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作用于血液及 造血器官的药物 药学院 陈百泉
2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3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凝血激素 Ⅳ Ca2+ Ⅴ 前加速素 Ⅶ 前转变素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凝血激素 Ⅳ Ca2+ Ⅴ 前加速素 Ⅶ 前转变素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血浆凝血激酶 Ⅹ Stuart-Pr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Ⅻ 接触因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4
凝血过程:三阶段 Χ→Χ a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5
肝素(heparin) [化学结构与来源] D-葡糖醛酸和N-乙酰D葡糖胺残基交替排列直链粘多糖 分子量为5~30 kDa,平均12 kDa
药用肝素由猪小肠粘膜和牛肺提取
6
【药理作用】 1. 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抗凝血酶Ⅲ )
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 Ⅹ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 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 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 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 肝素与AT Ⅲ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 Ⅲ构象改变,使AT Ⅲ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一旦肝素-AT Ⅲ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 Ⅲ结合而被反复利用。 AT Ⅲ-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 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
7
2.降脂作用 使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脂酶,水解乳糜微粒及VLDL 停药后 “反跳”
8
【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继发性出血。 3.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9
水 蛭 素 hirudin 水蛭唾液中的抗凝成分 强效、特异的凝血酶抑制剂。1:1分子直接与凝血酶结合,抑制凝血酶活性
基因重组水蛭素(r-hirudin)作用与天然水蛭素相同.
10
香豆素类 双香豆素(dicoumarol) 华法林(warfarin,苄丙酮香豆素) 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
口服抗凝药 基本结构:4-羟基香豆素 双香豆素(dicoumarol) 华法林(warfarin,苄丙酮香豆素) 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
12
【药理作用】 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 抗凝作用出现时间较慢; 需8~12小时后发挥作用1~3天达到高峰;
维生素K拮抗剂: 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 影响含有谷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作用,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 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 抗凝作用出现时间较慢; 需8~12小时后发挥作用1~3天达到高峰; 停药后抗凝作用尚可维持数天。
13
【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与肝素同,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 口服吸收完全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99% t1/2为10~60小时
主要在肝及肾中代谢 【临床应用】 与肝素同,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
14
抗血小板药物 ①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布芬、硫吡酮、三氟柳; ②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潘生丁;
③ 血小板钙通道抑制剂:舒洛地尔; ④ 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picotamide; ⑤ 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15
纤维蛋白溶解药 (fibrinolytic drugs)
使纤溶酶原从Arg560-Val561之间断裂成纤溶酶而促进纤溶,溶解血栓,也称溶栓药(thrombo1ytic drugs) 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对形成已久并已机化的血栓难已发挥作用 静脉或冠脉内注射可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对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眼底血管栓塞均有疗效 须早期用药.血栓形成不超过6h疗效最佳
16
促凝血药 维生素K(vitamin K) 基本结构为甲萘醌。 K1:存在于植物中 K2:由肠道细菌合成或得自腐败鱼粉
脂溶性 水溶性
17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出血;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应作适当补充,以免维生素K缺乏。
18
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 铁剂治疗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比较困难。
19
铁剂 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甚佳。 硫酸亚铁吸收良好,价格也低,最常用。 构椽酸铁铵为三价铁,吸收差,但可制成糖浆供小儿应用。
右旋糖酐铁供注射应用,仅限于少数严重贫血而又不能口服者应用。
20
叶酸(folic acid)一种B族维生素,也叫做B9。米切尔(H. K. Mitchell, 1941)从菠菜叶中提取纯化的,命名为叶酸。
有促进骨髓中幼细胞成熟的作用,如果缺少叶酸可招致红血球的异常未成熟细胞的增加和贫血以及白血球减少。这是因为叶酸参与核酸的嘧啶和嘌呤的合成。 由蝶啶核、对氨苯甲酸及谷氨酸三部分组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中。
21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维生素B12合用效果更好。
对叶酸对抗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二氢叶酸还原酶被抑制,应用叶酸无效,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calcium leucovorin)治疗。 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治疗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22
维生素B12(vitamin B12) 临床用于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系统疾病、肝病等辅助治疗。
恶性贫血:是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因子,使幼稚红细胞在发育中的DNA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受阻,形成畸形的巨幼红细胞,并伴有神经症状(神经炎、神经萎缩)。
23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AA)
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病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原发性再障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年多于老年。 药物治疗 (1) 雄激素:刺激骨髓造血,为首选药物,可任选一种:丙酸睾丸酮; 司坦唑(康力龙);大力补(17-去氢甲基睾丸酮);安雄;达那唑。 (2)免疫抑制剂: 通过细胞毒性免疫抑制作用,已成为再障尤其急性再障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应用时需要注意保护性隔离和支持疗法: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②环孢素A(CSA); ③大剂量甲泼尼龙(HD-MP);④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④大剂量环磷酰胺 。 (3)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