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杨媛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杨媛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杨媛华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杨媛华

2 名词与定义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肺血栓栓塞症 (pu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PI)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3 流行病学情况 发病率 美国:DVT 1‰,PTE 0.5‰,年发病60万人 法国:年发病数 > 10万 英国:住院PTE 6.5万/年
阜外医院:242例住院肺血管疾病调查,肺栓塞占肺血管病第一位

4 朝阳医院1992-2001年历年肺栓塞收治情况 年份 例数 累计/平均 1992 3 1993 1 1994 0 1995 1 1996 3
年份 例数 累计/平均 /3.6 /62

5 流行病学情况 临床误诊与漏诊情况 漏诊率67% 假阳性率63% 正确诊断率9% 阜外医院资料,院外肺栓塞的误诊率为79%
漏诊率67% 假阳性率63% 正确诊断率9% 阜外医院资料,院外肺栓塞的误诊率为79% 国内另一组82例肺栓塞误诊63例(76.8%) 国外报道本病生前诊断率不到50% 国内两组尸检报告,在90例及64例中生前作出诊断者分别为7.8%(7例)及12.5%(8例)。 据国外资料,误诊中60年代主要为漏诊,80年代以后又主要为过诊。

6 516例肺栓塞的治疗转归 流行病学情况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生存率 复发率 抗凝治疗组 92% 16% 非抗凝治疗组 42% 55%
不治疗PTE死亡率25%-30%; 经治疗死亡率可降至2%-8%。 516例肺栓塞的治疗转归 生存率 复发率 抗凝治疗组 % % 非抗凝治疗组 42% %

7 肺栓塞流行病学特点 “三多一少” 多发性 多不规范治疗 多学科性 少诊断

8 凝血机制 经典瀑布学说: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 修正的瀑布学说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 FⅫ到 FⅩa形成过程
为底物的连锁反应。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 FⅫ到 FⅩa形成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接触血液启动凝血 共同通路: FⅩa到纤维蛋白形成 修正的瀑布学说 启动阶段:强调组织因子途径负责凝血过程启动 放大阶段:少量凝血酶反馈激活血小板与 FⅪ, FⅧ 和 FⅤ

9 凝血机理 接触因子途径 组织因子途径 激肽酶 激肽酶原 组织损害 HK HK Ⅻ Ⅻa 组织因子 Ⅶa 抗凝血酶 Ⅺ Ⅺa Ca++ Ⅹa
TFPI Ⅸa Ⅶa Ca++ Ⅶa PL Ca++ Ⅱa Ⅷa 蛋白C APC Ⅱa TM 蛋白S Ⅹ a Ⅱa Ⅴa PL Ca++ 蛋白C抑制物 Ⅱa 肝素辅因子Ⅱ 激活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抑制

10 凝血因子 接触活化凝血蛋白 组织因子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凝血辅因子 Ⅻ因子、Ⅺ因子,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
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Ⅹ 凝血辅因子 因子Ⅷ和Ⅴ

11 抗凝系统与血栓形成 细胞抗凝机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激活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作用。 体液抗凝机制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C/蛋白S抗凝系统 表面结合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1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Ⅲ(AT-Ⅲ) C1抑制物 α1抗胰蛋白酶 α2抗纤溶酶 α2巨球蛋白 辅因子抑制物

13 AT-Ⅲ 产生部位:肝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灭活因子Ⅹa与凝血酶、Ⅸa、Ⅺa、Ⅻa、激肽释放酶、纤溶酶 作用部位: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作用机制:与被结合到血管内皮表面的激活的凝血因子结合而使之灭活

14 肝素(1) 结构与生理效应 肝素抗凝作用机制 肥大细胞合成,分子量2500-33000之间 抗凝作用 直接抗凝机制
间接抗凝机制:与血浆中肝素依赖性抗凝蛋白(AT-Ⅲ、肝素辅因子Ⅱ)结合 肝素抗凝作用机制 增强血浆中抗凝蛋白活性 增强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促进纤溶

15 肝素(2) 肝素的分子量与抗凝活性 是大小不等的多组分复合物 分子量<7000,称低分子肝素
分子量不同,生物作用不完全相同:随分子量降低,抗Ⅹa因子活性增强,而抗凝血酶活性降低。

16 肝素(3) 清除:半衰期60-120min,与所用剂量呈正比。 20%肾脏排出 肝素酶降解 细胞清除机制 液体中和机制: 血管内皮吸附
单核巨噬细胞摄入 液体中和机制: 血小板第4因子(PF4) 富组氨酸糖蛋白(HRG)

17 肝素的抗血栓形成能力取决于肝素的分子量与剂量
肝素抗凝效力大小与血浆中肝素依赖性抗凝蛋白含量相关 肝素生物活性半衰期除剂量因素外,主要与血浆中HRG和PF4有关 肝素抗血栓形成,剂量应个体化

18 蛋白C系统 组成 蛋白C 凝血酶调节蛋白 蛋白S 蛋白C抑制物 Ca++ 蛋白C 活化蛋白C 凝血酶 凝血酶调节蛋白(TM)

19 蛋白C(PC) 作用 PC与血栓形成 灭活凝血辅因子 阻碍因子Ⅹa与血小板结合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PC减少
先天性 获得性 APC抵抗现象 :V Leiden

20 纤溶系统与血栓 纤溶: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
的过程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以及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过程中有关的作用物、底物、激活物和抑制物。 纤溶过程: 在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下,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

21 纤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纤溶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剂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剂 纤溶酶原 纤溶酶 α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转变 催化 抑制

22 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三要素: (1)血液淤滞 (2)血液高凝 (3)内膜损伤。 但也有6%找不到易患因素。

23 原发性:遗传变异引起 继发性 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
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女性深静脉血栓病比同龄男性高。 血栓性静脉炎与静脉曲张:30%DVT发生症状性PE,包括无症状性则达50~60%,PE的82%存在DVT 心肺疾病,特别是房颤、心衰。

24 应加强预防和及时识别DVT和PTE的意识
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创伤:15%创伤并发肺栓塞。 肿瘤:尸检肿瘤发生肺栓塞在15%以上。 手术、制动、妊娠与分娩、肥胖。 某些疾病:胶元病(白塞病、 SLE)、白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谢病(糖尿病) 应加强预防和及时识别DVT和PTE的意识

25 住院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危险性分组 组别 DVT(%) 致命PTE(%) 普通内科 15 1 普外和妇科手术 15-20 1
普通内科 普外和妇科手术 15- 神经外科 15- 泌尿外科 15- 全膝置换 40- 髋关节置换 40-70 1-2 髋部骨折 40-70 1-5 Chest 1989,95:38s

26 病理与病理生理 PTE的血栓来源 下腔静脉径路 86% 源于腘静脉至髂静脉DVT最常见(50-90%) 上腔静脉径路 2.79%
下腔静脉径路 86% 源于腘静脉至髂静脉DVT最常见(50-90%) 上腔静脉径路 2.79% 右心室 % 多径路 %左右

27 病理与病理生理 栓塞部位:多发多于单发,双侧多于单侧; 下肺多于上肺,右侧多于左侧 ——缘何多发? 肺动脉血栓栓塞后继发血栓形成

28 栓塞部位示意图

29 PTE的病理转归 血栓溶解 天 机化 关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再通 复加血栓形成 肺梗死 肺组织的三重/四重氧供 出血性肺不张

30 肺栓塞的转归 肺梗塞区出血、水肿、坏死,1~2周肉芽增生,坏死吸收继而纤维化 肺栓塞的吸收即机械因素与纤溶的结果
在一份1~7年随诊(10例尸检,33例肺扫描),完全吸收占65%,部分吸收(少量残余)23%,持续未吸收12%。肺栓塞未经治疗者33%出现再发,而18%为致死性再发。 

31 肺栓塞的吸收时间 作者 吸 收 时 间 1周内 2周 3~4周 Murphy 0~78% 30~80% 55~100%
吸 收 时 间 作者 1周内 周 ~4周 Murphy ~78% ~80% ~100% Dalen % %(3月内)

32 对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机械阻塞对肺动脉压的影响 阻塞20-30% : PAP开始升高
阻塞30-40% : MPAP >30mmHg MRVP开始升高 阻塞40-50% : MPAP >40mmHg LREDP升高 阻塞50-70% : 持续的严重肺动脉高压 阻塞 >85% : 出现“断流”征,猝死

33 神经体液因素对肺循环的影响 反射机制 肺血管反射:导致急性右心衰竭 肺—体循环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停止
肺—冠状动脉反射:心肌缺血坏死 肺—肾动脉反射:肾血流减少,甚至急性肾功衰竭

34 神经体液因素对肺循环的影响 体液因素 由于上述机制,可出现明显的呼吸生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
栓子在血管内移动时,引起血小板激活并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血小板脂膜可生成花生四烯酸。还可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使血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强烈收缩。  由于上述机制,可出现明显的呼吸生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

35 对心脏的影响 右心后负荷增加 右心衰竭,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休克 室间隔左移,左心功能受抑制 冠脉供血动力学状态改变
心肌供氧及氧代谢状态改变 瓣膜功能状态异常 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卵圆孔开放问题

36 对肺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影响氧合与二氧化碳排除 肺通气/灌注严重失衡:栓塞区为死腔样通气,非栓塞区血流增加、增快,弥散量下降。
通气受限:反射与体液因素促使气道收缩、肺通气量减少。 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发生肺萎陷,肺顺应性下降,又促使肺泡上皮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或弥漫性肺水肿通气和弥散功能进一步下降。 影响氧合与二氧化碳排除

37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从无明显症状到突然猝死,取决于栓子大小、数目、部位、多个栓子的递次栓塞间隔时间及基础心肺贮备功能,加上机械、体液和神经反射的作用,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表现各异。

38 症状 ——非特异性,务需提高警惕 呼吸困难 (84%~90%) 胸痛(40%-70%)
劳力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及是否是突然发生等。 以胸憋闷为主诉的呼吸困难需与劳力性心绞痛相鉴别。 胸痛(40%-70%) 胸膜炎性胸痛 心绞痛样胸痛

39 晕厥(11%-20%) 咯血(11%-30%) 休克----肘静脉压监测的重要性 烦躁不安、惊恐 其他,深静脉血栓表现等 可为首发症状。
急、慢性肺栓塞均可发生,为大块肺栓塞或重症肺动脉高压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造成。 咯血(11%-30%) 休克----肘静脉压监测的重要性 烦躁不安、惊恐 其他,深静脉血栓表现等

40 体征 呼吸 / 肺部体征 呼吸频率增加 紫绀 细湿罗音, 哮鸣音 胸膜炎 / 胸水的体征 肺野血管杂音 肺实变 / 肺不张征
胸水的性质介乎漏出液与渗出液之间 血性胸水时提示肺梗塞 肺野血管杂音 肺实变 / 肺不张征

41 心血管体征 心动过速 右心扩大征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分裂 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三尖瓣返流性杂音 右心室奔马律
颈静脉怒张和肝颈返流征 / 肝大 / 下肢水肿 深静脉血栓的相应体征

42 下肢静脉 75%~90%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系统(包括股髂静脉),50%左右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并发肺栓塞,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肺栓塞的标志(marker)。 腘静脉堵塞可引起小腿肿胀,髂外或髂总静脉堵塞可引起整个下肢肿胀。急性期疼痛剧烈,炎症反应明显;慢性期下肢肌肉僵硬,浅静脉代偿性扩张,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溃烂。 水肿可出现在一侧,或为双下肢非对称性水肿,两下肢周径相差1.0 cm 即有诊断意义。约50%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物理检查正常。

43 临床表现 肺栓塞及梗塞症候群 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不全症候群 低心排症候群 深静脉血栓症候群

44 肺栓塞分型 轻型:常表现为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 肺梗死型:表现为肺炎、哮喘、胸膜炎等。 急性肺心病型。 急性心源型休克型。 猝死型。
慢性肺动脉高压型。

45 肺栓塞的临床分型 大面积PTE:临床表现休克或低血压 非大面积PTE
标准:ABPS<90mmHg或下降幅度≥40mmHg,持续15min以上。除外其它引起血压下降的因素。 非大面积PTE 次大面积PTE: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或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右心室运动功能减弱

46 肺栓塞的症状、体征均不具有特异性 要善于从临床征候群中发现问题 ——脑中有“弦” 需及时行辅助检查确诊
肺栓塞的症状、体征均不具有特异性 要善于从临床征候群中发现问题 ——脑中有“弦” 需及时行辅助检查确诊

47 辅助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心电图 胸部X线平片 超声心动图 血浆D-二聚体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螺旋CT和电子束CT 磁共振成像(MRI)
肺动脉造影 确诊手段

48 动脉血气分析 低氧血症 低碳酸血症 P(A-a)O2增大 注意检查血气的时机对结果的影响
P(A-a)O2= ×PaCO2-PaO2 正常值为5-15mmHg 注意检查血气的时机对结果的影响

49 肺血管床堵塞15~20% PaO2可<80mmHg >50% <50mmHg 一组CPA确诊肺栓塞

50 一组43例CPA证实者14% PaO2≥85mmHg 尚有10%大块肺栓塞 , PaO2>80mmHg 结论:PaO2正常不支持肺栓塞,但也不能完 全除外肺栓塞。 Cvitanic发现肺栓塞76%有低氧血症,93%低碳酸血症,86~95% P(A-a)O2增大,后两者正常是诊断肺栓塞的反指征。 

51 心电图 SⅠQⅢTⅢ征 V1-2 T波改变和ST段异常 肺型P波 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注意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非特异性改变,需与
病情相结合进行分析

52 ECG 示SIQIIITIII RBBB I导 II导 III导

53 ECG 示V1-V4导T波倒置 V1 V2 V3 V4

54 胸部X线平片 异常率约占84%。 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 肺野局部浸润影 以胸膜为基底的实变影 (Hampton’s 隆起)
患侧膈肌抬高 胸腔积液 右下肺动脉干增宽或伴截断征 肺动脉段膨隆 右心室增大

55

56 超声心动图 排除威胁生命的其他疾病,如室间隔破裂、夹层主动脉、心包填塞等。
对中央型肺动脉栓塞诊断有一定价值,经食道超声可探察到主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0~90%。 主肺动脉或肺动脉分叉处可见栓子属少见情况。 栓子来源于心脏的肺栓塞,可直接观察到右心系统的血栓。

57 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壁局部运动幅度降低 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 室间隔左移和运动异常 近端肺动脉扩张 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 下腔静脉扩张

58

59 血浆D-二聚体 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 敏感性92%-10%,特异性40%-43%
检测结果与检测方法有关, ELISA:500ug/L 溶栓治疗过程中,DD升高-疗效判断指标 陈旧血栓,DD不升高-新旧血栓判断 观点:阴性结果对除外急性肺栓塞有价值,如临床高度怀疑,尽管D-二聚体正常,还应进行其它检查,对临床低度怀疑者,如血浆二聚体正常,则增加否定血栓栓塞的可能性。

60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判读 高度可能性肺扫描 正常肺扫描: 不能诊断性肺扫描
Biello’s评价标准:正常,高度可能,中度可能,低度可能。 高度可能性肺扫描 多段的灌注缺损并与通气不匹配 正常肺扫描: 结合正常X线胸片通常可以排除肺栓塞 不能诊断性肺扫描 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61 通气/灌注扫描结果的意义 结果 肺栓塞可能性 V/Q均正常 排除 V正常 Q典型缺损 可诊断 V/Q失调 Q>V 高度可能 90%
结果 肺栓塞可能性 V/Q均正常 排除 V正常 Q典型缺损 可诊断 V/Q失调 Q>V 高度可能 90% V/Q失调 匹配 中度可能 50% V/Q失调 Q<V 低度可能 10%

62 肺扫描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存在肺栓塞 肺扫描结果 Hull RD, et al PIOPED 正常 2% 4% 高度可能性 57% 88%
正常 % % 高度可能性 57% % 不能诊断性 42% 16%~33% Ann Int Med 1991;174: JAMA 1990;203: 2753

63 肺扫描与肺血管造影的关系(PIOPED)
肺动脉造影 扫描分类 例数 确诊PE(阳性率) 高度可能 (87%) 中度可能 (32%) 低度可能 (16%) 正常或接近正常 (9%) 合计

64 是否必需都做通气扫描?V/Q扫描复查问题
通气扫描本身并无诊断价值,但有利于对灌 注扫描价值的判定,在胸片正常,无呼吸道病史等可免,特别是对临床低度怀疑者。 对有复发高危因素的病人应复查时间最好在急性肺栓塞后的三个月,这对以后评估复发有好处。 

65 临床常见假阳性情况 血管腔外受压(肿瘤、气胸、胸腔积液); 支气管—肺动脉吻合(慢性肺部炎症、支气管扩张等);
局部肺泡低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组织纤维化(肺囊肿、陈旧性肺结核); 肺切除术后;

66

67 螺旋CT、电子束CT 敏感性70-100%,特异性76-100% 可显示肺血管和栓子 对段以下PE检出率低
(1)直接征象:①部分充盈缺损;②附壁充盈缺损;③完全闭塞;④“轨道征”即中心充盈缺损;⑤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纵隔窗)。 (2)间接征象:①“马赛克”征;②肺梗死灶;③肺动脉高压,心脏增大,右心功能不全

68

69

70

71

72

73

74 肺动脉造影 敏感性98%,特异性95-98% 主要征象 间接征象 血管内不规则充盈缺损 血管树修剪征 造影剂排空延迟
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回流延迟

75

76

77

78

79 247例肺动脉造影结果 诊断 病人数 % 肯定肺栓塞 89 36 可能肺栓塞 22 9 模棱 两可 42 17 阴 性 94 38
诊断 病人数 % 肯定肺栓塞 可能肺栓塞 模棱 两可 阴 性 专家对造影解释不一致的占9% 严重并发症1~2%,死亡率0.25%

80 DVT的影像学诊断 下肢静脉超声:对于有症状的近端DVT,敏感性95%,特异性98% 肢体阻抗容积图(IPG):北美普遍应用,国内较少使用
CTV MRI 核素静脉造影

81 PTE的诊断策略 ATS推荐的决策树模型诊断策略

82 ATS的决策树模型特点 力求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肺栓塞的诊断步骤 主要内容: 临床疑似诊断、排除诊断、DVT的诊断
核素通气灌注扫描为核心 肺动脉造影作为确诊PTE的“金标准” 缺 点: 诊断思维简单化,易使思路混淆 模糊了不同检查手段的目的及其在PTE确诊过程中的地位 形式刻板,当一个程序脱节,易导致临床操作上的混乱

83 合理PTE诊断策略的目标 更合理的安排不同检查手段的次序 简化诊断步骤 避免遗漏关键检查项目 缩短确诊所需要的时间
减少有创性检查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降低医疗费用 达到提高诊断效率,降低误诊漏诊率的目的 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8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推荐的诊断步骤: 临床疑似诊断(疑诊) 特点: 确定诊断(确诊) 致病因素的诊断(求因)
科学评价每个步骤中所包含的不同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 各单位可根据各自设备条件的不同,合理安排检查程序 思维框架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 适用范围广 ——比较适合国内情况的诊断策略

85 根据临床情况疑诊PTE 存在危险因素,特别是并存多个危险因素 有临床症状、体征 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和休克
伴有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下肢肿胀、疼痛 行心电图、X线胸片、动脉血气分析等基本检查 尽快常规行D-二聚体检测(ELISA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 + 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迅速得到结果并可在床旁进行 提示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

86 对疑诊病例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以明确PTE诊断
四项确诊手段: -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V/Q scan) - 螺旋CT(SCT)肺动脉造影/电子束CT(CTPA/EBCT) - 磁共振成像肺动脉造影(MRPA) - 肺动脉造影(PAA) 上述四项检查均可同时进行下腔静脉系检查 检查措施的选择 - 有赖于操作、阅片者的经验和医院的具体情况 - 必要时需要多种确诊措施的相互结合 - 针对不同检查措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各种检查的应用定位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87 寻找PTE的成因和危险因素 成因 超声检查、核素或X线静脉造影、CTV、MRV等 ——积极明确是否并存DVT VTE危险因素
进行临床评估并安排相关检查 尽可能发现危险因素,并据以采取相应措施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88 综上所述,归纳PTE诊断策略与步骤 根据临床情况疑诊PTE(疑诊) 对疑诊病例合理安排进行确诊检查(确诊)
危险因素、临床 ECG、X线胸片、ABG D-Dimer检测(ELISA) 超声检查:心脏,下肢静脉 对疑诊病例合理安排进行确诊检查(确诊) 核素,SCTPA/EBCTPA,MRPA,肺动脉造影 寻找PTE-DVT的成因和危险因素(求因)


Download ppt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杨媛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