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缅甸文化形成背景 王丽凤 2014.11.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缅甸文化形成背景 王丽凤 2014.11.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缅甸文化形成背景 王丽凤

2 一、文 化 二、地域简况 三、缅甸概貌 四、民族起源 五、先民文化

3 一、文化 1.定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 会历史的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文 化的各个部分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程度却有所不同,所以有时文化与经济也会有表现出不甚平衡 或参差不齐的现象。文化的发达与政治的强盛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均衡的。虽然政治上的 强盛可使文化处于发展的有利态势,但并不尽然。所以文化形态低的武力征服者往往被文化形 态高的被征服者所同化,表现为文化的作用往往比政治的影响更为持久与深远。

4 3.学习文化的目的 我们研究本国、本民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化的了解,可以更清楚的了 解历史发展规律,进一步洞悉今后进步的趋向;继承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各种 文化的优秀成果。总之,要深入了解某国国情,就必须剖析其文化的发展与现状。这也是 我们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意义所在。 4、缅甸文化学习的引入 缅甸是个古老的国家,是我们的友好邻邦。学习缅甸语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它的文化进 行学习研究。在研究缅甸文化的时候,虽然他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不是绝对性的因素, 但在行程过程中的确是一个主要因素。我们把缅甸所处的东南亚地区作为背景去观察,这 样思路才会宽阔。

5 二、地域简况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其中有十一个国家,包括越南(首都河内)、老挝 (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内比都)、马来 西亚(首都吉隆坡)、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文莱(首 都斯里巴加湾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帝汶(首都帝力)(2002年5月20日,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不包括中国南海诸岛,南海大部分为中国专属经济区, 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不属东南亚。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东南亚 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东南亚也是世界上 外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6

7 东南亚文化可以说是集世界四大文化之大成。它的古代文化,一方面接受了东方三大文化 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确切的说,中国文化和印度文 化在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影响在后。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东南亚本地区的特色和各不相同 的民族特征。东方三大古老文化就像三种不同的颜色,从各自的发祥地逐步蔓延开来。东 南亚正处在这三种不同色彩的边缘与交错之处,相互重叠影响,衬以东南亚各国固有的民 族文化底色,就构成了一副五彩斑斓的绚丽景象。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影 响,这一副图画就显得更加缤纷多姿。

8 三、缅甸概貌 1、美丽富饶的国土 地理位置 缅甸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佛教国家,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西部。领土面积有 26万余平方英里(6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余万。缅甸北部、东北部与中国接壤,东南 部与老挝、泰国相邻,西北部、西部同印度、孟加拉国毗连。其南边有莫塔马湾和安达曼海, 西南边有孟加拉湾,海岸线长达1000多英里。 地形地貌 缅甸是多山国家。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自北向南延伸。几乎所有的大河都自北南 流。缅甸的大江大河中,最为著名的是伊洛瓦底江。此外,东部还有萨尔温江、锡唐河,北 部有钦敦江,西部有加拉丹河等。伊洛瓦底江流域和三角洲地区为平原(地区)。

9 自然资源 缅甸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以盛产稻米和柚木闻名于世。其石油和天然气不 仅能满足国内所需,而且还出口海外。
行政区划 缅甸是多民族国家。除缅族外,还有克钦族、克耶族、克伦族、钦族、孟族、 若开族、掸族等少数民族。地方行政分为省(邦)、县、镇区、村组(乡)4级。少数民族 为主的7个地区分为7个邦,缅族为主的本部地区分为7个省。全国共有65个县,330个镇区 和13747个村组。1885年以前,缅甸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1885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48年1月4日又成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刚独立时称作缅甸联邦。后根据1974年宪法规 定,改称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再次改称为缅甸联邦。根据2008年新宪法, 现改为缅甸联邦共和国。缅甸总统为国家元首,代议制机构称作联邦议院。联邦议院包括 人民院和民族院。缅甸的著名城市有内比都、仰光、曼德勒、毛淡棉和勃生。内比都是缅 甸的首都。

10

11 缅甸七邦七省情况介绍

12

13

14 二、战乱多变的历史 (一)古代部分 1、早期城邦国家(1044年以前) 2、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3、邦牙-阿瓦王朝( 年)、勃固王朝( 年) 4、东吁-良渊王朝( 年) 5、贡榜王朝前期( 年) (二)近代部分 1、贡榜王朝后期和三次英缅战争( 年) 2、殖民统治前期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年)

15 (三)现代部分 1、殖民者统治后期和缅甸民族解放运动( 年) 2、日本法西斯统治时期和缅甸人民的抗日斗争( 年) 3、战后英国重占缅甸和缅甸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年) (四)当代部分 1、多党议会民主制时期( 年) 2、革命委员会和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执政时期( 年) 3、新军人政府执政时期( 年)

16 二、战乱多变的历史 (一)古代部分 1、早期城邦国家(1044年以前) 公元前后出现了一些城邦国:太公国(顶兑)、直通国等。之后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国家: 掸族人建立的古掸王国(约公元一世纪,中国古籍称:哀牢);骠人建立的骠国(四世纪 进入全盛时期,农业发展,盛行佛教,创造骠文,艺术发展) 2、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1044年是缅甸历史的分水岭。1044年蒲甘王阿奴律陀开始了统一全缅的战争,并最终实 现了缅甸的第一次统一。 年被称为缅甸历史上的蒲甘时期。蒲甘王朝建立于公 元849年,1312年灭亡。1287年元军攻破蒲甘王城,设立缅中行省。蒲甘名存实亡,此后 也被称为后蒲甘国。

17 3、邦牙-阿瓦王朝(1312-1555年)、勃固王朝(1281-1539年)
1364年阿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来临。北朝,掸人三兄弟分别建立了邦 牙王朝、实皆王朝和阿瓦王朝。阿瓦王朝统一了掸人政权。 1287年蒲甘城破,下缅甸的孟人 建立政权。1369年迁都勃固后史称勃固王朝。南北朝对峙四十余年,相互攻伐,史称四十年 战争。 4、东吁-良渊王朝( 年) 1531年缅人莽瑞体建立东吁王朝,并再次开始了全缅统一战争,在其妹夫莽应龙的继续努力 下,全缅再次实现统一(若开除外)莽应龙死后其子好战,兵败被杀。其弟良渊王自1600年 再次开始了全缅统一战争,并最终实现了出若开和德林达依的全缅 5、贡榜王朝前期( 年) 统一 1752年孟人攻陷东吁王朝首都阿瓦,东吁王朝灭亡。同年,缅人首领雍籍牙在瑞波建都 立国,国号“贡榜”。最终雍籍牙于1557年攻陷孟人首都汉礁瓦底。全缅第四次统一。

18 (二)近代部分 1、贡榜王朝后期和三次英缅战争( 年) 1824年为缅甸历史分水岭。 年的三次英缅战争,缅甸亡国。 年, 第一次英缅战争。前期在民族英雄班都拉的领导下,缅军在阿萨姆和若开大获全胜。之 后仰光围城战失败后,缅军退守达努彪,与英军对峙。1825年4月1日班都拉战死后,缅 军溃散,英军行至杨达波村(距京城曼德勒仅45公里),缅甸被迫签订《杨达波条约》 1852年前缅王孟坑宣布不承认《杨达波条约》。1852年英国不宣而战,至当年底下缅甸 被完全吞并。第二次迎面战争结束。 1885年英国借口“柚木案”再次宣战,11月29日英军轻而易举地攻入曼德勒,末代缅王 锡袍被俘(尔后被流放至印度,直至1919年死去,葬于流放地),缅甸亡国。 2、殖民统治前期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年) 1906年,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缅甸佛教青年会。创立《太阳报》。致力于维护民族 利益、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解放运动。

19 (三)现代部分 1、殖民者统治后期和缅甸民族解放运动( 年) 1920年,“缅甸人民团体总会”;1920年12月5日,仰光大学第一次大罢课; 1930年12月,“伽咙会”农民起义;“我缅人协会(德钦党)”成立; 1936年2月,仰光大学第二次大罢课;1937年11月,“红龙书社”成立; 1938年,“(缅历)1300年运动”(公历1938年由石油工人大罢工发展而来的全国性反英 示威运动); 1939年8月15日,缅甸共产党成立。标志着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20 2、日本法西斯统治时期和缅甸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1945年)
1942年1月4日,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仅用6小时就占领了缅甸。日本占领缅甸后,实行法 西斯军事统治,控制经济、掠夺资源。 1944年8月,缅甸共产党、人民革民党、昂山领导的革命军、少数民族组织等秘密组成的缅 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自由同盟)。昂山任主席。 1945年3月,自由同盟发动全国抗日武装起义;5月,国民军收复仰光。经过上千次战争, 全部消灭日军;9月2日,日军投降,结束抗日战争。 3、战后英国重占缅甸和缅甸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年) 二战末期,英国重建在缅殖民统治。1947年4月,成立以昂山为首的自由同盟政府;7月19 日,英国唆使反动政客枪杀昂山;9月,签订《努-艾德利协定》亦为《英缅协定》; 1948年1月4日,缅甸正式宣告独立,成立缅甸联邦,苏瑞泰为缅甸联邦首任总统,吴努为 政府总理。

21 (四)当代部分 1、多党议会民主制时期( 年) 1948年-1958年:以吴努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的执政党。 1958年-1960年: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吴努的缅甸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在1960 年缅甸大选获胜而执政。 2、革命委员会和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执政时期( 年) 1962年-1974年:吴奈温夺取政权,废除联邦宪法,成立“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排 除民选制度,开始军人独裁统治。 1974年-1988年:吴奈温颁布新宪法,承认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克伦邦、卡耶/克 伦尼邦、孟邦、掸邦为行政单位。吴奈温将军脱下军装,自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 主席,“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缅甸 联邦”改国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确立一党专政,实行缅甸式社会主义。

22 3、新军人政府执政时期( 年) 1988年:8888民主运动之后,奈温退居第二线,由苏貌将军接班,执政党由“缅甸社会 主义纲领党”更名为“缅甸民族团结党”,成立“缅甸联邦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坚 持一党专政。 1989年:缅甸军人政府将“缅甸”的英文写法“BURMA”改为“MYANMAR”。 1992年:丹瑞将军取代苏貌将军全面接掌军政大权,继续一党专政。 1997年:丹瑞将军改“缅甸联邦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为“缅甸联邦和平与发展委员 会”,继续一党专政。同年,苏貌将军病逝,吴奈温失势。 2002年:吴奈温在软禁中去世。 2005年11月7日:因战略需要,缅甸政府宣布首都由仰光迁都至内比都。

23 3、新军人政府执政时期( 年) 1988年:8888民主运动之后,奈温退居第二线,由苏貌将军接班,执政党由“缅甸社会 主义纲领党”更名为“缅甸民族团结党”,成立“缅甸联邦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坚 持一党专政。 1989年:缅甸军人政府将“缅甸”的英文写法“BURMA”改为“MYANMAR”。 1992年:丹瑞将军取代苏貌将军全面接掌军政大权,继续一党专政。 1997年:丹瑞将军改“缅甸联邦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为“缅甸联邦和平与发展委员 会”,继续一党专政。同年,苏貌将军病逝,吴奈温失势。 2002年:吴奈温在软禁中去世。 2005年11月7日:因战略需要,缅甸政府宣布首都由仰光迁都至内比都。

24 四、民族起源 缅甸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按当今缅甸的习惯做法,缅甸全境 有135个民族。从语言的谱系来看,缅甸民族可以分为三类:1.讲汉藏语言的民族集团, 包括讲藏缅语(90%)、壮侗语(8.5%)、苗瑶语(0.05%)的各个民族;2、讲南亚语 系孟高棉语的民族(3%)3、讲南岛语系古马来语的民族(0.05%)。根据人类学家的 鉴定,缅甸民族多属於蒙古人种,又都是从中国青藏高原先後进入缅甸的。 缅甸政府将缅甸境内民族分成8大支系,各支再分若干种。克钦族支、克耶族支、克伦 族支、钦族支、缅族支、孟族支、若开族支、掸族支; 缅族 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占全过国人口的69%,属于蒙古人种藏缅语系缅语支。起源于中 国西北蒙古高原边缘地区,西藏东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是羌族的一个支系。在公元前缅 族人逐渐向南迁移,大约在7世纪中叶,到缅甸中部叫栖定居,渐渐地散布到全缅各地。主 要集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缅甸独立后工业也有所发展。

25 五、先民文化 1、孟族文化 孟族是缅甸的第四大少数民族,是一个古老民族,人口为13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8%。 属于蒙古人种,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孟语支。主要居住在缅甸东南部孟邦。孟族没有民族 分支,只有孟族一支。孟族是最先从中国内地进入缅甸境内的孟高棉语族中的主要民族。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进入缅甸境内,最后定居在下缅甸的东南部一带。他们曾在下缅 甸建立过强大的孟王朝。孟族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据考,早在公元前3世 纪前后,孟族就使用波罗婆 字母刻碑铭。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孟族吸收了属于梵文的南 印度文字创造了孟文,而缅族 又用孟文字母创造了缅文。孟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民族。 孟族文化对缅族和掸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文化就 是在吸收孟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孟族文化是缅族文化的两大基础之一。孟族的建筑、 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对缅 族的影响很大。目前,孟族居住区内仍然使用孟族本民族语言 和文字,仍然保留着孟族本 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但是由于孟族王朝多次被缅族所灭,因此居 住在平原和城市的孟族大 多被缅族同化,其风俗习惯已与缅族基本上没有差异。

26 孟族人的祖先是从事农耕的民族。他们进入缅甸以后也将种植水稻和灌溉技术带到了缅甸 境 内。孟族人不仅善于种植水稻,还擅长果园的园艺。制盐、捕鱼和手工业也很发达。在 平原的孟族居住地区,水利条件好,适合种植水稻。主要农作物有稻谷、花生、豆类、橡 胶、甘蔗、芝麻、黄麻、烟草等。孟族人的服饰基本与缅族相同。孟族妇女很注意打扮自 己,用香料熏衣,往身上搽抹花香粉 。男人则习惯文身。认为男人只有文身才是真正的男 子汉。孟族男子一般在12岁时便文身。 孟族擅长音乐舞蹈。孟族乐器有五种,即铜、弦、 革、管和板。有7音,即鹤、羊、牛 、马、象、孔雀与杜鹃。音阶分7声,每声再分大、中、 小3种,共21声。此外,孟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乐器,如月牙琴、鳄鱼琴、孟族唢呐等。 孟族的传统节日与缅族基本相同。具有孟族民族色彩的传统节日是“布瓮节”和“放火船 节 ”。布瓮节是在9月间举行。届时,每家每户都要布施一个小土瓮,内装象征性的物品, 如 放入一团线、一个铜片、一包针,针象征人们的学识像针一样出类拔萃,线象征团结, 铜片 象征财源茂盛。再如放入稻谷、大米、糯米、辣椒、洋葱头等,象征五谷丰登。然后, 人们 敲锣打鼓,送往寺庙,敬献给佛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放火船节是在每年10 月间举 行。这时,孟族人用竹篦和纸张做“火船”,并在火船上安放油灯、火炬和各种布 施物品, 载歌载舞,送到寺庙,点燃油灯,挂在寺庙内外。寓意迎接出海到斯里兰卡取经 的高僧凯旋归来。

27 2、骠族文化 骠国是七至九世纪缅甸骠人所建立的国家。八世纪时,骠国疆土北至南诏(今云南德宏 和缅甸交界地带),东至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地带),西至东天竺(今 印度阿萨姆邦等地),拥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共计9个城镇、18个属国、298个部落。 832年(唐大和六年),骠国败于南诏,自此衰落,而被蒲甘王国取代,其民族也逐渐被 缅人同化。 唐贾耽《皇华四达记》和樊绰《蛮书》中有很多条中国与骠国交通通道的详细记载,说 明时双方往来已经很密切。骠国以佛教音乐著称。794年(唐贞元十年)南诏向唐朝称臣, 骠国国王雍羌也想臣服于唐,曾几度遣使来中国献佛乐,并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 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区分。801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国王遣其子舒难陀率乐 队和舞蹈家来到长安表演。唐德宗授其父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唐朝诗人 白居易专作《骠国乐》以记述这件事情,《新唐书·骠国传》中对其歌舞有详细记载。

28 实际上孟族文化与骠族文化成了今日缅甸文化的基石。所以我们在研究缅甸文化时,应该 贯穿着孟族文化与骠族文化。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的缅甸文化是一种揉合了早期骠、孟、缅 等民族文化精华的、以佛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文化。它有自身的特点,有很强的民族特性。 我们知道印度文化在以婆罗门教为主的宗教伦理的影响下,形成了因果业报的基本精神。 由这一基本精神进而又衍生出了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这一印度文化独特的现象 反过来又限定了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印度文化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产生出了许多特质 的东西。缅甸文化在吸收印度文化成分之前就已有了自己的文明,如:孟族是东南亚水稻 种植和稻田灌溉的先驱,有饲养家禽牲畜的历史;骠族、孟族有完整的村社组织;在接受 佛教信仰以前,各民族普遍都有泛灵信仰(纳特崇拜)等等。骠孟文化作为早期的缅甸文 化对印度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它奉佛教为正统,以佛教哲学观武装自己。在制度文化 方面排除了印度文化中的社会结构模式——种姓制度,有着完全不同于印度社会的村社结 构。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大大高于印度社会中的妇女地位。缅甸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平等的社 会权利。这在骠孟缅文化借用印度《摩奴法典》体系时就有所反映。缅甸在借用印度法律 体系时排除了有关种姓制度和歧视妇女的成分⑤。至于汉文化的精髓儒学伦理道德观、科举 制度和严密的中央集权制政体等则在缅甸文化中没有留下痕迹。


Download ppt "第一章 缅甸文化形成背景 王丽凤 2014.11.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