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目标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目标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目标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

2 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稿的修订背景 二、课程内容的变化与初中历史教育的新理念 三、课程目标的变化与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三、初中历史学业评价的新要求

3 初中历史课标修订的背景 联系以下内容和教学实际,实验稿的内容设计有怎样的问题? 1.历史主题的概括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
(二)近代化的起步 【内容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主题的概括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 2.学习内容的的跳跃性与历史的时序问题 3.文明史解释体系与中国的现实问题

4 (2011年版)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比较一下实验稿与修订稿在主题、知识范围与体系和学习要求上有何变化?
实验稿(2001年版) 修订稿(2011年版) 标题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3.秦汉时期 课程内容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八)科学技术 (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九)思想文化 (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比较一下实验稿与修订稿在主题、知识范围与体系和学习要求上有何变化?

6 主要变化 知识范围: 组织方式: 学习目标: 增加了时间框架知识,较少了较为抽象的知识点; 专题知识体系改为通史体例
通过内容整合,改变了内容学习的角度和价值

7 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8 教育部提出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原则: 强调思想性 注重基础性 突出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会学习

9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稿这部分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改变对历史学习有哪些好处?
(八)科学技术  (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九)思想文化  (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稿这部分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改变对历史学习有哪些好处?

10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实验稿(2011年版) 修订稿(2001年) (九)思想文化: (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夏商周时期: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5.隋唐时期: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6.宋元时期: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11 唐诗繁荣的原因 当我们考察诗歌活动功能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成功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的常用工具,高尚生活的有效话语。这是朝廷重视诗歌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原因所在。   在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当中,参与者的作用最为关键。皇帝、诗人、歌者分别担负起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创作者、传播者的角色,他们一同促成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其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表述:皇帝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广大士人激情的充分释放使他们写出了大量高品质的诗作;歌者以歌传诗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庞大的诗歌欣赏队伍。

12 比较一下:实验稿和修订稿在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6.宋元时期 ●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3 宋代的城市人口及其世界地位 宋代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下册,第933、932页。)美国华裔学者赵冈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 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西欧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 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史学家汤因比(英国)曾说:“宋朝是最适应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14 (一)增补必要的历史朝代常识 想一想: 增补这些知识点有何作用?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隋朝的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想一想: 增补这些知识点有何作用?

15 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学习板块 增加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中国现代史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世界古代史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世界近代史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世界现代史 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16 (二)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 1.将历史事实的纯记忆要求整合成从历史事实的学习中引出历史认识的要求。 孝文帝改革
实验稿:“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修订稿:“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明确旧课标学习要点中较为含糊的认识要求。 闭关锁国 实验稿:“简述‘闭关锁国’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修订稿:“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对增设的知识要点提出新的学习价值。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7 (三)改变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 实验稿;《中国古代史》板块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八)科学技术 (九)思想文化 修订稿:《中国古代史》板块 1.史前时期 2.夏商周时期 3. 秦汉时期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隋唐时期 6.宋元时期 7.明清时期 “板块——点线式”取代了“板块主题式” 1.关注历史发展的时序; 2.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18 (四)学习目标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课程目标的变化 比较实验稿与修订稿的区别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9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0 (二)过程与方法(修订稿)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实验稿)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21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修订稿)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5.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稿)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22 核心概念 历史时序 历史解释 证据意识 人文意识

23 时序观念 知识与能力: ⒉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时序不仅指客观时间的顺序,也指主观上对时间秩序的表述。时序观念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质。 历史事件及人物应放置在时间架构下,才可能显现意义与价值。发展学生的时序观念,建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而理解历史的变迁、延续或断裂等观念。时序观念大致可区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运用各种时间术语及历史分期。 二是区别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学生藉由史事排序,建立时间架构,观察时代差异,理解历史变迁。

24 时序观念 时序不仅指客观时间的顺序,也指主观上对时间秩序的表述。时序观念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质。
历史事件及人物应放置在时间架构下,才可能显现意义与价值。发展学生的时序观念,建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而理解历史的变迁、延续或断裂等观念。时序观念大致可区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运用各种时间术语及历史分期。 二是区别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学生藉由史事排序,建立时间架构,观察时代差异,理解历史变迁。

25 历史解释与证据意识 知识与能力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 ⒌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历史解释则以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合情合理的、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式的说法。

26 “设身处地认识过去”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透过对历史证据和历史情境的处理,帮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过去的人在当时作那样的事。
“设身处地认识过去”是去理解过去的人的想法或行为,但并不等同于去认同他们。 “设身处地认识过去”也不是随便的历史想象,而是要参照当时的历史脉络以及相关历史证据 “设身处地认识过去”也并非与”同情”或是”感情”有直接相关。 当然你有可能会去同情被屠杀的犹太人,但这不是历史学的主要的目的。历史学主要是根据可取得的证据透过历史思维而建立的,没有经过检验的情感涉入于历史人物中对这些推论可能会造成危险。

27 历史证据的概念 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 历史知识建立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将史料化成历史证据”。
在运用史料来重建过去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工作: 一是史料的鉴别,二则是史事的说明和诠释。 能区分遗物与记录的差别。 史料提供证据,但史料本身不能等同于证据。 史料本身是否真如实重现过去?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言行就是历史吗?答案是可疑的。这都是因简化而扭曲了史料与历史的关系。 学生“可以”学习“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 但这绝对不同于”就是”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

28 人文意识 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29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30 历史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学的动机并非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在改变学生;改变学生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历史是一种思考方式,探触世界的方式。学习历史的价值是在它拓宽人对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的视野。 —Peter Lee 历史可以使我们人性化,在学校课程中少有其它科目具备此种潜力。 —Sam Wineburg

31 1.先秦时期的内容,实验稿与修订稿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何不同?
请思考: 1.先秦时期的内容,实验稿与修订稿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何不同? 实验稿:(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1年版:史前时期 早期人类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原始农业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神话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32 教学举例 例一:北京人 例二:中华民族的祖先

33 课程内容的解读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北京人)
基本的学习内容 : 学习内容的程度: 内容的学习要求: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存、生活能力; 2.体验从北京人的遗存推断北京人特点的过程,初步掌握化石作为人类起源历史证据的方法; 3. 初步认识北京人的发现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意义。

34 教学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1.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3.教学内容怎样处理?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北京人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 2.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化石在研究人类起源中的意义 3.教学内容怎样处理? “北京人体貌特征”的处理方式: ”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的处理方式

35 示例1:有关北京人体貌特征及其意义的教学设想
利用教科书上有关古猿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像以及现代人的头像,要求学生对三者进行比较,并通过“想一想三者有怎样的区别?”和“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的分析,感知由猿到人的发展进程。

36 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直立行走

37 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还保留着猿的一些特征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8 要求学生对北京人的头盖骨与头部复原图进行比较,并通过“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的问题分析,引发学生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作用的兴趣。

39 示例2:有关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及其意义的教学设想
利用北京人遗址中用火的遗迹照片和相关的想象画,要求学生思考: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用火可以干什么?在学生回答“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和“防寒”以后,再和学生归纳: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通过追问学生“我们怎么知道北京人能够使用天然火”之类的问题,促进他们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关注,以此加强对证据意识的重视。

40 使用天然火 作用: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41 示例3:有关北京人制造打制石器及其意义的教学设想
利用教科书中(或用PPT呈现)北京人打制的各种形状的石器照片,让学生猜测其各种不同的用途,进而说明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可以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寻找废弃的石块动手打制成各种用途的石器工具。并在下次课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说明其制作过程及用途,以体验北京人生存的艰难,更深刻地理解从猿到人转化中经历了漫长、坎坷、劳苦的过程。 要求学生将北京人用过的石器和他们自己制作的石器进行比较,通过“有什么不同和说明了什么问题”的分析解答,使学生明白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工具,体现了那一时代生产技术的水平。

42 石器 石片 打制石器 会不会制造工具 是动物和人的本质区别

43 北京人是猿还是人? 直立行走 手部劳动 脑的发展 使用和制造 石器工具 使用 天然火

44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北京人的发现的意义:
正是凭借这些遗物和遗迹,我们才知道了几十万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是根据这一点,认识到在古猿和智人之间还存在着直立人的发展过程。 这也说明了“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的道理。 有关人种学和考古学等名词尽量浅显易懂,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的意义也尽可能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开。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存时间等有想象的成分,是不确定的历史事实,教学中不必提出记忆的要求。

45 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46 学业评价的变化与对策 三、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2.评价的主要对象、内容和依据。 3.评价方法。
三、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2.评价的主要对象、内容和依据。 3.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建议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2.观察法 3.活动法 4.学生自我评价法 5.测验法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设计 1.评价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⑴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⑵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⑶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评价方法的选择 3.评价标准的制定 (二)评价的实施 (三)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标准更明确,内容更全面,方法更具体,特别关注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47 2.评价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评价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改进,促进学生的学习。

48 历史习作是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的方式。历史习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读后感、历史演讲稿、历史短剧剧本,以及课后作业等。
历史调查同样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历史调查活动的机会,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由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9 历史制作同样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在评价时要注意考查学生在历史制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设计可行的量规,作为评价工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纸笔测验是历史考试的主要形式。在测查时要注重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考查,可采取闭卷、开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三种形式,考查的内容应体现历史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适当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50 教师观察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作出记录,从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状态、进展与成效。如观察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历史的感知、理解的状态,怎样对历史进行论证,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等。教师观察的记录可作为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参照。 学生的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策略、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特长与不足,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与评价的能力。学生的互评是学生之间对学习态度、策略、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相互评价,共同分析和判断学的状态,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帮助。

51 关于《大运河研讨会》宣传海报设计的评价量规
过程性评价 关于《大运河研讨会》宣传海报设计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权重(%) 表现描述及赋值 评价方式 自评 互评 师评 态度 20% 1.积极查找资料,为海报设计做准备。 0-10 2.认真完成海报设计,不敷衍了事。 主题 40% 1.主题积极、健康。 0-20 2.主题能体现大运河的历史及文化、精神价值。 艺术性 1.画面布局合理,线条流畅、色彩运用恰当。 2.构思有新意,知识性和艺术性结合。 说明文字 1.文字说明简洁明了,能帮助了解设计意图。 0-5 2.文字说明与画面呈现主体的结合密切。 1.评价量规赋值时已将评价指标权重考虑在内。上表描述为赋分值的最高级别,不足者从分数上递减。 2.综合评价结果共分四个等级,分别为:85分及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需努力”。

52 过程性评价:案例2 历史小论文评价量规 选题角度新颖,有较强探究的价值。 选题较恰当,有探究的价值。 选题一般,探究的价值不大。
等级 内容 合格 需努力 选题 选题角度新颖,有较强探究的价值。 选题较恰当,有探究的价值。 选题一般,探究的价值不大。 资料搜集 资料丰富,内容丰富,且典型、翔实可靠,能说明论点。 资料来源较广,内容较为丰富,比较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论点。 资料来源单一,没有典型性,不能说明论点。 论文内容 论点明确,论据客观,论证过程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点比较明确,论据较充分,论证过程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未能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文字表述 体例规范、语言准确、流畅,文章渗透积极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 语言基本准确、流畅,有思想感情。 语言不流畅,缺乏感情。 交流反思 表述清楚,讲话有条理,有创见;通过交流讨论,修正完善自己的论文。 表述较清楚,讲话比较有条理,有创见,通过交流讨论,修改自己的论文。 表述不清楚,讲话条理性较差。交流讨论后,未修改论文不完善之处。

53 2012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试题:(6分)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盖棺尚未论定。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80字)。
材料一 学者翁飞指出: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古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赞之者,如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贬之者,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 材料二 凤凰网专栏作者王龙说: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 材料三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一书中写道: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西洋人认定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回到历史现场——我眼中的李鸿章

54 作业: 1.实验稿和修订稿的课程内容有何不同? 2.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何异同?按照修订稿课程内容,应当选择怎样的内容? 课程内容: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实验稿)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2011年版) 课文标题 子目标题 人教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统治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文)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华师版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刘邦建国;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稳固大一统局面;经济与文化措施;年号与古代纪年方法 川教版 第一节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 楚汉战争;西汉的建立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二节 汉武帝的大一统 独尊儒术;解决王国问题;开拓疆域


Download ppt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目标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