生在不同高度,有或无侧丝,或侧丝早期消解。 子囊孢子单细胞至多细胞,形状、颜色,大小不一。

40 2.常见重要属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子囊壳球形,有长的孔口,子囊壁在成熟时消解,孔口裂成须状,子囊孢子头盔状。 甘薯黑疤菌(C.fimbriata):引起甘薯的黑疤病。

41

42 疔座霉属(Polystima) 子囊壳埋生在假子座内,壁薄,子囊棒状。 P.deformans.引起杏疔病。 P.rubrum 危害李属植物,引起红点病。

43

44 绒座壳属(Gibellina) 子座不发达,子囊壳埋生于寄主组织内的子座中,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双胞,褐色,两端钝园。 G. cerealis. 寄生于小麦上,引起杆枯病。

45 腐皮壳属(Valsa) 子座非常发达,为假子座,子囊壳深埋鱼子座中,深褐色,孔口细长外露,子囊孢子腊肠形。 V.mali,引起苹果树腐烂病。

46

47 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
子囊壳埋生在寄主组织内,初期内生,以后外露,顶部有一个圆筒形的喙,子囊孢子丝状,平行排列。 G. graminis:引起小麦全蚀病(Take all).

48

49

50

51 赤霉属(Gibberella) 子囊壳聚生或散生,自子囊孢子2-3个隔膜,无色,梭形。 玉米赤霉菌(G. zeae)引起小麦赤霉病。

52

53 丛赤壳属(Nectria) 子囊壳圆形至卵圆形,无子座,或生与色泽和质地相同的垫状子座上。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双胞无色。 树木红癌病菌(N.cinnabarina),侵染多种林木,引起溃疡和枯枝。

54

55

56 麦角菌属(Claviceps) 在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寄生,后期形成圆柱状至香蕉形,黑色或白色菌核。菌和休眠后产生子座。子囊壳埋生于头部的表层,子囊细长,子囊孢子8个,无色无隔,丝状。 麦角菌(C. purpurea),引起麦角病。麦角=菌核,中毒,止痛、止血。

57

58

59

60 虫草属(Cordyceps) 寄生于昆虫体内。先形成菌核,从菌核上产生子座,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在子座内。子囊孢子丝状,多隔膜,常断裂。

61

62

63 五) 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
菌丝体发达。 子囊果为子囊座,呈子囊壳状、盘状或垫状,有或无孔口。子囊双层壁,球形至柱形,成束或并列地生于子囊腔内,有或无假侧丝。子囊孢子多细胞,有的具纵横隔膜,呈砖格状。腐生或寄生, 分为5个目:半球腔菌目、多腔菌目、多腔菌目、座囊菌目、格抱腔菌目、缝裂菌目

64 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子囊座垫状、囊壳状或盘状,有多个无孔口的子囊腔,每个子囊腔中只有一个子囊。 痂囊腔菌属(Elsinoe):子囊初期 埋生于寄主组织中,以后外露。子囊散生于子座中。子囊孢子3个隔膜 ,无色。 葡萄黑痘病菌(E.ampelina),引起葡萄黑痘病。

65

66 座囊菌目(Dothdeales) 多数子囊束生,子囊间无拟侧丝。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子囊孢子8个,双胞。

67 球座菌属(Guignardia)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

68

69 格抱腔菌目(Pleosporales) 子囊其有永存性的拟侧丝;子囊孢子一般多细胞或砖格状。

70 黑星菌属(Venturia) 子囊座上部有少数刚毛,子囊长圆形,有拟侧丝或后期消解,子囊孢子双胞。 梨黑星病菌(V.prina; V.nashicola): 苹果黑星病菌(V.ineaqualis)

71

72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子囊孢子呈螺旋状,多胞。

73 核腔菌属(Pyrenophora): 子囊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具纵横隔膜。

74 毛球腔菌属(Setosphaeria):
孔口具多数刚毛,子囊孢子多胞。

75

76 六)盘菌纲(Discomycetes) 子囊果为子囊盘,呈杯状、盘状、钟罩状、头盖状等。
子囊圆柱形至球形,多数单层壁,有柄或无柄,通常有8个子囊袍子。 子实层早期或晚期开放,少数是封闭的。 子囊开裂的方式是分目的重要依据。 分7个目。

77 常见属: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菌核在寄主表面或组织中形成。由菌核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杯状或盘状。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油菜菌核病菌(S. sclerotiorum).

78

79 链核盘菌属(Monilinia) 子囊盘漏斗状或盘形。 桃褐腐病菌(M.laxa)

80

81 拟盘菌属(Pseudopeziza) 子囊盘碟形,产生在寄主表皮下的子座上。子囊孢子单胞无色。 苜蓿褐斑病菌(P.jonesii)

82

83

84


Download ppt "第五节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