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課 先秦韻文選 蒹 葭 佚名 漁 父 屈原
2
〈蒹葭〉題解 文體、主旨
3
動畫:蒹葭
4
本詩選自《詩經‧秦風》。《詩經》各篇本無標題,後人取首句一至數字作為篇名。本篇名為〈蒹葭〉,即撮取首句二字而成,與全篇詩義無密切關聯,欲求其本義,須涵泳全詩方能得之。
〈秦風〉,乃秦地(今陝西省、甘肅省一帶)之歌謠。秦地民風強悍,勇於戰鬥,所以秦風詩篇多慷慨陽剛,然〈蒹葭〉一詩卻柔婉纏綿,在〈秦風〉詩篇中獨樹一幟。
5
〈蒹葭〉的內容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情詩,抒寫思慕所愛之人卻難以親近;也有人認為是訪賢之詩,敘寫對隱居水濱之賢士的懷思。此二說皆可通,因為古詩中的「伊人」、「美人」、「佳人」,可以指情人,也可指賢人或國君。 全詩三章皆以秋景起興,融合水湄清秋之景與深刻思慕之情,渲染成渺遠空靈的氣氛。形式上仍保留民間歌謠迴環疊沓的形式,音節流轉優美,意境飄逸,神韻悠長,言有盡而意無窮,為《詩經》中抒情詩的傑作。
6
〈蒹葭〉作者 《詩經》語言形式 《詩經》簡介 《詩經》四始 《詩經》來源管道 今文經與古文經 《風》、《雅》、《頌》內容 孔子論詩教
《詩經》藝術形式 《詩經》語言形式 《詩經》四始 今文經與古文經 孔子論詩教 文學價值及影響 風雅與文學革新
7
《詩經》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亦為北方文學代表,匯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西元前十一世紀~前六世紀)的作品,共三百十一篇,作者多不可考。其中六篇只有篇名而無內容,故實際上僅有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統稱三百篇。 詩有所謂「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指詩經的體裁、內容,包括十五國風,多為整理自民間歌謠,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主;二雅(小雅、大雅),除少數屬民間歌謠性質外,多為宴享朝會之樂曲;三頌(周頌、魯頌、商頌),則為祭祀時頌贊的樂歌。
8
賦、比、興指詩經的作法與技巧:賦是鋪陳直敘,比是以彼喻此,興是借物起興。
詩經文句樸實,情感真摯,是一部陶冶性靈、文學價值極高的經典之作。此外詩經題材廣泛,內含歷史及社會、民俗、語言等豐富資料,所以也是研究上古文化史的重要作品。 ※詩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此一概念最早見於《周禮‧春官》。
9
《詩經》來源管道 采詩說:「孟春三月,群君者將散,行 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民歌、風)
采詩說:「孟春三月,群君者將散,行 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民歌、風) 獻詩說:古代天子命令朝廷大小官員用寫詩的形式表達對君主的看法。(雅、頌) 出自貴族之手。 司馬遷認為是孔子刪訂的。
10
《風》之內容及其創作年代 性質 內容 創作地域 創作年代 風 「風土之音曰風」亦即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的民歌 15國風共160篇 周南、召南在江漢汝水一帶,其餘十三國風都在黃河流域 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詩;大部分是東周的詩。
11
《雅》、《頌》之內容及其創作年代 性質 內容 創作年代 雅 宮廷的樂歌 《大雅》是朝會之樂,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饗之樂,現存七十四篇。
西周中期或晚期 頌 宗廟祭祀的詩 《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40篇 《周頌》是周天子使用的樂歌;《魯頌》是魯國國君表揚周公用的,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商頌》是殷商後代宋國君主的歌,產生於公元前七、八世紀之間。
12
《詩經》藝術魅力 賦、比、興表現手法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詩集傳‧周南‧葛覃》注),即鋪陳直敘。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設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感物起興。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
13
《詩經》藝術魅力 重章迭唱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 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迭句和雙聲迭韻讀來又顯得回環往復,節奏舒卷徐緩。
14
《詩經》語言形式 3.富有特色的語言形式 ①句式以四言為主,但又靈活多變。 ②多重章疊句。 ③押韻方式靈活多變。大體有三:
①句式以四言為主,但又靈活多變。 ②多重章疊句。 ③押韻方式靈活多變。大體有三: a、隔句押韻;b、句句押韻;c、交叉押韻
15
《詩經》四始 《國風》第一篇是〈關睢〉, 《小雅》第一篇是〈鹿鳴〉, 《大雅》第一篇是〈文王〉, 《頌》第一篇是〈清廟〉, 四篇稱為『四始』。
16
今文經與古文經 今文經─漢代有齊詩(轅固生)、魯詩(申培公)、韓詩(韓嬰)。 古文經─毛詩(毛亨、毛萇)為今十三經傳本。
《詩經》遭秦火焚毀後,至漢得以流傳。當時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之轅固、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萇。或取國名,或取姓氏,而簡稱齊、魯、韓、毛四家。 齊、魯、韓三家武帝時已立學官,毛詩晚出,未得立。毛詩稱為古文,其餘三家則稱今文。
17
三家詩與毛詩 三家詩 魯詩 → 申培(魯人) →今文經 →亡佚 齊詩 → 轅固(齊人) →今文經 →亡佚
齊詩 → 轅固(齊人) →今文經 →亡佚 韓詩 → 韓嬰(燕人) →今文經 →亡佚 毛詩 → 毛亨(魯人) →古文經 →獨存 ※自東漢末年,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學習毛詩的人逐漸增多,其後三家詩亡,獨毛詩得大行於世。
18
孔子論詩教 「不學詩,無以言」(季氏)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
19
文學價值及影響 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都深刻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
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特別是當他們反對文壇上形式主義傾向時,常常以恢復風雅相號召
20
文學價值及影響 《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成為中國詩歌的基本表現手法 《詩經》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的地位,啟示作家向民間文學學習
21
風雅與文學革新 陳子昂 在詩歌革新運動中就是以「風雅不作」、「興寄都絕」批判齊梁間詩的「采麗競繁」 杜甫
杜甫以「別裁為體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可見杜甫把《國風》和《大小雅》作為詩歌的最高典範
22
風雅與文學革新 白居易 在新樂府運動中,也以「風雅」、「比興」為標準,批評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並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要求,這正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一步發揚 方孝孺《談詩》:「舉世皆宗李杜詩,不知李杜更宗誰?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
23
〈蒹葭〉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4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25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2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27
蒼蒼:此處形容蒹葭茂盛的樣子。與下文中「萋萋」、「采采」同義。
蒹葭:音 ㄐㄧㄢ ㄐㄧㄚ,蘆荻、蘆葦。 蒼蒼:此處形容蒹葭茂盛的樣子。與下文中「萋萋」、「采采」同義。 蘆葦。 圖片出處:影像資料庫選輯(2)
28
為霜:凝結成霜。 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表示相隔兩地。 溯洄:沿著曲折的水道逆流而上。 從:追隨,此指追求。 溯游:順流而下。
29
晞:音 ㄒㄧ,乾。 湄:音 ㄇㄟˊ,水邊,水和草相接的地方。 躋:音 ㄐㄧ,上升、升高,此指地勢高。 坻:音 ㄔˊ,水中高地。 已:停止。 涘:音 ㄙˋ,水邊、水崖。 右:迂迴彎曲。 沚:音 ㄓˇ,水中小洲。
30
〈蒹葭〉深度鑑賞 寫作技巧 內容賞析 「伊人」說 評價
31
筆法詩經中多數情詩內容往往具體而實在。但這首詩不同,它的意蘊特別空靈,不但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甚至連作者是男性或女性都難以確指。
全篇著意渲染一種渺遠虛惘的氣氛,一種執著纏綿而又略帶感傷的情調,一種嚮往追尋而渺茫難即的意緒。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抒寫主角心靈的追求與嘆息。
32
從這點而言,似乎較接近後世純然抒情的文人愛情詩,與熱烈坦率而有時不免涉於粗鄙的民間情歌有別。
由於它表現的是一種抽象的意緒,又不採取直抒方式,而是借助秋水蒹葭、佇立凝望、反覆追尋、渺茫難即的情境來表現,因此詩的境界就帶有象徵意味。
33
〈蒹葭〉含蓄美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極精簡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間。全篇著意渲染一種渺遠虛惘的氣氛,一種執著纏綿而又略帶感傷的情調,一種嚮往追尋而渺茫難即的意緒。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抒寫主角心靈的追求與嘆息。
34
形象可感──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敍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35
〈蒹葭〉意境美表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6
〈蒹葭〉朦朧美表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37
〈蒹葭〉音樂美之表現: 方玉潤《詩經原始》「三章只一章,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
該詩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短促,重章疊句、回環複沓,一意化為三疊,用韻先響後喑,先揚後抑,餘音繞梁,一唱三嘆,極具感染力。
38
景色描寫 時節:深秋清晨 景色特徵:蒼茫、蕭瑟、淒清、孤寂… 給人感受:憂傷、惆悵、淒涼、哀婉… 起興:先寫蒹葭、白露、秋色,以引起要表
達的可望而不可求作用:渲染氣氛, 奠定抒情基調 對後世的影響:以景烘托氣氛,以景渲染 環境,借景抒情……
39
描寫特色 托物起興 採用了虛實相間的藝術手法 採用了複沓的形式
這是一首興詩。全詩流溢著詩人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執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40
寫作技巧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每章前四句。首兩句借景起興,三四句點明主題,隔河企望,追尋「伊人」
第二層,每章後四句。描述追尋伊人而不可得的境況:道阻且長;幻象迷離 全詩流露出詩人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執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
41
重章疊句 象徵意義 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遊從之 蒹葭——蒼蒼 淒淒 采采 在水——一方 之湄 之涘 宛在水中——央 坻 沚 渲染氣氛
蒹葭——蒼蒼 淒淒 采采 在水——一方 之湄 之涘 宛在水中——央 坻 沚 白露——為霜 未晞 未已 道阻且——長 躋 右 渲染氣氛 時間遞進 空間轉換
42
「伊人」說 愛情說:近代學者余冠英認為「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 翻譯家許淵沖就將這首詩譯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明志說:「伊人」象徵高潔品質,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的追求
43
諷刺說:漢代《毛詩序》中說「〈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思是說這首詩是諷刺秦襄公的,因為他不遵守周禮,因此將招來亡國之禍
求賢說:清代學者姚際恒認為「伊人」是春秋時代一位隱居水邊的賢人,該詩表達了君主求賢招隱之意 人生哲理說: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
44
〈蒹葭〉評價 王國維將本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最得風人深致」,可能也跟它們共同具有的象徵色彩有關。 錢鍾書先生則更博舉中外作品,認為此篇所賦即企慕之象徵。寫愛情而越過寫實,進入象徵領域,這在大多因事而發的古代抒情詩中並不多見。這首詩境界之高遠,即與象徵色彩有關。
45
語文天地 排比 類疊 層遞 錯綜 象徵
46
排比、類疊、層遞、錯綜等修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抽換詞面 抽換詞面 排比、類疊 抽換詞面 層遞
47
象徵修辭 在水一方 此句不一定實指具體的方位與地點, 它是隔絕不通的一種象徵 道阻且長 既是逆流沿岸而上的實寫,又是追求艱難的象徵 集評:清陳繼揆讀詩臆補:「意境空曠,寄託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雲氣,竹影仙風。」
48
問題討論 本詩主旨? 詩中如何運用「興」、「賦」抒發情志?
49
一、關於本詩的主旨有不同的說法,你比較欣賞哪一種?請說說你的看法。
50
答:我比較喜歡「意中人」的說法:詩人首先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露重霜濃的淒涼景色。在此時此景,詩人不由得想念起思慕中的情人。但只見一片秋景寂寂,秋水漫漫,而伊人在何處呢?原來詩人與意中人遠隔秋水,遙遙不得相會。於是想去追尋她,但路遠水闊,難以到達,因而兀自在水邊徘徊,神魂不安。最後在尋覓之中,他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宛在水中央」。只見前面流水環繞的小島上人影迷離,似幻似真,終究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無法達到她的面前。這首詩寫一個痴戀中的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曲折動人。
51
二、詩人在詩中如何運用「賦」與「興」的手法來抒發情思?
52
答: 以首段為例,二、三章以「複沓」的形式重複首章。 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興,以秋景起興,展現清虛曠遠的河上秋景。對於下文追尋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艱難,起了襯托作用。 2「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賦,鋪陳敘寫追尋之苦,及一往情深的企慕。
53
〈漁父〉題解 文體、主旨 《楚辭》重點整理
54
本文選自《楚辭》。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後選擇自沉汨羅江,心中痛苦可想而知。
文中藉屈原與漁父之間的對答,表現屈原不願隨波逐流的精神,以及孤介特立的高尚品格。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漁父〉一文可能非出自屈原之手,而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但無論作者為誰,本文是了解屈原思想與行為的重要資料。
55
文中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寫,運用對比手法,生動地呈現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一是漁父與世推移、明哲保身的應世態度;一是屈原秉持自我理想,堅貞執著的淑世情懷。
文末以漁父滄浪之歌作結,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顯示二人道不同不相為謀,遂分道揚鑣,各行其志。 通篇全用對話,也是本文的寫作特色,對後世以主客對答形式寫賦的手法,影響甚大。
56
《楚辭》重點整理 1.定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2.作家:
屈原忠而被讒,遭到流放,憂愁幽思,因作〈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等二十五篇。 屈原死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等人競相仿效。
57
《楚辭》重點整理 3. 編定: 西漢成帝時,劉向領校中祕書,整理古文獻,把屈原、宋玉及漢人仿作彙集成篇,稱為《楚辭》。共十六卷,但已亡佚。
4. 注本: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辭》注本 宋朱熹《楚辭集注》:增收唐、宋人模擬之作
58
《楚辭》重點整理 5.別稱:後人以《離騷》代表《楚辭》,故楚辭體又稱騷體
6.篇章:計有〈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 7.影響:《楚辭》由於其用韻及長篇鋪敘的形式,為後世漢賦的先河,故漢人又稱《楚辭》為賦
59
〈漁父〉作者 屈原及其作品簡介 《楚辭》語言形式 思想方面 藝術方面 文學價值及影響 文學地位
60
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戰國 楚人。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西元前三四三年),約卒於頃襄王二十二年(西元前二七七年),年約六十七歲。
屈原為楚國貴族,事楚懷王,為三閭大夫,學識淵博,辯才無礙,頗得懷王寵信。政治上主張聯齊抗秦,但卻受親秦派等人排擠;後遭上官大夫靳尚詆毀,而被疏遠。頃襄王時,流放至湖南 湘、沅流域一帶。作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篇,抒發熱愛楚國之情,表明忠君之心。秦將白起攻克郢都,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遂以身殉國,投汨羅江自盡。
61
屈原著〈離騷〉等二十五篇,西漢劉向集屈原、宋玉、賈誼等人之作,定名曰《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代南方楚國的詩歌,突破詩經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 其長篇鋪敘的形式,開後世漢賦的先河。
62
《漢書 ‧藝文志》說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但沒明列出具體篇名。王逸的《楚辭章句》標明是屈原作品的《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合於二十五篇之數。 另有《招魂》一篇,司馬遷認為是屈原所作,而王逸卻說是宋玉之作。後人對此也爭論紛紛。現今很多學者的看法是《遠遊》、《卜居》、《漁父》三篇非屈原所作,而《招魂》則是屈原的作品。
63
屈原作品介紹 自敘生平﹑理想﹑經歷和情感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就是自敘身世﹑節操與理想的作品。〈離騷〉中又以神話和超現實的描寫,表達了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痛苦心情。 屈原的九章,是自敘生平﹑經歷和志向的作品。
64
戀歌和頌神歌 楚國南方,沅湘一帶,民間風俗相信鬼神,喜歡祭祀,祭祀時必奏樂歌舞來娛樂鬼神。屈原流放在這一帶,模仿這種祭歌的形式,創作了〈九歌〉。 〈九歌〉─共分十一章,除禮魂是全篇的尾聲外,其餘各章,按神鬼的性質,可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
65
對自然現象等的疑問 〈天問〉一詩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有關於自然現象的,有關於神話的,有關於歷史傳說的。 〈天問〉就是問天的意思。這首詩對研究古代歷史和古代神話具很大的參考價值。
66
招楚懷王的靈魂 屈原的一篇作品〈招魂〉,主題是招被騙而死在秦國的楚懷王的靈魂。
67
《楚辭》語言形式 語言形式 1.長言─每句由六字至九字,句式參差 2.多用兮字,或隔句句用兮,或句中用兮 3.多用對偶句式 結構形式
在每首詩的最末一節為亂曰,作用是總結全詩的主旨 多用楚地方言 篇幅較長
68
思想方面 反映人民的感情、願望和要求: 〈離騷〉—對民生疾苦的念念不忘及對楚王的憤怨 暴露奸佞小人的醜惡:
揭露以子蘭為首的貴族追求聲色貨利、苟且偷安、進讒造謠的行為 表現對祖國的熱愛: 〈哀郢〉—一心將祖國帶上富強之路,即使被君主放逐,仍不忘祖國,寧可在楚國過著流亡生活,也捨不得離開祖國 浪漫主義色彩: 作品中充滿優美新奇的幻想
69
藝術方面 大量神話和傳說: 〈天問〉—由於他富有浪漫主義的精神 想像力豐富 善用比興手法: 以芳草比喻志行高潔的人,以蕭艾比喻小人
富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
70
《楚辭》文學價值及影響 愛國思想 對後世作家有極大影響,如漢賈誼、漢司馬遷、唐杜甫、宋陸游及辛棄疾等 辭賦的始祖,下開漢賦的風格
駢儷文的始祖,《楚辭》中多駢句,對仗工整,對駢文發展有一定影響 對小說的影響 《楚辭》中富於幻想的內容,開漢朝神怪小說的先河
71
《楚辭》文學價值及影響 托物比興手法影響後世詩歌的詠物、詠人詩 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為後世浪漫詩人所取法,如曹植、李白、蘇軾、辛棄疾等
72
屈原的文學地位 《詩經》是北方的文學的代表,《楚辭》是南方文學的代表, 他們並稱風騷, 是中國文學的典範
他開創浪漫主義的先河,影響後代不少詩人, 其唐代詩人李白、李賀便深受其影響 他最早被尊稱為愛國詩人,影響了唐代的杜甫,宋代的陸游和辛棄疾
73
〈漁父〉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74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75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76
放:放逐。 形容枯槁:形貌枯瘦。 漁父:即漁夫、漁翁。父,音ㄈㄨˇ。 三閭大夫:楚國官名,掌管楚國 昭、屈、景三姓王族的事務。閭,音 ㄌㄩˊ。 聖人不凝滯於物:聖人不執著於任何事物。聖人,此處指懂得隨俗應變進退的人。凝滯,執著、拘泥。 與世推移:隨著世俗而進退應變。 淈其泥而揚其波:攪渾汙泥,掀動波瀾,有隨俗進退,與世俱濁之意。淈,音 ㄍㄨˇ,攪渾。
77
餔其糟而歠其釃:吃酒糟,喝薄酒,有與眾同醉之意。餔,音 ㄅㄨ,吃。糟,酒渣。歠,音 ㄔㄨㄛˋ,通「啜」,喝。釃,音 ㄌㄧˊ,通「醨」,薄酒。
高舉:指行為超出凡俗。 自令放為:使自己被放逐呢? 新沐者必彈冠:剛洗過頭髮的人,必定會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沐,洗頭髮。 新浴者必振衣:剛洗過澡的人,必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
78
「安能以身之察察」二句:怎能讓潔淨的身體被外物汙染呢?察察,潔淨的樣子。汶汶,音 ㄨㄣˋ ㄨㄣˋ,昏暗的樣子,此處作玷汙。
皓皓:潔白貌,此喻貞潔。 鼓枻:划動船槳。枻,音一ˋ,船槳。 滄浪:音ㄘㄤ ㄌㄤˊ,水名,漢水的支流。 濯吾纓:洗滌我的帽帶。濯,音 ㄓㄨㄛˊ,洗滌。纓,音 ㄧㄥ,帽帶。
79
深度鑑賞 內容賞析 寫作技巧 「漁父」說
80
〈漁父〉採用韻散相間的語言形式和設為問答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屈原志潔行芳、孤介特立的高尚品格。
本文所寫是屈原流放後期生活的一個片段,也可以說是自沉汨羅前的生動一幕。文章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屈原被放逐之後遊於江潭,行詠澤畔的情景,說明詩人心中隱藏著巨大的痛苦和悲憤。
81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 ):寫屈原在徘徊行詠之際遇上了漁父,從而引發了與漁父的問答對話。
一個是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的隱者形象;一個是徘徊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思索者、痛苦者形象,這二者一開始就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82
第三部分(第四段):寫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文中的漁父,是個具有道家思想的隱士。漁父無法說服屈原, 但他不慍不怒,仍然保持著隱者的超然風度,與屈原分道揚鑣,各行其是。
83
本文通篇以假設問答來寄託心志,將主題藉由不同人生態度的兩人及其之間的對話中完成,相當集中而精鍊,並開創後世以主客對答形式寫賦的傳統。
漁父既作為一種結構上的穿插和線索,又作為一種與屈原精神反差的對比,形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其形象的描繪,只寥寥幾筆,便神情俱現,情味各異,各具鮮明特色。與卜居相比,在故事性、戲劇性、背景與人物動態描寫上更具特色。
84
在語言運用上,記敘對話多用對偶、排比辭格, 概括力強,加強了作品的氣勢和感情色彩,讀來音節整齊勻稱,鏗鏘有味。
行文上,在自由的散體風格中,又多相對為文的駢偶;既敘述描繪,又對白與歌詩相互應和;亦直抒亦蘊蓄,整飭錯落,參差有致,富於旋律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85
「漁父」說 自屈原〈漁父〉一文及莊子中的漁父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後,漁父成了清高孤潔、避世脫俗、嘯傲江湖的智者、隱士的化身。
魏、晉時期,漁父多次出現於山水詩中,到唐、宋時期漁父形象被固定下來,成了詩人、作家鍾愛的對象。 此時漁父形象也開始出現在繪畫中,張志和、荊浩、許道寧都繪有漁父圖。
86
漁父形象大量出現並形成一種風氣是在元代。
由於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統治全中國的朝代,蒙古統治者的殘暴和民族歧視政策,使大多數的文人都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漁父清高、避世、逍遙的人生哲學為許多隱退文人所仿效,他的形象被文人、畫家用以寄託情感。詩、詞、曲中漁父形象普遍流行;繪畫領域,漁父更成為創作的風氣,趙孟頫、管道昇、黃公望、王蒙、吳鎮、盛子昭均有漁父圖傳世。藝術價值。
87
語文天地 《詩經》與《楚辭》比較
88
詩 經 楚 辭 時代 春秋時代(周初至春秋中葉) 戰國時代(戰國至西漢) 作者 作者不可考 屈原等人作品 名稱 別名詩、毛詩、詩三百 西漢 劉向定名 地域 黃河流域(北方文學) 長江流域(南方文學) 字數 四言為主 六言、七言為主 語言 大量使用語助詞「之、乎、者、也」等 使用楚國方言「兮、些、只」等語助詞
89
詩 經 楚 辭 句型 短句、疊字多,句型較整齊, 反覆重調,產生節奏韻律 長句、駢語多,句型參差 無重調,多直陳 篇幅 較短 較長 用韻 周韻 楚聲 內容 取材社會生活(寫實) 個人情志、幻想(浪漫) 表現 手法 賦(鋪陳)、比(譬喻)、興(聯想) 比、興、象徵手法
90
詩 經 楚 辭 風格 1.穩重莊穆,溫柔敦厚 2.質樸寫實 3.平民文學 1.鋪張華美,浪漫神秘 2.熱烈奔放 3.貴族文學 價值 1.北方文學代表 2.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3.最早之詩歌總集 4.十三經之一 1.南方文學代表 2.辭賦之祖,開漢賦之先河 3.騷體類文章的總集 4.六大才子書之一 注疏 1.西漢 毛亨傳 2.東漢 鄭玄箋 3.唐 孔穎達正義 4.南宋 朱熹 詩集傳 1.東漢 王逸 楚辭章句 2.宋 洪興祖 楚辭補注 3.南宋 朱熹 楚辭集注 類別 經部 集部
91
問題討論 你如何看待屈原行為? 「滄浪之水」意義何在?
92
一、屈原堅持理想,以致殉國自沉,你如何看待他的行為?
答: 面對無力回天的政治現實,在屈原的時代中,他不得不選擇自沉來作為對現實的控訴,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強烈手段,是一種歷史的悲劇,令百代以下的讀者,不由得為他一掬同情之淚。然而,處於現代社會也許也會面臨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但是我們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 可供協助的管道也相對增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是活在現代的我們比屈原幸運之處。
93
二、篇末漁父歌「滄浪之水」一段,其意義何在?請說說你的看法。
答: 滄浪之歌為當時江漢地區的民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歌聲中傳達了處世的超然態度,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滿懷悲憤的屈原,看滄浪之水般的塵世,當它清明如鏡時,不妨多涉入些;而當它汙濁時,不如急流勇退,保有心靈的自由,自主選擇處世的方式,無寧是更為「清」、「醒」的態度。
94
答: 身處爾虞我詐的政治世界,所欲成就的是現實事功,需要適度的妥協權宜,若曲高和寡,無非是自絕於世,如此便難以展現自己的政治懷抱與理想。漁父期以「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之識時務者為俊傑之道,轉圜屈原之心意,屈原堅持了自己的原則理想,維護了自己的清純崇高。漁父的規勸亦非要屈原真的同流合汙,放棄原則,喪失自我。這些只不過是迂迴的方式,誠如老子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曲則全、枉則直」,才是最高。
95
補充教材 〈野有死〉 〈國殤〉
96
〈野有死〉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麇。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
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詩經‧召南》
97
【注釋】 麇:小獐、鹿一類的獸。 吉士:好青年,指打鹿的那位獵人。 樸樕:小木。古代人結婚時用為燭。 純束:捆綁。 舒而:舒,舒緩;而,語助詞。 脫脫:舒緩的樣子。 感:同「撼」,動。 帨:佩巾,女子繫在腹前的一塊巾,又名蔽膝,猶如今之圍裙。 尨:多毛而凶猛的狗,今名為獅子狗。
98
【語譯】 英俊的獵人在山野打死了一頭小鹿,用白茅將牠包好。姑娘一見春心蕩漾臉紅心跳,英俊的獵人乘機將她心弦撩撥。 山林裡有叢叢小樹苗,野地裡躺著的死鹿頭上有嫩角。用白茅捆紮當禮物,美玉般的姑娘欣然接受了。「你不要莽撞啊輕悄悄,別掀動我的圍裙呀!別惹得狗兒亂叫!」
99
〈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壄。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100
【解釋】 操:持。被:披。 轂,音ㄍㄨˇ。車輪中心的圓木。短兵:指刀劍 躐:踐踏。殪,死。 霾:同埋。縶:繫絆。援玉枹:手持玉飾的鼓槌。枹,音ㄈㄨ,鼓槌。 嚴殺:戰士壯烈犧牲。 壄:同「野」字。 懲:悔恨。
101
【翻譯】 手持吳戈,身披犀牛皮鎧甲上戰場,雙方戰車輪轂交錯,士兵用刀劍互相廝殺。旌旗遮住了太陽,敵人有如烏雲密布。流矢紛紛墜下,戰士們仍然奮勇爭先殺敵。 敵人侵犯我軍的陣地,踐踏我軍的行伍。戰車左邊的驂馬死了,右邊的驂馬也受了刀傷。兩個車輪陷在泥土中,四匹馬因被牽絆而不能行動。拿起玉飾的鼓槌擊鼓進攻。但失去天時,神靈發怒,戰士們都壯烈犧牲,屍體被棄置在原野上。
102
【翻譯】 戰士們視死如歸,一出征就不望生還。原野蒼茫遼闊,英魂欲歸,而道路卻是那麼遙遠。戰士們雖已殉難,還帶著長劍,拿著秦人製造的強弓。身首異地,但是內心卻不懊悔。 戰士們實在是既勇敢又威武,到死還是剛強不屈,不可侵犯。身體雖然死了,英靈卻永遠不滅,你們的魂魄真是鬼中的英雄
103
好站連結 詩經賞析http://www.guxiang.com/shici/shijing/
古雅臺語人─教學工坊─詩經
104
好站連結 網路展書讀-詩經 http://cls.admin.yzu.edu.tw/NPB/home.htm
詩經賞析 詩經-古老的情歌
105
好站連結 秭歸-詩人之鄉:http://www.yc.chinanews.com/sxly/qygl.htm
遊鄉祭屈原:
Similar presentations