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绪论 一、 关于本科程几点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论著为主要内容,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6篇,列宁的5篇。
3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系统深入地阅读原著,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基本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培养和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的能力
4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在二年级。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课时计划是每周2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5
本课程教学采用学习原著与课堂讲授相结合,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包括联系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的实际,以及文艺思潮、理论研究和文艺理论教学等等实际。既要读懂原著的理论观点,又要联系实际;要在弄懂原著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对原著理论观点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四)考核方式及授课内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可以有两种: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题目类型:(1)简答题(2)论述题等 开卷考试的题目主要是开放性试题、研究性试题等。
7
导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恩格斯:致玛格利特·哈克奈斯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8
教材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 周忠厚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董学文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陆贵山 周忠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文艺论著选讲》(北京自考教材)刘庆福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5、《马克思主义主义文艺美学研究》刘文斌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9
6、《马列文论引论》傅腾霄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稿》陈辽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8、《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初论》樊篱、袁兴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9、《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修订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 1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周忠厚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部分期刊杂志 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理论学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 《人大复印资料》等
11
北大中文系李思孝教授说:马列文论该消亡了! 李思孝教授是最早在高校开设《马列文论》课程的教授:先是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开设,继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的中文系,继续开讲。他算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了。
12
马列文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门学科应该消亡了! 他又解释说:对于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创设过程,他是很了解的,他参与其中,出了不少力。这门学科诞生于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批判他们对马列经典的歪曲利用,因此创设了这门学科,在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目的是培养人才,确立党对文艺的绝对掌控权。 但是,他接着说,如今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他呼吁取消这门学科。
13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 (1)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19世纪 20世纪 实践领域 理论领域 西方社会 东方社会 西方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
14
(2)涉及的领域:政治 经济 哲学 历史 艺术理论与实践
(3)文艺学作为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必然的。
15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整合各种文学理论的核心。
2.从文艺理论的学习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整合各种文学理论的核心。
16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 (1)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诗论、小说理论、散文理论 (2) 西方古典文艺理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 黑格尔等人的文艺理论 (3)20世纪文艺理论:西方的,中国的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作家的论述,在俄国与苏联的发展、在中国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
17
3.从文科学生的理论素养而言——哲学素养的提高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文学问题的理论
哲学对加强理论修养的重要作用 哲学学习的误区:学术式、讲坛式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渊源—德国哲学的巨大魅力
18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 特征一、反映论的文学观
在一些主要问题上,都是把文学放在 一个更大的框架中,从宏观上把握。 文学是什么: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历史、现实、文 化、意识形态、政治的体现 经济基础对文学(作家的思想与创作方法)的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与十九世纪文学研究方法的密切关系,
19
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对现实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重要影响。 阶级性问题,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特征二:工具论的文学观
功利性的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特定视角的关系。 出发点;(1)人;(2)物质;(3)实践;(4)物质和实践。 功利性文学观的局限性。 不同时期对文学的地位的不同认识。
20
特征三:人本主义的文学观 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
21
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互限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某个特征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反映论的文学观如果不加限制,会走向缺乏价值关怀的自然主义; 工具论文学观的恶性膨胀,则曾经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现实主义品格丧失殆尽。 一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文人主义内涵,又容易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论性质及对科学性的追求。
22
主要贡献: 1.充分肯定了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命题,如典型问题、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作家世界观的超越问题、文学的倾向性问题等等。 2.提供了用历史主义观察文学问题的观点。 3.为文学研究提供了辨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 4.提供了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视角 5.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张扬了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23
三、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对内部研究的忽视。 (作为个体的人的研究与文本研究) 3.对现实主义流派之外的文学创作的忽视与误解。 4.20世纪苏俄与中国文学理论家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片面理解甚至歪曲。 5.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学的发展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24
第一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写作的历史背景:
25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的改造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6
本书包含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以及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革命改造。
27
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所持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1842年《莱茵报》文章,开始转变;1844年《德法年鉴》彻底完成。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本书和《神圣家族》是其奠基作。《共产党宣言》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28
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
黑格尔在他自己杜撰的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9
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30
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黑格尔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确立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基本活动应当理解为人类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美学现象,因为他们的共同点都以社会实际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焦点。
31
三、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指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劳动这个中间环节,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人和自然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人和自然的对立关系发生变化,使自然的躯体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教材第9、12页 15页
32
人化自然概念的提出:教材15页 人化自然的含义:人的感觉(包括美感)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打上了人的印记的那个“自然”——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物质实践劳动中直接改造和创造的“第二自然”才产生出来。因为看(第13页尾14页头)都是在对象化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33
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
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而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第10页 肉体需要做为一种强制:本能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盲目的)被动的、不自由的、重复的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精神性的、有意识的、自由的
34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自觉自由的创造活动,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创造活动。所谓自觉,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愿望、规划、设计)去进行生产;所谓自由,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进行生产。也就是说,人的劳动实践是主观的目的性和客观的规律性的统一。劳动的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然物,而是成为了人的“作品”——感性地显现人的智慧和才能的“作品”。
35
劳动者从自己的作品中,直观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于是就感到满足、愉悦和幸福。这种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就是劳动者创造的美。所以说,人通过劳动实践,既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美。
36
命题的切入角度——批判异化劳动 马克思并不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提出”劳动创造美“的,他是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二重性时提出这一命题的。与其说他在解释美的起源,不如说他在发问:为什么劳动会出现异化:这一方式表明,马克思认为,美的本质同劳动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有着内在关联。
37
马克思在戳穿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谎言时论及这一命题的。一个谎言: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财富,创造了文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了社会关系。
这掩盖了一个事实“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公认生产了赤贫……”遮蔽了劳动生产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历史的矛盾运动事实
38
资本主义条件下现实劳动呈现出的这种二重性表明: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并不像文明成果那样一旦产生,便自然累积,逐渐提升到一种理想的境地。它一方面的确蕴含于人的历史文明成果之中,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因各种社会性原因而丧失掉或被偷偷地抛弃。此即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
39
“异化”(英alienn alienation;德Entfremdung)一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含有“出让、疏远、脱离”之意。霍布斯、卢梭以它说明人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黑格尔以它来说明其哲学中的“否定转化”;费尔巴哈则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40
马克思批评继承上述概念,在新的哲学基础上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
41
异化劳动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等社会历史原因,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主体性,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遭到严重束缚或只能片面畸形发展。异化劳动在各个社会时代都有,但尤以资本主义社会严重。
42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4个特点: 1)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分离——人被对象奴役。劳动者失去了他的产品。 2) 劳动者同劳动本质相分离——异化表现在劳动者和生产劳动本身的关系上。 3) 劳动者同人的本质相分离——异化劳动中人类丧失作为一个物种即人类的特性。(自主性、创造性) 4) 在劳动中,人与人相分离——前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那么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43
马克思是在论及资本主义条件下现实劳动的二重性进而批判异化劳动时,提到“劳动创造了美”的。这意味着他认为,美同劳动的、人的本质有着根本性逻辑关系。探究美的本质,必须从哲学人类学入手。
44
感应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45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 柔和得像双簧管, 绿油油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46
波德莱尔的诗通过种种幻想,超越了永恒的真实,在他诗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现实对人的异化。同时,波德莱尔在法国诗歌历史上也是一个分水岭的人物。在我看来波德莱尔是开创者,在他之前,认为人的本性是可善的,在他之后,则认为人的本性是崩溃的、厌倦的。诗人本身也在无形中经过了商品化,从艺术品向商品过渡,这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异化在文艺界的表现。
47
马克思批判发展了哲学史上关于人的种种定义,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著名定义——“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呈现在以社会形式展开的主体活动中,其根本价值指向“自由”。
48
(哲学两大难题:“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古希腊哲学视之为“本体论”问题。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箴言:人啊,认识自己吧!)
对于人生什么,一开始古希腊哲学就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从世界到人,二是从人到世界。
49
历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人”的定义: 1) 亚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动物”即社会的动物,人是“缔造国家的生物”。 2) 中世纪:(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选民”。 3) 文艺复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 4) 16—17世纪自然哲学家:人是机器(人是有机体的)。 5)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人是“理性的动物”。 6) 19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人是“生命意志”。(叔本华、尼采之类的哲学家) 7) 20世纪文化哲学家“人是”符号的动物“。(德:凯希尔提出)
5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又两个著名定义:其一,“…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其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51
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决定着物质的不同存在层次。物质世界有三种层次:
1) 无机物世界——以物理/化学运动为其存在方式;(“它在”) 2) 无机生物世界——以自组织自调节的生命活动为其存在方式;(“自在”) 3) 人类世界——以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能动的社会历史实践为其存在方式;(“自由”)
52
人类第一个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是劳动。马克思:“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
53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是能够由于劳动从狭义的动物状态中创造出自己的唯一的动物”‘“通过他所作出的该百年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54
使用工具并不是真正的劳动,而制造工具并从工具上发现了人的主体性,才是劳动。只有“人”才是能动支配、改造、创造而不是消极适应,只有人才有可能实现人的主体力量的历史积淀和超越。
55
人的主体性(超自然物族类的素质)包括: 1)主体能力(文化、操作功能) 2)主体意志(自由超越意志) 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就是因为劳动具有自由的属性,劳动使人成为自由的动物。
56
四、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经典论断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联系起来,两个尺度的说法表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按照自由的规律来建造。美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57
:(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就是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人通过实践改造了现实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
58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59
尺度就是世界观、价值体系。 人的尺度就是人一切活动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准则和思想维度 种的尺度 ——每个生物种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声讯模式(外在的客观规律)如种的本能和直接的肉体需要 内在尺度 ——人类特有的计划性、目的性、能动意识性(内在的主体性) 就是指人这个主体在改造对象时用以规划劳动对象的尺度,人据此制定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蓝图。
60
两个尺度的结合即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自由。
人类的一切价值形式都是在“确证”——真、善、美的
61
人类的劳动生产,是要把自然物改造为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对象,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之后,在劳动者头脑中形成了内在的尺度、标准或蓝图之后才能进行的。可见,内在的尺度,从他的内容和根源来说,是客观的,它反映了劳动对象的内部规律;同时,它又体现了人类改造、利用对象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人类生活活动的需要和目的性,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所谓美的规律,是指造型的规律或造型美的规律
62
(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些都需要通过人的劳动才能实现,人类再生产着整个自然界,自然经过人的劳动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艺术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物质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
63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实践能力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在实践活动中将自身的思维、情感、意志和实践能力施加、投射到对象上,然后通过直观对象从而确证、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本质力量,这一过程叫做“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存在方式
64
一方面造就了属人的世界(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早就了人自身。
(“自然美”也是“人的本质里来那个对象化)——没有人,自然无所谓美不美。
65
“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没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第14页
66
——“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觉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生产出来的。……“第15页
67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原始岩洞中的野牛画
68
(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的劳动、生活、实践都是社会的,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人成了社会存在物,而且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本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们从狩猎过渡到农业,不断的向大自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即使是日月星辰也已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69
从最早打制得十分粗糙的仍然近乎石块的原始形态的石刀、石斧,到今天“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塑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从结绳记事的简单思维到“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恩格斯) 而这些恰是劳动实践带来的结果。
70
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一)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人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同时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71
例如劳动者建造了三峡大坝、长江大桥、高楼大厦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种物质产品,这些宏伟的建设和各类产品,它们的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它们的美——三峡大坝的美、长江大桥的美、高楼大厦的美以及超市里各种商品的美,也都是劳动者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的感性显现。
72
马克思曾说(略) 这段话说明,虽然劳动生产和审美欣赏都有个性特点,但就生产者个人来说,他是作为种族或社会的一员而生产的,他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就劳动产品来说,它满足了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也满足了旁人的需要。
73
他的产品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生产者个人可以欣赏自己的产品,别人也可以使用他的产品并欣赏,生产者个人会被别人认识和理解,成为别人存在的延续和补充,成为别人需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别人对生产者产品的欣赏,反过来对生产者个人也是一种欣赏,因此,审美感受、审美欣赏也是社会性的。人在改变自然时,也在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
74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其他任何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类在不断使自然界变为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丰富自己的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五官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75
(二)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话略)
第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音乐的美才能激起人对音乐的美感,只有现实的美才能激起人对现实的美感。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客观世界的美,才有欣赏者主观方面的美感,这就是审美上的唯物论。
76
第二,并不是不辨音律的耳朵就影响了音乐本身的美。第三,为要感知美,就要培养审美者的主观审美能力,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要加强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既承认了美的第一性,又承认了美和审美感受力的辨证发展关系。审美感受力是在社会性的欣赏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种社会人的感觉。马克思还说明人类是由需要的感觉力走向思维和审美的感觉力的。
77
人的审美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次还要有从对象感受本质的感受能力。而这两个条件的形成都需要实践。
78
六、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的方法论启示
:(一)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初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同时进行的,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客观世界对于人,既是部分的作为实用的对象,同时又是部分的作为艺术的对象。事物的两种属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先适用后美观,有用即是美)审美感觉不仅因历史发展呈现出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也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性,审美感觉的内容和能力是不同的。
79
(二)对理解文艺创作的启示。文艺创作和生产活动一样,都要处理好对象和主体的关系,艺术家存在着三个世界:一是处在于作家头脑中的客观世界(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尺度、美的规律);一是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世界(艺术家内在的本质力量);一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反映所构成的艺术世界(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爱憎态度)。
80
要克服唯心主义(夸大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孤立的强调生活对创作的作用)。文艺创作从总体和全局上看,必然反映本质。在生活、世界观和创作的关系上,是生活起决定作用,作家的世界观只在反作用的意义上起决定作用。而这种作用仍然必须遵循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规律。还有文艺创作的个性问题:要保住自己的个性,个性受阶级关系制约。
81
(三)对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的启示:创作和欣赏都要求,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相适应、相切合、相和谐。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是对象的人的本质力量化。一个是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一个是直观自己本身。
82
创作:在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时相应的表现人的本质和属性,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应注意从事物的不同属性来表现自己的不同心情、思想和倾向。欣赏:人的心情、心境和物的本性和属性也应当是和谐默契的,如“移情说”,物我交感,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83
开篇话题: 科学与神话 ——从人文精神与科技文明的冲突看文艺的本质
85
马列文论 一、科学与神话的冲突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马克思
87
“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甚至阿基里斯能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马克思
马列文论 “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甚至阿基里斯能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马克思
89
二、科学与神话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
马列文论 二、科学与神话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方式 艺术的方式 宗教的方式 实践精神的方式
91
三、科学体现的理性精神是被规律束缚的,神话体现的艺术精神是绝对自由的。
马列文论 三、科学体现的理性精神是被规律束缚的,神话体现的艺术精神是绝对自由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